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裏上下,誰人看著朱允熥如此對待傅堇不說傅堇有福分。
女人這輩子最大的福氣就是能夠得到一個男人全心全意的嗬護。
“你說允炆那裏,他到底在想什麽?”弟弟還有另一個,畢竟不是一母所生,雖然朱雄英自問從未忽悠過朱允炆半點,可是看著朱允炆越長越是安靜,似乎要把他們所有人都隔絕在外,難免讓朱雄英心下憂愁。
“隨他。他想要什麽就要什麽。”朱至就不考慮那麽多了,這才十歲,能懂得自己想要什麽才怪。
反正朱至隻尊重朱允炆的選擇,他想選什麽皇子妃由著他,不想選也由著他。十歲定親,真是早啊。要不是朱允熥太過早熟,她更怕朱允熥陷入泥濘之中無法自拔,她才不會早早給朱允熥選人呢。
不過,傅堇確實不錯,就憑她小小年紀卻能看人之所長,讓朱允熥在短短的時間裏願意和她一起玩,一起鬧,還能跟著傅堇一道習武。朱至就得說,朱允熥娶了這樣的媳婦那是他莫大的福分。
倒是另一位衛嬋。衛家的人表示衛嬋蒲柳之姿,不堪為皇子配,因而是拒絕了嫁入皇室。也算是聰明人。
好在,那時朱允炆也表明了並不想成婚,泰定帝亦無怪罪之意。既是相互試探,須得相互願意才好結親。強人所難,不是泰定帝的風格。
“你倒是豁達。”朱雄英對於朱至那隨便弟弟們自由生長,自由發揮的態度,也是無奈。
“人還小,沒有考慮清楚走什麽樣的路,過什麽樣的日子,很正常。哥哥別一副大驚小怪的樣子好吧。”朱至很無奈,看朱雄英操心得可真夠多的。
“最多不過是早有最壞的打算。”朱至想得通透,該教的她都教了,若是朱允炆誤入歧途,不過是狠一回心解決了就是。
朱雄英未必不是擔心真有那樣的一天,親耳聽到朱至說起這話,怔怔了半響道:“我是不希望有這樣的一天。”
“沒有人會希望有那樣的一天,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讓他多看多聽,以免將來聽信別人的話,誤入歧途。然而人心不可測,我們盡了力,也並不代表事情會如同我們希望的發展。盡我們所能做到我們能做的事,咱們都對得起他。將來果真有那樣的一天,我們也能無愧於心。”朱至才不糾結,對人好的時候專心待他好就是,管那許多。
將來真到了無法收場的時候,骨肉相殘,也不會心中有愧。
朱雄英明白這個道理,終是道:“你還是多帶著他吧。他更喜歡跟你在一起。”
此言不虛,朱允炆相比之下,跟朱至在一塊是相當沒有壓力,也樂意跟朱至呆在一起。
“知道了。不過,爺爺和奶奶不是說好這兩天就回來了嗎?怎麽還不到?”朱至沒有忘記朱元璋和馬氏。
那麽兩位在朱至成親之後就跑了,算了算日子快一年了。
一年的時間,大明的變化挺大,這兩位跑回鳳陽去,聽說正跟信國公湊一起讓人丈量鳳陽的田地,如今周圍一帶都量好了。當然,這個事那是偷摸著辦的,朱元璋和馬氏並未暴露身份。
一年的時間,朱元璋好似收獲並不小,寫回給泰定帝的信裏,話裏話外都覺得須得加快把田地的事弄好。聽這意思大有要重新分明的意思。
真要是這樣,可也是大功程。
畢竟丈量田地不說,就是這人口也得重新統計。那,先來個人口大普查?
這個事其實曆朝曆代每隔幾年都做這樣的事,如今不過就是要傾盡全國之力,把田和人的事落實。
“該到了吧。不過他們回來未必會通知我們。”朱雄英也想朱元璋和馬氏,恰好這個時候祝娘一臉喜色的進門稟告道:“太子,公主,太上皇,皇太後回來了。”
真是說曹操,曹操到!
