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苑吏?”阮問穎聽出了他話裏的意味。
“嗯。”他應一聲, “總不能真的雇農戶來, 他們又不是在進行尋常的耕種。”
阮問穎知道他的意思, 這裏是興民苑,不是什麽鄉野田地,能出入苑裏的都是有官職在身的人,能在這苑中出現的也不會是尋常事物。
隻是那些弓.弩和船隻她還能理解,需要人不斷地打磨改造,最終創製出不同於原來的新品,可這些稻子……都是天生地長的,不為人力所變,他們又能做什麽呢?
她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問的。
楊世醒道:“誰知道呢,都說五穀雜糧乃天賜之物,無人知其來路,也不曉其歸途,可是山川海嶽哪一樣不是天生自然?它們都能為人力所及,被人力所改,古有治水移川,今有鑿山開路,憑什麽別的東西不能?”
他語意輕然,說得很是漫不經心,似乎在講著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阮問穎卻猶如驚雷在耳,隻覺得有什麽書被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讓她窺見到了不同於以往的風景。
“是啊……”她喃喃,“那些供以觀賞的花草樹木都能被培育得大相徑庭,為什麽這些東西不能呢……”
楊世醒看向她,神色間頗有幾分讚賞:“你說得不錯,鬆枝可以被修剪,花木能夠被嫁接,稻穗麥稞、五穀雜糧自然皆可為人力所改,這也正是我當初被說服的理由。”
“說服?”她有些不解。
他朝她一笑,領著她往田地的一邊走去,邊走邊和她詳細敘述其中因由。
這事情說來也不複雜,民以食為天,曆來亂世由饑荒起,盛世因富庶至,古往至今,無論明君抑或良主,讓百姓休養生息的方法都是減除徭役賦稅、屯田墾地。
悠悠數千載,中原天下經曆過的盛世不多,治世不少,但隻要仔細翻閱史書,就能發現不管是在盛世還是治世,普通的農戶百姓頂了天也隻能勉強得個溫飽,亂世就更不用說了。
世人都喜歡風調雨順,因為這樣可以豐收,然而一旦這樣的年數多了,天底下人丁興旺,那麽很快繁榮的景象就會維持不住,倘若再碰上個天災人禍,饑荒便會卷土而來。
“怎麽會這樣?”阮問穎驚疑不定,回想她讀過的那些史籍,好像的確是這般規律,隻是她那時的注意力都在隨之而來的災害上麵,沒有注意到這些。
“為什麽繁榮興旺的景象不能一直持續下去?”她詢問道,憶起曾經讀過的那些雜書經文,不由暗自起了幾點心驚,低聲喃喃,“難道真如那些示言所說,這世間天道有常,萬物生滅皆有定數?”
“這要看你怎麽理解了。”楊世醒的聲音很平穩,“所謂的天道有常,這個常可以指常理,也可以指常運。”
“依照五子的說法,這話是從天行有常一詞演化而來的,與怪力亂神無關。但若依照道經的說法,這詞又是指的其本身,所含之道乃是天機。”
阮問穎不奇怪他能對五子頭頭是道,五子乃百家學術之主,但凡念過書的都不會對他們陌生,她詫異的是他對道經的涉獵解讀,雖隻有寥寥數語,卻似乎比不少道士都理得明白。
“你讀過道經?”
“是啊。”身旁人眉梢微挑,似有自矜之色,又含著些許漫不經心,仿佛渾不在意,“我小時候沒少被抱去三清殿,閑來無事便翻閱裏頭的書讀了。還別說,寫得都挺好,看了能使人開悟。”
“是嗎?”她越發驚奇,莞爾道,“可我聽人說,那些道經裏講的東西都雲裏霧裏,很難看明白,我自己也好奇看過,覺得的確看不太懂。”
“看不懂是正常的,那些經書原本就沒打算寫給尋常人看。”他輕描淡寫道,“我初時也看不懂,是聽人講了幾回道,才逐漸明白。”
“父皇為此還氣了一回,覺得那些道人在把我往入道的方向引,好生敲打了一番,之後也不許我再進三清殿,隻讓他們在我殿裏做法祈福。”
阮問穎聽得暗自咋舌,心想那些道人也真是膽大,陛下想讓他繼承大統的心思差不多都擺在了明麵上,居然也敢引他入道。
此等動搖江山社稷之事,陛下即使再信道也不會輕縱,他們是當真已經勘破紅塵,無畏生死了嗎?
