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節
(曆史同人)隻手遮天女性野心家[直播] 作者:道_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說到底還是要清算他們。
大殿之上瞬間哀嚎成片——
“娘娘,老臣忠心耿耿啊!”
“娘娘,老臣對您忠心不二啊娘娘!”
“既然忠心耿耿,既然忠心不二,那本後的政令想來你們也是支持的?”
呂後抬眉。
“政令?”
“什麽政令?”
大臣們一頭霧水。
當然,也有機敏的大臣猜到呂後想做什麽,眼中精光微微一閃,並未參與其他大臣們的討論,手裏的象笏攥得比剛才緊了些。
“宣留侯張良覲見。”
小黃門尖聲唱道。
張良緩緩走入大殿。
“而今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隻靠我們這些人治理是不夠的,九州四海需要更多的有才之士。”
呂後道,“我昨夜與留侯徹夜長談,讓留侯擬了一個選官製度,眾卿暢所欲言,與留侯一同完善一下科舉選官。”
眾人紛紛看向留侯張良。
張良手持象笏,侃侃而談,“科舉,分文舉與武舉,文舉考墨義帖經策問與詩賦雜文,武舉考功夫拳腳與行軍布陣。”
“不分貴賤,不論出身,隻要應試之人才學出眾,皆能入朝為官。”
“不分貴賤?”
“不論出身?”
寂靜大殿瞬間炸開鍋,“這是要以百姓為官?!”
“百姓民智未開,以百姓為官,豈不是遺禍百姓?”
“百姓為官乃無稽之談。古往今來,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終其一生隻知田與地,讓這樣的人為官,實乃滑天下之大稽!”
“娘娘,此舉甚不妥。百姓不通文墨,不知百家,更無能征善戰的本事,讓他們去做官,非但是提拔她們,而是害了他們。”
“是啊,民智未開,豈能為官?”
“百姓無才,豈能知治國之策?”
呂後視線掃過吵成一鍋粥的朝臣,方才他們戰戰兢兢,如今他們能說會道,斷人錢財如殺人父母,觸及到自身利益,他們連身家性命都可以不要。
——科舉選官意味著打破蒙蔭繼承製度,意味著他們的子孫後代不能剛出生便是侯爵貴族,權力繼承被打破,他們能讚同才是有了鬼。
“娘娘三思,今天下初平,大漢基業尚未穩固,您萬不可動搖我大漢立國根本啊!”
——聽聽,連罪名都替她想好了,科舉選官,便是動搖大漢江山,好似她不是開國皇後,而是斷送大漢江山的禍國妖妃。
“如果我偏要動搖呢?”
呂後懶挑眉,聲音緩緩,“科舉製度讓百姓雖一日卑賤,但不會一世卑賤,隻要有才學,隻要肯努力,他們便能擁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而不是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你們還記得你們起義之際跟隨陳勝吳廣說過的話嗎?!”
作者有話說:
呂後:雖千萬人,吾往矣
張良:同上
寶子們好暖!我現在心態還好,因為你們一直都在護著我鴨o(n_n)o~
寫這種曆史人物肯定會有爭議,尤其是呂後是爭議中的爭議,我寫的時候就想象得到以後肯定會被罵
但是,我真的好喜歡這種野心勃勃的女人啊!
這個世界對女人的惡意太深了,尤其是女性政治家,如果呂後是男人,她絕對名垂千古,評價也會比現在好很多,但她是女人,是掌權的女人,子孫後代全被屠戮,沒有後人替她說話,所以她的評價一代更比一代低__
有一說一,在西漢時呂後評價還沒這麽低來著,那個屠戮呂家的朱虛侯劉章還在替呂後洗來著,說呂後是正統,掌權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呂家,呂家迷惑呂後,幹涉呂後的政策,所以他們才要誅殺諸呂。
嗯,後來上位的文帝也洗了一波呂後,這意味著在他們的年代,呂後就是正統,她執政沒有任何問題,哪怕誅滅呂氏一族都不能打著誅滅呂雉的旗號,而是罵她的家族左右了她的思想。
然而諷刺的是西漢覺得呂後當政沒有任何問題,現在卻有一些人覺得呂後是女主幹政,是不對,是不配,就很諷刺__
第12章 升官發財死老公。
眾臣身體微微一僵,滔滔不絕的抵製頓時啞然。
呂後絲毫不意外他們的反應。
他們與項羽不同,並非六國貴族之後,他們大多出身於農民,代表著農民的利益,所以當陳勝吳高振臂一呼,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便讓他們揭竿而起,哪怕遇到項羽時一敗塗地,他們也可以從頭再來。
——他們本就是一無所有的農民,敗一次兩次有什麽重要的?隻要最後那一仗打贏了就好。
本著這種信念,本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信念,他們約法三章,與民秋毫不犯,終於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項羽,也終於將九州天下進收於手。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句話,如果沒有民心所支持,他們根本不可能戰勝項羽,更不可能打下漢家江山,也正是因為如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不可否認。
——那是他們的立國根本,更是天下民心所向。
“看來你們還記得這句話。”
呂後頷首,似是頗為滿意,“既然記得,又為何阻擋我推行科舉製度?”
