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上說看吧,“人心都是一樣的,君既無情我便休。換了我,我也找個新郎子,我就要隻聞新人笑,不聞舊人哭。”
所以淩溯無數次慶幸,他們的身份沒有對換。因為這人要是鐵了心,那就太可怕了,大明宮都得擴建。
居上不管他又在琢磨什麽,接著打探:“那個太常寺少卿為人如何?郎君認識他吧?”
淩溯說認識,“茶陽唐家,算不上一流門閥,卻也是當地大族。唐義節與五嫂是表兄妹,自小便有來往,唐義節其人識禮謙遜,本朝建立時,祭告天地等大典都是他承辦的,可說麵麵俱到,行事滴水不漏。”
居上唏噓不已,“表兄妹再續前緣,難怪這麽快便登門提親了。那位唐少卿之前沒有夫人嗎?這次是續弦嗎?”
淩溯道:“人家不曾娶過親,五郎說當初五嫂若不嫁給他,本該嫁給唐義節。”
這下居上更覺得那位唐少卿是重情重義的好郎子了,也頗為阿嫂慶幸,“還好有人一直等著她,阿嫂是有福之人,等他們大婚,我要隨一份禮。”
淩溯問:“你不關心你五兄嗎?”
說起五兄她就晃腦袋,“他已經有和月了,將來就算不成婚,也不要緊。再說阿叔沒到家呢,年前他怕是還有一劫。”
淩溯沉默下來,沒有將他的安排告訴她。辛五郎經過和離一事,名聲已經壞了,沒有人會在乎他的去留。瓜州與沙州毗鄰,瓜州節度使對朝廷明從暗反,朝廷派去的人無一能順利抵達,那個地方慢慢與長安斷了聯係,時日一長,便真的難以轄製了。
現在正需要有人將沙州與朝廷串聯起來,辛重恩此一去,是西域邊界的定海神針,隻要大事辦成,一則洗清他的過往,二則辛家有了定邊的功勳,不再僅僅隻靠詩書傳家了。
隻是此行有風險,辛家其他人得知內情後會怎麽想,不好說。不敢告訴她,是怕她覺得他趁人之危,將她阿兄的性命當兒戲。但就淩溯來說,這是無巧不成書的事,當初他們建立本朝經曆了九死一生,如今也給辛重恩一個翻身的機會,隻要不是貪生怕死之輩,有朝一日便能衣錦還鄉。
“阿叔回來時,五郎應當不在長安了。”他含糊道。
居上直起了脖子,“不在長安?他要去哪裏?”
淩溯垂眼撫了撫袍子上的皺褶,“說要遊曆名山大川,已經托我向蘭台致仕了。”
這麽一來卻讓居上傷心了,倚著憑幾若有所失,“受了情傷就要離開長安嗎……你說,他會不會找個深山古刹剃度,做和尚去?”
她的想法一向跳脫,淩溯設想過她惆悵,但沒想到她會以為五郎打算出家。
他尷尬地開解,“不會的,他是性情中人,沒準這次離開長安,能建功立業也不一定。”
居上對五兄建功立業這事不抱希望,隻盼著他能平平安安的,無論如何他是她阿兄,即便婚姻上晃了神,也不該落個青燈古佛的下場。
***
第二日朝會畢,辛重恩便向秘書省呈遞了辭呈。原本辭官也需經過幾輪核準,但有了太子的授意,這件事就好辦多了。
政事堂裏的辛道昭聽說了消息,匆匆忙忙從衙門趕了出來,看見垂頭喪氣走出蘭台的侄子,氣得臉色鐵青,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二十五歲,從四品的官職,多少人連想都不敢想的前程啊,他居然不與家裏人商議,這樣輕飄飄地說辭就辭了。他對這混賬東西已經不能用失望來形容了,見他朝自己望過來,便隔著台階狠狠一指,“早知如此,我當日就該打死你!”
辛重恩羞愧難當,深深長揖下去,辛道昭看都不想看他,轉身便走。走了幾步猶不解恨,站住腳道:“等今晚回去,我再與你算賬!”
辛重恩張了張嘴,無法辯解,好在太子從少陽院出來,見老嶽父這樣生氣,上前勸慰了兩句,和聲道:“事已至此,我倒覺得五郎辭官不是什麽壞事。辛家百年望族,名聲要緊,且這事看似過去了,終究經不得人重提,倒不如讓他辭官,斷了有心之人彈劾的念想,將來時日一長,重新入朝也不是什麽難事,嶽父大人說呢?”
