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隔著鬥篷摩挲她的脊背,“快到家了。”
他興致低迷,居上悄悄覷他的臉,“你在想什麽?”
淩溯說沒有,“什麽都沒想。”
可居上卻將他心裏的隱憂說了出來,“今日的事一出,宮中會動搖吧?說不定明日就降旨,取消你我的婚約了。”
這話讓淩溯心頭一顫,裴直一徑將後果往辛家引,最終目的無非如此,就看聖上接不接招了。
“若宮中降旨退婚,你打算怎麽辦?”淩溯問她,“會難過嗎?”
居上想了想道:“難過肯定會難過,但你不用擔心我,我可以帶著藥藤出去遊山玩水,等風頭過了再回長安,憑借辛家的聲望,重新找個門當戶對的郎子,放心吧。”
淩溯氣得噎住了喉,半晌幹笑道:“娘子果然灑脫,我沒有看錯你。”
居上聳了聳肩,裝出沒心沒肺的樣子。可他不知道,話說得再漂亮,也隻是顧全麵子罷了。
說真的,連著和兩朝太子論及婚嫁,又連著兩次姻緣不成,對女郎來說打擊很大。尤其是這次,用了真感情,設想他將來又與別人定親,又與別人出雙入對,她心裏就堵得慌,開始忍不住想罵他了。
但要沉住氣,輸人不能輸陣,她咽下了苦澀問他:“那你呢?你有什麽打算?”
他目視前方,篤定地說:“我不會答應退婚的。”
啊,出乎她的預料了。居上鼻子一陣發酸,沒想到大局為重的太子殿下,也有意氣用事的時候。
揉了揉衣角,她得了便宜還賣乖,“你為了我,打算與陛下為敵嗎?似乎不太好吧!”
他垂眼打量她,“那你可以等我嗎?等我將來能做自己的主時,再去找你。”
結果居上說不可以,“你想什麽呢,等你來找我的時候,我早已兒女繞膝了,根本就不會理你。”
這就是她活著的宗旨,不被感情牽累,不去參與別人的婚姻。
她以前很怕他會寵妾滅妻,自己換個處境,難道就願意去做那個被他捧在手心裏的“妾”嗎?
必然不能幹!
兩個人喋喋商議,並不是憑空設想,第二日,這事在宮中確確實實發生了,經過一夜冥思苦想的聖上找到了皇後,對她說明了自己的想法:“辛氏難堪太子妃大任,這樁婚事就此作罷吧。”
元皇後有先見之明,昨日花萼樓中的矛頭指向太子與辛家,她就知道聖上早晚會來與她打這個商量。
耐住了性子,元皇後道:“陛下覺得辛氏究竟哪裏做得不好,難堪太子妃大任?”
聖上坐在榻上,正色道:“淩氏是天下第一家,多少人都仰首看著,若太子妃名聲有損,則不配與太子並肩而立,我淩氏也不容有這樣的宗婦。”
說得大義凜然,好像十分在理,元皇後頷首,“陛下說得很是,不論她究竟有沒有做錯,招人議論就是她的罪過,我明白陛下的意思。但陛下,定下這門婚事的時候,你不知道那些前塵往事嗎?她險些成為前朝太子妃是眾所周知的,現在又因此反悔,似乎有出爾反爾的嫌疑。”
聖上被她說得不快,斥退了神龍殿中侍立的人,才來與她講道理,“朕可以對前事既往不咎,但高存意出逃就在昨日,你去前朝看看,哪個不在議論此事!太子是宗廟社稷的根本,當有儲君之尊,怎麽能成為他人茶餘飯後的笑柄?所以長痛不如短痛,幹脆將此事了結了,也好保全太子的名聲。”
元皇後聽了半天,他字字句句都是為太子,但她如何不知道,斷絕這門婚事,就是想剪除太子的羽翼。
她不是閨閣中隻知描眉畫目的婦人,不登朝堂,但朝中風向熟諳於心。沉默了良久,她問聖上:“若退了親,陛下打算如何安排大郎?”
