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顯然精心準備過的說辭,陸昭冷笑道:“虞士機,我弟弟所剩的屍體可並不在你手中。你怎知他是背部中箭?你若再不說實話,休怪我不顧這些年你與父親的君臣情分。”說完,執劍欲刺。
虞衡聽罷此時已有些心虛,但思前想後,仍是一口咬定:“陸衍確實是陣斬而死。隻是方才郡主懷疑在下以暗箭射殺,所以在下才想著郡主大概是發現了其背部有箭傷,故有此語。”
虞衡一說完,元澈心中隻覺不妙。
陸昭在竹林堂待了那麽些天,她又是極謹慎果斷的人,若無真實證據,不敢如此定論。果然陸昭道:“是麽。若如此那便讓大家看看陸衍脖子上的傷口,與身上的箭傷。”
此時,棺木尚未釘上,陸衍雖已裝裹入棺,但若強行察看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陸昭走到棺木旁,道:“他脖子上刀口極不規整,刀口紛雜,所受近乎數十刀。我倒要問問虞將軍,哪個陣斬是斬數十刀。報功的人之所以斬那麽多刀,是因為陸衍早先於此被殺了,屍身早已僵硬,他為了取頭顱報軍功,才砍了這許多刀。”
此時,席上的武官已經能隱約推斷出當時是怎樣一番情景,而這樣一番情景對於眼前的這個二臣,以及太子,乃至於遠在長安的皇帝,意味著怎樣的一樁罪惡。
虞衡此時早已渾身癱軟。
“賤人!”刀鋒一挑,頭冠乃至束發的銅簪應聲而落。眾人忙不迭地退後,回過神後定睛一看,虞衡已是披頭散發,狀極狼狽。繼而,觀者大多冷眼旁觀著這一切,無論是魏國人還是吳國人,顯然對一個叛臣無甚好感。
似是體會到了眼前之人的怒意,蘇瀛再度發聲:“郡主何故執意如此,如今虞衡說到底也是太子的私臣,即便他真殺了陸衍,也是武將職責所在。若貿然將虞衡殺刮,郡主置太子殿下於何地?又置全族於何地?”
陸昭本想隻解決掉虞衡一人即可,隻要他不任揚州大銓選,江東本土的安穩以及自家利益便可有所保證。但如今見這個未來執掌荊揚的單車刺史自己把頭遞過來,索性讓他和虞衡一起臭在一塊。
於是陸昭收刀,道:“好,難得太子殿下也在,詳刑證供也好,嚴刑拷打也罷,便在此處問個清楚,左右是兩個兩千石的朝廷棟梁,看看到底誰是誰的私臣。隻是都督莫要忘了,長安雖遠,亦有皇帝垂拱,皇帝之上,還有無量淨天。”
此時站在一旁的王謐發現事態已趨於失控,論辯才,虞、蘇二人加起來也不頂陸昭一個,再任由幾人吵下去,隻怕連太子都要折進去。因此王謐決定插手了。
“殿下可否容臣說一句。”
元澈點頭,喚了王謐的表字道:“子靜但說無妨。”
王謐先施了一禮,然後道:“兩軍交戰,刀劍無情,陸衍小郎君命喪箭下,的確令人惋惜。隻是虞將軍要慎言,將軍雖是投誠大魏,與殿下通信。但前有魏吳兩國淮水之盟,依臣對殿下的了解,殿下是不會命令戕害吳國皇室的。虞將軍口口聲聲稱與殿下有書信來往,殿下可沒有在書信中下達取陸衍性命的命令吧。”
說完又對蘇瀛道,“你身兼荊揚之重,又得太子信重,所言所行更要深思熟慮。所謂武將的職責不僅僅是戰場拚殺,攻城略地。護國之疆土,守國之信譽,你我皆應有所擔當。”
見此二人已低頭不言,王謐便走到陸昭身邊,將她拉至離虞衡稍遠的地方,然後壓低聲音勸慰:“殿下素來愛重郡主,斷不會有偏袒回護虞衡之意。這大殮之禮還是太子殿下命人操持的,若真讓虞衡血濺當場,郡主打算如何收場?”見陸昭仍殺意騰騰,王謐又用極低的聲音說了一句,“先前殿下曾托我王家言及女侍中一事,你我兩家俱為一體,斷無不助之理。”
陸昭的眼中閃過一絲迷茫,並不知女侍中所謂何事。然而她也沒有深究,對王謐的語氣也十分平靜:“我不疑殿下,亦不疑公。此乃私仇,我自一人當之,隻問虞衡,絕不罪衍於人。”
元澈看向了陸昭。看到她麵對兩人激語,眼中卻絲毫沒有不信任的神色,心中仿佛有一顆石頭落了地。在今日之前,他還堅持著保虞衡出任大銓選之位,但時至今日他卻發現陸昭對於自己的信任更令他牽心。
他忽然覺得讓一個與陸昭有血親之仇的人坐在這個位子上,雖然符合國家利益,但卻有些不近人情。更何況陸昭當時把唯一知道陸衍死因的人證也交給了自己,這是擺明著不想波及到朝中,令皇室難堪,最後選擇自執白刃,乃至於用與爾俱亡的手段來處理虞衡。其實其他人當大銓選也不是不可以,隻是沒有虞衡效果好。但隻要陸昭還相信他,在這件事上他可以不那麽堅持。
不過她手執長刀的姿態,當真如晴雪生光,芒角生寒,所謂一縱則三軍白首,一橫則千裏縞素。實在是漂亮。
元澈終於從座上起身,走到虞衡身前。對於一個鮮活生命的逝去,他無力回天,對於一場戰爭帶來的苦痛,他責無旁貸。隻是對於虞衡出言中傷,乃至於威脅到他與陸昭之間的信任,他深惡痛絕。“宵小可惡。”脫口而出的是極盡冷漠的評價與不加掩飾的厭惡,“今日之事,原本你大可脫冠戴罪於靈前,料想陸家亦不會過多為難 。隻是你巧舌如簧,故意狡辯,甚至扭曲陸衍的死因。如今結果,實屬咎由自取。”
元澈說完又走到陸昭身邊道:“郡主痛失血親之心,孤能理解。隻是今日是大殮之禮,五日後又是納降吉利,血濺靈堂,多有不祥,郡主可否暫止兵戈。待過了納降之禮,郡主要殺要剮,孤絕不過問。” 說完元澈慢慢執起她的手,在試探之中,從她的手中取下了百辟刀。
陸昭聞言漸漸淚光盈目,連同眼尾鼻稍都如淡染丹蔻一般。雖然放了手,但她目光忽轉為凶狠,厲聲道:“今日且容你苟活,但若要共居江東,斷無可能。若再讓我陸氏族人看見你一眼,無論臠刮生割,皆是你的下場。隻恨江東五氏七姓那麽多好男兒、大丈夫,竟皆死於汝之手!”