這句“嶽父大人”叫得辛道昭舒心,轉念再想想,目下保住東宮要緊。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將來有個掌權的妹婿,五郎也不至於落魄到哪裏去。
“也罷。”他沉重地歎了口氣,轉身望向那落寞的背影,“我隻是覺得他阿耶還不曾回來,孩子弄成了這樣,我對不起他阿耶……”
各人自有命數,這少年成名的孩子,本不該這樣慘淡收場。
那廂辛重恩從含光門上出來,卸下了一身的擔子卻不覺得輕鬆,心裏充斥起了更大的空虛。
他對家仆說:“從今往後,我就是一文不名的光棍漢了。”
家仆垮著個臉,眉眼是八字形的,他看了他半天,訝然道:“狗兒,我從來不知道你長得這麽難看。”
名叫狗兒的家仆訕訕,“以前我更難看,正是因為跟著郎君,染上了郎君的書香氣,才稍稍變得好看了一點兒。”
家仆很會說話,人生也沒有那麽糟糕,看開些吧。
他接過馬韁,翻身上馬,嘴裏嘀咕著:“明日我就要離京了,去和她道個別吧。”一路愁腸百結到了延福坊。
轉過一處牆角,再往前就是鄭宅,可他忽然勒住了韁繩,看見銀素從門內邁出來,笑盈盈與站在台階前的人打招呼。
照著背影猜測,那人是唐義節無疑,剛下值便急著趕來見她,身上還穿著緋色的公服。
銀素的氣色很好,脫胎換骨了一樣,穿著蜜褐色的夾衫子,重新梳起了螺髻。他已經很久沒有見到她如此靈動的樣子了,好像與成婚前沒有多大差別,隻是站在台階前的人不是他了,換成另一個等了她多年的男子。
她與唐義節說話,神情平和,偶爾掩唇頷首,彼此相處很是和諧。大約她發話請他登門了,唐義節舉步上了台階,猶豫片刻來牽了她的手,她沒有拒絕。
辛重恩慘然泄了氣,牽著馬,轉身折返了。
那廂的鄭銀素朝巷口望過來,視線略一停頓,便轉身邁進了門檻。
他無處可去,也沒有途徑排解憂愁,索性回去,告知家裏人自己辭官的消息。
李夫人聽了大哭一場,指著他的鼻子罵道:“孽障,什麽事都是自己決斷,你眼裏可還有父母長輩!”
他跪了下來,額頭抵著母親的足尖,哽咽道:“兒生母早故,是阿娘一手帶大兒,阿娘在兒身上耗費的心血,兒一輩子報答不盡。如今兒走到窄處,偏身也擠不過去了,留在長安會成為辛家的把柄,倒不如辭官雲遊,也保全了全家的名聲。隻是兒一個人走得幹淨,卻要把和月托付給阿娘,求阿娘看在母子一場的情分上,替兒照顧血脈。若是兒還能活著回來,再給爺娘盡孝,盡我做父親的責任。”
李夫人被他這樣一說,頓時慌起來,“你要去哪裏?你阿耶還不曾回來……你先見了你阿耶再說。”
辛重恩直起身搖頭,“見了阿耶,少不了一頓好打,我就不討那皮肉苦了。”
家裏人恨則恨矣,聽說他要走,自然萬般不舍都來挽留。但他去意已決,苦笑道:“我在長安已經待不下去了,過陣子銀素出嫁,讓我有什麽顏麵麵對舊日的親友。”
第二日坊門一開,他帶著狗兒,迎著朝陽東行,打算從春明門出長安。
路過東市時,看見胡四娘正在胭脂鋪前買胭脂,身邊站著個眉清目秀的男子,望向她時眼神熱切。奇怪,自己竟一點感覺都沒有了,搖著馬鞭,慢慢走開了。
這段亂七八糟的感情開始得幽微,結束得也莫名,好像誰也不需要給誰交代,斷了聯係,事情就了結了。
狗兒夾了夾馬腹趕上他,喋喋說:“那時候郎君在衙門忙得摸不著耳朵,要是長久忙下去,不再見胡四娘子,也不會弄成今天這樣。”
是啊,如果那日下值沒有被她攔在巷子裏,如果自己沒有一時糊塗上了她的馬車,他應該會繼續過著平靜的生活。
有些緣分是孽緣,存在就是為了毀滅。如今兩手空空重新開始,如果能活著到沙州,就拿命來洗清辛家的恥辱吧。
第63章 三字已滿,可以為所欲為了。
***
今日是旬休, 淩溯不必趕早進東宮,起身之後聽長史娓娓回稟,“辛五郎帶著一個隨從, 兩個包袱, 從春明門出長安, 一路向東去了。”
北行的路線他們事先規劃過, 先往雍州停留幾日,再過薄州直去慶州。看似行進隨意,如此走走停停, 不知不覺間便到沙州了。
長史對此事始終有些不確定,猶豫著問:“郎君覺得辛五郎能夠勝任?”
