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帝升左禦床,保太後升右禦床,偌大的昭陽殿內,曾經的幼童與曾經的乳母各自由宿衛圍拱,坐鎮在不同的方位。丞相府已陷,渤海王被困,然而皇宮裏的絲竹聲卻未曾間斷,所有的宿衛也未曾拔刀相向。上位者維持著最後的體麵,而卑微者則守護著最後的和平。
隻有少數人知道,此時雙方皆願意赴宴,無非是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將更多的宿衛投入到戰場。皇帝是為了一舉將保太後擒拿,而保太後則意在這些台臣公卿,每個人都是人質,唯獨皇帝不是,因為隻有人質才是輕易殺不得的。而政變的最高手腕,便是將波及範圍盡可能的縮小。朝臣知而不說,百姓不知且不可說,撐住了體麵的遮羞布,才能獲得人們對權力的敬畏,而不是成天想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老身今日還請了崔將軍入城赴宴。”保太後端坐的一絲不苟,目光直視前方,“隻是不知道現下到哪裏了。”
“那倒是巧。”魏帝的目光望向保太後,“孩兒也請了崔將軍赴宴。畢竟澈兒要結親,也算是一家人,旨意已經傳下去了。”
保太後聞言,有些不可思議地看了看皇帝,然而神色迅速恢複如常:“我還以為皇帝會選陸家。”
“阿娘。”魏帝鄭重其事,“選陸家便不會有和談,朕知道,阿娘一定也知道。”
保太後笑了笑:“那便請皇帝開個價吧。”
宴席即開,眾人雖然拘束,但因有燈謎詩題作樂,氣氛倒也尚佳。席間,陸氏族人除卻陸歸、陸放之外,皆坐在一處。
“確認好了?”陸振執起酒杯就至唇邊。
陸昭頷首道:“都確認過了,不和談。”
並非出於自大與妄斷,無論崔映之嫁與哪個人,崔諒都會進兵長安。這無關對於哪一方的選擇,而是每一個人在尋找的階梯。身為世家,崔諒在尋找與關隴世族平起平坐的機會。他身後將領與謀臣,也在尋求達到崔諒這個位置的機會。即便有和談的可能,崔諒也不會放棄兵入長安。一旦他放棄,相當於放棄了自己背後所有人的利益。站在他身後的那些人不過多久便會另則高枝,甚至將他出賣背叛。
太子身後的寒門與武將也是如此。
所有人都瞻仰過曆史潮頭的輝煌,聽過封侯拜相的故事,都希望突破自身與家族的壁壘,站在長安的浪尖叱吒風雲一番。作為一個權力場上的魁首,你想要拉一批,就必須要打一批,你想要哄一批就注定要殺死一批。浪唯有更迭才能更高,拍在岸上,就真的死了。
誠然,每個人都更期待一個如同白紙的長安,況且昔年董卓焚燒洛陽已經把答案寫的太過明白。麵對這樣一個百年古都,沒有人知道在帝國的心髒經營了數十年的世家們有怎樣的實力。因此,陸昭不遺餘力地在每一次出手時,翻開一張張長安的底牌。薛氏、賀氏、關隴世家、冀州世家、陳留世家,每翻開一張,陸昭便會更清楚的發現,火燒洛陽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兵變才能夠清洗一切。
無關二王的立場,無關世家與皇權,一切想要在這片土地建立新秩序的人,自會推動戰爭的輪·盤。
遠處似乎有鍾聲傳來,那是宮內寺院在敲。陸昭曾記得《敕修清規法器章》有雲: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敲鍾是修行事,所謂僧聞音已,苦惱即除,如入三昧,得生淨土。或許是自己悟性不高,聽了多少遍的鍾聲,依然欲念難消,仿佛自己早已遁入魔道。
第135章 梯子
槐裏城外, 營壘縱橫,最東麵乃大營轅門,轅門之後安紮著一層層拒馬, 兩側則是臨時築起的箭樓。經箭樓處,是一條寬闊的馳道, 至通崔諒大營。大營的不遠處, 則是執行軍閥用的刑場。此時執法者已舉起了用水澆過的環首刀,當賀斌之子賀援馳馬通過最後一道箭樓關卡時,刀光飛掠, 鮮血迸射,數十顆頭顱帶著死前驚懼的表情, 靜靜從台上滾落。
賀援的馬兒一驚,嘶鳴亂跳。直到崔諒營帳外幾名士兵衝上前擎住, 賀援才得以下馬。
賀斌任北軍中侯,如今領城東門戍衛的元洸已被囚禁, 他便點了自己的次子賀援暫時接管。“速帶我去見將軍!”
