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陽朔玩了三天,飽覽廣西秀麗風景,回了桂林,從桂林機場乘專機返回廬州。
新年的第一天,回了張家村。
鳳陽縣縣長陪同張文雅父女返回老家,“張文雅小學”光是在鳳陽縣就修建了十幾所,還準備在縣城修建一所中學,縣government出地,文雅集團出資修建,建成後命名為“鳳陽縣文雅中學”,為公立中學,每一屆暫定招收五百人,由文雅集團出資讚助所有學生的學費和書本費,government隻需要發放教師和員工工資、承擔其他雜費。
“怡口甜”在鳳陽縣也有加工工廠,縣城工資低,距離省會也近,增加了運輸成本,但降低了人力成本,總的來說成本稍降,而為小縣城帶來了就業機會。
縣長看著張文雅和張曉峰就像看著金娃娃,滿麵含笑。未來總統什麽的,距離太遙遠,還是實打實的招商引資更適合。
縣長想問問福斯特糖果中國公司有沒有可能在鳳陽縣建廠。
“糖果廠?”張文雅問:“咱們縣有一座明皇陵,怎麽不把這個旅遊資源做起來?”
“文雅啊,我也老實跟你說,旅遊不好做,你要宣傳吧,不宣傳,哪來的遊客呢?”縣長笑著搖頭,“再說了,咱們縣隻有一座皇陵勉強可以看看,別的呢?沒了。”
這倒是。
“我倒是跟你父親說了,我們可以修建一座張士誠紀念館,怎麽說張士誠也是能跟明朝的朱元璋打一打的,成王敗寇嘛,張士誠怎麽也是個皇帝呢,他的兒子被關在高牆裏,那就是太子啊。”
咦?沒想到還可以這樣。也不知道是哪個能人絞盡腦汁想到了這個好主意。張士誠墓在蘇州,隻是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鳳陽是不好跟蘇州搶這個墓地,但做紀念館當然也是名正言順的,張士誠的兒子被關在皇陵高牆內幾十年,最後還死在此地、葬在此地,建造一個“大周太子陵園”好像……也是可以的。
張士誠也不是什麽荒誕搞笑的野王,除了因為沒上過學眼界不夠、沒有什麽大格局之外,當時他的統治是很受領地群眾歡迎的,他興建學校、減免賦稅,吸引了很多知名文人投靠,他的屬下有後來赫赫有名的羅貫中、施耐庵。他占據的領地也是當時最富庶的江浙一帶,所以一直有傳言,張士誠掠奪了巨量的財富,而朱元璋沒有得到這筆財富,因此才會一直囚禁張士誠之子,而沒有將這個“逆賊”之子一刀殺了。
張家村也一直有這個傳聞,隻是當然是沒有的事情,大周太子當時就是個幾歲的孩子,就算真有這筆財產也不可能告訴一個孩子。
肯尼思對當地government要修建張士誠紀念館表示大力讚同。他之前問過修建一所中學要多少錢,對中國縣城裏蓋樓的資金大致有數,換算成美元,那簡直就不是錢了。之前他為母親修建的博物館可是花了幾百萬美元,換成人民幣,夠在縣城蓋幾個紀念館了。
他馬上對張曉峰表示,可以修建一座張士誠的博物館,這是他們張家的先祖,又是國王(其實是皇帝),當然值得一座博物館,費用他來出。
好家夥!
張曉峰得意得不行:瞧瞧!這就是格局!
