秦纓了然,難怪她對盧月凝盡心,多半是有同病相憐之感。
說著話,秦纓跟著晚秋繞過正殿,一路往宮苑深處的偏房而去,沒多時到了一處矮小院落之前,剛走到門口,便聽裏頭有吵嚷聲——
“病的這麽重,也不知是不是瘟疫,可千萬別死在咱們屋子裏才好!”
“不是病重的都要送去冷宮嗎?怎麽於公公還不發落她……”
“當然不能進冷宮,進了冷宮,怎麽往上攀高枝啊,還想學《上元令》,拚死拚活跳了兩個月,可誰知上元節陛下也不宣舞樂,竹籃打水一場空,真是笑死人了……”
“想憑這前朝之舞為自己改命唄,也不看看自己幾斤幾兩,恐怕還當自己是盧國公府的小姐呢……”
晚秋眉頭一豎,大步入東廂,“你們夠了!”
宮伎所居之處自是簡陋,秦纓跟著晚秋進門,一眼瞧見南麵靠牆的通鋪角落裏,盧月凝奄奄一息地癱在一床打著補塊的棉被裏,而其他幾個宮伎未想到秦纓會來,連忙堆出笑臉福身行禮。
盧月凝本閉著眸子任憑嘲弄,一聽行禮之聲,驟然睜眼,她驚詫秦纓會來,眼底嫉恨剛出,晚秋快步上前道:“禦藥院本不願給藥了,是碰到縣主,縣主讓祥公公給你取了藥,吃了藥便會好的,你快謝謝縣主啊……”
晚秋推了推盧月凝,盧月凝幹裂的唇瓣微動,卻哪裏肯謝秦纓?
秦纓掃了另外三人一眼,道:“你們先退下,我有話與她說。”
頓了頓,她又道:“如今西北雪災吃緊,陛下龍體抱恙,瘟疫之言可萬萬不敢亂說,否則吃苦頭的是你們自己。”
秦纓語氣和善,卻聽得幾人色變,忙告著罪退了出去。
秦纓這時才上前,上下打量她一瞬道:“何必將自己鬧得如此病重?若沒了性命,還能圖謀什麽?”
盧月凝氣若遊絲,形容枯槁,混濁的眸子卻死死盯著秦纓,見她依舊錦衣華裳,而自己卻如此破敗狼狽,鼻腔一酸,驀地紅了眼眶,但當著秦纓的麵,又不能真哭出來,於是慘白的麵頰硬憋出一片潮紅來。
秦纓有些唏噓,“罷了,言盡於此。”
秦纓與盧月凝實在沒什麽好說的,今日一朝心軟,若真救人一命,也隻當做了件善事,她轉身而出,倒是晚秋急聲道:“多謝縣主大恩——”
離開雲韶府,白鴛無奈道:“這人還未悔改呢。”
秦纓歎道:“她境遇跌宕,想不通也算正常,隻是我能幫她一回,下一回如何便說不好了。”
主仆二人返回禦藥院拿藥,剛出宮門,一眼瞧見謝星闌在外候著。
今日又是晴天,長空如碧,暖陽澄明,金色的光輝照在謝星闌身上,愈發顯得他英挺俊逸,秦纓眼瞳微明,快步上前,“你怎在此?”
謝星闌溫聲道:“謝詠說你入宮了,便在此候著,我們回衙門說話。”
秦纓應一聲,爬上馬車,與他們一道往金吾衛去。
待一路進了內衙,秦纓才聽謝星闌說起早朝之事,她眉頭微豎,“你是說……陛下並無異樣?那王欽乃是鄭氏一脈?”
謝星闌眉眼晦暗不明的,“算是吧,但帝王心術,不易揣測,王欽曾受過鄭氏恩惠,此番搶先彈劾,自然是衝著定北侯去的,大抵是為了那猛火筒之爭。”
秦纓不由道:“定北侯倒是沉得住氣。”
謝星闌眼底閃過一分冷厲,“他許是料定,此案隻能到趙燮身上為止。”
秦纓關切道:“那你如何打算?”
