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明升心疼地摸摸媳婦兒的臉,最近又瘦了點:“要不你把工作分出去一些。”
“不行,那怎麽可以!”行政和臨床必須兩手抓,分出去是不可能分出去的。
那……江明升就沒什麽好勸的。
蘇棠自己也回過味來,歎息一聲:“我們都是勞碌命。”
“咱們家存款也不少,要不托惠惠買輛車,咱們上下班也輕鬆一些。”
蘇棠搖頭:“我和你的位置都不適合太招搖。”
那算了吧,還是得騎自行車上下班。
秋天過後,張惠收到爸媽從雲頂縣寄過來的大包裹,曬幹的各種幹貨以及雲頂山的秋茶。
秋茶送的不少,他們一家也喝不完,張惠給公婆家和林西家送了不少,周末金海峰和李建龍來的時候也送了他們一斤。
“拿去喝,別客氣,我們家別的東西不一定多,但是茶葉肯定不缺。”
“謝謝師娘。”
金海峰和李建龍都是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家裏日子都過得不錯,平時家裏也會買茶葉,但是像師娘送的這般好的,還是頭一次見。
送來送去後,家裏還有好多,江明彥就給李教授和單位的領導都送了一些。
“明年開春後你要回蒙頂山?”
“嗯,要回去看看,暑假的時候在上海也沒碰上朱文峰,也不知道朱家村究竟怎麽樣了。”
來年春天,家裏的人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到時候隻有張惠一個人去。
“你把萬嬸帶去吧,你忙的時候她也能幫忙做做飯。對了,把車子也開回去。”
“好。”
入冬後六嫂積極地做臘肉,買完肉回來,六嫂感歎一句:“這才幾年啊,真是一年比一年更好了,現在隻要你有錢,買啥東西都好買。”
林西家也跟著江家做臘肉,張惠不用單獨送給她,張惠交代六嫂不用做太多。
“好嘞。”
家裏的孩子們都長大了,大年三十一家人聚在江家老宅過年,依然非常熱鬧,大年初二去潘家,也過得很順心。
蘇棠一邊嗑瓜子一邊跟張惠八卦:“前幾年你們一家出國,我和江明升升職,我們家的日子蒸蒸日上,舅媽對我們家的態度就越來越好了,舅媽給我們家小魚兒和玥玥的紅包,一年比一年厚。”
這些年過去,潘家兩個兒子兒媳,日子照舊過,工作上麵也沒什麽長進,何麗娟也沒了當初和小姑子別苗頭的心氣兒了。
不管何麗娟態度怎麽變,潘樂晴對大嫂何麗娟的態度屬於有尊敬有餘,親熱不足。
年輕時候尊敬沒有,親熱也沒有,這麽對比來看,這兩年潘樂晴對何麗娟的態度還是好了一兩成。
過完年後,家裏人該上班上班,該上學上學,張惠帶著萬嬸回老家,走火車貨運,把車子運到省城,她開車從省城回老家。
北方還是一片冰天雪地,雲頂縣的陽春三月,已經是梨花、櫻花一樹白,桃花隨風飛,樸實的小院裏,一片春日景象。
“媽,我回來了。”張惠停好車,笑著站在大門口。
陳麗芳不敢置信地揉了揉眼睛,定睛再看,確定站在麵前的是女兒,還是出國時候的模樣,她眼眶一下紅了。
“你個死丫頭,一走就是這麽些年,去年暑假就回來了,怎麽不回家來看看?”
張惠趕忙抱住親媽:“您別生氣,剛回北京的時候家裏一堆事,江明彥又忙,等到孩子讀書的事情定下來,也已經九月了,我不是想著春天要回來嘛,就沒有專門跑一趟。”
張惠忙哄:“你要是生氣,打我兩下也可以,都是我的錯。”
陳麗芳氣哼哼地推開:“我才不生氣,跟你這沒良心的臭丫頭有什麽好生氣的。”
張惠笑道:“那您讓不讓我進屋,您要不讓,我現在就走?”
