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節
九零年下崗後成陰差了 作者:詞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雖然心在滴血,可周自渡校長還是向謝芸表達了讚同,就是說話的聲音也有些顫,“那西醫藥呢,您是打算怎麽規劃的?”
“西醫藥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現在研究的還是不夠深入,同國外還有不短的差距,得支持西醫藥領域盡快達到一流水平,國外的醫藥市場和醫療器械市場是一塊很大的蛋糕,醫療科工產業群想要發展壯大,肯定得在國際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的。”
“中醫藥領域同樣如此,得加大研究力度,不能繼續做浮於表麵的研究,要從理論上創新,不能守著老祖宗開出來的方子一直抄抄抄,要為中醫藥學貢獻我們這一代人的智慧,為後人留下我們創造的經典方劑。”
周自渡校長這才不抖了,說話中氣都足了不少,“你考慮得很對,我有了你給的這個消息,京師中醫藥大學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我心裏就有數了。”
——————
謝芸對醫療科工產業群的規劃,那就是科研與工業並重,共同扶持產業發展。
科研成果做得再好,終歸是要落實到產業中去的。
不能為人類服務、不能為人類健康做貢獻的醫療研究成果,有什麽用?
醫學人員拿著自我陶醉嗎?
而且國-家搞這個產業群,目的肯定是要完全實現技術的獨立與衝破那份老美牽頭的《公約》製訂的技術封鎖,還得賺到錢。
賺不到錢的產業隻能算燒錢的無底洞,對得住國-家給撥的那麽多經費?
她是這麽理解的,規劃也就這麽做了。
給國內醫療行業說得上話的人都發去了邀請函,輪番召集各個研究領域的人到蓉城開學術研討會議,開會地點就定在麓湖康養區。
開會的人換了一波又一波,從西醫開到了中醫,從西藥開到了中藥……幾乎國內從事醫藥學研究的人都來露了個臉。
謝芸的六識清明,記性很好,每個人隻要在會議上露個麵,發個言,她對照著參會人員信息表看上一遍,就都能記下。
有在泰山堂裏係統學到的知識襯著,謝芸感覺自己像是個拿著參考答案批改作業的班主任,有些專家水平很高,一語中的,有些專家完全就是渾水摸魚上來的,水平同重機廠附屬醫院的朱院長和楊院長差不多。
謝芸在會議上做的,就是把那些濫竽充數的專家剔除出醫療科工產業群的專家隊伍,保留下理論過硬技術過硬的真專家,成立細分領域的專家組。
每開一場會,就會有一個專家組成立,也會有一筆醫療科工產業群的資金落實到位。
進入專家組的人都眉開眼笑,沒進入的則是臊眉耷眼,卻也沒幾個人敢有異議的。
為什麽沒選上,誰心裏沒點數?
看看選上的那些都是什麽樣的人才?要麽是醉心學術的大牛專家,要麽是剛剛出頭勢如破竹的行業新鮮血液,要麽就是臨床治療多年的行業名醫,沒一個是靠關係強托起來的。
謝芸都沒拆穿為什麽淘汰他們,哪有人會上趕著找羞辱?難不成非得聽人家罵兩句自己水平不行的話才死心才消停?