聖上道:“朝中有功之臣大有人在,重新選定一門婚事,又有什麽難。”
元皇後卻輕輕一笑,“陛下一心隻想著自己的兒子,卻沒想過婚事不成,將右仆射置於何地?辛家百年大族,不是等閑人家,家中女郎未犯大錯卻慘遭退婚,讓右仆射在朝堂上如何立足?咱們從北地遷往長安,陛下待朝中臣子當不分親疏,千萬不能偏聽偏信,寒了門閥大族的心。”
這話說得聖上汗顏,但他心裏琢磨的事,又怎麽會因這三言兩語就放棄。
“皇後這是在苛責朕嗎?朕平衡朝堂,對臣子向來一視同仁,又怎麽會刻意令辛家難堪。”
既然話說到這裏,也就沒有什麽好避諱的了。元皇後道:“陛下,妾要說兩句不中聽的了。”
這算先禮後兵,也是長久以來夫妻之間的老習慣,當聽見這話,聖上心裏就要做好準備了。
身子不由挪動了半分,嘴上還保持著體麵,“皇後想說什麽,大可知無不言。”
元皇後說好,娓娓道:“辛家子弟累世高官,宰相不知出了多少位,算得長安第一大族,陛下承認嗎?辛道昭其人,智能動眾,孜孜奉國,是朝中棟梁,這點想必陛下也沒有異議。但昨日花萼樓中,妾卻親眼得見左仆射咄咄逼人,句句將火引向辛家……妾想問陛下一句,那裴直算個什麽東西,不過借著姻親之勢受陛下抬舉,以他的氣魄心胸,如何能入政事堂,如何能決策天下事?”
聖上如今是很信任裴直的,聽皇後這樣數落,難免要維護上幾句,“你也不必一棍子將人打死……”
元皇後卻沒打算退讓,冷笑道:“裴直從政至今有什麽建樹,陛下大可列出來,讓妾瞻仰瞻仰。他小肚雞腸,以權謀私,在我眼裏,連個屁都不是。”說著調轉眼波看了聖上一眼,“陛下想是要責怪我無狀了?不要緊,我本就出身武將世家,粗人一個,裝不來那等溫情小意。我元家子孫,身上功勳都是靠命掙的,行走天地,俯仰無愧,不去仗著軍功彈壓他人,也絕不容人背後嚼舌,刻意算計。”
這就將戰場擴大了,把元氏都牽扯了進來,聖上一時竟不知怎麽應對她,她要罵裴直,好像也隻能由她罵了。
但太子與辛家女的婚事,卻不能僅憑皇後牽五絆六的一頓問責,就這樣輕輕放下。
聖上道:“我與你商議,從來商議不出頭緒來,到最後無非惹一肚子氣,與其如此,倒不如問大郎自己的意思。”轉頭喚門外的內侍,“去把太子殿下請到神龍殿來,朕有話問他。”
內侍領命承辦去了,殿中的夫妻楚河漢界各自坐定,聖上麵色不豫,不想多看皇後一眼,皇後亦是如此。
其實聖上心中還是有些把握的,這位長子從小機敏,這兩日發生的事,他多少已經看出端倪來了,若是當真依著父皇的喜好行事,他就應當主動撇清與辛家的關係,先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
至於對麵的皇後,聖上如今頭疼得很,皇後對他有很大的成見,原因就出在先前封爵的事上。
他承認,自己是糊塗了,耳根子一軟,做了錯誤的決定,但發現皇後震怒後,他立即采取補救措施,可惜並未獲得皇後的原諒。從那次過後,皇後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他又不便招惹她,隻好少見為妙,敬而遠之。
不過夫妻之間尚可以拉鋸,事情出在太子身上,就必須以社稷為重了。皇後不想得罪辛家,那也容易,盡可能將辛氏族中女郎指婚皇親國戚,也算周全了辛道昭的麵子。但太子妃這個位置,斷乎不能再落於辛家了,太子還需考驗,更該忌憚人言可畏。
內侍很快進了東宮,可惜恰逢太子出去辦事,等了好半晌才等到他回來。
淩溯聽說聖上召見,隨手帶上了獄中剛畫押的證詞,快步邁出了麗正殿,邊走邊吩咐詹事:“給二郎傳話,讓他即刻去神龍殿。”
何加焉領了命,踅身往崇教門上去了。
淩溯趕至神龍殿,見父母在殿上坐著,彼此關係仍舊沒有緩和的跡象,各自臉上的表情都緊繃著。
他上前行禮,喚了聲阿耶,“阿耶傳兒,恰好兒也有要事稟報阿耶……”
聖上如今對一切都不感興趣,隻道:“我與你阿娘為你的事爭論了半日,沒有絲毫頭緒,幹脆傳你來,問一問你的意思。”
淩溯道是,“聽阿耶教誨。”
聖上還是那番話,“昨日種種你都知情,辛家女雖然有急智,將自己從漩渦中拉了出來,但高存意登了辛家門是事實,左威衛闖進辛府拿人也是事實,坊院內外的百姓都看著,這悠悠眾口,究竟怎麽堵?朕的意思是,這門親事莫如作罷,另選高門貴女聯姻,對你的體麵也是成全。”
沒等淩溯說話,皇後反問:“那行轅四個月相處,如何給人交代?咱們是帝王家不假,人家女郎的名聲就不重要嗎?退了親,讓人家如何是好?”