“我們走。”兄妹二人二話不說,起身立刻往外走,這就去見朱元璋和馬氏。
朱元璋和馬氏回來就直奔東宮,朱至和朱雄英走到正堂時便聽到朱元璋高興的笑聲。
“這糧種和肥料是真好,鳳陽的收成比往年多了一半不止,再有一季的田種了出來,這回大家夥不愁沒有飯吃。”朱元璋高興之餘,何嚐不是一個勁的誇讚著糧種一事對於大明的好處。
“再有那番薯,玉米,花生,洋芋,都是好東西,好東西。”朱元璋滿心的歡喜都不知如何表達,連連的稱讚著。看著百姓們吃飽喝足,他這心裏的大石終於放下。
“都是至兒辦得好,早早讓人研究糧種,更讓人從海外弄回這些糧食。”泰定帝必須得肯定朱至的付出,以前他們總覺得朱至愛財,就喜歡錢,凡事都鑽錢眼了,萬萬沒有想到,她是盯著錢不假,可她更盯著民生諸事。
糧種至關重要,誰都清楚,卻沒有什麽人專門往這方麵研究。
也實在是沒有人能想到,這糧種還能研究出來?
再有這肥料,誰家都用肥,誰承想肥料也有講究。
隻能說,朱至確實領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讓人一改從前死板的印象,不再覺得隻有讀書需要動腦。
“嗯,她自小就喜歡折騰,折騰來折騰去的,都是對咱們大明有好處的事,以後且由著她想怎麽折騰就怎麽折騰。”朱元璋是個看結果的人,誰真正做事,誰心裏有百姓,有大明,那必須要給予支持。
早些年朱元璋還擔心朱至一心念著錢,未必不會誤入歧途,如今就完全不擔心了。
錢,朱至是喜歡,可朱至費心掙來的錢,大都用在哪兒了,朱元璋和泰定帝心裏有著數。
雖然他們心裏不是不奇怪,朱至跟朱雄英一起讀的書,怎麽朱至那腦袋瓜子裝了那麽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偏這些東西還真能於國有利。
算了,他們總不能要求朱至樣樣跟他們解釋,腦子的事,是能解釋得了的?
就朱元璋自己養的那麽多兒子,個個都不太一樣呢。蠢的那一個個蠢起來,朱元璋都懷疑是不是他的兒子。
所以,有朱至這麽一個聰明的孫女,對朱元璋來說就是上天的恩賜。
“爺爺,爹,您們要誇不如當著我的麵誇,背後誇我,我又聽不到,多可惜。”朱至聽見了誇讚,樂嗬嗬的走進來,俏皮的與眾長輩見禮。馬氏懷裏抱著剛出生的朱允炌,很是寶貝,見著朱至立刻衝她招招手,示意她過來。
朱至乖乖過去,“奶奶氣血好多了。”
可不是嘛,在外頭不必為了阻攔朱元璋殺戮而費心,每日睡到自然醒,依山傍水的日子過得最是逍遙自在,自然心寬體胖,馬氏氣色也比之從前好得多,看起來整個人的精神力都不知好了多少。
馬氏打量朱至一番道:“你倒是有些瘦了!”
“我這是結實了。”朱至如此回答,伸手讓馬氏盡可捏捏。
朱元璋幹咳一聲,也是提醒朱至別把他忘得一幹二淨。
“爺爺看起來也好多了,不像以前那樣嚇人。”朱至湊過去打趣的說。
朱元璋是拿了朱至半點辦法都沒有,自小到大朱至就沒有怕他的時候,好像在她眼裏,他真就是一個相對嚴厲點的長輩而已。他就算生氣來,朱至該低頭時低頭,卻從來沒有因此害怕。
“在你眼裏,我有嚇人的時候?”朱元璋瞪了朱至一眼。
“爺爺這一年收獲如何?”朱至立刻言歸正傳,畢竟朱元璋為了丈量田地的事操心著,好些事未必寫在信上說清楚,但並不代表無事。
“咱們大明的問題很多。”朱元璋這一年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真正成了一個曾經的普通人,一個普通的農民,也得以和生活在最底層的百姓有了共鳴。他才發覺,確實如同朱至提醒他的那樣,他失去初心,忘記了自己曾經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初衷。
朱至啊的一下,“人活著本來就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更何況是一國。爺爺丈量田地進展如何?沒有人攔著?”
對啊,朱至就想知道,有沒有人不長眼的犯到朱元璋手裏。
朱元璋轉頭望向朱至,他怎麽有一種孫女想看戲的感覺?
