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章 呂大器
七天拯救大明?我還是上吊吧 作者:文盲寫小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南京兵部衙門。
史可法看著袁繼鹹發來的公文,麵沉似水。
兵部右侍郎呂大器湊到跟前,低聲問道:“尚書大人,怎麽了?”
史可法沒有回答,而是將公文向前一推,遞給了呂大器。
呂大器拿起公文,仔細閱讀。
袁繼鹹的公文有四項內容。
第一,左良玉舊部官員任免請求。
左良玉麾下有十總兵,袁繼鹹罷免了其中三位,剩下七人當中有五人被定罪,不過並未給他們降職,隻是讓他們戴罪立功。
第二項是催促兵部盡快發放他們之前申請的一萬套盔甲,武器。
第三項請求就比較有意思了,袁繼鹹請求裁減兵員。
第四項內容更有趣,袁繼鹹請求招募兩萬新兵。
呂大器一臉詫異的看完公文,問史可法:“尚書大人,袁繼鹹先是裁兵,隨後又招募新兵...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史可法輕輕搖頭:“矛盾倒是不矛盾,左良玉雖號稱十五萬之眾,卻多是烏合之眾。他的精銳在朱仙鎮一戰被李闖賊盡數殲滅,現在麾下九成以上的士兵都是土匪、流寇、散兵潰將出身。”
“甚至還有普通百姓,被左良玉搶來被迫隨軍作戰。”
“聲勢浩大,戰力羸弱!”
“用袁繼鹹的話來說,簡直是不堪一擊!”
“袁繼鹹這麽做是為了裁撤掉老弱病殘,招募年輕力壯的新兵。”
呂大器恍然大悟,隨後對袁繼鹹的處境開始擔心起來。
畢竟袁繼鹹是接任了他的職務,如果袁繼鹹故意晚到或者不來,在武昌領兵的就是他了。
“那...尚書大人擔心什麽?”
“我擔心他這麽做會不會影響軍心。”
史可法的擔心不無道理。
打仗前什麽最重要?
軍心!
張獻忠號稱數十萬兵馬,浩浩蕩蕩殺往四川。
雖然他麾下沒有多少精銳,但勝在人數多。也正因為人數太多,才會讓很多城池望風而降。
按照史可法的規劃,袁繼鹹不應該裁兵,而是把之前的老弱病殘都留下,依靠人數優勢給士兵們壯膽,鼓舞軍心。
袁繼鹹的做法正好相反。
他不打人海戰術,而是用精兵之策。
“這公文...?”呂大器不好說什麽,隻能問史可法的意見。
“袁繼鹹這麽做自然是有他的道理,咱們不能在他背後掣肘。”史可法一邊說,一邊在公文上署名,並批複同意的字樣。
“稍後把這些公文給太子殿下呈上去,催促殿下今天日落前一定要批複完畢,否則影響前線戰事。”
“是。”呂大器收好公文,站在一旁。
史可法接著從旁邊一摞公文裏抽出一本,繼續批閱。
隨著等待批複的公文越來越少,史可法停了下來。
他長歎一聲看向呂大器:“儼若(呂大器字儼若),不出意外的話,過兩天錢謙益成為我的幕僚,伴我左右。”
呂大器一驚,“錢謙益是當朝罪人,陛下尚未恢複他官籍,尚書大人怎麽會想到讓他當幕僚?”
“別問了,有些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呂大器似乎明白了什麽,長歎一聲不知該說什麽是好。
能讓史可法無奈的人,縱觀整個南京朝廷,也隻有太子一人了。
史可法穩了穩情緒繼續說道:“提前告訴你是讓你心裏有個準備,如果有一天我因此獲罪被罷官免職,希望你能接任兵部尚書一職,管好兵部。”
“我?”這次輪到呂大器苦笑了。
他現在的官職是兵部右侍郎,距離兵部尚書還有一個左侍郎的距離。
“放心吧,我有辦法。”史可法臉上寫滿了信心。
史可法都這麽說了,呂大器隻能點頭表示同意。
“袁繼鹹向兵部申請的一萬套甲胄,武器,準備的怎麽樣了?”史可法問。
“截止到昨日,兵部、工部隻籌備出四千套甲胄武器,剩下的尚在製作之中,預計三個月後能製作完畢。”
“太慢了!”史可法站起來,有些微怒的盯著呂大器:“我不是讓你去向京營借嗎?我去京營庫房查看過,閑置的甲胄武器多了不敢說,兩千套還是有的。”
“借來兩千套,再加上之前的四千套,隻要把這六千套甲胄武器運過去,絕對能幫袁繼鹹大忙。”
呂大器再一次露出無奈的表情,“大人息怒,京營是您和魏國公共同管理,魏國公以南京比武昌重要為由,拒絕外借。”
“操江水師,漕運那邊屬下都詢問過。劉孔昭,朱國弼的答複都是沒有。”
史可法悲憤之餘又有些無奈。
京營,水師,漕運湊不出兩千套甲胄?
