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萬民城的債主
重生之在古代翻雲覆雨 作者:偏愛紫色的小李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俗語雲,江山可易,本性難移,老楊數十年積澱的脾性,哪是輕易可變的。
“主公,民間遭逢不幸,貧乏至極,這些借據如何處置?”正當許牧陷入沉思,房玄齡的話語自背後響起,手中握著的,是一遝沉重的……債務憑證。
許牧轉身,輕輕揮手:“付之一炬吧。”
這一張張借據,皆是萬民城中百姓,在艱難時刻向主公府求援的證明。
自宣布免除農稅以來,萬民城內一片歡騰,百姓眼中有希望的火花,對土地的熱情空前高漲。於是,無論是否分配到田地的家庭,都不約而同地向主公府借貸種子,期望能在來年豐收。
不經意間,許牧成了萬民城數萬民眾的債主。
然而洪水肆虐,權衡之下,許牧決意免除這些種子的費用,以解百姓燃眉之急。
對他而言,些許銀兩不足掛懷。
“主公仁德無雙。”房玄齡先是一愣,隨即展顏微笑,深深一拜。
他攜借據而來,本意即是請求主公銷毀,以減百姓災難中的重擔。此番舉動,無疑證實了他的判斷無誤——主公非但英明,更是慈悲之君。
……。
連綿不絕的大雨仿佛不知疲倦,但萬民城中,在楊廣與房玄齡的共同努力下,生活仍井然有序。
臨時搭建的居所裏,每日由主公府分發粥食,更有棉被與火爐,溫暖著每個夜晚,以免寒氣侵體。百姓們甚至覺得,這裏比城外的生活更為舒適。
無需勞神於炊煙,隻需按時排隊領取粥食;歸家時,簡陋的水泥房裏,暖爐與棉被交織出難得的溫馨,許多人在深夜被這份溫暖喚醒。盡管萬人同居,略顯擁擠,但這場洪水,似乎喪失了它原有的猙獰。
在萬民城,見不到災後的愁容滿麵,取而代之的是時不時傳來的歡聲笑語。縱使外界暴雨如注,心中的希望之火從未熄滅。
上萬百姓得到妥善安頓,許牧心頭的大石這才緩緩落地。房玄齡不負良相之名,將萬民城治理得井然有序,一切隻待老楊這邊無憂,便能安然度過這場洪災。
“下一步,應考慮災後重建的諸多事宜。”在主公府內,許牧草擬了初步規劃,隨即召來房玄齡,共商重建大計。
與此同時,楊廣與來護兒每日冒雨巡查,以防河道阻塞,危及萬民城安全。
……。
陽城之外,裴仁基的軍隊在狂風暴雨中撤離,退至高山之上避險。雨水如瀑布般傾瀉,永濟渠與通濟渠水位飆升,摧毀沿途無數農田,災民流離失所,傷亡慘重。
與萬民城內的景象相比,猶如天堂與地獄之別。
陽城之內亦是如此。
張須陀剛接管陽城不久,鐵浮屠與正在訓練的士兵們突遇洪澇,整座城池淪陷於水中,積水甚至沒過小腿。
在征詢許牧意見後,張須陀帶領城中士卒遷至城樓,暫時棲身。
幸而城內並無百姓,千餘人的隊伍尚能安頓。畢竟,主公信中言明,雨勢不過旬日即止。
城樓上,張須陀每日扼腕歎息,若非這連綿陰雨,他早已將萬民城的新兵錘煉成鐵血戰士。
而孫穎卻頗感欣慰,一是許牧離城,不必再為書信頭疼,二是瓦崗軍那句口號,已讓他夜不能寐數日。
“替天行道,活捉孫賊……”
夢中陽城失守,他落入瓦崗軍之手,結局淒慘無比……這一切,隻因信中言辭過於激進,尤其是最後那封。
每當回想,張須陀便心有餘悸。
直至今日,一封來自深山的信件再次抵達,出自許牧親筆。
閱畢,張須陀沉聲下令:“全軍聽令!冒雨演練,不得懈怠,雨歇即刻出城!”
“遵命!”
三百鐵浮屠響應,隨後八百士兵緊跟其後。
發布命令後,張須陀收起信件,感慨萬千:“主公真是……步步為營,萬民城內安泰無恙,無人傷亡。而此番暴雨成災,卻是萬民城擴展的絕佳時機。”
許牧信中,正要求他籌備待命,待雨停之日,率軍出城,尋覓那些無家可歸的百姓。失去家園與糧食的人們,最易成為萬民城的新居民。彼時,瓦崗軍必定措手不及,隻要行動迅速,短期內即可收獲大量人口,通過陽城,送往深山之中的萬民城。因此,張須陀讚歎主公深謀遠慮。
……。
萬民城內,雨已連綿七日,未有止意。
城外,已是一片汪洋。
洪水雖不時衝擊城牆,終被堅壁擋在門外。城內外,宛若兩個世界。
這些日子,楊廣、來護兒等人最為辛苦,多次疏通水道,確保城內排水暢通。而今日,萬民城街道竟也泛濫成災。
許牧得知後,立刻召來房玄齡:“老房,水勢為何上漲?老楊何在?”
