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的事朱元璋,也得考慮要給兒子們一個教訓,好讓他們知道,就算他已經給他們封王封地,一旦他們成為大明江山的威脅,那麽朱元璋也絕不可能對他們手下留情。


    如果藩王成為了威脅,那麽朱元璋就會選擇用別的辦法,保證整個天下的安寧。


    很明顯讓信國公接受北平就是一個例子。也是敲在一眾藩王心上的警鍾。


    “父皇既然要對湯家唯以重任,又怎麽能如此折辱於湯家,縱然是女兒家也沒有這樣讓人挑三揀四的,更何況大好的男兒。”太子對朱元璋的提議那是半點都不能接受的,自家老父親怕是早就忘記了分寸。


    別朱至都已經答應這門親事,反而朱元璋卻輕視於湯家,恐怕結親不成反結仇。


    “啊。也對。”朱元璋還是聽得進勸的,兒子說的在理,他得乖乖的改主意。


    “既然至兒都已經答應這門親事了,還是從速定下。就請父皇召信國公進宮。”朱元璋不肯鬆口改主意,而朱至也答應下了,太子清楚他再怎麽攔著也是攔不了的。


    如此,那就不攔了,迅速解決北平的問題,大家也能安心。


    “我這就讓鼎臣立刻進宮。”朱元璋也迫不及待要將此事拍定。


    太子一聽準備告退,可是朱元璋卻同他招手道:“你是當父親的人,你的態度同樣重要。”


    換句話來說,太子得陪著朱元璋一起見信國公,好讓信國公相信,他們家真心實意要結這門親事。


    太子想到袖裏揣著朱至和朱雄英送來的信,對這門親事,朱至未必跟朱元璋說實話,但肯定會跟他說,太子這時候挺想看看信中內容的。


    不過太子瞄了朱元璋一眼,還是決定再等等。


    朱元璋有請,已然從鳳陽歸於應天多時的信國公很快便麻利的進宮。


    一眼看到太子立在一側,而且在看到他的一刻朝他作揖,信國公縱然是長輩,可是這君臣之別,可是遠在長幼之上。


    “不敢不敢,太子切莫多禮,老臣不敢受之。”信國公趕緊還禮,而且連忙請太子莫要客氣。


    朱元璋在一旁發話道:“沒什麽不敢受的。他是小輩,你一個當伯父的人,給你磕頭請安都不為過。”


    “皇上切莫折煞了老臣。儲君既是儲君,自然也是老臣的君。哪有君向臣行禮的道理。”信伯公才不管朱元璋怎麽說,這個禮他是絕對不敢受下的。


    朱元璋雖然說著客氣的話,卻也高興信國公時時刻刻記著自己的身份,從未有逾越之舉。


    “行了行了,這一些客氣話就用不著說了。來,坐下。我們說說話。”朱元璋招呼信國公到一旁坐下,兩人好好的聊聊天。


    信國公當然不會推辭。畢竟旁邊都擺了三張椅子了,等著朱元璋和太子入座後,信國公才坐下。


    “你這一回兩回的,想讓我把至兒許配給你們家。果真是真心的?”朱元璋也不繞彎子,開門見山的問起信國公。


    “這是自然。不瞞皇上,老臣也算是見過世麵了,可還從未見過像郡主這樣長得既好看又有本事的姑娘。”信國公對朱至那是讚不絕口,早年剛見了初生的朱至,信國公就已經動了心思,為自家的孫兒求娶這一位郡主。


    可惜朱元璋死活不肯鬆口,不管信國公這些年來怎麽求怎麽磨,朱元璋愣是不答應。


    信國公其實也在想,是不是他該換個法子?比如從朱至下手?