她沒有繼續在這個話題上糾纏,轉而道:“那……你方才說的那些——繁榮之澤無可維繼,到底是什麽緣故?”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楊世醒端出一派世家公子的儀態,信步在田地邊行走,“打個比方,一戶人家有一畝田,一個人種地隻能開墾半畝,養活三口人,而待家中添丁,兩個人一起種地之後,可以把整畝田地都開墾了,養活六口人。”
阮問穎初時聽著,並不覺得有什麽問題:“沒錯啊,就這樣代代傳承下去,之後分別由四個人、八個人一起……”
她緩緩停住了話音。
“他們……每戶人家,都隻能有一畝田嗎?”她猶疑道,“我記得,徐大人說過,律法有例,家中凡育子女者可再得田三分?”
“規定是這樣,可這些田要從哪裏來呢?”楊世醒道,“在人口凋敝時,此法自然可以使子息興旺,一切欣欣向榮。”
“可當人丁興旺到了極致,就是把天底下所有的田地都加到一起,也不夠每個人分一畝的,到了這時候,又該當如何?”
阮問穎默然不語。
她心裏隱隱有兩種想法,但無論哪種都非治本,且不好直接說出來,隻能道:“怪不得……那些關外的夷狄總喜歡在秋冬時節來叩我邊門,掠奪鬧事。”
“誰都不想餓肚子。”身旁人一針見血地評價,口吻悠閑,但寓意精辟。“我知道你在想什麽,這個法子成祖曾經用過,但失敗了,如今的畢州六城就是明晃晃的例子。”
阮問穎知道這個事,畢州地處西北邊陲,曾是信賢屬地,成祖趁著信賢內亂的時機遣兵出征,一口氣搶來了六座城池,當時領軍的將領還是她的曾祖父,被記載在了族譜的曆年大事裏。
“因為搶來的地不夠多嗎?”她詢問道。
楊世醒看了她一眼,神情頗為耐人尋味。
“你若是出生在成祖一朝,必定能官居高位,拜將封侯。”
阮問穎有些訕訕。
成祖好大喜功,在世時雖武德充沛,遠驅夷狄,卻也因過猶不及而耗盡了國庫,史書裏對其的評價一直是毀譽參半,便是當今陛下也不曾直言讚賞,多是引為鑒之。
對方這話的意思,是說她也和成祖一般……不仁德麽?
“我這不是順著你的話說嘛……”她小聲咕噥,“沒什麽別的意思。”
楊世醒對此置之一笑,沒有多言,隻道:“你說的也有道理,但最主要的原因不在於此處。西北大地雖然廣袤,但很貧瘠,有一半都是荒漠,縱使得了地也難以開墾,養活不了多少人。”
“最好的耕地在江州和崖州一帶,要不然怎麽說魚米之鄉呢?可那些地方早就是我們的地盤了,再往南就是海,我們即使有掠奪之心也無處可往,總不能讓百姓在海裏種地。”
阮問穎在心裏默默接話,不能種地,但能打漁啊。
當然,她也就是想想,種地和打漁哪個更能使百姓溫飽,她還是分得清的。
“所以——?”她此刻已經明白了他要說什麽,但還是很捧場地裝作什麽都不懂,詢問了出來。
畢竟對方都冒著得罪裴良信的風險帶她來這裏了,想必此次的興民苑之行對他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她現在還看不出來是什麽,但不妨礙她進行配合。
楊世醒看向她,微微一笑,神情裏包含著滿意和寵溺,似是看穿了她的心思。
“你跟我來。”
第57章 他將來要繼承大統,不得不擔起這份責任
楊世醒把阮問穎帶到了一處地方。
這裏離田地不遠, 鋪陳開了幾十來丈的稻穗,分南北二道,擺放得有些雜亂,但涇渭分明, 旁邊蹲了四五名苑吏, 均在埋頭挑揀著稻子。
阮問穎仔細觀察了一會兒,發現他們約莫要挑揀上幾十株的稻穗才選出一株, 而這些被選出來的稻穗顆粒都較為渾圓飽滿, 結的穗子也比較大, 心裏的猜測遂越發肯定。
看來,這些苑吏做的活計和花房裏的花仆一樣, 都是專門挑選良品, 進行二度乃至三度的培育。
品相越是好看的花朵,來年培育開出的花就會越美, 相應的, 這些顆粒飽滿的稻穗在第二年種下去,也會迎來更大的豐收。
一畝尋常的稻田或許隻能養活六口人, 但如果種出來的稻子穗粒都似這些被挑選出來的稻穗一般大, 就能養活八口、十口甚至十二口人了。
正當她在這麽想著的時候,楊世醒走到其中的一名苑吏身旁,開口出聲:“過了這麽些日,挑選出合心意的株穗了沒有?”