“走什麽走,這不是你屋?想進來就進來,沒人攔著你。”
張惠嘿嘿一笑,又抱著媽媽:“我在國外好想你和爸爸,涵涵和森森、楓楓也想了,我們在德國的時候看到你們送過來的信,涵涵就鬧著要回來。”
“唉,孩子長大了離開家,都是難以避免的事情,當爸媽的,也不能為了把你們留在身邊就不顧你們的前程。”
“不說這個,媽,去年給你們寄的羽絨服好不好穿?肉腸、奶酪什麽的合胃口不?其實還有紅酒,怕碎就沒給寄,這次來我給帶來了。”
“羽絨好,我和你爸穿著都很合身,你爸還說太暖和,咱們在雲頂縣過冬,穿在身上有些熱。”
“那個什麽肉腸挺好吃的,胖胖和壯壯都很喜歡。”
“對了,你寄回來的手表你大哥大嫂可喜歡了,一天到晚戴出去顯擺,見人就說是你給他們從德國帶回來的,你爸見了心煩,罵了你大哥一頓他才收斂一點。”
“胖胖今年該讀大學了吧,上次打電話也沒聽大哥大嫂提,壯壯也該讀初中了?”
“胖胖呀,全些年不是學校搞改革嘛,小學變成六年,初中和高中都變成三年,胖胖讀高中的時候剛好碰上改革,去年參加高考,他報的你的那所學校沒考上,複讀了,今年夏天又該高考了。”
“壯壯讀初一,在縣城讀書,成績倒是過得去,就是調皮得很。”
說起家裏兩個孫子,陳麗芳絮絮叨叨停不下來,張惠也不嫌煩,就坐在一旁聽著。
等到傍晚張高義下班回來,張高義看到女兒,樂嗬得很:“我就說嘛,你去年沒回來,今年春天也該回來了。”
“爸這兩年身體可好?”
“好著呢。”
張高義很少對兒女說肉麻的話,此時看著女兒,他不知道該說點什麽。
張惠忍不住去擁抱爸爸,這時候,張高義才拍拍女兒的肩膀:“在外麵過得好嗎?”
“好著呢。”
為了讓爸媽放心,張惠細細把在德國的日子說給爸媽聽,大哥大嫂下班回來了,也坐下跟著一起聽。
張高義歎息道:“外國人過的這麽好了?家家戶戶都有車?”
“也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車,他們那邊工資比我們高,車子價格相對比較便宜,買車的難度,大概比我們小的時候家裏買輛自行車難一點。”
張建山驚呼:“這麽容易?”
“你是因為現在家裏有自行車才覺得容易。”張高義說了兒子一句:“才過幾天好日子,就不記得以前的苦日子了?”
張建山嘿嘿地笑,還真是,他們家也就是五六十年代的時候過的苦了點,到妹妹開始工作後,家裏真是吃穿不愁。
現在世道好了,那些人說什麽萬元戶,要是誰家有一萬元存款,親朋好友鄰裏街坊不知道羨慕成什麽樣兒。
他們家,不說爸媽手裏有多少錢,他們夫妻倆手裏的存款都早就超過一萬了。
也就是爸媽不讓他顯擺,要不他早說出去了。
“惠惠在家待多久?”
“待個兩三天吧,我要先去蒙頂山,等清明節過後再回來,住到四月底再回去。”
“我跟你一起去,我也好久沒去過蒙頂山了。”陳麗芳對家裏其他人說:“反正你們中午也不回家吃飯,我在不在家都一樣。”
張高義也想去,就是他的工作離不開。
張惠這回回來,開的車和以前開回來的不一樣,張高義好奇:“何家的車?”
“不是,我們家的,有兩輛,一輛江明彥平時上下班開,這一輛我開。”
“惠惠,有空教哥開車?”
“行呀,等我從蒙頂山回來,我教你,好學的很。”
“那成。”雖然現在買不起車,張建山也想去,以後說不準就有機會開車了呢。
張惠在家住了兩天,第三天早上,開車帶著她媽和萬嬸去蒙頂山。
蒙頂山下的小鎮和幾年前相比,熱鬧了一些,張惠在鎮上還看到好些熟麵孔,都是朱家村的人。
張惠見到朱葉的大哥大嫂,朱葉大嫂叫張惠把車停到他們家院子裏,他們肯定好好照看著,不讓人搗亂。
張惠把車停進他們屋裏,好奇問:“你們搬山下來了?”
“對,我們家三個孩子一個讀初中兩個讀高中,這個關鍵時刻,要好好照看著。”
朱葉大嫂說:“我小姑子家老大今年也讀初一了,老小也在讀小學,我們一起照看著。”
“唉,沒辦法的事情,現在讀書越來越重要,不能像以前似的,在村裏麵隨便學一學,混個小學畢業就去茶坊上班。”
“你說的對,孩子前途重要。”
“可不是嘛。”
張惠在朱葉大哥大嫂家吃了午飯,就背著行李和她媽、萬嬸上山。
好多年沒有爬過山了,在德國出門都是開車,張惠身體素質弱了一些,等她爬到朱家村,累的都不想說話。
朱明山笑道:“看你外貌和幾年前差不多,身體還是老了。”
“師父,我才多少歲,說什麽老啊。”張惠忍不住抱怨。
朱明山哈哈大笑,笑完了才說:“不說這個,我問你,聽文峰說,前兩年你在國外搭上大使館了?”