崔諒門口戍衛卻將他攔下,道:“將軍有事, 暫不便見, 還請賀小郎君在偏營稍後。”
“我有太後密詔,此事情急,勿要攔我。”賀援取出袖中的錦繡帛書, 示與這些戍衛,然而對方似乎並不領情。
“賀小郎君。擅闖軍營是要動用軍法的。”一名戍衛指了指旁邊的刑場,“我們將軍執法甚嚴, 想來賀小郎君方才已經看見了。”見賀援麵色慘白, 戍衛也稍稍緩和道,“小郎君既有太後手詔, 將軍不會不見,隻待在偏營稍候即可,卑職先去通傳。”
賀援也知此時若太過慌張,反倒容易暴露丞相府被圍的事實,繼而影響崔諒所做的選擇。他心情平複了些許,而後道:“既如此,那就勞煩壯士通傳一聲了。”
營外的喧囂與悲戚的慘叫聲瞬間平息,崔諒仍舊陰沉地望著眼前的來使。太子已不止一次前來勸說,希望他可以罷兵回到上庸,作為交換,他可以領荊州刺史一職。
昔年先皇用兵荊州,他自家族衰落時奮勇而起,助先帝奪取魏興、上庸二郡。世家大族權尊勢重,不願拋卻熱血,舍去富貴,為國犧牲。大批的錢財被投至莊園,捐入佛寺,以打造生前與身後的極樂境。
義達德行,而至極樂境,嗬,什麽是極樂境?高門們高貴的姓氏將起家官抬至尚書,和子孫聯姻的皆是王謝公族,是國家與皇權對於自己的妥協,是子子孫孫皆為高官的上升之路。這偉大的壟斷實在太過完滿,太過美妙,極樂境也不足萬一。
那一年,在畏死的北傖高門中,崔家終於以一己之力,第一次衝破了世族的壁壘,完成了家族最重要的一次躍遷。先帝以魏興、上庸兩郡付與崔家經營,為南境藩籬,世守國門。若來年對西楚與益州用兵,崔諒進階荊州刺史,便是正理。對於先帝的知遇之恩,崔諒也願以死相報。
但是當他第一次入京謝恩的時候,許多事情便明白了。那時,他在台省的值殿等候,進出的皆是中樞清貴,其中不乏在南征中喪土而逃的高門之後。他們衣袂熏香,高談闊論,舉手投足之間,極盡莊雅。在一番竊竊私語後,這些高門忽然發現了枯坐在殿中的自己。
布滿劃痕的雙手,半新不舊的朝服,既無香草之風,更無環佩之響。對於一應問候,也不過是毫無修飾的答語。不過片刻,先前還對自己抱有興趣的高門們,繼而投來了不乏譏笑的目光。
寒傖老卒。這是那些人私下給他的四字批語。
受先帝之邀,他在京中逗留了些許時日。先帝贈與他宅院,卻不曾要求他的子女出質。那時,他的女兒已有十四,已是可以議親的年齡。然而他的妻子在京中參加了幾回宴飲後,隻得到了貴族們的冷眼和滿心委屈。那時他忽然明白,他在戰場上的舍命相搏,不過是為家族掙得了一張入場券。戰場上的堅守與退逃,無關道義,而是赤裸裸的生意。
那一天他決定帶著自己的妻兒,回到上庸。那是他與同他一樣的寒傖老卒駐守的地方。但他心裏終究是有些不平的。不過,他還年輕,他的女兒那樣好,他大可再立一番功業,他要讓那些高門豬脬們看看,自己的女兒可以嫁給天下最尊貴的人。
但自先帝崩殂,這些願景也都逐漸淡去。易儲之變,關隴世族把持朝堂,王氏諸子相繼諳聲,在他苦苦派族人周旋於高門的同時,也要承受太子與庶人們對世族的怨望。就在前幾日,台省指責宗王與賀氏潛懷異誌,大有悖逆之心,連同自己也在牽涉之列。太子雖然做出對策安撫世族,但無論在中樞與地方,對自己皆有封鎖。
太子不希望自己兵入長安,他太清楚這場兵變後,出兵的崔家會獲得多大的分潤。也知道勤王的最後,也可能變成擒王。崔諒明白,自己一旦答應了太子的要求,等同於對世族進行了封頂,也對景從隨眾的利益進行了封頂。
他看了一眼前來勸說的使者典穆,在太子麾下坐到了參軍事一職。崔諒笑了笑,盡管出身武將,但眉目間亦帶著清河舊姓特有的儒雅:“丞相既已有反跡,某更不宜離開雍州。盡臣本,忠王事,此乃大義大節,怎敢辭勞。更何況我家小女還在保太後處為質,若我罷兵而返,小女如何生還?”
使者聞言力勸:“將軍若要竭智盡忠,理應先從王命。”
崔諒則不耐其煩地揮了揮手道:“我意已決,不容更改。”說完又令幾名甲衛道,“看好典使君……”
典穆見崔諒要扣押自己,不免情急:“將軍何故扣押來使?來日如何要向東朝交待?”
