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年代,歲月沉澱的老者,猶如一本厚重的書,心懷千帆閱盡的細膩與滄桑。許牧簡簡單單一句話“有酬勞”,如同春風拂過荒原,瞬間在他們心底播撒下希望的種子。


    在此之前,這些老者不過是懷著聽天由命的心情,在陽城默默等待生命的終章。


    “應修書一封,托付於老房,囑咐他妥善照料這些長輩,並製定合理的薪酬方案。”一番溫言暖語後,許牧在衛士王昭的護送下,向著城中的將軍府緩步前行。


    這座府邸曾是裴虔通的棲身之所,城破之後,它見證了孤獨與流離,如今則是鐵浮屠的營地,承載新的使命與守護。


    “他們的培訓及錄用事宜需妥善處理,有老房在旁,一切自是無憂。”想到此,許牧心中湧起一陣輕鬆。那些本該親力親為的重擔,放下時竟有種難以言喻的解脫感。


    “敵軍攻打城門了!”一聲呼喝,自城頭傳來,猛然打破了許牧的思緒。


    他臉上掠過一抹異色,對身邊的偏將王昭吩咐:“去看看是何情況。”


    “遵命!”王昭領命,疾步向城門奔去。


    未幾,城牆上擴音器再次響起:“敵軍撤離!敵軍已撤退!”


    許牧: “……”


    這一場所謂的攻城,竟然如此迅速地結束了!仿佛隻是一眨眼的功夫,戰鬥就已經畫上了句號。從開始到結束,這場戰爭甚至可能還沒有持續一刻鍾的時間,就已經塵埃落定。這樣的結果實在令人瞠目結舌,讓人不禁感歎戰爭的變幻莫測和出人意料。誰能想到,這場原本被寄予厚望、備受關注的攻城之戰,會以如此短暫而驚人的方式落下帷幕呢?


    登臨城頭時,張須陀已披掛鐵浮屠,借由望遠鏡目送敵人退卻的背影。


    “老張,這是怎麽一回事?”許牧也望向撤退的敵軍,那黑壓壓的隊伍,來去匆匆,如同夜風過境。


    張須陀指向那支軍隊,神色中亦有幾分驚訝,緩緩分析:“應是裴行儼所部,裴仁基之子,率萬人來犯,意圖以巨木撞開城門,而後又毫無征兆地撤離。”


    此時,前去探查的王昭也返回,報告道:“啟稟主公,敵軍……用巨木撞擊城門,發現內部有水泥加固,多次撞擊無效後,便撤退了。”


    “估計那裴行儼小子看到固若金湯的城門,臉都要氣綠了。”一旁的孫穎滿是敬佩之色。自從主公接管陽城,首要之舉便是封閉城樓,其遠見卓識,令人歎服。


    許牧無奈搖頭,攻打城門,這簡直是徒勞無功。選擇攀牆而入或者從城頭發動突襲,這兩種策略都比直接硬撼城門要明智得多。攀牆而入可以避免與城牆上的守衛發生正麵衝突,減少傷亡和暴露目標的風險。而從城頭發動突襲則能夠出其不意地攻擊敵人,打亂他們的防禦部署。相比之下,硬撼城門需要麵對城牆的堅固防禦和敵人的密集火力,往往會導致大量士兵傷亡,而且成功的機會也較小。因此,攀牆而入或從城頭發動突襲都是更為明智的戰略選擇,可以提高進攻的效率和成功率。畢竟,陽城最為堅固之處,便是城門。


    許牧的命令下,城門處的石牆被水泥加固了五米,任憑對方如何撞擊,短期內也是難以撼動。


    麵對城防的一係列措施,孫穎感慨萬千:“主公真是高瞻遠矚。”


    許牧並未居功,擺手道:“偶然而已,對了,明日的挑釁信準備得如何了?”


    孫穎急忙從袖中取出信件,呈遞給許牧審閱。看過之後,許牧微微頷首,不得不承認,孫穎確實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單論挑釁信,筆觸之犀利,足以叫人氣惱。


    “這次比前兩日有所進步,但仍可更進一步。比如提及裴行儼攻城門,就寫你早有預料,再添把火氣氣他們,最好能將敵軍將領氣個半死。”許牧稍作沉吟,提出了建議。


    孫穎身體一震,連忙擺手:“屬……下屬不敢妄言。”


    這全是主公的計謀,他豈敢貪功?


    但許牧並不在意這些,他更看重的是讓孫穎的名字響徹天下。


    “有何不敢,照做便是。另外,洛陽那邊的請封信,再添一條——求娶公主!”許牧瞪了他一眼,最後一句卻差點嚇得孫穎腿軟。


    “這……這……屬下……”孫穎難以置信地望著許牧,仿佛在詢問主公是否當真……


    得到的卻是肯定的回複:“去做吧,此事辦成,本主公絕不會虧待你!”


    孫穎一臉愁容,接回信件,心情沉重地走下了城牆。這幾封信寫得他心力交瘁,但漸漸地,他竟從中領悟了些許訣竅,如何讓文字激怒人心,如何達成主公的要求,甚至氣死敵軍將領……


    “罷了,還是寫吧,大不了一死,反正這條命也是主公所賜。”回到偏將府,孫穎豁然開朗,開始專心致誌地創作起來。


    ………………


    城牆上,雖然嘴上戲謔,張須陀對裴行儼依然保持著高度警惕,對許牧言道:“此番攻城,僅是試探,裴仁基身為老將,其子亦精通兵法。末將觀其進退有序,撤退從容不迫,下次進攻,恐怕……”


    許牧深表讚同,點頭道:“我們可以在戰術上輕視敵人,但在戰略上必須重視。城外的壕溝進展如何?”


    張須陀指了指城外的空地,回憶起主公接手陽城後下達的第一個指令——挖壕溝。看似平坦的城外,實則下方已被挖空不少。再挖三天,必能挖出足以陷敵的大坑。


    張須陀匯報了目前挖坑的進度,但許牧對此並不滿意。


    “效率還是太低,何時才能擁有挖掘機呢。”


    許牧心中暗自歎息。若有挖掘機,隻需少量人力,三天之內即可完成挖溝任務。陽城雖小,城牆也不過千米寬,至今隻挖了三分之一。占據陽城隻是起步,接下來,他還需要依托陽城,挫敗李密,而這壕溝正是關鍵。


    “看來得回萬民城一趟,催促研究所加速研發灌鋼法。”


    隨著萬民城的擴建,對器械效率的要求日益增高。挖壕溝進度緩慢,皆因仍舊采用鐵鏟挖掘。這個時代沿襲漢代的炒鋼法,雖能一定程度強化鐵質,但受限頗多,難以徹底去除硫磷等雜質,嚴重影響鋼材質量。


    唐代中後期,工匠們發明了灌鋼法,通過將生鐵與熟鐵共煉,使生鐵液化融入熟鐵,極大提升了鋼材性能,如唐代宿鐵刀,鋒利無比,能輕易斬斷敵軍的鐵甲。


    若能提前掌握這項技術,挖掘效率至少提高一倍。隻是許牧隻知大致原理,具體還需依靠研究所的匠人們。


    隨著萬民城的迅速發展,除了缺乏讀書人,匠人也成了緊缺資源。不同領域的專業技能無法兼顧,萬民城內的匠人僅有一名鐵匠,因此技術突破進展緩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之在古代翻雲覆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偏愛紫色的小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偏愛紫色的小李並收藏重生之在古代翻雲覆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