朱明山也不懂什麽叫大使館,也是聽兒子介紹後才知道:“咱們的茶葉送給外國人了?”
“那可不,算得上是送給外國友人的國禮吧。不止是大使館那邊,我住在德國的時候,江明彥的教授,還有很多外國人都很喜歡甘露茶。”
朱明山聽得心滿意足:“說明我們的茶葉好。”
要說名聲,蒙頂山甘露茶在一些高端小圈子裏的名聲還是有一些,但是說起大而廣泛的影響力,比龍井這些自古以來的名茶還是差一些。
再加上,這兩年南山茶廠那邊發展的越發好了,還擴大了經營,茶園也擴大了不少,效益屢創新高,茶葉的質量比之以前,又差了一截兒。
別說在省外,就是在省內,蒙頂山在喝茶人的眼裏,就是一個地方茶,說不上什麽高端不高端。
第二天早上,張惠跟朱葉上山采茶,朱葉說:“不止呢,山下公社的領導想把我們的茶坊和南山茶廠那邊合成一家。”
“定下來了?”
“沒呢,以前南山茶廠看中明叔的製茶技術,現在他們隻想走量,一心想擴大生產,也不想技術不技術的事兒了。”
”南山茶廠那邊去年又修了一棟家屬樓,茶廠的工人都住上了樓房,聽說還有空房子呢。他們現在效益好,看不上我們這邊,還嫌棄我們這邊偏遠,不好管理。”
“南山茶廠放話了,說如果今年年底盤賬效益好的話,明年他們茶廠就要修一條從茶廠到公社的水泥路。”
“這麽厲害?”
“那可不,公社領導全力支持呢。”
朱葉的語氣說不出是嫉妒還是羨慕:“南山茶廠現在是我們公社的臉麵,有什麽好政策,都優先南山茶廠那邊。”
這次來,張惠也感受到了,朱家村年輕一輩有些坐不住了,不過有老一輩的人壓陣,加上又是一個家族的,大家有小心思,倒也沒影響采茶。
“不行,那怎麽可以!”行政和臨床必須兩手抓,分出去是不可能分出去的。
那……江明升就沒什麽好勸的。
蘇棠自己也回過味來,歎息一聲:“我們都是勞碌命。”
“咱們家存款也不少,要不托惠惠買輛車,咱們上下班也輕鬆一些。”
蘇棠搖頭:“我和你的位置都不適合太招搖。”
那算了吧,還是得騎自行車上下班。
秋天過後,張惠收到爸媽從雲頂縣寄過來的大包裹,曬幹的各種幹貨以及雲頂山的秋茶。
秋茶送的不少,他們一家也喝不完,張惠給公婆家和林西家送了不少,周末金海峰和李建龍來的時候也送了他們一斤。
“拿去喝,別客氣,我們家別的東西不一定多,但是茶葉肯定不缺。”
“謝謝師娘。”
金海峰和李建龍都是工人家庭出身的孩子,家裏日子都過得不錯,平時家裏也會買茶葉,但是像師娘送的這般好的,還是頭一次見。
送來送去後,家裏還有好多,江明彥就給李教授和單位的領導都送了一些。
“明年開春後你要回蒙頂山?”
