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知道青蓮宗與海客聯手,要幹一番大事嗎?她暗示過皇帝會有危機之事,他是否已經領會?
破陣未成,歸途氣氛壓抑。隻在靠近敦煌城之時,眾人看見城中情形,才陡然精神振奮起來。
隻見風沙侵蝕的古舊城牆上,鮮明的旌旗招展,十二龍太常旗居中,日月四象星宿旗並彩幢、華蓋、龍首幡赫然在目。
旌旗下方,是甲胄鮮明的整肅隊伍,齊整列隊,隨扈中軍。
看見這樣的陣容排場,眾人哪還會不知道,皇帝禦駕親臨,已至敦煌了。
朱聿恒一眼便看見了滎國公與寧陽侯麾下的隊伍。知道他們是此次聖上的左掖軍,他打馬上前,與他們見麵。
滎國公笑嗬嗬地往城內一指,道:“聖上本打算隻到瓜州,但因記掛殿下,因此多增了這段行程。殿下快進城去吧,勿讓聖上久等了。”
朱聿恒雖也急著去見祖父,但剛從地下脫困,這一路又風沙跋涉,身上全是塵土,便回頭對阿南道:“我換身衣服覲見聖上,此次陣法你先與各位先生磋商,待會兒我回來咱們詳敘。”
阿南應了一聲,眼看他帶韋杭之縱馬離去,回頭瞥了瞥滎國公,想起他就是袁才人的父親,心下不由閃過一個念頭——他知道自己女兒是死在太子妃手下嗎?
滎國公自然不知道。他五十不到年紀,笑容滿麵平易近人,捋須目送朱聿恒離去,便看向阿南,打量問:“你便是那位南姑娘?”
阿南沒料到他居然知道自己,拱手向他行了一禮,說:“鄉野草民,不足國公爺掛齒。”
滎國公笑道:“你可是舉足輕重的人,不然朝廷此次怎會調動江南、嶺南大批海邊民眾檔案,為你搜尋父母籍貫?”
阿南知道阿琰在幫自己尋找父母身世,倒沒料到居然是這麽大的排場,估計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了。
她難免有些不好意思:“多承殿下費心了。”
滎國公撚須而笑,意味深長地打量她,阿南自然知道他的神情代表什麽,不由暗自揣測,究竟他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阿琰的關係。
其實她自己心底都尚未理清,可眾人儼然已將她當成皇太孫身邊人,讓她感覺有些別扭。
不過別扭歸別扭,一想到滎國公都已知道此事,那麽自己的父母該是尋到了,她心頭又湧起喜悅來。
畢竟,那個遺失在風浪中的錦囊是她此生最大的遺憾,就如她將自己的爹娘遺失在了茫茫暗海之上,讓她每每在午夜夢回之時難以釋懷,遺恨不已。
這麽想來,和阿琰在一起也挺好的……至少,無論什麽事情,他都是手到拈來,永遠能滿足她的期待,不會讓人失落。
聖駕親臨,敦煌的正堂早被肅清。朱聿恒邁入廣亮大門,看見堂前眾人垂手立在院中,偌大院落內靜得落針可聞。
侍立於門邊的大太監高壑,見皇太孫殿下來了,趕緊迎上來,壓低聲音道:“聖上此行龍體疲憊,說是除了殿下您之外,其餘任何人不見。”
朱聿恒向他一點頭,快步進了門。
出乎意料,皇帝並沒有任何長途跋涉的倦怠模樣,反而麵帶隱怒,一見朱聿恒進來,便將一封密函丟給他:“剛收到的邊關急報,北元已經得知他們王女慘死之事了,借口是我朝之人指使殺害王女,如今正要糾集軍隊,陳陣邊關。”
朱聿恒打開急報看著,隻聽皇帝又問:“你出發來敦煌時,朕曾將此事交托予你,如今進展如何了?”
朱聿恒道:“王女與卓壽之死,孫兒目前已有線索,隻是凶手一時難以擒拿。”
皇帝雙眉一豎:“難以擒拿是什麽意思?”