淩溯站在鏡前整理了衣襟,抬起手臂讓內侍係上玉帶, 曼聲道:“辛家的兒郎,不是隻會讀書, 他們能文能武, 端看西院的娘子就知道了。不過入朝為官後,五郎去的是秘書省, 漸漸拳腳功夫生疏了, 但他有報國之心, 這人便還有救。此事我與他事先商議過, 他有這膽量,我才敢委以重任, 用人不疑, 端看他日後的作為吧。”
是啊, 忽然弄得妻離子散, 雖然對辛家來說是個打擊, 但在太子眼裏, 卻是另一種轉機。
一個合格的政客,能在絕境之中發掘更多可能,辛家平時鐵桶一樣,兒輩裏忽然有人壞了名聲,朝堂上多少人喜聞樂見!光明正大派人前往瓜州,每一次都是無疾而終,既然如此就換個路數,利用他的境遇作掩護,遊山玩水之間抵達那裏,可以減少懷疑。
長史頷首,複又道:“暗處的人,難道不會疑心這是苦肉計嗎?”
屈膝跪地的內侍將玉佩掛在他腰間,仔細整理再三,方卻行退下去。淩溯在鏡中端詳了自己一眼,牽扯著中衣的袖口踱開了,淡聲道:“什麽樣的苦肉計,會讓妻子另嫁他人?”
長史“哦”了聲,“也對,那是鄭家的女郎,不同於一般門庭。我看這幾日鄭尚書精神不振,中晌廊下食的時候,悶著頭一句話都不說,想必為這件事苦惱得很。”
所以天降的機緣,一切都剛好,隻要抓住這個時機,混亂之中能夠建功立業。
回身坐到案前,他打開了北疆一線的布兵圖,瓜州的營房和沙州的駐軍,這圖上畫得清清楚楚。辛重恩抵達沙州之後,將手令交給節度使以調動兵力,邊陲之地的穩定,還是借助地方勢力牽製羈縻為好。徐自渡是紮在朝廷心頭的一根刺,若是能輕巧拔除,於社稷大有益處。
一旁的長史很欣賞太子殿下的運籌帷幄,他是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開國太子,心中自有乾坤。別看他在行轅中麵對太子妃娘子時一根筋,離開了兒女情長,他還是那個不可多得的將才,是北軍心中的蓋世英雄。
當然,這種感慨在行轅中,一般不會維持太久。太子殿下將布兵圖收了起來,從抽屜裏取出那張宣旨,日複一日不厭其煩地,把缺筆的正字填滿。
長史實在百思不得其解,話到嘴邊,吞吞吐吐好幾次,終於還是把他的疑問問出了口:“郎君在記日子嗎?難道有什麽要緊事要完成?或是說出來,看看臣能不能為郎君分憂。”
淩溯擱下筆,遲疑地望了長史一眼,不確定該不該把私事告訴他。
長史眨巴著小眼睛,表現得十分有誠意,“郎君,臣今年三十有四了,娶了親,也有了一兒一女,某些事上比郎君更有經驗。若是郎君信得過臣,臣便鬥膽,來給郎君出謀劃策。”
至於為什麽如此篤定太子殿下的問題出在感情上呢,因為軍國大事,根本用不著他這樣煞費苦心寫正字。自從入了行轅,太子殿下一切不尋常的舉動都與西院的太子妃娘子有關。有時讓長史不得不感慨,年輕真好,滿懷激情真好,看著他們怪招頻出,讓他想起了自己年輕的時候,原來自己也曾這樣心事重重、百轉千回過。
見長史說得懇切,淩溯鬆動了,他低頭看著桌上的宣紙猶豫不決,長史便拿表情給他鼓勁。慫恿半日,他終於橫了心,直白道:“兩個正字就是十日,十日之前我抱了太子妃娘子,她沒有捶我。我原本想,第二日再與她發展些別的,但又怕太急了,惹她反感。所以悄悄記下日子,打算攢夠十五日,十五日之後我再去唐突她,她應該不會生氣了。”
這番話聽得長史瞠目結舌,連一旁貼身侍奉的內侍也不禁低下頭,唯恐自己笑出聲來。
這種事,應該怎麽解釋呢……長史冥思苦想,斟酌了下道:“其實殿下不需如此按部就班,情之所至趁熱打鐵,郎君明白臣的意思吧?”