隨著一場又一場會議的結束,醫療科工產業群逐步走上了正軌。
謝芸也把各家的家底都掏了掏,看著能用來賺錢的,全都拿到了醫療科工產業群裏來孵化。
協荷醫學院的皮膚美容科在國內口碑很好,還創立了‘玉麵’品牌,隻是之前一直都當成寶貝一樣,隻小範圍地生產,賣給上門求醫的患者。
謝芸親自找協荷醫學院皮膚美容科的主任說的,把‘玉麵’要了出來,同滬上一家日化產業合資在蓉城建立了日化企業,謝芸還在協荷醫學院原有的產品配方上貢獻了幾張配方,成立了‘玉麵’的姊妹品牌‘玉容’以及麵向男性的‘冠玉’。
這些產品的生產門檻不算高,最核心的就是配方技術,隻要走下生產線就能賺錢,是為醫療科工產業群開源盈利的絕佳突破口。
此外,謝芸還把各家醫院手頭掌握的秘方也籠絡了一下,優中選優選出三百多張藥效絕佳的藥方來,在醫療科工產業群內的藥廠集中生產,麵向全國乃至有藥物生意往來的外國鋪放這些藥物。
她自己往千禧藥業裏投入了三十餘張藥方,全都是走補貼路線,藥效雖然喜人,但價格高到離譜。
國內的患者買藥時,能夠申請到千禧藥業的補貼,可國外的患者就隻能找他們自己國-家的政-府補貼了,想從千禧藥業便宜買藥,那是門都沒有。
產業群賺到了錢,會反哺到研究中去,研究中出了新的成果,也會很快地移交到產業群中進行量產,拿出去繼續賺錢。
醫療科工產業群就像是一個向上發展的螺旋結構,展示成果的大樓原本建的是一棟九層,寓意是欲上九天攬月。
整棟樓是按照博物館建的,牆麵上掛著的是記錄那些取得突破的技術的介紹展板,櫃台上擺放著的是技術轉化後的實物,包括‘玉容’生產的第一個產品,醫療器械取得的第一個研究成果……
謝芸本想著,這棟九層大樓足夠用上十年了吧,可短短一年過去,九層大樓就用去了六層,嚇得她趕緊撥款又建了八棟大樓。
按照醫療科工產業群的發展進度,就九九八十一層大樓都無法安置那井噴式的科研成果,不過九棟樓已經是這片土地所能容納的極致了。
等這九棟樓都占滿,謝芸打算再在蓉城找一片土地來建設新的園區。
川省政-府做夢都快笑醒了,那麽多騰飛的產業落戶在蓉城,還有不少附屬產業輻射到了蓉城周邊的縣市,簡直就是天上飛來的一個個聚寶盆,每個都是賺錢的好手。
雖然川省政-府已經給了這些產業相當優惠的稅收政策,可收上來的稅收卻半點都沒少,反而翻了將近十倍。
僅僅是稅收就漲了這麽多倍,這些產業自個兒賺得會少?
省政-府與市政-府口袋裏有了錢,建設城市的經費自然就充足了,修鐵路,修火車站,修機場,修馬路,修購物中心,完善城市綠化,給群眾發福利,提高群眾的幸福度……
川省和蓉城的發展,證明了上層製定的這《大力發展科工產業群建設方案》的正確性。
其它城市的發展也相當不錯,雖然比不上川省與蓉城那脫胎換骨的速度,可也相當明顯。
華夏各個城市都在極速地改頭換麵。
——————
長島國自打經濟崩盤之後,同華夏的往來就越來越密集了,他們靠著出口給華夏一些設備和技術賺到了續命的錢,熬過了那段最悲慘的灰色時光。
稍微回了點血的長島國立馬就動起了歪心思,他們覺得活過來了,自己又能了,立馬就又耍起了威風——抬高了設備的售價。
這消息傳回國內,都沒配得上往報紙上刊登一條新聞,對應的科工產業群直接就把這事兒給解決了。
自家早就突破了生產這些設備的技術,之所以還從長島國進口這些設備,是因為生產這些設備的利潤太低,而且市場不算大,辛辛苦苦建設一堆的生產線,最終賺不到多少錢,實在是事倍功半,所以科工產業群都懶得生產這些設備,就賞了長島國那些企業一口飯吃。
現在這些企業要折騰逞能了,科工產業群直接就把鐵拳舉了起來,重重的一拳捶了下去。
既然長島國想賣個高價,那就另尋買家吧,華夏不打算買這些設備了。
不僅如此,華夏還打算生產比這些設備更先進的設備,也去全球市場上闖一闖,爭一爭利潤。
蚊子腿兒也是肉,原先看不上,現在聽這蚊子嗡嗡嗡地煩人,索性一巴掌拍死吧。
作者有話說:
抱歉,修修改改就寫到現在……
第122章 送錢來了?
◎什麽樣的招數沒有被老祖宗們用過玩過?◎
因為有那份《公約》在, 華-夏搞科工產業群的時候一點都沒引起水花。
雖然國內搞得轟轟烈烈,可出了華-夏的領土,多數國-家都沒聽到什麽風聲。
不是華-夏捂得太嚴實, 而是他們自己蒙住了眼睛, 遮住了耳朵,不願意看,不願意聽。
他們的傲慢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他們,華-夏會被那份《公約》永久地束縛住,永遠被困在最低端、最廉價的勞動力市場,永遠為白人至上打工。
而華-夏科工產業群對長島國的這次反擊,就是一記響亮的巴掌。
長島國挨了這一巴掌, 感覺腦漿子都快被打出來了,其它國-家則是被這聲聲勢浩大的動靜給驚醒了。
老-美立馬就出動了專門搞滲透探查的團隊, 沒用三天就把能收集到的材料都收集了個遍。
不看不知道, 一看嚇一跳。
究竟是誰對誰搞技術封鎖?