“凶犯已顯露了行跡,線索與作案手法孫兒與阿南也已基本理清。隻是對方異常警覺,逃脫在外,如今孫兒正在安排設局中,不日便能將罪魁禍首擒拿歸案。”
“不日?今年秋焚後,北元糧草已盡,正在窮凶極惡之際,隻差南下的由頭。朕此次微服西巡,未備好北伐糧草,怕是無法深入草原再犁王庭,此事你得迅速應對才好!”
為遏製北元實力,邊境每年會焚燒兩次草原,一次在秋,一次在春。燒的範圍與時機都要謹慎選擇,既要讓北元人饑馬乏,又不能讓他們沒了活路,控製在苟延殘喘的界限之上。
托賴此舉,多年來北元猶如困獸,而如今因王女之死,打破了多年平衡,讓他們儼然有了興風作浪的借口。
朱聿恒道:“單單應對北元不難,但孫兒還查知,山東青蓮宗流寇已流竄至西北,如今正要與北元聯手,對陛下不利。”
邊境不寧,內外勢力勾結,形勢如此嚴峻下,朱聿恒口氣神情卻顯得頗為輕鬆,令皇帝的眉頭反倒鬆開了,問:“看你的樣子,難道說,其中還有利於我們的方麵?”
“是,北元王女之死,導致了邊境動蕩,但也是此事的突破口,孫兒有把握,隻要拿到了證據,便能平息一切,非但北元要乖乖撤出我境內,寧順王有生之年亦不敢再生事端。”
皇帝見他如此肯定,便也放心道:“好。既然如此,一切便都交給你吧,隻是北元來勢洶洶,你務必在他們到來之前查明真相,以免貽誤戰機。”
“孫兒定不負聖上所托!”
等正事談完,皇帝示意他到自己身旁來,握著他的手仔細端詳,說道:“瘦了,黑了,怎麽看起來有點像那個阿南了?”
朱聿恒不覺笑了:“聖上見過阿南?”
“你屬意的人,朕自然得去打量一眼。”皇帝又問,“玉門關這邊陣法進展如何了?聽說你剛從那邊回來?”
“是,隻是此次陣法太過棘手,目前無功而返。”
朱聿恒將照影陣法描述一遍,皇帝也是沉吟:“天底下雙胞胎好找,可身手要一樣出色的已很困難,何況你身上山河社稷圖時間緊迫,上哪兒再找這樣一對人破陣?”
“可此陣若是不破,屆時丟了敦煌一帶,西北防線收縮至嘉峪關內,長城便由北攻據點而轉成邊界防禦線,日後局勢被動,隻能靠沿線九邊重鎮,大是不利。”
皇帝歎道:“你所說的這一切,朕焉能不知?可人力有時而窮,這陣法若委實破不了,那便另尋他法罷。朕記得你說過,下一個陣法或許在昆侖?”
“即使沒有這山河社稷圖,僅從戰略出發,孫兒也認為,這個陣法對西北的意義太過重大,遠勝昆侖山闕。”朱聿恒卻並未附和皇帝的意思,斬釘截鐵道,“這個玉門陣,破得了要破,破不了,也要破!”
“好!既然已下定了決心,便縱是千難萬險,死生何懼!”皇帝見他神情如此堅毅,抬手重重拍在他的後背上,“朕相信,你定能破解西北困局。”
頓了片刻,他又問:“你抱持此心,那個司南知道嗎?她是否會與你一起?”
