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節
九零年下崗後成陰差了 作者:詞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謝芸身上的變化,別說是朝夕相處的周勝了,孟秋菊都發現謝芸的不對勁了,她私下裏把周勝拽到一旁,問周勝,“芸芸是不是遇到什麽事了?我怎麽感覺她看著像是……看破紅塵了一樣?你倆吵架了?”
“沒有啊,她可能是太累了,最近來找她看病的人太多,我數了數,一天都快有一百個了,比她在花溪醫學院坐診的時候還要多,這幾天晚上還有人來看。”周勝的語氣裏也有些心煩,他想勸謝芸不要這麽累,可謝芸會聽嗎?他煩自己沒有能力幫謝芸分擔這些。
孟秋菊擰著眉,“你還是得多勸勸她,她肚子裏的孩子月份也不小了,不能太勞累,不然容易傷到她自己的身體。”
周勝等到晚上送走最後一位排隊等著的病人後,就在回家屬院的路上同謝芸說了這事。
謝芸倒是沒感覺自己有多麽勞累,她隻是覺得自己每天的時間都用在看病上,也幫不到太多人。
一天看一百人,一年才能看幾萬病人,十年幾十萬……對於數以億計的百姓,她能幫助的人實在太少了。
她倒不是因為力有窮盡而生出了執念與心魔,隻是感覺自己與道之間,隔著的就是這一層壁障。
哪有得道的人還被困於心魔中的?得道是圓滿,是心與靈的大逍遙,是在自己念頭之內的無所不能。
而她現在感覺自己‘不能’的事情太多了。
謝芸有一種直覺,如果她能打破這一層壁障,那她就走出了自己的心魔,就找到了自己的道。
——————
中秋節臨近,趙淑蘭給謝芸送來了兩套加了棉的小棉衣,說是給即將出世的小外甥或外甥女穿的。
謝芸給趙淑蘭裝了十斤茶花月餅,裏麵的餡料不是尋常人家用的五仁紅糖餡料,而是謝芸收集的幹花與幹茶葉磨成粉做的,百花入百穴,茶葉入大筋,食之可輕身健體,更別提那餡料中的茶葉中還混了一片千歲茶葉,比人參鹿茸的滋補效果都要強。
一群讓謝芸意想不到的人突然登門造訪,讓本就人滿為患的通泰堂變得越發擁擠。
是京師中醫藥大學的周自渡校長帶領著的好幾位國內中醫界名家。
謝芸趕忙就要把人招呼進待客廳裏,還在門上掛上了‘暫不接診’的牌子。
她同周自渡校長說,“能不能等我一會兒?我把排隊的病人給看完。”
周自渡校長語氣溫和,“應該的,你忙你的,我們也看看。”
他們確實想看看這位在首都聲名鵲起的神醫在開方用藥上究竟有多麽厲害。
五虎兩儀口服液在首都紅透半邊天,京師中醫藥大學的經方大家們都研究過謝芸用的藥材,將能找到的名家醫案和經史典籍都翻了個遍,愣是沒找到五虎兩儀口服液的原型。
一群普通人掛不到的專家號聚在一塊兒,二三十個名醫大家一起研究五虎兩儀口服液的用藥內涵,越研究越覺得茫然。
這究竟是哪一個學派的路數?為什麽看不懂啊?
再把市麵上能買到的出自謝芸之手的中成藥都買回去,這些名醫大家們越發迷茫了,沒有一道成藥方子用的是那些傳承下來的名方,但每一道方子的功效都有成為名方的水準。
莫不是這位神醫已經在岐黃之術上走出了自己的道?
周自渡校長自己就是姑蘇周氏出身,祖上出過七朝的禦醫,在經方領域獨樹一幟,如今遇到讓他都摸不透的藥方,他自然要結識一下開方子的名醫大家。
在謝芸開藥的時候,周自渡校長走到謝芸的身邊,等謝芸給那人看完,他又把那人喊到自己跟前,望聞問切走了一遍後,心裏有了大致的判斷。
他問謝芸,“謝醫生,我能看看你的醫案嗎?”
“這有什麽不能的?”