此言一出,虞衡便已嚇得手腳發抖,即便沒有抬頭,他亦能看到周遭投來諸多仇恨的目光。
元澈看到眼前這一幕,知道虞衡再也不可能踏足江東了。他也終於明白,那日陸昭為何要去柏梁殿,要那份白石壘戰死將士的名單了。而在顧孟州府上所住的那幾日,挑起這些南人共憤之情,對於眼前這個慧若舍利弗,知欺辯才天的郡主,是多麽的輕而易舉。
窗外濃雲滾滾,似將有瓢潑大雨降臨,因此大殮匆匆禮畢。陸昭回到自己的閣中,閣內沒有點燭火,因外麵的陰雨,此時室內如同黑夜一般。她端坐在鏡前,鏡中的人黑鬢、長眉,端的是好年華。她被家族供養,便理應站在家族的立場,為家族發聲,從未敢有一日懈怠。隻是今日當太子握住她手腕的那一刻,她仿佛覺得她也可以聽到自己的聲音,也可以有自己的立場。
第50章 納降
陸衍的大殮之禮結束後,虞衡乘車從吳宮西門出發,準備回到居所。車輛出皇城未遠,隻見之前常走的道路上有兩名彪形壯漢扭打,虞衡驚魂未定,連忙命車夫改道。
車子進入一條無人小巷,此時雨也愈發地大了起來。虞衡坐在顛簸的車內左右搖晃,腦海中仍回想著會稽郡主凶狠淩厲的目光。忽然,車子停了下來,而虞衡在試探性地叫了一聲車夫的名字後,麵對無人應答的寂靜,恐懼的淚水終於不可自抑地流了下來。
當虞衡被亂刀砍死於窮巷的事被寫入奏疏傳入台城後,魏鈺庭僅僅是看了一眼,便將奏疏放在最下層那些從來不被太子閱覽的文移之中。
那些刺客多半是南方世族們派的。雖然魏國本朝一改律法,不再對複仇者施以寬仁的處罰,但因尋仇鬧出的任命依然不少,而大多數地方政府也選擇性無視掉了這些案件。
坐在魏鈺庭身旁的年輕文員看到這一幕有些驚訝,壓抑許久之後,終於向自己敬仰多年的前輩道出了不解:“前輩素日教我士大夫當以風裁自持。虞衡以兩千石之位身死街巷,前輩為何要將此事壓下?”
魏鈺庭此時在撰寫公文,聞言淡淡道:“此宗族仇隙,自有鄉法決斷。你願做鐵肝禦史,豪族也要有金剛肚量來容你啊。”
然而對方聞言卻依舊慷慨激昂:“這些豪族世家勾連鄉裏,藐視王法,怎能一味容忍。”
魏鈺庭看了看眼前忽然發聲的年輕人,他們俱是出身寒門,從最低一級的文員做起,一路攀升。鄉塾所教,不過是將四書五經中的大義解讀一番,然後背誦。但對於這個世道是如何運轉,權利是如何分配,他們沒有世家耳濡目染的上層資源,一切隻能靠自己去體悟。
或許有著前人鑿井後人飲水的願景,魏鈺庭在麵對這一頗為鋒利的提問後,決定將自己數十年來所得盡數告悉:“天下無處不有仇隙。況且自古皇權不下縣,而一縣之地的官員也不過一縣令、數吏員而已,刑獄難明便是常態。因此血親複仇一事,多靠地方長老調節以及豪族自治。而皇權隻有在矛盾最激烈,涉及天下安穩的頂級門閥鬥爭時才會出手。”
年輕人仍是不服:“即便如此,有司事既已上報,事關兩千石大員,殿下理應過問。”
魏鈺庭聽完,放下筆:“這樣的事處理起來並非你想象的那麽容易,各家利益與情緒都要照顧到。這種事全國各地每日不知有多少件,若開了先例,那麽地方必然會放手不管,進而全部交與太子與今上。怨望與世仇如同森林野火,奔赴火場的人若不能將其撲滅,便要承受引火燒身。到時候你我便是引火之人。罪不在今上,罪不在殿下,就隻能罪在你我。”
說完,魏鈺庭將已經分好類的奏疏文移放置托盤中,動身前往太子的居所。
泠雪軒內,元澈正與兩位司禮官商量納降禮的籌備之事。另外,納降禮過後,陸昭一家便要北上長安。因此,車馬安排,甲衛調撥,以及路上所需物資都要提前準備。東西既要齊全實用,也要合乎規製,幾人著實廢了不少心思,商討完畢後,兩位禮官魚貫而出。
此時各地奏疏文移已由魏鈺庭送至閣內,元澈拿起最上麵一本,奏報的署名他並不認識,仔細讀來不過是最簡單的問候之語。直到將文書展開至最後,方看到一張小小的字條。
陸歸仕於涼王。
元澈抬頭看了看站在身旁的主簿,兩人心照不宣地同時黯下了神色。
傍晚飯後,元澈喚了司巾婢女安禾來篦發。此時周恢捧了納降禮晚宴的出席名冊來,讓元澈過目。元澈寥寥翻了幾頁,便放下來。
宴席原不忌男女,但因此宴席曆來不乏將帥借酒鬧事,將戰敗國家的女子們呼來喚去,侍奉茶酒,調笑娶樂,到底是一樁屈辱。因此元澈在幾日之前便免了吳國宗室女子出席。
“把會稽郡主的名字加上去。”元澈的命令簡單直接。
這卻難為了周恢:“殿下要單請她,總得有個由頭。況且曆來納降,宗室女出席,多是彈琴歌舞,單單請人出席,從古至今誰也沒那麽大麵子。就算請來了,人要坐哪呢,殿裏全是男子。”
作為戰敗國家的皇室女子,在這種場合上側席作陪乃是常見,並非憐取美色,而是示辱。前朝末年間,冀州牧呂坤擊敗燕國,慶功宴上燕國國君親自奉酒布菜,擊節起舞,儼然一老奴姿態。
元澈說完又喚了剛剛被遣出去的司巾女婢安禾入內,問:“你們吳國公主都會些什麽?”