“會。”朱聿恒毫不猶豫道,“無論如何,我們二人不會分開。”
皇帝聽他回答得如此肯定,沉吟頷首,將身旁一個匣子打開,取出幾份卷宗,道:“這是司南的身世,朕已經查證確鑿。”
朱聿恒抬手接過,謝了聖上。
“朕能幫你的,也僅有這些了。能不能讓這野性難馴的女海匪為你所用,還是得靠你自己的手段。”皇帝意味深長道,“去吧,希望她不要辜負你所付出的一切。”
朱聿恒出了門,一邊走著,一邊翻開手中的卷宗,目光在上麵掃過。
裏麵是一批篩選過後,時間、年齡、位置都相符的夫妻。其中可能性較大的幾個,皇帝又禦筆點了出來。
第一對,失蹤後家中餘下公婆及二子,被朱聿恒一眼排除。若阿南母親之前曾有過兩個孩子,那麽她在海上定能及時察覺到自己懷孕,更不至於因為第三個孩子是女兒而失望難過。
第二對第三對,夫婦皆目不識丁,而阿南的錦囊中,留著父親給她的家世名諱字條,至少也該是識得幾個字的。
第四對倒是一切都契合,但男人是個會吊麻撚縫的修船好手。這種工匠被抓後,海盜必定不舍得流海處死。
……
十來對看完,朱聿恒將冊頁翻過來,看向後麵的內容。
他的腳忽然停了下來,目光定定地盯在某一處寥寥幾行字上,就連一貫筆挺的身子,也陡然變得僵直。
跟在身後的韋杭之愕然止住腳步,看向朱聿恒。
他看見殿下低垂的目光定在那卷宗上,整個人仿佛凝固了。
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皇太孫殿下,此時臉色難看得讓韋杭之心生恐懼,甚至想逾矩上前拉住殿下,將他從這不可置信的恍惚中拖出來。
但,不過數息時間,朱聿恒便將手中卷宗一把合上了。
他將它緊緊攥在手中,厚實的桑皮紙被他握出深深折痕,他的手指骨節也泛出了淡淡青色,仿佛手中握著的不是一卷紙,而是一個可怕的深淵。
韋杭之不知這份折子背後隱藏著什麽,隻小心地低喚他:“殿下……殿下?”
他聽到朱聿恒悠長的呼吸聲,是殿下在竭力壓製自己的異狀。他虛浮的目光望著庭樹許久,才慢慢從恍惚中回神,情態也漸漸如常,隻是聲音尚且略帶沙啞:“杭之……”
韋杭之應了一聲:“在。”
“阿南在哪裏?我……現在就去找她。”
第165章 鬼域照影(3)
阿南正在敦煌城樓之上,俯看大漠廣袤,風沙漫漫。
日頭昏黃,朔風卷起砂礫,如同水流般在大地上蔓延。
長煙落日孤城外,不知何處傳來細細笛聲,似有若無吹著一曲陽關,聽得不真切,卻格外顯得纏綿悱惻。
朱聿恒上到城樓,見阿南正專注看著下麵,便向她走去,問:“在看什麽?”
“阿琰你看。”阿南指著下方的龍勒水,一群災民被組織起來在修築堤壩。
冬日的寒流之中,一群漢子喊著號子戽水,在最邊上拉著戽鬥的,卻有一個格格不入的鄉下婦人。
朱聿恒皺眉:“這種重活,怎能讓婦人去做?”
阿南靠在城牆上,凝望著那個婦人,低低道:“我猜想,她肯定有個孩子得養活,所以才搶著來幹最累最重的活計。為了給孩子多掙一口吃的,當娘的什麽都願意去做的。”
朱聿恒望著那個手腳粗大麵色黧黑的婦人,抬手默然握住了腰畔的荷包——
那裏麵,裝著他的母親用鮮血給他抄寫的祈福經文。
“阿琰,你知道嗎……我娘當年在海盜窩裏時,為了從別人嘴裏給我搶口吃的,她還和別人打架呢。”
聽她提起她娘,朱聿恒的手不覺微微收緊,抬眼看向阿南。
“那時候我還小,我娘得在一天勞作後,撿些剩下的魚頭魚尾,拿回來煮給我吃,母女倆勉強填飽肚子活下去……”阿南並未察覺他這輕微的失態,她沉浸在往昔記憶中,望著下麵的婦人,神情黯淡,“唉,阿琰,我一直在想,我娘要是活到現在就好了,我一定讓她過上好日子。我們一起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大江南北哪兒風景好我帶她去哪兒玩,什麽好吃的吃什麽,她想要什麽我都給她買……”
朱聿恒專注地望著她,傾聽她的話。
可阿南說到這裏,又怔怔地頓了許久,才搖了搖頭苦笑道:“可其實,我連我娘長什麽樣都記不清了。我那時候太小了,她離開我又實在已太久了。”
她眼中的傷感讓朱聿恒不可自抑,握住了她的手,輕聲道:“阿南,你娘……”
說到這兒,他忽然又想起了案卷上的那些字,內裏深埋的可怕真相,讓他脊背微微發寒,一時遲疑著,無法再開口。
阿南看著他的神情,似是察覺到了什麽:“我聽說朝廷大動幹戈幫我找爹娘,那,有結果了嗎?”