對此,朱至眨了眨眼睛,表示對啊,她就是單純想看戲。
“沒有,至少暫時沒有。你怕是覺得你爺爺傻?”朱元璋就算不表露身份,看起來也不像是好欺負的人。
“真是可惜。爺爺好些年沒有體會過被人欺負的感覺了,所以應該把被人欺負的難過忘得一幹二淨了。”朱至隻是想讓朱元璋重新體會一番,隻有這樣,朱元璋才會真正知道什麽叫切膚之痛。
朱元璋真想揍朱至一頓,畢竟朱至這副巴不得朱元璋被人欺負的語氣,怎麽聽起來那麽欠揍?
泰定帝輕咳一聲,提醒朱至別過份,朱元璋剛回來就想讓朱元璋不痛快,這可萬萬不可取。
好吧,朱至高興衝朱元璋一笑,“爺爺還沒說,我捉了元主,舅公滅了北元主力這些事,您聽了可高興?”
“高興,高興。打完這一仗,咱們大明的仇算是報了,往後隻要他們安分守己,咱們大明容得下他們。反之,咱們大明也不怕。”朱元璋想到這一年裏大明發生的變化,每一樁聽來都讓朱元璋精神一振,萬分歡喜。
朱至立刻順勢說起,“借北元的光,我們現在人手充足,北平城快建好,運河也快通了,過個幾年,咱們可以遷都北平。正好,也該讓天下士人都明白,大明天下和以前不一樣。南北學子都是大明的人才,大明絕不會厚此薄彼。”
這就關係著一樁陳年舊事了。
想當初朱元璋打下了天下,自然而然召開恩科,讓朱元璋如何也沒有想到的,恩科第一屆所取的進士竟然全都出自南方。以至於當時的朱元璋差點鬧了個大笑話。
好在後來朱元璋采用了單獨安排北邊的學子再考一回的辦法,這才不至於讓天下人以為大明朝隻有一半的天下,所以得到的都隻是一半的人才。
但也正是因為此事,讓朱元璋意識到,這南邊的勢力有些過大,應天,要是一直都由南方的士人控製,將來對大明來說絕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也開始尋思到底該遷都何處。應天不能繼續作為國都,以至於讓人生出皇室偏於南的感覺。
“就認準北平了?”朱元璋對北平確實沒什麽好印象,誰讓那是元朝的大都。元朝,就算把他們打敗,把他們趕出中原,依然讓朱元璋耿耿於懷。
泰定帝沉著的道:“父皇,北平很合適。”
合適兩個字說明了一切,朱元璋既然都把天下交給泰定帝了,哪裏會再管泰定帝到底要怎麽做。再者,北平合不合適,朱元璋能心裏沒點數?隻不過是因為那點喜惡,硬是挑刺而已。
可是比起國家的安寧,發展,自己的那點喜惡算什麽。
朱元璋最終什麽話都不說了。招呼一旁的馬氏給他看看剛添的大孫子。朱允炌養了一個多月,相對白皙,可比剛出生的時候好看得多了。
懷裏的朱允炌睡得沉沉的,朱元璋打量半響道:“長得倒是像雄英。”
“是有些像。”馬氏越發溫和,對著睡熟的朱允炌愛不釋手。
總的來說,朱元璋和馬氏回來,一家子自是其樂融融。
不過,很快煩心事就來了。
朱至在第二天便被馬氏喚到了跟前,提起郭琪兒。
瞅著馬氏,朱至想了想按郭惠太妃的性子,不是那多嘴多舌的人,那是郭琪兒。
“琪兒喜於允炆,竟親自求我答應為她做主,你怎麽看?”馬氏也不繞彎子,開門見山問。
“允炆不願意。”朱至隻回那麽一句,也代表她的態度了。
馬氏含笑點點頭,“想來也是。若是有意,也不必求於我。看來該讓她回家了。”
嗯,郭家,縱然看在滁陽王的麵子上,馬氏都會對他們寬厚幾分,但是,並不代表她會為此委屈自己的孫子。郭琪兒啊,一照麵馬氏便知道這是一個並不算自知的姑娘。
這樣的人若是進了他們朱家的門,對朱家並不是一件好事。
“是吧。”朱至就不管那麽多,她隻知道,朱允熥喜歡郭琪兒,可郭琪兒不喜歡朱允熥這個事,須得速戰速決,絕對不能讓朱允熥越陷越深,最後為此跟朱允炆鬧別扭。
朱允熥不是看臉嗎?那就看臉好了,反正天底下好看,而且也懂得欣賞朱允熥的人又不是沒有,難道非得在一棵樹上吊死?
