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節
重生在夫君登基前/碎金 作者:袖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趙景文把不聽話的先殺了,又帶著裴蓮趙睿趙瓊一同安撫眾人。
這也是裴澤的血脈。
裴定西雖然才是繼承人,可他太年輕。主少臣疑,大家都擔心他壓不住別人。
相對的,三十歲的趙景文有頭腦有能力,上馬能帶兵打仗,下馬能運籌帷幄。
這幾年在他的輔佐下,連裴澤的名聲都好了很多。
裴澤不擅治理,又為了養兵,刮得比較狠,在地方上名聲一直不太好。
招了趙景文這個能幹的女婿之後,反而地方上歸心了不少。
作為一個利益集團來說,一個成年且有能力的領袖當然比還未成婚的少年領袖能令集團更穩定。
作為依附於集團的每個人來說,當然希望集團穩定,自己的利益才能穩定。
人心這種東西,若拿捏好了,就是利器。
而拿捏人心,實是趙景文的天賦特長。
裴定西輕輕歎了口氣。
暗衛道:“實在沒想到,他一天都等不了……”
老大人的靈柩都還沒回家呢,這是在半路上。
至少得等人入土為安吧。
這可是親女婿!
裴定西沉默了。
想到裴蓮扯著他袖子的手,覺得心冷。
暗衛安慰他:“郎君,等嚴將軍回來就好了。”
裴定西卻沒說話,他出神了片刻,忽然道:“我寫個信給令之,叫他別回來。”
暗衛吃驚:“那怎麽行?”
裴定西道:“他若回來,和趙景文必要兵戈相向的。”
“昨日還一同殺敵的袍澤,今日要讓他們為著我們姐弟相爭,就互相殘殺嗎?”
暗衛難過地低下頭去。
從前,在房州的時候,大家多麽的齊心啊。
那時候的裴家軍多純粹。
每戰皆死戰,根本不多想。
這幾年地盤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是能感覺到心越來越不齊的。
內部的利益之爭早就暗暗存在了。
暗衛抹抹眼睛,問:“他不來,我們怎麽辦?”
裴定西說:“我們去找他。”
他動筆寫信。
寫了兩封,一封是給嚴笑的。
另一封,他說:“給姑姑。”
如今,占據了中原腹地,入主了京城皇宮的中原王葉碎金,曾和裴定西的父親歃血為盟,結為異姓兄妹。
“父親與我說過。”
“他們立誓,吉凶相救,患難相扶。”
“天地作證,山河為盟。”
且中原王葉碎金,崛起勢頭之猛,江北無人可敵。
她現在隻稱王不稱帝,是因為周邊沒有掃蕩幹淨。
但是照這樣發展下去,裴家遲早也屬於“被掃蕩”的對象。
隻義兄妹都重情義,一直以來盡量互相回避,盡量想把麵對麵的這一天往後延。
但遲早是得走到這一天的。
現在,裴澤的身故使形勢發生了變化,裴定西決定,由他替裴家去做這個抉擇。
趙景文帶著裴澤的女兒、外孫,安撫了東歸將領,接收了東歸的隊伍。
現在,先帶著隊伍和裴定西回京兆府去,在那裏對嚴令之幾個人守株待兔。
把裴定西捏在手裏,便拿住了大義的名分。
嚴令之若不從,便是他失德背信在先。
嚴笑是戰場孤兒,老將喬槐的養子,因優秀被裴澤認為義子。
裴澤對他極為信任,因此,把房州兵交給了他。
這一點,實令趙景文無奈。
裴家軍裏最精銳的就是以房州兵為核心的八千人,全都在嚴令之、孫廣通和鄧重誨手上。
可以說,這八千人的戰鬥力,是可以對抗餘下的三萬人的。
趙景文做夢都想得到房州軍,裴家的精華所在。
偏房州軍比起後麵的新附隊伍,更忠誠於裴定西,是最難搞的。
趙景文知道,自己必須得哄住裴定西。
挾天子才能以令諸侯。
好在,他一直都跟裴定西處得不錯。少年到底單純,也被父親教育得非常顧念親情,對唯一的手足裴蓮事事依順。
待趙景文安撫住了隊伍,再令裴定西於諸將見麵,便已經穩了。
裴定西也沒什麽懷疑或異議,似乎還沉浸在失去父親的沉痛裏。趙景文令裴蓮盡可能纏住他。
這件事,倒沒人能超過裴蓮的。
他們一路急行,想盡快趕回京兆府布置,以待嚴令之。
誰知道,眼看著到了就要到京兆府了,裴定西不見了。
他跑了。
少年原來,未曾信過姐姐和姐夫。
栽在了看起來最老實、最沒問題的人手裏,趙景文大恨。
第158章 不回
寒風撲麵, 裴定西與暗衛們縱馬疾馳。
此情此景,與當年裴澤的逃亡看起來仿佛相似。
裴定西試著去理解當年父親逃亡時的心情。
很難。
不知往哪裏去,不知能否活下來, 不知身後親人處境。
不知前路, 不知未來。
太難了, 父親當年太難了。
裴定西知道,自己比父親那時候好太多了。
因他知道自己要往哪裏去,去找誰, 該怎麽做。
他知道自己的未來該怎麽走。
暗衛忽然伸手指向前方:“快看!”
