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澈嘴角微微一揚,“繡衣屬都是父皇的人,情報是一頂一的準。既不肯說明來處,便是怕說了,孤不會用罷了。那圖八成是五弟那裏來的,保太後怕孤擋了他立功,去父皇那走人情。”
說完,元澈複仔細端詳那副城內細作所獻的圖紙。
兩幅圖紙皆用裴秀六體法所繪,其分率、準望、道裏、高下俱佳。不同於繡衣屬所獻,這副圖紙於岩體傾斜角度,乃至於河道曲直,描繪得更為合理生動。能接觸到這種精密程度輿圖的人,隻可能是陸家嫡係,而能畫出這種輿圖的人,則必在秘府任職數年,或是對六體製圖極為精通。
再看字體標注,兩者皆為館閣體。這種字體方正勻直,如同桎梏一般束縛書者的才情。之所以被廣泛運用在官方文書上,主要仰賴於書寫這種字體時,不易暴露書者本身筆法的缺陷。
繡衣屬所獻圖,書寫者在極力藏拙,但城內細作所獻的那副,卻是在極力藏鋒,為的是更貼近於原圖。而能達到這樣的水準,至少隸楷絕佳,行書應該也很漂亮。
元澈半睜開眼,目光神往,仿若欣賞名家畫作一般。
“馮讓。”修長的指節扣了扣圖紙,語調悠揚而懶散:“等入建鄴之後,咱們找個人。這個人要是陸氏皇室嫡係,有在秘府任職的履曆,或熟知六體製圖法的亦可。最重要的是隸書楷書均要好。且這個人從咱們渡江之後,就一直在台城內總覽全局,並無外任駐防。”
馮讓一邊點頭一邊附和:“吳王一脈子女眾多,如今兩國交戰,嫡係多守各個險要,若按照殿下所言,範圍定會縮小許多。隻是如今咱們與北邊斷了聯係。方才建鄴城方向似有火光,要是蘇將軍那邊攻破了台城就好了,咱們就不會被困在這鬼地方了。”
元澈淡淡一笑:“攻破台城是好,也不好。若台城破,你我自然解出困境。但這滅國之戰,都城臨門一腳,孤一個統帥坐在這荒郊野嶺,眼巴巴地看別人踢,隻怕父皇知道也會不滿。”
此次征伐吳國皆是他父皇舊邸老將,戰績卓卓不說,還有著當年易儲立下的從龍首功。若再有滅吳頭功錦上添花,於今上,於自己,皆是難以承受的壓力。
朱雀橋還是要打。
此時,元澈貼身內侍周恢捧著食盒通報入內。見此光景,便迫不及待地將剛得的消息告予主人開解:“殿下,吳地的幾個大族私下派了人,給殿下送了書信,還有些珠寶玩器。其中吳興沈氏還奉上舞姬二十人,另有三名廚子。”
說完周恢將飯菜布置妥當,之後又將一碗盞進上,碗盞內盛的東西類似粥羹,色白如雪,上有一朵糖漬紅梅,如同美人冰肌上點綴的豔麗花鈿。
軍中飲食粗獷,多以極易儲存的黍米肉幹為主,像這種細羹,顯然出自沈家進獻的廚子之手。
吳地大族此時下了血本與魏國主將暗通款曲,多少有些為自己找後路的意思,這也基本確定北邊戰局格外順利,吳國破滅在旦夕之間。
“他們的消息倒比孤來的快。”元澈嘴角牽了一絲笑意,旋即指了指不遠處的碗盞問,“這是什麽?”
第3章 兩難
周恢滿麵堆笑:“回殿下,這是藕粉羹。一般二十斤藕產一斤粉,南方豪族家常吃,隻是做的沒有這樣白,磨得沒這樣細。沈家用的是吳興產的一種雪藕,白如凝脂,細膩如膏。但產量有限,因此價值鬥金,尋常人家吃不到,專供皇室。”
元澈走向前,用勺子舀了一下粉羹,似是不經意問了一句:“沈家和陸家走的近?”