淩溯微微蹙了眉,看上去表情有些不悅。沉聲吩咐侍立的人退下,這才道:“我也想情之所至,高興高興,但娘子那樣的脾氣,弄得不好會雞飛蛋打。回頭又鬧著要回辛家,事情傳到右相耳朵裏,我怎麽好意思天天從政事堂經過。”
長史很苦惱,男人在感情裏瞻前顧後,會損失很多小情趣,但話不能說得太直接,想了想,打算把自己當初的心路曆程拿出來舉例子,掏心挖肺地說:“臣與家中夫人定親,也是婚前開始接觸,一步步加深感情的。頭一回是中秋,臣去嶽丈家送節禮,嶽丈留我吃席,席間我洗八百回手,不住從女郎的席旁經過,暗暗與她眉目傳情,飯後我們就一起賞月了,還牽了手。第二回 ,臣借故去嶽丈家借書,打聽清楚嶽丈不在家,她自然帶臣去書房找書。四下無人時候,臣一不做二不休擁吻了她,想著大不了挨一巴掌,結果並沒有。”長史回憶起往昔來,老臉也微紅,但語氣很堅定,他就是想告訴太子,“隻要她對您有意,會包涵您偶爾出格的舉動。談情說愛就像打仗,想取勝就得出其不意,必要時候得敢於冒挨揍的風險,女郎打人又不疼,殿下不用害怕。”
可惜長史沒有領教過居上的鐵拳,他說女郎打人不疼,光是這點就錯了。
所以淩溯沒有從他的話裏吸取到什麽經驗,隻是上下打量他,“看你像個學究,怎麽還有如此霸道的一麵,果真人不可貌相。”
長史不由悻悻然,“臣是站在過來人的立場,向郎君傳授訣竅,郎君可以不聽,但不能嘲笑臣。”
看他有些不快,淩溯也不與他打趣了,笑著擺了擺手道:“我沒有別的意思,你別多心……”
這裏話音未落,門上遞了請帖進來,說趙王與侍中起宴,邀殿下前往張家樓飲酒。
趙王是阿叔,侍中是股肱,這樣的邀約不能不賞臉。長史忙向外吩咐備車,淩溯披上大氅便出門了。
天欲雪,這段時間總是陰沉沉的,今日說不定有機會觀雪賞梅。淩溯臨上車前回身吩咐長史:“娘子屋裏潮氣太盛,容易寒氣入體。你派人多搬幾個暖爐過去,每個角落都點上一盆,別讓她屋裏涼下來。”
長史道是,送別了太子便返回行轅,照著他的吩咐安排了下去。
回到東院,把昨日批好的公文歸攏,準備命人運回東宮。忽然一陣風從窗口吹進來,吹起了案上的宣紙,高高飛起又飄飄墜落。
長史順著方向看過去,那紙甫一落地,一隻雲頭履便邁進來,恰巧踩住了半張紙。
彼此都“哎呀”了聲,居上忙縮腳,仔細看了一眼,“這是什麽?誰在練字?”
長史笑著上前接應,“不是練字,是殿下在記日子。”
這年頭還有人寫正字記日子?居上差點又笑他土,勉強才忍住了。彎腰把紙撿起來,上麵半個鞋印鮮明,她難為情地說:“長史你看,我把它弄髒了,要不這張不要了,我重寫一張陪給殿下。”
長史到底不敢隨便做主,且這正字意義非凡,對太子殿下來說代表著幸福。他支吾了良久,把紙接過來,小心翼翼又吹又拍,可惜於事無補,於是感慨道:“真是天意啊,娘子在紙上蓋了個戳,殿下說不定會很高興的。”
這麽說來兩個正字和她有關?居上探身又看了一眼,“這到底是什麽意思?殿下為什麽要記日子?”
長史抬眼為難地望了望她,“這事……臣不好說啊。”
越是推諉,越代表其中有詐。居上道:“我與長史這麽熟了,有什麽話是不好說的?長史悄悄告訴我,我不和殿下提起,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何?”
長史效力於東宮,太子妃作為東宮日後的女主人,一般情況下打好關係是非常有必要的。且長史頭腦活絡、有眼力勁兒,絕不會一味維護太子,而慢待了太子妃娘子。
既然說好一切私下進行,那麽無傷大雅地出賣太子一下也不要緊。於是長史放心大膽地招供了:“殿下打算記滿十五日,唐突娘子。”
這番話說完,換來了太子妃娘子見了鬼的表情,長史忽然覺得自己很失職,簡直在拆太子殿下的台。忙又補救:“那個……臣表述得不清楚,臣是說微微唐突……畢竟我們殿下是有禮有節的仁人君子,娘子認識他這麽久,應當知道他的為人。”說罷尷尬地笑了笑,“娘子先前說好了,不與殿下提起的,可不能反悔啊。”
居上怔忡著,回不過神來,實在不明白世上為什麽會有人呆到這種程度。唐突她還要例計劃,真是步步為營的十五日啊!