謝星闌牽唇,“不急,前日派去代州的人來了消息,但隻是些查證經過,說幾個人證都找到了,但證詞要明日或後日才能送到,此差拖了月餘,也的確該給陛下一個交代,杜子勉與趙燮三人,先行關押,我亦想看看定北侯會如何。”
秦纓點頭應是,“如此也好,那竹筒和香粉可有新線索?”
謝星闌肅容道:“走訪了城中各處藥鋪、香鋪與花鳥集市,暫無線索,但我想到另一處,未央池建成之後,去過的人並不多,且便是去了,也難知道那竹林之中有竹筒蜂,我派人去工部問,工部許多小吏都不知情,但在去歲九月初,他們自己有匠人被蟄過一次,我正在讓他們摸查,看看有多少人知曉那次的事端。”
秦纓頷首道:“其實這兩月我們的線索已不少,隻是沒有一個切中要害,但我想,倘若誰能與這眾多線索都有幹係,那此人便是嫌疑最大者。”
謝星闌手中壓著諸多差事,秦纓也不打算在此久留,說了會兒話,秦纓便帶著藥膏回了府中。
翌日要為李芳蕤添妝,趁著天色尚早,秦纓拉著秦璋,一同為李芳蕤選了數樣首飾珍玩。
第二日用過午膳,秦纓乘著馬車,直奔郡王府而去。
還有兩日便是婚典,郡王府裝點一新,大紅的燈籠與帷帳高懸,處處透著喜氣,唯獨李芳蕤待嫁半月,十分憋悶,一見秦纓,便拉著她去閨房中說話。
“你不知,我快悶死了,這幾日母親還教我學好些禮儀規矩,幸而我不是嫁去世家大族,等成婚之後,方君然若是讓我守那些規矩,我定是不遵的……”
秦纓將添妝禮物送上,李芳蕤喜滋滋收下,又聽秦纓問:“方老爺可回京了?”
李芳蕤道:“到了,二十五便到了,路上勞累,這兩日在修養,按理大婚之前我該去拜見的,但如今婚期臨近,兩家人也沒法見麵,隻能等婚典了。”
李芳蕤的閨房如今也已布置停當,大紅的喜字貼滿各處,嫁衣也掛在床邊的木架上,綾羅華美,繡紋繁複,瑰麗無雙,秦纓已能想象她穿上之後會何等明豔。
李芳蕤念叨不停:“我的嫁妝三十那日便得送去方家,也不知他們的院子布置好了沒有,方君然身邊就沒幾個仆人,大婚那日,四更天便要起身梳妝,光閨房裏便有禮儀無數,我要從半夜穿著嫁衣戴著頭冠直到那天深夜,定會累死人……”
雖是抱怨,卻也甘之如飴,秦纓聽得笑意溢出眸子,“新嫁娘自是要受累的,但也隻有那一日,忍一忍,便可做你心心念念的方夫人了……”
李芳蕤在她麵前也不羞澀,隻哼道:“你少打趣我,你與謝大人何時走三書六禮呢?”
秦纓與謝星闌各有重擔在肩,自然還未想過這些,“自然還早呢,我與他表明心思也沒幾日,我也還未稟明父親,不急著談婚論嫁。”
聽聞此言,李芳蕤忽然笑道:“你可知上元節那日,我與方君然去遊燈市時,我未忍住,說起了你與謝大人之事,未想到,方君然竟是個眼利的,他當時一點兒都不驚訝,說他早看出你二人之間有情——”
秦纓微訝,“這怎會?我已許久未見他了,他如何看出的?”
前幾日陸柔嘉看出來也就罷了,她二人相熟,謝星闌當著陸柔嘉,多半也未如何掩飾,但自從前次探病,秦纓便再未見過方君然,那方君然得多早便知他們二人有私情?
李芳蕤笑著搖頭,“我問他了,他未說,但他就是知道,足見他也不是那般不懂風月嘛,也可見,你與謝大人之間,早就不同了……”
秦纓不由回想一番,從前她與謝星闌雖常在一處辦差,但從來謹慎守禮,連她自己也記不清何時才待謝星闌不同的。
正納悶著,外頭沁霜來稟告,“小姐,縣主,陸姑娘來了——”
李芳蕤一喜,連忙拉著秦纓朝外走,“咱們去迎柔嘉!”