苑吏動作一頓,把戴著的鬥笠往上抬了抬,仰起頭, 露出一張微微有些發黑的麵孔。
他看上去對楊世醒的到來並不吃驚, 細心地將手裏尚未挑選好的稻穗放回地上, 起身行了一禮, 其餘人在聽到他的動靜後也跟著行禮,四周一時有些紛亂。
楊世醒穩穩當當地受了,沒有開口免禮的意思。
這不奇怪,他雖然在大多數時候平易近人,但不代表沒有尊卑之分。他自小就是被教養著宮廷禮儀長大的,又身為嫡子,天家皇室的高傲氣度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有的時候,阮問穎都在想,他如此關懷民生,心係天下大事,到底是因為他本性悲憫,想要為萬千子民謀福,還是因為他將來要繼承大統,不得不擔起這份責任。
回想他方才的言語,皆字句精辟,如同旁觀者的陳述,沒有波瀾,帶著冷靜的俯視,和她在提起二丫時的歎息不忍大相徑庭,之所以會顯得溫和親切,恐怕也是因為麵對著她的緣故。
當然,隻要別人不傻到惹惱他,他也不會太過冷臉待人。
比如此刻,他就像是在與舊友寒暄般,對她引薦那名苑吏,道對方姓杭,乃苑工主事,他先前帶她所見的稻田一事都隸屬對方管轄,又把她的身份和那人說了。
苑工主事為正六品,官職不算大,也不算小,且此人既然是由楊世醒特意引薦,想來定是有所過人之處,所以阮問穎很客氣地見了禮:“問穎見過杭大人。”
對方也很客氣地回了一禮:“姑娘多禮了,杭某萬不敢當。”
接著看向楊世醒,恭謹問道:“不知殿下此行前來,所為何事?”
楊世醒不答反問:“稻種的挑選進度如何了?”
在麵對下位者時,他很少回答他人提出的疑問,不知道是覺得沒有必要還是輕慢不屑於如此,畢竟他在解答阮問穎的疑惑時還是很有耐心和熱情的。
杭自生也不會沒有眼色地追問,答道:“回稟殿下,目前下官已率人篩選稻苗三萬六千餘株,挑揀出來的總計有五百五十株,還有一半尚未挑選。”
楊世醒道:“今年似乎比往年快了些?”
杭自生露出一個笑容:“是,今年的年景好,加上去歲挑選出來的稻苗育種也好,所以長勢較為喜人。倘若進展順利,往後的稻苗會一年比一年好。”
“話不必說得這麽滿,千百年來我們也不是頭一遭幹這活的,沒道理讓它在我們手裏大變模樣。”楊世醒依舊維持著冷靜,慢條斯理地說話。
杭自生卻繼續笑著,道:“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道理,下官明白,隻是古人從前用的法子和我們現在用的不同,裝水的盆子都換了,這水自然也不會溢出來了。”
楊世醒看他一眼,唇角輕扯,似笑非笑:“你這是第幾次對我說這話了?”
“這……下官已經記不清了。”對方低頭笑了一下,自我打趣,“畢竟下官實在是喜歡說這話……”
又緊接著道:“不過下官會謹記殿下之言,絕對不會讓裝水的容器從盆變成碗,辜負殿下的一番提拔之心。”
楊世醒不置可否,偏頭看向阮問穎:“看你這迷迷糊糊的樣子,是沒有聽懂我們的對話?”
阮問穎正在思索他二人話語的含義,冷不丁被他這麽一問,愣了一下,才道:“聽懂了些,但還有一點沒聽懂,也沒有弄明白。”
楊世醒道:“哪裏不明白?”