“哦,這奴婢不知。”周恢剛答完,方意會主上的意思,忙補充道,“沈家所在的吳興離吳王長女會稽郡主的湯沐邑頗近。聽廚子說,兩年前吳王長女去封地,途徑沈家。沈家的廚頭兒便作此羹奉上。後來沈家曾一度官至度支尚書,至於沈家是不是走了這位會稽郡主的門路,這奴婢就不知道了。”
“哼。你既能和這些廚子學舌,不如再去舞姬處轉轉,學學吳音之妙。”元澈將周恢的一無所獲諷刺了一番,之後取了書信來讀。
周恢一向了解元澈的脾氣,準備去舞姬處打探,趕忙告退。
元澈將幾封信看過,語氣中盡是鄙夷:“沈氏阿諛取容,卻居要職,可見江東王氣已盡。至於這會稽郡主——”後麵的品評之語旋即被一聲冷哼代替,元澈又頗為嫌棄地舀了一下那盞藕粉羹。
沈家人雖然諂媚奉承,但不得不承認這藕粉做的頗得會稽郡主的容貌精髓。
的確白若凝脂。
“你吃不吃?”元澈笑著看向馮讓。
麵對忽然轉變的笑臉,馮讓連忙謝辭:“殿下抬愛,末將進來時,看見那些南人送來好些鹿肉,末將給殿下燒些來,不比吃這個過癮?”
元澈見他避禍般的神態,並不戳破,便揮了揮手:“那你去吧。鹿肉燒好先不必送到孤這裏,與將士們分食即可。再傳孤的令,攻城先登者、斬首三級者,皆可分得珠寶玉器。軍功卓著,家中無妻者,賜舞姬成家。”
馮讓雖早已見慣了自家殿下賞賜將士的慷慨,但聽到此處亦不由得振奮道:“末將得令!”殿下決意要在今日攻下朱雀門了。
馮讓走後,元澈又恢複了冷漠凜然的神色。現在若不攻朱雀門,就不光是滅吳首功會被外姓人拿走這麽簡單了。
南方世族傾巨資來走自己的門路,自己深入腹地,處於劣勢,不得不點頭笑納。這些珠寶黃金、美人仆役就如同燙手的山芋。
自己若私吞,則影響士氣,更為監軍所忌,所以必須要散出去。
若什麽都不做就分給眾將士,那便會人人思歸,無心打仗,畢竟財寶美女都到手了,犯不著在戰場上拚命。況且若將這筆巨資收下,而不行攻城之舉,傳到朝廷,又會被以怎樣的方式解讀?長安城那幫老人精們的底色,他可清楚的很。
但若是強行攻城,結果如何,元澈實在無法保證。石頭城的陸歸是戰局最大的變數,他要是真不顧戰後清算,把腦袋別褲腰帶上跟自己玩命,自己隻怕要屍沉秦淮河了。
元澈解下冠帶,閉目凝思,若不是那幾個世族下了血本往自己軍營裏送東西,他真懷疑此番亦是由那個人一手促成。時局如此,境況如斯,如今無論他元澈選什麽,竟然都是毒藥。
隻聽一聲清脆的聲響,玉盞粉碎,與潔白的藕羹化為一色。
是日午後,雨仍未停,元澈再次列陣攻城。吳國抵抗依舊頑強,金湯俱下,火矢如流。魏軍的戰損仍在攀升,但士氣振奮,毫不畏戰。
此時元澈於中軍坐鎮指揮,而他麾下的軍法隊士正源源不斷地入內稟報傷亡人數。
“此次傷一百五十六人,陣亡四十餘人,都尉司馬趙興殉職。”
元澈點了點頭,戰損雖然仍在增多,但是每次增加的數量卻在減少,這證明吳軍已是強弩之末,防守器具也出現了嚴重不足。
此時,建鄴城內忽傳來爆破巨響,元澈心中一震,忽然站起。
台城已經攻破了。
元澈引馬出陣,他決定賭上一賭,陸歸的援軍會去台城勤王,不會來朱雀門。
將旗烈烈,旌節耀目,元澈舉槊激昂道:“諸君冒險乘危,遠道而來,正求今日之戰。請隨我生死一決,封妻蔭子之功,王侯將相之業,於此在矣!”
魏軍全軍高呼,悉數湧向朱雀橋,準備發起最後一波強攻。此時馮讓忽指向朱雀門:“殿下快看,吳軍降了!吳軍降了!”