所以淩溯無數次慶幸,他們的身份沒有對換。因為這人要是鐵了心,那就太可怕了,大明宮都得擴建。
居上不管他又在琢磨什麽,接著打探:“那個太常寺少卿為人如何?郎君認識他吧?”
淩溯說認識,“茶陽唐家,算不上一流門閥,卻也是當地大族。唐義節與五嫂是表兄妹,自小便有來往,唐義節其人識禮謙遜,本朝建立時,祭告天地等大典都是他承辦的,可說麵麵俱到,行事滴水不漏。”
居上唏噓不已,“表兄妹再續前緣,難怪這麽快便登門提親了。那位唐少卿之前沒有夫人嗎?這次是續弦嗎?”
淩溯道:“人家不曾娶過親,五郎說當初五嫂若不嫁給他,本該嫁給唐義節。”
這下居上更覺得那位唐少卿是重情重義的好郎子了,也頗為阿嫂慶幸,“還好有人一直等著她,阿嫂是有福之人,等他們大婚,我要隨一份禮。”
淩溯問:“你不關心你五兄嗎?”
說起五兄她就晃腦袋,“他已經有和月了,將來就算不成婚,也不要緊。再說阿叔沒到家呢,年前他怕是還有一劫。”
淩溯沉默下來,沒有將他的安排告訴她。辛五郎經過和離一事,名聲已經壞了,沒有人會在乎他的去留。瓜州與沙州毗鄰,瓜州節度使對朝廷明從暗反,朝廷派去的人無一能順利抵達,那個地方慢慢與長安斷了聯係,時日一長,便真的難以轄製了。
現在正需要有人將沙州與朝廷串聯起來,辛重恩此一去,是西域邊界的定海神針,隻要大事辦成,一則洗清他的過往,二則辛家有了定邊的功勳,不再僅僅隻靠詩書傳家了。
隻是此行有風險,辛家其他人得知內情後會怎麽想,不好說。不敢告訴她,是怕她覺得他趁人之危,將她阿兄的性命當兒戲。但就淩溯來說,這是無巧不成書的事,當初他們建立本朝經曆了九死一生,如今也給辛重恩一個翻身的機會,隻要不是貪生怕死之輩,有朝一日便能衣錦還鄉。
“阿叔回來時,五郎應當不在長安了。”他含糊道。
居上直起了脖子,“不在長安?他要去哪裏?”
淩溯垂眼撫了撫袍子上的皺褶,“說要遊曆名山大川,已經托我向蘭台致仕了。”
這麽一來卻讓居上傷心了,倚著憑幾若有所失,“受了情傷就要離開長安嗎……你說,他會不會找個深山古刹剃度,做和尚去?”
她的想法一向跳脫,淩溯設想過她惆悵,但沒想到她會以為五郎打算出家。
他尷尬地開解,“不會的,他是性情中人,沒準這次離開長安,能建功立業也不一定。”
居上對五兄建功立業這事不抱希望,隻盼著他能平平安安的,無論如何他是她阿兄,即便婚姻上晃了神,也不該落個青燈古佛的下場。
***
第二日朝會畢,辛重恩便向秘書省呈遞了辭呈。原本辭官也需經過幾輪核準,但有了太子的授意,這件事就好辦多了。
政事堂裏的辛道昭聽說了消息,匆匆忙忙從衙門趕了出來,看見垂頭喪氣走出蘭台的侄子,氣得臉色鐵青,連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二十五歲,從四品的官職,多少人連想都不敢想的前程啊,他居然不與家裏人商議,這樣輕飄飄地說辭就辭了。他對這混賬東西已經不能用失望來形容了,見他朝自己望過來,便隔著台階狠狠一指,“早知如此,我當日就該打死你!”
辛重恩羞愧難當,深深長揖下去,辛道昭看都不想看他,轉身便走。走了幾步猶不解恨,站住腳道:“等今晚回去,我再與你算賬!”
辛重恩張了張嘴,無法辯解,好在太子從少陽院出來,見老嶽父這樣生氣,上前勸慰了兩句,和聲道:“事已至此,我倒覺得五郎辭官不是什麽壞事。辛家百年望族,名聲要緊,且這事看似過去了,終究經不得人重提,倒不如讓他辭官,斷了有心之人彈劾的念想,將來時日一長,重新入朝也不是什麽難事,嶽父大人說呢?”
