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耽色
元澈乘攆自議政殿而出,走至半路涼亭處,忽命車攆停下,又對周恢道:“去把王定遠請過來。”
周恢領命折回議政殿的方向,沒走幾步路便,果然看見王安一路走馬觀花而來。言明太子召見後,便領著他來到了涼亭下。
王安施禮如儀,叩見太子。元澈命他在身旁坐下,仔細打量了他一番,見他一身青綠色襴袍,冠上僅有一梁,大約三十歲的年紀。隻是其眉眼間略顯滄桑,在其煊赫家族的烘托之下,總有歲月蹉跎之感。
元澈道:“如今王氏有兩支,不知定遠郡望何地?”
時下有陳留王氏與漢中王氏兩支,雖為同源,但年代久遠已無聯係。陳留王氏多在中樞任職,亦充兗州、青州、豫州之任,族長乃北平亭侯王襄。而漢中王氏則多分布於益州以北,世代守著陰平、陽平兩關,多以武職為任,唯一入朝且至高位的是陰平侯王業的嫡孫王叡。
王安道:“回殿下,卑職郡望陳留,但並非北平亭侯一支。”
陳留王氏以北平亭侯一支榮顯,但北方世族如王氏一般者,大多分為數支,散布於郡中,占山固澤,世代經營。即便是旁支,亦多有自己的莊園塢堡。況且王安隻是王氏安插在其他門閥中的棋子,聯絡的意義大於投資,所以是否是北平亭侯一支,倒並非緊要。
元澈點頭含笑:“到底也是名門望族之後。”又問,“定遠如今安善否?醫官診治可還認真?”
王安先躬身謝過元澈命人診治一事,然後言道:“卑職原本並無病痛,隻是方才見殿下欲清查會稽人口,怕引起動蕩,對殿下不利,因此情急之下佯裝昏厥,還望殿下恕罪。不過如今看來是臣多慮了。殿下籌謀帷幄,器宇沉邃,非臣所能度也。隻是臣鬥膽問一句,殿下欲如何處理蔣、周二人之事?”
元澈笑著說:“兩位都督皆有定社稷之功,夙興夜寐,致使抱恙,孤隻命二人靜養。”
王安道:“想來殿下還未曾相信卑職。但卑職尚有一言。若有殿下急令,以軍中有人謀反為由,傾王氏之力,可籌措兩萬人與殿下。隻是殿下,蔣弘濟對殿下已有廢立之意,周氏亦然。即便王氏子弟領兵過江,殿下與王氏合力,也不過與他二人旗鼓相當。而江東之地,南門林立,尤為凶險。隻怕兩軍內耗,終究是要為他人作嫁衣裳。”
元澈此時已經冷了臉,道:“你想說什麽?”
隻見王安麵色不改,頓首道:“臣隻懇請殿下先放過崔氏子弟,另做籌謀。”說完,也不等元澈回答,便施禮辭別,徑直去了。
在旁邊的周恢心中已有怒火,欲攔得此人問罪。但見太子依舊不動聲色,穩坐於亭中,不得不按下怒意,生怕為主上招惹禍端。
待王安走遠,隻見元澈手掌狠狠擊在石桌上,道:“一個個的,都要來分一杯羹。”
魏鈺庭默然良久後,方才勸到:“殿下,王定遠說得是過分了些,但並無錯處。況且殿下可曾想過,清查會稽人口雖是良策,但畢竟需要時間。即便殿下真能索取會稽實利,且不說組兵練兵非一日之功,王氏、崔氏見殿下抑高門,集軍權,隻怕不會再幫殿下,反而要與蔣、周一並謀反了。到時候殿下能用誰呢?”
元澈目視天邊,沉默良久放方:“愛卿箴切,實乃金石良言。那便先尋得崔惟仁來,若引崔氏助力,也可與王氏分庭抗禮,不至於一家獨大。”
魏鈺庭深知元澈辛酸,慨然道:“殿下英明遠見,暫且忍耐時日,終有功成社稷,垂名萬世之業。”
元澈回到吳宮內由周恢侍奉用午膳,此時外麵廊下已站了一排回事的人。他素來習慣午膳時順帶聽一聽這些雜事的報備,待周恢安排妥當後,由詹事府的小吏起,直至各個宮室安排的內侍依序匯報。
蔣弘濟與周鳴鋒處的內侍將近幾日的情形敘述了一遍。蔣弘濟顯然不滿於囚居生活,日日謾罵,其麾下的部將吏員等人先前俱擠在一處,後被周恢的人安排在附近的幾間廂房裏。原本交與蔣弘濟批複的軍務,如今移交至元澈這邊,昨日還頗多,但今日就不再有人上報了。而周鳴鋒處的軍務
部分移交至蘇瀛手中,多寡倒無太大區別,但盡是些瑣碎的庶務。
“他們反映倒快。”元澈將銀箸放下,周恢識時務地撤了碟子,盛了一碗斑魚黃酒煨雞湯,放在元澈麵前。元澈並不急著用,問道:“讓竹林堂的人來回話。”
內侍被傳喚入內,將近幾日的情形大致說了一遍。每日朝夕哭祭皆按禮製,餐飯亦然,算上時日,明日便可停哭。又將陸昭這幾日所說的話、所見的人敘述了個大概。小內侍並沒有讀過什麽書,隔牆聽著又不真切。說到《晉書》一段時,磕磕巴巴,隻記住了司馬師陰養三千死士一段,又說陸昭並不信太子有足夠的力量遏製兩宮。
元澈聽罷倒笑了,對周恢道:“你看看,這便是江東世族的家學了,旁人學《晉書》,哪有這麽讀的。”
世家對於書籍的獲得較為容易,教授義理乃是尋常,各家絕學則是對書的注解。能從文字表麵讀到的大多是沒有什麽價值的,書上沒寫的方才是各家立世的資本。所以世家常有四世三公,或世兩千石,而尋常寒門子弟通常要考自己領悟。
周恢聽了陪笑道:“殿下抬舉她了,不過是個女流之輩,家學再好,又能做出什麽事業來?”