縣長沒料到中國女婿這麽大方,都有點愣住了:這樣也行?在他腦子裏就沒有聽說過博物館還可以私人修建,這不都該是國家的事兒嗎?趕緊詢問秘書,個人自己掏錢修建博物館允許嗎?居然是允許的,因為也沒有法律禁止啊。
給縣長整不會了,說要請示上級。
肯尼思不覺得上級會不同意,他不懂中國的法律,但也沒聽說過有哪個國家會不允許個人修建紀念館。廬州市的林秘書也沒料到他會有這個突發奇想,說這事省裏還沒有先例,所有的博物館、紀念館之類都是government撥款修建的,也歸government部門統一管理,私人博物館是允許的,但如何管理,還沒有先例,他可以回去向有關領導請示一下,要是鳳陽縣的上級市有什麽意見,改建到廬州市也沒有問題。
這邊鳳陽縣已經請示回來了,說可以,但選址需要鳳陽縣批準,建成後博物館掛靠在鳳陽縣旅遊局下麵統一管理,其他自負盈虧,也就是縣裏不掏錢,但會放在旅遊局統一管理,規劃旅遊項目的時候會帶上,具體細則待定。
也行吧。
張曉峰這下子就更昂首挺胸了,而且看女婿的眼神就跟看親兒子一樣,哪哪都滿意。
另外肯尼思總算弄明白博物館和祠堂的不同之處,博物館是給人參觀旅遊的,祠堂是自己家族祭拜先祖用的,當即又表示,張家村要是重新翻修祠堂,這筆費用也是他來出。
這倒不用,張文雅覺得祠堂這種封建落後的東西就不要大張旗鼓的翻修了,再說不是今年還是去年才翻修過嗎,挖出了祠堂地下埋藏的錢幣、首飾之類,在明朝應該還是蠻值錢的。因為挖出了這筆藏寶,張家村索性建造了一個臨時祠堂,將祖宗牌位都挪了出去,把祠堂裏裏外外的地麵都挖了一遍,深達兩三米,居然又找到幾個壇子,大概是明末清初期間戰亂時候藏的金元寶銀元寶。
這些元寶也沒有什麽文物價值,省裏文物部門來看了,覺得價值還不如之前的“誠王通寶”,自己留著吧。
這筆不知道哪代先祖埋下的財富大概價值十萬元,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族裏問張曉峰這筆錢要怎麽辦,張曉峰說這錢分到每一家就沒多少錢了,一家才幾千塊夠幹啥,要麽當娃娃們的獎學金,要麽當成村裏的創業基金,全村現在不種小麥了,改種水果,草莓、西瓜等等都是當年可以收成的,反季水果在城裏能賣上高價,全村都很有生產積極性。
如今祠堂已經翻修過,按照張文雅的意思,整舊如舊,保留原本的外觀,隻是替換掉一些腐朽的木頭部件,重新鋪了地磚,地磚下的地麵早已填平,地磚換了平整的大青石。整座祠堂是明朝初期修建的一個小院,之前小院裏還住著人,這次翻修後搬走了,將祠堂大致恢複成明朝初期的樣貌,收拾的很整潔,看著相當不錯。
族老很自豪,說我們文雅是嫡係,現在嫡係就她一個子女,還上了族譜,將來結婚了,要把女婿名字也記上族譜,她和小肯的孩子們都要上族譜的。
嗐!誰稀罕什麽族譜呢?張文雅不以為然,但沒說什麽。張曉峰其實也不以為然,不過現在族裏有點啥事都要請示他的意見,他還是很享受這份重視的。
作者有話說:
*小肯表示,一定要力壓查理送給老嶽父的禮物。格局!這就是格局!
第443章
◎小肯同誌堅決要求上族譜◎
肯尼思不知道“上族譜”是什麽意思, 不過查理應該沒有上過她家的族譜,這他是知道的,他琢磨著這大概就是表示女方家族的認可吧。他虛心求教陪同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解釋說現在也沒人看啥族譜, 但張士誠的後人嘛,又是嫡係,還是有一定的意義。
張文雅在一旁聽著暗笑:難為人家了, 要怎麽對外國友人解釋族譜和祠堂這種東西呢?