朱聿恒知道瞞不過她,便收斂心神,道:“有,我看到卷宗了。”
阿南端詳著他,問:“我爹娘是哪裏人?”
他卻反問:“你記得母親確切的口音嗎?或者說,你娘日常生活中,有出現過什麽地方特有的習慣之類嗎?”
阿南搖了搖頭,說:“我娘去世時,我才五歲,又處在魚龍混雜的海匪窩中,是以連口音都未形成。後來被送去我師父那邊後,所接觸的人都是應天口音的官話,更是什麽都不記得了——不過肯定是東南沿海一帶的。”
朱聿恒微點了一下頭,卻思忖許久不開口。
阿南有些急了,甩開他的手道:“算了,你把案卷給我,我自己看吧。”
“不用了。”聽她這樣說,朱聿恒立即抬手攔住了她。
他凝望著她,聲音因為壓得低而慢,顯得極為慎重:“你的籍貫,應該在福州府閩縣轄下的馬尾。”
“馬尾……”阿南望向東方,眼中閃出燦爛的光,“中國塔?”(注1)
朱聿恒未曾聽過中國塔,麵帶詢問。
“在海上航行時,我們問異國的船舶要去往何方,很多人都會說,去中國塔。後來我回歸時,看到七層八角十丈高的羅星塔佇立於江心激流之上,重山層層固守大地,一瞬間明白了為什麽海員們總是難以忘記它。”阿南抬手捂住怦怦的心口,又問,“籍貫找到了,有關於我爹娘的訊息嗎?他們是怎麽認定的?”
“其實,還沒確切認定。”朱聿恒說著,將抄錄的戶籍名冊取出,說道,“其他的,我覺得都對得上,但有一些細節,大概唯有問過了你,才能確定。”
破陣未成,歸途氣氛壓抑。隻在靠近敦煌城之時,眾人看見城中情形,才陡然精神振奮起來。
隻見風沙侵蝕的古舊城牆上,鮮明的旌旗招展,十二龍太常旗居中,日月四象星宿旗並彩幢、華蓋、龍首幡赫然在目。
旌旗下方,是甲胄鮮明的整肅隊伍,齊整列隊,隨扈中軍。
看見這樣的陣容排場,眾人哪還會不知道,皇帝禦駕親臨,已至敦煌了。
朱聿恒一眼便看見了滎國公與寧陽侯麾下的隊伍。知道他們是此次聖上的左掖軍,他打馬上前,與他們見麵。
滎國公笑嗬嗬地往城內一指,道:“聖上本打算隻到瓜州,但因記掛殿下,因此多增了這段行程。殿下快進城去吧,勿讓聖上久等了。”
朱聿恒雖也急著去見祖父,但剛從地下脫困,這一路又風沙跋涉,身上全是塵土,便回頭對阿南道:“我換身衣服覲見聖上,此次陣法你先與各位先生磋商,待會兒我回來咱們詳敘。”
阿南應了一聲,眼看他帶韋杭之縱馬離去,回頭瞥了瞥滎國公,想起他就是袁才人的父親,心下不由閃過一個念頭——他知道自己女兒是死在太子妃手下嗎?
滎國公自然不知道。他五十不到年紀,笑容滿麵平易近人,捋須目送朱聿恒離去,便看向阿南,打量問:“你便是那位南姑娘?”
阿南沒料到他居然知道自己,拱手向他行了一禮,說:“鄉野草民,不足國公爺掛齒。”
滎國公笑道:“你可是舉足輕重的人,不然朝廷此次怎會調動江南、嶺南大批海邊民眾檔案,為你搜尋父母籍貫?”