隻見數十隻巨大的降幡從城垛上展開,仿佛城內王公們俯身拱手垂下的白色袖袂。厚重雄偉的朱雀門在忽然到來的一片寂靜中徐徐打開。
眾將士早已殺紅了眼,見城門大開,奮死衝向朱雀橋。
而元澈麵對此情此景,眉頭緊鎖,他有一種非常不好的預感在腦海中徘徊。一連串的情景在腦海中閃回,建鄴城上黑色的烏雲之上,仿佛藏著一雙巨大的手,密密細雨,亦如手中的絲線,浸潤著每一寸土地。
“命眾將收兵,撤回朱雀橋南。”元澈果斷下令。
但此時局麵已非元澈鳴金收兵可以控製住。橋口過於狹窄,若貿然鳴金,將士們爭相回身渡橋,打亂陣腳而造成的踐踏和對後麵方鎮造成的衝擊,極可能會造成整個西南戰場的潰敗。
元澈見馮讓一臉錯愕,再一次重聲下令:“孤先領中軍後撤一裏,屯兵西南高丘。馮讓,你領騎兵一千,屯於西北草木處,若有吳軍殺出,你作為奇兵於側翼攻擊。陳都尉,你去取孤的節杖,去朱雀橋傳令各將,命他們三部軍分三向循序後撤,不可慌亂。”
說罷,元澈調轉馬頭,親領中軍回撤。中軍撤出尚未到高丘,隻聽朱雀橋上一聲巨響。元澈回首而望,隻見被黑暗籠罩的不遠處,忽冒起衝天火光,一時間慘叫哀嚎之聲連綿不絕。元澈此時額前已滲出絲絲冷汗,他目光陰鷙,按劍不語——那個人,他一定要找到。
第4章 思危
思危閣據舊苑之東北,離諸所皆遠,算上專門放置書冊的夾層,共有五層之高。其南麵臨水,與熏風水榭由一九曲長廊銜接,正門由西進入,乃是舊苑清冷孤僻之所在。
閣內一應陳設皆清雅素淨,毫無六朝貴胄的奢華靡麗。由一層至三層,皆是清一色的黑木案榻,裝飾也多用白瓷青玉,另設樂器棋枰,頗見雅趣。再往上,連案榻都不設,不過一二青色蒲團。
陸昭此時坐在思危閣的三層,身後是一展菘藍絹麵屏風,上繡著兩枝白梅,疏淡有致,支離肥白,乃脫胎於名家工筆。而屏風前的人,腰背削直,素服端坐,展肩收臂,風流韻致極盡內斂,倒更勝於名家工筆。
望著窗外,陸昭陷入沉思。
數日前,朱雀橋伴隨著一聲巨響,湮沒在了秦淮河底,但魏軍主力及其主將並無實質性的傷亡。由元澈率領的魏軍主力僅留下了清剿部隊在建鄴城外,精銳部隊由朱雀門鋪設浮橋入都。而大軍入城後的第一件事竟是撲滅台城餘火,安頓吳國百官。
至此,各家已無反抗之心,甚至期盼招降的詔書快些來到。有了正式的招降詔書,世家們才能以魏國臣民自居。畢竟光瞧著那些駐守在宮城內的甲士,就讓人心生畏懼。
然而陸昭冷眼瞧著,那些甲
士並無大戰後掠奪燒殺之舉,依舊是軍紀嚴明,堅守崗位,不傷一草一木。
自魏軍攻破白石壘之後,原本居住在內宮的皇室宗親全部逃離到舊苑。如今,魏國太子元澈已將舊苑派兵進駐,不日便要將他們從舊苑遷出。好在魏軍隻是駐守,並不過於限製他們走動,隻有北麵的思危閣無士兵圍守,這也是陸昭選擇在此與人會麵的原因。
此時,閣內三人已齊,除陸昭以外,還有侍女雲岫與老吳王的貼身侍衛張牧初。
陸昭由席上起身,先從袖中取出兩份文牒,遞給了侍女雲岫:“你拿著這兩份文牒,一會兒就從舊苑西門走。石頭城還有兄長的人馬駐守,不過撐不了多久了。你找到兄長之後,給他其中一份文牒,然後即刻啟程,去灞城官驛住下。”
“官驛?”雲岫驚愕地看著陸昭。
陸昭點了點頭,然後看向侍衛張牧初。
張牧初會意,將手中包的嚴嚴實實的包裹交給了雲岫。
雲岫接過包裹,左手剛剛覆了上去,驀地一驚,瞪大了雙眼先看了看他,又看了看陸昭。
她手裏的這個東西,也隻有張牧初能帶出來了。
陸昭輕聲道:“你拿著文牒,到了灞城官驛,就說是給五皇子回京打個前哨,沒人疑你的。等五皇子人到了,你東西放在驛站,人就離開,直接去長安。”
魏國的五皇子元洸在吳國質居多年,如今吳國滅亡,元洸自然即刻啟程回去領功受賞。
而從三吳北上入關無非兩條路,走武關,或是函穀關,但最終入長安是要過灞橋,駐灞城的。因為迎皇子、將軍們入朝設儀仗,都是從長安東外城郭起的,而灞城離長安外城郭最近。所以每年東麵的諸藩入都朝賀,都是在此停留,等皇帝宣召,依禮入都。
因此元洸必要在灞城住下,次日一早,隨儀仗一同入長安。
“你到了長安,自有人接應你,旁的不必操心。若順利,我們隨後也就過去了。”
雲岫多多少少知道,陸昭曾在長安打點過一位頗有權勢的大人物,於是點了點頭,但依舊有些不放心:“若他不肯幫我們呢?”