大家紛紛勒馬,向前看去。
旗幟林立, 隊列森嚴。前方, 有人陳兵於此,在等人。
寒風刮起來,旗幟抖動,撲啦啦作響。
“嚴”。
“鄧”。
百戰之兵, 殺氣有形。長戟朝天,森寒反光, 叫人覺得冷。
人人孝帶麻衣,於寒風中悲愴蕭瑟。
忽然, 又有一麵旗幟舉了起來,在寒風中飄展。
“裴”。
一匹烈馬脫陣而出,蹄聲暴烈, 騎士擎著“裴”字旗迎風而來。
人未到, 旗已經拋了過來:“接著!”
裴定西身側的暗衛夾馬而上, 伸手穩穩接過“裴”字旗, 迎風一展, 擎了起來。
那人勒馬, 烈馬人立長嘶。
男人喊道:“定西!”
彪悍的男人不是旁人,正是裴家軍第一猛將嚴笑嚴令之。
裴定西回應:“令之兄!”
嚴笑卻改口:“少主!”
裴定西眼眶發酸,應道:“令之!”
是的,他和父親那時候的情況終究是不一樣。
這也是裴澤的血脈。
裴定西雖然才是繼承人,可他太年輕。主少臣疑,大家都擔心他壓不住別人。
相對的,三十歲的趙景文有頭腦有能力,上馬能帶兵打仗,下馬能運籌帷幄。
這幾年在他的輔佐下,連裴澤的名聲都好了很多。
裴澤不擅治理,又為了養兵,刮得比較狠,在地方上名聲一直不太好。
招了趙景文這個能幹的女婿之後,反而地方上歸心了不少。
作為一個利益集團來說,一個成年且有能力的領袖當然比還未成婚的少年領袖能令集團更穩定。
作為依附於集團的每個人來說,當然希望集團穩定,自己的利益才能穩定。
人心這種東西,若拿捏好了,就是利器。
而拿捏人心,實是趙景文的天賦特長。
裴定西輕輕歎了口氣。
暗衛道:“實在沒想到,他一天都等不了……”
老大人的靈柩都還沒回家呢,這是在半路上。
至少得等人入土為安吧。
這可是親女婿!
裴定西沉默了。
想到裴蓮扯著他袖子的手,覺得心冷。
暗衛安慰他:“郎君,等嚴將軍回來就好了。”
裴定西卻沒說話,他出神了片刻,忽然道:“我寫個信給令之,叫他別回來。”
暗衛吃驚:“那怎麽行?”
裴定西道:“他若回來,和趙景文必要兵戈相向的。”
“昨日還一同殺敵的袍澤,今日要讓他們為著我們姐弟相爭,就互相殘殺嗎?”
暗衛難過地低下頭去。
從前,在房州的時候,大家多麽的齊心啊。
那時候的裴家軍多純粹。
每戰皆死戰,根本不多想。
這幾年地盤越來越大,人越來越多,是能感覺到心越來越不齊的。
內部的利益之爭早就暗暗存在了。
暗衛抹抹眼睛,問:“他不來,我們怎麽辦?”