阿南知道阿琰在幫自己尋找父母身世,倒沒料到居然是這麽大的排場,估計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了。
她難免有些不好意思:“多承殿下費心了。”
滎國公撚須而笑,意味深長地打量她,阿南自然知道他的神情代表什麽,不由暗自揣測,究竟他們如何看待自己與阿琰的關係。
其實她自己心底都尚未理清,可眾人儼然已將她當成皇太孫身邊人,讓她感覺有些別扭。
不過別扭歸別扭,一想到滎國公都已知道此事,那麽自己的父母該是尋到了,她心頭又湧起喜悅來。
畢竟,那個遺失在風浪中的錦囊是她此生最大的遺憾,就如她將自己的爹娘遺失在了茫茫暗海之上,讓她每每在午夜夢回之時難以釋懷,遺恨不已。
這麽想來,和阿琰在一起也挺好的……至少,無論什麽事情,他都是手到拈來,永遠能滿足她的期待,不會讓人失落。
聖駕親臨,敦煌的正堂早被肅清。朱聿恒邁入廣亮大門,看見堂前眾人垂手立在院中,偌大院落內靜得落針可聞。
侍立於門邊的大太監高壑,見皇太孫殿下來了,趕緊迎上來,壓低聲音道:“聖上此行龍體疲憊,說是除了殿下您之外,其餘任何人不見。”
朱聿恒向他一點頭,快步進了門。
出乎意料,皇帝並沒有任何長途跋涉的倦怠模樣,反而麵帶隱怒,一見朱聿恒進來,便將一封密函丟給他:“剛收到的邊關急報,北元已經得知他們王女慘死之事了,借口是我朝之人指使殺害王女,如今正要糾集軍隊,陳陣邊關。”
朱聿恒打開急報看著,隻聽皇帝又問:“你出發來敦煌時,朕曾將此事交托予你,如今進展如何了?”
朱聿恒道:“王女與卓壽之死,孫兒目前已有線索,隻是凶手一時難以擒拿。”
皇帝雙眉一豎:“難以擒拿是什麽意思?”
“凶犯已顯露了行跡,線索與作案手法孫兒與阿南也已基本理清。隻是對方異常警覺,逃脫在外,如今孫兒正在安排設局中,不日便能將罪魁禍首擒拿歸案。”
“不日?今年秋焚後,北元糧草已盡,正在窮凶極惡之際,隻差南下的由頭。朕此次微服西巡,未備好北伐糧草,怕是無法深入草原再犁王庭,此事你得迅速應對才好!”
為遏製北元實力,邊境每年會焚燒兩次草原,一次在秋,一次在春。燒的範圍與時機都要謹慎選擇,既要讓北元人饑馬乏,又不能讓他們沒了活路,控製在苟延殘喘的界限之上。
托賴此舉,多年來北元猶如困獸,而如今因王女之死,打破了多年平衡,讓他們儼然有了興風作浪的借口。
朱聿恒道:“單單應對北元不難,但孫兒還查知,山東青蓮宗流寇已流竄至西北,如今正要與北元聯手,對陛下不利。”
邊境不寧,內外勢力勾結,形勢如此嚴峻下,朱聿恒口氣神情卻顯得頗為輕鬆,令皇帝的眉頭反倒鬆開了,問:“看你的樣子,難道說,其中還有利於我們的方麵?”
“是,北元王女之死,導致了邊境動蕩,但也是此事的突破口,孫兒有把握,隻要拿到了證據,便能平息一切,非但北元要乖乖撤出我境內,寧順王有生之年亦不敢再生事端。”
皇帝見他如此肯定,便也放心道:“好。既然如此,一切便都交給你吧,隻是北元來勢洶洶,你務必在他們到來之前查明真相,以免貽誤戰機。”
“孫兒定不負聖上所托!”
等正事談完,皇帝示意他到自己身旁來,握著他的手仔細端詳,說道:“瘦了,黑了,怎麽看起來有點像那個阿南了?”
朱聿恒不覺笑了:“聖上見過阿南?”
“你屬意的人,朕自然得去打量一眼。”皇帝又問,“玉門關這邊陣法進展如何了?聽說你剛從那邊回來?”