“他不敢。”陸昭語氣篤定,“他手裏拿著我給的五十畝鹽田和百畝葦塘呢。再加上這幾年金山銀海的填塞過去,沒虧過他的。”
鹽田產鹽鹵,葦塘的葦杆用作煮鹽的燃料。五十畝鹽田雖不能比江東第一流的顧陸周沈等豪族,但亦是一樁撒鹽成金的巨業了。
吳國不設鹽鐵國營,鹽田都在皇族和世家手裏握著,可以自由交易,算是皇權對世族的一種讓步。
但魏國就不一樣了,鹽鐵私販,抓住了就是流放的重罪。
吳國的這些鹽田,涉及本土利益太廣,眼下魏國不會急著處理,也處理不了。但如果發現朝中私下結交吳國皇室,以鹽田牟利,光一個通敵的罪名,就已經夠送人一程的了。
抹平一個女子進官驛的事情,再將人安頓下來,對那個人來講不是什麽難事,甚至連他親自動手都不需要。沒必要為這種小事冒著流放殺頭的風險,又擔個白眼狼的名聲。
況且那人雖然位高,卻不是絕對的話事人,而且還有些對家在內宮。若真是權重位極,她陸昭反倒不敢求了。
“但凡事皆有萬一。”陸昭思忖片刻,道,“若他不肯,你便說我仍承他的恩情。然後你就等兄長一起西北出關。若他肯幫,你便告訴他,業風無情,敬仁寺的桃樹恐有凍傷,讓他務必在元月之前前往照看。到時候,他想要的一切,自然會有人成全。”
雲岫有些詫異,對陸昭說的最後一件事毫無頭緒,但還是默默將話記下了。
陸昭說完,又向旁邊的張牧初囑咐道:“你替我父王擔了這個事,留在建鄴太危險了,隨雲岫一道出宮,投奔我兄長罷。”
陸昭的兄長陸歸駐守石頭城。老吳王降了魏國,但陸歸那邊一直沒有動靜。雖說好男兒自有誌氣,但眼下時局陸昭與父王私下商議,還是讓兄長出逃。
如今魏國朝堂上對於他們一家人的處置還沒定論,陸昭怕魏國皇帝真下黑手給他們全家一鍋端了,所以怎麽著也得逃出去一個。
這個時代對血親複仇頗為崇尚,自家大哥若真逃了出去,魏國皇帝反倒會更傾向安撫陸家。更何況陸家盤踞多年,也不是說殺幹淨就能殺幹淨的。
亂世群雄,風波詭譎,你殺不幹淨人家,就得給自己留點餘地。
而且對於陸歸來講,繼續駐守石頭城也沒什麽意義。再不跑,陸歸底下的將領怕是要頭一個叛變,砍下陸歸的頭,邀功領賞了。
得跑。
不過具體跑哪去,張牧初沒問,他也知道這位吳國會稽郡主是個心裏有成算的,於是應聲道:“出宮之後頗為艱險,末將先護雲岫娘子去石頭城。之後自當追隨世子,護世子周全。”
陸昭與雲岫是一同長大的情分,聽到張牧初此言,內心頗為感激,深深一福:“如此多謝了。”
忽然,從遠處傳來馬蹄踏雪的聲音。
陸昭從窗外遙遙一望,見是一支魏軍騎隊,似是巡邏兵,又好像比巡邏兵的騎行軌跡更嚴整些,旋即眉頭一鎖,衝二人使了眼色。
說完,元澈複仔細端詳那副城內細作所獻的圖紙。