她接過話,“牌位有點類似紀念碑,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有靈,祖先之靈可以保佑後人不被惡靈侵擾。”
啊, 懂了。他喜歡這個說法。
那麽,他的父母之靈, 是否也在天堂上看顧著他呢?想必一定是的。
“族譜跟歐洲的家譜是一樣的,記錄在族譜上就表示你是我們家族的一員了。”
族老拿出上次新修的族譜, 從張曉峰這一代開始記錄, 第一頁就是嫡係張曉峰,出生年月日;張曉峰之女張文雅,出生年月日, 旁邊沒有其他名字。離婚的季青青沒有資格待在前夫旁邊, 隻在最下麵有個注解,張曉峰1970年娶妻季青青,1976年離婚,張文雅乃張曉峰與季青青的獨女。
獨女倒也沒錯。
她指著自己名字旁邊的空白, “呐, 以後呢, 你的名字會出現在這裏, 就代表你是我的家屬了。這兒以後會是我們的孩子的名字。”
他也伸出左手食指,在光滑的紙麵上劃動手指,碰到她的手指,碰碰,又按住她的手指。
真好笑啊,幾歲啦?
她忍不住笑。
手指在她淡粉色的指甲上蹭蹭,又摩挲她的名字:張、文、雅,多美的名字啊!文是文靜,雅是秀雅,她的人像她的名字一樣美。
“一定要結婚後才能寫上我的名字嗎?”肯尼思低聲問。
張文雅瞥他一眼,“你很在意這個嗎?”
“在意。”
“隻是名字。”
“不,這代表我們永遠在一起,不管在哪裏,都在一起。”
形式主義!
“爸,約翰說現在就想加上他的名字。”
張曉峰心裏很樂:“行吧,我看行,沒什麽不行的。”
林秘書拿了一支筆出來,“用我的筆,高級墨水,能保存一百年。”
*
坐在桌邊的外國男人認認真真的一筆一劃寫下自己的名字:先是中文,接著是英文。
約翰·肯尼思。
john f keh。
1965年8月19日出生。
*
寫的很認真,也很滿意。
林秘書很意外:小肯同誌中文說的溜,漢字寫的也很不錯,看著就是專門練過的。嘖嘖嘖,小肯同誌指定是愛慘了我們文雅!
男人嘛,都懂的,愛一個女人到底能為她做到什麽程度,會把她放在心頭嗬護,會時時刻刻想跟她在一起,會想她所想、急她所急,會捧上自己的一顆真心和錢包裏所有的錢。隻有真愛才會去學另一門已知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和文字,也唯有真愛才會認認真真練習寫一筆好看的漢字。
林秘書由衷的為了他倆感到高興:誰不喜歡真心相愛的俊男美女呢?《泰坦尼克號》是演戲,而且是悲劇,哪有眼前這一對賞心悅目呢?而且他倆的愛情故事拍出來那不比沉船悲劇好看一百倍嗎!
*
肯尼思寫下自己名字後,端詳一番,很得意。
想了想,接著又在他倆名字中間寫下結婚日期:2000年5月21日,結婚。
大功告成!
滿意!
*
林秘書樂嗬嗬的收回了鋼筆。
——好呀,這還沒舉行婚禮呢,就著急上族譜了,看來這次穩了!
*
他倆在中國的消息經由美聯社轉發中國媒體的報道轉回美國,美媒很是專業,各地媒體都跑去中國城采訪,第一代中國移民都說,是好事!這是女婿上門,很重要的!你們美國人不也有這個規矩嗎?
確實,講究的人家還是要走一走這個流程的。
美聯社記者還專門跑去張家村采訪,之前也有別的美國媒體去采訪。這次他倆除了帶了攝影記者,還有一支四人的紀錄片團隊跟著,之前那部紀錄片已經拍完,這次的團隊是羅麗擔任製作人的“王室婚禮紀錄片”攝製組,將以他倆前往中國為序幕。
美國群眾已經習慣追看王子的真人秀,紛紛表示,張文雅已經有了個人紀錄片,我們的王子是不是也要有個人紀錄片?平時追看他的生活、學習、戀愛是一回事,但拍成正式的紀錄片是另一回事,我、們、想、看!