謝芸把手頭的醫案本拿給周自渡校長,還將自己寫完的幾十數百本醫案都一摞摞地搬了出來,放在桌子上,同與周自渡校長一塊兒來的那些人招呼說,“這是我之前寫的醫案,若是想看,自己取就是,我不忌諱別人看我的醫案。”
作者有話說:
2/5,出門一趟,一個小時後回來繼續碼字。最少也還有一章……
第113章 經方大師
◎建議他來蘇北找一個謝芸的名醫◎
京師中醫藥大學來的這群名醫大家們都見識過謝芸拿出來的藥方有多麽厲害, 因而這會兒看謝芸寫的醫案的時候,他們心裏都沒有半點兒輕視。
第一眼看,就覺得這醫案寫得很認真, 不僅繼承了古時名醫們那種詳細記錄還分層次記錄的方法, 謝芸還在每個診斷後麵都寫上了她的用藥。
最後合方的時候,謝芸是把不同症狀需要用的藥材組合在一起,再利用藥物的君臣佐使來調配劑量,並將一些功效相近的藥材進行合並,盡量精簡藥方。
根據謝芸的醫案來看謝芸開的方子,用藥精準不說,思路也是一目了然。
周自渡教授這下明白為什麽看不懂五虎兩儀口服液的藥方配伍了, 因為他沿用的是祖傳的那一套思路,先找到曆史名家治療這一類病症時慣用的方子, 然後套到眼前的患者身上, 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而謝芸是針對患者量身定製一套藥方,配製中成藥的時候,謝芸則是在那些繁複的藥方中精挑細選, 挑出一張藥方裏最具有精髓的藥材。
京師中醫藥大學來的名醫名家們都在通泰堂裏開了眼。
“嘶,這得多麽高深的診脈學功底啊, 靠著脈診就能判斷出這麽多的病來。”一個老專家說。
另外一個老專家道:“不隻是診脈學的功底足夠硬, 她的用藥功底也很紮實。一般人哪裏敢像她這樣天馬行空地用藥?最後合方時對藥材的掌控, 更是可以說妙到毫巔, 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
還有專家看完謝芸的醫案之後, 直接建議周自渡把謝芸給挖去京師中醫藥大學的,“周校長, 麵對方劑學搞得這麽明白的真專家, 我這點方劑學的本事實在不敢拿出來獻醜啊……你把謝大夫挖去咱京師中醫藥大學來講方劑學吧, 我就不誤人子弟了。”
這位專家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方劑大師,張忠林教授,醫聖張仲景的嫡係後人。
周自渡校長一聽,立馬安撫張忠林教授道:“忠林啊,你可千萬不能這麽說,你的方劑學造詣也是很高的,同謝大夫的方劑學造詣各有千秋。你是華夏方劑學領域的集大成者,不管是哪個派係的方劑學,你都有豐富的閱曆,用到的時候信手拈來,而謝大夫的方劑學更像是神來之筆。”
“她這一套很厲害,可真要是教學生的時候,我擔心學生很難學會,而你的授課已經很係統了,雖說培養不出神醫,可我們京師中醫藥大學為社會輸送的中醫藥人才都是合格的傳承者,前幾年雖然開方用藥時略微稚嫩了些,但磨煉上幾年,哪個不是一名好醫生?這裏麵都有你的功勞。”
張忠林教授搖頭,“我腦子裏的那點東西,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嚼前人嚼得沒味的東西,哪像是謝大夫這一套,她診斷的病人,全都是她自己診斷的,病情是她判斷的,藥方中用到的每一味藥都是她深思熟慮過之後覺得最合適的,哪像我開的那些方子,全是借古論今的夾生飯。”
“周校長,我也勸你盡快同謝大夫談談,這樣的人才,我們京師中醫藥大學不能錯過。她的才能已經充分展現出來了,若是被地方中醫藥大學挖走,我們如何對得起校名上的最前麵的那兩個字?”
周自渡校長猶豫了片刻,點頭道:“我心裏有數。”
——————
等謝芸送走排隊的最後一個病人後,周自渡校長就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謝大夫,我們京師中醫藥大學來,是希望你能加入京師中醫藥大學,與全國奮鬥在岐黃領域的同行一起,共同努力,一道為重現中醫藥的輝煌而奮鬥,一道為護佑華夏生民的健康而駐守。”
若是放在之前,謝芸還會心動一下,可她現如今已經同花溪醫學院和協荷醫學院搭上了線,雖然沒有被聘任過去,可關係已經十分不錯了,她也不是很缺少這麽一份工作。
如果她加入到大學裏,肯定得去上班,不能光領工資不幹活。
可這班得出遠門啊……甭管是去京師還是去蓉城,都免不了一通舟車勞頓。
謝芸這會兒已經衝動不起來了,她問周自渡校長,“周校長,需要我做什麽?如果隻是掛個名的話,我沒什麽問題。可如果讓我實際地去開展教學活動,你看我現在的狀態……”
謝芸捧了捧自己的肚子,“馬上就要生了,生娃之後幾年,怕是也會被娃給拴著,出不去啊!”