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明知道他們故意不給,史可法也沒有辦法。
怎麽辦?
彈劾?換人?
先不說朱慈烺同不同意,就算朱慈烺同意,換將之後的軍心也會出問題。
現在正是關鍵時刻,絕不能瞎折騰。
“這樣吧,我給湖廣巡撫何騰蛟修書一封,讓他給袁繼鹹湊千餘套甲胄。至於武器,自製也好,搶敵人的也罷,袁繼鹹自己想辦法。”
“何騰蛟...屬下覺得他不會幫袁繼鹹。”
“何出此言?”
“屬下也是隨口一說,完全是憑感覺。”呂大器不想多說,敷衍道。
“行了,袁繼鹹的事就這樣。讓他快點整頓兵馬,準備出兵。”
“是。”呂大器坐在旁邊的桌子上擬定回複的公文。
史可法剛要起身上廁所,門外的衙役走進來匯報:“啟稟尚書大人,黃道周黃侍郎門外求見。”
“快讓他進來。”
年已六旬的黃道周邁著緩慢的步伐走了進來。
看著一步三晃的黃道周,史可法起身迎接。
黃道周施禮後歎息一聲,“屬下知道兵部事務繁忙,但大人兼著吏部尚書一職。兵部的事要管,吏部的事也要管啊。”
“怎麽了?”
“最近舉薦的這些官員裏,多是馬士英的親支近派,如此下去,朝堂不穩啊!”
史可法看著袁繼鹹發來的公文,麵沉似水。
兵部右侍郎呂大器湊到跟前,低聲問道:“尚書大人,怎麽了?”
史可法沒有回答,而是將公文向前一推,遞給了呂大器。
呂大器拿起公文,仔細閱讀。
袁繼鹹的公文有四項內容。
第一,左良玉舊部官員任免請求。
左良玉麾下有十總兵,袁繼鹹罷免了其中三位,剩下七人當中有五人被定罪,不過並未給他們降職,隻是讓他們戴罪立功。
第二項是催促兵部盡快發放他們之前申請的一萬套盔甲,武器。
第三項請求就比較有意思了,袁繼鹹請求裁減兵員。
第四項內容更有趣,袁繼鹹請求招募兩萬新兵。
呂大器一臉詫異的看完公文,問史可法:“尚書大人,袁繼鹹先是裁兵,隨後又招募新兵...這不是自相矛盾嗎?”
史可法輕輕搖頭:“矛盾倒是不矛盾,左良玉雖號稱十五萬之眾,卻多是烏合之眾。他的精銳在朱仙鎮一戰被李闖賊盡數殲滅,現在麾下九成以上的士兵都是土匪、流寇、散兵潰將出身。”
“甚至還有普通百姓,被左良玉搶來被迫隨軍作戰。”
“聲勢浩大,戰力羸弱!”
“用袁繼鹹的話來說,簡直是不堪一擊!”
“袁繼鹹這麽做是為了裁撤掉老弱病殘,招募年輕力壯的新兵。”
呂大器恍然大悟,隨後對袁繼鹹的處境開始擔心起來。
畢竟袁繼鹹是接任了他的職務,如果袁繼鹹故意晚到或者不來,在武昌領兵的就是他了。
“那...尚書大人擔心什麽?”
“我擔心他這麽做會不會影響軍心。”
史可法的擔心不無道理。
打仗前什麽最重要?
軍心!
