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了,我們先去陵園看看,畢竟這是我們此番目的。”想不出一個更好的辦法那就不想了,先把眼前的事辦了。
督建烈士陵園,北平之地戰死的將士比之應天來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至於此處的陵園選址,早就已經由朝廷選定,須得是不占田地,不引民憤之地,具體參考應天的烈士陵園。
北平的陵園其實早就已經開建了,差不多都要收工了,但是順著一波又一波不安分人查下來,朱雄英就發現了,貪汙陵園工程款的數目可不小啊!
真是一個個喪心病狂了,什麽錢他們都打主意,朱雄英自然是一個都不放過,該捉就捉,再讓皮世忙上一回。重點是把他們貪汙的錢全都給他吐出來。
錢要拿出來,工程也得驗,值得一說的是,大明出了一個胡惟庸,想出一個極好的法子,在每一塊磚上刻上製磚者的名字,連出自何地,其縣令為何人,至於府,最後哪塊磚出了主意,順著磚上的名字一查下去,誰也休想跑得了!
雖說造作的過程是麻煩了些,可是卻能杜絕豆腐渣工程。
既然在磚上都這樣操作了,每一樣的工程都得貫徹才對。
修建烈士陵園也是一般無二。
是以貪汙的人不敢在用料上動手腳,卻敢對施工的人員一再苛責,一應吃的用的穿的,盡是用了最差的那種。
朱雄英查出這事,立刻把工錢全都補給了施工的百姓,更是親自向他們道歉,並保證同樣的事絕不會再發生。
眼下北平的百姓們對朱雄英自是感恩戴德,畢竟被欺負慣了的他們,早已知道不管他們再怎麽掙紮,都不可能有人出麵為他們主持公道,他們受下的委屈,折磨,最後都隻能自己咽下。
原本以為將來的日子也就這樣過了,朱雄英出麵卻為他們主持公道,更把原本該給他們的錢都給到他們,百姓們豈能不心存感激。
等朱雄英和朱至再來陵園查看,施工的百姓們紛紛同朱雄英和朱至打招呼,那臉上洋溢的笑容,朱至看在眼裏讚道:“看,他們其實最容易滿足。”
朱雄英有感而發道:“是啊,這樣容易滿足的他們,卻處處被人欺壓。”
朱至衝朱雄英道:“其實隻要我們國庫有錢,不是不能讓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的。畢竟,教育,吃穿用度,重點是醫藥,隻要保證他們吃住無憂,讓他們的孩子能夠讀書識字,有錢看病,其他也不是他們過於追求的。”
不能說朱至說得不對,隻不過錢的事有那麽容易嗎?
大明建朝十數年又如何,戰事不休的情況下,再加上百姓多年被蒙古人欺壓,根本沒有緩回一口氣,人口上來了,收入可一直沒有上來。
“你總想著掙錢。”朱雄英知道朱至打的什麽主意,可是掙錢的事也不是一件小事,至少並不是他們想就真能掙得著的。
“沒錢有心也無力。”朱至是想掙錢啊,何嚐不是因為她很清楚的知道錢的重要性,為此努力為錢而奮鬥。
朱雄英指著外頭道:“北平的烈士陵園快建成了,你該想想怎麽讓外頭不至於空著,以後烈士陵園無人問津。”
“照搬應天的法子即可,都不用想。不管是私塾或是各地府學,都讓他們定期前往烈士陵園。想要提升武人的地位,隻靠朝廷是很難成的,須得讓百姓們自小知道,有這樣的一批人為了國家安定付出性命,誰也沒有資格看不起他們。”朱至相信,隻要有了人流,就不怕沒有會做生意的人。
“應天是開始,未必天下學子都願意接受這樣的安排。”朱雄英相對比較了解文人,明了他們的驕傲,讓他們每月定時來烈士陵園祭拜,日子一長,怕是要有不少人有怨言了。
“你這麽一說我就想到一件事了。讓他們來參觀,為他們講解的人也很重要,要不然由著他們這些迂腐的文人開口解釋這陵園裏的烈士,他們要不趁機踩上幾腳絕不可能。”比起朱雄英憂心的事,朱至一拍腦門似乎又想起了另一件事,要是不辦好,麻煩更大。
朱雄英沒反應過來?
朱至一時也顧不上和朱雄英解釋所謂導遊是怎麽回事。
這時候朱至轉頭衝一旁的萬河問:“錦衣衛裏口才不錯,腦子也好使的人有嗎?識不識字都行,會來事就好。”
萬河??朱至如此的要求是要幹嘛?
