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節
(曆史同人)我的外甥是雍正 作者:滿汀洲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他得位不正,連自家生母都不肯承認、不屑作他的太後,也不肯遷宮。康熙走後沒幾個月,德妃也跟著去了。然後,夢中的雍正就多了一個弑母的罪名。
現實之中雖與夢中大不同,但淑寧還是覺得該防範一二。於是每日舉哀後,不免往永和宮去參見自家太後姐姐。
勸解她,幫她排解悲傷難過,更防止她又往牛角尖裏鑽。
可巧皇後烏拉那拉氏過來與她商量遷宮事宜,看她是更喜歡慈寧宮還是寧壽宮。結果這位眉心微蹙:“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若說喜歡,哀家還是更喜歡自己經營了多年,住了大半輩子的永和宮。一說要搬離,便滿心悵然,十分不舍。到底……”
到底慈寧宮、寧壽宮的再好,這裏才更像是她家的後話還沒有說完,就看著自家好妹妹一臉驚恐,滿滿姐姐你可千萬別想不開的表情。
第270章 遷宮事諸妃積極勸說,都想出宮往兒子……
怕什麽來什麽,淑寧能不驚恐嗎?
趕緊上前,顫巍巍地抓住太後的手:“我的親姐姐誒,您瞧瞧您這話說得?皇上和皇後娘娘惦著您,慈寧宮、寧壽宮地隨著您挑,您瞧瞧您,怎麽還……還猶豫了呢?”
太後笑瞪了她一眼:“還猶豫,看你分明是想說我矯情!”
咳咳,得說知妹莫若姐。
但沒有證據的事,淑寧是絕對不認的:“怎麽會?姐姐多慮了,咱們可是嫡親姐妹,同氣連枝。說你,豈不等同於貶損自己嗎?妹妹才沒有那個自黑的愛好呢,不信,你自己回憶回憶。”
太後抬手輕戳她腦門:“你呀你,都已經當了瑪嬤的人了,還這般潑皮,也不怕被外甥媳婦笑話了去?”
那相比起來,淑寧更怕她拗著不肯遷宮,不肯受封號。把好好的太後,當成夢中那般跟兒子離心離德,早早薨逝的結局。
所以她隻淺笑,如少女時一樣拉著太後的手:“皇後娘娘素來賢良淑德,先帝在時都屢屢稱讚,說他是皇子福晉中的典範,才不會笑話我呢。當然,她就算笑,我也絕不改。”
“姐姐自來疼愛妹妹,自打阿瑪和嫡額娘先後過世,姐姐對我更有那麽幾分長姐如母的意思了。那我自然也全心全意為姐姐著想,隻盼著姐姐好好的。”
聽話,咱不作妖哈!
隻要你好好的,就是這大清所有女子中的最高級。連當今天子和皇後娘娘到了你麵前,都得彎腰行禮,遵一聲皇額娘。
太後:???
雖然妹妹今天有點怪怪的,但她這麽些年對自己的關懷與幫助卻絲毫不作假。
於是乎,太後也緊緊回握住她手:“好好好,我好著呢。雖然先帝去得突然,使我悲傷欲絕,恨不得追隨他而去。可到底,我不僅僅是他的妃子,還是孩子們的額娘。眼瞧著皇上、五公主、七公主跟十四守孝辛苦,還都惦念著我。晨昏定省,唯恐我有絲毫不妥,我這當額娘的又如何忍心讓孩子們經曆喪父之痛後,又緊接著失去額娘呢?”
她這麽一說,皇後就紅著眼眶行禮了:“臣妾替皇上、兩位公主和十四爺謝過皇額娘。多謝您慈愛,以他們為念。”
太後不以為意地擺手:“我身為人母的應盡之責罷了,哪用皇後道謝?”
那咱們也從當人家額娘的角度,積極配合著點,別讓孩子們操心唄!