安禾看著房間內的架勢,早已惶恐萬分,一時間囁嚅出兩個字:“琵琶。”
回憶起在思危閣看到她那日,居然擅改曲譜,堂而皇之地炫技,元澈忽作滿臉鄙夷,嫌棄道:“鄭聲亂雅,不合時宜,沒得掃孤的性。”
然而想到要讓陸昭在眾人麵前歌舞,元澈心中終究是有些不舍,於是隻道:“那就讓她侍奉酒水吧。”
大禮之日當天醜時,由吳宮正門以北的中軸線上,已俱是來往的內宦侍婢。待寅時,天色雖還黑著,但甬道上的閑雜人等已減了不少。
按大魏禮製,受降儀式原共分四場。其中第一場便是郊迎,即前吳國皇室公卿於建鄴城外跪迎納降之人及龍旗、龍幄,並獻以白壁數雙,以喻太平安和之意。但因陸歸據守石頭城,與吳宮相望,因此郊迎便改為殿迎。吳國皇室隻需在西側殿宇跪侯旨意即可。
然後是魏國主將獻俘、授馘於宗廟。因元澈兼具主將與人主雙重身份,故召資曆最老、假豫州刺史的王襄領眾將領獻俘。又因在吳國,無太廟,便設祭壇,使人拜之。
納降禮後便是宴飲,宴飲設在承明殿。此時殿內燈火輝煌,鎏金杯盞搭配鑲寶雕花的盤碗,將有著鮮卑血統的魏國皇室審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大殿中央是一方碩大的酒鑒,此時大鑒上的蓋子尚未除去,但酒香早已四溢,大有今夜讓眾人一醉方休的架勢。
周恢先叫來此處的六個分掌食、酒、果、燭、傳膳、歌舞的管事,囑咐了幾句,又分配了十六名侍女侍奉東西兩邊的上席。最後點了陸昭,指了指最上席後麵的柱子:“娘子先在此處候著罷,殿下少頃便到了。”
他人皆忙,陸昭一個人站在柱後麵靜靜等著。不過多久,眾人便開始陸續入殿。
最先進來的是吳國的皇族們。以陸振為首的陸家嫡支由一眾甲士押送,坐在最前方西席。其次是眾將領及官員們入內,這些人入內的時候,陸氏眾人皆要起立行禮。到了最後麵,才是太子的儀仗。此時,所有人又站了起來,行了大禮。一時間,滿目皆是貂蟬綾羅。
元澈遠遠便看到了陸昭,依
禮儀規製,她今日並沒有穿素色衣裳。原本鋒利的雙眉重新細細描過,如青山峰蹙。湘妃色的綾綢褙子搭了一條綰色襦裙,更襯得胸口脖頸欺霜賽雪,宛若傍晚綺霞映照流雲。他甚少看到她穿著豔麗的模樣,此時隻覺得如此絢麗的衣服,倒讓本人更加冷清了幾分。
主禮者是詹事主簿魏鈺庭。自下方東西首座,所有臣工將領及陸氏宗族,皆起身而拜,頌祝禱之辭。
陸昭隻覺恍惚又回到了上一年,美酒佳釀,鍾鼓饌玉。那時,她旁邊席上的坐著的人是她的爹爹,然後是她的兄長,而坐在她旁邊的是陸衍。那時候管教她的阿婆極嚴,不允許她吃太多甜食,每逢這種筵席,陸衍會將一些不知從哪裏尋來的蜜餞給她,放在她掌心裏。
掌心傳來了熾熱的溫度,將陸昭從遐思中拉出的是元澈的手。
不知什麽時候,元澈已走至陸昭身邊,拉著她的手領她坐在自己的身旁。在一邊侍奉的周恢亦不由得愣住了,他原以為隻是讓陸昭侍奉酒水之事,並不入席。見此狀連忙又喚了人來,增添了一副碗筷杯盞。
坐在下麵的陸氏宗族皆低頭不語,對太子此舉恍若不見,亦無喜怒之色,因為這樣才是對自家女兒最好的保全。然而其他人開始兩兩相視,甚至有幾人開始竊竊私語起來,幸災樂禍者、驚愕萬分者皆有之。
太子設正宴,多以八盞酒為限,即臣僚敬酒八輪,飲完一輪再由侍者將杯盞滿上,飲完八盞則宴會結束。其間加以鼓吹數曲,又有梨園法部置小部音聲和唱,熱鬧非凡。每奏新曲,更有宮嬪身著綺羅,櫻歌柳舞,一時間,明星熒熒,綠雲擾擾,繡出一片繁華景象。
陸昭與元澈兩人雖並坐一處,卻並無任何交談。
待飲到第六盞後,侍者報下一個節目在殿外丹墀前的廣場,乃是秦淮河著名的煙火表演。元澈遂與眾人出殿,行至一半,回頭看了看仍然立在原處的陸昭,道:“你也來。
第51章 分道