“是,隻是此次陣法太過棘手,目前無功而返。”
朱聿恒將照影陣法描述一遍,皇帝也是沉吟:“天底下雙胞胎好找,可身手要一樣出色的已很困難,何況你身上山河社稷圖時間緊迫,上哪兒再找這樣一對人破陣?”
“可此陣若是不破,屆時丟了敦煌一帶,西北防線收縮至嘉峪關內,長城便由北攻據點而轉成邊界防禦線,日後局勢被動,隻能靠沿線九邊重鎮,大是不利。”
皇帝歎道:“你所說的這一切,朕焉能不知?可人力有時而窮,這陣法若委實破不了,那便另尋他法罷。朕記得你說過,下一個陣法或許在昆侖?”
“即使沒有這山河社稷圖,僅從戰略出發,孫兒也認為,這個陣法對西北的意義太過重大,遠勝昆侖山闕。”朱聿恒卻並未附和皇帝的意思,斬釘截鐵道,“這個玉門陣,破得了要破,破不了,也要破!”
“好!既然已下定了決心,便縱是千難萬險,死生何懼!”皇帝見他神情如此堅毅,抬手重重拍在他的後背上,“朕相信,你定能破解西北困局。”
頓了片刻,他又問:“你抱持此心,那個司南知道嗎?她是否會與你一起?”
“會。”朱聿恒毫不猶豫道,“無論如何,我們二人不會分開。”
皇帝聽他回答得如此肯定,沉吟頷首,將身旁一個匣子打開,取出幾份卷宗,道:“這是司南的身世,朕已經查證確鑿。”
朱聿恒抬手接過,謝了聖上。
“朕能幫你的,也僅有這些了。能不能讓這野性難馴的女海匪為你所用,還是得靠你自己的手段。”皇帝意味深長道,“去吧,希望她不要辜負你所付出的一切。”
朱聿恒出了門,一邊走著,一邊翻開手中的卷宗,目光在上麵掃過。
裏麵是一批篩選過後,時間、年齡、位置都相符的夫妻。其中可能性較大的幾個,皇帝又禦筆點了出來。
第一對,失蹤後家中餘下公婆及二子,被朱聿恒一眼排除。若阿南母親之前曾有過兩個孩子,那麽她在海上定能及時察覺到自己懷孕,更不至於因為第三個孩子是女兒而失望難過。
第二對第三對,夫婦皆目不識丁,而阿南的錦囊中,留著父親給她的家世名諱字條,至少也該是識得幾個字的。
第四對倒是一切都契合,但男人是個會吊麻撚縫的修船好手。這種工匠被抓後,海盜必定不舍得流海處死。
……
十來對看完,朱聿恒將冊頁翻過來,看向後麵的內容。
他的腳忽然停了下來,目光定定地盯在某一處寥寥幾行字上,就連一貫筆挺的身子,也陡然變得僵直。
跟在身後的韋杭之愕然止住腳步,看向朱聿恒。
他看見殿下低垂的目光定在那卷宗上,整個人仿佛凝固了。
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的皇太孫殿下,此時臉色難看得讓韋杭之心生恐懼,甚至想逾矩上前拉住殿下,將他從這不可置信的恍惚中拖出來。
但,不過數息時間,朱聿恒便將手中卷宗一把合上了。
他將它緊緊攥在手中,厚實的桑皮紙被他握出深深折痕,他的手指骨節也泛出了淡淡青色,仿佛手中握著的不是一卷紙,而是一個可怕的深淵。
韋杭之不知這份折子背後隱藏著什麽,隻小心地低喚他:“殿下……殿下?”
他聽到朱聿恒悠長的呼吸聲,是殿下在竭力壓製自己的異狀。他虛浮的目光望著庭樹許久,才慢慢從恍惚中回神,情態也漸漸如常,隻是聲音尚且略帶沙啞:“杭之……”
韋杭之應了一聲:“在。”
“阿南在哪裏?我……現在就去找她。”
第165章 鬼域照影(3)
阿南正在敦煌城樓之上,俯看大漠廣袤,風沙漫漫。
日頭昏黃,朔風卷起砂礫,如同水流般在大地上蔓延。
長煙落日孤城外,不知何處傳來細細笛聲,似有若無吹著一曲陽關,聽得不真切,卻格外顯得纏綿悱惻。
朱聿恒上到城樓,見阿南正專注看著下麵,便向她走去,問:“在看什麽?”