淑寧見縫插針,極力勸說。
畢竟,先帝大行,按著規矩,他所遺留下的宮妃們都得遷宮,給新帝的妃嬪們騰地界兒。
當初康熙連著沒了三位皇後,就再也沒有立後。後宮諸事,都交由時任貴妃的鈕祜祿氏。如今新皇登基,其生母德妃烏雅氏憑著聖母皇太後的身份一躍成為先帝位份最高的後妃。
自然得她先搬,旁人才好依著位份次序等搬遷啊!
夢中,這位執拗的太後娘娘一直也沒有遷宮,最後死在了她這永和宮裏。
按製,新皇登基,都會尊封先帝妃嬪。
而夢中九龍奪嫡鬥到康熙咽氣兒都沒停止,四妃之中的其餘三妃都是雍正的政敵之母,自然也就沒有加封的好事兒。倒是小佟佳氏被追尊為皇考皇貴妃,十三生母敏妃母以弟貴,被尊封為敬敏皇貴妃且隨葬帝陵。
現實中雖然太子兩立兩廢之後,諸皇子也曾為皇位爭奪了一陣子。
但胤禛表現過於優越,使得皇上再無夢中那般類似養蠱的操作。除了被親兒子坑死的胤礽之外,九龍之中的另外八條都已經握手言和,一致對外了。
胤禛,哦,現在應該叫雍正帝了。
雍正在尊封先帝妃嬪的時候自然也沒有吝嗇,貴妃被尊為皇貴太妃,十三生母敏妃依然被尊為敬敏皇貴妃。
因為當初胤禛欲阻止胤俄想跟姨母家表妹聯姻的蠢念頭,而寫了封長信。好巧不巧地引起了康熙興趣,且派人去查。
結果卻查出來男女雙方親緣太近而成婚,的確有礙子嗣的結論。
直接讓當時還是庶妃的小佟佳氏遭受重大影響,此生得寵無望。後來淑寧救了貴妃,康熙也就用不著將她提拔起來管理宮務。也就是在五十七年封成妃等時,也麵子情似的給了她個妃位。
新皇雖然對小佟佳氏與她身後的佟佳一族都好感缺缺,卻格外尊重自家養母。念著養母的情分,也給了她個貴太妃的名銜。
而另一個貴太妃的位置,則是給了恒親王跟海親王的生母宜妃。
惠妃跟榮妃羨慕,但也無法。
惠妃親子胤禔,養子胤襈,夢中這倆都是九龍奪嫡的主力軍。
胤禔這個大千歲第一個倒台,被康熙斥為不忠不孝。親自命人拘謹府中,嚴加看管,到死都沒有再出來一步,那麽愛給人平反的乾隆都沒敢給他平反。
胤襈是八爺黨的領頭人,被稱為八賢王。張明德案、公推太子、斃鷹案……
夢中,這位爺在康熙年就沒怎麽得好。到了雍正年,先被封為廉親王,後遭秋後算賬。直接被削爵囚禁,除宗籍,改名阿其那。
擁有這麽兩個兒子的惠妃還想討得好去?
現實中,這兩位雖然都及時回頭是岸,且有功於朝廷。聽說皇上開恩,擬準許成年皇子接其生母回府孝敬之後,哥倆就搶了起來,讓惠太妃變成香餑餑。可無奈,貴妃之位不是大白菜,貴太妃職位也不是。
隻有兩個名銜之下,她爭不過有天然優勢的小佟佳氏,也比不得兒子們都大有出息的宜妃。
唯有求神拜佛,保佑那傳言是真的。
比起留在宮中給太後晨昏定省,誰不想著往兒子府中做寶塔尖兒,被兒子兒媳孝順著、享受下含飴弄孫的樂趣呢?
