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方以智
七天拯救大明?我還是上吊吧 作者:文盲寫小說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皇爺,錦衣衛已經查出了造謠之人,隻等皇爺一聲令下,他們就會抓人。”王承恩將錦衣衛送來的消息念給崇禎聽。
“不,”崇禎搖頭,“不能抓人。”
“可是他們造謠皇爺脅迫趙王降低宗祿...”
“那也不能動!”
麵對藩王的輿論戰,崇禎心如止水。
搞宣傳鬥爭他還沒怕過誰。
他坐在龍書案旁問王承恩:“崇禎十七年邸報發到第幾期了?”
“回皇爺的話,發到第四十二期了。”
“第四十三期給英國公空出一個版麵,讓他幫朕解釋那天到底有沒有脅迫趙王。另外放出消息,就說朕將禮部草擬的削減藩王宗祿題本留中了。”
王承恩有些疑惑:“皇爺此舉會加劇藩王反對的聲音,是不是...”
崇禎冷冷一笑,“無妨,朕此舉的目的就是讓藩王們以為朕會在意輿論!”
題本留中的意思是崇禎在猶豫。
猶豫到底要不要降低藩王宗祿。
藩王們知道後以為他們的輿論戰奏效了,會將大部分甚至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輿論戰當中。
可是他們忘了,輿論戰的目標不是搞輿論,而是吸引敵人的注意力!
誰是敵人?
藩王的敵人是崇禎,崇禎的敵人是藩王。
藩王們以為之前的行為奏效了,所以會加大輿論戰,屆時崇禎就會被迫終止降低藩王宗祿。
可崇禎不是這麽想的。
降低藩王宗祿隻是一個幌子,實際是給錦衣衛爭取時間查藩王。
他縱容藩王搞輿論戰的目的是讓藩王們將注意力都放在京師,從而放鬆身邊的警惕。
這樣錦衣衛就有時間和機會查藩王了。
等錦衣衛將所有信息都查清楚之時,便是崇禎削藩之日。
隨著崇禎十七年第四十三期邸報的推出,京師百姓們陷入到吃瓜的快樂當中。
“哎哎哎,看最新的邸報了嗎?英國公親自出來證明陛下沒有逼迫趙王。”
“可有人說趙王是被陛下逼迫的!你信誰的話?”
“我啊?當然是信英國公了!他帶頭補繳賦稅,人品肯定沒問題。”
“你信誰的話?”
“我誰都不信,看熱鬧就行了!”
這件事雖然與百姓無關,但百姓們就愛看熱,而且是皇家宗室的熱鬧。
在百姓們的議論聲中,崇禎親自挑選的數十名錦衣衛悄悄從京師出發,去往全國各地。
他們是去徹查藩王罪行和資產的。
由於此事是一等一的絕密,所以崇禎選的人很少。
崇禎並不擔心這些人完不成任務,因為他給的時間很長。
三年不行就四年,四年不行就五年!
隻要查的清,查的準就行。
十一月中旬,京師又開始下雪了。
麵對漫天大雪,有人喜有人憂。
最高興的是崇禎。
大雪落地後覆蓋土壤上,既能減少土壤熱量散發,也能阻擋寒氣入侵,保護地裏的麥苗安全過冬。
同時積雪融化後還能補充土壤水分,緩解旱情。
對大明朝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最難過的則是那些窮人。
寒冬本就難熬,大雪過後的嚴寒將讓他們難以承受。
午後。
王承恩舉著一份公文飛奔進乾清宮,“皇爺,工部送來喜報,鐵模鑄炮試鑄成功了!”
崇禎一翻身從暖榻上坐了起來。
他眼睛裏放著光問:“大炮現在何處?”
“就在工部衙門裏麵!”
“擺駕工部!”崇禎急的自己穿衣服。
王承恩一邊吩咐外麵的太監準備鑾駕,一邊快步走上前給崇禎更衣。
工部衙門距離皇城很近崇禎直接舍棄了轎子,踩著積雪往外走。
李憲忠如臨大敵的衝在最前麵警戒。
到達工部衙門時,工部尚書範景文和一眾官員正在門外恭候。
禮畢之後,崇禎在範景文的引導下來到工部衙門後院。
隻見院子裏支著一個巨大的軍帳,軍帳外麵站著十幾個人。
為首的焦勖對著崇禎施禮:“臣焦勖參見陛下。”
“免禮了,火炮呢?”崇禎問。
“就在裏麵,請陛下移步!”焦勖掀開軍帳門簾,一行人走了進去。
剛走進軍帳,一股熱浪便撲麵而來。
隻見軍帳中間放著一尊中型火炮。
火炮長約四尺五,直徑大約有一寸半,漆黑的炮口散發出冷森森的寒意。
範景文來到最麵前開始介紹:“陛下,鐵模鑄炮法看似簡單,實則非常難。最難的地方便是鐵質模具和鐵水接觸後會粘連在一起無法分開,導致火炮變成了大號鐵棍,失去了使用價值。”
“工部匠人耗時一年半,耗銀三萬餘兩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範景文一邊給衙門邀功,一邊告訴崇禎三萬兩銀子是怎麽沒得。
畢竟三萬兩銀子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筆大數目!