兩幅圖紙皆用裴秀六體法所繪,其分率、準望、道裏、高下俱佳。不同於繡衣屬所獻,這副圖紙於岩體傾斜角度,乃至於河道曲直,描繪得更為合理生動。能接觸到這種精密程度輿圖的人,隻可能是陸家嫡係,而能畫出這種輿圖的人,則必在秘府任職數年,或是對六體製圖極為精通。
再看字體標注,兩者皆為館閣體。這種字體方正勻直,如同桎梏一般束縛書者的才情。之所以被廣泛運用在官方文書上,主要仰賴於書寫這種字體時,不易暴露書者本身筆法的缺陷。
繡衣屬所獻圖,書寫者在極力藏拙,但城內細作所獻的那副,卻是在極力藏鋒,為的是更貼近於原圖。而能達到這樣的水準,至少隸楷絕佳,行書應該也很漂亮。
元澈半睜開眼,目光神往,仿若欣賞名家畫作一般。
“馮讓。”修長的指節扣了扣圖紙,語調悠揚而懶散:“等入建鄴之後,咱們找個人。這個人要是陸氏皇室嫡係,有在秘府任職的履曆,或熟知六體製圖法的亦可。最重要的是隸書楷書均要好。且這個人從咱們渡江之後,就一直在台城內總覽全局,並無外任駐防。”
馮讓一邊點頭一邊附和:“吳王一脈子女眾多,如今兩國交戰,嫡係多守各個險要,若按照殿下所言,範圍定會縮小許多。隻是如今咱們與北邊斷了聯係。方才建鄴城方向似有火光,要是蘇將軍那邊攻破了台城就好了,咱們就不會被困在這鬼地方了。”
元澈淡淡一笑:“攻破台城是好,也不好。若台城破,你我自然解出困境。但這滅國之戰,都城臨門一腳,孤一個統帥坐在這荒郊野嶺,眼巴巴地看別人踢,隻怕父皇知道也會不滿。”
此次征伐吳國皆是他父皇舊邸老將,戰績卓卓不說,還有著當年易儲立下的從龍首功。若再有滅吳頭功錦上添花,於今上,於自己,皆是難以承受的壓力。
朱雀橋還是要打。
此時,元澈貼身內侍周恢捧著食盒通報入內。見此光景,便迫不及待地將剛得的消息告予主人開解:“殿下,吳地的幾個大族私下派了人,給殿下送了書信,還有些珠寶玩器。其中吳興沈氏還奉上舞姬二十人,另有三名廚子。”
說完周恢將飯菜布置妥當,之後又將一碗盞進上,碗盞內盛的東西類似粥羹,色白如雪,上有一朵糖漬紅梅,如同美人冰肌上點綴的豔麗花鈿。
軍中飲食粗獷,多以極易儲存的黍米肉幹為主,像這種細羹,顯然出自沈家進獻的廚子之手。
吳地大族此時下了血本與魏國主將暗通款曲,多少有些為自己找後路的意思,這也基本確定北邊戰局格外順利,吳國破滅在旦夕之間。
“他們的消息倒比孤來的快。”元澈嘴角牽了一絲笑意,旋即指了指不遠處的碗盞問,“這是什麽?”
第3章 兩難
周恢滿麵堆笑:“回殿下,這是藕粉羹。一般二十斤藕產一斤粉,南方豪族家常吃,隻是做的沒有這樣白,磨得沒這樣細。沈家用的是吳興產的一種雪藕,白如凝脂,細膩如膏。但產量有限,因此價值鬥金,尋常人家吃不到,專供皇室。”
元澈走向前,用勺子舀了一下粉羹,似是不經意問了一句:“沈家和陸家走的近?”