聖上被她的步步緊逼弄得十分氣惱,從榻上扭過身來,大聲道:“我在說國事,你總與我糾纏那些人情世故做什麽?”
元皇後道:“國事當前,人情世故就不值一提了?家國家國,連家都動蕩不安,何來治國妙手!”
聖上被氣得不輕,恍惚想起小時候,自己被她壓在石垛子上飽以老拳的過往。
當初淩元兩家是世交,他們二人從小便定了親,來往很是密切。皇後比他大三個月,同樣的年歲,卻足足比他高出半個頭,手長腳長,揍他易如反掌。後來男人家個頭拔得快,十一歲那年總算超過了她,但隱約的畏懼總是存在於骨子裏,直到現在也是這樣。
大手一揮,不想理她,“你別與我費口舌,聽大郎怎麽講。”
站在地心的淩溯嗬下了腰,“兒不能與辛氏退婚。”
聖上火冒三丈,“何故?”
他平靜地說:“因為她懷上兒的骨肉了。”
第69章 元月十八。
這消息震驚了帝後, 聖上惶然看了看皇後,皇後則是驚喜交加,霍地站起身道:“真的嗎?果真懷上了?”
淩溯說是, 答得臉不紅心不跳, “前兩日剛診出來的, 因正逢阿耶壽誕, 沒能抽出空來向阿娘回稟。且殊勝說,這種事丟臉得很,本打算瞞上一陣子, 等親迎過後再回稟大人,要不是到了這樣關頭,兒也不會說出來。”
元皇後自然歡喜非常, 合上雙手朝外麵的長天拜了拜,“阿彌陀佛, 咱家大業已成, 卻還沒有一個孫輩,我每每想起這件事就著急。現在好了, 有了指望, 想是列祖列宗保佑, 給我定心丸吃了。”
但聖上呢, 麵色凝重,照舊十分不滿, “果真這樣, 那就降為良娣吧, 另聘個德行無可指摘的, 冊立太子妃。”
結果這話遭到了皇後的反對, “陛下是嫌朝堂上過於太平了嗎, 偏要在這件事上做文章?冊立太子妃不是兒戲,如今又有了身孕,從太子妃降為良娣,難道陛下的初衷,是想逼右仆射辭官?”
新朝方建立不久,朝政上還需辛道昭助益,就算要打壓門閥,也是將來的事。聖上被她詰問得心煩,蹙眉道:“朕沒有逼右仆射辭官的意思,但大婚之前懷了身孕,豈不是更證明辛氏德不配位?”
“陛下就是想換人,倘或不為換人,這事你不說我不說,誰能知道她有孕了?”皇後長出了口氣,又道,“設置行轅的初衷,確實是為兩個孩子婚前交心,但會出這種事,也是情理之中。年輕的小兒女,朝夕相處不越雷池半步,果真這樣我還要擔心呢!陛下登極前,是在民間長大的,民間尚不許婚前養出庶長子來,陛下倒好,竟要把太子妃降為良娣。這麽做既辱沒了長孫,也為難後來者,長安城中的貴女,沒有一個願意進門就當嫡母,縱然許的是太子,也別指望人家謝恩。”
所以這件事的可行性是半點也沒有了嗎?為了這忽然冒出來的孩子,原本的計劃也要全部被打亂了。
聖上心中很是不平,但事已至此,不便過度追究,暫且也隻好這樣了。
這時聽見門上向內通稟,說雍王來了,轉眼便見淩洄邁進了門檻,向上行了一禮道:“阿耶,兒已將亂黨全部擒獲,送到大理寺獄中嚴加拷問,查出來的實情,令兒惶恐不安。那些亂黨裏,有半數曾經投身廂軍,也就是說高存意從修真坊出逃,有本朝的人在背後推波助瀾。”
聖上略怔了下,大有意外之色。
淩溯順勢將手裏的證詞呈敬了上去,“這是偵辦官員送上來的口供,有五人交代確實受人指使,還有昨日捉拿高存意的左威衛中郎將石璞,向兒吐露了實情,那些人就是他安排的。事發之前有人以他官途不順做誘導,引他監守自盜,將高存意劫出修真坊,而後向陛下檢舉東宮十率府勾連北衙禁軍,構陷兒有反意。”他說著,退後兩步跪了下來,“阿耶,兒生於淩氏,長於阿耶之手,十歲入軍中曆練,跟隨阿耶出生入死,一片赤膽忠心。如今天下大定,權勢惑人,兒日漸惶恐,不知何時就會死於有心之人的口舌之下。”