“好,甚好!”崇禎點頭稱讚:“這個月工部績效銀全額發放!”
工部官員和匠人們紛紛露出開心的笑容。
這些笑容都發自內心。
原因很簡單,他們得到皇帝認可的同時還實現了自我價值。
“解決鐵質模具和鐵水粘連的辦法一定要保密。”崇禎囑咐起來。
鐵模鑄炮的戰略意義太大了!
如果之前每年隻能造一千門火炮,換成鐵模後同樣的匠人每年造炮的數量能翻上幾倍。
數量增加的同時,成本卻能下降。
對明軍來說,火炮再也不是奢侈品了!
“陛下放心,知道這個辦法的人隻有兩個。一個是焦勖,另一個是方以智。”範景文左手支著焦勖,右手指向崇禎身後一名中年人。
此人身穿藍色官袍,麵目消瘦體型適中,給人一種玉樹臨風的感覺。
“臣翰林院檢討方以智參見陛下!”方以智對著崇禎拱手施禮。
崇禎愣了一小下。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
物理二字就是出自其百科全書式學術著作《物理小識》。
方以智除了在物理學、醫學、哲學和地理學上的貢獻外,還在天文學上有驚人之舉。
因為他在當時提出了金星和水星繞太陽運行的正確猜測。
崇禎盯著方以智的臉暗暗點頭:這位大明朝的科學家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方以智。”崇禎一臉平靜地喊著他的名字。
“臣在!”方以智再次抱拳拱手。
“朕有一個問題想問你。”
“請陛下賜教!”
崇禎指著軍帳外飄落的雪花問道:“你說天上為何會下雪?雪又為何會往下落,而不是往上...飛?”
“不,”崇禎搖頭,“不能抓人。”
“可是他們造謠皇爺脅迫趙王降低宗祿...”
“那也不能動!”
麵對藩王的輿論戰,崇禎心如止水。
搞宣傳鬥爭他還沒怕過誰。
他坐在龍書案旁問王承恩:“崇禎十七年邸報發到第幾期了?”
“回皇爺的話,發到第四十二期了。”
“第四十三期給英國公空出一個版麵,讓他幫朕解釋那天到底有沒有脅迫趙王。另外放出消息,就說朕將禮部草擬的削減藩王宗祿題本留中了。”
王承恩有些疑惑:“皇爺此舉會加劇藩王反對的聲音,是不是...”
崇禎冷冷一笑,“無妨,朕此舉的目的就是讓藩王們以為朕會在意輿論!”
題本留中的意思是崇禎在猶豫。
猶豫到底要不要降低藩王宗祿。
藩王們知道後以為他們的輿論戰奏效了,會將大部分甚至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輿論戰當中。
可是他們忘了,輿論戰的目標不是搞輿論,而是吸引敵人的注意力!
誰是敵人?
藩王的敵人是崇禎,崇禎的敵人是藩王。
藩王們以為之前的行為奏效了,所以會加大輿論戰,屆時崇禎就會被迫終止降低藩王宗祿。
可崇禎不是這麽想的。
降低藩王宗祿隻是一個幌子,實際是給錦衣衛爭取時間查藩王。
他縱容藩王搞輿論戰的目的是讓藩王們將注意力都放在京師,從而放鬆身邊的警惕。
這樣錦衣衛就有時間和機會查藩王了。
等錦衣衛將所有信息都查清楚之時,便是崇禎削藩之日。
隨著崇禎十七年第四十三期邸報的推出,京師百姓們陷入到吃瓜的快樂當中。
“哎哎哎,看最新的邸報了嗎?英國公親自出來證明陛下沒有逼迫趙王。”
“可有人說趙王是被陛下逼迫的!你信誰的話?”
“我啊?當然是信英國公了!他帶頭補繳賦稅,人品肯定沒問題。”
“你信誰的話?”