周自渡校長說,“可以先來我們這邊掛個名,不方便去京師也不要緊,後續時機成熟的話,可以在蘇北建一個分校區,或者是研究院之類。”
“中醫研究本來就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區的環境不同,人體內的病症也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本地的中醫往往有更豐富的經驗以及判斷能力,外來的中醫反而會不適應,也沒有一脈相承的經驗來佐證。”
“京師中醫藥大學想要發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各地的經驗與邏輯,然後辯證地去看,去學習,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將醫術分為個三六九等,搞學術派係,盲目拔高自己的水平,還貶低同行的能力。”
“除此之外呢,我個人還希望,謝大夫能給我們校報上提供一些稿件,闡釋闡釋自己對中醫藥的理解,總結歸納一些自己覺得很有亮點也很有代表性的方劑,分享一下自己最近得思考與收獲,給廣大同行們點一盞指路明燈。”
謝芸腦海中靈光一閃,好像找到了自己的道,也找到了打破那層壁障的路。
著書立說,讓自己在泰山坊中學到的醫藥知識幫助更多的人。
唯一的難處是天照脈術的診斷技術不好傳授出去,所以怕是別人學到他的用藥邏輯也很難精準地把握藥物的劑量。
這個問題在謝芸心裏打了幾個彎兒,謝芸就有了主意——她可以利用醫院裏常用的各種檢測設備來。
檢測設備提供的結果都是各種數據啊!
謝芸記得自己當初在花溪醫學院附屬醫院坐診的時候,就收集到不少患者的檢測報告來著……她打算把那些檢測結果好好分析分析,看能不能找到一個‘外物’,來幫普通的醫生也找到一個堪比‘天照脈術’的助力。
謝芸痛快地答應了周自渡校長的建議。
周自渡校長一行人在蘇北待了四天,同謝芸探討了五虎兩儀口服液以及通泰腸毒清這些藥的配伍邏輯之後,又討論了幾種疑難雜症的解決方法,最後才依依不舍的離開。
這些名醫大家回到首都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聯係那些與他們關係好的患者,建議患者往蘇北走一趟,找謝芸去給試著治治看,這些都是他們盡心盡力地治過之後沒能治好的病人。
有好些病症,名家醫案上也記載過類似的病例,明明已經學到了人家的藥方,還結合病人當下的情況進行了藥物劑量的調整,可就是看不到治療效果……這讓很多名醫大家都感覺到挫敗。
挫敗又找不到緣由,隻能把原因歸結到藥材質量變差了,不如當年的藥材好之類。
現如今,這些中醫大家們想讓自己的患者去找謝芸碰碰運氣,萬一治好了呢?
——————
謝芸終於等來了王萍提起過的那個病人,還是王萍給領來的。
謝芸都沒給那人診脈,隻是看了一眼,就覺得這個病人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她問王萍,“怎麽現在才把人領過來?”
王萍扯了扯嘴角,壓低聲音同謝芸說,“之前說是找到了首都那邊的關係,聯係到了一個特別有名的專家,在首都治了一個多月沒看到效果,前幾天才剛回來,本來都已經打算放棄了,結果給他治的那個專家突然聯係他,建議他來蘇北找一個謝芸的名醫。”
謝芸對上王萍的目光,嘴角也跟著一抽,“這麽巧呢?誰給他介紹的?不會是京師中醫藥大學的專家吧……”
“正是,經方大師張忠林教授,你認識?”王萍這會兒看自家老友,感覺謝芸身上像是蒙了一層迷霧,她根本看不清楚。
但有一點,王萍心裏很確定,自家老友肯定不是當年在藥房裏表現得那般簡單。
謝芸答道:“前幾天京師中醫藥大學的周自渡校長才帶著一群教授過來找我交流,讓我去京師中醫藥大學掛個名,張忠林教授就在交流團隊伍中,同我提過一個癌症晚期的患者。我之前不覺得會有這麽巧,可是你把人帶過來之後,我看一眼,覺得你這親戚和張忠林教授提到的患者的情況有點像,這不就對上了?”