她積極,宜妃就更踴躍。
沒辦法,大兒媳婦廚藝超群,也就比淑寧差那麽一點點。性格也溫柔又孝順,將老五那個沒等著娶妻就先立了側福晉有了側室子的混賬給籠絡得回心轉意。
如今,府中上下和和睦睦,團團圓圓。早早就準備好了最大、最好的院子,但等著她入住呢。
小兒媳婦雖不如大兒媳體貼,但也是個好的。
積極參與海貿的老九什麽都不多,就是銀子多。早嚷嚷著正好他郡王變親王,府邸規格也能大許多。若是皇上同意,他就趕緊搜羅能工巧匠。隨著額娘心思,給建造幾個合心合意的大院子。
不錯,就是幾個。
跟暢春園似的,按照四時風景來,也可依著江南塞北的各地風情。
總之,三十萬打底,上不封頂。寧可豪擲數百萬兩,也要買額娘一個舒心暢意。
這誰遭得住呢?
各家王府忙得歡,不管福晉們怎麽想的,當兒子的卻都有一個算一個,想要把關在宮中大半輩子的額娘接回府中孝順。
宮妃們也都翹首期盼著。
知道是太後娘娘舍不得自己的永和宮,遲遲未肯遷宮擋住了她們奔向幸福的腳步之後,永和宮可就忙碌起來了。
每日舉哀之後,各位妃主子們你方唱罷我登場。
那勁頭,比當年在康熙麵前爭寵都足。
好像太後不趕緊遷宮就罔顧了皇上皇後的一番美意,也阻擋了她們所有人的幸福般。
那個迫不及待勁兒哦。
讓太後連連搖頭,忍不住跟淑寧撇嘴:“就衝著她們這德行,哀家就忍不住想再拖些時日。”
淑寧一雙杏眼瞪圓:這,這還適得其反了?
長生天啊!
早知道會是這樣,她就不袖手旁觀,妄想著他山之石真能攻玉了。
眼見著親妹妹不但沒有出聲附和,還略帶驚恐,隱隱有些後悔的樣子。太後就不由皺眉:“你們啊!我又沒說不搬,隻是……”
太後目光環視一周,心中滿是愴然:“我從康熙十八年十月十三被冊為德嬪起,就住在這永和宮中。在這裏生下了小六,失去了小六。也生下了皇七女,失去了皇七女。後來的兩位公主和十四,都是生於永和宮。整整四十三年光陰,這永和宮承載了我半輩子喜怒哀樂,就像我的家一樣。”
平時不以為然,真要搬離了,卻又萬千不舍。
仿佛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帶著別樣的親切。
想到那個名為祚,聰慧又可愛,白白嫩嫩都已經養到六歲的兒子,德妃就不免潸然。
她若離開了,這永和宮該會住進一個或者數個嬪妃。一應裝飾擺設等都會隨之改動,就再也瞧不見曾經跟小六一起種下的花樹、一起走過的路了吧?
可妹妹和大家夥說的都對,身為太後,就是該從皇帝後宮中搬出來。
到自己該到的處所去。
皇帝至賢至孝,一定會好生孝敬自己這個生母的。
淑寧詫異,再也沒有想到嫡姐遲遲不肯遷宮的原因竟在於此。跟皇上和皇後一說,皇上也愕然。接著便起身與她行禮:“多虧姨母細致體貼,否則的話外甥和皇後還不知她究竟為何遲疑呢。”
淑寧趕緊閃身躲過:“皇上這可就折煞臣婦了,您如今已經榮登九五,為大清國君,豈可再向臣婦行禮?”
雍正正色:“不管胤禛是光頭阿哥、雍郡王、雍親王還是雍正皇帝,姨母對外甥之心都始終沒變過,外甥自然也敬姨母如往昔。行個禮又怎麽了?這麽些年,姨母對外甥所有的關心愛護,外甥都謹記於心,且圖報效呢。”
淑寧連呼使不得,這太逾越了。
胤禛就當著她的麵兒抹眼睛:“都說皇家沒有親情,當了皇上的更注定是孤家寡人。外甥起初還不服,結果竟連姨母都要與我疏遠了……”
淑寧震驚,她何德何能,竟讓一國之君為自己流淚呀?