這就是讓她提問的意思了。她也不推脫,直言道:“你們是想把長勢好、稻穗飽滿的株苗挑出來,等到來年再種下去,讓稻子長得更好、結得更多嗎?”
“聽上去是個不錯的法子,可是這樣的法子又不是什麽新鮮的想法,那些農家們難道沒有想到過嗎?需要你們……特意來做這事?”
聞言,杭自生看向楊世醒,在得到了後者的首肯之後道:“姑娘所言,的確是下官在命人做著的事情,但此僅為其一。這其二麽……”
他稍稍頓了頓:“不知姑娘可曾聽聞過南水無鹽女一案?”
阮問穎自然聽說過,雖然這案子發生的年代有些久遠,早在先帝一朝、她出生之前,但因此案實在離奇,被改編成了多個故事在坊間廣為流傳,所以她並不陌生。
講的是南水有一戶人家,夫妻二人的品貌都是一絕,卻生出了一個貌醜無鹽的女兒。
不巧的是,妻子在懷胎之前曾遭山賊擄掠,雖然隻隔了半日就被縣令派人救了回來,但生下了如此一個女兒,難免會讓他人生起一些想法。
丈夫由此想要休妻,其妻不從,言他若敢休離,便把他告上公堂。因此乃違律之舉,不可以失貞為休妻之理,且她也並未失貞,孩子的的確確是他們的親骨肉。
丈夫便退了一步,不休妻,隻把嬰孩丟棄,夫妻倆再養一個。妻子還是不肯,在多番爭辯都無法讓丈夫相信女兒是他親生的之後,無奈步入公堂,希望縣令能還她一個清白。
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夫妻間的尋常矛盾他人尚不好多管,更何況是此等麻煩事體?
倘若是在從前,那還好辦,滴血認親便是,偏生百年前出了位神醫,走南往北進行了數千次舉試,破了這滴血認親的法子。
道是父母兄弟姊妹等親緣之間,確然血可相融,但素無往來的南北東西他人之間,也有十中三四的血可以相融,欲想明了親緣關係,尚無確切之法,隻能看長相模樣來大致推定。
然而,令眾人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麽一樁說不清也理不清的麻煩事情,縣令受理了,接了訴狀。
“嗯。”他應一聲, “總不能真的雇農戶來, 他們又不是在進行尋常的耕種。”
阮問穎知道他的意思, 這裏是興民苑,不是什麽鄉野田地,能出入苑裏的都是有官職在身的人,能在這苑中出現的也不會是尋常事物。
隻是那些弓.弩和船隻她還能理解,需要人不斷地打磨改造,最終創製出不同於原來的新品,可這些稻子……都是天生地長的,不為人力所變,他們又能做什麽呢?
她是這麽想的,也是這麽問的。
楊世醒道:“誰知道呢,都說五穀雜糧乃天賜之物,無人知其來路,也不曉其歸途,可是山川海嶽哪一樣不是天生自然?它們都能為人力所及,被人力所改,古有治水移川,今有鑿山開路,憑什麽別的東西不能?”
他語意輕然,說得很是漫不經心,似乎在講著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阮問穎卻猶如驚雷在耳,隻覺得有什麽書被翻開了嶄新的一頁,讓她窺見到了不同於以往的風景。
“是啊……”她喃喃,“那些供以觀賞的花草樹木都能被培育得大相徑庭,為什麽這些東西不能呢……”
楊世醒看向她,神色間頗有幾分讚賞:“你說得不錯,鬆枝可以被修剪,花木能夠被嫁接,稻穗麥稞、五穀雜糧自然皆可為人力所改,這也正是我當初被說服的理由。”
“說服?”她有些不解。
他朝她一笑,領著她往田地的一邊走去,邊走邊和她詳細敘述其中因由。
這事情說來也不複雜,民以食為天,曆來亂世由饑荒起,盛世因富庶至,古往至今,無論明君抑或良主,讓百姓休養生息的方法都是減除徭役賦稅、屯田墾地。
悠悠數千載,中原天下經曆過的盛世不多,治世不少,但隻要仔細翻閱史書,就能發現不管是在盛世還是治世,普通的農戶百姓頂了天也隻能勉強得個溫飽,亂世就更不用說了。
世人都喜歡風調雨順,因為這樣可以豐收,然而一旦這樣的年數多了,天底下人丁興旺,那麽很快繁榮的景象就會維持不住,倘若再碰上個天災人禍,饑荒便會卷土而來。
“怎麽會這樣?”阮問穎驚疑不定,回想她讀過的那些史籍,好像的確是這般規律,隻是她那時的注意力都在隨之而來的災害上麵,沒有注意到這些。
“為什麽繁榮興旺的景象不能一直持續下去?”她詢問道,憶起曾經讀過的那些雜書經文,不由暗自起了幾點心驚,低聲喃喃,“難道真如那些示言所說,這世間天道有常,萬物生滅皆有定數?”