王萍:“……真巧哈!早就勸他說直接來這邊吧,不聽,非要去首都,結果繞了一圈還是得繞回去,你說這不是白費勁嗎?”
“不隻是白費勁,還耽誤了一個月的治療時機。我給號個脈吧,萬一這一個月裏,病情又惡化了,可有的後悔。”
謝芸說完,就招呼王萍領來的那幾位患者家屬把患者推到自己跟前,蹲下身給老爺子把了五分鍾的脈,心頭往下沉了沉,問那幾位患者家屬,“轉移的情況,你們心裏都清楚吧,張教授不敢接,實在是因為治療難度太大,已經不是五髒六腑裏發生癌細胞轉移了,都已經轉移到骨頭了。不管是放療還是化療,難度都很大,但也有個好消息。”
患者家屬一聽還有好消息,立馬眼巴巴地問,“醫生,什麽好消息?”
“食道上沒出太大的問題,還能喝得下去藥。”謝芸道,“能喝的進去藥,就值得治一治試一試,不算到了山窮水盡的絕境。”
作者有話說:
昨天的3/5
第114章 欲速則不達
◎未來的時間還充裕得很,不必急於這一朝一夕◎
給王萍這位親戚開藥的時候, 謝芸恍然間想到了周自渡校長說的事兒,她心思一動,問患者家屬:“之前做的檢查報告, 帶了嗎?”
“帶了帶了, 全部都帶著呢!”
患者家屬之前心裏還嘀咕呢,這中醫被京師中醫藥大學的張忠林教授吹得天上僅有地上絕無,就好像是神醫下凡一樣,怎麽看病時這麽潦草,這麽不負責任?
真以為自己的三根手指是ct呢?輕輕一摸脈就什麽都摸出來了?不得用一下高科技的儀器來檢查?
謝芸這會兒問她要了檢查報告,患者家屬才對謝芸有了些許的信心。
一份一份的檢查報告看過去,謝芸心裏大概有了個數, 她寫下自己的藥方,同患者和患者家屬說, “癌症雖然難治, 但也不是沒辦法治。一時半會兒治不好,那就慢慢治,現在的身體虛弱, 正氣也跟著羸弱得不行,先用藥慢慢地把身體調養回來, 控製住癌症的轉移和擴散, 然後再用藥慢慢祛除, 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沒有啊,她可能是太累了,最近來找她看病的人太多,我數了數,一天都快有一百個了,比她在花溪醫學院坐診的時候還要多,這幾天晚上還有人來看。”周勝的語氣裏也有些心煩,他想勸謝芸不要這麽累,可謝芸會聽嗎?他煩自己沒有能力幫謝芸分擔這些。
孟秋菊擰著眉,“你還是得多勸勸她,她肚子裏的孩子月份也不小了,不能太勞累,不然容易傷到她自己的身體。”
周勝等到晚上送走最後一位排隊等著的病人後,就在回家屬院的路上同謝芸說了這事。
謝芸倒是沒感覺自己有多麽勞累,她隻是覺得自己每天的時間都用在看病上,也幫不到太多人。
一天看一百人,一年才能看幾萬病人,十年幾十萬……對於數以億計的百姓,她能幫助的人實在太少了。
她倒不是因為力有窮盡而生出了執念與心魔,隻是感覺自己與道之間,隔著的就是這一層壁障。
哪有得道的人還被困於心魔中的?得道是圓滿,是心與靈的大逍遙,是在自己念頭之內的無所不能。
而她現在感覺自己‘不能’的事情太多了。
謝芸有一種直覺,如果她能打破這一層壁障,那她就走出了自己的心魔,就找到了自己的道。
——————
中秋節臨近,趙淑蘭給謝芸送來了兩套加了棉的小棉衣,說是給即將出世的小外甥或外甥女穿的。
謝芸給趙淑蘭裝了十斤茶花月餅,裏麵的餡料不是尋常人家用的五仁紅糖餡料,而是謝芸收集的幹花與幹茶葉磨成粉做的,百花入百穴,茶葉入大筋,食之可輕身健體,更別提那餡料中的茶葉中還混了一片千歲茶葉,比人參鹿茸的滋補效果都要強。
一群讓謝芸意想不到的人突然登門造訪,讓本就人滿為患的通泰堂變得越發擁擠。
是京師中醫藥大學的周自渡校長帶領著的好幾位國內中醫界名家。
謝芸趕忙就要把人招呼進待客廳裏,還在門上掛上了‘暫不接診’的牌子。
她同周自渡校長說,“能不能等我一會兒?我把排隊的病人給看完。”
周自渡校長語氣溫和,“應該的,你忙你的,我們也看看。”
他們確實想看看這位在首都聲名鵲起的神醫在開方用藥上究竟有多麽厲害。
五虎兩儀口服液在首都紅透半邊天,京師中醫藥大學的經方大家們都研究過謝芸用的藥材,將能找到的名家醫案和經史典籍都翻了個遍,愣是沒找到五虎兩儀口服液的原型。
一群普通人掛不到的專家號聚在一塊兒,二三十個名醫大家一起研究五虎兩儀口服液的用藥內涵,越研究越覺得茫然。
這究竟是哪一個學派的路數?為什麽看不懂啊?