一旁的淩洄也跪了下來,拱手道:“阿耶生我們兄弟,戰場上縱然馬革裹屍,我們沒有半句怨言。長兄有功於社稷,謙恭仁惠,軍中無人不曉,願阿耶無惑讒言,不令長兄蒙塵,就是對兒等的顧念了。”
手上的證詞滾燙,聖上垂眼看了良久,顫聲道:“竟有這樣的事……”
淩溯略沉默了下,複又道:“一個月前阿耶獲悉,高存意曾向辛娘子送過一枚長生結,阿耶還記得嗎?這事可是已讓阿耶頗為不滿了?但這長生結,如今在兒手上,辛娘子當日便交給兒了,從來不曾隱瞞。其實昨日種種,兒早就有預料,隱而不發,也是為引蛇出洞。兒知道口說無憑,隻有拿住了證據,才好向阿耶訴苦,求阿耶為兒伸冤。”
元皇後站在一旁,幽幽道:“當初在北地的時候,咱們家離平涼公府不遠,你還記得平涼公家六個兒子奪爵,鬧出多少笑話來嗎?區區一個公爵人家,就如此勾心鬥角,我們作為天下第一家,將來這種事隻怕也不少。”說罷望向淩洄,“二郎,你可答應阿娘,一輩子輔佐長兄,不生二心?”
淩洄向皇後叩拜下去,“兒答應阿娘,為阿兄馬首是瞻,永不生二心。”
皇後說好,又望了望聖上,“我的兒子們,我可以做決斷,但不知陛下其他兒子,可能做到與長兄一心。”
這矛頭已經直直指向商王了,聖上踟躕了下,抖了抖手裏的紙,“這……這上頭也不曾有證言牽連朕的其他兒子啊,皇後先前讓朕不要偏聽偏信,你自己呢?望風捕影,滿口弦外之音,簡直不可理喻!”
聖上惱羞成怒,甩手便走出了神龍殿,留下母子三個麵麵相覷,皇後說也好,“反正他想退婚是退不成了,咱們不能失了辛家這條膀臂。但看他的意思,這件事就算揪出幕後之人,恐怕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此含糊過去了。這打脊老牛,如今慣會裝聾作啞,對裴氏的偏心,就算是個瞎子也看得出來。大郎,你自己心中要有數,寸步都得提防。”
淩溯說是,“阿娘不必擔心,我自會小心的。”
“可惜那個傳話的人藏得深,要是逮住他,就能一層層剝開他們的黑心。”淩洄轉身對淩溯道,“實在不行,我去剁了老三一條腿,斷了阿耶念想,這事也就了了。”
淩洄素來有些莽勁,淩溯聞言忙安撫,“這件事,連想都不該去想,他們沒使苦肉計栽贓咱們就很好了,何必自投羅網。”
淩洄負氣道:“那怎麽辦?就這麽算了?”
淩溯舒了口氣,“再加把勁,將傳話的人揪出來,到時候帶上朝堂,不管阿耶追不追究,我要讓滿朝文武知道真相。”
知道真相之後,輿情便在他這邊,到時再出現內亂,他做什麽都是為了自保,沒人會來指責他,也算最壞的打算吧。
隻是前朝的動蕩,牽連到後宮來了,淩溯愧怍地望了望母親,“阿娘,因為兒的事,又擾阿娘清淨了。”
皇後笑道:“你還不知道阿娘?我是個圖清淨的人嗎?江山大定後,我圈在這後苑,施展不開拳腳,正愁悶呢。”說罷忽然又想起他剛才的話來,“殊勝有孕那事,是真的嗎?”
淩洄乍聽這個消息,瞪大眼睛看向長兄,滿眼都寫著敬佩。
淩溯尷尬地摸了摸鼻子,考慮這個問題究竟應當怎麽回答。
皇後見狀便明白了,“話既然說出了口,就不能推翻。回頭我會派大長秋和醫監往行轅去一趟,把個脈,先證實這件事,餘下的……”
皇後沒有把話說透,畢竟兒子閨房中的事,自己作為長輩不便插手,大郎要是聰明,就知道應該怎麽辦。
而一旁的淩洄呢,像聽了銀字兒一樣大開眼界。雖然軍中新鮮事不少,但有關長兄的趣聞,還是第一次有幸聽到。
他一臉新奇,不想被皇後盯上了,“二郎,你呢?倘或挑不出自己喜歡的,阿娘可要給你指婚了。”
他興致低迷,居上悄悄覷他的臉,“你在想什麽?”