“郡主是要多少?”萬河心裏再怎麽犯嘀咕,朱至吩咐下的事他都得盡所能辦好。
多多益善什麽的,饒是早知道朱至不嫌人少的萬河也一滯。
朱至想了想還是道:“大概先弄個十個八個。”
這還差不多!
萬河對這個數字還算有點底,認為可以盡快給朱至準備好的。
朱雄英還等著朱至解釋解釋,一看朱至要人的架式,又是要鬧哪一出?
瞅向朱至,朱雄英等著朱至開口。
朱至連忙衝朱雄英道:“這是以後的事,反正就是一句話,不管是讓人來烈士陵園了解陵園也好,讓人從心底裏認可這些烈士們也罷,主動權咱們得一直掌握在手裏,不能讓人把我們為讓天下人知道將士不易的初心毀了是不是?”
這是自然!朱雄英重重點頭,表示朱至說得沒有錯,這件事的是朝廷開的頭,就得好好掌握在手裏,絕不能讓人借此機會踩將士們。
“說起來文臣要是功勞大可是能享太廟。”朱至突然捏著小下巴想起此事。
“武將也是。”朱雄英補充,讓朱至千萬別選擇性讀取她想要的內容。
朱至輕拍了朱雄英一巴道:“別打岔。用事實來說話,你承不承認能進太廟的人自宋之後武將是越來越少了。”
事實麵前朱雄英不會否認,重重點頭,朱至挑挑眉道:“為國捐軀的將士,他們的功勞須得牢記,咱們得讓將士們以太廟為目標才是。”
額!不管是文臣或是武將,哪一個不為永享太廟為目標,朱至難道以為滿朝的文武大臣都糊塗了?
“能不能進太廟這個事從來都是文臣和皇帝做主。”朱至就像看不明白朱雄英眼神中的意思,繼續再道事實。
“以後也隻會由皇帝和文臣做主。”朱雄英無奈的告知朱至這一事實,朱至挑挑眉頭道:“那就定一個標準,哪怕是皇帝也不能以一己喜好改變人資格的標準,這樣才能讓人有盼頭。”
一聽這話朱雄英馬上明白了,朱至又開始打朱元璋的主意了!
這是能打主意的嗎?
朱元璋殺了多少功臣難道朱至心裏沒有數?
麵對英勇善戰的武將們,朱元璋那叫一個寢食難安。
要不是好些都還算安分,加上太子也是有本事的人,怕朱元璋早已將隨他一道打天下,手裏有兵權的武將全都殺個一幹二淨。
“我又沒有說以後。咱們爹在文臣們眼裏那就是他們的人,因此如果咱們運作一番,把文臣和武將能享入太廟的規矩一並定下,文臣們能拒絕?”朱至立刻補上一句,請朱雄英放心,她想出主意並無意要坑自家人,尤其是親爹或是親哥。
這回朱雄英眼睛亮了,這事可行。
條件定好,這就立下規矩,後世子孫一個個乖乖聽話照做,除非真遇上一個蠢得無可救藥的皇帝,否則絕不會有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想讓文臣為我們所用,讓他們有利可圖就行了。永享太廟,多麽大的誘.惑,自該讓他們文武一道出力,必能事半功倍。”朱至挑挑眉頭如是說,朱雄英提醒道:“你別忘了自來能入太廟的人也不是沒有規定的。”
“可是沒有把事情攤到明麵上來說,咱們提出來,規定就由我們來定。誰要是不服,有本事來比劃比劃。”朱至無所畏懼,開國皇帝最大的好處是什麽,規矩都能由自己來立。
別管以前的王朝有沒有這個先例,反正就開國之君立下了規矩,除非改朝換代,否則後世繼任之君是他開國之君的後代,一個個都得乖乖聽話。
“聽你的意思是想在皇爺爺手上將事情辦好?”朱雄英聽出朱至言外之意,朱至立刻點頭道:“開國之君,咱們爺爺一但定下,後頭的人想改,借他們三個膽子他們也不敢。”
“那得先跟爹商量好再說。”朱雄英雖然並不覺得此事有什麽不能做的,還是覺得莫要直接跟朱元璋提,最好先通過太子透透風。
不,貼切的說是通過探聽太子的意思,從而知道朱元璋那裏是什麽意思,這件事他們要可做或是不可做。畢竟想讓朱元璋配合的事,朱元璋要是不配合,事情不就是白說了。
“好啊,你來還是我來?”朱至眼中閃過狡黠,她這不就是一個個的打聽情況,確定父兄們對此事的接受力?朱雄英同意了,接下來就是太子了。
朱雄英瞅了朱至一眼,朱至莫不是以為他不知道她的試探?