第223章 細作
宣平郡王一家三年前才回京, 因此,李芳蕤的閨中密友也不多,陸柔嘉到了沒多久, 蕭馥蘭與趙雨眠又到了,五人在一處說話, 少不得要提起定北侯府之事。
趙雨眠驚歎道:“你更想不到那死的人是誰,竟是那位謝大人當年歸鄉所乘商船上的船工,按理此人當年應該登船, 而後也死於船難的,可他當年竟被旁人頂替了, 十多年過去了, 她又回了京城, 還被定北侯府之人殺死, 你說奇不奇怪?!”
趙雨眠與蕭馥蘭並不知秦纓與謝星闌之事,隻當做京中奇聞說給李芳蕤聽,李芳蕤一驚, 忙看向秦纓,見秦纓並未駁斥,便知趙雨眠所言不假。
李芳蕤愕然道:“難道說, 當年謝家的船難, 不是意外?是有人搗鬼?”
趙雨眠搖頭,“這便不知了, 謝星闌自己領著龍翊衛在查,誰也不知進展如何, 但昨日早朝既已稟明, 那大家便都知道了,如今各家都在議論呢。”
李芳蕤忍不住道:“總不至於, 是與定北侯府有關吧?那人真是定北侯府之人殺死?殺人的原由呢?”
蕭馥蘭搖頭,“這些哪裏知曉,反正杜子勉和北府軍的軍將被抓了。”
李芳蕤眨了眨眼,擠出一絲笑,“那隻有等過些日子,看看金吾衛能否查明白了。”
陸柔嘉便道:“今日來為芳蕤添妝,不說朝堂上的事,去看看芳蕤的嫁衣吧,剛才我看了,好生華美……”
趙雨眠二人來了興致,先往臥房而去,李芳蕤落後一步,問秦纓,“你怎沒提?”
秦纓歎氣,“此事複雜,眼下我也說不清到底怎麽回事,也不想擾了你的興致。”
說至此,秦纓又看向陸柔嘉,“杜子勤這兩日可去見你了?”
陸柔嘉輕聲道:“昨日傍晚來過,說她母親做下的事瞞不住了,他父親大怒,與她母親大吵一架後,將她母親禁足了,他如今束手無策,還覺得他父親瞞了他什麽。”
秦纓抿了抿唇,隻能道:“不管他父親母親如何,事情與他無關。”
陸柔嘉正生疑竇,得了秦纓此言,倒也算吃了一顆定心丸,見李芳蕤也聽得眉頭緊擰,便與秦纓對視一眼,她二人麵色一振,拉著李芳蕤去看嫁衣。
看了嫁衣,蕭馥蘭二人自是交口稱讚,趙雨眠更打趣道:“方大人也不知積了幾輩子的福氣,剛聽聞你要嫁與他,我還以為是在玩笑。”
李芳蕤輕哼,“方君然隻是出身不高,但他可不比你們哥哥們差,不許說他的不是。”
趙雨眠掩唇大笑,“看到沒有,還沒嫁過去,已經開始護著夫君了。”
蕭馥蘭也笑起來,“知道了知道了,全天下男子,就方大人最好。”
李芳蕤到底被鬧個臉紅,秦纓與陸柔嘉也失笑不已,這時趙雨眠道:“不過看得出,方大人也極看重這婚事,聽說上元節之前,便也開始在城外設粥棚,災民去領粥之時,管事便說,這是主家施的喜粥,為了給主子納福,聽說他們的粥裏,還加了什麽紅棗蓮子,啊,這難道便是傳說中的早生貴子之意?方大人也太著急了吧!”
李芳蕤麵紅似血,抬手便要去撓趙雨眠癢癢,“他不過是圖個喜慶吉祥罷了,你個親事都未定的小妮子,也敢說這些?!”
趙雨眠邊笑邊躲,其他幾人也頓時笑作一團。
在郡王府留至傍晚時分,又與李芳蕤說定,初一那日早早到郡王府赴婚宴後,秦纓方才提了告辭。
歸府之時已是暮色初臨,秦纓至經室見秦璋,剛一進門,便見秦璋臉色發沉。
她忙上前問道:“爹爹,出了何事?”