淩溯說沒有,“什麽都沒想。”
可居上卻將他心裏的隱憂說了出來,“今日的事一出,宮中會動搖吧?說不定明日就降旨,取消你我的婚約了。”
這話讓淩溯心頭一顫,裴直一徑將後果往辛家引,最終目的無非如此,就看聖上接不接招了。
“若宮中降旨退婚,你打算怎麽辦?”淩溯問她,“會難過嗎?”
居上想了想道:“難過肯定會難過,但你不用擔心我,我可以帶著藥藤出去遊山玩水,等風頭過了再回長安,憑借辛家的聲望,重新找個門當戶對的郎子,放心吧。”
淩溯氣得噎住了喉,半晌幹笑道:“娘子果然灑脫,我沒有看錯你。”
居上聳了聳肩,裝出沒心沒肺的樣子。可他不知道,話說得再漂亮,也隻是顧全麵子罷了。
說真的,連著和兩朝太子論及婚嫁,又連著兩次姻緣不成,對女郎來說打擊很大。尤其是這次,用了真感情,設想他將來又與別人定親,又與別人出雙入對,她心裏就堵得慌,開始忍不住想罵他了。
但要沉住氣,輸人不能輸陣,她咽下了苦澀問他:“那你呢?你有什麽打算?”
他目視前方,篤定地說:“我不會答應退婚的。”
啊,出乎她的預料了。居上鼻子一陣發酸,沒想到大局為重的太子殿下,也有意氣用事的時候。
揉了揉衣角,她得了便宜還賣乖,“你為了我,打算與陛下為敵嗎?似乎不太好吧!”
他垂眼打量她,“那你可以等我嗎?等我將來能做自己的主時,再去找你。”
結果居上說不可以,“你想什麽呢,等你來找我的時候,我早已兒女繞膝了,根本就不會理你。”
這就是她活著的宗旨,不被感情牽累,不去參與別人的婚姻。
她以前很怕他會寵妾滅妻,自己換個處境,難道就願意去做那個被他捧在手心裏的“妾”嗎?
必然不能幹!
兩個人喋喋商議,並不是憑空設想,第二日,這事在宮中確確實實發生了,經過一夜冥思苦想的聖上找到了皇後,對她說明了自己的想法:“辛氏難堪太子妃大任,這樁婚事就此作罷吧。”
元皇後有先見之明,昨日花萼樓中的矛頭指向太子與辛家,她就知道聖上早晚會來與她打這個商量。
耐住了性子,元皇後道:“陛下覺得辛氏究竟哪裏做得不好,難堪太子妃大任?”
聖上坐在榻上,正色道:“淩氏是天下第一家,多少人都仰首看著,若太子妃名聲有損,則不配與太子並肩而立,我淩氏也不容有這樣的宗婦。”
說得大義凜然,好像十分在理,元皇後頷首,“陛下說得很是,不論她究竟有沒有做錯,招人議論就是她的罪過,我明白陛下的意思。但陛下,定下這門婚事的時候,你不知道那些前塵往事嗎?她險些成為前朝太子妃是眾所周知的,現在又因此反悔,似乎有出爾反爾的嫌疑。”
聖上被她說得不快,斥退了神龍殿中侍立的人,才來與她講道理,“朕可以對前事既往不咎,但高存意出逃就在昨日,你去前朝看看,哪個不在議論此事!太子是宗廟社稷的根本,當有儲君之尊,怎麽能成為他人茶餘飯後的笑柄?所以長痛不如短痛,幹脆將此事了結了,也好保全太子的名聲。”
元皇後聽了半天,他字字句句都是為太子,但她如何不知道,斷絕這門婚事,就是想剪除太子的羽翼。
她不是閨閣中隻知描眉畫目的婦人,不登朝堂,但朝中風向熟諳於心。沉默了良久,她問聖上:“若退了親,陛下打算如何安排大郎?”
