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更時分,月落星稀,萬籟俱寂,初夏時節的風帶著些許濕氣,肆意吹拂著整個江寧府,顯得一片肅靜祥和。
江寧府長江沿岸,往常時人山人海,南來北往商販絡繹不絕,自摩尼教起事以後,長江以北屬於朝廷,長江以南暫歸摩尼教所有,雙方人馬隔江相望。
北岸渡口眾多,其中有一處渡口喚作張家咀,相傳後漢時醫聖張公景在此施藥救病,化解瘟疫,後世之人為了感念他大恩大德,於是在此造了一處渡口,日積月累,慕名而來的人越聚越多,張家咀竟成為了一處軍事重鎮。
張家咀岸邊帳篷自東至西連綿不斷,不知凡幾,旌旗獵獵,刀槍劍戟影影綽綽,令人望而生畏。
一隊巡江士兵手持火炬來回穿梭於北岸,偶爾將目光望向霧蒙蒙的江麵,仿佛黑夜之中隨時會衝出洪水猛獸一般,待到風平浪靜,眾人方才放下心來。
卻在此時,平靜的江麵陡然現出一片火光,火光連成一線望不到邊,一閃即逝,接著鋪天蓋地的箭雨閃電般射向北岸軍營。
“敵襲!”
巡江隊方才發出警示,話聲便戛然而止,湮沒在茫茫箭雨中,那箭矢上覆著一層火油,遇火即燃,岸邊許多軍帳瞬間著了火,火燒著了帳篷,帳篷燒著了人,於是人不及甲,馬不及鞍,朝廷一方軍馬立時亂了方寸,葬身火海者眾多,有將士為了滅火紛紛跳入江中,才剛冒出頭來,便被一把把長槍戳入要害,一命嗚呼。
“慌什麽慌,劍盾兵在前,長槍手在後,弓弩手兩翼掩護…….”
趙周軍帳離江岸較遠,並未被火勢波及,此時見勢不妙也來不及穿衣,隨手拿了兵刃翻身上馬,見到亂了分寸的眾將士心中不由大怒,逮住一個傳令兵下去頒布軍令,方才擺開陣型,江麵敵人已然上了岸。
短兵相接,摩尼教將士立時化整為零,繞開趙周主力自後包抄,趙周察覺出敵方意圖,當即前軍作後方,調轉陣型與之對戰。
廝殺聲不絕於耳,長槍對長槍,箭雨對箭雨,鏖戰許久,雙方死傷無數,江水被血水染紅,朝廷一方不愧為久經沙場,待到收攏起陣型,摩尼教一方漸漸落入下風。
摩尼教護法秦烏天見勢,率領大軍沿著江岸且戰且退,趙周見己方情勢不錯,心中暗喜,下令勢必將敵軍盡數留在北岸,於是一方逃跑,一方追逐,來來回回打過了兩個時辰。
“不好,通州危矣!”
趙周猛地回想起來,敵人除初時全力應戰之外,大多時候且戰且退,按道理來講,敵方雖有損傷,但主力尚存,若是拚死一戰勝負之數實難預料,但他們始終不與其硬拚,分明是有意拖延時間。
念及至此,趙周悔不當初,隻怪自己一時功利薰心,欲要全殲敵軍向朝廷報喜,中了敵人圈套,張家咀距離通州近百裏,騎快馬一個來回也需兩個時辰,如今已然過了兩個時辰,怕是不久便會傳來急報。
果不其然,盞茶功夫不到,有快馬駛入軍營,傳來急報,說是通州被摩尼教大軍圍困,情勢岌岌可危,請求趙將軍支援。
事實上,並非趙周不善用兵,其實他早擔憂摩尼教內有高人坐鎮,會以奇兵突襲,因而暗中叮囑通州江岸主將若事不可為,立馬退守主城固守,如今看來,定是那人貽誤戰機,晚了一步進城,趙周沉吟片刻,環顧眾將大聲道,
“傳令三軍,即刻退回江寧府主城駐守!”