趕緊連說帶勸,反複保證自己絕沒有跟他疏遠之心。隻是禮儀規矩如此,不好太過逾越。免得自己生了嬌驕二氣不說,還給禦史言官找活幹。
真正的親情不會因為稱呼而改變甚至消散,適當守規矩對雙方都好之類的話足說了盞茶時候。
且保證日後人前規規矩矩,人後姨母外甥,才讓大外甥拿開捂著眼睛的袖子,露出笑成彎月的丹鳳眼來。
上當兩個字浮現在淑寧腦海。
‘騙子’胤禛卻笑得開懷:“我就知道,姨母最疼我,斷舍不得我傷心哭泣的。真好,自打外甥登基做了皇上以後,世上絕大部分人都變了,姨母還一如往昔。”
淑寧原還要略指責兩句,可看到他那眼角細紋,滿臉疲憊卻又什麽都說不出來。
隻讓他再怎麽著,也千萬記著顧及自己身體。身體安泰,才能有時間和精力完成心中所有的理想與抱負。否則的話,隻能空餘恨。
胤禛從善如流地點頭:“好,外甥聽姨母的。”
知道自家生母遲遲不肯遷宮的原因所在後,次日胤禛給她請安的時候就明確表示:“皇額娘不必顧慮,永和宮中不會再住進任何嬪妃。宮中所有陳設,都會保留原樣。兒子也會囑咐皇後,定時派人好生打掃養護。”
“這裏就當成您的別宮,隨您什麽時候高興就回來瞧瞧,住上一兩晚,或者招待弟弟妹妹們。”
十四被晉容親王,兩個同母妹也都升級成為固倫公主。
如今也在給皇考舉哀,倒是能常過來與太後請安。隻不過十四那不著調的試圖將她接到自己王府,兩位公主一唱一和都在勸著她趕緊遷宮。竟是把三個都扔在麻袋裏,硬摸不出一個貼心的來。
氣得她每次都匆匆一見,接著就乏了,累了,各種理由攆人。
現實之中雖與夢中大不同,但淑寧還是覺得該防範一二。於是每日舉哀後,不免往永和宮去參見自家太後姐姐。
勸解她,幫她排解悲傷難過,更防止她又往牛角尖裏鑽。
可巧皇後烏拉那拉氏過來與她商量遷宮事宜,看她是更喜歡慈寧宮還是寧壽宮。結果這位眉心微蹙:“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若說喜歡,哀家還是更喜歡自己經營了多年,住了大半輩子的永和宮。一說要搬離,便滿心悵然,十分不舍。到底……”
到底慈寧宮、寧壽宮的再好,這裏才更像是她家的後話還沒有說完,就看著自家好妹妹一臉驚恐,滿滿姐姐你可千萬別想不開的表情。
第270章 遷宮事諸妃積極勸說,都想出宮往兒子……
怕什麽來什麽,淑寧能不驚恐嗎?
趕緊上前,顫巍巍地抓住太後的手:“我的親姐姐誒,您瞧瞧您這話說得?皇上和皇後娘娘惦著您,慈寧宮、寧壽宮地隨著您挑,您瞧瞧您,怎麽還……還猶豫了呢?”
太後笑瞪了她一眼:“還猶豫,看你分明是想說我矯情!”
咳咳,得說知妹莫若姐。
但沒有證據的事,淑寧是絕對不認的:“怎麽會?姐姐多慮了,咱們可是嫡親姐妹,同氣連枝。說你,豈不等同於貶損自己嗎?妹妹才沒有那個自黑的愛好呢,不信,你自己回憶回憶。”
太後抬手輕戳她腦門:“你呀你,都已經當了瑪嬤的人了,還這般潑皮,也不怕被外甥媳婦笑話了去?”