秦璋問道:“你昨日怎未提起早朝上的事?謝星闌父母的船難,當真是有人刻意而為?”
秦璋這幾日未看邸報,到了今日,才知謝星闌與定北侯府之事,秦纓上前在他身邊落座,歎道:“此事尚未查清,女兒也不好多說什麽。”
秦璋道:“你前次問昭文館之事,後來又問起定北侯府,可是為了謝星闌?”
秦纓心頭一跳,鎮定道:“正是……”
見秦璋已有洞察,秦纓幹脆道:“女兒此前提過,說女兒也有助他之時,便是說的此事,其實早在我們一同南下,船行江上之後,他便記起了當年船難的些許細節,說與女兒聽後,女兒當時便有了懷疑,回京後他派人探查,查了月餘,才找到這個叫侯波的,他當真是在當年跑船之前,被人花重金買了官文。”
秦璋眉頭擰起,“有人買了他的船工官文,然後冒充他上了船?”
秦纓點頭,“當年船難之後,他死裏逃生,重病數日,許多細節都忘記了,當年雖有懷疑,但那時他族叔已幫著調查過一次,後來回京之後,他處境不佳,又未發現疑點,便也擱置了此事,直到行船南下了一回,方才舊事重查。”
秦璋狹眸,“那這個船工,真是杜子勉所殺?”
秦纓謹慎道:“應該不是杜子勉,是杜巍身邊的趙燮。”
“是趙燮!”秦璋麵色凝重起來,“若是趙燮,那自然是杜巍的意思,杜巍掌兵多年,沒道理和這麽個小角色有何仇怨,如此一來,實在不能不叫人懷疑。”
秦纓又道:“不僅如此,當年謝大人辭官之後,也就是貞元七年九月初,杜巍曾受詔回京過,如此的巧合,便更讓人懷疑杜巍。”
秦璋頓時直起身子,“受詔回京?那便是說……昨日早朝,陛下是何反應?”
秦纓將謝星闌告訴他的複述一遍,秦璋定了定神道:“沒有追問,隻讓謝星闌盡管查……這並不代表陛下不知內情,當著百官的麵,他也隻能如此。”
秦纓沉沉應是,秦璋看了看她,目光唏噓道:“你母親兄長的事未明,怎麽謝星闌至親之死,也可能與陛下有關?”
說至此,秦璋歎道:“你上次問的昭文館,倒確是與謝正瑜有關的,他前幾年為陛下畫的禦像都保存在昭文館中,但好端端的,總不能是為了禦像放火吧?”
秦璋隻是一番感歎,但此言落在秦纓心底,卻令她心弦一緊,“有時候看起來最無可能之事,反而就是事實,倘若硬要把昭文館起火,與謝家被滅門聯係起來,那唯一的牽連之處,便隻有謝星闌父親會作畫之事,但若是禦像有古怪,又怪在何處?”
秦纓眉頭緊擰起來,秦璋納罕道:“能有何古怪?無外乎是陛下大病一場後,神容生了些變化,不願再做禦像了,我若未記錯,貞元四年後,陛下似乎沒叫人畫過禦像,但他看重謝正瑜並未變,還時不時令謝正瑜作別的畫,也是獨一份的寵信。”
秦纓疑惑道:“神容生了變化?”
秦璋點了點頭,“陛下登基三年,養尊處優,此前身形本有些微發福,可在豐州病了三五月後,人瘦得脫了像,當年你母親去見陛下,回來便說陛下瘦得皮包骨頭,待我冬月見到陛下之時,也覺的陛下瘦得眼眶都凹陷了,也不如從前氣勢逼人,眉眼間,也就還存著六七分舊日模樣,重病之人多會如此,也沒什麽好質疑的,何況刺史府有太後主持大局,後來回了京城,禦膳房好好為他進補了幾年,便與如今一樣,又不怒自威起來了。”
秦纓想了想,也覺有理,這時秦璋又道:“許是謝家全家被害還有別的內情,但定北侯府剛好受詔回京,也的確太可疑……若是陛下之意,定北侯府倒是說得通了,那陛下又是為何會對謝氏下如此死手?”