“這要看你怎麽理解了。”楊世醒的聲音很平穩,“所謂的天道有常,這個常可以指常理,也可以指常運。”
“依照五子的說法,這話是從天行有常一詞演化而來的,與怪力亂神無關。但若依照道經的說法,這詞又是指的其本身,所含之道乃是天機。”
阮問穎不奇怪他能對五子頭頭是道,五子乃百家學術之主,但凡念過書的都不會對他們陌生,她詫異的是他對道經的涉獵解讀,雖隻有寥寥數語,卻似乎比不少道士都理得明白。
“你讀過道經?”
“是啊。”身旁人眉梢微挑,似有自矜之色,又含著些許漫不經心,仿佛渾不在意,“我小時候沒少被抱去三清殿,閑來無事便翻閱裏頭的書讀了。還別說,寫得都挺好,看了能使人開悟。”
“是嗎?”她越發驚奇,莞爾道,“可我聽人說,那些道經裏講的東西都雲裏霧裏,很難看明白,我自己也好奇看過,覺得的確看不太懂。”
“看不懂是正常的,那些經書原本就沒打算寫給尋常人看。”他輕描淡寫道,“我初時也看不懂,是聽人講了幾回道,才逐漸明白。”
“父皇為此還氣了一回,覺得那些道人在把我往入道的方向引,好生敲打了一番,之後也不許我再進三清殿,隻讓他們在我殿裏做法祈福。”
阮問穎聽得暗自咋舌,心想那些道人也真是膽大,陛下想讓他繼承大統的心思差不多都擺在了明麵上,居然也敢引他入道。
此等動搖江山社稷之事,陛下即使再信道也不會輕縱,他們是當真已經勘破紅塵,無畏生死了嗎?
她沒有繼續在這個話題上糾纏,轉而道:“那……你方才說的那些——繁榮之澤無可維繼,到底是什麽緣故?”
“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楊世醒端出一派世家公子的儀態,信步在田地邊行走,“打個比方,一戶人家有一畝田,一個人種地隻能開墾半畝,養活三口人,而待家中添丁,兩個人一起種地之後,可以把整畝田地都開墾了,養活六口人。”
阮問穎初時聽著,並不覺得有什麽問題:“沒錯啊,就這樣代代傳承下去,之後分別由四個人、八個人一起……”
她緩緩停住了話音。
“他們……每戶人家,都隻能有一畝田嗎?”她猶疑道,“我記得,徐大人說過,律法有例,家中凡育子女者可再得田三分?”
“規定是這樣,可這些田要從哪裏來呢?”楊世醒道,“在人口凋敝時,此法自然可以使子息興旺,一切欣欣向榮。”
“可當人丁興旺到了極致,就是把天底下所有的田地都加到一起,也不夠每個人分一畝的,到了這時候,又該當如何?”
阮問穎默然不語。
她心裏隱隱有兩種想法,但無論哪種都非治本,且不好直接說出來,隻能道:“怪不得……那些關外的夷狄總喜歡在秋冬時節來叩我邊門,掠奪鬧事。”
“誰都不想餓肚子。”身旁人一針見血地評價,口吻悠閑,但寓意精辟。“我知道你在想什麽,這個法子成祖曾經用過,但失敗了,如今的畢州六城就是明晃晃的例子。”
阮問穎知道這個事,畢州地處西北邊陲,曾是信賢屬地,成祖趁著信賢內亂的時機遣兵出征,一口氣搶來了六座城池,當時領軍的將領還是她的曾祖父,被記載在了族譜的曆年大事裏。
“因為搶來的地不夠多嗎?”她詢問道。
楊世醒看了她一眼,神情頗為耐人尋味。
“你若是出生在成祖一朝,必定能官居高位,拜將封侯。”
阮問穎有些訕訕。
成祖好大喜功,在世時雖武德充沛,遠驅夷狄,卻也因過猶不及而耗盡了國庫,史書裏對其的評價一直是毀譽參半,便是當今陛下也不曾直言讚賞,多是引為鑒之。
對方這話的意思,是說她也和成祖一般……不仁德麽?