那相比起來,淑寧更怕她拗著不肯遷宮,不肯受封號。把好好的太後,當成夢中那般跟兒子離心離德,早早薨逝的結局。
所以她隻淺笑,如少女時一樣拉著太後的手:“皇後娘娘素來賢良淑德,先帝在時都屢屢稱讚,說他是皇子福晉中的典範,才不會笑話我呢。當然,她就算笑,我也絕不改。”
“姐姐自來疼愛妹妹,自打阿瑪和嫡額娘先後過世,姐姐對我更有那麽幾分長姐如母的意思了。那我自然也全心全意為姐姐著想,隻盼著姐姐好好的。”
聽話,咱不作妖哈!
隻要你好好的,就是這大清所有女子中的最高級。連當今天子和皇後娘娘到了你麵前,都得彎腰行禮,遵一聲皇額娘。
太後:???
雖然妹妹今天有點怪怪的,但她這麽些年對自己的關懷與幫助卻絲毫不作假。
於是乎,太後也緊緊回握住她手:“好好好,我好著呢。雖然先帝去得突然,使我悲傷欲絕,恨不得追隨他而去。可到底,我不僅僅是他的妃子,還是孩子們的額娘。眼瞧著皇上、五公主、七公主跟十四守孝辛苦,還都惦念著我。晨昏定省,唯恐我有絲毫不妥,我這當額娘的又如何忍心讓孩子們經曆喪父之痛後,又緊接著失去額娘呢?”
她這麽一說,皇後就紅著眼眶行禮了:“臣妾替皇上、兩位公主和十四爺謝過皇額娘。多謝您慈愛,以他們為念。”
太後不以為意地擺手:“我身為人母的應盡之責罷了,哪用皇後道謝?”
那咱們也從當人家額娘的角度,積極配合著點,別讓孩子們操心唄!
淑寧見縫插針,極力勸說。
畢竟,先帝大行,按著規矩,他所遺留下的宮妃們都得遷宮,給新帝的妃嬪們騰地界兒。
當初康熙連著沒了三位皇後,就再也沒有立後。後宮諸事,都交由時任貴妃的鈕祜祿氏。如今新皇登基,其生母德妃烏雅氏憑著聖母皇太後的身份一躍成為先帝位份最高的後妃。
自然得她先搬,旁人才好依著位份次序等搬遷啊!
夢中,這位執拗的太後娘娘一直也沒有遷宮,最後死在了她這永和宮裏。
按製,新皇登基,都會尊封先帝妃嬪。
而夢中九龍奪嫡鬥到康熙咽氣兒都沒停止,四妃之中的其餘三妃都是雍正的政敵之母,自然也就沒有加封的好事兒。倒是小佟佳氏被追尊為皇考皇貴妃,十三生母敏妃母以弟貴,被尊封為敬敏皇貴妃且隨葬帝陵。
現實中雖然太子兩立兩廢之後,諸皇子也曾為皇位爭奪了一陣子。
但胤禛表現過於優越,使得皇上再無夢中那般類似養蠱的操作。除了被親兒子坑死的胤礽之外,九龍之中的另外八條都已經握手言和,一致對外了。
胤禛,哦,現在應該叫雍正帝了。
雍正在尊封先帝妃嬪的時候自然也沒有吝嗇,貴妃被尊為皇貴太妃,十三生母敏妃依然被尊為敬敏皇貴妃。
因為當初胤禛欲阻止胤俄想跟姨母家表妹聯姻的蠢念頭,而寫了封長信。好巧不巧地引起了康熙興趣,且派人去查。
結果卻查出來男女雙方親緣太近而成婚,的確有礙子嗣的結論。
直接讓當時還是庶妃的小佟佳氏遭受重大影響,此生得寵無望。後來淑寧救了貴妃,康熙也就用不著將她提拔起來管理宮務。也就是在五十七年封成妃等時,也麵子情似的給了她個妃位。
新皇雖然對小佟佳氏與她身後的佟佳一族都好感缺缺,卻格外尊重自家養母。念著養母的情分,也給了她個貴太妃的名銜。
而另一個貴太妃的位置,則是給了恒親王跟海親王的生母宜妃。
惠妃跟榮妃羨慕,但也無法。
惠妃親子胤禔,養子胤襈,夢中這倆都是九龍奪嫡的主力軍。
胤禔這個大千歲第一個倒台,被康熙斥為不忠不孝。親自命人拘謹府中,嚴加看管,到死都沒有再出來一步,那麽愛給人平反的乾隆都沒敢給他平反。
胤襈是八爺黨的領頭人,被稱為八賢王。張明德案、公推太子、斃鷹案……
夢中,這位爺在康熙年就沒怎麽得好。到了雍正年,先被封為廉親王,後遭秋後算賬。直接被削爵囚禁,除宗籍,改名阿其那。
擁有這麽兩個兒子的惠妃還想討得好去?