秦淮河煙火以其富有變幻,擬物狀景,栩栩如生而聞名。廣場上此時已架起數排一丈七高的花樁,隻見侍長發號,霎時間轟雷燎徹。煙花先是以一隻仙鶴銜一枚玉璧開場,仙鶴以丹朱、青色兩支火光繪成,口中白壁則如星芒一般隨朱青兩道火光直衝霄漢。
餘焰尚未散盡,緊接著便是二十八顆大型花炮齊放,數十個人物在天空中以金芒亮相,乃是雲台二十八星宿。
人物消失之際,廣場四下已有數百名鼓者出列,分東西兩陣,各執紅白旗,身著楚漢甲胄,以槍對牌。樂部侍長舞蠻牌令,而後兩甲士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一人作奮擊之勢,一人作守禦之姿。
交鋒數十回後,忽聞一聲霹靂響,舞者鼓者盡散,兩條巨大的蛟龍騰空而起。一條翔於西北方,作俯衝之勢,一條盤於東,作蓄力之勢,照得天空如白晝一般。
此時隻聽魏鈺庭在旁邊道:“西北又有蟠龍升,二龍相爭,隻怕天下不太平。”
元澈卻道:“自古天下金角有二,涼州便是一個,天下大亂時可左右局勢,前有竇融隗囂與光武掎角,後有馬騰韓遂與魏武爭鋒。隻可惜,此地非王氣所在,隻出亂世英雄。最後還是要東歸的。”
說話間,西北的翔龍已然消散,火光如流星般隕落。而東方的盤龍趁勢而起,舒展開來,化為衝天火光。
眾人卻被眼前的景象嚇得驚呼連連,但仍是驚魂未定時,又有百枚花炮在空中爭相綻放,一時間人物車馬、草木山川如畫卷一般展開。而樂班忽然急轉了奏調,換了一名琵琶樂伎坐於高台上,所奏乃是《十麵埋伏》。而隨著一聲聲炮竹連響,天上紅色的煙花逐漸占據主導,將藍色煙花壓製於廣場之南。
待萬籟俱寂之時,廣場上已不見煙花架,一名戴著麵具作將軍裝的人馳馬衝出,然未等接近丹墀,便有數名甲士持戟圍堵。戰了數十來回後,那將軍孤身站在高台上,舉劍自刎。眾人此時不知該做何回應,隻見有侍者站出,唱到:“霸王意氣盡,江東入囊中,恭賀聖主,恭賀太子。”
此時眾人方長舒了一口氣,原來演繹的是楚漢之戰,繼而掌聲四起。
元澈望著一片氤氳燦爛,笑容不減:“聽聞先前朱雀橋的煙火比此番更盛,然而物非人非,朱雀橋也已化為塵土,想來是孤無緣欣賞,甚為可惜。”
魏鈺庭和手以對:“臣以為,更可惜的是那霸王。若他早早降了漢王,何至於烏江自刎。想必亦可以與家人在江東做一閑散富人家,年年觀賞這樣的煙花了。”
元澈微笑點頭:“魏卿此言,甚得孤意。不知陸娘子以為然否?”
絢麗的流彩照耀於皎皎如月的麵龐上,最後悉數湮沒於黑暗而深邃的瞳孔。陸昭微啟薄唇,一字一言,如同被柔軟煙羅包裹住的峭峻肩骨。
“降與不降雖然因人而異,卻也因勢而異。要說結局最好的,便是涼州竇融。降漢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至光武剖心以待,授其為涼州牧,共定西北。隨後降漢,也是留居舊地,兄弟俱侯,這才有了多年以後歸還洛陽。事後,光武亦厚待其家,以三公之位授之,不可謂不榮耀。”
“韓遂與馬騰的結局就要稍差一些。早年間,其因金城戰亂崛地而起,至領兵數萬,寇入三輔,天下震動。割據涼州之後,韓遂因鍾繇所諫,遣子去魏武處為質,後因魏武離間之策與馬騰之子馬超見疏。至馬超抗操,馬騰被夷三族。韓遂子孫也難逃厄運,可謂悲涼。可見梟雄雖勇猛,若遇到漢光武帝一樣的仁主,自然溫馴忠誠,但魏武既以詭計離間,以出質要挾,那就隻好玉石俱焚了。”
此時煙火表演已盡尾聲,空中隻餘下斑斑點點的銀火璀璨。清光華彩透過她手中的紈扇,照在半遮半掩的精巧玉顎上,恰如雪映煙光之薄,霜涵霽色之冷。
元澈慢慢將駐留已久的目光從冰雪美人身上移開,之後的問話便如劍鋒一般貼身逼來:“郡主以帝王之心而發論,怎麽不提隗囂也曾為光武招降,最後毅然不從,身死國滅的結局呢?”