“我這不是順著你的話說嘛……”她小聲咕噥,“沒什麽別的意思。”
楊世醒對此置之一笑,沒有多言,隻道:“你說的也有道理,但最主要的原因不在於此處。西北大地雖然廣袤,但很貧瘠,有一半都是荒漠,縱使得了地也難以開墾,養活不了多少人。”
“最好的耕地在江州和崖州一帶,要不然怎麽說魚米之鄉呢?可那些地方早就是我們的地盤了,再往南就是海,我們即使有掠奪之心也無處可往,總不能讓百姓在海裏種地。”
阮問穎在心裏默默接話,不能種地,但能打漁啊。
當然,她也就是想想,種地和打漁哪個更能使百姓溫飽,她還是分得清的。
“所以——?”她此刻已經明白了他要說什麽,但還是很捧場地裝作什麽都不懂,詢問了出來。
畢竟對方都冒著得罪裴良信的風險帶她來這裏了,想必此次的興民苑之行對他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雖然她現在還看不出來是什麽,但不妨礙她進行配合。
楊世醒看向她,微微一笑,神情裏包含著滿意和寵溺,似是看穿了她的心思。
“你跟我來。”
第57章 他將來要繼承大統,不得不擔起這份責任
楊世醒把阮問穎帶到了一處地方。
這裏離田地不遠, 鋪陳開了幾十來丈的稻穗,分南北二道,擺放得有些雜亂,但涇渭分明, 旁邊蹲了四五名苑吏, 均在埋頭挑揀著稻子。
阮問穎仔細觀察了一會兒,發現他們約莫要挑揀上幾十株的稻穗才選出一株, 而這些被選出來的稻穗顆粒都較為渾圓飽滿, 結的穗子也比較大, 心裏的猜測遂越發肯定。
看來,這些苑吏做的活計和花房裏的花仆一樣, 都是專門挑選良品, 進行二度乃至三度的培育。
品相越是好看的花朵,來年培育開出的花就會越美, 相應的, 這些顆粒飽滿的稻穗在第二年種下去,也會迎來更大的豐收。
一畝尋常的稻田或許隻能養活六口人, 但如果種出來的稻子穗粒都似這些被挑選出來的稻穗一般大, 就能養活八口、十口甚至十二口人了。
正當她在這麽想著的時候,楊世醒走到其中的一名苑吏身旁,開口出聲:“過了這麽些日,挑選出合心意的株穗了沒有?”
苑吏動作一頓,把戴著的鬥笠往上抬了抬,仰起頭, 露出一張微微有些發黑的麵孔。
他看上去對楊世醒的到來並不吃驚, 細心地將手裏尚未挑選好的稻穗放回地上, 起身行了一禮, 其餘人在聽到他的動靜後也跟著行禮,四周一時有些紛亂。
楊世醒穩穩當當地受了,沒有開口免禮的意思。
這不奇怪,他雖然在大多數時候平易近人,但不代表沒有尊卑之分。他自小就是被教養著宮廷禮儀長大的,又身為嫡子,天家皇室的高傲氣度在他身上展現得淋漓盡致。
有的時候,阮問穎都在想,他如此關懷民生,心係天下大事,到底是因為他本性悲憫,想要為萬千子民謀福,還是因為他將來要繼承大統,不得不擔起這份責任。
回想他方才的言語,皆字句精辟,如同旁觀者的陳述,沒有波瀾,帶著冷靜的俯視,和她在提起二丫時的歎息不忍大相徑庭,之所以會顯得溫和親切,恐怕也是因為麵對著她的緣故。
當然,隻要別人不傻到惹惱他,他也不會太過冷臉待人。
比如此刻,他就像是在與舊友寒暄般,對她引薦那名苑吏,道對方姓杭,乃苑工主事,他先前帶她所見的稻田一事都隸屬對方管轄,又把她的身份和那人說了。
苑工主事為正六品,官職不算大,也不算小,且此人既然是由楊世醒特意引薦,想來定是有所過人之處,所以阮問穎很客氣地見了禮:“問穎見過杭大人。”
對方也很客氣地回了一禮:“姑娘多禮了,杭某萬不敢當。”
接著看向楊世醒,恭謹問道:“不知殿下此行前來,所為何事?”