有嚴防死守華-夏搞技術突破的《公約》在,華-夏還搞出了這麽多新東西來?
看著那些滲透探查團隊收集來的材料,老-美的高層都沉默了半天, 辦公桌上放著的可樂都被砸出去好多瓶。
生氣歸生氣,該合作的時候還是要合作的。
眼看著那份《公約》已經束縛不住華-夏騰飛的勁頭了, 老-美果斷解除了《公約》裏麵提到的絕大多數領域, 隻對那些華-夏暫時還沒對外宣布說取得突破的技術保持著《公約》。
老-美是帶著‘誠意’來的, 隻要是華-夏搞出來的東西, 他們都低價賣, 比華-夏自己生產的成本價都低……這些產品原先都是高價都買不來的存在,現如今走下神壇, 便宜得令人發指。
國-家的決策層第一時間就發現了不對勁——黃鼠狼給雞拜年, 能安什麽好心?
給老-美決策層額頭上貼一個‘不安好心’的標簽後, 再去分析他們的動機,結果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老-美這是在搞傾銷啊!
華-夏的科工產業群才剛剛建立起來幾年,所有產業都在加班加點地搞生產,老-美突然用低得不合理的價格來‘回饋’華-夏市場……遞來的這顆蜜棗看起來很甜,但有幾個人敢吃的?誰不怕這蜜棗裏麵有毒?
這蜜棗裏麵有什麽毒,聰明人也能猜到。
無非就是老-美想用低價傾銷的手段將華-夏本土的產業全都擠兌垮掉,這些產業賺不到錢,自然沒財力來繼續投資搞研發,屆時就距離破產不遠了。
好好的工廠被擠兌到破產,資產價格自然會掉下去。等那時候,老-美再用印出來的紙幣買走華-夏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科工產業群,地盤買到了,技術也買到了,唯一犧牲的就是印鈔機裏印出來的幾張紙……這不是血賺?
要是華-夏的決策層沒有意識到這些,那還需要擔心一下華-夏的未來。
可華-夏的決策層被老-美用那份《公約》卡著脖子不正當競爭了這麽多年,怎麽會信老-美的鬼話?
可老-美身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哪怕已經看穿了老-美的把戲,可還是得給人家麵子。
華-夏決策層就想出一個招來——既然老-美打算用這些便宜的傾銷物品來打開華-夏的市場,那他們就借力打力,借著這個機會,讓老-美把華-夏拉到全世界自由貿易的圈子裏麵去。
至於老-美傾銷進華-夏的便宜東西,華-夏已經研發出了更好的,誰還會去將就著用那些普通的東西?
不能不買,也不能白買。
華-夏決策層靈機一動,就琢磨出一個辦法來——既然老-美是隻給華-夏這種待遇上的優惠,那華-夏完全可以做一個二道販子,從老-美低價買入這些東西後,稍微加一點錢,轉手再賣出去……自己隻是出了點二道販子的力氣就能賺到那麽多的美金,這和從地上撿錢有什麽區別?