房玄齡急拱手答道:“楊大人清晨便與來總管巡城,或許已發現端倪,正緊急搶修。”
許牧眉頭微蹙,話語間,水位似又悄無聲息地上升。不久,城建司的工人前來稟報:“主公,楊大人請您前去查看。”
許牧連忙攜房玄齡,撐傘前往。
萬民碑旁,一群民夫冒雨挖掘,揭示了深藏土下的水泥管道……
“主公,民間遭逢不幸,貧乏至極,這些借據如何處置?”正當許牧陷入沉思,房玄齡的話語自背後響起,手中握著的,是一遝沉重的……債務憑證。
許牧轉身,輕輕揮手:“付之一炬吧。”
這一張張借據,皆是萬民城中百姓,在艱難時刻向主公府求援的證明。
自宣布免除農稅以來,萬民城內一片歡騰,百姓眼中有希望的火花,對土地的熱情空前高漲。於是,無論是否分配到田地的家庭,都不約而同地向主公府借貸種子,期望能在來年豐收。
不經意間,許牧成了萬民城數萬民眾的債主。
然而洪水肆虐,權衡之下,許牧決意免除這些種子的費用,以解百姓燃眉之急。
對他而言,些許銀兩不足掛懷。
“主公仁德無雙。”房玄齡先是一愣,隨即展顏微笑,深深一拜。
他攜借據而來,本意即是請求主公銷毀,以減百姓災難中的重擔。此番舉動,無疑證實了他的判斷無誤——主公非但英明,更是慈悲之君。
……。
連綿不絕的大雨仿佛不知疲倦,但萬民城中,在楊廣與房玄齡的共同努力下,生活仍井然有序。
臨時搭建的居所裏,每日由主公府分發粥食,更有棉被與火爐,溫暖著每個夜晚,以免寒氣侵體。百姓們甚至覺得,這裏比城外的生活更為舒適。
無需勞神於炊煙,隻需按時排隊領取粥食;歸家時,簡陋的水泥房裏,暖爐與棉被交織出難得的溫馨,許多人在深夜被這份溫暖喚醒。盡管萬人同居,略顯擁擠,但這場洪水,似乎喪失了它原有的猙獰。
在萬民城,見不到災後的愁容滿麵,取而代之的是時不時傳來的歡聲笑語。縱使外界暴雨如注,心中的希望之火從未熄滅。
上萬百姓得到妥善安頓,許牧心頭的大石這才緩緩落地。房玄齡不負良相之名,將萬民城治理得井然有序,一切隻待老楊這邊無憂,便能安然度過這場洪災。
“下一步,應考慮災後重建的諸多事宜。”在主公府內,許牧草擬了初步規劃,隨即召來房玄齡,共商重建大計。
與此同時,楊廣與來護兒每日冒雨巡查,以防河道阻塞,危及萬民城安全。
……。
陽城之外,裴仁基的軍隊在狂風暴雨中撤離,退至高山之上避險。雨水如瀑布般傾瀉,永濟渠與通濟渠水位飆升,摧毀沿途無數農田,災民流離失所,傷亡慘重。
與萬民城內的景象相比,猶如天堂與地獄之別。
陽城之內亦是如此。
張須陀剛接管陽城不久,鐵浮屠與正在訓練的士兵們突遇洪澇,整座城池淪陷於水中,積水甚至沒過小腿。
在征詢許牧意見後,張須陀帶領城中士卒遷至城樓,暫時棲身。
幸而城內並無百姓,千餘人的隊伍尚能安頓。畢竟,主公信中言明,雨勢不過旬日即止。
城樓上,張須陀每日扼腕歎息,若非這連綿陰雨,他早已將萬民城的新兵錘煉成鐵血戰士。
而孫穎卻頗感欣慰,一是許牧離城,不必再為書信頭疼,二是瓦崗軍那句口號,已讓他夜不能寐數日。
“替天行道,活捉孫賊……”
夢中陽城失守,他落入瓦崗軍之手,結局淒慘無比……這一切,隻因信中言辭過於激進,尤其是最後那封。
每當回想,張須陀便心有餘悸。
直至今日,一封來自深山的信件再次抵達,出自許牧親筆。
閱畢,張須陀沉聲下令:“全軍聽令!冒雨演練,不得懈怠,雨歇即刻出城!”
“遵命!”
三百鐵浮屠響應,隨後八百士兵緊跟其後。
發布命令後,張須陀收起信件,感慨萬千:“主公真是……步步為營,萬民城內安泰無恙,無人傷亡。而此番暴雨成災,卻是萬民城擴展的絕佳時機。”
許牧信中,正要求他籌備待命,待雨停之日,率軍出城,尋覓那些無家可歸的百姓。失去家園與糧食的人們,最易成為萬民城的新居民。彼時,瓦崗軍必定措手不及,隻要行動迅速,短期內即可收獲大量人口,通過陽城,送往深山之中的萬民城。因此,張須陀讚歎主公深謀遠慮。
……。
萬民城內,雨已連綿七日,未有止意。
城外,已是一片汪洋。
洪水雖不時衝擊城牆,終被堅壁擋在門外。城內外,宛若兩個世界。
這些日子,楊廣、來護兒等人最為辛苦,多次疏通水道,確保城內排水暢通。而今日,萬民城街道竟也泛濫成災。
許牧得知後,立刻召來房玄齡:“老房,水勢為何上漲?老楊何在?”
房玄齡急拱手答道:“楊大人清晨便與來總管巡城,或許已發現端倪,正緊急搶修。”
許牧眉頭微蹙,話語間,水位似又悄無聲息地上升。不久,城建司的工人前來稟報:“主公,楊大人請您前去查看。”
許牧連忙攜房玄齡,撐傘前往。
萬民碑旁,一群民夫冒雨挖掘,揭示了深藏土下的水泥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