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節
(曆史同人)我的外甥是雍正 作者:滿汀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早早立下嗣君,對朝對野都是件大好事兒。
且名正,則言順。
有了正經太子,諸皇子之間的爭奪或者也能更小些呢?
就因為這片忠心,他才沒有被問罪。隻稍後廣東饑荒,被派去平糶,回來後還又升了官兒。
當然這都是後話,現在就說有康熙這麽一番連消帶打後,短時間內,算是再沒誰敢提立太子事了。隻諸皇子你方唱罷我登場,比賽似的給康熙準備六十大壽禮物,大有不惜為此傾家蕩產的意思。
連淑寧往來宮中,給貴妃、德妃請安時,都免不得被她們拉住,各種求幫忙參謀。
讓她由衷感歎:“皇上前頭說的一點都不全麵,何止當臣子難?當妃子、當皇子的,也很不輕鬆呀。”
尤其心有大誌的皇子。
為了能夠讓自家皇阿瑪在浩如煙海的禮物中多看自己的一眼,順利打敗其餘兄弟們脫穎而出。不但得耗盡金錢,還得絞盡腦汁。
力求皇阿瑪能在自己的小小禮物上,看出大大孝心來。
從此便對他徹底不同。
德妃笑著橫了她一眼:“快少說兩句吧,多幫為姐和你小外甥參謀參謀。皇上六十大壽,必然得格外隆重些。務必要別出心裁,脫穎而出,不能過於奢靡浪費。”
免得一不留神,馬屁就拍到了馬蹄子上。
好沒討著,倒有了奢靡浪費甚至貪贓枉法的嫌疑。
淑寧趕緊苦笑搖頭,表示您這想法倒是挺好的,隻不免太難了些,妹妹實在愛莫能助。
能助也不助!
自打四十九年隨扈在外到如今,雖然大外甥並沒有明說,但淑寧卻能清晰感覺到他在態度上的約略轉變。
或者,如今的雍親王,已經不僅僅隻想當一個親王了。
那這個時候,她要是幫著小外甥準備給皇上的壽禮,豈不就等同於資敵?
絕不當十四黨的淑寧直接拒絕了嫡姐提議,惹德妃搖頭歎息:“連你都沒什麽好法子,可見此事之難。算了,本宮還是著人仔細打聽打聽,問別的妃子、皇子都怎麽準備的吧。”
貴妃&宜妃:???
準備?
這需要什麽特別的準備呢?
自己做的針線,求的平安符,親手煮的長壽麵之類,哪一樣不代表著她們對皇上的深深崇敬與真摯祝福呢!
心無所求,兒子也躺得平平的她們無所顧忌。堅信隻要自家兒子不蠢蠢欲動,就是給皇上最好的賀禮。
倒是惠妃到底念著大阿哥。
此番大阿哥哥又沒像淑寧中所見那樣,孤注一擲地去請殺胤礽,被康熙徹底厭棄,幾度言其該死。惠妃自然而然也不會為了保住兒子性命,親自上書要求處死她,並在往後都跟兒子保持距離。
現在隻是一個張明德案罷了,魘鎮事都因為證據不足而未被定論。
以至於直郡王雖然失去了自己的郡王爵位,重又變回了光頭阿哥。在行動上卻並未受限,原本的佐領、旗下人等也沒有被收回。
這可不就讓惠妃看到了希望,想著他們父子重歸和睦,兒子也能從光頭阿哥的尷尬境地中走出來嗎?
躺平躺得好好的胤禔:???
不得不親自入宮一趟,跟額娘好說歹說。讓她老人家千萬按捺住,不做任何多餘的事情。
免得皇阿瑪又以為他賊心不死,試圖翻身甚至重新站起來。
再老話重提,讓他罵個狗血噴頭。
惠妃:……
雖然有些不甘,但聽了兒子入情入理的分析,到底忍不住長長一歎:“也罷,功名利祿轉頭空,到底是你跟孩子們平平安安的才重要。二阿哥當年尚在繈褓,就被封為皇太子。自幼被皇上親自教養,有索額圖處處護持。皇上幾度誇耀,言說有此子是社稷之福、天下之福也是他的大福,結果到頭來又如何呢?”
