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和七年十月。
為表討滅黃巾叛軍之功,群臣奏議,天子下詔,改年號為中平,是為中平元年。
自年初以來,大漢天下烽煙四起,匪寇不斷,國運多災,朝綱不興。特別是席卷天下的黃巾之亂,嚴重損傷了朝廷根基。
改元中平,即有紀念討平黃巾之亂的意思,也是統治階級對太平盛世的一種渴求。
南陽,數萬江夏賊眾圍攻宛城,月餘不下。
趙慈手下雖有三萬餘眾,但全都是烏合之眾。南陽太守秦頡雖死,但宛城尚有數千兵馬駐守,更兼宛城城高池厚,且自黃巾之亂平靖後,南陽太守秦頡便大肆修繕城防,利守不利攻,趙慈揮三萬餘賊眾猛攻月餘,竟無法攻破宛城。
眼看軍中糧草將盡,趙慈隻得放棄攻打宛城,率眾寇掠周邊各縣。
博望縣以北二十裏處的一座山穀中。
周武等十名混入賊營的隨從自分兵遁入山林落草之後,終於第一次聚首。
周武環顧其餘九人,說道:“好了,都到齊了。這次費這麽大勁,把你們都召集到這裏來,是因為公子有事情交待下來,事關重大,必須要我們弟兄十個合力,才有可能完成任務。否則事有差錯,縱然公子不怪罪,我們也無臉見人。”
陳良問道:“不知公子有何事交待下來?”
其餘隨從也都望向周武。
周武沉聲道:“趙慈引眾寇南陽,南陽太守秦頡戰死,朝廷已經派虎烈中郎將趙融率領一萬大軍前來征討。公子令我等將朝廷大軍動向告之趙慈。”
九名隨從一聽就明白了,這是欲令趙融討賊不利。
至於更深層次的原因,估計涉及到了廟堂之爭,就不是眾隨從要考慮的了。
大夥唯一要做的,就要執行命令,完成公子交待下來的事情而已。
李起道:“我等現在身為匪寇,怕是不易探知朝廷大軍動向。”
周武道:“此事不必擔心,朝廷大軍動向自由公子關注,隨時遣人傳報。我們隻需將消息轉送給趙慈就是了。”
李起道:“既然如此,那就沒什麽問題了,這事好辦。”
周武道:“話雖如此,不過趙慈草寇之輩,就算知道了朝廷大軍動向,趙融也不是能征善戰之將,趙慈也未必能擊敗趙融所率的一萬精銳官軍。若戰不利,趙慈敗退,我們又不宜和官軍正麵交鋒,公子交待下來的任務就沒法完成了。”
一名隨從道:“頭你說吧,要我們怎麽做。”
周武看向戲昌,戲昌臉色淡然,將一幅軍事地形圖在地上攤開。
“眾將請看。”
戲昌手指軍事地形圖,向眾人道:“此次朝廷發兵,隻為征討南陽之江夏賊眾,若東出滎陽、虎牢,從潁川進入南陽,路途較遠。是故趙融大軍定會南下陽人,經梁縣,過霍陽山,從潁川西直接進入魯陽。”
周武道:“朝廷大軍動向我等已盡知,還是直接說重點吧!”
戲昌道:“趙慈雖聚眾三萬餘,然皆為烏合之眾。趙融雖隻有一萬兵馬,但北軍大營皆為朝廷精銳之師。就算趙慈知道了朝廷大軍動向,但若無法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想要擊敗趙融的一萬大軍,恐怕也不容易。”
眾人紛紛點頭,深以為然。
戲昌指手南陽以北,道:“眾位請看,南陽之北多有高山密林,雉縣之北二十裏處有一段三四裏的官道呈溝穀之形,我們隻需在此地埋下伏兵,再將朝廷大軍引入穀中,再施以火攻之計,破朝廷大軍易如反掌耳。”
李起問道:“然而如何才能讓趙融中計?”