“隴西隗囂麽……”紈扇輕搖,聲音卻如一柄軟劍,將前者的話鋒輕輕擋了回去,“隴西隗囂縱分雍涼二州,橫隔南北之道,四方要衝,可爭天下,隻可惜此人才具不配。若以英雄當之,則雍涼不解甲,中原不釋鞍。”
元澈聽完,隻覺氣血凝結,似是怒到了極處。
忽聽身後有一人聲道:“原來殿下所愛,非皮骨色相,而是一襲書香。”
陸昭聞言,大抵知道是誰在言語,然而並不轉頭,隻對元澈略欠了欠身道:“臣女不勝酒力,先行告退。”說完便從觀景台返回殿中。
虞衡聽罷此時已有些心虛,但思前想後,仍是一口咬定:“陸衍確實是陣斬而死。隻是方才郡主懷疑在下以暗箭射殺,所以在下才想著郡主大概是發現了其背部有箭傷,故有此語。”
虞衡一說完,元澈心中隻覺不妙。
陸昭在竹林堂待了那麽些天,她又是極謹慎果斷的人,若無真實證據,不敢如此定論。果然陸昭道:“是麽。若如此那便讓大家看看陸衍脖子上的傷口,與身上的箭傷。”
此時,棺木尚未釘上,陸衍雖已裝裹入棺,但若強行察看也不會有太大問題。
陸昭走到棺木旁,道:“他脖子上刀口極不規整,刀口紛雜,所受近乎數十刀。我倒要問問虞將軍,哪個陣斬是斬數十刀。報功的人之所以斬那麽多刀,是因為陸衍早先於此被殺了,屍身早已僵硬,他為了取頭顱報軍功,才砍了這許多刀。”
此時,席上的武官已經能隱約推斷出當時是怎樣一番情景,而這樣一番情景對於眼前的這個二臣,以及太子,乃至於遠在長安的皇帝,意味著怎樣的一樁罪惡。
虞衡此時早已渾身癱軟。
“賤人!”刀鋒一挑,頭冠乃至束發的銅簪應聲而落。眾人忙不迭地退後,回過神後定睛一看,虞衡已是披頭散發,狀極狼狽。繼而,觀者大多冷眼旁觀著這一切,無論是魏國人還是吳國人,顯然對一個叛臣無甚好感。
似是體會到了眼前之人的怒意,蘇瀛再度發聲:“郡主何故執意如此,如今虞衡說到底也是太子的私臣,即便他真殺了陸衍,也是武將職責所在。若貿然將虞衡殺刮,郡主置太子殿下於何地?又置全族於何地?”
陸昭本想隻解決掉虞衡一人即可,隻要他不任揚州大銓選,江東本土的安穩以及自家利益便可有所保證。但如今見這個未來執掌荊揚的單車刺史自己把頭遞過來,索性讓他和虞衡一起臭在一塊。
於是陸昭收刀,道:“好,難得太子殿下也在,詳刑證供也好,嚴刑拷打也罷,便在此處問個清楚,左右是兩個兩千石的朝廷棟梁,看看到底誰是誰的私臣。隻是都督莫要忘了,長安雖遠,亦有皇帝垂拱,皇帝之上,還有無量淨天。”
此時站在一旁的王謐發現事態已趨於失控,論辯才,虞、蘇二人加起來也不頂陸昭一個,再任由幾人吵下去,隻怕連太子都要折進去。因此王謐決定插手了。
“殿下可否容臣說一句。”
元澈點頭,喚了王謐的表字道:“子靜但說無妨。”
王謐先施了一禮,然後道:“兩軍交戰,刀劍無情,陸衍小郎君命喪箭下,的確令人惋惜。隻是虞將軍要慎言,將軍雖是投誠大魏,與殿下通信。但前有魏吳兩國淮水之盟,依臣對殿下的了解,殿下是不會命令戕害吳國皇室的。虞將軍口口聲聲稱與殿下有書信來往,殿下可沒有在書信中下達取陸衍性命的命令吧。”
說完又對蘇瀛道,“你身兼荊揚之重,又得太子信重,所言所行更要深思熟慮。所謂武將的職責不僅僅是戰場拚殺,攻城略地。護國之疆土,守國之信譽,你我皆應有所擔當。”
見此二人已低頭不言,王謐便走到陸昭身邊,將她拉至離虞衡稍遠的地方,然後壓低聲音勸慰:“殿下素來愛重郡主,斷不會有偏袒回護虞衡之意。這大殮之禮還是太子殿下命人操持的,若真讓虞衡血濺當場,郡主打算如何收場?”見陸昭仍殺意騰騰,王謐又用極低的聲音說了一句,“先前殿下曾托我王家言及女侍中一事,你我兩家俱為一體,斷無不助之理。”
陸昭的眼中閃過一絲迷茫,並不知女侍中所謂何事。然而她也沒有深究,對王謐的語氣也十分平靜:“我不疑殿下,亦不疑公。此乃私仇,我自一人當之,隻問虞衡,絕不罪衍於人。”
元澈看向了陸昭。看到她麵對兩人激語,眼中卻絲毫沒有不信任的神色,心中仿佛有一顆石頭落了地。在今日之前,他還堅持著保虞衡出任大銓選之位,但時至今日他卻發現陸昭對於自己的信任更令他牽心。
他忽然覺得讓一個與陸昭有血親之仇的人坐在這個位子上,雖然符合國家利益,但卻有些不近人情。更何況陸昭當時把唯一知道陸衍死因的人證也交給了自己,這是擺明著不想波及到朝中,令皇室難堪,最後選擇自執白刃,乃至於用與爾俱亡的手段來處理虞衡。其實其他人當大銓選也不是不可以,隻是沒有虞衡效果好。但隻要陸昭還相信他,在這件事上他可以不那麽堅持。
不過她手執長刀的姿態,當真如晴雪生光,芒角生寒,所謂一縱則三軍白首,一橫則千裏縞素。實在是漂亮。
元澈終於從座上起身,走到虞衡身前。對於一個鮮活生命的逝去,他無力回天,對於一場戰爭帶來的苦痛,他責無旁貸。隻是對於虞衡出言中傷,乃至於威脅到他與陸昭之間的信任,他深惡痛絕。“宵小可惡。”脫口而出的是極盡冷漠的評價與不加掩飾的厭惡,“今日之事,原本你大可脫冠戴罪於靈前,料想陸家亦不會過多為難 。隻是你巧舌如簧,故意狡辯,甚至扭曲陸衍的死因。如今結果,實屬咎由自取。”
元澈說完又走到陸昭身邊道:“郡主痛失血親之心,孤能理解。隻是今日是大殮之禮,五日後又是納降吉利,血濺靈堂,多有不祥,郡主可否暫止兵戈。待過了納降之禮,郡主要殺要剮,孤絕不過問。” 說完元澈慢慢執起她的手,在試探之中,從她的手中取下了百辟刀。
陸昭聞言漸漸淚光盈目,連同眼尾鼻稍都如淡染丹蔻一般。雖然放了手,但她目光忽轉為凶狠,厲聲道:“今日且容你苟活,但若要共居江東,斷無可能。若再讓我陸氏族人看見你一眼,無論臠刮生割,皆是你的下場。隻恨江東五氏七姓那麽多好男兒、大丈夫,竟皆死於汝之手!”