再怎麽萬千驕傲的太子,一旦成為了他帝王路上的絆腳石,也照樣被踢掉。
嗬嗬!
想想也是諷刺。
當初帝後雖然政治聯姻,卻感情甚篤。元後在最好的年紀裏,拚命為皇上生下太子。皇上傷心之餘,常往鞏華城去看她。四年裏去了八十一趟,連十六年過年都在那兒陪著元後棺槨。
後宮諸妃誰提起來,不得一邊擰帕子,一邊羨慕嫉妒?
以為元後雖死,卻永遠活在了皇上心裏。
結果呢?
那個皇後臨死都要拽著皇上手,讓他好好照顧撫養成人的孩子啊,竟然被兩立兩廢。這下怕是不瘋,都要被生生憋屈瘋了。
胤禔能夠想開,遠離這奪嫡漩渦倒也沒什麽不好。
同樣身為額娘,同樣為兒子好,德妃卻隻盼著自家十四別躺那麽平。
卻不想胳膊根本帶不動大腿。
十四隻無奈搖頭:“兒子的親額娘啊!您也不想想,三哥,四哥跟五哥,那可都是親王爵位。一年俸祿就有整整一萬兩,世子也有六千,就算前頭皇阿瑪賜銀,他們還都有五千兩。”
“兒子隻是一個貝子,區區固山貝子!俸祿少,爵位低。說句不好聽的,哥哥們拔根汗毛都比兒子腰粗。跟他們比財力,兒子拍馬也攆不上呀!索性從心,在用心上下下工夫便是。”
這好像他武威表哥當年那個金帆船,時隔多年,依然穩穩當當地擺在禦案上。
老四那個小心眼的,每每過去秉奏都要瞧那金帆船一眼又一眼。稍微立點功勞,皇阿瑪問他要什麽賞賜的時候,就免不了打金帆船的主意。
朝野之間,誰見了不得誇冠勇侯一句巧思,一雙巧手?
有這珠玉在前,十四可不就惦著見賢思齊一下麽!正好皇阿瑪要巡幸畿甸,他跟虎威表哥都在隨扈之列,屆時正好趁機討教一二。
他這惦著請外援,胤祉忙著收拾園子。
前幾年,康熙分別賞了他跟胤禛一塊地用來修園子。胤祉精心修建了熙春園,自四十六年建成開始,便幾乎每年都能成功邀請聖駕。
今年萬壽之前,他打算再請一次,再現皇阿瑪這對其餘皇子所沒有的殊榮。
胤禛也在給康熙準備什麽壽禮而煩惱。過於貴重,難免被懷疑奢靡甚至貪腐。不夠貴重,又很難脫穎而出。
最好花費不多,別出心裁,又顯得用心十足,且不過分阿諛諂媚。
嗯,比他額娘德妃的要求還要多一些。
自然也就更難一些,真·全家老少齊合力,都在絞盡腦汁想法子。
直到臨近萬壽節,京東陸陸續續來了不少各省自發過來給皇上祝壽之人,其中不乏老年者。皇上為體恤百姓之故,特意命阿靈阿這個九門提督好生關照著。
現在正是冷熱交替之際,為防來人等風寒,或者水土不服。還特意從太醫院裏擇選了幾名太醫,隨時待命。
還命人在西直門外趕製各省龍棚,好方便各省祝壽老人齊集。
表現得對這些個前來祝壽的老者萬分關注時,胤禛才靈機一動,漸漸有了想法。
三月十七,萬壽節前一日。
皇上奉皇太後自暢春園回宮,直隸各省官員士庶夾道跪拜歡迎禦輦,一些耄耋老人們跪獻萬年壽觴。
康熙直接停輦慰勞,還賜了老人們壽桃。
言說今年天下老人為他的六十大壽從數千裏外匍匐而來,如此衷心、如此辛勞。他這當皇帝的,又怎麽能忍心讓老人家能空腹而歸?