這句“嶽父大人”叫得辛道昭舒心,轉念再想想,目下保住東宮要緊。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將來有個掌權的妹婿,五郎也不至於落魄到哪裏去。
“也罷。”他沉重地歎了口氣,轉身望向那落寞的背影,“我隻是覺得他阿耶還不曾回來,孩子弄成了這樣,我對不起他阿耶……”
各人自有命數,這少年成名的孩子,本不該這樣慘淡收場。
那廂辛重恩從含光門上出來,卸下了一身的擔子卻不覺得輕鬆,心裏充斥起了更大的空虛。
他對家仆說:“從今往後,我就是一文不名的光棍漢了。”
家仆垮著個臉,眉眼是八字形的,他看了他半天,訝然道:“狗兒,我從來不知道你長得這麽難看。”
名叫狗兒的家仆訕訕,“以前我更難看,正是因為跟著郎君,染上了郎君的書香氣,才稍稍變得好看了一點兒。”
家仆很會說話,人生也沒有那麽糟糕,看開些吧。
他接過馬韁,翻身上馬,嘴裏嘀咕著:“明日我就要離京了,去和她道個別吧。”一路愁腸百結到了延福坊。
轉過一處牆角,再往前就是鄭宅,可他忽然勒住了韁繩,看見銀素從門內邁出來,笑盈盈與站在台階前的人打招呼。
照著背影猜測,那人是唐義節無疑,剛下值便急著趕來見她,身上還穿著緋色的公服。
銀素的氣色很好,脫胎換骨了一樣,穿著蜜褐色的夾衫子,重新梳起了螺髻。他已經很久沒有見到她如此靈動的樣子了,好像與成婚前沒有多大差別,隻是站在台階前的人不是他了,換成另一個等了她多年的男子。
她與唐義節說話,神情平和,偶爾掩唇頷首,彼此相處很是和諧。大約她發話請他登門了,唐義節舉步上了台階,猶豫片刻來牽了她的手,她沒有拒絕。
辛重恩慘然泄了氣,牽著馬,轉身折返了。
那廂的鄭銀素朝巷口望過來,視線略一停頓,便轉身邁進了門檻。
他無處可去,也沒有途徑排解憂愁,索性回去,告知家裏人自己辭官的消息。
李夫人聽了大哭一場,指著他的鼻子罵道:“孽障,什麽事都是自己決斷,你眼裏可還有父母長輩!”
他跪了下來,額頭抵著母親的足尖,哽咽道:“兒生母早故,是阿娘一手帶大兒,阿娘在兒身上耗費的心血,兒一輩子報答不盡。如今兒走到窄處,偏身也擠不過去了,留在長安會成為辛家的把柄,倒不如辭官雲遊,也保全了全家的名聲。隻是兒一個人走得幹淨,卻要把和月托付給阿娘,求阿娘看在母子一場的情分上,替兒照顧血脈。若是兒還能活著回來,再給爺娘盡孝,盡我做父親的責任。”
李夫人被他這樣一說,頓時慌起來,“你要去哪裏?你阿耶還不曾回來……你先見了你阿耶再說。”
辛重恩直起身搖頭,“見了阿耶,少不了一頓好打,我就不討那皮肉苦了。”
家裏人恨則恨矣,聽說他要走,自然萬般不舍都來挽留。但他去意已決,苦笑道:“我在長安已經待不下去了,過陣子銀素出嫁,讓我有什麽顏麵麵對舊日的親友。”
第二日坊門一開,他帶著狗兒,迎著朝陽東行,打算從春明門出長安。
路過東市時,看見胡四娘正在胭脂鋪前買胭脂,身邊站著個眉清目秀的男子,望向她時眼神熱切。奇怪,自己竟一點感覺都沒有了,搖著馬鞭,慢慢走開了。
這段亂七八糟的感情開始得幽微,結束得也莫名,好像誰也不需要給誰交代,斷了聯係,事情就了結了。
狗兒夾了夾馬腹趕上他,喋喋說:“那時候郎君在衙門忙得摸不著耳朵,要是長久忙下去,不再見胡四娘子,也不會弄成今天這樣。”
是啊,如果那日下值沒有被她攔在巷子裏,如果自己沒有一時糊塗上了她的馬車,他應該會繼續過著平靜的生活。
有些緣分是孽緣,存在就是為了毀滅。如今兩手空空重新開始,如果能活著到沙州,就拿命來洗清辛家的恥辱吧。
第63章 三字已滿,可以為所欲為了。
***
今日是旬休, 淩溯不必趕早進東宮,起身之後聽長史娓娓回稟,“辛五郎帶著一個隨從, 兩個包袱, 從春明門出長安, 一路向東去了。”
北行的路線他們事先規劃過, 先往雍州停留幾日,再過薄州直去慶州。看似行進隨意,如此走走停停, 不知不覺間便到沙州了。
長史對此事始終有些不確定,猶豫著問:“郎君覺得辛五郎能夠勝任?”