事實證明,朱至的辦法不錯。
當然,傅堇也是相當的給力。
看傅堇籠絡朱允熥的辦法,直接讓朱允熥把郭琪兒拋之腦後,再也沒有盯著郭琪兒,纏著郭琪兒,朱至十分慶幸。
“你娘不擅長的事,你幫忙補上,將來雄英的太子妃也是個聰明的,以後宮裏宮外出不了亂子。我也就放心。”馬氏豈不知常氏的性子,不是說常氏不好,作為一個兒媳婦,常氏的性子也好,為人也罷,都讓馬氏挑不出毛病。但在管事上,常氏或許像其父,並不怎麽喜歡管宮裏宮外的瑣事。
當初馬氏就看出來了,但想著宮裏能辦事的人不少,也不用常氏多擔心,她便隻教常氏統領大局就是,但就算這樣,常氏也顯得如同趕鴨子上架。
無可奈何之下,馬氏想著自己多管點就好。
“我娘是真讓奶奶操心了。”朱至豈不明白那麽一個道理,抱住馬氏的胳膊撒嬌。
馬氏撫過朱至的頭道:“你娘是有福氣的。”
此言不虛。遇上馬氏,泰定帝,生下朱雄英、朱至,都是馬氏莫大的福氣,每一個人都願意保護著常氏,盡所能讓她按自己的意願活著,這世上有多少人能像常氏一樣的幸運?
“我也有福氣。”朱至靠在馬氏的肩上,軟軟糯糯的開口,表達心中的感謝。
“你把阿顯放出去,果真不擔心?”馬氏一下下的撫過朱至的頭,最憂心的莫過於此。
“我一直覺得阿顯是個極其聰明的人。哪怕在所有人看來他好像沒有本事,也沒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我覺得他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一個人的心胸比任何本事能力都要重要。所以,我相信他。把他放出去,讓他多長長見識,對他百利而無一害。對我也是。”朱至才不怕賭,有些事本來就得賭。
馬氏笑了,碰碰朱至的臉頰道:“我們至兒也是心胸寬廣的人。明白這男人啊,不能一味捏在手裏,而得放出去,讓他們盡情的飛,該回來的始終會回來。”
女人這輩子最大的福氣就是能夠得到一個男人全心全意的嗬護。
“你說允炆那裏,他到底在想什麽?”弟弟還有另一個,畢竟不是一母所生,雖然朱雄英自問從未忽悠過朱允炆半點,可是看著朱允炆越長越是安靜,似乎要把他們所有人都隔絕在外,難免讓朱雄英心下憂愁。
“隨他。他想要什麽就要什麽。”朱至就不考慮那麽多了,這才十歲,能懂得自己想要什麽才怪。
反正朱至隻尊重朱允炆的選擇,他想選什麽皇子妃由著他,不想選也由著他。十歲定親,真是早啊。要不是朱允熥太過早熟,她更怕朱允熥陷入泥濘之中無法自拔,她才不會早早給朱允熥選人呢。
不過,傅堇確實不錯,就憑她小小年紀卻能看人之所長,讓朱允熥在短短的時間裏願意和她一起玩,一起鬧,還能跟著傅堇一道習武。朱至就得說,朱允熥娶了這樣的媳婦那是他莫大的福分。
倒是另一位衛嬋。衛家的人表示衛嬋蒲柳之姿,不堪為皇子配,因而是拒絕了嫁入皇室。也算是聰明人。
好在,那時朱允炆也表明了並不想成婚,泰定帝亦無怪罪之意。既是相互試探,須得相互願意才好結親。強人所難,不是泰定帝的風格。
“你倒是豁達。”朱雄英對於朱至那隨便弟弟們自由生長,自由發揮的態度,也是無奈。
“人還小,沒有考慮清楚走什麽樣的路,過什麽樣的日子,很正常。哥哥別一副大驚小怪的樣子好吧。”朱至很無奈,看朱雄英操心得可真夠多的。
“最多不過是早有最壞的打算。”朱至想得通透,該教的她都教了,若是朱允炆誤入歧途,不過是狠一回心解決了就是。
朱雄英未必不是擔心真有那樣的一天,親耳聽到朱至說起這話,怔怔了半響道:“我是不希望有這樣的一天。”