所以惦著賜老人們筵席,然後再遣回。
讓人查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漢人,大學士以下,民以上。年逾六十五歲者奏聞,在本月二十二、二十三兩日擇一日,宴請這些未給他祝壽而來的老人們。
能來的就都來,行走艱難不便移動的,他再另行恩賜。
在這之外,還讓查七十歲以上老婦,送到皇太後宮中賜宴。若其中有家中貧困不能來者,各屬助車助馬幫助其前來。
還令宗仁府諸王以下宗室子孫內,選六七十個二十歲以下十歲以上聰明伶俐能擔任使者的。屆時,令於諸老麵前執爵。
連皇子阿哥們,也都得給老人家們斟酒。
是日,與宴的九十以上者便有三十三人。八十以上者五百三十八人。七十以上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八百四十六人。
四千多人齊聚一堂,被皇子阿哥與宗室子弟們執壺。
八十歲以上老人們還能被攙扶著,被皇上敬上一杯。許多致仕的老大人們獲賜袍帽等物,普通老人也得了賞銀。宴席結束後,還能被朝廷安排著送回原籍。
也是盡顯皇上這尊老、敬老之意了。
在這四千多之外,還有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大臣官員護軍、兵丁閑散人等的六十五以上老人兩千六百餘。
合計起來,竟近七千之數。
名副其實千叟宴,別開生麵,首屈一指,足以讓所有人準備的禮物都在此麵前黯然失色。
除了雍親王。
最初,當胤禛那碩大一幅萬壽萬福雙麵圖被抬出來時,其餘人還不以為然。什麽字體不夠好,布局不夠精的,就差說他不夠走心了。
人家雍親王隻笑,對對對,你們說得都對。
“到底那些個老人們全靠一片赤誠真心,這才不遠千裏地給皇阿瑪賀壽。實際身份卻不乏販夫走卒,識字者都少。隻聽著是獻給皇阿瑪的,才忙不迭學了,能寫明白都已經極難,哪裏還有什麽字體?跟我一樣,唯有誠孝罷了。”
“都說大德高壽。兒子謹用這些個大德之人、忠君愛國之人一筆一劃,用心書就的萬福萬壽圖,獻給皇阿瑪。願皇阿瑪福壽無疆,平安康泰。”
第210章 萬壽萬福圖可以說全員輸家,隻有康熙……
所有參加千叟宴的老人,與部分六十以上、六十五以下老者。
正正好好一萬個福字,一萬個壽字。
一萬個小福字組成一個大福字,一萬個壽字也同樣組成個大大的壽字。
正反兩麵,福壽雙全。
光是這個寓意就讓康熙驚喜,聞聽胤禛早早就開始準備,更不惜以親王之尊向些個市井老人們求字後,心中更是感動叢生。
幾個皇子明爭暗鬥,幾個皇子暗暗找好了山頭。
不管是組隊的還是站隊的,沒有不盼著早早塵埃落定的,即便這背後的代價是他這個老子早早歸西。唯獨老四一直兢兢業業,始終踏踏實實地努力做賢王。
戶部清欠,從征噶爾丹,推廣土豆,護持他這個病中的老阿瑪,參與審問托合齊……
細算算,他才是諸皇子□□勞最多、最大的。可他卻沒有絲毫旁的想法,一直規規矩矩,踏踏實實。
越想越讓康熙這個老阿瑪瞧著滿意:“好,好啊!以親王之尊親自奔走,一個一個的,給朕求來了這萬福萬壽。來啊,責內務府選巧手匠人,將這四阿哥孝心、萬名老人誠心所書的萬福萬壽圖鑲成玻璃屏。鑲嵌好了,放在朕寢宮內。”
且名正,則言順。
有了正經太子,諸皇子之間的爭奪或者也能更小些呢?