結果朱至衝他甜甜一笑道:“哥,咱們也是想以後省事。既讓人得了便宜,又能讓人同心協力的事,該做就得做是吧。”
收獲朱雄英一記白眼,有人總有許多借口。
朱至就不管朱雄英心裏是怎麽想的,隻與朱雄英再問:“哥,你寫信還是我寫?”
明擺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朱雄英心裏既是認同此事,饒是知道朱至在跟他的探他的想法,他也沒什麽不敢說的。給太子寫信一事也沒什麽不行。
“你先寫,完了我再補充。”朱至先寫明利害,因何動了心思,朱雄英也會陳述自己的想法,為什麽支持朱至。想必太子見到這樣的信,不管心裏認同與否,都會高興。
“好,回去我立馬就寫。”朱至高興的答應,更補上一句道:“完了還得讓爹關注一番應天的烈士陵園,我把人訓練出來之後再給他送回去用。”
朱雄英方才一直沒等到朱至說道說道,她到底問萬河要嘴皮利落的人何用。
“等人到我手裏你就知道了。別急。”朱至第一時間出言安撫朱雄英,莫急莫急!
得,也是,隻要朱至出手不就知道她到底要幹什麽了嗎?
朱至也沒有想幹什麽,隻是讓人背著大明建朝的不易,以及著重選了幾個為大明出生入死的將士,將他們的故事全讓人背下來,每回有人入陵園的時候就去講。
朱雄英得知朱至的打算後頓了半響,“最好讓他們背下整個陵園烈士的事跡。”
收獲朱至一記親哥你莫不是在說笑的眼神。
“可以分批負責,每個人負責一片就沒有那麽難了。”朱雄英趕緊補救,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活人還能讓死人難住不成?
“好主意。先在應天試點,要是後續效果不錯再慢慢推廣。”朱至沒打算一蹴而就,而是有意慢慢來。
“可。”朱雄英也想看看效果如何,再說推廣的事。
這時候祝娘小步走了進來,手裏拿著一份明黃的信,朱至挑挑眉問:“肯定是北平的事傳回應天,如今送來消息是告訴我們,到底安排誰來接手北平。”
旁邊的人聽著朱至分析,沒一個人敢接話,朱雄英道:“我思來想去沒想出個萬全的法子,不知爺爺和爹爹是不是想到了。”
話說著已經從祝娘手中接過信,仔細一看,竟然怔住了。
朱至早就猜到信中的內容,不過能讓朱雄英露出這樣的反應,難免讓朱至好奇。
“什麽內容讓你這麽意外?”朱至探頭去看起信中內容,朱雄英幹脆亮出來讓她看仔細,這回朱至的表情和朱雄英如出一轍!
伺候的人都納了悶了,究竟信裏寫了什麽,能讓成熟老練的朱雄英和朱至意外的事,那是極少的。朱元璋在信裏究竟說了什麽,能叫朱雄英和朱至一致失態?
因為兩人沉默了許久都不做聲,旁邊的人也不敢多問,隻能靜靜的等著。
“這件事我跟爺爺和爹爹說。”終究還是朱雄英反應更快,趕緊安撫朱至不用擔心這件事,他會出麵處理。
可是朱至卻從朱雄英的手裏拿過信,“哥哥不也說了嗎?我們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爺爺想出來了,那我們該聽爺爺的。”
“你的婚姻大事需得你願意,你喜歡才能定下。”朱雄英趕緊開口。眼神中透露著焦急,他不希望朱至為了大明江山犧牲自己一輩子的幸福。
“爺爺和爹爹也是一樣的意思。”朱元璋和太子並沒有強製性要求朱至非要答應這門親事不可,而是通過馬皇後征詢朱至的意見,如果朱至點頭答應了,那麽朱元璋就會跟信國公商量。
朱雄英目不轉睛的盯著朱至問:“你是什麽意思?”