現實中,這兩位雖然都及時回頭是岸,且有功於朝廷。聽說皇上開恩,擬準許成年皇子接其生母回府孝敬之後,哥倆就搶了起來,讓惠太妃變成香餑餑。可無奈,貴妃之位不是大白菜,貴太妃職位也不是。
隻有兩個名銜之下,她爭不過有天然優勢的小佟佳氏,也比不得兒子們都大有出息的宜妃。
唯有求神拜佛,保佑那傳言是真的。
比起留在宮中給太後晨昏定省,誰不想著往兒子府中做寶塔尖兒,被兒子兒媳孝順著、享受下含飴弄孫的樂趣呢?
她積極,宜妃就更踴躍。
沒辦法,大兒媳婦廚藝超群,也就比淑寧差那麽一點點。性格也溫柔又孝順,將老五那個沒等著娶妻就先立了側福晉有了側室子的混賬給籠絡得回心轉意。
如今,府中上下和和睦睦,團團圓圓。早早就準備好了最大、最好的院子,但等著她入住呢。
小兒媳婦雖不如大兒媳體貼,但也是個好的。
積極參與海貿的老九什麽都不多,就是銀子多。早嚷嚷著正好他郡王變親王,府邸規格也能大許多。若是皇上同意,他就趕緊搜羅能工巧匠。隨著額娘心思,給建造幾個合心合意的大院子。
不錯,就是幾個。
跟暢春園似的,按照四時風景來,也可依著江南塞北的各地風情。
總之,三十萬打底,上不封頂。寧可豪擲數百萬兩,也要買額娘一個舒心暢意。
這誰遭得住呢?
各家王府忙得歡,不管福晉們怎麽想的,當兒子的卻都有一個算一個,想要把關在宮中大半輩子的額娘接回府中孝順。
宮妃們也都翹首期盼著。
知道是太後娘娘舍不得自己的永和宮,遲遲未肯遷宮擋住了她們奔向幸福的腳步之後,永和宮可就忙碌起來了。
每日舉哀之後,各位妃主子們你方唱罷我登場。
那勁頭,比當年在康熙麵前爭寵都足。
好像太後不趕緊遷宮就罔顧了皇上皇後的一番美意,也阻擋了她們所有人的幸福般。
那個迫不及待勁兒哦。
讓太後連連搖頭,忍不住跟淑寧撇嘴:“就衝著她們這德行,哀家就忍不住想再拖些時日。”
淑寧一雙杏眼瞪圓:這,這還適得其反了?
長生天啊!