聖上道:“朝中有功之臣大有人在,重新選定一門婚事,又有什麽難。”
元皇後卻輕輕一笑,“陛下一心隻想著自己的兒子,卻沒想過婚事不成,將右仆射置於何地?辛家百年大族,不是等閑人家,家中女郎未犯大錯卻慘遭退婚,讓右仆射在朝堂上如何立足?咱們從北地遷往長安,陛下待朝中臣子當不分親疏,千萬不能偏聽偏信,寒了門閥大族的心。”
這話說得聖上汗顏,但他心裏琢磨的事,又怎麽會因這三言兩語就放棄。
“皇後這是在苛責朕嗎?朕平衡朝堂,對臣子向來一視同仁,又怎麽會刻意令辛家難堪。”
既然話說到這裏,也就沒有什麽好避諱的了。元皇後道:“陛下,妾要說兩句不中聽的了。”
這算先禮後兵,也是長久以來夫妻之間的老習慣,當聽見這話,聖上心裏就要做好準備了。
身子不由挪動了半分,嘴上還保持著體麵,“皇後想說什麽,大可知無不言。”
元皇後說好,娓娓道:“辛家子弟累世高官,宰相不知出了多少位,算得長安第一大族,陛下承認嗎?辛道昭其人,智能動眾,孜孜奉國,是朝中棟梁,這點想必陛下也沒有異議。但昨日花萼樓中,妾卻親眼得見左仆射咄咄逼人,句句將火引向辛家……妾想問陛下一句,那裴直算個什麽東西,不過借著姻親之勢受陛下抬舉,以他的氣魄心胸,如何能入政事堂,如何能決策天下事?”
聖上如今是很信任裴直的,聽皇後這樣數落,難免要維護上幾句,“你也不必一棍子將人打死……”
元皇後卻沒打算退讓,冷笑道:“裴直從政至今有什麽建樹,陛下大可列出來,讓妾瞻仰瞻仰。他小肚雞腸,以權謀私,在我眼裏,連個屁都不是。”說著調轉眼波看了聖上一眼,“陛下想是要責怪我無狀了?不要緊,我本就出身武將世家,粗人一個,裝不來那等溫情小意。我元家子孫,身上功勳都是靠命掙的,行走天地,俯仰無愧,不去仗著軍功彈壓他人,也絕不容人背後嚼舌,刻意算計。”
這就將戰場擴大了,把元氏都牽扯了進來,聖上一時竟不知怎麽應對她,她要罵裴直,好像也隻能由她罵了。
但太子與辛家女的婚事,卻不能僅憑皇後牽五絆六的一頓問責,就這樣輕輕放下。
聖上道:“我與你商議,從來商議不出頭緒來,到最後無非惹一肚子氣,與其如此,倒不如問大郎自己的意思。”轉頭喚門外的內侍,“去把太子殿下請到神龍殿來,朕有話問他。”
內侍領命承辦去了,殿中的夫妻楚河漢界各自坐定,聖上麵色不豫,不想多看皇後一眼,皇後亦是如此。
其實聖上心中還是有些把握的,這位長子從小機敏,這兩日發生的事,他多少已經看出端倪來了,若是當真依著父皇的喜好行事,他就應當主動撇清與辛家的關係,先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
至於對麵的皇後,聖上如今頭疼得很,皇後對他有很大的成見,原因就出在先前封爵的事上。
他承認,自己是糊塗了,耳根子一軟,做了錯誤的決定,但發現皇後震怒後,他立即采取補救措施,可惜並未獲得皇後的原諒。從那次過後,皇後就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他又不便招惹她,隻好少見為妙,敬而遠之。
不過夫妻之間尚可以拉鋸,事情出在太子身上,就必須以社稷為重了。皇後不想得罪辛家,那也容易,盡可能將辛氏族中女郎指婚皇親國戚,也算周全了辛道昭的麵子。但太子妃這個位置,斷乎不能再落於辛家了,太子還需考驗,更該忌憚人言可畏。
內侍很快進了東宮,可惜恰逢太子出去辦事,等了好半晌才等到他回來。
淩溯聽說聖上召見,隨手帶上了獄中剛畫押的證詞,快步邁出了麗正殿,邊走邊吩咐詹事:“給二郎傳話,讓他即刻去神龍殿。”
何加焉領了命,踅身往崇教門上去了。
淩溯趕至神龍殿,見父母在殿上坐著,彼此關係仍舊沒有緩和的跡象,各自臉上的表情都緊繃著。
他上前行禮,喚了聲阿耶,“阿耶傳兒,恰好兒也有要事稟報阿耶……”
聖上如今對一切都不感興趣,隻道:“我與你阿娘為你的事爭論了半日,沒有絲毫頭緒,幹脆傳你來,問一問你的意思。”
淩溯道是,“聽阿耶教誨。”
聖上還是那番話,“昨日種種你都知情,辛家女雖然有急智,將自己從漩渦中拉了出來,但高存意登了辛家門是事實,左威衛闖進辛府拿人也是事實,坊院內外的百姓都看著,這悠悠眾口,究竟怎麽堵?朕的意思是,這門親事莫如作罷,另選高門貴女聯姻,對你的體麵也是成全。”
沒等淩溯說話,皇後反問:“那行轅四個月相處,如何給人交代?咱們是帝王家不假,人家女郎的名聲就不重要嗎?退了親,讓人家如何是好?”