元澈道:“昔年賈充鎮壓淮南二叛,弑君洛陽街頭,最後全身而退,權傾兩朝。其女賈南風嫁東宮,後上位擅政,除楊氏,誅太子,玩弄司馬諸王於鼓掌之中,屠殺衛氏滿門。其手段狠辣果斷,可見常年耳濡目染,深得其父家傳。若其父能傳其領兵禁衛之要,以司馬倫之資,最終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周恢尷尬道:“嗯。她隻怕也是和賈南風一般的妖後。”
元澈略微思忖,然後道:“倒也不是,她比賈南風漂亮。”
周恢皺了皺眉,看著眼前興致高昂,醉心於耽色峨眉的太子,一時語噎。
第29章 豔骨
周恢尋到崔惟仁已是午後。先遣去蔣弘濟處的內侍打聽了一圈,說崔惟仁應在周鳴鋒處,內侍又去周鳴鋒處尋人,那邊的侍衛皆說未曾看到過。待周恢悻悻回到泠雪軒,卻看到一個身著廣袍的男子獨自蹲在牆角的槐樹下,形容狼狽。走至跟前問了,才知道竟是崔惟仁。
崔惟仁不曾安眠,亦不曾進食,又無處飲水,見到周恢等人,如臨大赦一般。周恢見他油頭垢麵,連衣袍也髒兮兮的,想到太子素來愛修飾、好整潔,連忙趁著太子午睡,帶他到一處院落洗淨,又換了體麵衣裳,這才領到泠雪軒內。
元澈午覺才起,聽完周恢說的來龍去脈,還有些將信將疑。待周恢領了人進來,元澈隻道:“你既舍了蔣弘濟,投奔了孤來,有什麽要交待的就說罷。”
崔惟仁抹了一把額角的汗水,低聲道:“殿下,蔣弘濟有廢立之意。”
“孤知道。”元澈頭也不抬,“他一向對孤多有不滿,以為孤容不得世家獲利,連其他人也都聽說了。”
崔惟仁一愣,又道:“周鳴鋒亦知此事,兩家先前亦有婚約,隻是聘禮尚未談妥。”
元澈笑了:“這個孤也知道。周鳴鋒想來是嫌薛都督給的少了,便來找孤談了一樁太子妃的生意。”
崔惟仁聽完倒是一驚,周鳴鋒他也真敢要,都是北方五姓的世家子弟,誰人的女兒配不得東宮?於是道:“殿下,崔家出鎮上庸,臣可以沿江乘船北上,親自說服崔諒出兵,以助殿下一臂之力。”
“嗯,這才是新鮮話。”元澈飲了一口茗茶,半晌才道,“孤今日去了台城,王氏亦願出兵南下,倒是你家的崔道成,隻想把你從宮裏撈出來。孤若放了你出去,真不知你們會不會即刻逃到上庸去。”
崔惟仁聽罷,深吸了一口氣,目光決然:“蔣弘濟拿下京口後,便許京口各個守將以重利,待建鄴舉事之時,兩地呼應。其實不光是京口,曲阿、句容,具有布置。這些大部分是蔣弘濟交待臣去聯絡的,殿下若肯信臣,可讓臣出麵,收回許諾。如今這些人尚不知宮變之事,若再晚一些,隻怕局麵會糜爛不堪,殿下就算想插手,也晚了。”
元澈皺了皺眉,京口是可遙控建鄴的重鎮,守將陸揚也在戰死的宗室之列。他原以為蔣弘濟在短時間內無法消化,看來錢帛能動人心,北方豪族到底有這個家底。
想至此處,元澈笑了,蔣弘濟是比自己要成功的生意人,千金散盡到底還是買來了京口重鎮,隻要錢到位了,那便實打實的攥在了自己的手裏。而他雖然身坐台中,各個世族欲邀好於他,可他繞樹三匝,真的看不清何枝可依。他看清的是父親初登禦寶的三年,很少插手政務,生怕如涼王一般,觸及世族們的利益,再被聯手推翻。
他們有實力將你如眾星捧月般地扶上皇位,亦可以當即翻臉,列出你德不配位的滔天大罪。史書中,在位二十七天的皇帝可以勞民傷財,興建宮室無數;世族將皇室架空囚禁,皇帝若唯有靠宦官庇護過活,最後得到便是寵信宦官,摒棄忠臣的批語。得罪拿著刀的混蛋,不過是被殺死。得罪拿著刀的世族,不但要在這個世上被殺死,還要在史書中被千刀萬剮。
不是他不想選擇任何世族,而是他目前實在沒有什麽實力來選擇。
“先帶他下去罷,好生看管。”
看著太子拂袖而去,周恢心中慨然,而崔惟仁隻是淡淡一笑。
元澈踱步出了泠雪軒,臉上難掩氣憤之色,一時間整個院內如同被潑了一盆冰水,平日裏愛笑的,愛說的,一時間都化作冰雕一般,僵立在角落裏。郭方海方才去廚房傳了小食,不知院內剛剛發生的官司,迎麵便撞上了怒火中燒的太子。而他圓團團的臉上上一刻還嵌著酒窩,看到太子後,立刻換上了戚哀之色,與院內眾人幾乎同步融為一景。