崔諒冷笑道:“本將憐你曾效力國家,不會加害於你。聽說太子素來看重寒門,唯才是舉,本將也想看看,你這個寒門出身的參軍事,在太子眼裏究竟是幾兩重。”盡量多握一個籌碼,這是亂世的求生之道。
待典穆被押下去後,崔諒問了問身邊同為參軍的陳霆:“時隱有何教我?”
陳霆道:“太子抑世家,關隴把朝政,將軍無論取哪一方,隻怕都難得善終。如今之計,當挺進長安,先清君側,後行廢立。一旦給對方爭取喘息,勝負既定,將軍便如立孤島,再無進退之路。”
崔諒略微沉吟,先入城清殺關隴世族,再借此威勢改立儲君,的確是兩全之道,但行使起來便是另一回事了。陳霆的忠誠與才能,他從未懷疑過。但是也正是如此,陳霆這樣的謀事所提出的建議大多更為進取,甚至有些偏激,成以謀身,懷以險策。一旦踏出此步,陳霆本人到無需承擔太多後果,但自己作為所有成敗的承擔者,不得不做全盤考量。
崔諒並不急於應下,仍追問道:“我所率部眾,不過兩萬餘,安定尚有陸歸部眾,略陽也有太子兵馬,東望司州兗州,也不乏豪族磨刀霍霍。若要行廢立之事,日後各方反撲清算,參軍所言,是不是勉強些?”
陳霆聞言後卻是一笑:“將軍已兵至長安近地,若此次不入城,不行廢立,日後豈非任人拿捏,將士也會離心潰散。將軍可在入城之前可先於京畿附近運籌,通信各家。太子不滿世家,豈獨於我?賀氏抑眾□□,怎無非議?揚州餘孽尚未平息,蘇慕洲倉促南歸。吳淼國之宿老,見疏帝王,煢煢孑立,其心安否?陸歸亂世梟雄,即便其姑母胞妹俱侍皇家,難道其心就一片赤純?將軍可曾細想過,自陸家嫡女奉女侍中一職,行走台省兩宮,薛、賀兩家矛盾竟猝爾爆發,仇隙彌深。”
崔諒默默點頭,中樞動亂他雖不知,但次次似都有此人參與其中,且次次陸家得利。能做出此等手筆的,自然也是極有野心之人,可不是什麽純善之輩。
“如今賀斌之子賀援求見將軍,想來太子已有所行動。若能得到各家支持,將軍可先令賀援帶領入城,待進入宮城後,掃清丞相府,奪取武庫,操控兩宮,則天命在我矣。”
崔諒聞言激動道:“明府所言,深得我心。聽聞淳化縣令乃陸振內侄陸放,既如此,可先書信一封。”宮城內,陸歸與那個女侍中他尚接觸不到,但是也可以先試探外部的意思。“吳太尉我猶獨敬重,入城之後,你可先遣人聯絡。至於陳留王氏,王謐尚在安定,若能說服此人,自然大善。另外,再派人去刺探涼王,若涼王有意……”
最好此人還是無意,他實在不想再為他人做一回嫁衣裳。
陳霆聽罷頷首道:“卑職明白。”
待陳霆走後,崔諒再度凝視案上的輿圖,眸中的燭火,耀出一片光芒。
陳霆回到自己的營中,立刻書寫一封信件,旋即交給親信道:“還是走城南陸將軍的線,再從西闕入宮,這份信務必盡快送達給陸將軍與陸侍中。”
他本為前丞相陳凝遠房旁支,走了祝雍的路子,又托至彭通門下,這才對長安的時局得窺一二。若此事成,他既為參軍,以後執政中樞可望。即便不成,改換門庭,投向陸家,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從躍遷的思路與出手的時機,他看到了陸家的見識和眼界。長安的精明人太多,在精明人眼裏,什麽都是梯子。
第136章 燈謎
晚燈放過後, 雨可見下的緊了。喊殺聲漸次褪去,叫囂聲接繼隱沒,灰黑色的石階上是殘肢斷臂, 血流成河。近千名宿衛被圍殺於門前、廊下,甚至於丞相府的明堂之上。
幾名與賀禕交好的台臣瑟縮在原地, 僅有其幕府私臣文學掾孔昱戟指陸衝道:“陸文學, 你受保太後與丞相提攜之恩,竟然甘為逆臣,背信至此, 枉廢我在太學教導過你。”
陸衝將劍收回劍鞘,抱拳施禮, 平靜道:“晚輩受巨擘之教,師生恩情自是難忘。但晚輩亦受今上國恩之重, 昔年以質子之身,得以保全, 如今為國朝效死,倒也不算是罔顧重恩的逆臣。”