聖上被她的步步緊逼弄得十分氣惱,從榻上扭過身來,大聲道:“我在說國事,你總與我糾纏那些人情世故做什麽?”
元皇後道:“國事當前,人情世故就不值一提了?家國家國,連家都動蕩不安,何來治國妙手!”
聖上被氣得不輕,恍惚想起小時候,自己被她壓在石垛子上飽以老拳的過往。
當初淩元兩家是世交,他們二人從小便定了親,來往很是密切。皇後比他大三個月,同樣的年歲,卻足足比他高出半個頭,手長腳長,揍他易如反掌。後來男人家個頭拔得快,十一歲那年總算超過了她,但隱約的畏懼總是存在於骨子裏,直到現在也是這樣。
大手一揮,不想理她,“你別與我費口舌,聽大郎怎麽講。”
站在地心的淩溯嗬下了腰,“兒不能與辛氏退婚。”
聖上火冒三丈,“何故?”
他平靜地說:“因為她懷上兒的骨肉了。”
第69章 元月十八。
這消息震驚了帝後, 聖上惶然看了看皇後,皇後則是驚喜交加,霍地站起身道:“真的嗎?果真懷上了?”
淩溯說是, 答得臉不紅心不跳, “前兩日剛診出來的, 因正逢阿耶壽誕, 沒能抽出空來向阿娘回稟。且殊勝說,這種事丟臉得很,本打算瞞上一陣子, 等親迎過後再回稟大人,要不是到了這樣關頭,兒也不會說出來。”
元皇後自然歡喜非常, 合上雙手朝外麵的長天拜了拜,“阿彌陀佛, 咱家大業已成, 卻還沒有一個孫輩,我每每想起這件事就著急。現在好了, 有了指望, 想是列祖列宗保佑, 給我定心丸吃了。”
但聖上呢, 麵色凝重,照舊十分不滿, “果真這樣, 那就降為良娣吧, 另聘個德行無可指摘的, 冊立太子妃。”
結果這話遭到了皇後的反對, “陛下是嫌朝堂上過於太平了嗎, 偏要在這件事上做文章?冊立太子妃不是兒戲,如今又有了身孕,從太子妃降為良娣,難道陛下的初衷,是想逼右仆射辭官?”
新朝方建立不久,朝政上還需辛道昭助益,就算要打壓門閥,也是將來的事。聖上被她詰問得心煩,蹙眉道:“朕沒有逼右仆射辭官的意思,但大婚之前懷了身孕,豈不是更證明辛氏德不配位?”
“陛下就是想換人,倘或不為換人,這事你不說我不說,誰能知道她有孕了?”皇後長出了口氣,又道,“設置行轅的初衷,確實是為兩個孩子婚前交心,但會出這種事,也是情理之中。年輕的小兒女,朝夕相處不越雷池半步,果真這樣我還要擔心呢!陛下登極前,是在民間長大的,民間尚不許婚前養出庶長子來,陛下倒好,竟要把太子妃降為良娣。這麽做既辱沒了長孫,也為難後來者,長安城中的貴女,沒有一個願意進門就當嫡母,縱然許的是太子,也別指望人家謝恩。”
所以這件事的可行性是半點也沒有了嗎?為了這忽然冒出來的孩子,原本的計劃也要全部被打亂了。
聖上心中很是不平,但事已至此,不便過度追究,暫且也隻好這樣了。
這時聽見門上向內通稟,說雍王來了,轉眼便見淩洄邁進了門檻,向上行了一禮道:“阿耶,兒已將亂黨全部擒獲,送到大理寺獄中嚴加拷問,查出來的實情,令兒惶恐不安。那些亂黨裏,有半數曾經投身廂軍,也就是說高存意從修真坊出逃,有本朝的人在背後推波助瀾。”
聖上略怔了下,大有意外之色。
淩溯順勢將手裏的證詞呈敬了上去,“這是偵辦官員送上來的口供,有五人交代確實受人指使,還有昨日捉拿高存意的左威衛中郎將石璞,向兒吐露了實情,那些人就是他安排的。事發之前有人以他官途不順做誘導,引他監守自盜,將高存意劫出修真坊,而後向陛下檢舉東宮十率府勾連北衙禁軍,構陷兒有反意。”他說著,退後兩步跪了下來,“阿耶,兒生於淩氏,長於阿耶之手,十歲入軍中曆練,跟隨阿耶出生入死,一片赤膽忠心。如今天下大定,權勢惑人,兒日漸惶恐,不知何時就會死於有心之人的口舌之下。”