“嗯,要回去看看,暑假的時候在上海也沒碰上朱文峰,也不知道朱家村究竟怎麽樣了。”
來年春天,家裏的人上班的上班,上學的上學,到時候隻有張惠一個人去。
“你把萬嬸帶去吧,你忙的時候她也能幫忙做做飯。對了,把車子也開回去。”
“好。”
入冬後六嫂積極地做臘肉,買完肉回來,六嫂感歎一句:“這才幾年啊,真是一年比一年更好了,現在隻要你有錢,買啥東西都好買。”
林西家也跟著江家做臘肉,張惠不用單獨送給她,張惠交代六嫂不用做太多。
“好嘞。”
家裏的孩子們都長大了,大年三十一家人聚在江家老宅過年,依然非常熱鬧,大年初二去潘家,也過得很順心。
蘇棠一邊嗑瓜子一邊跟張惠八卦:“前幾年你們一家出國,我和江明升升職,我們家的日子蒸蒸日上,舅媽對我們家的態度就越來越好了,舅媽給我們家小魚兒和玥玥的紅包,一年比一年厚。”
這些年過去,潘家兩個兒子兒媳,日子照舊過,工作上麵也沒什麽長進,何麗娟也沒了當初和小姑子別苗頭的心氣兒了。
不管何麗娟態度怎麽變,潘樂晴對大嫂何麗娟的態度屬於有尊敬有餘,親熱不足。
年輕時候尊敬沒有,親熱也沒有,這麽對比來看,這兩年潘樂晴對何麗娟的態度還是好了一兩成。
過完年後,家裏人該上班上班,該上學上學,張惠帶著萬嬸回老家,走火車貨運,把車子運到省城,她開車從省城回老家。
北方還是一片冰天雪地,雲頂縣的陽春三月,已經是梨花、櫻花一樹白,桃花隨風飛,樸實的小院裏,一片春日景象。
“媽,我回來了。”張惠停好車,笑著站在大門口。
陳麗芳不敢置信地揉了揉眼睛,定睛再看,確定站在麵前的是女兒,還是出國時候的模樣,她眼眶一下紅了。
“你個死丫頭,一走就是這麽些年,去年暑假就回來了,怎麽不回家來看看?”
張惠趕忙抱住親媽:“您別生氣,剛回北京的時候家裏一堆事,江明彥又忙,等到孩子讀書的事情定下來,也已經九月了,我不是想著春天要回來嘛,就沒有專門跑一趟。”
張惠忙哄:“你要是生氣,打我兩下也可以,都是我的錯。”
陳麗芳氣哼哼地推開:“我才不生氣,跟你這沒良心的臭丫頭有什麽好生氣的。”
張惠笑道:“那您讓不讓我進屋,您要不讓,我現在就走?”
“走什麽走,這不是你屋?想進來就進來,沒人攔著你。”
張惠嘿嘿一笑,又抱著媽媽:“我在國外好想你和爸爸,涵涵和森森、楓楓也想了,我們在德國的時候看到你們送過來的信,涵涵就鬧著要回來。”
“唉,孩子長大了離開家,都是難以避免的事情,當爸媽的,也不能為了把你們留在身邊就不顧你們的前程。”
“不說這個,媽,去年給你們寄的羽絨服好不好穿?肉腸、奶酪什麽的合胃口不?其實還有紅酒,怕碎就沒給寄,這次來我給帶來了。”
“羽絨好,我和你爸穿著都很合身,你爸還說太暖和,咱們在雲頂縣過冬,穿在身上有些熱。”
“那個什麽肉腸挺好吃的,胖胖和壯壯都很喜歡。”
“對了,你寄回來的手表你大哥大嫂可喜歡了,一天到晚戴出去顯擺,見人就說是你給他們從德國帶回來的,你爸見了心煩,罵了你大哥一頓他才收斂一點。”
“胖胖今年該讀大學了吧,上次打電話也沒聽大哥大嫂提,壯壯也該讀初中了?”
“胖胖呀,全些年不是學校搞改革嘛,小學變成六年,初中和高中都變成三年,胖胖讀高中的時候剛好碰上改革,去年參加高考,他報的你的那所學校沒考上,複讀了,今年夏天又該高考了。”
“壯壯讀初一,在縣城讀書,成績倒是過得去,就是調皮得很。”
說起家裏兩個孫子,陳麗芳絮絮叨叨停不下來,張惠也不嫌煩,就坐在一旁聽著。
等到傍晚張高義下班回來,張高義看到女兒,樂嗬得很:“我就說嘛,你去年沒回來,今年春天也該回來了。”
“爸這兩年身體可好?”
“好著呢。”
張高義很少對兒女說肉麻的話,此時看著女兒,他不知道該說點什麽。
張惠忍不住去擁抱爸爸,這時候,張高義才拍拍女兒的肩膀:“在外麵過得好嗎?”
“好著呢。”
為了讓爸媽放心,張惠細細把在德國的日子說給爸媽聽,大哥大嫂下班回來了,也坐下跟著一起聽。
張高義歎息道:“外國人過的這麽好了?家家戶戶都有車?”
“也不是家家戶戶都有車,他們那邊工資比我們高,車子價格相對比較便宜,買車的難度,大概比我們小的時候家裏買輛自行車難一點。”
張建山驚呼:“這麽容易?”
“你是因為現在家裏有自行車才覺得容易。”張高義說了兒子一句:“才過幾天好日子,就不記得以前的苦日子了?”