“沒有人會希望有那樣的一天,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的讓他多看多聽,以免將來聽信別人的話,誤入歧途。然而人心不可測,我們盡了力,也並不代表事情會如同我們希望的發展。盡我們所能做到我們能做的事,咱們都對得起他。將來果真有那樣的一天,我們也能無愧於心。”朱至才不糾結,對人好的時候專心待他好就是,管那許多。
將來真到了無法收場的時候,骨肉相殘,也不會心中有愧。
朱雄英明白這個道理,終是道:“你還是多帶著他吧。他更喜歡跟你在一起。”
此言不虛,朱允炆相比之下,跟朱至在一塊是相當沒有壓力,也樂意跟朱至呆在一起。
“知道了。不過,爺爺和奶奶不是說好這兩天就回來了嗎?怎麽還不到?”朱至沒有忘記朱元璋和馬氏。
那麽兩位在朱至成親之後就跑了,算了算日子快一年了。
一年的時間,大明的變化挺大,這兩位跑回鳳陽去,聽說正跟信國公湊一起讓人丈量鳳陽的田地,如今周圍一帶都量好了。當然,這個事那是偷摸著辦的,朱元璋和馬氏並未暴露身份。
一年的時間,朱元璋好似收獲並不小,寫回給泰定帝的信裏,話裏話外都覺得須得加快把田地的事弄好。聽這意思大有要重新分明的意思。
真要是這樣,可也是大功程。
畢竟丈量田地不說,就是這人口也得重新統計。那,先來個人口大普查?
這個事其實曆朝曆代每隔幾年都做這樣的事,如今不過就是要傾盡全國之力,把田和人的事落實。
“該到了吧。不過他們回來未必會通知我們。”朱雄英也想朱元璋和馬氏,恰好這個時候祝娘一臉喜色的進門稟告道:“太子,公主,太上皇,皇太後回來了。”
真是說曹操,曹操到!
“我們走。”兄妹二人二話不說,起身立刻往外走,這就去見朱元璋和馬氏。
朱元璋和馬氏回來就直奔東宮,朱至和朱雄英走到正堂時便聽到朱元璋高興的笑聲。
“這糧種和肥料是真好,鳳陽的收成比往年多了一半不止,再有一季的田種了出來,這回大家夥不愁沒有飯吃。”朱元璋高興之餘,何嚐不是一個勁的誇讚著糧種一事對於大明的好處。
“再有那番薯,玉米,花生,洋芋,都是好東西,好東西。”朱元璋滿心的歡喜都不知如何表達,連連的稱讚著。看著百姓們吃飽喝足,他這心裏的大石終於放下。
“都是至兒辦得好,早早讓人研究糧種,更讓人從海外弄回這些糧食。”泰定帝必須得肯定朱至的付出,以前他們總覺得朱至愛財,就喜歡錢,凡事都鑽錢眼了,萬萬沒有想到,她是盯著錢不假,可她更盯著民生諸事。
糧種至關重要,誰都清楚,卻沒有什麽人專門往這方麵研究。
也實在是沒有人能想到,這糧種還能研究出來?
再有這肥料,誰家都用肥,誰承想肥料也有講究。
隻能說,朱至確實領人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讓人一改從前死板的印象,不再覺得隻有讀書需要動腦。
“嗯,她自小就喜歡折騰,折騰來折騰去的,都是對咱們大明有好處的事,以後且由著她想怎麽折騰就怎麽折騰。”朱元璋是個看結果的人,誰真正做事,誰心裏有百姓,有大明,那必須要給予支持。
早些年朱元璋還擔心朱至一心念著錢,未必不會誤入歧途,如今就完全不擔心了。
錢,朱至是喜歡,可朱至費心掙來的錢,大都用在哪兒了,朱元璋和泰定帝心裏有著數。
雖然他們心裏不是不奇怪,朱至跟朱雄英一起讀的書,怎麽朱至那腦袋瓜子裝了那麽多稀奇古怪的東西,偏這些東西還真能於國有利。
算了,他們總不能要求朱至樣樣跟他們解釋,腦子的事,是能解釋得了的?