一旁的淩洄也跪了下來,拱手道:“阿耶生我們兄弟,戰場上縱然馬革裹屍,我們沒有半句怨言。長兄有功於社稷,謙恭仁惠,軍中無人不曉,願阿耶無惑讒言,不令長兄蒙塵,就是對兒等的顧念了。”
手上的證詞滾燙,聖上垂眼看了良久,顫聲道:“竟有這樣的事……”
淩溯略沉默了下,複又道:“一個月前阿耶獲悉,高存意曾向辛娘子送過一枚長生結,阿耶還記得嗎?這事可是已讓阿耶頗為不滿了?但這長生結,如今在兒手上,辛娘子當日便交給兒了,從來不曾隱瞞。其實昨日種種,兒早就有預料,隱而不發,也是為引蛇出洞。兒知道口說無憑,隻有拿住了證據,才好向阿耶訴苦,求阿耶為兒伸冤。”
元皇後站在一旁,幽幽道:“當初在北地的時候,咱們家離平涼公府不遠,你還記得平涼公家六個兒子奪爵,鬧出多少笑話來嗎?區區一個公爵人家,就如此勾心鬥角,我們作為天下第一家,將來這種事隻怕也不少。”說罷望向淩洄,“二郎,你可答應阿娘,一輩子輔佐長兄,不生二心?”
淩洄向皇後叩拜下去,“兒答應阿娘,為阿兄馬首是瞻,永不生二心。”
皇後說好,又望了望聖上,“我的兒子們,我可以做決斷,但不知陛下其他兒子,可能做到與長兄一心。”
這矛頭已經直直指向商王了,聖上踟躕了下,抖了抖手裏的紙,“這……這上頭也不曾有證言牽連朕的其他兒子啊,皇後先前讓朕不要偏聽偏信,你自己呢?望風捕影,滿口弦外之音,簡直不可理喻!”
聖上惱羞成怒,甩手便走出了神龍殿,留下母子三個麵麵相覷,皇後說也好,“反正他想退婚是退不成了,咱們不能失了辛家這條膀臂。但看他的意思,這件事就算揪出幕後之人,恐怕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此含糊過去了。這打脊老牛,如今慣會裝聾作啞,對裴氏的偏心,就算是個瞎子也看得出來。大郎,你自己心中要有數,寸步都得提防。”
淩溯說是,“阿娘不必擔心,我自會小心的。”
“可惜那個傳話的人藏得深,要是逮住他,就能一層層剝開他們的黑心。”淩洄轉身對淩溯道,“實在不行,我去剁了老三一條腿,斷了阿耶念想,這事也就了了。”
淩洄素來有些莽勁,淩溯聞言忙安撫,“這件事,連想都不該去想,他們沒使苦肉計栽贓咱們就很好了,何必自投羅網。”
淩洄負氣道:“那怎麽辦?就這麽算了?”
淩溯舒了口氣,“再加把勁,將傳話的人揪出來,到時候帶上朝堂,不管阿耶追不追究,我要讓滿朝文武知道真相。”
知道真相之後,輿情便在他這邊,到時再出現內亂,他做什麽都是為了自保,沒人會來指責他,也算最壞的打算吧。
隻是前朝的動蕩,牽連到後宮來了,淩溯愧怍地望了望母親,“阿娘,因為兒的事,又擾阿娘清淨了。”
皇後笑道:“你還不知道阿娘?我是個圖清淨的人嗎?江山大定後,我圈在這後苑,施展不開拳腳,正愁悶呢。”說罷忽然又想起他剛才的話來,“殊勝有孕那事,是真的嗎?”
淩洄乍聽這個消息,瞪大眼睛看向長兄,滿眼都寫著敬佩。
淩溯尷尬地摸了摸鼻子,考慮這個問題究竟應當怎麽回答。
皇後見狀便明白了,“話既然說出了口,就不能推翻。回頭我會派大長秋和醫監往行轅去一趟,把個脈,先證實這件事,餘下的……”
皇後沒有把話說透,畢竟兒子閨房中的事,自己作為長輩不便插手,大郎要是聰明,就知道應該怎麽辦。
而一旁的淩洄呢,像聽了銀字兒一樣大開眼界。雖然軍中新鮮事不少,但有關長兄的趣聞,還是第一次有幸聽到。
他一臉新奇,不想被皇後盯上了,“二郎,你呢?倘或挑不出自己喜歡的,阿娘可要給你指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