五千年的曆史裏,什麽樣的招數沒有被老祖宗們用過玩過?華-夏決策層看老-美,就感覺像是扛著大規模殺傷力武-器的小孩,看著挺唬人的,實則外強中幹,缺乏鬥爭的智慧。
而華-夏的老祖宗,最不缺的就是鬥爭的智慧。
——————
老-美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為了將華-夏的科工產業群擠兌成曇花一現的過往,雖然有些肉痛舍不得,可還是咬牙給華-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放行。
華-夏也沒有辜負老-美的一番心意。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華-夏立馬就同多方談起了合作,開始推銷自家國內那些科工產業群產出的產品。
至於老-美銷售給華-夏的產品,華-夏也沒留著,直接換個包裝,貼個商標,就把這些產品銷往周邊國-家去了。
作者有話說:
抱歉,以為自己好了,實際上今天一天還是精神很不好,寫到這兒實在寫不動了,我吃點藥先休息了。
第123章 結局-上
◎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封建迷信。◎
“西醫藥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地方,現在研究的還是不夠深入,同國外還有不短的差距,得支持西醫藥領域盡快達到一流水平,國外的醫藥市場和醫療器械市場是一塊很大的蛋糕,醫療科工產業群想要發展壯大,肯定得在國際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的。”
“中醫藥領域同樣如此,得加大研究力度,不能繼續做浮於表麵的研究,要從理論上創新,不能守著老祖宗開出來的方子一直抄抄抄,要為中醫藥學貢獻我們這一代人的智慧,為後人留下我們創造的經典方劑。”
周自渡校長這才不抖了,說話中氣都足了不少,“你考慮得很對,我有了你給的這個消息,京師中醫藥大學接下來的發展方向……我心裏就有數了。”
——————
謝芸對醫療科工產業群的規劃,那就是科研與工業並重,共同扶持產業發展。
科研成果做得再好,終歸是要落實到產業中去的。
不能為人類服務、不能為人類健康做貢獻的醫療研究成果,有什麽用?
醫學人員拿著自我陶醉嗎?
而且國-家搞這個產業群,目的肯定是要完全實現技術的獨立與衝破那份老美牽頭的《公約》製訂的技術封鎖,還得賺到錢。
賺不到錢的產業隻能算燒錢的無底洞,對得住國-家給撥的那麽多經費?
她是這麽理解的,規劃也就這麽做了。
給國內醫療行業說得上話的人都發去了邀請函,輪番召集各個研究領域的人到蓉城開學術研討會議,開會地點就定在麓湖康養區。
開會的人換了一波又一波,從西醫開到了中醫,從西藥開到了中藥……幾乎國內從事醫藥學研究的人都來露了個臉。
謝芸的六識清明,記性很好,每個人隻要在會議上露個麵,發個言,她對照著參會人員信息表看上一遍,就都能記下。
有在泰山堂裏係統學到的知識襯著,謝芸感覺自己像是個拿著參考答案批改作業的班主任,有些專家水平很高,一語中的,有些專家完全就是渾水摸魚上來的,水平同重機廠附屬醫院的朱院長和楊院長差不多。
謝芸在會議上做的,就是把那些濫竽充數的專家剔除出醫療科工產業群的專家隊伍,保留下理論過硬技術過硬的真專家,成立細分領域的專家組。
每開一場會,就會有一個專家組成立,也會有一筆醫療科工產業群的資金落實到位。
進入專家組的人都眉開眼笑,沒進入的則是臊眉耷眼,卻也沒幾個人敢有異議的。
為什麽沒選上,誰心裏沒點數?
看看選上的那些都是什麽樣的人才?要麽是醉心學術的大牛專家,要麽是剛剛出頭勢如破竹的行業新鮮血液,要麽就是臨床治療多年的行業名醫,沒一個是靠關係強托起來的。
謝芸都沒拆穿為什麽淘汰他們,哪有人會上趕著找羞辱?難不成非得聽人家罵兩句自己水平不行的話才死心才消停?
