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節
(曆史同人)隻手遮天女性野心家[直播] 作者:道_非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彭越撫掌大笑,“對!就講這個!”
“我可太愛聽了!”
韓信輕嗤,“哼,我怎會輕易為人所殺?”
——不僅沒死,還活得好好的。
甚至未來還能惡心一把劉邦,讓劉邦死不瞑目,追悔莫及。
“嗐,這是陛下沒帶我。”
南越已平,略留些副將駐守,英布主力與魯元和兵一處,此時正在往長安趕,聽到天幕的話,便忍不住埋汰劉邦知人不善用,“要是帶上了我,我能讓陛下有白登之圍?”
“開玩笑,我能給匈奴一個白登之圍!”
【但和親真的有用嗎?】
【事實證明,不僅沒用,還會讓匈奴更加蹬鼻子上臉——】
劉邦支起耳朵。
——還能比白登之圍更蹬鼻子上臉?
他不信。
呂雉眉頭微動,絲毫不意外。
匈奴狼子野心,其心必異,做出什麽得寸進尺的事都不會讓她有絲毫意外。
彭越摩拳擦掌,“又一個白登之圍?”
“陛下到底是老了啊,竟然在同一個敵人手裏栽了兩次。”
英布大喜過望。
——說!快說!
這種事情一出來,劉邦下次打匈奴肯定帶他!
韓信興致缺缺。
他不是針對劉邦,也不是針對匈奴,他針對同時代所有戰將,甚至未來的無數戰將——
弱者互毆,毫無意趣兒。
【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劉邦駕崩,呂後臨朝,冒頓盼得花兒都謝了,盼得就是這一天啊!】
【劉邦已死,善戰悍將已絕,你們這個孱弱的大漢王朝還不是要任我拿捏!】
【於是自信心滿滿的冒頓單於給呂後寫了一封求愛信,言辭懇切,目的明確——】
【我是一個寂寞的君主,生於沼澤,環境惡劣,但你家不一樣,中原繁華之地,誰能不喜歡?】
【現在你死了丈夫,我也死了閼氏,你不快樂,我也不快樂,要不,咱倆湊合快樂一下?2】
“!!!”
劉邦勃然大怒,拍地而起,“給我去死!!!”
作者有話說:
彭越:…這熱鬧有點過於熱鬧了…
1:《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灌嬰等鹹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原王察之。”
2:《史記·匈奴列傳》:高祖崩,孝惠、呂太後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冒頓乃為書遺高後,妄言。
《漢書·匈奴傳》高後時,冒頓浸驕,乃為書,使使遺高後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第33章 “聽你的,廢太子。”
九州天下為之驚怒——
“小小匈奴欺人太甚!”
“我朝國母也是他能覬覦的?!”
“也不撒泡尿看看自己是什麽東西!”
“我朝國母不容羞辱!”
“陛下何時發兵?我願從軍!”
“我也願意!”
“別衝動, 匈奴可不是南越那種小角色。”
“當初陛下遠征匈奴,但是敗得極慘,被匈奴圍困險些喪命, 要不然咱們也不會跟匈奴人和親。”
“哼,和親, 和親是什麽好政策嗎?”
“拿女人來換取和平, 那是宋朝能幹的事, 不是咱們大漢該幹的!”
“辱我國母, 占我領土,大漢與匈奴不共戴天!”
“對!不共戴天!”
“你們先別衝動,聽聽天幕怎麽說。”
“天幕?天幕肯定講娘娘揮師北上, 踏平匈奴!”
“就是,此等奇恥大辱, 娘娘如何能忍?!”
“……”
彭越嘴巴大張, 愣在原地。
“夫君?”
彭夫人雖也震驚,但沒有彭越反應大, 見彭越呆坐在原地,便抬手拂了拂彭越胸口,“夫君怎麽了?”
溫柔的手撫弄著自己胸口,彭越這才從震驚中回神, 一口氣喘了上來,“匈奴安敢欺我如此!”
“真當我大漢無人了麽!”
他一拍案幾, 盛怒異常,“和親和親!這是和的什麽親!”
“匈奴蠻夷也,不知禮, 不識教化, 與他們和親, 那是送羊入虎口!”