“信國公早就說過了,他們家的孫子輩可以任我選,我記得他們家跟我合適的應該有五六個。從這五六個中選一個合我心意的應該不難吧。”朱至認真的思考這件事的可行性。
朱雄英瞪大了眼睛,反對道:“不行。”
朱至一眼掃過朱雄英勸道:“哥哥別太著急,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爺爺和爹爹能詢問我的意思,夠不錯了,我們不應該得寸進尺。”
“你辛辛苦苦都是為了大明,你已經付出得夠多了,不應該再拿你的婚事拉攏人。”朱雄英言辭堅定的拒絕,他並不希望朱至委屈自己。
“我總是要嫁人的,總要挑一個合適的人,不過是把範圍限製了點,重點難道不是爺爺和爹爹要如我所願的讓我上戰場?天底下的事哪裏能事事都盡如人願的。男人而已,合適就好好過,不合適各過各的。不就是一場婚事而已,能夠讓我以後順理成章的上戰場,我樂意的很。”朱至那是權衡利弊之後覺得,朱元璋和太子的主意還是不錯。
用一場婚事換得北平的太平安寧,以後還能讓朱至順理成章的接管北平,多好的一件事啊,朱至有什麽理由拒絕呢?
“哥哥和我都很清楚,北平再也經不起動蕩。眼下朝中的大臣們,不少人都虎視眈眈地盯著北平。說句不好聽的話,不是我們自己人接管北平,將來又不能落到我們手裏,誰也不能安心。”朱至勸說朱雄英,希望朱雄英莫要糾結這點事。不就是定個親而已嘛,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
“至兒。”不管朱至說得再怎麽風輕雲淡,並不在意用一場婚事作為交易,朱雄英還是希望朱至可以拒絕。
“哥哥已經是太孫了,我知道哥哥都是為了我好,生怕我受了委屈。可是哥哥隻管放心,全天下的人都委屈了,我也不會讓自己受委屈。”朱至這輩子活到現在就沒有忍氣吞聲過,麵對朱元璋都敢當麵懟的人,她怕誰呀?
男人而已,不就定個親,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嗎?
朱至立刻道:“這件事就這麽定了。給奶奶寫信,讓爺爺安排信國公接手北平。至於定下哪個人,就讓信國公看著安排,想必信國公也知道,想要真正定下這門親事,需得我親自點頭。”
督建烈士陵園,北平之地戰死的將士比之應天來那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以至於此處的陵園選址,早就已經由朝廷選定,須得是不占田地,不引民憤之地,具體參考應天的烈士陵園。
北平的陵園其實早就已經開建了,差不多都要收工了,但是順著一波又一波不安分人查下來,朱雄英就發現了,貪汙陵園工程款的數目可不小啊!
真是一個個喪心病狂了,什麽錢他們都打主意,朱雄英自然是一個都不放過,該捉就捉,再讓皮世忙上一回。重點是把他們貪汙的錢全都給他吐出來。
錢要拿出來,工程也得驗,值得一說的是,大明出了一個胡惟庸,想出一個極好的法子,在每一塊磚上刻上製磚者的名字,連出自何地,其縣令為何人,至於府,最後哪塊磚出了主意,順著磚上的名字一查下去,誰也休想跑得了!
雖說造作的過程是麻煩了些,可是卻能杜絕豆腐渣工程。
既然在磚上都這樣操作了,每一樣的工程都得貫徹才對。
修建烈士陵園也是一般無二。
是以貪汙的人不敢在用料上動手腳,卻敢對施工的人員一再苛責,一應吃的用的穿的,盡是用了最差的那種。
朱雄英查出這事,立刻把工錢全都補給了施工的百姓,更是親自向他們道歉,並保證同樣的事絕不會再發生。
眼下北平的百姓們對朱雄英自是感恩戴德,畢竟被欺負慣了的他們,早已知道不管他們再怎麽掙紮,都不可能有人出麵為他們主持公道,他們受下的委屈,折磨,最後都隻能自己咽下。
原本以為將來的日子也就這樣過了,朱雄英出麵卻為他們主持公道,更把原本該給他們的錢都給到他們,百姓們豈能不心存感激。
等朱雄英和朱至再來陵園查看,施工的百姓們紛紛同朱雄英和朱至打招呼,那臉上洋溢的笑容,朱至看在眼裏讚道:“看,他們其實最容易滿足。”
朱雄英有感而發道:“是啊,這樣容易滿足的他們,卻處處被人欺壓。”
朱至衝朱雄英道:“其實隻要我們國庫有錢,不是不能讓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的。畢竟,教育,吃穿用度,重點是醫藥,隻要保證他們吃住無憂,讓他們的孩子能夠讀書識字,有錢看病,其他也不是他們過於追求的。”
不能說朱至說得不對,隻不過錢的事有那麽容易嗎?