隨著一場又一場會議的結束,醫療科工產業群逐步走上了正軌。
謝芸也把各家的家底都掏了掏,看著能用來賺錢的,全都拿到了醫療科工產業群裏來孵化。
協荷醫學院的皮膚美容科在國內口碑很好,還創立了‘玉麵’品牌,隻是之前一直都當成寶貝一樣,隻小範圍地生產,賣給上門求醫的患者。
謝芸親自找協荷醫學院皮膚美容科的主任說的,把‘玉麵’要了出來,同滬上一家日化產業合資在蓉城建立了日化企業,謝芸還在協荷醫學院原有的產品配方上貢獻了幾張配方,成立了‘玉麵’的姊妹品牌‘玉容’以及麵向男性的‘冠玉’。
這些產品的生產門檻不算高,最核心的就是配方技術,隻要走下生產線就能賺錢,是為醫療科工產業群開源盈利的絕佳突破口。
此外,謝芸還把各家醫院手頭掌握的秘方也籠絡了一下,優中選優選出三百多張藥效絕佳的藥方來,在醫療科工產業群內的藥廠集中生產,麵向全國乃至有藥物生意往來的外國鋪放這些藥物。
她自己往千禧藥業裏投入了三十餘張藥方,全都是走補貼路線,藥效雖然喜人,但價格高到離譜。
國內的患者買藥時,能夠申請到千禧藥業的補貼,可國外的患者就隻能找他們自己國-家的政-府補貼了,想從千禧藥業便宜買藥,那是門都沒有。
產業群賺到了錢,會反哺到研究中去,研究中出了新的成果,也會很快地移交到產業群中進行量產,拿出去繼續賺錢。
醫療科工產業群就像是一個向上發展的螺旋結構,展示成果的大樓原本建的是一棟九層,寓意是欲上九天攬月。
整棟樓是按照博物館建的,牆麵上掛著的是記錄那些取得突破的技術的介紹展板,櫃台上擺放著的是技術轉化後的實物,包括‘玉容’生產的第一個產品,醫療器械取得的第一個研究成果……
謝芸本想著,這棟九層大樓足夠用上十年了吧,可短短一年過去,九層大樓就用去了六層,嚇得她趕緊撥款又建了八棟大樓。
按照醫療科工產業群的發展進度,就九九八十一層大樓都無法安置那井噴式的科研成果,不過九棟樓已經是這片土地所能容納的極致了。
等這九棟樓都占滿,謝芸打算再在蓉城找一片土地來建設新的園區。
川省政-府做夢都快笑醒了,那麽多騰飛的產業落戶在蓉城,還有不少附屬產業輻射到了蓉城周邊的縣市,簡直就是天上飛來的一個個聚寶盆,每個都是賺錢的好手。
雖然川省政-府已經給了這些產業相當優惠的稅收政策,可收上來的稅收卻半點都沒少,反而翻了將近十倍。
僅僅是稅收就漲了這麽多倍,這些產業自個兒賺得會少?
省政-府與市政-府口袋裏有了錢,建設城市的經費自然就充足了,修鐵路,修火車站,修機場,修馬路,修購物中心,完善城市綠化,給群眾發福利,提高群眾的幸福度……
川省和蓉城的發展,證明了上層製定的這《大力發展科工產業群建設方案》的正確性。
其它城市的發展也相當不錯,雖然比不上川省與蓉城那脫胎換骨的速度,可也相當明顯。
華夏各個城市都在極速地改頭換麵。
——————
長島國自打經濟崩盤之後,同華夏的往來就越來越密集了,他們靠著出口給華夏一些設備和技術賺到了續命的錢,熬過了那段最悲慘的灰色時光。
稍微回了點血的長島國立馬就動起了歪心思,他們覺得活過來了,自己又能了,立馬就又耍起了威風——抬高了設備的售價。
這消息傳回國內,都沒配得上往報紙上刊登一條新聞,對應的科工產業群直接就把這事兒給解決了。
自家早就突破了生產這些設備的技術,之所以還從長島國進口這些設備,是因為生產這些設備的利潤太低,而且市場不算大,辛辛苦苦建設一堆的生產線,最終賺不到多少錢,實在是事倍功半,所以科工產業群都懶得生產這些設備,就賞了長島國那些企業一口飯吃。
現在這些企業要折騰逞能了,科工產業群直接就把鐵拳舉了起來,重重的一拳捶了下去。
既然長島國想賣個高價,那就另尋買家吧,華夏不打算買這些設備了。
不僅如此,華夏還打算生產比這些設備更先進的設備,也去全球市場上闖一闖,爭一爭利潤。
蚊子腿兒也是肉,原先看不上,現在聽這蚊子嗡嗡嗡地煩人,索性一巴掌拍死吧。
作者有話說:
抱歉,修修改改就寫到現在……
第122章 送錢來了?
◎什麽樣的招數沒有被老祖宗們用過玩過?◎
因為有那份《公約》在, 華-夏搞科工產業群的時候一點都沒引起水花。
雖然國內搞得轟轟烈烈,可出了華-夏的領土,多數國-家都沒聽到什麽風聲。
不是華-夏捂得太嚴實, 而是他們自己蒙住了眼睛, 遮住了耳朵,不願意看,不願意聽。
他們的傲慢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他們,華-夏會被那份《公約》永久地束縛住,永遠被困在最低端、最廉價的勞動力市場,永遠為白人至上打工。
而華-夏科工產業群對長島國的這次反擊,就是一記響亮的巴掌。
長島國挨了這一巴掌, 感覺腦漿子都快被打出來了,其它國-家則是被這聲聲勢浩大的動靜給驚醒了。
老-美立馬就出動了專門搞滲透探查的團隊, 沒用三天就把能收集到的材料都收集了個遍。
不看不知道, 一看嚇一跳。
究竟是誰對誰搞技術封鎖?