“哦,這奴婢不知。”周恢剛答完,方意會主上的意思,忙補充道,“沈家所在的吳興離吳王長女會稽郡主的湯沐邑頗近。聽廚子說,兩年前吳王長女去封地,途徑沈家。沈家的廚頭兒便作此羹奉上。後來沈家曾一度官至度支尚書,至於沈家是不是走了這位會稽郡主的門路,這奴婢就不知道了。”
“哼。你既能和這些廚子學舌,不如再去舞姬處轉轉,學學吳音之妙。”元澈將周恢的一無所獲諷刺了一番,之後取了書信來讀。
周恢一向了解元澈的脾氣,準備去舞姬處打探,趕忙告退。
元澈將幾封信看過,語氣中盡是鄙夷:“沈氏阿諛取容,卻居要職,可見江東王氣已盡。至於這會稽郡主——”後麵的品評之語旋即被一聲冷哼代替,元澈又頗為嫌棄地舀了一下那盞藕粉羹。
沈家人雖然諂媚奉承,但不得不承認這藕粉做的頗得會稽郡主的容貌精髓。
的確白若凝脂。
“你吃不吃?”元澈笑著看向馮讓。
麵對忽然轉變的笑臉,馮讓連忙謝辭:“殿下抬愛,末將進來時,看見那些南人送來好些鹿肉,末將給殿下燒些來,不比吃這個過癮?”
元澈見他避禍般的神態,並不戳破,便揮了揮手:“那你去吧。鹿肉燒好先不必送到孤這裏,與將士們分食即可。再傳孤的令,攻城先登者、斬首三級者,皆可分得珠寶玉器。軍功卓著,家中無妻者,賜舞姬成家。”
馮讓雖早已見慣了自家殿下賞賜將士的慷慨,但聽到此處亦不由得振奮道:“末將得令!”殿下決意要在今日攻下朱雀門了。
馮讓走後,元澈又恢複了冷漠凜然的神色。現在若不攻朱雀門,就不光是滅吳首功會被外姓人拿走這麽簡單了。
南方世族傾巨資來走自己的門路,自己深入腹地,處於劣勢,不得不點頭笑納。這些珠寶黃金、美人仆役就如同燙手的山芋。
自己若私吞,則影響士氣,更為監軍所忌,所以必須要散出去。
若什麽都不做就分給眾將士,那便會人人思歸,無心打仗,畢竟財寶美女都到手了,犯不著在戰場上拚命。況且若將這筆巨資收下,而不行攻城之舉,傳到朝廷,又會被以怎樣的方式解讀?長安城那幫老人精們的底色,他可清楚的很。
但若是強行攻城,結果如何,元澈實在無法保證。石頭城的陸歸是戰局最大的變數,他要是真不顧戰後清算,把腦袋別褲腰帶上跟自己玩命,自己隻怕要屍沉秦淮河了。
元澈解下冠帶,閉目凝思,若不是那幾個世族下了血本往自己軍營裏送東西,他真懷疑此番亦是由那個人一手促成。時局如此,境況如斯,如今無論他元澈選什麽,竟然都是毒藥。
隻聽一聲清脆的聲響,玉盞粉碎,與潔白的藕羹化為一色。
是日午後,雨仍未停,元澈再次列陣攻城。吳國抵抗依舊頑強,金湯俱下,火矢如流。魏軍的戰損仍在攀升,但士氣振奮,毫不畏戰。
此時元澈於中軍坐鎮指揮,而他麾下的軍法隊士正源源不斷地入內稟報傷亡人數。
“此次傷一百五十六人,陣亡四十餘人,都尉司馬趙興殉職。”
元澈點了點頭,戰損雖然仍在增多,但是每次增加的數量卻在減少,這證明吳軍已是強弩之末,防守器具也出現了嚴重不足。
此時,建鄴城內忽傳來爆破巨響,元澈心中一震,忽然站起。
台城已經攻破了。
元澈引馬出陣,他決定賭上一賭,陸歸的援軍會去台城勤王,不會來朱雀門。
將旗烈烈,旌節耀目,元澈舉槊激昂道:“諸君冒險乘危,遠道而來,正求今日之戰。請隨我生死一決,封妻蔭子之功,王侯將相之業,於此在矣!”
魏軍全軍高呼,悉數湧向朱雀橋,準備發起最後一波強攻。此時馮讓忽指向朱雀門:“殿下快看,吳軍降了!吳軍降了!”