眾將士聞言,麵麵相覷,心中不解趙周為何見死不救,但軍令如山,也容不得他們不從,他們卻是不知,若是此時出兵增援通州,必然會受到兩麵夾擊,非但解不了通州之圍,極大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兩相權衡之下,棄車保帥才是明智之舉。
漢陽城,長江上一座聞名古城,曆來受文人墨客所喜愛,漢陽城江灘蜿蜒不見盡頭,岸高且長,綠柳成蔭,野花遍地,南北兩岸每隔不遠就建有一座了望樓,登高望遠,對岸景致一覽無遺,軍營一舉一動盡收眼底。
子時三刻,江邊忽然刮起南風,仔細望去,南岸的一排了望樓上陡地升起濃濃煙霧,那煙呈淡白,與江霧一色,尋常人根本難以分辨。
北岸了望樓的將士見了,並未引起絲毫警覺,紛紛將其吸入口鼻,未過多久,眾人口吐白沫,暈厥倒地,北岸的哨崗頃刻間形同虛設。
一排排帆船猶如遮天蔽日的蝗蟲一般自南岸順風而下,密密麻麻,數之不盡,每條帆船上以五人為一伍,手持弓箭,腰懸長刀,蓄勢待發,摩尼教備戰許久,於今夜現出獠牙。
兩岸相距不過百丈,乘風瞬間即至,摩尼教眾將士蒙著麵巾,手持兵刃悄悄殺向北岸,直取中軍大營。
臨江的朝廷軍馬有人吸入毒煙,失去戰力,即便戰力尚存,也是十不存三,倉促應戰之下,有人尚在睡夢之中便被摩尼教將士砍翻在地,摩尼教大軍長驅直入,如過無人之境。
隨著大軍深入,摩尼教遭遇抵抗越來越強,士兵們立時吞入一粒隨身藥丸,紛紛甩出一枚煙霧彈,煙霧散開,朝廷一方大軍立時人仰馬翻,摩尼教眾將士毫發無損,大軍直搗黃龍......
漢陽城江麵上,十餘艘帆船緩緩駛向北岸,那帆船個個長約十數丈,桅長數丈,帆若垂天之雲,其中一艘帆船上,甲板上兩名老者負手而立,其中一人五六十歲年紀,中等身材,須發灰白,手持一截烏黑鐵杖,若是牧晨在此,定然識得此人,正是摩尼教護法藥王萬千葉。
另一人六十來歲,身材高瘦,雙眸炯炯有神,則是摩尼教西路大軍統帥,姓李,名乘風,李乘風瞥了一眼身旁老者,眼底一抹忌憚之色一閃而逝,恭維笑道,
“萬護法藥道無敵,屢立奇功,真乃摩尼教之福,周教主之福!”
萬千葉聞言,不置可否,嘴角微翹,似嘲諷,又似不屑,隻是緊緊望著北岸默不作聲。
江寧府長江沿岸,往常時人山人海,南來北往商販絡繹不絕,自摩尼教起事以後,長江以北屬於朝廷,長江以南暫歸摩尼教所有,雙方人馬隔江相望。
北岸渡口眾多,其中有一處渡口喚作張家咀,相傳後漢時醫聖張公景在此施藥救病,化解瘟疫,後世之人為了感念他大恩大德,於是在此造了一處渡口,日積月累,慕名而來的人越聚越多,張家咀竟成為了一處軍事重鎮。
張家咀岸邊帳篷自東至西連綿不斷,不知凡幾,旌旗獵獵,刀槍劍戟影影綽綽,令人望而生畏。
一隊巡江士兵手持火炬來回穿梭於北岸,偶爾將目光望向霧蒙蒙的江麵,仿佛黑夜之中隨時會衝出洪水猛獸一般,待到風平浪靜,眾人方才放下心來。
卻在此時,平靜的江麵陡然現出一片火光,火光連成一線望不到邊,一閃即逝,接著鋪天蓋地的箭雨閃電般射向北岸軍營。
“敵襲!”
巡江隊方才發出警示,話聲便戛然而止,湮沒在茫茫箭雨中,那箭矢上覆著一層火油,遇火即燃,岸邊許多軍帳瞬間著了火,火燒著了帳篷,帳篷燒著了人,於是人不及甲,馬不及鞍,朝廷一方軍馬立時亂了方寸,葬身火海者眾多,有將士為了滅火紛紛跳入江中,才剛冒出頭來,便被一把把長槍戳入要害,一命嗚呼。
“慌什麽慌,劍盾兵在前,長槍手在後,弓弩手兩翼掩護…….”