大明建朝十數年又如何,戰事不休的情況下,再加上百姓多年被蒙古人欺壓,根本沒有緩回一口氣,人口上來了,收入可一直沒有上來。
“你總想著掙錢。”朱雄英知道朱至打的什麽主意,可是掙錢的事也不是一件小事,至少並不是他們想就真能掙得著的。
“沒錢有心也無力。”朱至是想掙錢啊,何嚐不是因為她很清楚的知道錢的重要性,為此努力為錢而奮鬥。
朱雄英指著外頭道:“北平的烈士陵園快建成了,你該想想怎麽讓外頭不至於空著,以後烈士陵園無人問津。”
“照搬應天的法子即可,都不用想。不管是私塾或是各地府學,都讓他們定期前往烈士陵園。想要提升武人的地位,隻靠朝廷是很難成的,須得讓百姓們自小知道,有這樣的一批人為了國家安定付出性命,誰也沒有資格看不起他們。”朱至相信,隻要有了人流,就不怕沒有會做生意的人。
“應天是開始,未必天下學子都願意接受這樣的安排。”朱雄英相對比較了解文人,明了他們的驕傲,讓他們每月定時來烈士陵園祭拜,日子一長,怕是要有不少人有怨言了。
“你這麽一說我就想到一件事了。讓他們來參觀,為他們講解的人也很重要,要不然由著他們這些迂腐的文人開口解釋這陵園裏的烈士,他們要不趁機踩上幾腳絕不可能。”比起朱雄英憂心的事,朱至一拍腦門似乎又想起了另一件事,要是不辦好,麻煩更大。
朱雄英沒反應過來?
朱至一時也顧不上和朱雄英解釋所謂導遊是怎麽回事。
這時候朱至轉頭衝一旁的萬河問:“錦衣衛裏口才不錯,腦子也好使的人有嗎?識不識字都行,會來事就好。”
萬河??朱至如此的要求是要幹嘛?
“郡主是要多少?”萬河心裏再怎麽犯嘀咕,朱至吩咐下的事他都得盡所能辦好。
多多益善什麽的,饒是早知道朱至不嫌人少的萬河也一滯。
朱至想了想還是道:“大概先弄個十個八個。”
這還差不多!
萬河對這個數字還算有點底,認為可以盡快給朱至準備好的。
朱雄英還等著朱至解釋解釋,一看朱至要人的架式,又是要鬧哪一出?
瞅向朱至,朱雄英等著朱至開口。
朱至連忙衝朱雄英道:“這是以後的事,反正就是一句話,不管是讓人來烈士陵園了解陵園也好,讓人從心底裏認可這些烈士們也罷,主動權咱們得一直掌握在手裏,不能讓人把我們為讓天下人知道將士不易的初心毀了是不是?”
這是自然!朱雄英重重點頭,表示朱至說得沒有錯,這件事的是朝廷開的頭,就得好好掌握在手裏,絕不能讓人借此機會踩將士們。
“說起來文臣要是功勞大可是能享太廟。”朱至突然捏著小下巴想起此事。
“武將也是。”朱雄英補充,讓朱至千萬別選擇性讀取她想要的內容。
朱至輕拍了朱雄英一巴道:“別打岔。用事實來說話,你承不承認能進太廟的人自宋之後武將是越來越少了。”
事實麵前朱雄英不會否認,重重點頭,朱至挑挑眉道:“為國捐軀的將士,他們的功勞須得牢記,咱們得讓將士們以太廟為目標才是。”
額!不管是文臣或是武將,哪一個不為永享太廟為目標,朱至難道以為滿朝的文武大臣都糊塗了?
“能不能進太廟這個事從來都是文臣和皇帝做主。”朱至就像看不明白朱雄英眼神中的意思,繼續再道事實。
“以後也隻會由皇帝和文臣做主。”朱雄英無奈的告知朱至這一事實,朱至挑挑眉頭道:“那就定一個標準,哪怕是皇帝也不能以一己喜好改變人資格的標準,這樣才能讓人有盼頭。”
一聽這話朱雄英馬上明白了,朱至又開始打朱元璋的主意了!