說著話,秦纓跟著晚秋繞過正殿,一路往宮苑深處的偏房而去,沒多時到了一處矮小院落之前,剛走到門口,便聽裏頭有吵嚷聲——
“病的這麽重,也不知是不是瘟疫,可千萬別死在咱們屋子裏才好!”
“不是病重的都要送去冷宮嗎?怎麽於公公還不發落她……”
“當然不能進冷宮,進了冷宮,怎麽往上攀高枝啊,還想學《上元令》,拚死拚活跳了兩個月,可誰知上元節陛下也不宣舞樂,竹籃打水一場空,真是笑死人了……”
“想憑這前朝之舞為自己改命唄,也不看看自己幾斤幾兩,恐怕還當自己是盧國公府的小姐呢……”
晚秋眉頭一豎,大步入東廂,“你們夠了!”
宮伎所居之處自是簡陋,秦纓跟著晚秋進門,一眼瞧見南麵靠牆的通鋪角落裏,盧月凝奄奄一息地癱在一床打著補塊的棉被裏,而其他幾個宮伎未想到秦纓會來,連忙堆出笑臉福身行禮。
盧月凝本閉著眸子任憑嘲弄,一聽行禮之聲,驟然睜眼,她驚詫秦纓會來,眼底嫉恨剛出,晚秋快步上前道:“禦藥院本不願給藥了,是碰到縣主,縣主讓祥公公給你取了藥,吃了藥便會好的,你快謝謝縣主啊……”
晚秋推了推盧月凝,盧月凝幹裂的唇瓣微動,卻哪裏肯謝秦纓?
秦纓掃了另外三人一眼,道:“你們先退下,我有話與她說。”
頓了頓,她又道:“如今西北雪災吃緊,陛下龍體抱恙,瘟疫之言可萬萬不敢亂說,否則吃苦頭的是你們自己。”
秦纓語氣和善,卻聽得幾人色變,忙告著罪退了出去。
秦纓這時才上前,上下打量她一瞬道:“何必將自己鬧得如此病重?若沒了性命,還能圖謀什麽?”
盧月凝氣若遊絲,形容枯槁,混濁的眸子卻死死盯著秦纓,見她依舊錦衣華裳,而自己卻如此破敗狼狽,鼻腔一酸,驀地紅了眼眶,但當著秦纓的麵,又不能真哭出來,於是慘白的麵頰硬憋出一片潮紅來。
秦纓有些唏噓,“罷了,言盡於此。”
秦纓與盧月凝實在沒什麽好說的,今日一朝心軟,若真救人一命,也隻當做了件善事,她轉身而出,倒是晚秋急聲道:“多謝縣主大恩——”
離開雲韶府,白鴛無奈道:“這人還未悔改呢。”
秦纓歎道:“她境遇跌宕,想不通也算正常,隻是我能幫她一回,下一回如何便說不好了。”
主仆二人返回禦藥院拿藥,剛出宮門,一眼瞧見謝星闌在外候著。
今日又是晴天,長空如碧,暖陽澄明,金色的光輝照在謝星闌身上,愈發顯得他英挺俊逸,秦纓眼瞳微明,快步上前,“你怎在此?”
謝星闌溫聲道:“謝詠說你入宮了,便在此候著,我們回衙門說話。”
秦纓應一聲,爬上馬車,與他們一道往金吾衛去。
待一路進了內衙,秦纓才聽謝星闌說起早朝之事,她眉頭微豎,“你是說……陛下並無異樣?那王欽乃是鄭氏一脈?”
謝星闌眉眼晦暗不明的,“算是吧,但帝王心術,不易揣測,王欽曾受過鄭氏恩惠,此番搶先彈劾,自然是衝著定北侯去的,大抵是為了那猛火筒之爭。”
秦纓不由道:“定北侯倒是沉得住氣。”
謝星闌眼底閃過一分冷厲,“他許是料定,此案隻能到趙燮身上為止。”
秦纓關切道:“那你如何打算?”