待孔昱還要辯解, 賀禕從內室走出, 大笑道:“文燦何須惱怒,陸文學飲血丞相府,不過是你我擋了他的道路而已。”
丞相府於半個時辰前被拿下, 元澈留下足夠人手後,讓陸衝接管。血洗丞相府已經足夠作為達成同盟的投名狀,自己則帶領餘眾前往東闕準備入宮與陸歸匯合。典穆到現在仍未歸來, 這讓元澈頗為擔心。
他不讓崔諒入都倒不是要在宮變這件事上呈匹夫之勇, 除了不想再對世族進行過多的讓利之外,新的戰力加入對於時局並總是好的。正如他現在並未召集親信的台臣們一同商議平息宮變的策略, 並非這些人庸碌無才,而是各自都有一盤算計。這樣一群人拿出的方略,又怎麽會是一個平叛的良策。
如今他尚有兩千餘人在宮城附近,五千餘人在長安城北附近,若陸昭能在昭陽殿得手,那麽平息這場宮變毫無問題。“再去探明崔諒動向,讓宮城外的軍隊由西闕入宮。”元澈冷靜地按原計劃做出布置,“再去昭陽殿看看,送口信給保太後,賀禕已被俘,讓她老人家考量一二。”
元澈深知僅僅俘獲賀禕並不夠,關隴世家的重心雖然在此人身上,但核心利益卻是在大魏的官僚架構上。鐵打的王座,流水的皇帝,唯有這個官僚架構是永恒的。
如果保太後真的默許他殺了賀禕,他反倒沒有什麽辦法。隻要沒有把關隴世族清繳幹淨,宮變一過,還會出來一個新的賀丞相。此時昭陽殿內燈火通明,禁衛密圍,看似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但因在場的多數還是世家,眾目睽睽之下,各自動手時,他的父皇這邊反倒必須做出更多的考量。
在世家的麵前,以什麽樣的名義與昔日的乳母以及自己曾經依靠過得實力動手,不僅是當下求生的問題,更涉及到整個皇權今後在其他世家眼中的觀感。若要動手,必得等一個足夠好的理由。
而他的父皇告訴過他,或許這一次要拚掉一條性命。
以往宮中放燈雖然也辦禦宴,但是賞燈猜謎卻因年年戰亂、宮中裁人,或不辦,或簡辦。今年雖然亦有戰亂,但是魏國出師大捷,皇後初封,且難得諸藩王世子齊聚,保太後已有話要熱鬧,因此各司莫不費心準備。長公主傾華更是早早來到殿內,監督各處布置。
開宴之前,從望仙殿送來的宮燈早已安置好,在朝陽殿滿滿擺了兩排,西席為三公九卿之屬,東席皆天家親眷之列,各有賞玩之處。且席上令設了筆墨紙硯,由宮女捧著,酒至興處,或可題詩作賦,或可猜解燈謎,可謂兩全其美。
依舊例,第一輪敬酒,眾臣賀君王。然而今日魏帝與保太後周圍的宿衛是往年的兩倍,一時間氣氛倒有些尷尬起來。倒是魏帝先道:“保太後為朕乳母,生養之恩大於天,爾等當先敬保太後。”
保太後笑了笑,也不推辭,生生領了這一敬。眾卿平身後,保太後先開口道:“今日是雖非元宵,卻也是團月夜,在座的有皇親國戚,也有陛下的近臣。說是國宴,但家國一體,說是家宴也無妨的。這節日在民間熱鬧,因此今日在老身這也不講那些虛套路了,咱們隻吃酒賞燈,盡興便好。”
魏帝聽了亦附和道:“眾卿那邊,皇兒監察,家眷這邊,由傾華幫您提著。若有人煞了風景,便由皇兒與姐姐兩個督官拿下,全憑您老人家吩咐就是了。”
保太後點頭笑著道:“我看妥當。”
既是依元宵節舊例,肴饌美酒,鼙鼓清歌,倒在其次,賞花燈猜燈謎才是頂要緊的。劉炳正命人傳猜燈謎用的物件,忽聽外麵通傳,車騎將軍從西闕來了。
魏帝將一箸羊兒美椒肚布在保太後碟子中,道:“車騎將軍辛苦,暫不必解甲,且命他入內吧。”又道,“跟隨他的將士們也辛苦,你去安排,讓他們到偏殿用些酒水。”