這是能打主意的嗎?
朱元璋殺了多少功臣難道朱至心裏沒有數?
麵對英勇善戰的武將們,朱元璋那叫一個寢食難安。
要不是好些都還算安分,加上太子也是有本事的人,怕朱元璋早已將隨他一道打天下,手裏有兵權的武將全都殺個一幹二淨。
“我又沒有說以後。咱們爹在文臣們眼裏那就是他們的人,因此如果咱們運作一番,把文臣和武將能享入太廟的規矩一並定下,文臣們能拒絕?”朱至立刻補上一句,請朱雄英放心,她想出主意並無意要坑自家人,尤其是親爹或是親哥。
這回朱雄英眼睛亮了,這事可行。
條件定好,這就立下規矩,後世子孫一個個乖乖聽話照做,除非真遇上一個蠢得無可救藥的皇帝,否則絕不會有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想讓文臣為我們所用,讓他們有利可圖就行了。永享太廟,多麽大的誘.惑,自該讓他們文武一道出力,必能事半功倍。”朱至挑挑眉頭如是說,朱雄英提醒道:“你別忘了自來能入太廟的人也不是沒有規定的。”
“可是沒有把事情攤到明麵上來說,咱們提出來,規定就由我們來定。誰要是不服,有本事來比劃比劃。”朱至無所畏懼,開國皇帝最大的好處是什麽,規矩都能由自己來立。
別管以前的王朝有沒有這個先例,反正就開國之君立下了規矩,除非改朝換代,否則後世繼任之君是他開國之君的後代,一個個都得乖乖聽話。
“聽你的意思是想在皇爺爺手上將事情辦好?”朱雄英聽出朱至言外之意,朱至立刻點頭道:“開國之君,咱們爺爺一但定下,後頭的人想改,借他們三個膽子他們也不敢。”
“那得先跟爹商量好再說。”朱雄英雖然並不覺得此事有什麽不能做的,還是覺得莫要直接跟朱元璋提,最好先通過太子透透風。
不,貼切的說是通過探聽太子的意思,從而知道朱元璋那裏是什麽意思,這件事他們要可做或是不可做。畢竟想讓朱元璋配合的事,朱元璋要是不配合,事情不就是白說了。
“好啊,你來還是我來?”朱至眼中閃過狡黠,她這不就是一個個的打聽情況,確定父兄們對此事的接受力?朱雄英同意了,接下來就是太子了。
朱雄英瞅了朱至一眼,朱至莫不是以為他不知道她的試探?
結果朱至衝他甜甜一笑道:“哥,咱們也是想以後省事。既讓人得了便宜,又能讓人同心協力的事,該做就得做是吧。”
收獲朱雄英一記白眼,有人總有許多借口。
朱至就不管朱雄英心裏是怎麽想的,隻與朱雄英再問:“哥,你寫信還是我寫?”
明擺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朱雄英心裏既是認同此事,饒是知道朱至在跟他的探他的想法,他也沒什麽不敢說的。給太子寫信一事也沒什麽不行。
“你先寫,完了我再補充。”朱至先寫明利害,因何動了心思,朱雄英也會陳述自己的想法,為什麽支持朱至。想必太子見到這樣的信,不管心裏認同與否,都會高興。
“好,回去我立馬就寫。”朱至高興的答應,更補上一句道:“完了還得讓爹關注一番應天的烈士陵園,我把人訓練出來之後再給他送回去用。”
朱雄英方才一直沒等到朱至說道說道,她到底問萬河要嘴皮利落的人何用。
“等人到我手裏你就知道了。別急。”朱至第一時間出言安撫朱雄英,莫急莫急!
得,也是,隻要朱至出手不就知道她到底要幹什麽了嗎?
朱至也沒有想幹什麽,隻是讓人背著大明建朝的不易,以及著重選了幾個為大明出生入死的將士,將他們的故事全讓人背下來,每回有人入陵園的時候就去講。
朱雄英得知朱至的打算後頓了半響,“最好讓他們背下整個陵園烈士的事跡。”
收獲朱至一記親哥你莫不是在說笑的眼神。
“可以分批負責,每個人負責一片就沒有那麽難了。”朱雄英趕緊補救,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活人還能讓死人難住不成?