有嚴防死守華-夏搞技術突破的《公約》在,華-夏還搞出了這麽多新東西來?
看著那些滲透探查團隊收集來的材料,老-美的高層都沉默了半天, 辦公桌上放著的可樂都被砸出去好多瓶。
生氣歸生氣,該合作的時候還是要合作的。
眼看著那份《公約》已經束縛不住華-夏騰飛的勁頭了, 老-美果斷解除了《公約》裏麵提到的絕大多數領域, 隻對那些華-夏暫時還沒對外宣布說取得突破的技術保持著《公約》。
老-美是帶著‘誠意’來的, 隻要是華-夏搞出來的東西, 他們都低價賣, 比華-夏自己生產的成本價都低……這些產品原先都是高價都買不來的存在,現如今走下神壇, 便宜得令人發指。
國-家的決策層第一時間就發現了不對勁——黃鼠狼給雞拜年, 能安什麽好心?
給老-美決策層額頭上貼一個‘不安好心’的標簽後, 再去分析他們的動機,結果自然而然就出來了。
老-美這是在搞傾銷啊!
華-夏的科工產業群才剛剛建立起來幾年,所有產業都在加班加點地搞生產,老-美突然用低得不合理的價格來‘回饋’華-夏市場……遞來的這顆蜜棗看起來很甜,但有幾個人敢吃的?誰不怕這蜜棗裏麵有毒?
這蜜棗裏麵有什麽毒,聰明人也能猜到。
無非就是老-美想用低價傾銷的手段將華-夏本土的產業全都擠兌垮掉,這些產業賺不到錢,自然沒財力來繼續投資搞研發,屆時就距離破產不遠了。
好好的工廠被擠兌到破產,資產價格自然會掉下去。等那時候,老-美再用印出來的紙幣買走華-夏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科工產業群,地盤買到了,技術也買到了,唯一犧牲的就是印鈔機裏印出來的幾張紙……這不是血賺?
要是華-夏的決策層沒有意識到這些,那還需要擔心一下華-夏的未來。
可華-夏的決策層被老-美用那份《公約》卡著脖子不正當競爭了這麽多年,怎麽會信老-美的鬼話?
可老-美身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哪怕已經看穿了老-美的把戲,可還是得給人家麵子。
華-夏決策層就想出一個招來——既然老-美打算用這些便宜的傾銷物品來打開華-夏的市場,那他們就借力打力,借著這個機會,讓老-美把華-夏拉到全世界自由貿易的圈子裏麵去。
至於老-美傾銷進華-夏的便宜東西,華-夏已經研發出了更好的,誰還會去將就著用那些普通的東西?
不能不買,也不能白買。
華-夏決策層靈機一動,就琢磨出一個辦法來——既然老-美是隻給華-夏這種待遇上的優惠,那華-夏完全可以做一個二道販子,從老-美低價買入這些東西後,稍微加一點錢,轉手再賣出去……自己隻是出了點二道販子的力氣就能賺到那麽多的美金,這和從地上撿錢有什麽區別?
五千年的曆史裏,什麽樣的招數沒有被老祖宗們用過玩過?華-夏決策層看老-美,就感覺像是扛著大規模殺傷力武-器的小孩,看著挺唬人的,實則外強中幹,缺乏鬥爭的智慧。
而華-夏的老祖宗,最不缺的就是鬥爭的智慧。
——————
老-美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為了將華-夏的科工產業群擠兌成曇花一現的過往,雖然有些肉痛舍不得,可還是咬牙給華-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放行。
華-夏也沒有辜負老-美的一番心意。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華-夏立馬就同多方談起了合作,開始推銷自家國內那些科工產業群產出的產品。
至於老-美銷售給華-夏的產品,華-夏也沒留著,直接換個包裝,貼個商標,就把這些產品銷往周邊國-家去了。
作者有話說:
抱歉,以為自己好了,實際上今天一天還是精神很不好,寫到這兒實在寫不動了,我吃點藥先休息了。
第123章 結局-上
◎她的存在,本身就是封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