保太後聽罷已經冷了臉色,按照皇宮禮儀,無命令便不能披甲入殿,連鞋履都要解掉,為的就是怕有歹人借此機會謀害皇帝,而有無甲胄則關乎這些宿衛是否能在短時間內將其製服。至於劍履上殿,那更是莫大的信任,基本等同於皇帝直接將自己的性命交與了此人。不過曆史浩浩渺渺,皇帝將此特權交與這個人,大多是出於恐懼,而非信任。
如今門禁並不是她能夠掌管的,即便是有宿衛圍拱在大殿內外,但還是要眼睜睜地看著這個身著甲胄的人,冠冕堂皇地走進昭陽殿。
陸歸如殿後行禮如故,照例坐在了陸家的人群中。
歌舞既罷,魏帝已被眾臣敬了幾輪,麵上略有微酣之色。此時見長公主領著後宮十餘人來敬酒,連忙起身,佯裝要去猜燈謎。劉炳見狀,連忙說了幾句湊趣的話,又張羅宮人點燈奉物,很快將一眾人的興致帶了起來。
此時早有侍女捧著環佩、珠絡、宮香、禦扇等物立在後邊,幾名內監捧著苦茶、陳醋、韭菹等物隨在旁邊,這些都是劉炳按照保太後的意思定的賞罰之物。
眾人由魏帝起,從一排排寫滿燈謎的宮燈中挑一隻來猜,再是皇後、長公主、公主,最後是藩王與眾臣。
無論猜對猜錯,燈都可以帶回去,也算是眾人都有東西可得。燈謎尾處並不注明出謎人的名字,隻在宮燈上掛一以示身份的小物件。以上這些暫由公孫內司記下,而對應謎底也已謄抄在一張紅箋上,放在琳琅那裏,最後由保太後行賞使罰。猜中者另有彩頭可拿,猜錯的便要從吃苦茶,飲陳醋,嚼韭菹等裏選一樣,再誦一句嵌著謎底的詩句,才算了結。
這一環,有才的躍躍欲試,疏於此道的也隻好隨眾人戲笑幾句,打個馬虎眼蒙混過關了。
魏帝挑了離自己最近的一隻燈,謎底是打一地名。因酒勁上來了,魏帝也不大細看,隻見得上陽宮、桓譚幾個詞眼,便果斷道:“是洛陽。”
琳琅看了一眼宮燈下拴著一枚紫英戒指,隻笑不說話。
旁邊的長公主笑著道:“陛下猜對了。”說罷將旁邊侍女手裏的托盤拿了過來,上麵是一盒宮香,“我看了這麽多東西,就這樣最好,弟弟可別嫌棄。”
魏帝哈哈一樂,大手一揮道:“知道是姐姐想要,朕贏得都給你,你且拿著罷。”
眾人都知道那是劉炳和琳琅故意將長公主寫的擺在最前麵,那燈謎寫的幹淨利落,線索明顯,都是摸著魏帝的性子來的。見皇帝長公主姐弟親昵,也都隨著哈哈一樂,氣氛立刻就上來了。
魏帝一猜完便回到自己的禦座上休息去了,留下眾人圍著五顏六色的宮燈猜謎。皇後猜完之後也回去了,接下來便是元洸。陸昭隻見眾人的目光都在燈謎上,便對陸歸使了個眼色,舉了酒杯向魏帝那邊慢慢走過去了。
“站住。”長公主傾華不知從哪裏冒了出來,一把捉住了陸昭的手腕,然後回頭對保太後道,“阿母,孩兒這兒捉著兩個偷溜的。”
眾人笑作一團,保太後道:“你這猴兒,陸侍中才名冠絕京城,你還要怎樣考她?”
長公主假裝賭氣道:“阿母偏心她一個也就罷了。”
保太後搖了搖頭,笑著道:“那便隻讓潯陽侯挑一個猜罷。”
陸歸原本無心猜謎,但見保太後如此說了,也隻好上前湊趣,左顧右看也不知選哪個。其實這遊戲先猜的占優勢,等越往後,難猜的都留下了,自然有那些文臣們兜著。站在長公主身後的幾個女眷見陸歸遲遲不決,隻當他害羞怯場,輕輕笑開了。
陸昭向前稍進一步,幫忙圓場道:“兄長是覺得這些宮燈做的漂亮精巧,風趣別致,不知道挑哪個了。”
魏帝和藹一笑,對陸昭道:“你去幫你兄長挑一個。”
陸昭諾了一聲,仰頭看一遍,拿起挑竿,挑了一盞桃木做的六角宮燈。那盞宮燈用櫻紅色的燈紙糊的,金色的燈尾上沒有流蘇穗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串小巧的蜜色珠花,瓔珞打成飛鳥的形狀。燈上寫了兩句四言:烏頭半白,最苦參商。檳榔一去,已曆半夏。隻說是打一草藥。