“阿琰你看。”阿南指著下方的龍勒水,一群災民被組織起來在修築堤壩。
冬日的寒流之中,一群漢子喊著號子戽水,在最邊上拉著戽鬥的,卻有一個格格不入的鄉下婦人。
朱聿恒皺眉:“這種重活,怎能讓婦人去做?”
阿南靠在城牆上,凝望著那個婦人,低低道:“我猜想,她肯定有個孩子得養活,所以才搶著來幹最累最重的活計。為了給孩子多掙一口吃的,當娘的什麽都願意去做的。”
朱聿恒望著那個手腳粗大麵色黧黑的婦人,抬手默然握住了腰畔的荷包——
那裏麵,裝著他的母親用鮮血給他抄寫的祈福經文。
“阿琰,你知道嗎……我娘當年在海盜窩裏時,為了從別人嘴裏給我搶口吃的,她還和別人打架呢。”
聽她提起她娘,朱聿恒的手不覺微微收緊,抬眼看向阿南。
“那時候我還小,我娘得在一天勞作後,撿些剩下的魚頭魚尾,拿回來煮給我吃,母女倆勉強填飽肚子活下去……”阿南並未察覺他這輕微的失態,她沉浸在往昔記憶中,望著下麵的婦人,神情黯淡,“唉,阿琰,我一直在想,我娘要是活到現在就好了,我一定讓她過上好日子。我們一起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大江南北哪兒風景好我帶她去哪兒玩,什麽好吃的吃什麽,她想要什麽我都給她買……”
朱聿恒專注地望著她,傾聽她的話。
可阿南說到這裏,又怔怔地頓了許久,才搖了搖頭苦笑道:“可其實,我連我娘長什麽樣都記不清了。我那時候太小了,她離開我又實在已太久了。”
她眼中的傷感讓朱聿恒不可自抑,握住了她的手,輕聲道:“阿南,你娘……”
說到這兒,他忽然又想起了案卷上的那些字,內裏深埋的可怕真相,讓他脊背微微發寒,一時遲疑著,無法再開口。
阿南看著他的神情,似是察覺到了什麽:“我聽說朝廷大動幹戈幫我找爹娘,那,有結果了嗎?”
朱聿恒知道瞞不過她,便收斂心神,道:“有,我看到卷宗了。”
阿南端詳著他,問:“我爹娘是哪裏人?”
他卻反問:“你記得母親確切的口音嗎?或者說,你娘日常生活中,有出現過什麽地方特有的習慣之類嗎?”
阿南搖了搖頭,說:“我娘去世時,我才五歲,又處在魚龍混雜的海匪窩中,是以連口音都未形成。後來被送去我師父那邊後,所接觸的人都是應天口音的官話,更是什麽都不記得了——不過肯定是東南沿海一帶的。”
朱聿恒微點了一下頭,卻思忖許久不開口。
阿南有些急了,甩開他的手道:“算了,你把案卷給我,我自己看吧。”
“不用了。”聽她這樣說,朱聿恒立即抬手攔住了她。
他凝望著她,聲音因為壓得低而慢,顯得極為慎重:“你的籍貫,應該在福州府閩縣轄下的馬尾。”
“馬尾……”阿南望向東方,眼中閃出燦爛的光,“中國塔?”(注1)
朱聿恒未曾聽過中國塔,麵帶詢問。
“在海上航行時,我們問異國的船舶要去往何方,很多人都會說,去中國塔。後來我回歸時,看到七層八角十丈高的羅星塔佇立於江心激流之上,重山層層固守大地,一瞬間明白了為什麽海員們總是難以忘記它。”阿南抬手捂住怦怦的心口,又問,“籍貫找到了,有關於我爹娘的訊息嗎?他們是怎麽認定的?”
“其實,還沒確切認定。”朱聿恒說著,將抄錄的戶籍名冊取出,說道,“其他的,我覺得都對得上,但有一些細節,大概唯有問過了你,才能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