戲昌淡然道:“趙融無能之輩,視吾等如草芥,此番出兵,必率軍長驅直進,又怎會料到吾等已為其掘好了墳墓。我軍隻需三敗,便可驕其心,引其入伏。”
周武目光灼灼,奮然道:“好,就依此計。曹洪,就由你跑一趟趙慈軍中,將趙廷大軍動向告之趙慈,再獻上戲昌伏兵之計,一舉擊敗朝廷大軍。”
“遵命。”
李起鏗然應命。
戲昌忽然道:“趙慈率眾攻打宛城不下,其心已挫。為防其不與朝廷大軍交戰,大頭領還需設法助其攻破宛城,如此才能振其雄心,與朝廷大軍一戰。”
周武略微沉吟片刻,便凜然道:“不錯,趙慈引眾三萬餘,攻打個隻有數千兵馬把守的宛城都打不下,若朝廷大軍至,這廝怕是還真不敢與朝廷大軍硬拚。唯今之計,隻有利用我們埋伏在宛城中的內應,助趙慈攻破宛城,才能堅定其心與朝廷大軍一戰。”
眾人紛紛點頭,深以為然。
戲昌又道:“還有一事,在下不得不提醒諸位。”
周武道:“先生請講。”
戲昌淡然道:“曹頭領不要忘了,南陽本有口二百四十餘萬,然自年初以來,南陽大地匪寇四起,先有張曼成聚眾十餘萬攻城掠地,如今又有江夏賊眾引軍寇境,盤踞境內的小股賊匪更是難以計數,百姓流離失所者更是難以計數。”
“據在下粗略估計,自張曼成及趙慈引軍叛亂以來,南陽口眾急劇銳減,至目前至少已去四十萬口,南陽人口現在恐怕還不及兩百萬。”
戲昌說此頓了下,沒有再往下說。
周武凜然一驚,暗忖這戲昌說的不錯,南陽是公子必得之地,然而自年初太平道叛亂以來,南陽匪寇不斷,百姓流離失所,人口銳減是肯定的。
若任其自流,就算將來公子取了南陽,南陽怕也是元氣大傷。
公子要的是一個人口眾多,錢糧棄足富庶的南陽,而不是貧瘠不堪的南陽。
看來這次擊敗朝廷征討大軍後,要先想辦法將趙慈的三萬餘亂軍趕出南陽,還有一些占山為王的草寇也得盡早除掉,不能再令其劫掠南陽百姓。
至於自己,從來都隻是劫掠豪門士族,與百姓秋毫無犯。
公子要的是南陽百姓,隻要百姓不失,人口不減,則根基還在。
----
為表討滅黃巾叛軍之功,群臣奏議,天子下詔,改年號為中平,是為中平元年。
自年初以來,大漢天下烽煙四起,匪寇不斷,國運多災,朝綱不興。特別是席卷天下的黃巾之亂,嚴重損傷了朝廷根基。
改元中平,即有紀念討平黃巾之亂的意思,也是統治階級對太平盛世的一種渴求。
南陽,數萬江夏賊眾圍攻宛城,月餘不下。
趙慈手下雖有三萬餘眾,但全都是烏合之眾。南陽太守秦頡雖死,但宛城尚有數千兵馬駐守,更兼宛城城高池厚,且自黃巾之亂平靖後,南陽太守秦頡便大肆修繕城防,利守不利攻,趙慈揮三萬餘賊眾猛攻月餘,竟無法攻破宛城。
眼看軍中糧草將盡,趙慈隻得放棄攻打宛城,率眾寇掠周邊各縣。
博望縣以北二十裏處的一座山穀中。
周武等十名混入賊營的隨從自分兵遁入山林落草之後,終於第一次聚首。
周武環顧其餘九人,說道:“好了,都到齊了。這次費這麽大勁,把你們都召集到這裏來,是因為公子有事情交待下來,事關重大,必須要我們弟兄十個合力,才有可能完成任務。否則事有差錯,縱然公子不怪罪,我們也無臉見人。”
陳良問道:“不知公子有何事交待下來?”