元澈看見這一幕,反倒笑了出來,思來想去,道:“你去看看魏主簿在作什麽,若無事,請他去玉瓏亭陪孤賞梅罷。”
魏鈺庭雖然手中公務頗多,但亦知如今台中多事。聽郭方海說太子心情極差,因此連忙放下手頭的事情,隨他去了玉瓏亭。
此時元澈在亭中剪手而立,見魏鈺庭來了,便喚他入內:“吳宮裏的人都說這邊的紅梅最盛,你也看看罷,孤覺得倒比關內的好。”
魏鈺庭隨元澈放眼望去,隻見眼前一片紅海,經夕陽一照,如春光浮動,淚染香腮。而紅到濃極之處,好似美人芳怒,剛烈之極。其香味幽暗,即便囿於圃中,亦如身至空曠之地。待風刮過,掀起一片殘紅,然而來不及惹起憐惜之情,隻覺得那萬叢梅花依舊繁盛如初。
魏鈺庭看向元澈,隻見他薄唇輕抿,並未有郭方海所描繪的那般怒意,但心情應該已經差到了極點。於是他輕輕捧起腳邊的一朵落梅,道:“殿下你看,此梅名為朱砂骨,乃脫胎於宮粉梅與紫夜李。其重瓣如華服,細蕊密密如玉旒,為天潢貴胄所鍾愛。若隻是宮粉,則顏色輕薄,若隻是李樹,則不耐嚴寒。唯有兩者融合,方能生出萬人捧出的華貴。”
見元澈仍是不語,魏鈺庭道:“臣記得殿下及冠也有兩年了罷。早在多年前,先皇便為殿下,擇了關隴薛氏為太子妃,但如今陛下每每提起殿下婚事,也隻是略提薛家一句,從未付諸行動,正是為了防止出現如今的局麵時太子無路可走。如今薛家遠在雍州,若想有助於殿下,也是鞭長莫及。殿下如今所能仰賴的,不過是王、崔、周三家。若單單將世家引入江東局勢,殿下怎麽選都不會有完全的把握。不過是宮粉鬥綠萼,兩樹並植,終究是要一競高下。但這品朱砂骨卻是嫁接而成,合為一株,因此絕冠天下。殿下可曉得麽?”
元澈歎道:“我曉得的。隻是我不懂。他們一個個把女兒送到我這裏,即便是貴為太子妃,兩人之間又能有什麽恩情?怨恨尚且來不及,隻怕結局還不如陳阿嬌,何必如此生殉,枉負了女兒一生。”
魏鈺庭仍道:“殿下,世家女子受家族奉養一生,肩上亦負擔著家族興衰的重擔。”
元澈看了看仍舊說著義理的魏鈺庭,頗有對牛彈琴之感,因而苦笑道:“孤何苦與你說這些。罷了,這幾日孤都要去軍營點校,宮中的事務你與馮讓商量著來,台中的事務請你務必一肩挑起。”說罷元澈拍了拍魏鈺庭的肩膀,道了聲辛苦,然後踏著殘紅離開了這片花海。
第30章 驚變
次日一早魏鈺庭便去台城公署辦公。如今送到長安的奏請,一部分已經有了示下。六軍犒賞分封,虞衡的大銓選一職,以及蘇瀛的揚州刺史之位已經敲定。而蔣、周二人的功勞,陛下已有私諭尚需斟酌,不過是因兩人名位皆已煊赫到無以複加罷了。
此時已經接近日中,魏鈺庭打開最後一批請事奏疏,這些奏疏無任何加急飛羽,亦無題章,皆是以私人名義上奏。原本這些可以暫留台中,等太子回來自行批閱,但魏鈺庭發現這批奏疏與以往相比,幾乎絕大多數都來自南方頂級豪族之手,其中以顧孟州、沈澄譽二人最為顯眼。
魏鈺庭心下存疑,隻覺事情非比尋常,於是囑咐了下屬幾句之後,帶上這批公文,親自去了元澈的軍帳。
元澈此時已經歇兵,將魏鈺庭送來的奏疏大致翻閱閱覽。第一本他尚能看完全文,讀到後麵,便越翻越急,直到最後一本奏疏,隻展開讀了一行,便被元澈狠狠擲在了地上。
“殿下?”魏鈺庭看到太子的反應印證了自己的隱憂,不由得問,“究竟是何事如此盛怒?”
元澈深吸一口氣,低聲道:“顧孟州、沈澄譽等人請求南歸。”
魏鈺庭聽罷臉色一白,呢喃道:“難道他們要……”
元澈隻覺腦中轟翁,雙拳捏得鐵死:“你想的不錯,今日早上,孤收到舊苑來的邸報,顧、沈等人前往景陽殿泣拜老吳王陸振。”
說罷,元澈匆匆出帳,翻身上馬,而後對身邊的兩名副將道:“你們二人各率一衛,即刻前往顧、沈宅邸,務必將人留在建鄴!”又對魏鈺庭道,“你即刻返回台城,所有南歸奏本均不允,即辦即發,不錄入文庫,莫要讓其他世家知曉。”說完,韁繩一緊,下令左右,“速回舊苑!”