“我誰都不信,看熱鬧就行了!”
這件事雖然與百姓無關,但百姓們就愛看熱,而且是皇家宗室的熱鬧。
在百姓們的議論聲中,崇禎親自挑選的數十名錦衣衛悄悄從京師出發,去往全國各地。
他們是去徹查藩王罪行和資產的。
由於此事是一等一的絕密,所以崇禎選的人很少。
崇禎並不擔心這些人完不成任務,因為他給的時間很長。
三年不行就四年,四年不行就五年!
隻要查的清,查的準就行。
十一月中旬,京師又開始下雪了。
麵對漫天大雪,有人喜有人憂。
最高興的是崇禎。
大雪落地後覆蓋土壤上,既能減少土壤熱量散發,也能阻擋寒氣入侵,保護地裏的麥苗安全過冬。
同時積雪融化後還能補充土壤水分,緩解旱情。
對大明朝來說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最難過的則是那些窮人。
寒冬本就難熬,大雪過後的嚴寒將讓他們難以承受。
午後。
王承恩舉著一份公文飛奔進乾清宮,“皇爺,工部送來喜報,鐵模鑄炮試鑄成功了!”
崇禎一翻身從暖榻上坐了起來。
他眼睛裏放著光問:“大炮現在何處?”
“就在工部衙門裏麵!”
“擺駕工部!”崇禎急的自己穿衣服。
王承恩一邊吩咐外麵的太監準備鑾駕,一邊快步走上前給崇禎更衣。
工部衙門距離皇城很近崇禎直接舍棄了轎子,踩著積雪往外走。
李憲忠如臨大敵的衝在最前麵警戒。
到達工部衙門時,工部尚書範景文和一眾官員正在門外恭候。
禮畢之後,崇禎在範景文的引導下來到工部衙門後院。
隻見院子裏支著一個巨大的軍帳,軍帳外麵站著十幾個人。
為首的焦勖對著崇禎施禮:“臣焦勖參見陛下。”
“免禮了,火炮呢?”崇禎問。
“就在裏麵,請陛下移步!”焦勖掀開軍帳門簾,一行人走了進去。
剛走進軍帳,一股熱浪便撲麵而來。
隻見軍帳中間放著一尊中型火炮。
火炮長約四尺五,直徑大約有一寸半,漆黑的炮口散發出冷森森的寒意。
範景文來到最麵前開始介紹:“陛下,鐵模鑄炮法看似簡單,實則非常難。最難的地方便是鐵質模具和鐵水接觸後會粘連在一起無法分開,導致火炮變成了大號鐵棍,失去了使用價值。”
“工部匠人耗時一年半,耗銀三萬餘兩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
範景文一邊給衙門邀功,一邊告訴崇禎三萬兩銀子是怎麽沒得。
畢竟三萬兩銀子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筆大數目!
“好,甚好!”崇禎點頭稱讚:“這個月工部績效銀全額發放!”
工部官員和匠人們紛紛露出開心的笑容。
這些笑容都發自內心。
原因很簡單,他們得到皇帝認可的同時還實現了自我價值。
“解決鐵質模具和鐵水粘連的辦法一定要保密。”崇禎囑咐起來。
鐵模鑄炮的戰略意義太大了!
如果之前每年隻能造一千門火炮,換成鐵模後同樣的匠人每年造炮的數量能翻上幾倍。
數量增加的同時,成本卻能下降。
對明軍來說,火炮再也不是奢侈品了!
“陛下放心,知道這個辦法的人隻有兩個。一個是焦勖,另一個是方以智。”範景文左手支著焦勖,右手指向崇禎身後一名中年人。
此人身穿藍色官袍,麵目消瘦體型適中,給人一種玉樹臨風的感覺。
“臣翰林院檢討方以智參見陛下!”方以智對著崇禎拱手施禮。
崇禎愣了一小下。
方以智是明末清初有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科學家。
物理二字就是出自其百科全書式學術著作《物理小識》。
方以智除了在物理學、醫學、哲學和地理學上的貢獻外,還在天文學上有驚人之舉。
因為他在當時提出了金星和水星繞太陽運行的正確猜測。
崇禎盯著方以智的臉暗暗點頭:這位大明朝的科學家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啊!
“方以智。”崇禎一臉平靜地喊著他的名字。
“臣在!”方以智再次抱拳拱手。
“朕有一個問題想問你。”
“請陛下賜教!”
崇禎指著軍帳外飄落的雪花問道:“你說天上為何會下雪?雪又為何會往下落,而不是往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