謝星闌牽唇,“不急,前日派去代州的人來了消息,但隻是些查證經過,說幾個人證都找到了,但證詞要明日或後日才能送到,此差拖了月餘,也的確該給陛下一個交代,杜子勉與趙燮三人,先行關押,我亦想看看定北侯會如何。”
秦纓點頭應是,“如此也好,那竹筒和香粉可有新線索?”
謝星闌肅容道:“走訪了城中各處藥鋪、香鋪與花鳥集市,暫無線索,但我想到另一處,未央池建成之後,去過的人並不多,且便是去了,也難知道那竹林之中有竹筒蜂,我派人去工部問,工部許多小吏都不知情,但在去歲九月初,他們自己有匠人被蟄過一次,我正在讓他們摸查,看看有多少人知曉那次的事端。”
秦纓頷首道:“其實這兩月我們的線索已不少,隻是沒有一個切中要害,但我想,倘若誰能與這眾多線索都有幹係,那此人便是嫌疑最大者。”
謝星闌手中壓著諸多差事,秦纓也不打算在此久留,說了會兒話,秦纓便帶著藥膏回了府中。
翌日要為李芳蕤添妝,趁著天色尚早,秦纓拉著秦璋,一同為李芳蕤選了數樣首飾珍玩。
第二日用過午膳,秦纓乘著馬車,直奔郡王府而去。
還有兩日便是婚典,郡王府裝點一新,大紅的燈籠與帷帳高懸,處處透著喜氣,唯獨李芳蕤待嫁半月,十分憋悶,一見秦纓,便拉著她去閨房中說話。
“你不知,我快悶死了,這幾日母親還教我學好些禮儀規矩,幸而我不是嫁去世家大族,等成婚之後,方君然若是讓我守那些規矩,我定是不遵的……”
秦纓將添妝禮物送上,李芳蕤喜滋滋收下,又聽秦纓問:“方老爺可回京了?”
李芳蕤道:“到了,二十五便到了,路上勞累,這兩日在修養,按理大婚之前我該去拜見的,但如今婚期臨近,兩家人也沒法見麵,隻能等婚典了。”
李芳蕤的閨房如今也已布置停當,大紅的喜字貼滿各處,嫁衣也掛在床邊的木架上,綾羅華美,繡紋繁複,瑰麗無雙,秦纓已能想象她穿上之後會何等明豔。
李芳蕤念叨不停:“我的嫁妝三十那日便得送去方家,也不知他們的院子布置好了沒有,方君然身邊就沒幾個仆人,大婚那日,四更天便要起身梳妝,光閨房裏便有禮儀無數,我要從半夜穿著嫁衣戴著頭冠直到那天深夜,定會累死人……”
雖是抱怨,卻也甘之如飴,秦纓聽得笑意溢出眸子,“新嫁娘自是要受累的,但也隻有那一日,忍一忍,便可做你心心念念的方夫人了……”
李芳蕤在她麵前也不羞澀,隻哼道:“你少打趣我,你與謝大人何時走三書六禮呢?”
秦纓與謝星闌各有重擔在肩,自然還未想過這些,“自然還早呢,我與他表明心思也沒幾日,我也還未稟明父親,不急著談婚論嫁。”
聽聞此言,李芳蕤忽然笑道:“你可知上元節那日,我與方君然去遊燈市時,我未忍住,說起了你與謝大人之事,未想到,方君然竟是個眼利的,他當時一點兒都不驚訝,說他早看出你二人之間有情——”
秦纓微訝,“這怎會?我已許久未見他了,他如何看出的?”
前幾日陸柔嘉看出來也就罷了,她二人相熟,謝星闌當著陸柔嘉,多半也未如何掩飾,但自從前次探病,秦纓便再未見過方君然,那方君然得多早便知他們二人有私情?
李芳蕤笑著搖頭,“我問他了,他未說,但他就是知道,足見他也不是那般不懂風月嘛,也可見,你與謝大人之間,早就不同了……”
秦纓不由回想一番,從前她與謝星闌雖常在一處辦差,但從來謹慎守禮,連她自己也記不清何時才待謝星闌不同的。
正納悶著,外頭沁霜來稟告,“小姐,縣主,陸姑娘來了——”
李芳蕤一喜,連忙拉著秦纓朝外走,“咱們去迎柔嘉!”