“這……”
“臣並非阻止娘娘推行新法,而是……而是百姓民智未開啊!”
“是啊,娘娘,百姓連大字都不識幾個,如何能當官議政?”
“不錯。他們連公告都看不懂,又如何能科舉考試?”
“娘娘,百姓不止民智未開,溫飽問題更不曾解決。”
大臣們的聲音一聲蓋過一聲,蕭何猶豫片刻,出列說道,“依老臣之見,當務之急應是輕徭薄稅,與民休養生息,待百姓吃飽穿暖之後,再提科舉製度仍是不遲啊!”
張良眉頭微動。
眾大臣連忙跟著附和,“丞相此話甚是有理。”
“娘娘的當務之急是讓百姓吃飽肚子,而不是讓他們學著當官。”
“丞相的確言之有理。”
呂後斂著衣袖,挑眉瞧了一眼低頭垂眸的蕭何,“但九州百姓皆吃不飽穿不暖嗎?隻怕未必。”
“吃不飽穿不暖便代表沒有學識嗎?也未必。”
“連飯都吃不飽,怎麽可能有學識?”
“娘娘縱然想推行科舉,也該這般——”
“論打仗,論功勞,在座之卿何人能與淮陰侯相較?”
呂後打斷大臣的話,“而淮陰侯的出身又如何?是貴族之後,還是富甲一方?”
“他的出身可曾影響他的排兵布陣?”
“……”
簡直強詞奪理!
——世上能有幾個淮陰侯!
“娘娘,尋常人豈能與淮陰侯相較?”
大臣不屈不撓,“華夏千年曆史,也隻出了一個淮陰侯,娘娘想在九州再尋一個淮陰侯,隻怕不易。”
“淮陰侯不易,那絳侯呢?舞陽侯呢?又或者說梁王彭越?”
張良皺眉出列,“這些人哪個出身顯貴?哪個在跟隨陛下之前便能吃得飽穿得暖?”
大臣被噎得一窒。
“說句你們不愛聽的話,我大漢本就是一幫泥腿子打了天下,除卻留侯與後來歸降陛下的幾位功臣,又有幾人家世顯赫,家中奴仆成群?”
張良開口,呂後順著他的話往下說,“莫說奴仆成群了,隻怕更多的是連肚子都吃不飽,可這又影響到你們什麽了?你們不一樣跟隨陛下南征北戰,戰功赫赫?”
被呂後當眾掀老底,眾臣們臉上有些不自在。
當然,也有那些性格豪邁的,心思淺,容易被說動,聽完呂後的話,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大大咧咧選擇支持呂後,“娘娘說得是,咱們不能因為百姓家境貧寒就瞧不起百姓。”
“咱們都是從百姓裏走出來的,瞧不起他們就是瞧不起自己。”
“正是這個道理。”
呂後的二哥呂釋之見有人讚同呂後的話,這才敢開口,“百姓之中不乏能人之士,若能將那些人收攏朝堂,為國所用,對百姓來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建成侯言之有理。”
蕭何微拱手,“而今大漢坐擁九州四海,地域何其遼闊,若隻靠我們這些官員來治理,怕是不夠的,倒不如在百姓之中擇優而錄,以百姓治百姓,興許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
其他大臣臉色微變。
蕭何乃百官之首,與他們向來同心同德,可今天卻突然支持呂後,對他們來講無疑是一種背叛。
可,科舉若開,便意味著所有人都有當官的可能,他們跟隨陛下出生入死換來的榮華富貴又算什麽?
——憑什麽他們九死一生才能換來的東西,後人動動嘴皮子就能獲得?
“丞相說得好聽,可這九州天下的百姓也隻出了我們這群人,可見戰將與能臣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的,更不是所有百姓都具備的東西。”
“丞相萬萬不可。”
“陛下臨行前將國事托付您與娘娘,可不是讓您萬事都由著娘娘的。”
大臣們圍攻蕭何。
呂後有些意外。
這位大漢丞相素來左右逢源滑不溜秋,莫說在大臣與她之間了,就連她與陛下之間他都是四平八穩的,從不偏向任何一人,且性格比較保守,在事情沒有出成效之前,他不可能表態,今日怎突然改了性子,在科舉製度上支持她?