肯尼思家族這個聖誕假期的主要議題就是什麽時候開拍小約翰的個人紀錄片。紀錄片是一次絕佳的推銷,早已放在日程上,隻是尚未決定何時開拍。他的影像資料從剛出生的時候就有了,三十多年來積累了不知道多少小時的影音資料,素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說起來都不需要專門拍攝,光是這麽多年被拍的照片、視頻都夠用了。
卡羅琳從小也是萬千寵愛在一身,備受矚目,但弟弟出生後,最受關注的孩子就成了弟弟。
美媒發回有關張文雅的報道,張家村就是普通中國農村,人口不算多,整個村也就幾百人;張文雅家從曾祖父那一輩便離開小村到了城市,這些親戚都算是遠親了;張家村居民還算淳樸,也很看重張文雅這個“女狀元”,總之,都挺好。
*
張文雅沒有重回自己住了十八年的小區。
季家的親戚居然也沒有來找麻煩,她回到家鄉的消息可是隆重的登上了本地報紙和省級報紙。想了想,大概是有關部門“勸阻”了他們吧。
工作的很細致嘛。
她隻想了那麽一下下,馬上就把季家的親戚們拋在腦後。
*
之後的一周去了上海。
她帶肯尼思去看她工作過的地方,那兒是美國領事館的小區,肯特家曾經住過的小樓如今住了別的外交官。當時張文雅覺得這棟小樓就是她夢想中豪華得不得了的住宅了,現在一看,怎麽顯得又小又逼仄?果然由奢入儉難呀。
外交官沒想到小肯尼思會來拜訪,很驚訝,也很驚喜。
小樓換了主人,幾乎一切都變了。
當時她住的房間現在住了別人。
隻有門外花壇被撞壞又修補過的地方還在。
左鄰右舍的保姆也換了人。
物是人非啦。
張文雅有點唏噓。
副領事陪著他們到小區來,心裏頗有些不以為然,覺得中國女王有點過於多愁善感。一般人發達後都不想再回顧窮困的過去,她好像還挺在意的,或者說,不在意被人知道她曾經就是個小保姆。
新年的第一天,回了張家村。
鳳陽縣縣長陪同張文雅父女返回老家,“張文雅小學”光是在鳳陽縣就修建了十幾所,還準備在縣城修建一所中學,縣government出地,文雅集團出資修建,建成後命名為“鳳陽縣文雅中學”,為公立中學,每一屆暫定招收五百人,由文雅集團出資讚助所有學生的學費和書本費,government隻需要發放教師和員工工資、承擔其他雜費。
“怡口甜”在鳳陽縣也有加工工廠,縣城工資低,距離省會也近,增加了運輸成本,但降低了人力成本,總的來說成本稍降,而為小縣城帶來了就業機會。
縣長看著張文雅和張曉峰就像看著金娃娃,滿麵含笑。未來總統什麽的,距離太遙遠,還是實打實的招商引資更適合。
縣長想問問福斯特糖果中國公司有沒有可能在鳳陽縣建廠。
“糖果廠?”張文雅問:“咱們縣有一座明皇陵,怎麽不把這個旅遊資源做起來?”