淩溯站在鏡前整理了衣襟,抬起手臂讓內侍係上玉帶, 曼聲道:“辛家的兒郎,不是隻會讀書, 他們能文能武, 端看西院的娘子就知道了。不過入朝為官後,五郎去的是秘書省, 漸漸拳腳功夫生疏了, 但他有報國之心, 這人便還有救。此事我與他事先商議過, 他有這膽量,我才敢委以重任, 用人不疑, 端看他日後的作為吧。”
是啊, 忽然弄得妻離子散, 雖然對辛家來說是個打擊, 但在太子眼裏, 卻是另一種轉機。
一個合格的政客,能在絕境之中發掘更多可能,辛家平時鐵桶一樣,兒輩裏忽然有人壞了名聲,朝堂上多少人喜聞樂見!光明正大派人前往瓜州,每一次都是無疾而終,既然如此就換個路數,利用他的境遇作掩護,遊山玩水之間抵達那裏,可以減少懷疑。
長史頷首,複又道:“暗處的人,難道不會疑心這是苦肉計嗎?”
屈膝跪地的內侍將玉佩掛在他腰間,仔細整理再三,方卻行退下去。淩溯在鏡中端詳了自己一眼,牽扯著中衣的袖口踱開了,淡聲道:“什麽樣的苦肉計,會讓妻子另嫁他人?”
長史“哦”了聲,“也對,那是鄭家的女郎,不同於一般門庭。我看這幾日鄭尚書精神不振,中晌廊下食的時候,悶著頭一句話都不說,想必為這件事苦惱得很。”
所以天降的機緣,一切都剛好,隻要抓住這個時機,混亂之中能夠建功立業。
回身坐到案前,他打開了北疆一線的布兵圖,瓜州的營房和沙州的駐軍,這圖上畫得清清楚楚。辛重恩抵達沙州之後,將手令交給節度使以調動兵力,邊陲之地的穩定,還是借助地方勢力牽製羈縻為好。徐自渡是紮在朝廷心頭的一根刺,若是能輕巧拔除,於社稷大有益處。
一旁的長史很欣賞太子殿下的運籌帷幄,他是能夠指揮千軍萬馬的開國太子,心中自有乾坤。別看他在行轅中麵對太子妃娘子時一根筋,離開了兒女情長,他還是那個不可多得的將才,是北軍心中的蓋世英雄。
當然,這種感慨在行轅中,一般不會維持太久。太子殿下將布兵圖收了起來,從抽屜裏取出那張宣旨,日複一日不厭其煩地,把缺筆的正字填滿。
長史實在百思不得其解,話到嘴邊,吞吞吐吐好幾次,終於還是把他的疑問問出了口:“郎君在記日子嗎?難道有什麽要緊事要完成?或是說出來,看看臣能不能為郎君分憂。”
淩溯擱下筆,遲疑地望了長史一眼,不確定該不該把私事告訴他。
長史眨巴著小眼睛,表現得十分有誠意,“郎君,臣今年三十有四了,娶了親,也有了一兒一女,某些事上比郎君更有經驗。若是郎君信得過臣,臣便鬥膽,來給郎君出謀劃策。”
至於為什麽如此篤定太子殿下的問題出在感情上呢,因為軍國大事,根本用不著他這樣煞費苦心寫正字。自從入了行轅,太子殿下一切不尋常的舉動都與西院的太子妃娘子有關。有時讓長史不得不感慨,年輕真好,滿懷激情真好,看著他們怪招頻出,讓他想起了自己年輕的時候,原來自己也曾這樣心事重重、百轉千回過。
見長史說得懇切,淩溯鬆動了,他低頭看著桌上的宣紙猶豫不決,長史便拿表情給他鼓勁。慫恿半日,他終於橫了心,直白道:“兩個正字就是十日,十日之前我抱了太子妃娘子,她沒有捶我。我原本想,第二日再與她發展些別的,但又怕太急了,惹她反感。所以悄悄記下日子,打算攢夠十五日,十五日之後我再去唐突她,她應該不會生氣了。”
這番話聽得長史瞠目結舌,連一旁貼身侍奉的內侍也不禁低下頭,唯恐自己笑出聲來。
這種事,應該怎麽解釋呢……長史冥思苦想,斟酌了下道:“其實殿下不需如此按部就班,情之所至趁熱打鐵,郎君明白臣的意思吧?”