再把市麵上能買到的出自謝芸之手的中成藥都買回去,這些名醫大家們越發迷茫了,沒有一道成藥方子用的是那些傳承下來的名方,但每一道方子的功效都有成為名方的水準。
莫不是這位神醫已經在岐黃之術上走出了自己的道?
周自渡校長自己就是姑蘇周氏出身,祖上出過七朝的禦醫,在經方領域獨樹一幟,如今遇到讓他都摸不透的藥方,他自然要結識一下開方子的名醫大家。
在謝芸開藥的時候,周自渡校長走到謝芸的身邊,等謝芸給那人看完,他又把那人喊到自己跟前,望聞問切走了一遍後,心裏有了大致的判斷。
他問謝芸,“謝醫生,我能看看你的醫案嗎?”
“這有什麽不能的?”
謝芸把手頭的醫案本拿給周自渡校長,還將自己寫完的幾十數百本醫案都一摞摞地搬了出來,放在桌子上,同與周自渡校長一塊兒來的那些人招呼說,“這是我之前寫的醫案,若是想看,自己取就是,我不忌諱別人看我的醫案。”
作者有話說:
2/5,出門一趟,一個小時後回來繼續碼字。最少也還有一章……
第113章 經方大師
◎建議他來蘇北找一個謝芸的名醫◎
京師中醫藥大學來的這群名醫大家們都見識過謝芸拿出來的藥方有多麽厲害, 因而這會兒看謝芸寫的醫案的時候,他們心裏都沒有半點兒輕視。
第一眼看,就覺得這醫案寫得很認真, 不僅繼承了古時名醫們那種詳細記錄還分層次記錄的方法, 謝芸還在每個診斷後麵都寫上了她的用藥。
最後合方的時候,謝芸是把不同症狀需要用的藥材組合在一起,再利用藥物的君臣佐使來調配劑量,並將一些功效相近的藥材進行合並,盡量精簡藥方。
根據謝芸的醫案來看謝芸開的方子,用藥精準不說,思路也是一目了然。
周自渡教授這下明白為什麽看不懂五虎兩儀口服液的藥方配伍了, 因為他沿用的是祖傳的那一套思路,先找到曆史名家治療這一類病症時慣用的方子, 然後套到眼前的患者身上, 再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
而謝芸是針對患者量身定製一套藥方,配製中成藥的時候,謝芸則是在那些繁複的藥方中精挑細選, 挑出一張藥方裏最具有精髓的藥材。
京師中醫藥大學來的名醫名家們都在通泰堂裏開了眼。
“嘶,這得多麽高深的診脈學功底啊, 靠著脈診就能判斷出這麽多的病來。”一個老專家說。
另外一個老專家道:“不隻是診脈學的功底足夠硬, 她的用藥功底也很紮實。一般人哪裏敢像她這樣天馬行空地用藥?最後合方時對藥材的掌控, 更是可以說妙到毫巔, 讓人忍不住拍案叫絕。”
還有專家看完謝芸的醫案之後, 直接建議周自渡把謝芸給挖去京師中醫藥大學的,“周校長, 麵對方劑學搞得這麽明白的真專家, 我這點方劑學的本事實在不敢拿出來獻醜啊……你把謝大夫挖去咱京師中醫藥大學來講方劑學吧, 我就不誤人子弟了。”
這位專家是國內首屈一指的方劑大師,張忠林教授,醫聖張仲景的嫡係後人。
周自渡校長一聽,立馬安撫張忠林教授道:“忠林啊,你可千萬不能這麽說,你的方劑學造詣也是很高的,同謝大夫的方劑學造詣各有千秋。你是華夏方劑學領域的集大成者,不管是哪個派係的方劑學,你都有豐富的閱曆,用到的時候信手拈來,而謝大夫的方劑學更像是神來之筆。”
“她這一套很厲害,可真要是教學生的時候,我擔心學生很難學會,而你的授課已經很係統了,雖說培養不出神醫,可我們京師中醫藥大學為社會輸送的中醫藥人才都是合格的傳承者,前幾年雖然開方用藥時略微稚嫩了些,但磨煉上幾年,哪個不是一名好醫生?這裏麵都有你的功勞。”
張忠林教授搖頭,“我腦子裏的那點東西,就是一遍又一遍地嚼前人嚼得沒味的東西,哪像是謝大夫這一套,她診斷的病人,全都是她自己診斷的,病情是她判斷的,藥方中用到的每一味藥都是她深思熟慮過之後覺得最合適的,哪像我開的那些方子,全是借古論今的夾生飯。”
“周校長,我也勸你盡快同謝大夫談談,這樣的人才,我們京師中醫藥大學不能錯過。她的才能已經充分展現出來了,若是被地方中醫藥大學挖走,我們如何對得起校名上的最前麵的那兩個字?”