隻有少數人知道,此時雙方皆願意赴宴,無非是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將更多的宿衛投入到戰場。皇帝是為了一舉將保太後擒拿,而保太後則意在這些台臣公卿,每個人都是人質,唯獨皇帝不是,因為隻有人質才是輕易殺不得的。而政變的最高手腕,便是將波及範圍盡可能的縮小。朝臣知而不說,百姓不知且不可說,撐住了體麵的遮羞布,才能獲得人們對權力的敬畏,而不是成天想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老身今日還請了崔將軍入城赴宴。”保太後端坐的一絲不苟,目光直視前方,“隻是不知道現下到哪裏了。”
“那倒是巧。”魏帝的目光望向保太後,“孩兒也請了崔將軍赴宴。畢竟澈兒要結親,也算是一家人,旨意已經傳下去了。”
保太後聞言,有些不可思議地看了看皇帝,然而神色迅速恢複如常:“我還以為皇帝會選陸家。”
“阿娘。”魏帝鄭重其事,“選陸家便不會有和談,朕知道,阿娘一定也知道。”
保太後笑了笑:“那便請皇帝開個價吧。”
宴席即開,眾人雖然拘束,但因有燈謎詩題作樂,氣氛倒也尚佳。席間,陸氏族人除卻陸歸、陸放之外,皆坐在一處。
“確認好了?”陸振執起酒杯就至唇邊。
陸昭頷首道:“都確認過了,不和談。”
並非出於自大與妄斷,無論崔映之嫁與哪個人,崔諒都會進兵長安。這無關對於哪一方的選擇,而是每一個人在尋找的階梯。身為世家,崔諒在尋找與關隴世族平起平坐的機會。他身後將領與謀臣,也在尋求達到崔諒這個位置的機會。即便有和談的可能,崔諒也不會放棄兵入長安。一旦他放棄,相當於放棄了自己背後所有人的利益。站在他身後的那些人不過多久便會另則高枝,甚至將他出賣背叛。
太子身後的寒門與武將也是如此。
所有人都瞻仰過曆史潮頭的輝煌,聽過封侯拜相的故事,都希望突破自身與家族的壁壘,站在長安的浪尖叱吒風雲一番。作為一個權力場上的魁首,你想要拉一批,就必須要打一批,你想要哄一批就注定要殺死一批。浪唯有更迭才能更高,拍在岸上,就真的死了。
誠然,每個人都更期待一個如同白紙的長安,況且昔年董卓焚燒洛陽已經把答案寫的太過明白。麵對這樣一個百年古都,沒有人知道在帝國的心髒經營了數十年的世家們有怎樣的實力。因此,陸昭不遺餘力地在每一次出手時,翻開一張張長安的底牌。薛氏、賀氏、關隴世家、冀州世家、陳留世家,每翻開一張,陸昭便會更清楚的發現,火燒洛陽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兵變才能夠清洗一切。
無關二王的立場,無關世家與皇權,一切想要在這片土地建立新秩序的人,自會推動戰爭的輪·盤。
遠處似乎有鍾聲傳來,那是宮內寺院在敲。陸昭曾記得《敕修清規法器章》有雲: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擊則覺昏衢疏冥昧。敲鍾是修行事,所謂僧聞音已,苦惱即除,如入三昧,得生淨土。或許是自己悟性不高,聽了多少遍的鍾聲,依然欲念難消,仿佛自己早已遁入魔道。
第135章 梯子
槐裏城外, 營壘縱橫,最東麵乃大營轅門,轅門之後安紮著一層層拒馬, 兩側則是臨時築起的箭樓。經箭樓處,是一條寬闊的馳道, 至通崔諒大營。大營的不遠處, 則是執行軍閥用的刑場。此時執法者已舉起了用水澆過的環首刀,當賀斌之子賀援馳馬通過最後一道箭樓關卡時,刀光飛掠, 鮮血迸射,數十顆頭顱帶著死前驚懼的表情, 靜靜從台上滾落。
賀援的馬兒一驚,嘶鳴亂跳。直到崔諒營帳外幾名士兵衝上前擎住, 賀援才得以下馬。
賀斌任北軍中侯,如今領城東門戍衛的元洸已被囚禁, 他便點了自己的次子賀援暫時接管。“速帶我去見將軍!”