    可是朱至太忙了,忙得信國公沒來得及說動孫兒們混到她身邊,人已經跑到另一個地方去了。


    偏偏朱至回回將事情辦的妥妥當當。每回信國公聽說了朱至做的事後都感慨萬千,越發堅定,一定要想方設法為自家的孫兒求娶這麽一位能幹的郡主。


    信國公如今的權勢地位,在大明朝也是數一數二了。他是不曾希望湯家在他手裏更上一層樓,但也盼這份榮華富貴能夠保持住。


    不娶個聰明人回家鎮住,怕是湯家的權勢都熬不過兩朝。


    反正信國公看著家裏的人,怎麽看怎麽不順眼,怎麽看怎麽覺得,要是他眼睛一閉,一個兩個肯定要鬧出大事來。


    “隻要皇上能答應將郡主許配給我們家,我的那些孫子們任由郡主挑選。”信國公沒想到求了多年沒成的事,朱元璋竟然鬆口了。信國公當然不能錯過大好的機會,趕緊向朱元璋表態,他說的話都作數,他家的那些孫兒們,都由朱至挑。


    “你也知道這件事得至兒點頭,所以這挑人的事兒,至兒來。不管是誰,隻要至兒中意了,這門親事也就定了。”朱元璋也不繞彎子,幹脆利落的定了信國公的心。


    “皇上莫不是在說笑?”信國公被突如其來的喜訊砸的人都懵了。不可置信的站起來,目不轉睛的盯著朱元璋。


    “君無戲言。這門親事我同意了,北平的事兒你得幫著我。”朱元璋立刻接話,信國公壓根沒聽到他後麵那句話,隻知道君無戲言,親事朱元璋同意了。


    “謝皇上,謝皇上。”求了多年沒成的事,沒想到突然就成了。信國公自然喜上眉梢。


    回頭一看,太子嘴角並無多少笑意,信國公一個激靈問:“皇上定下這門親事,皇後娘娘同意了嗎?太子和太子妃可有意見?”


    對呀。朱至的婚事哪裏是朱元璋點頭同意就真能定下的。信國公很是擔心朱家內部意見沒有達成一致。誰要是不同意,這門親事可就成不了了。


    “這是什麽話?我同意了,這門親事當然就定下了。”朱元璋哪能丟了自己的麵子,馬上安撫信國公,這門親事他自己拍了板,肯定就定下了。


    “太子?”不是信國公信不過朱元璋,誰讓旁邊的太子麵上沒有喜色。


    信國公本著小心無大錯的原則,當著朱元璋的麵,也顧不上的問上太子一句,“皇後娘娘和太子妃都同意。”


    “伯父放心,她們都同意。”太子一眼掃過朱元璋,肯定的回答信國公。但麵上的憂愁依然不散,“伯父也是知道的,我這個女兒從小被我們寵壞了,實在不是什麽好性子。將來成了婚也是不肯安居內宅的,此事,伯父可有心理準備?”


    “這是自然。像郡主這樣好本事的人,就應該征戰於沙場為國效力,困於內宅之內,方寸之間,那不是白瞎了郡主一身本事。”信國公想都不想接話,他沒有要把朱至困在內宅的打算。


    “皇上和太子都可以放心。老臣那些孫兒們誰要是連這一點覺悟都沒有,他也配不上郡主。”信國公沒有打算要把兒孫們養傻,雖然教了他們韜光養晦,莫要處處強出頭,也並不代表連點胸襟氣度都沒養到。


    “此事須得他們願意,若是他們無此心,也請伯父莫要強求。”太子可不希望自家女兒將來嫁了一個怨恨她的丈夫。


    縱然不是兩情相悅,太子也希望朱至和夫婿能夠相敬如賓。至少這樣一來,不會有人在朱至的背後捅刀子。


    信國公立刻點頭答應道:“太子放心,我雖為孫兒求娶郡主,也斷然沒有讓郡主到我們家受苦的意思。從小到大郡主都沒受過委屈,到了我們家也斷然沒有被人欺負了的道理。”


    換句話來說信國公是覺得孫兒們如果沒有那一點覺悟,還是別耽誤了朱至的好。


    朱元璋十分滿意信國公的態度,至少信國公沒有強製非讓朱至嫁給一個看不上她的人。


    “那就這麽說定了,你回家跟孩子們說好了,誰要是有心當我們至兒的夫婿。那就讓他們爭一爭,後麵的事,你是當長輩的人,你決定就好。”朱元璋也沒有讓信國公必須按照他的意思行事的打算,接下來信國公會怎麽做,信國公自己考慮。