趙周軍帳離江岸較遠,並未被火勢波及,此時見勢不妙也來不及穿衣,隨手拿了兵刃翻身上馬,見到亂了分寸的眾將士心中不由大怒,逮住一個傳令兵下去頒布軍令,方才擺開陣型,江麵敵人已然上了岸。
短兵相接,摩尼教將士立時化整為零,繞開趙周主力自後包抄,趙周察覺出敵方意圖,當即前軍作後方,調轉陣型與之對戰。
廝殺聲不絕於耳,長槍對長槍,箭雨對箭雨,鏖戰許久,雙方死傷無數,江水被血水染紅,朝廷一方不愧為久經沙場,待到收攏起陣型,摩尼教一方漸漸落入下風。
摩尼教護法秦烏天見勢,率領大軍沿著江岸且戰且退,趙周見己方情勢不錯,心中暗喜,下令勢必將敵軍盡數留在北岸,於是一方逃跑,一方追逐,來來回回打過了兩個時辰。
“不好,通州危矣!”
趙周猛地回想起來,敵人除初時全力應戰之外,大多時候且戰且退,按道理來講,敵方雖有損傷,但主力尚存,若是拚死一戰勝負之數實難預料,但他們始終不與其硬拚,分明是有意拖延時間。
念及至此,趙周悔不當初,隻怪自己一時功利薰心,欲要全殲敵軍向朝廷報喜,中了敵人圈套,張家咀距離通州近百裏,騎快馬一個來回也需兩個時辰,如今已然過了兩個時辰,怕是不久便會傳來急報。
果不其然,盞茶功夫不到,有快馬駛入軍營,傳來急報,說是通州被摩尼教大軍圍困,情勢岌岌可危,請求趙將軍支援。
事實上,並非趙周不善用兵,其實他早擔憂摩尼教內有高人坐鎮,會以奇兵突襲,因而暗中叮囑通州江岸主將若事不可為,立馬退守主城固守,如今看來,定是那人貽誤戰機,晚了一步進城,趙周沉吟片刻,環顧眾將大聲道,
“傳令三軍,即刻退回江寧府主城駐守!”
眾將士聞言,麵麵相覷,心中不解趙周為何見死不救,但軍令如山,也容不得他們不從,他們卻是不知,若是此時出兵增援通州,必然會受到兩麵夾擊,非但解不了通州之圍,極大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兩相權衡之下,棄車保帥才是明智之舉。
漢陽城,長江上一座聞名古城,曆來受文人墨客所喜愛,漢陽城江灘蜿蜒不見盡頭,岸高且長,綠柳成蔭,野花遍地,南北兩岸每隔不遠就建有一座了望樓,登高望遠,對岸景致一覽無遺,軍營一舉一動盡收眼底。
子時三刻,江邊忽然刮起南風,仔細望去,南岸的一排了望樓上陡地升起濃濃煙霧,那煙呈淡白,與江霧一色,尋常人根本難以分辨。
北岸了望樓的將士見了,並未引起絲毫警覺,紛紛將其吸入口鼻,未過多久,眾人口吐白沫,暈厥倒地,北岸的哨崗頃刻間形同虛設。
一排排帆船猶如遮天蔽日的蝗蟲一般自南岸順風而下,密密麻麻,數之不盡,每條帆船上以五人為一伍,手持弓箭,腰懸長刀,蓄勢待發,摩尼教備戰許久,於今夜現出獠牙。
兩岸相距不過百丈,乘風瞬間即至,摩尼教眾將士蒙著麵巾,手持兵刃悄悄殺向北岸,直取中軍大營。
臨江的朝廷軍馬有人吸入毒煙,失去戰力,即便戰力尚存,也是十不存三,倉促應戰之下,有人尚在睡夢之中便被摩尼教將士砍翻在地,摩尼教大軍長驅直入,如過無人之境。
隨著大軍深入,摩尼教遭遇抵抗越來越強,士兵們立時吞入一粒隨身藥丸,紛紛甩出一枚煙霧彈,煙霧散開,朝廷一方大軍立時人仰馬翻,摩尼教眾將士毫發無損,大軍直搗黃龍......
漢陽城江麵上,十餘艘帆船緩緩駛向北岸,那帆船個個長約十數丈,桅長數丈,帆若垂天之雲,其中一艘帆船上,甲板上兩名老者負手而立,其中一人五六十歲年紀,中等身材,須發灰白,手持一截烏黑鐵杖,若是牧晨在此,定然識得此人,正是摩尼教護法藥王萬千葉。
另一人六十來歲,身材高瘦,雙眸炯炯有神,則是摩尼教西路大軍統帥,姓李,名乘風,李乘風瞥了一眼身旁老者,眼底一抹忌憚之色一閃而逝,恭維笑道,
“萬護法藥道無敵,屢立奇功,真乃摩尼教之福,周教主之福!”
萬千葉聞言,不置可否,嘴角微翹,似嘲諷,又似不屑,隻是緊緊望著北岸默不作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