早知道會是這樣,她就不袖手旁觀,妄想著他山之石真能攻玉了。
眼見著親妹妹不但沒有出聲附和,還略帶驚恐,隱隱有些後悔的樣子。太後就不由皺眉:“你們啊!我又沒說不搬,隻是……”
太後目光環視一周,心中滿是愴然:“我從康熙十八年十月十三被冊為德嬪起,就住在這永和宮中。在這裏生下了小六,失去了小六。也生下了皇七女,失去了皇七女。後來的兩位公主和十四,都是生於永和宮。整整四十三年光陰,這永和宮承載了我半輩子喜怒哀樂,就像我的家一樣。”
平時不以為然,真要搬離了,卻又萬千不舍。
仿佛這裏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帶著別樣的親切。
想到那個名為祚,聰慧又可愛,白白嫩嫩都已經養到六歲的兒子,德妃就不免潸然。
她若離開了,這永和宮該會住進一個或者數個嬪妃。一應裝飾擺設等都會隨之改動,就再也瞧不見曾經跟小六一起種下的花樹、一起走過的路了吧?
可妹妹和大家夥說的都對,身為太後,就是該從皇帝後宮中搬出來。
到自己該到的處所去。
皇帝至賢至孝,一定會好生孝敬自己這個生母的。
淑寧詫異,再也沒有想到嫡姐遲遲不肯遷宮的原因竟在於此。跟皇上和皇後一說,皇上也愕然。接著便起身與她行禮:“多虧姨母細致體貼,否則的話外甥和皇後還不知她究竟為何遲疑呢。”
淑寧趕緊閃身躲過:“皇上這可就折煞臣婦了,您如今已經榮登九五,為大清國君,豈可再向臣婦行禮?”
雍正正色:“不管胤禛是光頭阿哥、雍郡王、雍親王還是雍正皇帝,姨母對外甥之心都始終沒變過,外甥自然也敬姨母如往昔。行個禮又怎麽了?這麽些年,姨母對外甥所有的關心愛護,外甥都謹記於心,且圖報效呢。”
淑寧連呼使不得,這太逾越了。
胤禛就當著她的麵兒抹眼睛:“都說皇家沒有親情,當了皇上的更注定是孤家寡人。外甥起初還不服,結果竟連姨母都要與我疏遠了……”
淑寧震驚,她何德何能,竟讓一國之君為自己流淚呀?
趕緊連說帶勸,反複保證自己絕沒有跟他疏遠之心。隻是禮儀規矩如此,不好太過逾越。免得自己生了嬌驕二氣不說,還給禦史言官找活幹。
真正的親情不會因為稱呼而改變甚至消散,適當守規矩對雙方都好之類的話足說了盞茶時候。
且保證日後人前規規矩矩,人後姨母外甥,才讓大外甥拿開捂著眼睛的袖子,露出笑成彎月的丹鳳眼來。
上當兩個字浮現在淑寧腦海。
‘騙子’胤禛卻笑得開懷:“我就知道,姨母最疼我,斷舍不得我傷心哭泣的。真好,自打外甥登基做了皇上以後,世上絕大部分人都變了,姨母還一如往昔。”
淑寧原還要略指責兩句,可看到他那眼角細紋,滿臉疲憊卻又什麽都說不出來。
隻讓他再怎麽著,也千萬記著顧及自己身體。身體安泰,才能有時間和精力完成心中所有的理想與抱負。否則的話,隻能空餘恨。
胤禛從善如流地點頭:“好,外甥聽姨母的。”
知道自家生母遲遲不肯遷宮的原因所在後,次日胤禛給她請安的時候就明確表示:“皇額娘不必顧慮,永和宮中不會再住進任何嬪妃。宮中所有陳設,都會保留原樣。兒子也會囑咐皇後,定時派人好生打掃養護。”
“這裏就當成您的別宮,隨您什麽時候高興就回來瞧瞧,住上一兩晚,或者招待弟弟妹妹們。”
十四被晉容親王,兩個同母妹也都升級成為固倫公主。
如今也在給皇考舉哀,倒是能常過來與太後請安。隻不過十四那不著調的試圖將她接到自己王府,兩位公主一唱一和都在勸著她趕緊遷宮。竟是把三個都扔在麻袋裏,硬摸不出一個貼心的來。
氣得她每次都匆匆一見,接著就乏了,累了,各種理由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