隻見數十隻巨大的降幡從城垛上展開,仿佛城內王公們俯身拱手垂下的白色袖袂。厚重雄偉的朱雀門在忽然到來的一片寂靜中徐徐打開。
眾將士早已殺紅了眼,見城門大開,奮死衝向朱雀橋。
而元澈麵對此情此景,眉頭緊鎖,他有一種非常不好的預感在腦海中徘徊。一連串的情景在腦海中閃回,建鄴城上黑色的烏雲之上,仿佛藏著一雙巨大的手,密密細雨,亦如手中的絲線,浸潤著每一寸土地。
“命眾將收兵,撤回朱雀橋南。”元澈果斷下令。
但此時局麵已非元澈鳴金收兵可以控製住。橋口過於狹窄,若貿然鳴金,將士們爭相回身渡橋,打亂陣腳而造成的踐踏和對後麵方鎮造成的衝擊,極可能會造成整個西南戰場的潰敗。
元澈見馮讓一臉錯愕,再一次重聲下令:“孤先領中軍後撤一裏,屯兵西南高丘。馮讓,你領騎兵一千,屯於西北草木處,若有吳軍殺出,你作為奇兵於側翼攻擊。陳都尉,你去取孤的節杖,去朱雀橋傳令各將,命他們三部軍分三向循序後撤,不可慌亂。”
說罷,元澈調轉馬頭,親領中軍回撤。中軍撤出尚未到高丘,隻聽朱雀橋上一聲巨響。元澈回首而望,隻見被黑暗籠罩的不遠處,忽冒起衝天火光,一時間慘叫哀嚎之聲連綿不絕。元澈此時額前已滲出絲絲冷汗,他目光陰鷙,按劍不語——那個人,他一定要找到。
第4章 思危
思危閣據舊苑之東北,離諸所皆遠,算上專門放置書冊的夾層,共有五層之高。其南麵臨水,與熏風水榭由一九曲長廊銜接,正門由西進入,乃是舊苑清冷孤僻之所在。
閣內一應陳設皆清雅素淨,毫無六朝貴胄的奢華靡麗。由一層至三層,皆是清一色的黑木案榻,裝飾也多用白瓷青玉,另設樂器棋枰,頗見雅趣。再往上,連案榻都不設,不過一二青色蒲團。
陸昭此時坐在思危閣的三層,身後是一展菘藍絹麵屏風,上繡著兩枝白梅,疏淡有致,支離肥白,乃脫胎於名家工筆。而屏風前的人,腰背削直,素服端坐,展肩收臂,風流韻致極盡內斂,倒更勝於名家工筆。
望著窗外,陸昭陷入沉思。
數日前,朱雀橋伴隨著一聲巨響,湮沒在了秦淮河底,但魏軍主力及其主將並無實質性的傷亡。由元澈率領的魏軍主力僅留下了清剿部隊在建鄴城外,精銳部隊由朱雀門鋪設浮橋入都。而大軍入城後的第一件事竟是撲滅台城餘火,安頓吳國百官。
至此,各家已無反抗之心,甚至期盼招降的詔書快些來到。有了正式的招降詔書,世家們才能以魏國臣民自居。畢竟光瞧著那些駐守在宮城內的甲士,就讓人心生畏懼。
然而陸昭冷眼瞧著,那些甲
士並無大戰後掠奪燒殺之舉,依舊是軍紀嚴明,堅守崗位,不傷一草一木。
自魏軍攻破白石壘之後,原本居住在內宮的皇室宗親全部逃離到舊苑。如今,魏國太子元澈已將舊苑派兵進駐,不日便要將他們從舊苑遷出。好在魏軍隻是駐守,並不過於限製他們走動,隻有北麵的思危閣無士兵圍守,這也是陸昭選擇在此與人會麵的原因。
此時,閣內三人已齊,除陸昭以外,還有侍女雲岫與老吳王的貼身侍衛張牧初。
陸昭由席上起身,先從袖中取出兩份文牒,遞給了侍女雲岫:“你拿著這兩份文牒,一會兒就從舊苑西門走。石頭城還有兄長的人馬駐守,不過撐不了多久了。你找到兄長之後,給他其中一份文牒,然後即刻啟程,去灞城官驛住下。”
“官驛?”雲岫驚愕地看著陸昭。
陸昭點了點頭,然後看向侍衛張牧初。
張牧初會意,將手中包的嚴嚴實實的包裹交給了雲岫。
雲岫接過包裹,左手剛剛覆了上去,驀地一驚,瞪大了雙眼先看了看他,又看了看陸昭。
她手裏的這個東西,也隻有張牧初能帶出來了。
陸昭輕聲道:“你拿著文牒,到了灞城官驛,就說是給五皇子回京打個前哨,沒人疑你的。等五皇子人到了,你東西放在驛站,人就離開,直接去長安。”
魏國的五皇子元洸在吳國質居多年,如今吳國滅亡,元洸自然即刻啟程回去領功受賞。
而從三吳北上入關無非兩條路,走武關,或是函穀關,但最終入長安是要過灞橋,駐灞城的。因為迎皇子、將軍們入朝設儀仗,都是從長安東外城郭起的,而灞城離長安外城郭最近。所以每年東麵的諸藩入都朝賀,都是在此停留,等皇帝宣召,依禮入都。
因此元洸必要在灞城住下,次日一早,隨儀仗一同入長安。
“你到了長安,自有人接應你,旁的不必操心。若順利,我們隨後也就過去了。”
雲岫多多少少知道,陸昭曾在長安打點過一位頗有權勢的大人物,於是點了點頭,但依舊有些不放心:“若他不肯幫我們呢?”