周自渡校長猶豫了片刻,點頭道:“我心裏有數。”
——————
等謝芸送走排隊的最後一個病人後,周自渡校長就表明了自己的想法,“謝大夫,我們京師中醫藥大學來,是希望你能加入京師中醫藥大學,與全國奮鬥在岐黃領域的同行一起,共同努力,一道為重現中醫藥的輝煌而奮鬥,一道為護佑華夏生民的健康而駐守。”
若是放在之前,謝芸還會心動一下,可她現如今已經同花溪醫學院和協荷醫學院搭上了線,雖然沒有被聘任過去,可關係已經十分不錯了,她也不是很缺少這麽一份工作。
如果她加入到大學裏,肯定得去上班,不能光領工資不幹活。
可這班得出遠門啊……甭管是去京師還是去蓉城,都免不了一通舟車勞頓。
謝芸這會兒已經衝動不起來了,她問周自渡校長,“周校長,需要我做什麽?如果隻是掛個名的話,我沒什麽問題。可如果讓我實際地去開展教學活動,你看我現在的狀態……”
謝芸捧了捧自己的肚子,“馬上就要生了,生娃之後幾年,怕是也會被娃給拴著,出不去啊!”
周自渡校長說,“可以先來我們這邊掛個名,不方便去京師也不要緊,後續時機成熟的話,可以在蘇北建一個分校區,或者是研究院之類。”
“中醫研究本來就具有地域性,不同地區的環境不同,人體內的病症也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本地的中醫往往有更豐富的經驗以及判斷能力,外來的中醫反而會不適應,也沒有一脈相承的經驗來佐證。”
“京師中醫藥大學想要發展,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各地的經驗與邏輯,然後辯證地去看,去學習,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不是將醫術分為個三六九等,搞學術派係,盲目拔高自己的水平,還貶低同行的能力。”
“除此之外呢,我個人還希望,謝大夫能給我們校報上提供一些稿件,闡釋闡釋自己對中醫藥的理解,總結歸納一些自己覺得很有亮點也很有代表性的方劑,分享一下自己最近得思考與收獲,給廣大同行們點一盞指路明燈。”
謝芸腦海中靈光一閃,好像找到了自己的道,也找到了打破那層壁障的路。
著書立說,讓自己在泰山坊中學到的醫藥知識幫助更多的人。
唯一的難處是天照脈術的診斷技術不好傳授出去,所以怕是別人學到他的用藥邏輯也很難精準地把握藥物的劑量。
這個問題在謝芸心裏打了幾個彎兒,謝芸就有了主意——她可以利用醫院裏常用的各種檢測設備來。
檢測設備提供的結果都是各種數據啊!