此言一出,虞衡便已嚇得手腳發抖,即便沒有抬頭,他亦能看到周遭投來諸多仇恨的目光。
元澈看到眼前這一幕,知道虞衡再也不可能踏足江東了。他也終於明白,那日陸昭為何要去柏梁殿,要那份白石壘戰死將士的名單了。而在顧孟州府上所住的那幾日,挑起這些南人共憤之情,對於眼前這個慧若舍利弗,知欺辯才天的郡主,是多麽的輕而易舉。
窗外濃雲滾滾,似將有瓢潑大雨降臨,因此大殮匆匆禮畢。陸昭回到自己的閣中,閣內沒有點燭火,因外麵的陰雨,此時室內如同黑夜一般。她端坐在鏡前,鏡中的人黑鬢、長眉,端的是好年華。她被家族供養,便理應站在家族的立場,為家族發聲,從未敢有一日懈怠。隻是今日當太子握住她手腕的那一刻,她仿佛覺得她也可以聽到自己的聲音,也可以有自己的立場。
第50章 納降
陸衍的大殮之禮結束後,虞衡乘車從吳宮西門出發,準備回到居所。車輛出皇城未遠,隻見之前常走的道路上有兩名彪形壯漢扭打,虞衡驚魂未定,連忙命車夫改道。
車子進入一條無人小巷,此時雨也愈發地大了起來。虞衡坐在顛簸的車內左右搖晃,腦海中仍回想著會稽郡主凶狠淩厲的目光。忽然,車子停了下來,而虞衡在試探性地叫了一聲車夫的名字後,麵對無人應答的寂靜,恐懼的淚水終於不可自抑地流了下來。
當虞衡被亂刀砍死於窮巷的事被寫入奏疏傳入台城後,魏鈺庭僅僅是看了一眼,便將奏疏放在最下層那些從來不被太子閱覽的文移之中。
那些刺客多半是南方世族們派的。雖然魏國本朝一改律法,不再對複仇者施以寬仁的處罰,但因尋仇鬧出的任命依然不少,而大多數地方政府也選擇性無視掉了這些案件。
坐在魏鈺庭身旁的年輕文員看到這一幕有些驚訝,壓抑許久之後,終於向自己敬仰多年的前輩道出了不解:“前輩素日教我士大夫當以風裁自持。虞衡以兩千石之位身死街巷,前輩為何要將此事壓下?”
魏鈺庭此時在撰寫公文,聞言淡淡道:“此宗族仇隙,自有鄉法決斷。你願做鐵肝禦史,豪族也要有金剛肚量來容你啊。”
然而對方聞言卻依舊慷慨激昂:“這些豪族世家勾連鄉裏,藐視王法,怎能一味容忍。”
魏鈺庭看了看眼前忽然發聲的年輕人,他們俱是出身寒門,從最低一級的文員做起,一路攀升。鄉塾所教,不過是將四書五經中的大義解讀一番,然後背誦。但對於這個世道是如何運轉,權利是如何分配,他們沒有世家耳濡目染的上層資源,一切隻能靠自己去體悟。
或許有著前人鑿井後人飲水的願景,魏鈺庭在麵對這一頗為鋒利的提問後,決定將自己數十年來所得盡數告悉:“天下無處不有仇隙。況且自古皇權不下縣,而一縣之地的官員也不過一縣令、數吏員而已,刑獄難明便是常態。因此血親複仇一事,多靠地方長老調節以及豪族自治。而皇權隻有在矛盾最激烈,涉及天下安穩的頂級門閥鬥爭時才會出手。”
年輕人仍是不服:“即便如此,有司事既已上報,事關兩千石大員,殿下理應過問。”
魏鈺庭聽完,放下筆:“這樣的事處理起來並非你想象的那麽容易,各家利益與情緒都要照顧到。這種事全國各地每日不知有多少件,若開了先例,那麽地方必然會放手不管,進而全部交與太子與今上。怨望與世仇如同森林野火,奔赴火場的人若不能將其撲滅,便要承受引火燒身。到時候你我便是引火之人。罪不在今上,罪不在殿下,就隻能罪在你我。”
說完,魏鈺庭將已經分好類的奏疏文移放置托盤中,動身前往太子的居所。
泠雪軒內,元澈正與兩位司禮官商量納降禮的籌備之事。另外,納降禮過後,陸昭一家便要北上長安。因此,車馬安排,甲衛調撥,以及路上所需物資都要提前準備。東西既要齊全實用,也要合乎規製,幾人著實廢了不少心思,商討完畢後,兩位禮官魚貫而出。
此時各地奏疏文移已由魏鈺庭送至閣內,元澈拿起最上麵一本,奏報的署名他並不認識,仔細讀來不過是最簡單的問候之語。直到將文書展開至最後,方看到一張小小的字條。
陸歸仕於涼王。
元澈抬頭看了看站在身旁的主簿,兩人心照不宣地同時黯下了神色。
傍晚飯後,元澈喚了司巾婢女安禾來篦發。此時周恢捧了納降禮晚宴的出席名冊來,讓元澈過目。元澈寥寥翻了幾頁,便放下來。
宴席原不忌男女,但因此宴席曆來不乏將帥借酒鬧事,將戰敗國家的女子們呼來喚去,侍奉茶酒,調笑娶樂,到底是一樁屈辱。因此元澈在幾日之前便免了吳國宗室女子出席。
“把會稽郡主的名字加上去。”元澈的命令簡單直接。
這卻難為了周恢:“殿下要單請她,總得有個由頭。況且曆來納降,宗室女出席,多是彈琴歌舞,單單請人出席,從古至今誰也沒那麽大麵子。就算請來了,人要坐哪呢,殿裏全是男子。”
作為戰敗國家的皇室女子,在這種場合上側席作陪乃是常見,並非憐取美色,而是示辱。前朝末年間,冀州牧呂坤擊敗燕國,慶功宴上燕國國君親自奉酒布菜,擊節起舞,儼然一老奴姿態。
元澈說完又喚了剛剛被遣出去的司巾女婢安禾入內,問:“你們吳國公主都會些什麽?”