“他不敢。”陸昭語氣篤定,“他手裏拿著我給的五十畝鹽田和百畝葦塘呢。再加上這幾年金山銀海的填塞過去,沒虧過他的。”
鹽田產鹽鹵,葦塘的葦杆用作煮鹽的燃料。五十畝鹽田雖不能比江東第一流的顧陸周沈等豪族,但亦是一樁撒鹽成金的巨業了。
吳國不設鹽鐵國營,鹽田都在皇族和世家手裏握著,可以自由交易,算是皇權對世族的一種讓步。
但魏國就不一樣了,鹽鐵私販,抓住了就是流放的重罪。
吳國的這些鹽田,涉及本土利益太廣,眼下魏國不會急著處理,也處理不了。但如果發現朝中私下結交吳國皇室,以鹽田牟利,光一個通敵的罪名,就已經夠送人一程的了。
抹平一個女子進官驛的事情,再將人安頓下來,對那個人來講不是什麽難事,甚至連他親自動手都不需要。沒必要為這種小事冒著流放殺頭的風險,又擔個白眼狼的名聲。
況且那人雖然位高,卻不是絕對的話事人,而且還有些對家在內宮。若真是權重位極,她陸昭反倒不敢求了。
“但凡事皆有萬一。”陸昭思忖片刻,道,“若他不肯,你便說我仍承他的恩情。然後你就等兄長一起西北出關。若他肯幫,你便告訴他,業風無情,敬仁寺的桃樹恐有凍傷,讓他務必在元月之前前往照看。到時候,他想要的一切,自然會有人成全。”
雲岫有些詫異,對陸昭說的最後一件事毫無頭緒,但還是默默將話記下了。
陸昭說完,又向旁邊的張牧初囑咐道:“你替我父王擔了這個事,留在建鄴太危險了,隨雲岫一道出宮,投奔我兄長罷。”
陸昭的兄長陸歸駐守石頭城。老吳王降了魏國,但陸歸那邊一直沒有動靜。雖說好男兒自有誌氣,但眼下時局陸昭與父王私下商議,還是讓兄長出逃。
如今魏國朝堂上對於他們一家人的處置還沒定論,陸昭怕魏國皇帝真下黑手給他們全家一鍋端了,所以怎麽著也得逃出去一個。
這個時代對血親複仇頗為崇尚,自家大哥若真逃了出去,魏國皇帝反倒會更傾向安撫陸家。更何況陸家盤踞多年,也不是說殺幹淨就能殺幹淨的。
亂世群雄,風波詭譎,你殺不幹淨人家,就得給自己留點餘地。
而且對於陸歸來講,繼續駐守石頭城也沒什麽意義。再不跑,陸歸底下的將領怕是要頭一個叛變,砍下陸歸的頭,邀功領賞了。
得跑。
不過具體跑哪去,張牧初沒問,他也知道這位吳國會稽郡主是個心裏有成算的,於是應聲道:“出宮之後頗為艱險,末將先護雲岫娘子去石頭城。之後自當追隨世子,護世子周全。”
陸昭與雲岫是一同長大的情分,聽到張牧初此言,內心頗為感激,深深一福:“如此多謝了。”
忽然,從遠處傳來馬蹄踏雪的聲音。
陸昭從窗外遙遙一望,見是一支魏軍騎隊,似是巡邏兵,又好像比巡邏兵的騎行軌跡更嚴整些,旋即眉頭一鎖,衝二人使了眼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