白馬飛渡金水銀橋,踏過丹墀紫陌,衝進為他遲遲而開的一線天光。舊苑的雲門露闕,玉宇璿階,絳閣瑤台,清衢雕牆從他的眼前一一略過。石板上的斑斑積水,尚倒影著天光雲影,白梅花海,然而頃刻之間便碎成銀星點點。
元澈與一眾人奔至景陽殿玉墀前,方才翻身下馬。周恢早在得到南士泣拜吳王的消息時,便覺得大事不妙,帶著親信與舊苑值守的部分侍衛來到此處。見元澈已登玉階,連忙緊步跟上。一柄七寶鞭擲落而下,元澈的聲音仿佛亦自天而降:“人都在?”
周恢伸手接住了馬鞭,一邊登階,一邊氣喘籲籲道:“都在,都在。”
“她從竹林堂回來了沒有?”元澈已然冷了麵孔,語氣中帶有一絲素日未有的凜戾。
按禮製,若非父母孝,三日哭祭後,便不必再居偏廬。
周恢似乎意識到了元澈怒意的來源,忙道:“也在,也在。”
元澈不再言語,待登至殿前,隻見殿門大開,陸振率顧氏以及一眾子女,整齊叩跪在門前。聞得元澈已至,為首的陸振道:“草民罪該萬死。”
元澈冷笑:“你罪該幾死,孤自有定奪。”說完又問周恢,“那幾個南人走了有多久了?走了之後舊苑可曾出過什麽亂子?”
周恢此時已經喘過來了氣,連忙道:“走了已近兩個時辰。期間景陽殿後的蘊寶閣曾遭有持火強盜,侍衛護閣打鬥,有些輕傷,隻是怕樓閣失火,因此不曾深追。那夥強盜渡湖跑了。”
蘊寶閣不僅裝著稀世珍寶,還存放著前朝玉璽。侍衛以護寶閣為主,乃是情理之中。然而元澈還是用右手食指使勁點了點周恢的頭頂,怒道:“當的好差事,你也該死!”
隻聽陸振道:“殿下,實在是這些侍衛拚死相護,不致殿宇失火,我等幸得無恙。”
元澈此時不怒反笑,語氣中自有一番春秋之意:“幸得你等無恙,不然孤有幾條命都不夠交待在江東。”
在這種北人各懷心思,將領圖謀廢立的時候,這幫南人泣拜前主,請求南歸,到底是什麽意圖,簡直不言而喻。元澈雖然對這些南方世族極度警惕,不輕易讓其攪入局中,但並不認為這些隻為門戶私計的貉子,能搞出什麽驚天動地的名堂。但如今他們這番動作倒讓元澈對南方世族的險惡用心有了新的認識。
昨日他在台城插手了會稽事務,雖然下手的是眾人唾棄的虞衡,但隻怕引起了顧、沈等人的警覺。他們認為在自己這裏不僅無法進一步獲得利益,反倒日後有被溫水煮青蛙的可能。因此相互聯絡,準備謀求新的出路。
此時蔣、周二人意圖發動兵變,無論最終有沒有成功,在這段時間內,整個建鄴必會陷入混亂,舊苑的守衛也會鬆弛。將老吳王等人救出雖然不可能,但是將其趁亂暗殺於舊苑卻很容易。之後再把黑鍋扣在魏國的頭上,那麽必會在會稽等吳國腹地激起巨大的反魏民憤。
陸家的嫡支雖然在建鄴,但是旁支和其他分宗亦在江東各地。南歸之後,待時機成熟,他們便會擁立新君。而身為太子的他,無論是否能成功壓住建鄴局勢,也將付出巨大的代價。若北人分崩離析,南人便會一舉北上,趁機收複淮水之南,也不是沒有可能。
好在吳王等人無恙,各家此時應該還未能出城,隻要魏鈺庭所在的台城不出問題,這件事情便還有轉圜的餘地。如今元澈也不敢再看輕南人,雖然顧、沈兩家族長皆在建鄴,但主家與根基皆在會稽。更不要說其餘宗族有的早在魏軍攻破建鄴前,就把財產轉移至南方家鄉,留下在城內的,僅僅是負責聯絡,無傷根基的旁支子弟。
繼北人漫天要價之後,南人亦團結一致,共同發聲,局勢之凶險,手段之狠辣,實乃自成一檔,令人高山仰止。
元澈此時隻覺得周身冰寒,如立北風之中,枯站許久,方對周恢道:“你去準備準備,今日便移老吳王一家入宮城居住罷。”早先他並不願讓陸振等人入宮城,吳國宗室與世家離得太近,總不是什麽好事。但如今看來,他不得不暫且權衡,先移老吳王至安全的地方,再騰出手來,與那幫北方世族,南士冠冕,一較高下。
因移宮一事,元澈便讓身邊一衛押送陸振一家。人群之中,他依舊見到了那個白衣勝雪的身影,那方削直的肩背,修長的頸項,雲鬢,鳳目,一如他剛入舊苑時還未踏碎的天光雲影,白梅花海。
他想到了前一日的晚上,那名小內侍似乎提到了顧孟州與沈澄譽曾去竹林堂祭拜。此時此刻,他忽然很想攔住她,問問這次南人請歸,是否是她所謀劃。他並不覺得以沈澄譽的天分可以如此巧妙的在此時發難,他亦不覺得顧孟州充足的意願來舍棄晚年的榮華,而撲入一條凶險無比的湍流。
這個疑惑在元澈心中如同根蔓一般滋生。為了抑製這樣的勢頭,他想,她大抵不會用全家的性命來做這場賭局。他又諄諄告誡自己,不必去想,亦不必去問,一旦開口,那原本並不纖穠的身影,隻會變得更加淺淡,更加疏離。自然,於局勢也是不利的。
當元澈再度抬首時,恍惚間,他似乎亦看到了對方投來的目光,和眼角處那一縷心照不宣的笑意。
元澈乘攆自議政殿而出,走至半路涼亭處,忽命車攆停下,又對周恢道:“去把王定遠請過來。”
周恢領命折回議政殿的方向,沒走幾步路便,果然看見王安一路走馬觀花而來。言明太子召見後,便領著他來到了涼亭下。
王安施禮如儀,叩見太子。元澈命他在身旁坐下,仔細打量了他一番,見他一身青綠色襴袍,冠上僅有一梁,大約三十歲的年紀。隻是其眉眼間略顯滄桑,在其煊赫家族的烘托之下,總有歲月蹉跎之感。
元澈道:“如今王氏有兩支,不知定遠郡望何地?”