“文雅啊,我也老實跟你說,旅遊不好做,你要宣傳吧,不宣傳,哪來的遊客呢?”縣長笑著搖頭,“再說了,咱們縣隻有一座皇陵勉強可以看看,別的呢?沒了。”
這倒是。
“我倒是跟你父親說了,我們可以修建一座張士誠紀念館,怎麽說張士誠也是能跟明朝的朱元璋打一打的,成王敗寇嘛,張士誠怎麽也是個皇帝呢,他的兒子被關在高牆裏,那就是太子啊。”
咦?沒想到還可以這樣。也不知道是哪個能人絞盡腦汁想到了這個好主意。張士誠墓在蘇州,隻是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鳳陽是不好跟蘇州搶這個墓地,但做紀念館當然也是名正言順的,張士誠的兒子被關在皇陵高牆內幾十年,最後還死在此地、葬在此地,建造一個“大周太子陵園”好像……也是可以的。
張士誠也不是什麽荒誕搞笑的野王,除了因為沒上過學眼界不夠、沒有什麽大格局之外,當時他的統治是很受領地群眾歡迎的,他興建學校、減免賦稅,吸引了很多知名文人投靠,他的屬下有後來赫赫有名的羅貫中、施耐庵。他占據的領地也是當時最富庶的江浙一帶,所以一直有傳言,張士誠掠奪了巨量的財富,而朱元璋沒有得到這筆財富,因此才會一直囚禁張士誠之子,而沒有將這個“逆賊”之子一刀殺了。
張家村也一直有這個傳聞,隻是當然是沒有的事情,大周太子當時就是個幾歲的孩子,就算真有這筆財產也不可能告訴一個孩子。
肯尼思對當地government要修建張士誠紀念館表示大力讚同。他之前問過修建一所中學要多少錢,對中國縣城裏蓋樓的資金大致有數,換算成美元,那簡直就不是錢了。之前他為母親修建的博物館可是花了幾百萬美元,換成人民幣,夠在縣城蓋幾個紀念館了。
他馬上對張曉峰表示,可以修建一座張士誠的博物館,這是他們張家的先祖,又是國王(其實是皇帝),當然值得一座博物館,費用他來出。
好家夥!
張曉峰得意得不行:瞧瞧!這就是格局!
縣長沒料到中國女婿這麽大方,都有點愣住了:這樣也行?在他腦子裏就沒有聽說過博物館還可以私人修建,這不都該是國家的事兒嗎?趕緊詢問秘書,個人自己掏錢修建博物館允許嗎?居然是允許的,因為也沒有法律禁止啊。
給縣長整不會了,說要請示上級。
肯尼思不覺得上級會不同意,他不懂中國的法律,但也沒聽說過有哪個國家會不允許個人修建紀念館。廬州市的林秘書也沒料到他會有這個突發奇想,說這事省裏還沒有先例,所有的博物館、紀念館之類都是government撥款修建的,也歸government部門統一管理,私人博物館是允許的,但如何管理,還沒有先例,他可以回去向有關領導請示一下,要是鳳陽縣的上級市有什麽意見,改建到廬州市也沒有問題。
這邊鳳陽縣已經請示回來了,說可以,但選址需要鳳陽縣批準,建成後博物館掛靠在鳳陽縣旅遊局下麵統一管理,其他自負盈虧,也就是縣裏不掏錢,但會放在旅遊局統一管理,規劃旅遊項目的時候會帶上,具體細則待定。
也行吧。
張曉峰這下子就更昂首挺胸了,而且看女婿的眼神就跟看親兒子一樣,哪哪都滿意。
另外肯尼思總算弄明白博物館和祠堂的不同之處,博物館是給人參觀旅遊的,祠堂是自己家族祭拜先祖用的,當即又表示,張家村要是重新翻修祠堂,這筆費用也是他來出。
這倒不用,張文雅覺得祠堂這種封建落後的東西就不要大張旗鼓的翻修了,再說不是今年還是去年才翻修過嗎,挖出了祠堂地下埋藏的錢幣、首飾之類,在明朝應該還是蠻值錢的。因為挖出了這筆藏寶,張家村索性建造了一個臨時祠堂,將祖宗牌位都挪了出去,把祠堂裏裏外外的地麵都挖了一遍,深達兩三米,居然又找到幾個壇子,大概是明末清初期間戰亂時候藏的金元寶銀元寶。
這些元寶也沒有什麽文物價值,省裏文物部門來看了,覺得價值還不如之前的“誠王通寶”,自己留著吧。
這筆不知道哪代先祖埋下的財富大概價值十萬元,說多不多,說少不少,族裏問張曉峰這筆錢要怎麽辦,張曉峰說這錢分到每一家就沒多少錢了,一家才幾千塊夠幹啥,要麽當娃娃們的獎學金,要麽當成村裏的創業基金,全村現在不種小麥了,改種水果,草莓、西瓜等等都是當年可以收成的,反季水果在城裏能賣上高價,全村都很有生產積極性。
如今祠堂已經翻修過,按照張文雅的意思,整舊如舊,保留原本的外觀,隻是替換掉一些腐朽的木頭部件,重新鋪了地磚,地磚下的地麵早已填平,地磚換了平整的大青石。整座祠堂是明朝初期修建的一個小院,之前小院裏還住著人,這次翻修後搬走了,將祠堂大致恢複成明朝初期的樣貌,收拾的很整潔,看著相當不錯。
族老很自豪,說我們文雅是嫡係,現在嫡係就她一個子女,還上了族譜,將來結婚了,要把女婿名字也記上族譜,她和小肯的孩子們都要上族譜的。
嗐!誰稀罕什麽族譜呢?張文雅不以為然,但沒說什麽。張曉峰其實也不以為然,不過現在族裏有點啥事都要請示他的意見,他還是很享受這份重視的。
作者有話說:
*小肯表示,一定要力壓查理送給老嶽父的禮物。格局!這就是格局!