楊世醒不答反問:“稻種的挑選進度如何了?”
在麵對下位者時,他很少回答他人提出的疑問,不知道是覺得沒有必要還是輕慢不屑於如此,畢竟他在解答阮問穎的疑惑時還是很有耐心和熱情的。
杭自生也不會沒有眼色地追問,答道:“回稟殿下,目前下官已率人篩選稻苗三萬六千餘株,挑揀出來的總計有五百五十株,還有一半尚未挑選。”
楊世醒道:“今年似乎比往年快了些?”
杭自生露出一個笑容:“是,今年的年景好,加上去歲挑選出來的稻苗育種也好,所以長勢較為喜人。倘若進展順利,往後的稻苗會一年比一年好。”
“話不必說得這麽滿,千百年來我們也不是頭一遭幹這活的,沒道理讓它在我們手裏大變模樣。”楊世醒依舊維持著冷靜,慢條斯理地說話。
杭自生卻繼續笑著,道:“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的道理,下官明白,隻是古人從前用的法子和我們現在用的不同,裝水的盆子都換了,這水自然也不會溢出來了。”
楊世醒看他一眼,唇角輕扯,似笑非笑:“你這是第幾次對我說這話了?”
“這……下官已經記不清了。”對方低頭笑了一下,自我打趣,“畢竟下官實在是喜歡說這話……”
又緊接著道:“不過下官會謹記殿下之言,絕對不會讓裝水的容器從盆變成碗,辜負殿下的一番提拔之心。”
楊世醒不置可否,偏頭看向阮問穎:“看你這迷迷糊糊的樣子,是沒有聽懂我們的對話?”
阮問穎正在思索他二人話語的含義,冷不丁被他這麽一問,愣了一下,才道:“聽懂了些,但還有一點沒聽懂,也沒有弄明白。”
楊世醒道:“哪裏不明白?”
這就是讓她提問的意思了。她也不推脫,直言道:“你們是想把長勢好、稻穗飽滿的株苗挑出來,等到來年再種下去,讓稻子長得更好、結得更多嗎?”
“聽上去是個不錯的法子,可是這樣的法子又不是什麽新鮮的想法,那些農家們難道沒有想到過嗎?需要你們……特意來做這事?”
聞言,杭自生看向楊世醒,在得到了後者的首肯之後道:“姑娘所言,的確是下官在命人做著的事情,但此僅為其一。這其二麽……”
他稍稍頓了頓:“不知姑娘可曾聽聞過南水無鹽女一案?”
阮問穎自然聽說過,雖然這案子發生的年代有些久遠,早在先帝一朝、她出生之前,但因此案實在離奇,被改編成了多個故事在坊間廣為流傳,所以她並不陌生。
講的是南水有一戶人家,夫妻二人的品貌都是一絕,卻生出了一個貌醜無鹽的女兒。
不巧的是,妻子在懷胎之前曾遭山賊擄掠,雖然隻隔了半日就被縣令派人救了回來,但生下了如此一個女兒,難免會讓他人生起一些想法。
丈夫由此想要休妻,其妻不從,言他若敢休離,便把他告上公堂。因此乃違律之舉,不可以失貞為休妻之理,且她也並未失貞,孩子的的確確是他們的親骨肉。
丈夫便退了一步,不休妻,隻把嬰孩丟棄,夫妻倆再養一個。妻子還是不肯,在多番爭辯都無法讓丈夫相信女兒是他親生的之後,無奈步入公堂,希望縣令能還她一個清白。
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夫妻間的尋常矛盾他人尚不好多管,更何況是此等麻煩事體?
倘若是在從前,那還好辦,滴血認親便是,偏生百年前出了位神醫,走南往北進行了數千次舉試,破了這滴血認親的法子。
道是父母兄弟姊妹等親緣之間,確然血可相融,但素無往來的南北東西他人之間,也有十中三四的血可以相融,欲想明了親緣關係,尚無確切之法,隻能看長相模樣來大致推定。
然而,令眾人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麽一樁說不清也理不清的麻煩事情,縣令受理了,接了訴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