張建山嘿嘿地笑,還真是,他們家也就是五六十年代的時候過的苦了點,到妹妹開始工作後,家裏真是吃穿不愁。
現在世道好了,那些人說什麽萬元戶,要是誰家有一萬元存款,親朋好友鄰裏街坊不知道羨慕成什麽樣兒。
他們家,不說爸媽手裏有多少錢,他們夫妻倆手裏的存款都早就超過一萬了。
也就是爸媽不讓他顯擺,要不他早說出去了。
“惠惠在家待多久?”
“待個兩三天吧,我要先去蒙頂山,等清明節過後再回來,住到四月底再回去。”
“我跟你一起去,我也好久沒去過蒙頂山了。”陳麗芳對家裏其他人說:“反正你們中午也不回家吃飯,我在不在家都一樣。”
張高義也想去,就是他的工作離不開。
張惠這回回來,開的車和以前開回來的不一樣,張高義好奇:“何家的車?”
“不是,我們家的,有兩輛,一輛江明彥平時上下班開,這一輛我開。”
“惠惠,有空教哥開車?”
“行呀,等我從蒙頂山回來,我教你,好學的很。”
“那成。”雖然現在買不起車,張建山也想去,以後說不準就有機會開車了呢。
張惠在家住了兩天,第三天早上,開車帶著她媽和萬嬸去蒙頂山。
蒙頂山下的小鎮和幾年前相比,熱鬧了一些,張惠在鎮上還看到好些熟麵孔,都是朱家村的人。
張惠見到朱葉的大哥大嫂,朱葉大嫂叫張惠把車停到他們家院子裏,他們肯定好好照看著,不讓人搗亂。
張惠把車停進他們屋裏,好奇問:“你們搬山下來了?”
“對,我們家三個孩子一個讀初中兩個讀高中,這個關鍵時刻,要好好照看著。”
朱葉大嫂說:“我小姑子家老大今年也讀初一了,老小也在讀小學,我們一起照看著。”
“唉,沒辦法的事情,現在讀書越來越重要,不能像以前似的,在村裏麵隨便學一學,混個小學畢業就去茶坊上班。”
“你說的對,孩子前途重要。”
“可不是嘛。”
張惠在朱葉大哥大嫂家吃了午飯,就背著行李和她媽、萬嬸上山。
好多年沒有爬過山了,在德國出門都是開車,張惠身體素質弱了一些,等她爬到朱家村,累的都不想說話。
朱明山笑道:“看你外貌和幾年前差不多,身體還是老了。”
“師父,我才多少歲,說什麽老啊。”張惠忍不住抱怨。
朱明山哈哈大笑,笑完了才說:“不說這個,我問你,聽文峰說,前兩年你在國外搭上大使館了?”
朱明山也不懂什麽叫大使館,也是聽兒子介紹後才知道:“咱們的茶葉送給外國人了?”
“那可不,算得上是送給外國友人的國禮吧。不止是大使館那邊,我住在德國的時候,江明彥的教授,還有很多外國人都很喜歡甘露茶。”
朱明山聽得心滿意足:“說明我們的茶葉好。”
要說名聲,蒙頂山甘露茶在一些高端小圈子裏的名聲還是有一些,但是說起大而廣泛的影響力,比龍井這些自古以來的名茶還是差一些。
再加上,這兩年南山茶廠那邊發展的越發好了,還擴大了經營,茶園也擴大了不少,效益屢創新高,茶葉的質量比之以前,又差了一截兒。
別說在省外,就是在省內,蒙頂山在喝茶人的眼裏,就是一個地方茶,說不上什麽高端不高端。
第二天早上,張惠跟朱葉上山采茶,朱葉說:“不止呢,山下公社的領導想把我們的茶坊和南山茶廠那邊合成一家。”
“定下來了?”
“沒呢,以前南山茶廠看中明叔的製茶技術,現在他們隻想走量,一心想擴大生產,也不想技術不技術的事兒了。”
”南山茶廠那邊去年又修了一棟家屬樓,茶廠的工人都住上了樓房,聽說還有空房子呢。他們現在效益好,看不上我們這邊,還嫌棄我們這邊偏遠,不好管理。”
“南山茶廠放話了,說如果今年年底盤賬效益好的話,明年他們茶廠就要修一條從茶廠到公社的水泥路。”
“這麽厲害?”
“那可不,公社領導全力支持呢。”
朱葉的語氣說不出是嫉妒還是羨慕:“南山茶廠現在是我們公社的臉麵,有什麽好政策,都優先南山茶廠那邊。”
這次來,張惠也感受到了,朱家村年輕一輩有些坐不住了,不過有老一輩的人壓陣,加上又是一個家族的,大家有小心思,倒也沒影響采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