第223章 細作
宣平郡王一家三年前才回京, 因此,李芳蕤的閨中密友也不多,陸柔嘉到了沒多久, 蕭馥蘭與趙雨眠又到了,五人在一處說話, 少不得要提起定北侯府之事。
趙雨眠驚歎道:“你更想不到那死的人是誰,竟是那位謝大人當年歸鄉所乘商船上的船工,按理此人當年應該登船, 而後也死於船難的,可他當年竟被旁人頂替了, 十多年過去了, 她又回了京城, 還被定北侯府之人殺死, 你說奇不奇怪?!”
趙雨眠與蕭馥蘭並不知秦纓與謝星闌之事,隻當做京中奇聞說給李芳蕤聽,李芳蕤一驚, 忙看向秦纓,見秦纓並未駁斥,便知趙雨眠所言不假。
李芳蕤愕然道:“難道說, 當年謝家的船難, 不是意外?是有人搗鬼?”
趙雨眠搖頭,“這便不知了, 謝星闌自己領著龍翊衛在查,誰也不知進展如何, 但昨日早朝既已稟明, 那大家便都知道了,如今各家都在議論呢。”
李芳蕤忍不住道:“總不至於, 是與定北侯府有關吧?那人真是定北侯府之人殺死?殺人的原由呢?”
蕭馥蘭搖頭,“這些哪裏知曉,反正杜子勉和北府軍的軍將被抓了。”
李芳蕤眨了眨眼,擠出一絲笑,“那隻有等過些日子,看看金吾衛能否查明白了。”
陸柔嘉便道:“今日來為芳蕤添妝,不說朝堂上的事,去看看芳蕤的嫁衣吧,剛才我看了,好生華美……”
趙雨眠二人來了興致,先往臥房而去,李芳蕤落後一步,問秦纓,“你怎沒提?”
秦纓歎氣,“此事複雜,眼下我也說不清到底怎麽回事,也不想擾了你的興致。”
說至此,秦纓又看向陸柔嘉,“杜子勤這兩日可去見你了?”
陸柔嘉輕聲道:“昨日傍晚來過,說她母親做下的事瞞不住了,他父親大怒,與她母親大吵一架後,將她母親禁足了,他如今束手無策,還覺得他父親瞞了他什麽。”
秦纓抿了抿唇,隻能道:“不管他父親母親如何,事情與他無關。”
陸柔嘉正生疑竇,得了秦纓此言,倒也算吃了一顆定心丸,見李芳蕤也聽得眉頭緊擰,便與秦纓對視一眼,她二人麵色一振,拉著李芳蕤去看嫁衣。
看了嫁衣,蕭馥蘭二人自是交口稱讚,趙雨眠更打趣道:“方大人也不知積了幾輩子的福氣,剛聽聞你要嫁與他,我還以為是在玩笑。”
李芳蕤輕哼,“方君然隻是出身不高,但他可不比你們哥哥們差,不許說他的不是。”
趙雨眠掩唇大笑,“看到沒有,還沒嫁過去,已經開始護著夫君了。”
蕭馥蘭也笑起來,“知道了知道了,全天下男子,就方大人最好。”
李芳蕤到底被鬧個臉紅,秦纓與陸柔嘉也失笑不已,這時趙雨眠道:“不過看得出,方大人也極看重這婚事,聽說上元節之前,便也開始在城外設粥棚,災民去領粥之時,管事便說,這是主家施的喜粥,為了給主子納福,聽說他們的粥裏,還加了什麽紅棗蓮子,啊,這難道便是傳說中的早生貴子之意?方大人也太著急了吧!”
李芳蕤麵紅似血,抬手便要去撓趙雨眠癢癢,“他不過是圖個喜慶吉祥罷了,你個親事都未定的小妮子,也敢說這些?!”
趙雨眠邊笑邊躲,其他幾人也頓時笑作一團。
在郡王府留至傍晚時分,又與李芳蕤說定,初一那日早早到郡王府赴婚宴後,秦纓方才提了告辭。
歸府之時已是暮色初臨,秦纓至經室見秦璋,剛一進門,便見秦璋臉色發沉。
她忙上前問道:“爹爹,出了何事?”