第443章
◎小肯同誌堅決要求上族譜◎
肯尼思不知道“上族譜”是什麽意思, 不過查理應該沒有上過她家的族譜,這他是知道的,他琢磨著這大概就是表示女方家族的認可吧。他虛心求教陪同的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解釋說現在也沒人看啥族譜, 但張士誠的後人嘛,又是嫡係,還是有一定的意義。
張文雅在一旁聽著暗笑:難為人家了, 要怎麽對外國友人解釋族譜和祠堂這種東西呢?
她接過話,“牌位有點類似紀念碑,中國人相信人死後有靈,祖先之靈可以保佑後人不被惡靈侵擾。”
啊, 懂了。他喜歡這個說法。
那麽,他的父母之靈, 是否也在天堂上看顧著他呢?想必一定是的。
“族譜跟歐洲的家譜是一樣的,記錄在族譜上就表示你是我們家族的一員了。”
族老拿出上次新修的族譜, 從張曉峰這一代開始記錄, 第一頁就是嫡係張曉峰,出生年月日;張曉峰之女張文雅,出生年月日, 旁邊沒有其他名字。離婚的季青青沒有資格待在前夫旁邊, 隻在最下麵有個注解,張曉峰1970年娶妻季青青,1976年離婚,張文雅乃張曉峰與季青青的獨女。
獨女倒也沒錯。
她指著自己名字旁邊的空白, “呐, 以後呢, 你的名字會出現在這裏, 就代表你是我的家屬了。這兒以後會是我們的孩子的名字。”
他也伸出左手食指,在光滑的紙麵上劃動手指,碰到她的手指,碰碰,又按住她的手指。
真好笑啊,幾歲啦?
她忍不住笑。
手指在她淡粉色的指甲上蹭蹭,又摩挲她的名字:張、文、雅,多美的名字啊!文是文靜,雅是秀雅,她的人像她的名字一樣美。
“一定要結婚後才能寫上我的名字嗎?”肯尼思低聲問。
張文雅瞥他一眼,“你很在意這個嗎?”
“在意。”
“隻是名字。”
“不,這代表我們永遠在一起,不管在哪裏,都在一起。”
形式主義!
“爸,約翰說現在就想加上他的名字。”
張曉峰心裏很樂:“行吧,我看行,沒什麽不行的。”
林秘書拿了一支筆出來,“用我的筆,高級墨水,能保存一百年。”
*
坐在桌邊的外國男人認認真真的一筆一劃寫下自己的名字:先是中文,接著是英文。
約翰·肯尼思。
john f keh。
1965年8月19日出生。
*
寫的很認真,也很滿意。
林秘書很意外:小肯同誌中文說的溜,漢字寫的也很不錯,看著就是專門練過的。嘖嘖嘖,小肯同誌指定是愛慘了我們文雅!