裴定西說:“我們去找他。”
他動筆寫信。
寫了兩封,一封是給嚴笑的。
另一封,他說:“給姑姑。”
如今,占據了中原腹地,入主了京城皇宮的中原王葉碎金,曾和裴定西的父親歃血為盟,結為異姓兄妹。
“父親與我說過。”
“他們立誓,吉凶相救,患難相扶。”
“天地作證,山河為盟。”
且中原王葉碎金,崛起勢頭之猛,江北無人可敵。
她現在隻稱王不稱帝,是因為周邊沒有掃蕩幹淨。
但是照這樣發展下去,裴家遲早也屬於“被掃蕩”的對象。
隻義兄妹都重情義,一直以來盡量互相回避,盡量想把麵對麵的這一天往後延。
但遲早是得走到這一天的。
現在,裴澤的身故使形勢發生了變化,裴定西決定,由他替裴家去做這個抉擇。
趙景文帶著裴澤的女兒、外孫,安撫了東歸將領,接收了東歸的隊伍。
現在,先帶著隊伍和裴定西回京兆府去,在那裏對嚴令之幾個人守株待兔。
把裴定西捏在手裏,便拿住了大義的名分。
嚴令之若不從,便是他失德背信在先。
嚴笑是戰場孤兒,老將喬槐的養子,因優秀被裴澤認為義子。
裴澤對他極為信任,因此,把房州兵交給了他。
這一點,實令趙景文無奈。
裴家軍裏最精銳的就是以房州兵為核心的八千人,全都在嚴令之、孫廣通和鄧重誨手上。
可以說,這八千人的戰鬥力,是可以對抗餘下的三萬人的。
趙景文做夢都想得到房州軍,裴家的精華所在。
偏房州軍比起後麵的新附隊伍,更忠誠於裴定西,是最難搞的。
趙景文知道,自己必須得哄住裴定西。
挾天子才能以令諸侯。
好在,他一直都跟裴定西處得不錯。少年到底單純,也被父親教育得非常顧念親情,對唯一的手足裴蓮事事依順。
待趙景文安撫住了隊伍,再令裴定西於諸將見麵,便已經穩了。
裴定西也沒什麽懷疑或異議,似乎還沉浸在失去父親的沉痛裏。趙景文令裴蓮盡可能纏住他。
這件事,倒沒人能超過裴蓮的。
他們一路急行,想盡快趕回京兆府布置,以待嚴令之。
誰知道,眼看著到了就要到京兆府了,裴定西不見了。
他跑了。
少年原來,未曾信過姐姐和姐夫。
栽在了看起來最老實、最沒問題的人手裏,趙景文大恨。
第158章 不回
寒風撲麵, 裴定西與暗衛們縱馬疾馳。
此情此景,與當年裴澤的逃亡看起來仿佛相似。
裴定西試著去理解當年父親逃亡時的心情。
很難。
不知往哪裏去,不知能否活下來, 不知身後親人處境。
不知前路, 不知未來。
太難了, 父親當年太難了。
裴定西知道,自己比父親那時候好太多了。
因他知道自己要往哪裏去,去找誰, 該怎麽做。
他知道自己的未來該怎麽走。
暗衛忽然伸手指向前方:“快看!”
大家紛紛勒馬,向前看去。
旗幟林立, 隊列森嚴。前方, 有人陳兵於此,在等人。
寒風刮起來,旗幟抖動,撲啦啦作響。
“嚴”。
“鄧”。
百戰之兵, 殺氣有形。長戟朝天,森寒反光, 叫人覺得冷。
人人孝帶麻衣,於寒風中悲愴蕭瑟。
忽然, 又有一麵旗幟舉了起來,在寒風中飄展。
“裴”。
一匹烈馬脫陣而出,蹄聲暴烈, 騎士擎著“裴”字旗迎風而來。
人未到, 旗已經拋了過來:“接著!”
裴定西身側的暗衛夾馬而上, 伸手穩穩接過“裴”字旗, 迎風一展, 擎了起來。
那人勒馬, 烈馬人立長嘶。
男人喊道:“定西!”
彪悍的男人不是旁人,正是裴家軍第一猛將嚴笑嚴令之。
裴定西回應:“令之兄!”
嚴笑卻改口:“少主!”
裴定西眼眶發酸,應道:“令之!”
是的,他和父親那時候的情況終究是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