    “你就趕緊收拾收拾往北平去。”朱元璋還得把另外一件重要的事告訴信國公。


    這回信國公不能再當做聽不見了。


    可是信國公瞅了朱元璋一眼,朱元璋也回瞪了他一眼。都是老朋友了,相互的意思,一個眼神大家都懂了。


    “皇上放心。”信國公立刻躬身朝朱元璋作揖,讓朱元璋放心。


    “我們家孩子什麽性子,咱們可是早就說好的,將來不管發生什麽事,你們家的人別想欺負我們家的孩子。當然我們家孩子欺負了你們家孩子,你們家的孩子也得受著。”末了朱元璋還是得補上這一句,也是本著醜話說在前頭,莫要到時候指責他們家騙人。


    信國公本來都打算退下去了,結果聽到朱元璋的話又回過頭。


    “皇上大可放心,您這些日子讓皇後太子沒少在我們家人的麵前說起,郡主的脾氣大,我們家都有心理準備了。既然老臣一再向陛下求娶郡主,也就早就做好了準備。將來也不會拿郡主的脾氣說三道四。”信國公沒辦法,趕緊回頭補上一句,請朱元璋放寬了心。


    “咱們兄弟多年,也是不希望因為小輩們的婚事最後生分了。我養出來的孫女我最是清楚,連我她都敢動手。”朱元璋必須得讓信國公知道,朱至在他們家是怎麽樣的一個存在。


    什麽都不用說,就朱元璋把朱至敢打他的事亮出來,誰聽了不得對朱至豎起大拇指。


    “啊,老臣還以為不過是些流言蜚語,竟然是真的。”信國公驚訝地張大了嘴巴,有些事他也是有所耳聞的,可卻又覺得這不過是些風言風語罷了。怎麽能聽著當回事呢?


    結果親耳聽到朱元璋承認,信國公瞠目結舌。


    “當然是真的。”朱元璋重重的點頭,此時哪裏還有當初知道自己被朱至打昏的不滿。


    “你如今反悔還來得及。”朱元璋好言相勸,也是給信國公反悔的機會。


    信國公果斷搖頭,“不反悔,不反悔,隻要皇上別反悔就行。”


    比起朱元璋擔心信國公反悔,信國公老老實實的承認,他更擔心朱元璋反悔。


    “你一出這個門,我立刻將詔書下達。昭告天下。”朱元璋讓信國公隻管放心,這件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信國公要是還不放心,他可以立刻將詔書下達。


    “要是皇上不嫌麻煩,不如讓人這就起詔,順便讓老臣帶回家去。”信國公試探的和朱元璋商量,希望朱元璋能夠成全。


    朱元璋回頭瞪了信國公一眼,信國公討好的衝朱元璋笑著,絲毫不打算放棄。


    “來人。起詔。”朱元璋最終還是拿信國公沒有辦法,吩咐下去,讓人準備詔書。


    “謝皇上。”信國公喜上眉梢的感謝朱元璋的成全。


    太子看著朱元璋和信國公你來我往,兩人親切的如同親兄弟一般。太子好些日子沒看到朱元璋這般放鬆了。也怪不得朱元璋在沒有得到朱至的同意之前,絕口不提讓信國公前往北平。


    對朱元璋來說,信國公和魏國公一樣,都是出生入死的兄弟,如果不是非要算計他們不可,朱元璋更希望他們之間的關係可以純粹一些。


    信國公是個聰明人,自打天下安定之後,信國公在應天的日子越來越少,大部分都安居於鳳陽。


    朱元璋很清楚的知道,信國公那是不想再卷入朝堂紛爭之中,也不想成為朱元璋的眼中釘,肉中刺。


    因此,除非迫不得已,否則朱元璋也不願意再把信國公扯進來。


    可這北平的事,思來想去,朱元璋愣是沒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選。北平的重點更是後續,畢竟北平的安定隻是暫時的,以後的事情更得謀劃。