張獻忠號稱數十萬兵馬,浩浩蕩蕩殺往四川。
雖然他麾下沒有多少精銳,但勝在人數多。也正因為人數太多,才會讓很多城池望風而降。
按照史可法的規劃,袁繼鹹不應該裁兵,而是把之前的老弱病殘都留下,依靠人數優勢給士兵們壯膽,鼓舞軍心。
袁繼鹹的做法正好相反。
他不打人海戰術,而是用精兵之策。
“這公文...?”呂大器不好說什麽,隻能問史可法的意見。
“袁繼鹹這麽做自然是有他的道理,咱們不能在他背後掣肘。”史可法一邊說,一邊在公文上署名,並批複同意的字樣。
“稍後把這些公文給太子殿下呈上去,催促殿下今天日落前一定要批複完畢,否則影響前線戰事。”
“是。”呂大器收好公文,站在一旁。
史可法接著從旁邊一摞公文裏抽出一本,繼續批閱。
隨著等待批複的公文越來越少,史可法停了下來。
他長歎一聲看向呂大器:“儼若(呂大器字儼若),不出意外的話,過兩天錢謙益成為我的幕僚,伴我左右。”
呂大器一驚,“錢謙益是當朝罪人,陛下尚未恢複他官籍,尚書大人怎麽會想到讓他當幕僚?”
“別問了,有些事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呂大器似乎明白了什麽,長歎一聲不知該說什麽是好。
能讓史可法無奈的人,縱觀整個南京朝廷,也隻有太子一人了。
史可法穩了穩情緒繼續說道:“提前告訴你是讓你心裏有個準備,如果有一天我因此獲罪被罷官免職,希望你能接任兵部尚書一職,管好兵部。”
“我?”這次輪到呂大器苦笑了。
他現在的官職是兵部右侍郎,距離兵部尚書還有一個左侍郎的距離。
“放心吧,我有辦法。”史可法臉上寫滿了信心。
史可法都這麽說了,呂大器隻能點頭表示同意。
“袁繼鹹向兵部申請的一萬套甲胄,武器,準備的怎麽樣了?”史可法問。
“截止到昨日,兵部、工部隻籌備出四千套甲胄武器,剩下的尚在製作之中,預計三個月後能製作完畢。”
“太慢了!”史可法站起來,有些微怒的盯著呂大器:“我不是讓你去向京營借嗎?我去京營庫房查看過,閑置的甲胄武器多了不敢說,兩千套還是有的。”
“借來兩千套,再加上之前的四千套,隻要把這六千套甲胄武器運過去,絕對能幫袁繼鹹大忙。”
呂大器再一次露出無奈的表情,“大人息怒,京營是您和魏國公共同管理,魏國公以南京比武昌重要為由,拒絕外借。”
“操江水師,漕運那邊屬下都詢問過。劉孔昭,朱國弼的答複都是沒有。”
史可法悲憤之餘又有些無奈。
京營,水師,漕運湊不出兩千套甲胄?
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明知道他們故意不給,史可法也沒有辦法。
怎麽辦?
彈劾?換人?
先不說朱慈烺同不同意,就算朱慈烺同意,換將之後的軍心也會出問題。
現在正是關鍵時刻,絕不能瞎折騰。
“這樣吧,我給湖廣巡撫何騰蛟修書一封,讓他給袁繼鹹湊千餘套甲胄。至於武器,自製也好,搶敵人的也罷,袁繼鹹自己想辦法。”
“何騰蛟...屬下覺得他不會幫袁繼鹹。”
“何出此言?”
“屬下也是隨口一說,完全是憑感覺。”呂大器不想多說,敷衍道。
“行了,袁繼鹹的事就這樣。讓他快點整頓兵馬,準備出兵。”
“是。”呂大器坐在旁邊的桌子上擬定回複的公文。
史可法剛要起身上廁所,門外的衙役走進來匯報:“啟稟尚書大人,黃道周黃侍郎門外求見。”
“快讓他進來。”
年已六旬的黃道周邁著緩慢的步伐走了進來。
看著一步三晃的黃道周,史可法起身迎接。
黃道周施禮後歎息一聲,“屬下知道兵部事務繁忙,但大人兼著吏部尚書一職。兵部的事要管,吏部的事也要管啊。”
“怎麽了?”
“最近舉薦的這些官員裏,多是馬士英的親支近派,如此下去,朝堂不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