就因為這片忠心,他才沒有被問罪。隻稍後廣東饑荒,被派去平糶,回來後還又升了官兒。
當然這都是後話,現在就說有康熙這麽一番連消帶打後,短時間內,算是再沒誰敢提立太子事了。隻諸皇子你方唱罷我登場,比賽似的給康熙準備六十大壽禮物,大有不惜為此傾家蕩產的意思。
連淑寧往來宮中,給貴妃、德妃請安時,都免不得被她們拉住,各種求幫忙參謀。
讓她由衷感歎:“皇上前頭說的一點都不全麵,何止當臣子難?當妃子、當皇子的,也很不輕鬆呀。”
尤其心有大誌的皇子。
為了能夠讓自家皇阿瑪在浩如煙海的禮物中多看自己的一眼,順利打敗其餘兄弟們脫穎而出。不但得耗盡金錢,還得絞盡腦汁。
力求皇阿瑪能在自己的小小禮物上,看出大大孝心來。
從此便對他徹底不同。
德妃笑著橫了她一眼:“快少說兩句吧,多幫為姐和你小外甥參謀參謀。皇上六十大壽,必然得格外隆重些。務必要別出心裁,脫穎而出,不能過於奢靡浪費。”
免得一不留神,馬屁就拍到了馬蹄子上。
好沒討著,倒有了奢靡浪費甚至貪贓枉法的嫌疑。
淑寧趕緊苦笑搖頭,表示您這想法倒是挺好的,隻不免太難了些,妹妹實在愛莫能助。
能助也不助!
自打四十九年隨扈在外到如今,雖然大外甥並沒有明說,但淑寧卻能清晰感覺到他在態度上的約略轉變。
或者,如今的雍親王,已經不僅僅隻想當一個親王了。
那這個時候,她要是幫著小外甥準備給皇上的壽禮,豈不就等同於資敵?
絕不當十四黨的淑寧直接拒絕了嫡姐提議,惹德妃搖頭歎息:“連你都沒什麽好法子,可見此事之難。算了,本宮還是著人仔細打聽打聽,問別的妃子、皇子都怎麽準備的吧。”
貴妃&宜妃:???
準備?
這需要什麽特別的準備呢?
自己做的針線,求的平安符,親手煮的長壽麵之類,哪一樣不代表著她們對皇上的深深崇敬與真摯祝福呢!
心無所求,兒子也躺得平平的她們無所顧忌。堅信隻要自家兒子不蠢蠢欲動,就是給皇上最好的賀禮。
倒是惠妃到底念著大阿哥。
此番大阿哥哥又沒像淑寧中所見那樣,孤注一擲地去請殺胤礽,被康熙徹底厭棄,幾度言其該死。惠妃自然而然也不會為了保住兒子性命,親自上書要求處死她,並在往後都跟兒子保持距離。
現在隻是一個張明德案罷了,魘鎮事都因為證據不足而未被定論。
以至於直郡王雖然失去了自己的郡王爵位,重又變回了光頭阿哥。在行動上卻並未受限,原本的佐領、旗下人等也沒有被收回。
這可不就讓惠妃看到了希望,想著他們父子重歸和睦,兒子也能從光頭阿哥的尷尬境地中走出來嗎?
躺平躺得好好的胤禔:???
不得不親自入宮一趟,跟額娘好說歹說。讓她老人家千萬按捺住,不做任何多餘的事情。
免得皇阿瑪又以為他賊心不死,試圖翻身甚至重新站起來。
再老話重提,讓他罵個狗血噴頭。
惠妃:……
雖然有些不甘,但聽了兒子入情入理的分析,到底忍不住長長一歎:“也罷,功名利祿轉頭空,到底是你跟孩子們平平安安的才重要。二阿哥當年尚在繈褓,就被封為皇太子。自幼被皇上親自教養,有索額圖處處護持。皇上幾度誇耀,言說有此子是社稷之福、天下之福也是他的大福,結果到頭來又如何呢?”