崔諒門口戍衛卻將他攔下,道:“將軍有事, 暫不便見, 還請賀小郎君在偏營稍後。”
“我有太後密詔,此事情急,勿要攔我。”賀援取出袖中的錦繡帛書, 示與這些戍衛,然而對方似乎並不領情。
“賀小郎君。擅闖軍營是要動用軍法的。”一名戍衛指了指旁邊的刑場,“我們將軍執法甚嚴, 想來賀小郎君方才已經看見了。”見賀援麵色慘白, 戍衛也稍稍緩和道,“小郎君既有太後手詔, 將軍不會不見,隻待在偏營稍候即可,卑職先去通傳。”
賀援也知此時若太過慌張,反倒容易暴露丞相府被圍的事實,繼而影響崔諒所做的選擇。他心情平複了些許,而後道:“既如此,那就勞煩壯士通傳一聲了。”
營外的喧囂與悲戚的慘叫聲瞬間平息,崔諒仍舊陰沉地望著眼前的來使。太子已不止一次前來勸說,希望他可以罷兵回到上庸,作為交換,他可以領荊州刺史一職。
昔年先皇用兵荊州,他自家族衰落時奮勇而起,助先帝奪取魏興、上庸二郡。世家大族權尊勢重,不願拋卻熱血,舍去富貴,為國犧牲。大批的錢財被投至莊園,捐入佛寺,以打造生前與身後的極樂境。
義達德行,而至極樂境,嗬,什麽是極樂境?高門們高貴的姓氏將起家官抬至尚書,和子孫聯姻的皆是王謝公族,是國家與皇權對於自己的妥協,是子子孫孫皆為高官的上升之路。這偉大的壟斷實在太過完滿,太過美妙,極樂境也不足萬一。
那一年,在畏死的北傖高門中,崔家終於以一己之力,第一次衝破了世族的壁壘,完成了家族最重要的一次躍遷。先帝以魏興、上庸兩郡付與崔家經營,為南境藩籬,世守國門。若來年對西楚與益州用兵,崔諒進階荊州刺史,便是正理。對於先帝的知遇之恩,崔諒也願以死相報。
但是當他第一次入京謝恩的時候,許多事情便明白了。那時,他在台省的值殿等候,進出的皆是中樞清貴,其中不乏在南征中喪土而逃的高門之後。他們衣袂熏香,高談闊論,舉手投足之間,極盡莊雅。在一番竊竊私語後,這些高門忽然發現了枯坐在殿中的自己。
布滿劃痕的雙手,半新不舊的朝服,既無香草之風,更無環佩之響。對於一應問候,也不過是毫無修飾的答語。不過片刻,先前還對自己抱有興趣的高門們,繼而投來了不乏譏笑的目光。
寒傖老卒。這是那些人私下給他的四字批語。
受先帝之邀,他在京中逗留了些許時日。先帝贈與他宅院,卻不曾要求他的子女出質。那時,他的女兒已有十四,已是可以議親的年齡。然而他的妻子在京中參加了幾回宴飲後,隻得到了貴族們的冷眼和滿心委屈。那時他忽然明白,他在戰場上的舍命相搏,不過是為家族掙得了一張入場券。戰場上的堅守與退逃,無關道義,而是赤裸裸的生意。
那一天他決定帶著自己的妻兒,回到上庸。那是他與同他一樣的寒傖老卒駐守的地方。但他心裏終究是有些不平的。不過,他還年輕,他的女兒那樣好,他大可再立一番功業,他要讓那些高門豬脬們看看,自己的女兒可以嫁給天下最尊貴的人。
但自先帝崩殂,這些願景也都逐漸淡去。易儲之變,關隴世族把持朝堂,王氏諸子相繼諳聲,在他苦苦派族人周旋於高門的同時,也要承受太子與庶人們對世族的怨望。就在前幾日,台省指責宗王與賀氏潛懷異誌,大有悖逆之心,連同自己也在牽涉之列。太子雖然做出對策安撫世族,但無論在中樞與地方,對自己皆有封鎖。
太子不希望自己兵入長安,他太清楚這場兵變後,出兵的崔家會獲得多大的分潤。也知道勤王的最後,也可能變成擒王。崔諒明白,自己一旦答應了太子的要求,等同於對世族進行了封頂,也對景從隨眾的利益進行了封頂。
他看了一眼前來勸說的使者典穆,在太子麾下坐到了參軍事一職。崔諒笑了笑,盡管出身武將,但眉目間亦帶著清河舊姓特有的儒雅:“丞相既已有反跡,某更不宜離開雍州。盡臣本,忠王事,此乃大義大節,怎敢辭勞。更何況我家小女還在保太後處為質,若我罷兵而返,小女如何生還?”
使者聞言力勸:“將軍若要竭智盡忠,理應先從王命。”
崔諒則不耐其煩地揮了揮手道:“我意已決,不容更改。”說完又令幾名甲衛道,“看好典使君……”
典穆見崔諒要扣押自己,不免情急:“將軍何故扣押來使?來日如何要向東朝交待?”
崔諒冷笑道:“本將憐你曾效力國家,不會加害於你。聽說太子素來看重寒門,唯才是舉,本將也想看看,你這個寒門出身的參軍事,在太子眼裏究竟是幾兩重。”盡量多握一個籌碼,這是亂世的求生之道。
待典穆被押下去後,崔諒問了問身邊同為參軍的陳霆:“時隱有何教我?”
陳霆道:“太子抑世家,關隴把朝政,將軍無論取哪一方,隻怕都難得善終。如今之計,當挺進長安,先清君側,後行廢立。一旦給對方爭取喘息,勝負既定,將軍便如立孤島,再無進退之路。”
崔諒略微沉吟,先入城清殺關隴世族,再借此威勢改立儲君,的確是兩全之道,但行使起來便是另一回事了。陳霆的忠誠與才能,他從未懷疑過。但是也正是如此,陳霆這樣的謀事所提出的建議大多更為進取,甚至有些偏激,成以謀身,懷以險策。一旦踏出此步,陳霆本人到無需承擔太多後果,但自己作為所有成敗的承擔者,不得不做全盤考量。
崔諒並不急於應下,仍追問道:“我所率部眾,不過兩萬餘,安定尚有陸歸部眾,略陽也有太子兵馬,東望司州兗州,也不乏豪族磨刀霍霍。若要行廢立之事,日後各方反撲清算,參軍所言,是不是勉強些?”