大殿之上瞬間哀嚎成片——
“娘娘,老臣忠心耿耿啊!”
“娘娘,老臣對您忠心不二啊娘娘!”
“既然忠心耿耿,既然忠心不二,那本後的政令想來你們也是支持的?”
呂後抬眉。
“政令?”
“什麽政令?”
大臣們一頭霧水。
當然,也有機敏的大臣猜到呂後想做什麽,眼中精光微微一閃,並未參與其他大臣們的討論,手裏的象笏攥得比剛才緊了些。
“宣留侯張良覲見。”
小黃門尖聲唱道。
張良緩緩走入大殿。
“而今天下初定,百廢待興,隻靠我們這些人治理是不夠的,九州四海需要更多的有才之士。”
呂後道,“我昨夜與留侯徹夜長談,讓留侯擬了一個選官製度,眾卿暢所欲言,與留侯一同完善一下科舉選官。”
眾人紛紛看向留侯張良。
張良手持象笏,侃侃而談,“科舉,分文舉與武舉,文舉考墨義帖經策問與詩賦雜文,武舉考功夫拳腳與行軍布陣。”
“不分貴賤,不論出身,隻要應試之人才學出眾,皆能入朝為官。”
“不分貴賤?”
“不論出身?”
寂靜大殿瞬間炸開鍋,“這是要以百姓為官?!”
“百姓民智未開,以百姓為官,豈不是遺禍百姓?”
“百姓為官乃無稽之談。古往今來,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終其一生隻知田與地,讓這樣的人為官,實乃滑天下之大稽!”
“娘娘,此舉甚不妥。百姓不通文墨,不知百家,更無能征善戰的本事,讓他們去做官,非但是提拔她們,而是害了他們。”
“是啊,民智未開,豈能為官?”
“百姓無才,豈能知治國之策?”
呂後視線掃過吵成一鍋粥的朝臣,方才他們戰戰兢兢,如今他們能說會道,斷人錢財如殺人父母,觸及到自身利益,他們連身家性命都可以不要。
——科舉選官意味著打破蒙蔭繼承製度,意味著他們的子孫後代不能剛出生便是侯爵貴族,權力繼承被打破,他們能讚同才是有了鬼。
“娘娘三思,今天下初平,大漢基業尚未穩固,您萬不可動搖我大漢立國根本啊!”
——聽聽,連罪名都替她想好了,科舉選官,便是動搖大漢江山,好似她不是開國皇後,而是斷送大漢江山的禍國妖妃。
“如果我偏要動搖呢?”
呂後懶挑眉,聲音緩緩,“科舉製度讓百姓雖一日卑賤,但不會一世卑賤,隻要有才學,隻要肯努力,他們便能擁有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而不是一輩子麵朝黃土背朝天。”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你們還記得你們起義之際跟隨陳勝吳廣說過的話嗎?!”
作者有話說:
呂後:雖千萬人,吾往矣
張良:同上
寶子們好暖!我現在心態還好,因為你們一直都在護著我鴨o(n_n)o~
寫這種曆史人物肯定會有爭議,尤其是呂後是爭議中的爭議,我寫的時候就想象得到以後肯定會被罵
但是,我真的好喜歡這種野心勃勃的女人啊!
這個世界對女人的惡意太深了,尤其是女性政治家,如果呂後是男人,她絕對名垂千古,評價也會比現在好很多,但她是女人,是掌權的女人,子孫後代全被屠戮,沒有後人替她說話,所以她的評價一代更比一代低__
有一說一,在西漢時呂後評價還沒這麽低來著,那個屠戮呂家的朱虛侯劉章還在替呂後洗來著,說呂後是正統,掌權沒問題,有問題的是呂家,呂家迷惑呂後,幹涉呂後的政策,所以他們才要誅殺諸呂。
嗯,後來上位的文帝也洗了一波呂後,這意味著在他們的年代,呂後就是正統,她執政沒有任何問題,哪怕誅滅呂氏一族都不能打著誅滅呂雉的旗號,而是罵她的家族左右了她的思想。
然而諷刺的是西漢覺得呂後當政沒有任何問題,現在卻有一些人覺得呂後是女主幹政,是不對,是不配,就很諷刺__
第12章 升官發財死老公。
眾臣身體微微一僵,滔滔不絕的抵製頓時啞然。
呂後絲毫不意外他們的反應。
他們與項羽不同,並非六國貴族之後,他們大多出身於農民,代表著農民的利益,所以當陳勝吳高振臂一呼,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便讓他們揭竿而起,哪怕遇到項羽時一敗塗地,他們也可以從頭再來。
——他們本就是一無所有的農民,敗一次兩次有什麽重要的?隻要最後那一仗打贏了就好。
本著這種信念,本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信念,他們約法三章,與民秋毫不犯,終於戰勝了不可一世的項羽,也終於將九州天下進收於手。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句話,如果沒有民心所支持,他們根本不可能戰勝項羽,更不可能打下漢家江山,也正是因為如此,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才不可否認。
——那是他們的立國根本,更是天下民心所向。
“看來你們還記得這句話。”
呂後頷首,似是頗為滿意,“既然記得,又為何阻擋我推行科舉製度?”