其餘隨從也都望向周武。
周武沉聲道:“趙慈引眾寇南陽,南陽太守秦頡戰死,朝廷已經派虎烈中郎將趙融率領一萬大軍前來征討。公子令我等將朝廷大軍動向告之趙慈。”
九名隨從一聽就明白了,這是欲令趙融討賊不利。
至於更深層次的原因,估計涉及到了廟堂之爭,就不是眾隨從要考慮的了。
大夥唯一要做的,就要執行命令,完成公子交待下來的事情而已。
李起道:“我等現在身為匪寇,怕是不易探知朝廷大軍動向。”
周武道:“此事不必擔心,朝廷大軍動向自由公子關注,隨時遣人傳報。我們隻需將消息轉送給趙慈就是了。”
李起道:“既然如此,那就沒什麽問題了,這事好辦。”
周武道:“話雖如此,不過趙慈草寇之輩,就算知道了朝廷大軍動向,趙融也不是能征善戰之將,趙慈也未必能擊敗趙融所率的一萬精銳官軍。若戰不利,趙慈敗退,我們又不宜和官軍正麵交鋒,公子交待下來的任務就沒法完成了。”
一名隨從道:“頭你說吧,要我們怎麽做。”
周武看向戲昌,戲昌臉色淡然,將一幅軍事地形圖在地上攤開。
“眾將請看。”
戲昌手指軍事地形圖,向眾人道:“此次朝廷發兵,隻為征討南陽之江夏賊眾,若東出滎陽、虎牢,從潁川進入南陽,路途較遠。是故趙融大軍定會南下陽人,經梁縣,過霍陽山,從潁川西直接進入魯陽。”
周武道:“朝廷大軍動向我等已盡知,還是直接說重點吧!”
戲昌道:“趙慈雖聚眾三萬餘,然皆為烏合之眾。趙融雖隻有一萬兵馬,但北軍大營皆為朝廷精銳之師。就算趙慈知道了朝廷大軍動向,但若無法充分利用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想要擊敗趙融的一萬大軍,恐怕也不容易。”
眾人紛紛點頭,深以為然。
戲昌指手南陽以北,道:“眾位請看,南陽之北多有高山密林,雉縣之北二十裏處有一段三四裏的官道呈溝穀之形,我們隻需在此地埋下伏兵,再將朝廷大軍引入穀中,再施以火攻之計,破朝廷大軍易如反掌耳。”
李起問道:“然而如何才能讓趙融中計?”
戲昌淡然道:“趙融無能之輩,視吾等如草芥,此番出兵,必率軍長驅直進,又怎會料到吾等已為其掘好了墳墓。我軍隻需三敗,便可驕其心,引其入伏。”
周武目光灼灼,奮然道:“好,就依此計。曹洪,就由你跑一趟趙慈軍中,將趙廷大軍動向告之趙慈,再獻上戲昌伏兵之計,一舉擊敗朝廷大軍。”
“遵命。”
李起鏗然應命。
戲昌忽然道:“趙慈率眾攻打宛城不下,其心已挫。為防其不與朝廷大軍交戰,大頭領還需設法助其攻破宛城,如此才能振其雄心,與朝廷大軍一戰。”
周武略微沉吟片刻,便凜然道:“不錯,趙慈引眾三萬餘,攻打個隻有數千兵馬把守的宛城都打不下,若朝廷大軍至,這廝怕是還真不敢與朝廷大軍硬拚。唯今之計,隻有利用我們埋伏在宛城中的內應,助趙慈攻破宛城,才能堅定其心與朝廷大軍一戰。”
眾人紛紛點頭,深以為然。
戲昌又道:“還有一事,在下不得不提醒諸位。”
周武道:“先生請講。”
戲昌淡然道:“曹頭領不要忘了,南陽本有口二百四十餘萬,然自年初以來,南陽大地匪寇四起,先有張曼成聚眾十餘萬攻城掠地,如今又有江夏賊眾引軍寇境,盤踞境內的小股賊匪更是難以計數,百姓流離失所者更是難以計數。”
“據在下粗略估計,自張曼成及趙慈引軍叛亂以來,南陽口眾急劇銳減,至目前至少已去四十萬口,南陽人口現在恐怕還不及兩百萬。”
戲昌說此頓了下,沒有再往下說。
周武凜然一驚,暗忖這戲昌說的不錯,南陽是公子必得之地,然而自年初太平道叛亂以來,南陽匪寇不斷,百姓流離失所,人口銳減是肯定的。
若任其自流,就算將來公子取了南陽,南陽怕也是元氣大傷。
公子要的是一個人口眾多,錢糧棄足富庶的南陽,而不是貧瘠不堪的南陽。
看來這次擊敗朝廷征討大軍後,要先想辦法將趙慈的三萬餘亂軍趕出南陽,還有一些占山為王的草寇也得盡早除掉,不能再令其劫掠南陽百姓。
至於自己,從來都隻是劫掠豪門士族,與百姓秋毫無犯。
公子要的是南陽百姓,隻要百姓不失,人口不減,則根基還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