淩溯微微蹙了眉,看上去表情有些不悅。沉聲吩咐侍立的人退下,這才道:“我也想情之所至,高興高興,但娘子那樣的脾氣,弄得不好會雞飛蛋打。回頭又鬧著要回辛家,事情傳到右相耳朵裏,我怎麽好意思天天從政事堂經過。”
長史很苦惱,男人在感情裏瞻前顧後,會損失很多小情趣,但話不能說得太直接,想了想,打算把自己當初的心路曆程拿出來舉例子,掏心挖肺地說:“臣與家中夫人定親,也是婚前開始接觸,一步步加深感情的。頭一回是中秋,臣去嶽丈家送節禮,嶽丈留我吃席,席間我洗八百回手,不住從女郎的席旁經過,暗暗與她眉目傳情,飯後我們就一起賞月了,還牽了手。第二回 ,臣借故去嶽丈家借書,打聽清楚嶽丈不在家,她自然帶臣去書房找書。四下無人時候,臣一不做二不休擁吻了她,想著大不了挨一巴掌,結果並沒有。”長史回憶起往昔來,老臉也微紅,但語氣很堅定,他就是想告訴太子,“隻要她對您有意,會包涵您偶爾出格的舉動。談情說愛就像打仗,想取勝就得出其不意,必要時候得敢於冒挨揍的風險,女郎打人又不疼,殿下不用害怕。”
可惜長史沒有領教過居上的鐵拳,他說女郎打人不疼,光是這點就錯了。
所以淩溯沒有從他的話裏吸取到什麽經驗,隻是上下打量他,“看你像個學究,怎麽還有如此霸道的一麵,果真人不可貌相。”
長史不由悻悻然,“臣是站在過來人的立場,向郎君傳授訣竅,郎君可以不聽,但不能嘲笑臣。”
看他有些不快,淩溯也不與他打趣了,笑著擺了擺手道:“我沒有別的意思,你別多心……”
這裏話音未落,門上遞了請帖進來,說趙王與侍中起宴,邀殿下前往張家樓飲酒。
趙王是阿叔,侍中是股肱,這樣的邀約不能不賞臉。長史忙向外吩咐備車,淩溯披上大氅便出門了。
天欲雪,這段時間總是陰沉沉的,今日說不定有機會觀雪賞梅。淩溯臨上車前回身吩咐長史:“娘子屋裏潮氣太盛,容易寒氣入體。你派人多搬幾個暖爐過去,每個角落都點上一盆,別讓她屋裏涼下來。”
長史道是,送別了太子便返回行轅,照著他的吩咐安排了下去。
回到東院,把昨日批好的公文歸攏,準備命人運回東宮。忽然一陣風從窗口吹進來,吹起了案上的宣紙,高高飛起又飄飄墜落。
長史順著方向看過去,那紙甫一落地,一隻雲頭履便邁進來,恰巧踩住了半張紙。
彼此都“哎呀”了聲,居上忙縮腳,仔細看了一眼,“這是什麽?誰在練字?”
長史笑著上前接應,“不是練字,是殿下在記日子。”
這年頭還有人寫正字記日子?居上差點又笑他土,勉強才忍住了。彎腰把紙撿起來,上麵半個鞋印鮮明,她難為情地說:“長史你看,我把它弄髒了,要不這張不要了,我重寫一張陪給殿下。”
長史到底不敢隨便做主,且這正字意義非凡,對太子殿下來說代表著幸福。他支吾了良久,把紙接過來,小心翼翼又吹又拍,可惜於事無補,於是感慨道:“真是天意啊,娘子在紙上蓋了個戳,殿下說不定會很高興的。”
這麽說來兩個正字和她有關?居上探身又看了一眼,“這到底是什麽意思?殿下為什麽要記日子?”
長史抬眼為難地望了望她,“這事……臣不好說啊。”
越是推諉,越代表其中有詐。居上道:“我與長史這麽熟了,有什麽話是不好說的?長史悄悄告訴我,我不和殿下提起,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如何?”
長史效力於東宮,太子妃作為東宮日後的女主人,一般情況下打好關係是非常有必要的。且長史頭腦活絡、有眼力勁兒,絕不會一味維護太子,而慢待了太子妃娘子。
既然說好一切私下進行,那麽無傷大雅地出賣太子一下也不要緊。於是長史放心大膽地招供了:“殿下打算記滿十五日,唐突娘子。”
這番話說完,換來了太子妃娘子見了鬼的表情,長史忽然覺得自己很失職,簡直在拆太子殿下的台。忙又補救:“那個……臣表述得不清楚,臣是說微微唐突……畢竟我們殿下是有禮有節的仁人君子,娘子認識他這麽久,應當知道他的為人。”說罷尷尬地笑了笑,“娘子先前說好了,不與殿下提起的,可不能反悔啊。”
居上怔忡著,回不過神來,實在不明白世上為什麽會有人呆到這種程度。唐突她還要例計劃,真是步步為營的十五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