“好主意。先在應天試點,要是後續效果不錯再慢慢推廣。”朱至沒打算一蹴而就,而是有意慢慢來。
“可。”朱雄英也想看看效果如何,再說推廣的事。
這時候祝娘小步走了進來,手裏拿著一份明黃的信,朱至挑挑眉問:“肯定是北平的事傳回應天,如今送來消息是告訴我們,到底安排誰來接手北平。”
旁邊的人聽著朱至分析,沒一個人敢接話,朱雄英道:“我思來想去沒想出個萬全的法子,不知爺爺和爹爹是不是想到了。”
話說著已經從祝娘手中接過信,仔細一看,竟然怔住了。
朱至早就猜到信中的內容,不過能讓朱雄英露出這樣的反應,難免讓朱至好奇。
“什麽內容讓你這麽意外?”朱至探頭去看起信中內容,朱雄英幹脆亮出來讓她看仔細,這回朱至的表情和朱雄英如出一轍!
伺候的人都納了悶了,究竟信裏寫了什麽,能讓成熟老練的朱雄英和朱至意外的事,那是極少的。朱元璋在信裏究竟說了什麽,能叫朱雄英和朱至一致失態?
因為兩人沉默了許久都不做聲,旁邊的人也不敢多問,隻能靜靜的等著。
“這件事我跟爺爺和爹爹說。”終究還是朱雄英反應更快,趕緊安撫朱至不用擔心這件事,他會出麵處理。
可是朱至卻從朱雄英的手裏拿過信,“哥哥不也說了嗎?我們想不出更好的解決辦法。爺爺想出來了,那我們該聽爺爺的。”
“你的婚姻大事需得你願意,你喜歡才能定下。”朱雄英趕緊開口。眼神中透露著焦急,他不希望朱至為了大明江山犧牲自己一輩子的幸福。
“爺爺和爹爹也是一樣的意思。”朱元璋和太子並沒有強製性要求朱至非要答應這門親事不可,而是通過馬皇後征詢朱至的意見,如果朱至點頭答應了,那麽朱元璋就會跟信國公商量。
朱雄英目不轉睛的盯著朱至問:“你是什麽意思?”
“信國公早就說過了,他們家的孫子輩可以任我選,我記得他們家跟我合適的應該有五六個。從這五六個中選一個合我心意的應該不難吧。”朱至認真的思考這件事的可行性。
朱雄英瞪大了眼睛,反對道:“不行。”
朱至一眼掃過朱雄英勸道:“哥哥別太著急,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爺爺和爹爹能詢問我的意思,夠不錯了,我們不應該得寸進尺。”
“你辛辛苦苦都是為了大明,你已經付出得夠多了,不應該再拿你的婚事拉攏人。”朱雄英言辭堅定的拒絕,他並不希望朱至委屈自己。
“我總是要嫁人的,總要挑一個合適的人,不過是把範圍限製了點,重點難道不是爺爺和爹爹要如我所願的讓我上戰場?天底下的事哪裏能事事都盡如人願的。男人而已,合適就好好過,不合適各過各的。不就是一場婚事而已,能夠讓我以後順理成章的上戰場,我樂意的很。”朱至那是權衡利弊之後覺得,朱元璋和太子的主意還是不錯。
用一場婚事換得北平的太平安寧,以後還能讓朱至順理成章的接管北平,多好的一件事啊,朱至有什麽理由拒絕呢?
“哥哥和我都很清楚,北平再也經不起動蕩。眼下朝中的大臣們,不少人都虎視眈眈地盯著北平。說句不好聽的話,不是我們自己人接管北平,將來又不能落到我們手裏,誰也不能安心。”朱至勸說朱雄英,希望朱雄英莫要糾結這點事。不就是定個親而已嘛,不是什麽大不了的事。
“至兒。”不管朱至說得再怎麽風輕雲淡,並不在意用一場婚事作為交易,朱雄英還是希望朱至可以拒絕。
“哥哥已經是太孫了,我知道哥哥都是為了我好,生怕我受了委屈。可是哥哥隻管放心,全天下的人都委屈了,我也不會讓自己受委屈。”朱至這輩子活到現在就沒有忍氣吞聲過,麵對朱元璋都敢當麵懟的人,她怕誰呀?
男人而已,不就定個親,是什麽大不了的事情嗎?
朱至立刻道:“這件事就這麽定了。給奶奶寫信,讓爺爺安排信國公接手北平。至於定下哪個人,就讓信國公看著安排,想必信國公也知道,想要真正定下這門親事,需得我親自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