安禾看著房間內的架勢,早已惶恐萬分,一時間囁嚅出兩個字:“琵琶。”
回憶起在思危閣看到她那日,居然擅改曲譜,堂而皇之地炫技,元澈忽作滿臉鄙夷,嫌棄道:“鄭聲亂雅,不合時宜,沒得掃孤的性。”
然而想到要讓陸昭在眾人麵前歌舞,元澈心中終究是有些不舍,於是隻道:“那就讓她侍奉酒水吧。”
大禮之日當天醜時,由吳宮正門以北的中軸線上,已俱是來往的內宦侍婢。待寅時,天色雖還黑著,但甬道上的閑雜人等已減了不少。
按大魏禮製,受降儀式原共分四場。其中第一場便是郊迎,即前吳國皇室公卿於建鄴城外跪迎納降之人及龍旗、龍幄,並獻以白壁數雙,以喻太平安和之意。但因陸歸據守石頭城,與吳宮相望,因此郊迎便改為殿迎。吳國皇室隻需在西側殿宇跪侯旨意即可。
然後是魏國主將獻俘、授馘於宗廟。因元澈兼具主將與人主雙重身份,故召資曆最老、假豫州刺史的王襄領眾將領獻俘。又因在吳國,無太廟,便設祭壇,使人拜之。
納降禮後便是宴飲,宴飲設在承明殿。此時殿內燈火輝煌,鎏金杯盞搭配鑲寶雕花的盤碗,將有著鮮卑血統的魏國皇室審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大殿中央是一方碩大的酒鑒,此時大鑒上的蓋子尚未除去,但酒香早已四溢,大有今夜讓眾人一醉方休的架勢。
周恢先叫來此處的六個分掌食、酒、果、燭、傳膳、歌舞的管事,囑咐了幾句,又分配了十六名侍女侍奉東西兩邊的上席。最後點了陸昭,指了指最上席後麵的柱子:“娘子先在此處候著罷,殿下少頃便到了。”
他人皆忙,陸昭一個人站在柱後麵靜靜等著。不過多久,眾人便開始陸續入殿。
最先進來的是吳國的皇族們。以陸振為首的陸家嫡支由一眾甲士押送,坐在最前方西席。其次是眾將領及官員們入內,這些人入內的時候,陸氏眾人皆要起立行禮。到了最後麵,才是太子的儀仗。此時,所有人又站了起來,行了大禮。一時間,滿目皆是貂蟬綾羅。
元澈遠遠便看到了陸昭,依
禮儀規製,她今日並沒有穿素色衣裳。原本鋒利的雙眉重新細細描過,如青山峰蹙。湘妃色的綾綢褙子搭了一條綰色襦裙,更襯得胸口脖頸欺霜賽雪,宛若傍晚綺霞映照流雲。他甚少看到她穿著豔麗的模樣,此時隻覺得如此絢麗的衣服,倒讓本人更加冷清了幾分。
主禮者是詹事主簿魏鈺庭。自下方東西首座,所有臣工將領及陸氏宗族,皆起身而拜,頌祝禱之辭。
陸昭隻覺恍惚又回到了上一年,美酒佳釀,鍾鼓饌玉。那時,她旁邊席上的坐著的人是她的爹爹,然後是她的兄長,而坐在她旁邊的是陸衍。那時候管教她的阿婆極嚴,不允許她吃太多甜食,每逢這種筵席,陸衍會將一些不知從哪裏尋來的蜜餞給她,放在她掌心裏。
掌心傳來了熾熱的溫度,將陸昭從遐思中拉出的是元澈的手。
不知什麽時候,元澈已走至陸昭身邊,拉著她的手領她坐在自己的身旁。在一邊侍奉的周恢亦不由得愣住了,他原以為隻是讓陸昭侍奉酒水之事,並不入席。見此狀連忙又喚了人來,增添了一副碗筷杯盞。
坐在下麵的陸氏宗族皆低頭不語,對太子此舉恍若不見,亦無喜怒之色,因為這樣才是對自家女兒最好的保全。然而其他人開始兩兩相視,甚至有幾人開始竊竊私語起來,幸災樂禍者、驚愕萬分者皆有之。
太子設正宴,多以八盞酒為限,即臣僚敬酒八輪,飲完一輪再由侍者將杯盞滿上,飲完八盞則宴會結束。其間加以鼓吹數曲,又有梨園法部置小部音聲和唱,熱鬧非凡。每奏新曲,更有宮嬪身著綺羅,櫻歌柳舞,一時間,明星熒熒,綠雲擾擾,繡出一片繁華景象。
陸昭與元澈兩人雖並坐一處,卻並無任何交談。
待飲到第六盞後,侍者報下一個節目在殿外丹墀前的廣場,乃是秦淮河著名的煙火表演。元澈遂與眾人出殿,行至一半,回頭看了看仍然立在原處的陸昭,道:“你也來。
第51章 分道
秦淮河煙火以其富有變幻,擬物狀景,栩栩如生而聞名。廣場上此時已架起數排一丈七高的花樁,隻見侍長發號,霎時間轟雷燎徹。煙花先是以一隻仙鶴銜一枚玉璧開場,仙鶴以丹朱、青色兩支火光繪成,口中白壁則如星芒一般隨朱青兩道火光直衝霄漢。