時下有陳留王氏與漢中王氏兩支,雖為同源,但年代久遠已無聯係。陳留王氏多在中樞任職,亦充兗州、青州、豫州之任,族長乃北平亭侯王襄。而漢中王氏則多分布於益州以北,世代守著陰平、陽平兩關,多以武職為任,唯一入朝且至高位的是陰平侯王業的嫡孫王叡。
王安道:“回殿下,卑職郡望陳留,但並非北平亭侯一支。”
陳留王氏以北平亭侯一支榮顯,但北方世族如王氏一般者,大多分為數支,散布於郡中,占山固澤,世代經營。即便是旁支,亦多有自己的莊園塢堡。況且王安隻是王氏安插在其他門閥中的棋子,聯絡的意義大於投資,所以是否是北平亭侯一支,倒並非緊要。
元澈點頭含笑:“到底也是名門望族之後。”又問,“定遠如今安善否?醫官診治可還認真?”
王安先躬身謝過元澈命人診治一事,然後言道:“卑職原本並無病痛,隻是方才見殿下欲清查會稽人口,怕引起動蕩,對殿下不利,因此情急之下佯裝昏厥,還望殿下恕罪。不過如今看來是臣多慮了。殿下籌謀帷幄,器宇沉邃,非臣所能度也。隻是臣鬥膽問一句,殿下欲如何處理蔣、周二人之事?”
元澈笑著說:“兩位都督皆有定社稷之功,夙興夜寐,致使抱恙,孤隻命二人靜養。”
王安道:“想來殿下還未曾相信卑職。但卑職尚有一言。若有殿下急令,以軍中有人謀反為由,傾王氏之力,可籌措兩萬人與殿下。隻是殿下,蔣弘濟對殿下已有廢立之意,周氏亦然。即便王氏子弟領兵過江,殿下與王氏合力,也不過與他二人旗鼓相當。而江東之地,南門林立,尤為凶險。隻怕兩軍內耗,終究是要為他人作嫁衣裳。”
元澈此時已經冷了臉,道:“你想說什麽?”
隻見王安麵色不改,頓首道:“臣隻懇請殿下先放過崔氏子弟,另做籌謀。”說完,也不等元澈回答,便施禮辭別,徑直去了。
在旁邊的周恢心中已有怒火,欲攔得此人問罪。但見太子依舊不動聲色,穩坐於亭中,不得不按下怒意,生怕為主上招惹禍端。
待王安走遠,隻見元澈手掌狠狠擊在石桌上,道:“一個個的,都要來分一杯羹。”
魏鈺庭默然良久後,方才勸到:“殿下,王定遠說得是過分了些,但並無錯處。況且殿下可曾想過,清查會稽人口雖是良策,但畢竟需要時間。即便殿下真能索取會稽實利,且不說組兵練兵非一日之功,王氏、崔氏見殿下抑高門,集軍權,隻怕不會再幫殿下,反而要與蔣、周一並謀反了。到時候殿下能用誰呢?”
元澈目視天邊,沉默良久放方:“愛卿箴切,實乃金石良言。那便先尋得崔惟仁來,若引崔氏助力,也可與王氏分庭抗禮,不至於一家獨大。”
魏鈺庭深知元澈辛酸,慨然道:“殿下英明遠見,暫且忍耐時日,終有功成社稷,垂名萬世之業。”
元澈回到吳宮內由周恢侍奉用午膳,此時外麵廊下已站了一排回事的人。他素來習慣午膳時順帶聽一聽這些雜事的報備,待周恢安排妥當後,由詹事府的小吏起,直至各個宮室安排的內侍依序匯報。
蔣弘濟與周鳴鋒處的內侍將近幾日的情形敘述了一遍。蔣弘濟顯然不滿於囚居生活,日日謾罵,其麾下的部將吏員等人先前俱擠在一處,後被周恢的人安排在附近的幾間廂房裏。原本交與蔣弘濟批複的軍務,如今移交至元澈這邊,昨日還頗多,但今日就不再有人上報了。而周鳴鋒處的軍務
部分移交至蘇瀛手中,多寡倒無太大區別,但盡是些瑣碎的庶務。
“他們反映倒快。”元澈將銀箸放下,周恢識時務地撤了碟子,盛了一碗斑魚黃酒煨雞湯,放在元澈麵前。元澈並不急著用,問道:“讓竹林堂的人來回話。”
內侍被傳喚入內,將近幾日的情形大致說了一遍。每日朝夕哭祭皆按禮製,餐飯亦然,算上時日,明日便可停哭。又將陸昭這幾日所說的話、所見的人敘述了個大概。小內侍並沒有讀過什麽書,隔牆聽著又不真切。說到《晉書》一段時,磕磕巴巴,隻記住了司馬師陰養三千死士一段,又說陸昭並不信太子有足夠的力量遏製兩宮。
元澈聽罷倒笑了,對周恢道:“你看看,這便是江東世族的家學了,旁人學《晉書》,哪有這麽讀的。”
世家對於書籍的獲得較為容易,教授義理乃是尋常,各家絕學則是對書的注解。能從文字表麵讀到的大多是沒有什麽價值的,書上沒寫的方才是各家立世的資本。所以世家常有四世三公,或世兩千石,而尋常寒門子弟通常要考自己領悟。
周恢聽了陪笑道:“殿下抬舉她了,不過是個女流之輩,家學再好,又能做出什麽事業來?”