“這……”
“臣並非阻止娘娘推行新法,而是……而是百姓民智未開啊!”
“是啊,娘娘,百姓連大字都不識幾個,如何能當官議政?”
“不錯。他們連公告都看不懂,又如何能科舉考試?”
“娘娘,百姓不止民智未開,溫飽問題更不曾解決。”
大臣們的聲音一聲蓋過一聲,蕭何猶豫片刻,出列說道,“依老臣之見,當務之急應是輕徭薄稅,與民休養生息,待百姓吃飽穿暖之後,再提科舉製度仍是不遲啊!”
張良眉頭微動。
眾大臣連忙跟著附和,“丞相此話甚是有理。”
“娘娘的當務之急是讓百姓吃飽肚子,而不是讓他們學著當官。”
“丞相的確言之有理。”
呂後斂著衣袖,挑眉瞧了一眼低頭垂眸的蕭何,“但九州百姓皆吃不飽穿不暖嗎?隻怕未必。”
“吃不飽穿不暖便代表沒有學識嗎?也未必。”
“連飯都吃不飽,怎麽可能有學識?”
“娘娘縱然想推行科舉,也該這般——”
“論打仗,論功勞,在座之卿何人能與淮陰侯相較?”
呂後打斷大臣的話,“而淮陰侯的出身又如何?是貴族之後,還是富甲一方?”
“他的出身可曾影響他的排兵布陣?”
“……”
簡直強詞奪理!
——世上能有幾個淮陰侯!
“娘娘,尋常人豈能與淮陰侯相較?”
大臣不屈不撓,“華夏千年曆史,也隻出了一個淮陰侯,娘娘想在九州再尋一個淮陰侯,隻怕不易。”
“淮陰侯不易,那絳侯呢?舞陽侯呢?又或者說梁王彭越?”
張良皺眉出列,“這些人哪個出身顯貴?哪個在跟隨陛下之前便能吃得飽穿得暖?”
大臣被噎得一窒。
“說句你們不愛聽的話,我大漢本就是一幫泥腿子打了天下,除卻留侯與後來歸降陛下的幾位功臣,又有幾人家世顯赫,家中奴仆成群?”
張良開口,呂後順著他的話往下說,“莫說奴仆成群了,隻怕更多的是連肚子都吃不飽,可這又影響到你們什麽了?你們不一樣跟隨陛下南征北戰,戰功赫赫?”
被呂後當眾掀老底,眾臣們臉上有些不自在。
當然,也有那些性格豪邁的,心思淺,容易被說動,聽完呂後的話,覺得她的話很有道理,大大咧咧選擇支持呂後,“娘娘說得是,咱們不能因為百姓家境貧寒就瞧不起百姓。”
“咱們都是從百姓裏走出來的,瞧不起他們就是瞧不起自己。”
“正是這個道理。”
呂後的二哥呂釋之見有人讚同呂後的話,這才敢開口,“百姓之中不乏能人之士,若能將那些人收攏朝堂,為國所用,對百姓來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建成侯言之有理。”
蕭何微拱手,“而今大漢坐擁九州四海,地域何其遼闊,若隻靠我們這些官員來治理,怕是不夠的,倒不如在百姓之中擇優而錄,以百姓治百姓,興許會有出乎意料的結果。”
其他大臣臉色微變。
蕭何乃百官之首,與他們向來同心同德,可今天卻突然支持呂後,對他們來講無疑是一種背叛。
可,科舉若開,便意味著所有人都有當官的可能,他們跟隨陛下出生入死換來的榮華富貴又算什麽?
——憑什麽他們九死一生才能換來的東西,後人動動嘴皮子就能獲得?
“丞相說得好聽,可這九州天下的百姓也隻出了我們這群人,可見戰將與能臣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的,更不是所有百姓都具備的東西。”
“丞相萬萬不可。”
“陛下臨行前將國事托付您與娘娘,可不是讓您萬事都由著娘娘的。”
大臣們圍攻蕭何。
呂後有些意外。
這位大漢丞相素來左右逢源滑不溜秋,莫說在大臣與她之間了,就連她與陛下之間他都是四平八穩的,從不偏向任何一人,且性格比較保守,在事情沒有出成效之前,他不可能表態,今日怎突然改了性子,在科舉製度上支持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