餘焰尚未散盡,緊接著便是二十八顆大型花炮齊放,數十個人物在天空中以金芒亮相,乃是雲台二十八星宿。
人物消失之際,廣場四下已有數百名鼓者出列,分東西兩陣,各執紅白旗,身著楚漢甲胄,以槍對牌。樂部侍長舞蠻牌令,而後兩甲士出陣對舞,如擊刺之狀,一人作奮擊之勢,一人作守禦之姿。
交鋒數十回後,忽聞一聲霹靂響,舞者鼓者盡散,兩條巨大的蛟龍騰空而起。一條翔於西北方,作俯衝之勢,一條盤於東,作蓄力之勢,照得天空如白晝一般。
此時隻聽魏鈺庭在旁邊道:“西北又有蟠龍升,二龍相爭,隻怕天下不太平。”
元澈卻道:“自古天下金角有二,涼州便是一個,天下大亂時可左右局勢,前有竇融隗囂與光武掎角,後有馬騰韓遂與魏武爭鋒。隻可惜,此地非王氣所在,隻出亂世英雄。最後還是要東歸的。”
說話間,西北的翔龍已然消散,火光如流星般隕落。而東方的盤龍趁勢而起,舒展開來,化為衝天火光。
眾人卻被眼前的景象嚇得驚呼連連,但仍是驚魂未定時,又有百枚花炮在空中爭相綻放,一時間人物車馬、草木山川如畫卷一般展開。而樂班忽然急轉了奏調,換了一名琵琶樂伎坐於高台上,所奏乃是《十麵埋伏》。而隨著一聲聲炮竹連響,天上紅色的煙花逐漸占據主導,將藍色煙花壓製於廣場之南。
待萬籟俱寂之時,廣場上已不見煙花架,一名戴著麵具作將軍裝的人馳馬衝出,然未等接近丹墀,便有數名甲士持戟圍堵。戰了數十來回後,那將軍孤身站在高台上,舉劍自刎。眾人此時不知該做何回應,隻見有侍者站出,唱到:“霸王意氣盡,江東入囊中,恭賀聖主,恭賀太子。”
此時眾人方長舒了一口氣,原來演繹的是楚漢之戰,繼而掌聲四起。
元澈望著一片氤氳燦爛,笑容不減:“聽聞先前朱雀橋的煙火比此番更盛,然而物非人非,朱雀橋也已化為塵土,想來是孤無緣欣賞,甚為可惜。”
魏鈺庭和手以對:“臣以為,更可惜的是那霸王。若他早早降了漢王,何至於烏江自刎。想必亦可以與家人在江東做一閑散富人家,年年觀賞這樣的煙花了。”
元澈微笑點頭:“魏卿此言,甚得孤意。不知陸娘子以為然否?”
絢麗的流彩照耀於皎皎如月的麵龐上,最後悉數湮沒於黑暗而深邃的瞳孔。陸昭微啟薄唇,一字一言,如同被柔軟煙羅包裹住的峭峻肩骨。
“降與不降雖然因人而異,卻也因勢而異。要說結局最好的,便是涼州竇融。降漢前,行河西五郡大將軍事,至光武剖心以待,授其為涼州牧,共定西北。隨後降漢,也是留居舊地,兄弟俱侯,這才有了多年以後歸還洛陽。事後,光武亦厚待其家,以三公之位授之,不可謂不榮耀。”
“韓遂與馬騰的結局就要稍差一些。早年間,其因金城戰亂崛地而起,至領兵數萬,寇入三輔,天下震動。割據涼州之後,韓遂因鍾繇所諫,遣子去魏武處為質,後因魏武離間之策與馬騰之子馬超見疏。至馬超抗操,馬騰被夷三族。韓遂子孫也難逃厄運,可謂悲涼。可見梟雄雖勇猛,若遇到漢光武帝一樣的仁主,自然溫馴忠誠,但魏武既以詭計離間,以出質要挾,那就隻好玉石俱焚了。”
此時煙火表演已盡尾聲,空中隻餘下斑斑點點的銀火璀璨。清光華彩透過她手中的紈扇,照在半遮半掩的精巧玉顎上,恰如雪映煙光之薄,霜涵霽色之冷。
元澈慢慢將駐留已久的目光從冰雪美人身上移開,之後的問話便如劍鋒一般貼身逼來:“郡主以帝王之心而發論,怎麽不提隗囂也曾為光武招降,最後毅然不從,身死國滅的結局呢?”
“隴西隗囂麽……”紈扇輕搖,聲音卻如一柄軟劍,將前者的話鋒輕輕擋了回去,“隴西隗囂縱分雍涼二州,橫隔南北之道,四方要衝,可爭天下,隻可惜此人才具不配。若以英雄當之,則雍涼不解甲,中原不釋鞍。”
元澈聽完,隻覺氣血凝結,似是怒到了極處。
忽聽身後有一人聲道:“原來殿下所愛,非皮骨色相,而是一襲書香。”
陸昭聞言,大抵知道是誰在言語,然而並不轉頭,隻對元澈略欠了欠身道:“臣女不勝酒力,先行告退。”說完便從觀景台返回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