元澈道:“昔年賈充鎮壓淮南二叛,弑君洛陽街頭,最後全身而退,權傾兩朝。其女賈南風嫁東宮,後上位擅政,除楊氏,誅太子,玩弄司馬諸王於鼓掌之中,屠殺衛氏滿門。其手段狠辣果斷,可見常年耳濡目染,深得其父家傳。若其父能傳其領兵禁衛之要,以司馬倫之資,最終鹿死誰手,還未可知。”
周恢尷尬道:“嗯。她隻怕也是和賈南風一般的妖後。”
元澈略微思忖,然後道:“倒也不是,她比賈南風漂亮。”
周恢皺了皺眉,看著眼前興致高昂,醉心於耽色峨眉的太子,一時語噎。
第29章 豔骨
周恢尋到崔惟仁已是午後。先遣去蔣弘濟處的內侍打聽了一圈,說崔惟仁應在周鳴鋒處,內侍又去周鳴鋒處尋人,那邊的侍衛皆說未曾看到過。待周恢悻悻回到泠雪軒,卻看到一個身著廣袍的男子獨自蹲在牆角的槐樹下,形容狼狽。走至跟前問了,才知道竟是崔惟仁。
崔惟仁不曾安眠,亦不曾進食,又無處飲水,見到周恢等人,如臨大赦一般。周恢見他油頭垢麵,連衣袍也髒兮兮的,想到太子素來愛修飾、好整潔,連忙趁著太子午睡,帶他到一處院落洗淨,又換了體麵衣裳,這才領到泠雪軒內。
元澈午覺才起,聽完周恢說的來龍去脈,還有些將信將疑。待周恢領了人進來,元澈隻道:“你既舍了蔣弘濟,投奔了孤來,有什麽要交待的就說罷。”
崔惟仁抹了一把額角的汗水,低聲道:“殿下,蔣弘濟有廢立之意。”
“孤知道。”元澈頭也不抬,“他一向對孤多有不滿,以為孤容不得世家獲利,連其他人也都聽說了。”
崔惟仁一愣,又道:“周鳴鋒亦知此事,兩家先前亦有婚約,隻是聘禮尚未談妥。”
元澈笑了:“這個孤也知道。周鳴鋒想來是嫌薛都督給的少了,便來找孤談了一樁太子妃的生意。”
崔惟仁聽完倒是一驚,周鳴鋒他也真敢要,都是北方五姓的世家子弟,誰人的女兒配不得東宮?於是道:“殿下,崔家出鎮上庸,臣可以沿江乘船北上,親自說服崔諒出兵,以助殿下一臂之力。”
“嗯,這才是新鮮話。”元澈飲了一口茗茶,半晌才道,“孤今日去了台城,王氏亦願出兵南下,倒是你家的崔道成,隻想把你從宮裏撈出來。孤若放了你出去,真不知你們會不會即刻逃到上庸去。”
崔惟仁聽罷,深吸了一口氣,目光決然:“蔣弘濟拿下京口後,便許京口各個守將以重利,待建鄴舉事之時,兩地呼應。其實不光是京口,曲阿、句容,具有布置。這些大部分是蔣弘濟交待臣去聯絡的,殿下若肯信臣,可讓臣出麵,收回許諾。如今這些人尚不知宮變之事,若再晚一些,隻怕局麵會糜爛不堪,殿下就算想插手,也晚了。”
元澈皺了皺眉,京口是可遙控建鄴的重鎮,守將陸揚也在戰死的宗室之列。他原以為蔣弘濟在短時間內無法消化,看來錢帛能動人心,北方豪族到底有這個家底。
想至此處,元澈笑了,蔣弘濟是比自己要成功的生意人,千金散盡到底還是買來了京口重鎮,隻要錢到位了,那便實打實的攥在了自己的手裏。而他雖然身坐台中,各個世族欲邀好於他,可他繞樹三匝,真的看不清何枝可依。他看清的是父親初登禦寶的三年,很少插手政務,生怕如涼王一般,觸及世族們的利益,再被聯手推翻。
他們有實力將你如眾星捧月般地扶上皇位,亦可以當即翻臉,列出你德不配位的滔天大罪。史書中,在位二十七天的皇帝可以勞民傷財,興建宮室無數;世族將皇室架空囚禁,皇帝若唯有靠宦官庇護過活,最後得到便是寵信宦官,摒棄忠臣的批語。得罪拿著刀的混蛋,不過是被殺死。得罪拿著刀的世族,不但要在這個世上被殺死,還要在史書中被千刀萬剮。
不是他不想選擇任何世族,而是他目前實在沒有什麽實力來選擇。
“先帶他下去罷,好生看管。”
看著太子拂袖而去,周恢心中慨然,而崔惟仁隻是淡淡一笑。
元澈踱步出了泠雪軒,臉上難掩氣憤之色,一時間整個院內如同被潑了一盆冰水,平日裏愛笑的,愛說的,一時間都化作冰雕一般,僵立在角落裏。郭方海方才去廚房傳了小食,不知院內剛剛發生的官司,迎麵便撞上了怒火中燒的太子。而他圓團團的臉上上一刻還嵌著酒窩,看到太子後,立刻換上了戚哀之色,與院內眾人幾乎同步融為一景。