再怎麽萬千驕傲的太子,一旦成為了他帝王路上的絆腳石,也照樣被踢掉。
嗬嗬!
想想也是諷刺。
當初帝後雖然政治聯姻,卻感情甚篤。元後在最好的年紀裏,拚命為皇上生下太子。皇上傷心之餘,常往鞏華城去看她。四年裏去了八十一趟,連十六年過年都在那兒陪著元後棺槨。
後宮諸妃誰提起來,不得一邊擰帕子,一邊羨慕嫉妒?
以為元後雖死,卻永遠活在了皇上心裏。
結果呢?
那個皇後臨死都要拽著皇上手,讓他好好照顧撫養成人的孩子啊,竟然被兩立兩廢。這下怕是不瘋,都要被生生憋屈瘋了。
胤禔能夠想開,遠離這奪嫡漩渦倒也沒什麽不好。
同樣身為額娘,同樣為兒子好,德妃卻隻盼著自家十四別躺那麽平。
卻不想胳膊根本帶不動大腿。
十四隻無奈搖頭:“兒子的親額娘啊!您也不想想,三哥,四哥跟五哥,那可都是親王爵位。一年俸祿就有整整一萬兩,世子也有六千,就算前頭皇阿瑪賜銀,他們還都有五千兩。”
“兒子隻是一個貝子,區區固山貝子!俸祿少,爵位低。說句不好聽的,哥哥們拔根汗毛都比兒子腰粗。跟他們比財力,兒子拍馬也攆不上呀!索性從心,在用心上下下工夫便是。”
這好像他武威表哥當年那個金帆船,時隔多年,依然穩穩當當地擺在禦案上。
老四那個小心眼的,每每過去秉奏都要瞧那金帆船一眼又一眼。稍微立點功勞,皇阿瑪問他要什麽賞賜的時候,就免不了打金帆船的主意。
朝野之間,誰見了不得誇冠勇侯一句巧思,一雙巧手?
有這珠玉在前,十四可不就惦著見賢思齊一下麽!正好皇阿瑪要巡幸畿甸,他跟虎威表哥都在隨扈之列,屆時正好趁機討教一二。
他這惦著請外援,胤祉忙著收拾園子。
前幾年,康熙分別賞了他跟胤禛一塊地用來修園子。胤祉精心修建了熙春園,自四十六年建成開始,便幾乎每年都能成功邀請聖駕。
今年萬壽之前,他打算再請一次,再現皇阿瑪這對其餘皇子所沒有的殊榮。
胤禛也在給康熙準備什麽壽禮而煩惱。過於貴重,難免被懷疑奢靡甚至貪腐。不夠貴重,又很難脫穎而出。
最好花費不多,別出心裁,又顯得用心十足,且不過分阿諛諂媚。
嗯,比他額娘德妃的要求還要多一些。
自然也就更難一些,真·全家老少齊合力,都在絞盡腦汁想法子。
直到臨近萬壽節,京東陸陸續續來了不少各省自發過來給皇上祝壽之人,其中不乏老年者。皇上為體恤百姓之故,特意命阿靈阿這個九門提督好生關照著。
現在正是冷熱交替之際,為防來人等風寒,或者水土不服。還特意從太醫院裏擇選了幾名太醫,隨時待命。
還命人在西直門外趕製各省龍棚,好方便各省祝壽老人齊集。
表現得對這些個前來祝壽的老者萬分關注時,胤禛才靈機一動,漸漸有了想法。
三月十七,萬壽節前一日。
皇上奉皇太後自暢春園回宮,直隸各省官員士庶夾道跪拜歡迎禦輦,一些耄耋老人們跪獻萬年壽觴。
康熙直接停輦慰勞,還賜了老人們壽桃。
言說今年天下老人為他的六十大壽從數千裏外匍匐而來,如此衷心、如此辛勞。他這當皇帝的,又怎麽能忍心讓老人家能空腹而歸?