謝芸記得自己當初在花溪醫學院附屬醫院坐診的時候,就收集到不少患者的檢測報告來著……她打算把那些檢測結果好好分析分析,看能不能找到一個‘外物’,來幫普通的醫生也找到一個堪比‘天照脈術’的助力。
謝芸痛快地答應了周自渡校長的建議。
周自渡校長一行人在蘇北待了四天,同謝芸探討了五虎兩儀口服液以及通泰腸毒清這些藥的配伍邏輯之後,又討論了幾種疑難雜症的解決方法,最後才依依不舍的離開。
這些名醫大家回到首都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聯係那些與他們關係好的患者,建議患者往蘇北走一趟,找謝芸去給試著治治看,這些都是他們盡心盡力地治過之後沒能治好的病人。
有好些病症,名家醫案上也記載過類似的病例,明明已經學到了人家的藥方,還結合病人當下的情況進行了藥物劑量的調整,可就是看不到治療效果……這讓很多名醫大家都感覺到挫敗。
挫敗又找不到緣由,隻能把原因歸結到藥材質量變差了,不如當年的藥材好之類。
現如今,這些中醫大家們想讓自己的患者去找謝芸碰碰運氣,萬一治好了呢?
——————
謝芸終於等來了王萍提起過的那個病人,還是王萍給領來的。
謝芸都沒給那人診脈,隻是看了一眼,就覺得這個病人的身體已經很不好了,她問王萍,“怎麽現在才把人領過來?”
王萍扯了扯嘴角,壓低聲音同謝芸說,“之前說是找到了首都那邊的關係,聯係到了一個特別有名的專家,在首都治了一個多月沒看到效果,前幾天才剛回來,本來都已經打算放棄了,結果給他治的那個專家突然聯係他,建議他來蘇北找一個謝芸的名醫。”
謝芸對上王萍的目光,嘴角也跟著一抽,“這麽巧呢?誰給他介紹的?不會是京師中醫藥大學的專家吧……”
“正是,經方大師張忠林教授,你認識?”王萍這會兒看自家老友,感覺謝芸身上像是蒙了一層迷霧,她根本看不清楚。
但有一點,王萍心裏很確定,自家老友肯定不是當年在藥房裏表現得那般簡單。
謝芸答道:“前幾天京師中醫藥大學的周自渡校長才帶著一群教授過來找我交流,讓我去京師中醫藥大學掛個名,張忠林教授就在交流團隊伍中,同我提過一個癌症晚期的患者。我之前不覺得會有這麽巧,可是你把人帶過來之後,我看一眼,覺得你這親戚和張忠林教授提到的患者的情況有點像,這不就對上了?”
王萍:“……真巧哈!早就勸他說直接來這邊吧,不聽,非要去首都,結果繞了一圈還是得繞回去,你說這不是白費勁嗎?”
“不隻是白費勁,還耽誤了一個月的治療時機。我給號個脈吧,萬一這一個月裏,病情又惡化了,可有的後悔。”
謝芸說完,就招呼王萍領來的那幾位患者家屬把患者推到自己跟前,蹲下身給老爺子把了五分鍾的脈,心頭往下沉了沉,問那幾位患者家屬,“轉移的情況,你們心裏都清楚吧,張教授不敢接,實在是因為治療難度太大,已經不是五髒六腑裏發生癌細胞轉移了,都已經轉移到骨頭了。不管是放療還是化療,難度都很大,但也有個好消息。”
患者家屬一聽還有好消息,立馬眼巴巴地問,“醫生,什麽好消息?”
“食道上沒出太大的問題,還能喝得下去藥。”謝芸道,“能喝的進去藥,就值得治一治試一試,不算到了山窮水盡的絕境。”
作者有話說:
昨天的3/5
第114章 欲速則不達
◎未來的時間還充裕得很,不必急於這一朝一夕◎
給王萍這位親戚開藥的時候, 謝芸恍然間想到了周自渡校長說的事兒,她心思一動,問患者家屬:“之前做的檢查報告, 帶了嗎?”
“帶了帶了, 全部都帶著呢!”
患者家屬之前心裏還嘀咕呢,這中醫被京師中醫藥大學的張忠林教授吹得天上僅有地上絕無,就好像是神醫下凡一樣,怎麽看病時這麽潦草,這麽不負責任?
真以為自己的三根手指是ct呢?輕輕一摸脈就什麽都摸出來了?不得用一下高科技的儀器來檢查?
謝芸這會兒問她要了檢查報告,患者家屬才對謝芸有了些許的信心。
一份一份的檢查報告看過去,謝芸心裏大概有了個數, 她寫下自己的藥方,同患者和患者家屬說, “癌症雖然難治, 但也不是沒辦法治。一時半會兒治不好,那就慢慢治,現在的身體虛弱, 正氣也跟著羸弱得不行,先用藥慢慢地把身體調養回來, 控製住癌症的轉移和擴散, 然後再用藥慢慢祛除, 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