元澈看見這一幕,反倒笑了出來,思來想去,道:“你去看看魏主簿在作什麽,若無事,請他去玉瓏亭陪孤賞梅罷。”
魏鈺庭雖然手中公務頗多,但亦知如今台中多事。聽郭方海說太子心情極差,因此連忙放下手頭的事情,隨他去了玉瓏亭。
此時元澈在亭中剪手而立,見魏鈺庭來了,便喚他入內:“吳宮裏的人都說這邊的紅梅最盛,你也看看罷,孤覺得倒比關內的好。”
魏鈺庭隨元澈放眼望去,隻見眼前一片紅海,經夕陽一照,如春光浮動,淚染香腮。而紅到濃極之處,好似美人芳怒,剛烈之極。其香味幽暗,即便囿於圃中,亦如身至空曠之地。待風刮過,掀起一片殘紅,然而來不及惹起憐惜之情,隻覺得那萬叢梅花依舊繁盛如初。
魏鈺庭看向元澈,隻見他薄唇輕抿,並未有郭方海所描繪的那般怒意,但心情應該已經差到了極點。於是他輕輕捧起腳邊的一朵落梅,道:“殿下你看,此梅名為朱砂骨,乃脫胎於宮粉梅與紫夜李。其重瓣如華服,細蕊密密如玉旒,為天潢貴胄所鍾愛。若隻是宮粉,則顏色輕薄,若隻是李樹,則不耐嚴寒。唯有兩者融合,方能生出萬人捧出的華貴。”
見元澈仍是不語,魏鈺庭道:“臣記得殿下及冠也有兩年了罷。早在多年前,先皇便為殿下,擇了關隴薛氏為太子妃,但如今陛下每每提起殿下婚事,也隻是略提薛家一句,從未付諸行動,正是為了防止出現如今的局麵時太子無路可走。如今薛家遠在雍州,若想有助於殿下,也是鞭長莫及。殿下如今所能仰賴的,不過是王、崔、周三家。若單單將世家引入江東局勢,殿下怎麽選都不會有完全的把握。不過是宮粉鬥綠萼,兩樹並植,終究是要一競高下。但這品朱砂骨卻是嫁接而成,合為一株,因此絕冠天下。殿下可曉得麽?”
元澈歎道:“我曉得的。隻是我不懂。他們一個個把女兒送到我這裏,即便是貴為太子妃,兩人之間又能有什麽恩情?怨恨尚且來不及,隻怕結局還不如陳阿嬌,何必如此生殉,枉負了女兒一生。”
魏鈺庭仍道:“殿下,世家女子受家族奉養一生,肩上亦負擔著家族興衰的重擔。”
元澈看了看仍舊說著義理的魏鈺庭,頗有對牛彈琴之感,因而苦笑道:“孤何苦與你說這些。罷了,這幾日孤都要去軍營點校,宮中的事務你與馮讓商量著來,台中的事務請你務必一肩挑起。”說罷元澈拍了拍魏鈺庭的肩膀,道了聲辛苦,然後踏著殘紅離開了這片花海。
第30章 驚變
次日一早魏鈺庭便去台城公署辦公。如今送到長安的奏請,一部分已經有了示下。六軍犒賞分封,虞衡的大銓選一職,以及蘇瀛的揚州刺史之位已經敲定。而蔣、周二人的功勞,陛下已有私諭尚需斟酌,不過是因兩人名位皆已煊赫到無以複加罷了。
此時已經接近日中,魏鈺庭打開最後一批請事奏疏,這些奏疏無任何加急飛羽,亦無題章,皆是以私人名義上奏。原本這些可以暫留台中,等太子回來自行批閱,但魏鈺庭發現這批奏疏與以往相比,幾乎絕大多數都來自南方頂級豪族之手,其中以顧孟州、沈澄譽二人最為顯眼。
魏鈺庭心下存疑,隻覺事情非比尋常,於是囑咐了下屬幾句之後,帶上這批公文,親自去了元澈的軍帳。
元澈此時已經歇兵,將魏鈺庭送來的奏疏大致翻閱閱覽。第一本他尚能看完全文,讀到後麵,便越翻越急,直到最後一本奏疏,隻展開讀了一行,便被元澈狠狠擲在了地上。
“殿下?”魏鈺庭看到太子的反應印證了自己的隱憂,不由得問,“究竟是何事如此盛怒?”
元澈深吸一口氣,低聲道:“顧孟州、沈澄譽等人請求南歸。”
魏鈺庭聽罷臉色一白,呢喃道:“難道他們要……”
元澈隻覺腦中轟翁,雙拳捏得鐵死:“你想的不錯,今日早上,孤收到舊苑來的邸報,顧、沈等人前往景陽殿泣拜老吳王陸振。”
說罷,元澈匆匆出帳,翻身上馬,而後對身邊的兩名副將道:“你們二人各率一衛,即刻前往顧、沈宅邸,務必將人留在建鄴!”又對魏鈺庭道,“你即刻返回台城,所有南歸奏本均不允,即辦即發,不錄入文庫,莫要讓其他世家知曉。”說完,韁繩一緊,下令左右,“速回舊苑!”