男人嘛,都懂的,愛一個女人到底能為她做到什麽程度,會把她放在心頭嗬護,會時時刻刻想跟她在一起,會想她所想、急她所急,會捧上自己的一顆真心和錢包裏所有的錢。隻有真愛才會去學另一門已知是世界上最難學的語言和文字,也唯有真愛才會認認真真練習寫一筆好看的漢字。
林秘書由衷的為了他倆感到高興:誰不喜歡真心相愛的俊男美女呢?《泰坦尼克號》是演戲,而且是悲劇,哪有眼前這一對賞心悅目呢?而且他倆的愛情故事拍出來那不比沉船悲劇好看一百倍嗎!
*
肯尼思寫下自己名字後,端詳一番,很得意。
想了想,接著又在他倆名字中間寫下結婚日期:2000年5月21日,結婚。
大功告成!
滿意!
*
林秘書樂嗬嗬的收回了鋼筆。
——好呀,這還沒舉行婚禮呢,就著急上族譜了,看來這次穩了!
*
他倆在中國的消息經由美聯社轉發中國媒體的報道轉回美國,美媒很是專業,各地媒體都跑去中國城采訪,第一代中國移民都說,是好事!這是女婿上門,很重要的!你們美國人不也有這個規矩嗎?
確實,講究的人家還是要走一走這個流程的。
美聯社記者還專門跑去張家村采訪,之前也有別的美國媒體去采訪。這次他倆除了帶了攝影記者,還有一支四人的紀錄片團隊跟著,之前那部紀錄片已經拍完,這次的團隊是羅麗擔任製作人的“王室婚禮紀錄片”攝製組,將以他倆前往中國為序幕。
美國群眾已經習慣追看王子的真人秀,紛紛表示,張文雅已經有了個人紀錄片,我們的王子是不是也要有個人紀錄片?平時追看他的生活、學習、戀愛是一回事,但拍成正式的紀錄片是另一回事,我、們、想、看!
肯尼思家族這個聖誕假期的主要議題就是什麽時候開拍小約翰的個人紀錄片。紀錄片是一次絕佳的推銷,早已放在日程上,隻是尚未決定何時開拍。他的影像資料從剛出生的時候就有了,三十多年來積累了不知道多少小時的影音資料,素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說起來都不需要專門拍攝,光是這麽多年被拍的照片、視頻都夠用了。
卡羅琳從小也是萬千寵愛在一身,備受矚目,但弟弟出生後,最受關注的孩子就成了弟弟。
美媒發回有關張文雅的報道,張家村就是普通中國農村,人口不算多,整個村也就幾百人;張文雅家從曾祖父那一輩便離開小村到了城市,這些親戚都算是遠親了;張家村居民還算淳樸,也很看重張文雅這個“女狀元”,總之,都挺好。
*
張文雅沒有重回自己住了十八年的小區。
季家的親戚居然也沒有來找麻煩,她回到家鄉的消息可是隆重的登上了本地報紙和省級報紙。想了想,大概是有關部門“勸阻”了他們吧。
工作的很細致嘛。
她隻想了那麽一下下,馬上就把季家的親戚們拋在腦後。
*
之後的一周去了上海。
她帶肯尼思去看她工作過的地方,那兒是美國領事館的小區,肯特家曾經住過的小樓如今住了別的外交官。當時張文雅覺得這棟小樓就是她夢想中豪華得不得了的住宅了,現在一看,怎麽顯得又小又逼仄?果然由奢入儉難呀。
外交官沒想到小肯尼思會來拜訪,很驚訝,也很驚喜。
小樓換了主人,幾乎一切都變了。
當時她住的房間現在住了別人。
隻有門外花壇被撞壞又修補過的地方還在。
左鄰右舍的保姆也換了人。
物是人非啦。
張文雅有點唏噓。
副領事陪著他們到小區來,心裏頗有些不以為然,覺得中國女王有點過於多愁善感。一般人發達後都不想再回顧窮困的過去,她好像還挺在意的,或者說,不在意被人知道她曾經就是個小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