就朱元璋自己養的那麽多兒子,個個都不太一樣呢。蠢的那一個個蠢起來,朱元璋都懷疑是不是他的兒子。
所以,有朱至這麽一個聰明的孫女,對朱元璋來說就是上天的恩賜。
“爺爺,爹,您們要誇不如當著我的麵誇,背後誇我,我又聽不到,多可惜。”朱至聽見了誇讚,樂嗬嗬的走進來,俏皮的與眾長輩見禮。馬氏懷裏抱著剛出生的朱允炌,很是寶貝,見著朱至立刻衝她招招手,示意她過來。
朱至乖乖過去,“奶奶氣血好多了。”
可不是嘛,在外頭不必為了阻攔朱元璋殺戮而費心,每日睡到自然醒,依山傍水的日子過得最是逍遙自在,自然心寬體胖,馬氏氣色也比之從前好得多,看起來整個人的精神力都不知好了多少。
馬氏打量朱至一番道:“你倒是有些瘦了!”
“我這是結實了。”朱至如此回答,伸手讓馬氏盡可捏捏。
朱元璋幹咳一聲,也是提醒朱至別把他忘得一幹二淨。
“爺爺看起來也好多了,不像以前那樣嚇人。”朱至湊過去打趣的說。
朱元璋是拿了朱至半點辦法都沒有,自小到大朱至就沒有怕他的時候,好像在她眼裏,他真就是一個相對嚴厲點的長輩而已。他就算生氣來,朱至該低頭時低頭,卻從來沒有因此害怕。
“在你眼裏,我有嚇人的時候?”朱元璋瞪了朱至一眼。
“爺爺這一年收獲如何?”朱至立刻言歸正傳,畢竟朱元璋為了丈量田地的事操心著,好些事未必寫在信上說清楚,但並不代表無事。
“咱們大明的問題很多。”朱元璋這一年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真正成了一個曾經的普通人,一個普通的農民,也得以和生活在最底層的百姓有了共鳴。他才發覺,確實如同朱至提醒他的那樣,他失去初心,忘記了自己曾經作為一個普通人的初衷。
朱至啊的一下,“人活著本來就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更何況是一國。爺爺丈量田地進展如何?沒有人攔著?”
對啊,朱至就想知道,有沒有人不長眼的犯到朱元璋手裏。
朱元璋轉頭望向朱至,他怎麽有一種孫女想看戲的感覺?
對此,朱至眨了眨眼睛,表示對啊,她就是單純想看戲。
“沒有,至少暫時沒有。你怕是覺得你爺爺傻?”朱元璋就算不表露身份,看起來也不像是好欺負的人。
“真是可惜。爺爺好些年沒有體會過被人欺負的感覺了,所以應該把被人欺負的難過忘得一幹二淨了。”朱至隻是想讓朱元璋重新體會一番,隻有這樣,朱元璋才會真正知道什麽叫切膚之痛。
朱元璋真想揍朱至一頓,畢竟朱至這副巴不得朱元璋被人欺負的語氣,怎麽聽起來那麽欠揍?
泰定帝輕咳一聲,提醒朱至別過份,朱元璋剛回來就想讓朱元璋不痛快,這可萬萬不可取。
好吧,朱至高興衝朱元璋一笑,“爺爺還沒說,我捉了元主,舅公滅了北元主力這些事,您聽了可高興?”
“高興,高興。打完這一仗,咱們大明的仇算是報了,往後隻要他們安分守己,咱們大明容得下他們。反之,咱們大明也不怕。”朱元璋想到這一年裏大明發生的變化,每一樁聽來都讓朱元璋精神一振,萬分歡喜。
朱至立刻順勢說起,“借北元的光,我們現在人手充足,北平城快建好,運河也快通了,過個幾年,咱們可以遷都北平。正好,也該讓天下士人都明白,大明天下和以前不一樣。南北學子都是大明的人才,大明絕不會厚此薄彼。”
這就關係著一樁陳年舊事了。
想當初朱元璋打下了天下,自然而然召開恩科,讓朱元璋如何也沒有想到的,恩科第一屆所取的進士竟然全都出自南方。以至於當時的朱元璋差點鬧了個大笑話。
好在後來朱元璋采用了單獨安排北邊的學子再考一回的辦法,這才不至於讓天下人以為大明朝隻有一半的天下,所以得到的都隻是一半的人才。
但也正是因為此事,讓朱元璋意識到,這南邊的勢力有些過大,應天,要是一直都由南方的士人控製,將來對大明來說絕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也開始尋思到底該遷都何處。應天不能繼續作為國都,以至於讓人生出皇室偏於南的感覺。