    但凡不希望北平出任何亂子,就得保證接手北平的人聰明,後續還能夠順理成章的落到他們朱家手裏。因此朱元璋才會動了和湯家結親的心思。


    當然不可否認把朱至許配給信國公家,也是為了給信國公一顆定心丸,讓信國公可以安安心心的辦事,不用擔心會被秋後算賬。


    如今信國公,既然想拿著旨意回家跟自家人得瑟,朱元璋沒有不配合的道理。


    信國公得了詔書之後,立刻樂嗬嗬的拿著詔書往家走。


    “北元太尉還在北平。”等信國公一走,太子提醒朱元璋,莫要忘了另外一個人,一個被朱至俘虜的人。這樣一個人到底是要繼續關在北平,還是把人弄回應天,也該想想了。


    “按你這麽說,那老二家的是不是也要處理處理?”朱元璋高興於解決了朱至的終身大事,也把北平的問題搞定。提起乃兒不花,朱元璋就更想起了秦王妃。


    要說北平能被朱至和朱雄英一鼓作氣,解決了這群心懷叵測的人,還真是多虧了秦王妃。


    “老二沒有寫信回來?”朱元璋問出心中疑惑後,更得問問自家的傻兒子,有沒有對這件事提出意見。


    跟他,秦王是不敢說實話的,但跟太子那可就沒有諸多顧忌,一向有一說一。


    “還沒有。”太子搖搖頭,要說他也奇怪著,秦王怎麽會沒有給他寫信討論秦王妃的事呢?


    秦王自打娶了秦王妃以來,一向不喜秦王妃。也是因為秦王妃的性子和目標都和秦王差之甚遠。


    秦王隻想靠著富兄安安分分的過日子,可秦王妃卻無時無刻不想著借秦王的東風,好一鼓作氣覆滅大明,叫大元再奪江山。


    在秦王妃看來,大明的江山並未穩固,隻要她想辦法,一定可以配合北元奪取大明的江山。


    “這就奇怪了,他不是一直想著和離嗎?這麽好的機會,他竟然錯過了。”朱元璋很是納了悶,不清楚二兒子這是怎麽回事,突然就不著急和離了。


    秦王不是不著急,而是朱至和朱雄英都勸著他不可著急。


    “你們兩個小東西一直不讓我給你們爹去信,讓他在你們爺爺麵前幫我美言幾句,好讓我可以成功和離。你們是不是見不得我好啊?知道我能逍遙自在的過日子,你們就不樂意了。”秦王早在入北平之後,拿住了秦王妃和北元東風報信的書信之後,就迫不及待的想跟秦王妃一刀兩斷。


    結果朱至和朱雄英勸著他不可輕舉妄動,也千萬不要著急。


    秦王那是一等再等,這都等了快小半個月了。


    著急等待的秦王以為絕對不能再等下去了,立刻衝到朱至和朱雄英的麵前,讓他們兩個不許再攔著他。


    八百裏加急送來的信,朱至和朱雄英從信中內容得知,朱元璋和信國公達成了共識,朱至和湯家的婚事已經定下,具體是什麽人,等著信國公到北平就會知道。


    朱雄英一直希望朱至能夠改主意,可真正看著朱元璋送來的信,確定婚事已經定下,朱雄英的心依然沒能平靜。


    “二叔別著急,先看看。”朱雄英心情不太好,麵對秦王來勢洶洶的樣子,立刻將朱元璋的信交到秦王的手中。


    秦王正著急要解決自己的終身大事呢,結果看到朱雄英和朱至的臉色都不太好,雖然有些奇怪,但還是聽話的接過朱雄英遞過來的信。


    結果打開一看信上的內容,震驚無比的問:“不是,怎麽突然就定下婚事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穿之我爹是朱標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行而不輟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行而不輟並收藏明穿之我爹是朱標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