所以惦著賜老人們筵席,然後再遣回。
讓人查八旗滿洲、蒙古、漢軍、漢人,大學士以下,民以上。年逾六十五歲者奏聞,在本月二十二、二十三兩日擇一日,宴請這些未給他祝壽而來的老人們。
能來的就都來,行走艱難不便移動的,他再另行恩賜。
在這之外,還讓查七十歲以上老婦,送到皇太後宮中賜宴。若其中有家中貧困不能來者,各屬助車助馬幫助其前來。
還令宗仁府諸王以下宗室子孫內,選六七十個二十歲以下十歲以上聰明伶俐能擔任使者的。屆時,令於諸老麵前執爵。
連皇子阿哥們,也都得給老人家們斟酒。
是日,與宴的九十以上者便有三十三人。八十以上者五百三十八人。七十以上一千八百二十三人。六十五以上者一千八百四十六人。
四千多人齊聚一堂,被皇子阿哥與宗室子弟們執壺。
八十歲以上老人們還能被攙扶著,被皇上敬上一杯。許多致仕的老大人們獲賜袍帽等物,普通老人也得了賞銀。宴席結束後,還能被朝廷安排著送回原籍。
也是盡顯皇上這尊老、敬老之意了。
在這四千多之外,還有八旗滿洲、蒙古、漢軍大臣官員護軍、兵丁閑散人等的六十五以上老人兩千六百餘。
合計起來,竟近七千之數。
名副其實千叟宴,別開生麵,首屈一指,足以讓所有人準備的禮物都在此麵前黯然失色。
除了雍親王。
最初,當胤禛那碩大一幅萬壽萬福雙麵圖被抬出來時,其餘人還不以為然。什麽字體不夠好,布局不夠精的,就差說他不夠走心了。
人家雍親王隻笑,對對對,你們說得都對。
“到底那些個老人們全靠一片赤誠真心,這才不遠千裏地給皇阿瑪賀壽。實際身份卻不乏販夫走卒,識字者都少。隻聽著是獻給皇阿瑪的,才忙不迭學了,能寫明白都已經極難,哪裏還有什麽字體?跟我一樣,唯有誠孝罷了。”
“都說大德高壽。兒子謹用這些個大德之人、忠君愛國之人一筆一劃,用心書就的萬福萬壽圖,獻給皇阿瑪。願皇阿瑪福壽無疆,平安康泰。”
第210章 萬壽萬福圖可以說全員輸家,隻有康熙……
所有參加千叟宴的老人,與部分六十以上、六十五以下老者。
正正好好一萬個福字,一萬個壽字。
一萬個小福字組成一個大福字,一萬個壽字也同樣組成個大大的壽字。
正反兩麵,福壽雙全。
光是這個寓意就讓康熙驚喜,聞聽胤禛早早就開始準備,更不惜以親王之尊向些個市井老人們求字後,心中更是感動叢生。
幾個皇子明爭暗鬥,幾個皇子暗暗找好了山頭。
不管是組隊的還是站隊的,沒有不盼著早早塵埃落定的,即便這背後的代價是他這個老子早早歸西。唯獨老四一直兢兢業業,始終踏踏實實地努力做賢王。
戶部清欠,從征噶爾丹,推廣土豆,護持他這個病中的老阿瑪,參與審問托合齊……
細算算,他才是諸皇子□□勞最多、最大的。可他卻沒有絲毫旁的想法,一直規規矩矩,踏踏實實。
越想越讓康熙這個老阿瑪瞧著滿意:“好,好啊!以親王之尊親自奔走,一個一個的,給朕求來了這萬福萬壽。來啊,責內務府選巧手匠人,將這四阿哥孝心、萬名老人誠心所書的萬福萬壽圖鑲成玻璃屏。鑲嵌好了,放在朕寢宮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