“就認準北平了?”朱元璋對北平確實沒什麽好印象,誰讓那是元朝的大都。元朝,就算把他們打敗,把他們趕出中原,依然讓朱元璋耿耿於懷。
泰定帝沉著的道:“父皇,北平很合適。”
合適兩個字說明了一切,朱元璋既然都把天下交給泰定帝了,哪裏會再管泰定帝到底要怎麽做。再者,北平合不合適,朱元璋能心裏沒點數?隻不過是因為那點喜惡,硬是挑刺而已。
可是比起國家的安寧,發展,自己的那點喜惡算什麽。
朱元璋最終什麽話都不說了。招呼一旁的馬氏給他看看剛添的大孫子。朱允炌養了一個多月,相對白皙,可比剛出生的時候好看得多了。
懷裏的朱允炌睡得沉沉的,朱元璋打量半響道:“長得倒是像雄英。”
“是有些像。”馬氏越發溫和,對著睡熟的朱允炌愛不釋手。
總的來說,朱元璋和馬氏回來,一家子自是其樂融融。
不過,很快煩心事就來了。
朱至在第二天便被馬氏喚到了跟前,提起郭琪兒。
瞅著馬氏,朱至想了想按郭惠太妃的性子,不是那多嘴多舌的人,那是郭琪兒。
“琪兒喜於允炆,竟親自求我答應為她做主,你怎麽看?”馬氏也不繞彎子,開門見山問。
“允炆不願意。”朱至隻回那麽一句,也代表她的態度了。
馬氏含笑點點頭,“想來也是。若是有意,也不必求於我。看來該讓她回家了。”
嗯,郭家,縱然看在滁陽王的麵子上,馬氏都會對他們寬厚幾分,但是,並不代表她會為此委屈自己的孫子。郭琪兒啊,一照麵馬氏便知道這是一個並不算自知的姑娘。
這樣的人若是進了他們朱家的門,對朱家並不是一件好事。
“是吧。”朱至就不管那麽多,她隻知道,朱允熥喜歡郭琪兒,可郭琪兒不喜歡朱允熥這個事,須得速戰速決,絕對不能讓朱允熥越陷越深,最後為此跟朱允炆鬧別扭。
朱允熥不是看臉嗎?那就看臉好了,反正天底下好看,而且也懂得欣賞朱允熥的人又不是沒有,難道非得在一棵樹上吊死?
事實證明,朱至的辦法不錯。
當然,傅堇也是相當的給力。
看傅堇籠絡朱允熥的辦法,直接讓朱允熥把郭琪兒拋之腦後,再也沒有盯著郭琪兒,纏著郭琪兒,朱至十分慶幸。
“你娘不擅長的事,你幫忙補上,將來雄英的太子妃也是個聰明的,以後宮裏宮外出不了亂子。我也就放心。”馬氏豈不知常氏的性子,不是說常氏不好,作為一個兒媳婦,常氏的性子也好,為人也罷,都讓馬氏挑不出毛病。但在管事上,常氏或許像其父,並不怎麽喜歡管宮裏宮外的瑣事。
當初馬氏就看出來了,但想著宮裏能辦事的人不少,也不用常氏多擔心,她便隻教常氏統領大局就是,但就算這樣,常氏也顯得如同趕鴨子上架。
無可奈何之下,馬氏想著自己多管點就好。
“我娘是真讓奶奶操心了。”朱至豈不明白那麽一個道理,抱住馬氏的胳膊撒嬌。
馬氏撫過朱至的頭道:“你娘是有福氣的。”
此言不虛。遇上馬氏,泰定帝,生下朱雄英、朱至,都是馬氏莫大的福氣,每一個人都願意保護著常氏,盡所能讓她按自己的意願活著,這世上有多少人能像常氏一樣的幸運?
“我也有福氣。”朱至靠在馬氏的肩上,軟軟糯糯的開口,表達心中的感謝。
“你把阿顯放出去,果真不擔心?”馬氏一下下的撫過朱至的頭,最憂心的莫過於此。
“我一直覺得阿顯是個極其聰明的人。哪怕在所有人看來他好像沒有本事,也沒有經天緯地之才,但我覺得他是一個心胸寬廣的人。一個人的心胸比任何本事能力都要重要。所以,我相信他。把他放出去,讓他多長長見識,對他百利而無一害。對我也是。”朱至才不怕賭,有些事本來就得賭。
馬氏笑了,碰碰朱至的臉頰道:“我們至兒也是心胸寬廣的人。明白這男人啊,不能一味捏在手裏,而得放出去,讓他們盡情的飛,該回來的始終會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