秦璋問道:“你昨日怎未提起早朝上的事?謝星闌父母的船難,當真是有人刻意而為?”
秦璋這幾日未看邸報,到了今日,才知謝星闌與定北侯府之事,秦纓上前在他身邊落座,歎道:“此事尚未查清,女兒也不好多說什麽。”
秦璋道:“你前次問昭文館之事,後來又問起定北侯府,可是為了謝星闌?”
秦纓心頭一跳,鎮定道:“正是……”
見秦璋已有洞察,秦纓幹脆道:“女兒此前提過,說女兒也有助他之時,便是說的此事,其實早在我們一同南下,船行江上之後,他便記起了當年船難的些許細節,說與女兒聽後,女兒當時便有了懷疑,回京後他派人探查,查了月餘,才找到這個叫侯波的,他當真是在當年跑船之前,被人花重金買了官文。”
秦璋眉頭擰起,“有人買了他的船工官文,然後冒充他上了船?”
秦纓點頭,“當年船難之後,他死裏逃生,重病數日,許多細節都忘記了,當年雖有懷疑,但那時他族叔已幫著調查過一次,後來回京之後,他處境不佳,又未發現疑點,便也擱置了此事,直到行船南下了一回,方才舊事重查。”
秦璋狹眸,“那這個船工,真是杜子勉所殺?”
秦纓謹慎道:“應該不是杜子勉,是杜巍身邊的趙燮。”
“是趙燮!”秦璋麵色凝重起來,“若是趙燮,那自然是杜巍的意思,杜巍掌兵多年,沒道理和這麽個小角色有何仇怨,如此一來,實在不能不叫人懷疑。”
秦纓又道:“不僅如此,當年謝大人辭官之後,也就是貞元七年九月初,杜巍曾受詔回京過,如此的巧合,便更讓人懷疑杜巍。”
秦璋頓時直起身子,“受詔回京?那便是說……昨日早朝,陛下是何反應?”
秦纓將謝星闌告訴他的複述一遍,秦璋定了定神道:“沒有追問,隻讓謝星闌盡管查……這並不代表陛下不知內情,當著百官的麵,他也隻能如此。”
秦纓沉沉應是,秦璋看了看她,目光唏噓道:“你母親兄長的事未明,怎麽謝星闌至親之死,也可能與陛下有關?”
說至此,秦璋歎道:“你上次問的昭文館,倒確是與謝正瑜有關的,他前幾年為陛下畫的禦像都保存在昭文館中,但好端端的,總不能是為了禦像放火吧?”
秦璋隻是一番感歎,但此言落在秦纓心底,卻令她心弦一緊,“有時候看起來最無可能之事,反而就是事實,倘若硬要把昭文館起火,與謝家被滅門聯係起來,那唯一的牽連之處,便隻有謝星闌父親會作畫之事,但若是禦像有古怪,又怪在何處?”
秦纓眉頭緊擰起來,秦璋納罕道:“能有何古怪?無外乎是陛下大病一場後,神容生了些變化,不願再做禦像了,我若未記錯,貞元四年後,陛下似乎沒叫人畫過禦像,但他看重謝正瑜並未變,還時不時令謝正瑜作別的畫,也是獨一份的寵信。”
秦纓疑惑道:“神容生了變化?”
秦璋點了點頭,“陛下登基三年,養尊處優,此前身形本有些微發福,可在豐州病了三五月後,人瘦得脫了像,當年你母親去見陛下,回來便說陛下瘦得皮包骨頭,待我冬月見到陛下之時,也覺的陛下瘦得眼眶都凹陷了,也不如從前氣勢逼人,眉眼間,也就還存著六七分舊日模樣,重病之人多會如此,也沒什麽好質疑的,何況刺史府有太後主持大局,後來回了京城,禦膳房好好為他進補了幾年,便與如今一樣,又不怒自威起來了。”
秦纓想了想,也覺有理,這時秦璋又道:“許是謝家全家被害還有別的內情,但定北侯府剛好受詔回京,也的確太可疑……若是陛下之意,定北侯府倒是說得通了,那陛下又是為何會對謝氏下如此死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