白馬飛渡金水銀橋,踏過丹墀紫陌,衝進為他遲遲而開的一線天光。舊苑的雲門露闕,玉宇璿階,絳閣瑤台,清衢雕牆從他的眼前一一略過。石板上的斑斑積水,尚倒影著天光雲影,白梅花海,然而頃刻之間便碎成銀星點點。
元澈與一眾人奔至景陽殿玉墀前,方才翻身下馬。周恢早在得到南士泣拜吳王的消息時,便覺得大事不妙,帶著親信與舊苑值守的部分侍衛來到此處。見元澈已登玉階,連忙緊步跟上。一柄七寶鞭擲落而下,元澈的聲音仿佛亦自天而降:“人都在?”
周恢伸手接住了馬鞭,一邊登階,一邊氣喘籲籲道:“都在,都在。”
“她從竹林堂回來了沒有?”元澈已然冷了麵孔,語氣中帶有一絲素日未有的凜戾。
按禮製,若非父母孝,三日哭祭後,便不必再居偏廬。
周恢似乎意識到了元澈怒意的來源,忙道:“也在,也在。”
元澈不再言語,待登至殿前,隻見殿門大開,陸振率顧氏以及一眾子女,整齊叩跪在門前。聞得元澈已至,為首的陸振道:“草民罪該萬死。”
元澈冷笑:“你罪該幾死,孤自有定奪。”說完又問周恢,“那幾個南人走了有多久了?走了之後舊苑可曾出過什麽亂子?”
周恢此時已經喘過來了氣,連忙道:“走了已近兩個時辰。期間景陽殿後的蘊寶閣曾遭有持火強盜,侍衛護閣打鬥,有些輕傷,隻是怕樓閣失火,因此不曾深追。那夥強盜渡湖跑了。”
蘊寶閣不僅裝著稀世珍寶,還存放著前朝玉璽。侍衛以護寶閣為主,乃是情理之中。然而元澈還是用右手食指使勁點了點周恢的頭頂,怒道:“當的好差事,你也該死!”
隻聽陸振道:“殿下,實在是這些侍衛拚死相護,不致殿宇失火,我等幸得無恙。”
元澈此時不怒反笑,語氣中自有一番春秋之意:“幸得你等無恙,不然孤有幾條命都不夠交待在江東。”
在這種北人各懷心思,將領圖謀廢立的時候,這幫南人泣拜前主,請求南歸,到底是什麽意圖,簡直不言而喻。元澈雖然對這些南方世族極度警惕,不輕易讓其攪入局中,但並不認為這些隻為門戶私計的貉子,能搞出什麽驚天動地的名堂。但如今他們這番動作倒讓元澈對南方世族的險惡用心有了新的認識。
昨日他在台城插手了會稽事務,雖然下手的是眾人唾棄的虞衡,但隻怕引起了顧、沈等人的警覺。他們認為在自己這裏不僅無法進一步獲得利益,反倒日後有被溫水煮青蛙的可能。因此相互聯絡,準備謀求新的出路。
此時蔣、周二人意圖發動兵變,無論最終有沒有成功,在這段時間內,整個建鄴必會陷入混亂,舊苑的守衛也會鬆弛。將老吳王等人救出雖然不可能,但是將其趁亂暗殺於舊苑卻很容易。之後再把黑鍋扣在魏國的頭上,那麽必會在會稽等吳國腹地激起巨大的反魏民憤。
陸家的嫡支雖然在建鄴,但是旁支和其他分宗亦在江東各地。南歸之後,待時機成熟,他們便會擁立新君。而身為太子的他,無論是否能成功壓住建鄴局勢,也將付出巨大的代價。若北人分崩離析,南人便會一舉北上,趁機收複淮水之南,也不是沒有可能。
好在吳王等人無恙,各家此時應該還未能出城,隻要魏鈺庭所在的台城不出問題,這件事情便還有轉圜的餘地。如今元澈也不敢再看輕南人,雖然顧、沈兩家族長皆在建鄴,但主家與根基皆在會稽。更不要說其餘宗族有的早在魏軍攻破建鄴前,就把財產轉移至南方家鄉,留下在城內的,僅僅是負責聯絡,無傷根基的旁支子弟。
繼北人漫天要價之後,南人亦團結一致,共同發聲,局勢之凶險,手段之狠辣,實乃自成一檔,令人高山仰止。
元澈此時隻覺得周身冰寒,如立北風之中,枯站許久,方對周恢道:“你去準備準備,今日便移老吳王一家入宮城居住罷。”早先他並不願讓陸振等人入宮城,吳國宗室與世家離得太近,總不是什麽好事。但如今看來,他不得不暫且權衡,先移老吳王至安全的地方,再騰出手來,與那幫北方世族,南士冠冕,一較高下。
因移宮一事,元澈便讓身邊一衛押送陸振一家。人群之中,他依舊見到了那個白衣勝雪的身影,那方削直的肩背,修長的頸項,雲鬢,鳳目,一如他剛入舊苑時還未踏碎的天光雲影,白梅花海。
他想到了前一日的晚上,那名小內侍似乎提到了顧孟州與沈澄譽曾去竹林堂祭拜。此時此刻,他忽然很想攔住她,問問這次南人請歸,是否是她所謀劃。他並不覺得以沈澄譽的天分可以如此巧妙的在此時發難,他亦不覺得顧孟州充足的意願來舍棄晚年的榮華,而撲入一條凶險無比的湍流。
這個疑惑在元澈心中如同根蔓一般滋生。為了抑製這樣的勢頭,他想,她大抵不會用全家的性命來做這場賭局。他又諄諄告誡自己,不必去想,亦不必去問,一旦開口,那原本並不纖穠的身影,隻會變得更加淺淡,更加疏離。自然,於局勢也是不利的。
當元澈再度抬首時,恍惚間,他似乎亦看到了對方投來的目光,和眼角處那一縷心照不宣的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