“陛下聖明一世,怎會在這種事情上昏了頭?!”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縱然和親求好,蠻夷也不會以心相待,如此一來,和親便毫無意義!”
“陛下和的一手好親啊。”
英布好一會兒才緩過神,回神之後驚歎無比——
“可惜人家不止想要公主,更想要國母和大漢疆土。”
英玉騎馬在英布身側,聽英布越說越離譜,眉頭不由得蹙了蹙。
——哪怕身後跟的全是親衛,口風極嚴,不會亂說話,但這種話也不可亂說。
“阿父,不可妄言。”
英玉打斷英布的話,“為人臣子,當謹言慎行,萬不可禍從口出,沒得牽連無辜。”
“嗐,我這哪算禍從口出?”
英布抬頭瞧著天幕,神色不似方才輕快,“這位匈奴單於才是真正的禍從口出。”
“等著吧,咱們的陛下可不是當初對陣項羽的陛下了。”
“此話一出,大漢匈奴再無和親可能!”
“欺人太甚。”
張良擰眉,臉色溫怒。
張夫人瞧了他一眼,“你又不是陛下,你生什麽氣?”
“不是整日常說什麽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既然順其自然了,又何必為這種事生氣?”
張良噎了一下,“那也不是這個順其自然法。”
“此等羞辱——”
“大漢早就被羞辱了,也不見你們怎樣。”
張夫人打斷他的話,“當初和親匈奴,不也是羞辱?”
“當初那口氣咽得下,這口氣有什麽咽不下?”
“這豈能混為一談?”
張良道,“和親公主乃人臣,享大漢之供奉,自當為大漢排憂解難——”
張夫人更奇怪了,“和親公主享大漢供奉,國母難道不享大漢供奉?”
“和親公主為大漢排憂解難,國母更當如此。”
“當然,不止國母要為國家挺身而出,太子陛下更當如此。”
“誰打輸的仗,便叫誰去和親。”
“我可太愛聽了!”
韓信輕嗤,“哼,我怎會輕易為人所殺?”
——不僅沒死,還活得好好的。
甚至未來還能惡心一把劉邦,讓劉邦死不瞑目,追悔莫及。
“嗐,這是陛下沒帶我。”
南越已平,略留些副將駐守,英布主力與魯元和兵一處,此時正在往長安趕,聽到天幕的話,便忍不住埋汰劉邦知人不善用,“要是帶上了我,我能讓陛下有白登之圍?”
“開玩笑,我能給匈奴一個白登之圍!”
【但和親真的有用嗎?】
【事實證明,不僅沒用,還會讓匈奴更加蹬鼻子上臉——】
劉邦支起耳朵。
——還能比白登之圍更蹬鼻子上臉?
他不信。
呂雉眉頭微動,絲毫不意外。
匈奴狼子野心,其心必異,做出什麽得寸進尺的事都不會讓她有絲毫意外。
彭越摩拳擦掌,“又一個白登之圍?”
“陛下到底是老了啊,竟然在同一個敵人手裏栽了兩次。”
英布大喜過望。
——說!快說!
這種事情一出來,劉邦下次打匈奴肯定帶他!
韓信興致缺缺。
他不是針對劉邦,也不是針對匈奴,他針對同時代所有戰將,甚至未來的無數戰將——
弱者互毆,毫無意趣兒。
【公元前一百九十五年,劉邦駕崩,呂後臨朝,冒頓盼得花兒都謝了,盼得就是這一天啊!】
【劉邦已死,善戰悍將已絕,你們這個孱弱的大漢王朝還不是要任我拿捏!】
【於是自信心滿滿的冒頓單於給呂後寫了一封求愛信,言辭懇切,目的明確——】
【我是一個寂寞的君主,生於沼澤,環境惡劣,但你家不一樣,中原繁華之地,誰能不喜歡?】
【現在你死了丈夫,我也死了閼氏,你不快樂,我也不快樂,要不,咱倆湊合快樂一下?2】
“!!!”
劉邦勃然大怒,拍地而起,“給我去死!!!”
作者有話說:
彭越:…這熱鬧有點過於熱鬧了…
1:《史記·卷五十六·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絳侯、灌嬰等鹹讒陳平曰:“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原王察之。”
2:《史記·匈奴列傳》:高祖崩,孝惠、呂太後時,漢初定,故匈奴以驕。冒頓乃為書遺高後,妄言。
《漢書·匈奴傳》高後時,冒頓浸驕,乃為書,使使遺高後曰:“孤僨之君,生於沮澤之中,長於平野牛馬之域,數至邊境,願遊中國。陛下獨立,孤僨獨居。兩主不樂,無以自虞,願以所有,易其所無。”
第33章 “聽你的,廢太子。”
九州天下為之驚怒——
“小小匈奴欺人太甚!”
“我朝國母也是他能覬覦的?!”
“也不撒泡尿看看自己是什麽東西!”
“我朝國母不容羞辱!”
“陛下何時發兵?我願從軍!”
“我也願意!”
“別衝動, 匈奴可不是南越那種小角色。”
“當初陛下遠征匈奴,但是敗得極慘,被匈奴圍困險些喪命, 要不然咱們也不會跟匈奴人和親。”
“哼,和親, 和親是什麽好政策嗎?”
“拿女人來換取和平, 那是宋朝能幹的事, 不是咱們大漢該幹的!”
“辱我國母, 占我領土,大漢與匈奴不共戴天!”
“對!不共戴天!”
“你們先別衝動,聽聽天幕怎麽說。”
“天幕?天幕肯定講娘娘揮師北上, 踏平匈奴!”
“就是,此等奇恥大辱, 娘娘如何能忍?!”
“……”
彭越嘴巴大張, 愣在原地。
“夫君?”
彭夫人雖也震驚,但沒有彭越反應大, 見彭越呆坐在原地,便抬手拂了拂彭越胸口,“夫君怎麽了?”
溫柔的手撫弄著自己胸口,彭越這才從震驚中回神, 一口氣喘了上來,“匈奴安敢欺我如此!”
“真當我大漢無人了麽!”
他一拍案幾, 盛怒異常,“和親和親!這是和的什麽親!”
“匈奴蠻夷也,不知禮, 不識教化, 與他們和親, 那是送羊入虎口!”
“陛下聖明一世,怎會在這種事情上昏了頭?!”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縱然和親求好,蠻夷也不會以心相待,如此一來,和親便毫無意義!”
“陛下和的一手好親啊。”
英布好一會兒才緩過神,回神之後驚歎無比——
“可惜人家不止想要公主,更想要國母和大漢疆土。”
英玉騎馬在英布身側,聽英布越說越離譜,眉頭不由得蹙了蹙。
——哪怕身後跟的全是親衛,口風極嚴,不會亂說話,但這種話也不可亂說。
“阿父,不可妄言。”
英玉打斷英布的話,“為人臣子,當謹言慎行,萬不可禍從口出,沒得牽連無辜。”
“嗐,我這哪算禍從口出?”
英布抬頭瞧著天幕,神色不似方才輕快,“這位匈奴單於才是真正的禍從口出。”
“等著吧,咱們的陛下可不是當初對陣項羽的陛下了。”
“此話一出,大漢匈奴再無和親可能!”
“欺人太甚。”
張良擰眉,臉色溫怒。
張夫人瞧了他一眼,“你又不是陛下,你生什麽氣?”
“不是整日常說什麽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既然順其自然了,又何必為這種事生氣?”
張良噎了一下,“那也不是這個順其自然法。”
“此等羞辱——”
“大漢早就被羞辱了,也不見你們怎樣。”
張夫人打斷他的話,“當初和親匈奴,不也是羞辱?”
“當初那口氣咽得下,這口氣有什麽咽不下?”
“這豈能混為一談?”
張良道,“和親公主乃人臣,享大漢之供奉,自當為大漢排憂解難——”
張夫人更奇怪了,“和親公主享大漢供奉,國母難道不享大漢供奉?”
“和親公主為大漢排憂解難,國母更當如此。”
“當然,不止國母要為國家挺身而出,太子陛下更當如此。”
“誰打輸的仗,便叫誰去和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