陳霆聞言後卻是一笑:“將軍已兵至長安近地,若此次不入城,不行廢立,日後豈非任人拿捏,將士也會離心潰散。將軍可在入城之前可先於京畿附近運籌,通信各家。太子不滿世家,豈獨於我?賀氏抑眾□□,怎無非議?揚州餘孽尚未平息,蘇慕洲倉促南歸。吳淼國之宿老,見疏帝王,煢煢孑立,其心安否?陸歸亂世梟雄,即便其姑母胞妹俱侍皇家,難道其心就一片赤純?將軍可曾細想過,自陸家嫡女奉女侍中一職,行走台省兩宮,薛、賀兩家矛盾竟猝爾爆發,仇隙彌深。”
崔諒默默點頭,中樞動亂他雖不知,但次次似都有此人參與其中,且次次陸家得利。能做出此等手筆的,自然也是極有野心之人,可不是什麽純善之輩。
“如今賀斌之子賀援求見將軍,想來太子已有所行動。若能得到各家支持,將軍可先令賀援帶領入城,待進入宮城後,掃清丞相府,奪取武庫,操控兩宮,則天命在我矣。”
崔諒聞言激動道:“明府所言,深得我心。聽聞淳化縣令乃陸振內侄陸放,既如此,可先書信一封。”宮城內,陸歸與那個女侍中他尚接觸不到,但是也可以先試探外部的意思。“吳太尉我猶獨敬重,入城之後,你可先遣人聯絡。至於陳留王氏,王謐尚在安定,若能說服此人,自然大善。另外,再派人去刺探涼王,若涼王有意……”
最好此人還是無意,他實在不想再為他人做一回嫁衣裳。
陳霆聽罷頷首道:“卑職明白。”
待陳霆走後,崔諒再度凝視案上的輿圖,眸中的燭火,耀出一片光芒。
陳霆回到自己的營中,立刻書寫一封信件,旋即交給親信道:“還是走城南陸將軍的線,再從西闕入宮,這份信務必盡快送達給陸將軍與陸侍中。”
他本為前丞相陳凝遠房旁支,走了祝雍的路子,又托至彭通門下,這才對長安的時局得窺一二。若此事成,他既為參軍,以後執政中樞可望。即便不成,改換門庭,投向陸家,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從躍遷的思路與出手的時機,他看到了陸家的見識和眼界。長安的精明人太多,在精明人眼裏,什麽都是梯子。
第136章 燈謎
晚燈放過後, 雨可見下的緊了。喊殺聲漸次褪去,叫囂聲接繼隱沒,灰黑色的石階上是殘肢斷臂, 血流成河。近千名宿衛被圍殺於門前、廊下,甚至於丞相府的明堂之上。
幾名與賀禕交好的台臣瑟縮在原地, 僅有其幕府私臣文學掾孔昱戟指陸衝道:“陸文學, 你受保太後與丞相提攜之恩,竟然甘為逆臣,背信至此, 枉廢我在太學教導過你。”
陸衝將劍收回劍鞘,抱拳施禮, 平靜道:“晚輩受巨擘之教,師生恩情自是難忘。但晚輩亦受今上國恩之重, 昔年以質子之身,得以保全, 如今為國朝效死,倒也不算是罔顧重恩的逆臣。”
待孔昱還要辯解, 賀禕從內室走出, 大笑道:“文燦何須惱怒,陸文學飲血丞相府,不過是你我擋了他的道路而已。”
丞相府於半個時辰前被拿下, 元澈留下足夠人手後,讓陸衝接管。血洗丞相府已經足夠作為達成同盟的投名狀,自己則帶領餘眾前往東闕準備入宮與陸歸匯合。典穆到現在仍未歸來, 這讓元澈頗為擔心。
他不讓崔諒入都倒不是要在宮變這件事上呈匹夫之勇, 除了不想再對世族進行過多的讓利之外,新的戰力加入對於時局並總是好的。正如他現在並未召集親信的台臣們一同商議平息宮變的策略, 並非這些人庸碌無才,而是各自都有一盤算計。這樣一群人拿出的方略,又怎麽會是一個平叛的良策。
如今他尚有兩千餘人在宮城附近,五千餘人在長安城北附近,若陸昭能在昭陽殿得手,那麽平息這場宮變毫無問題。“再去探明崔諒動向,讓宮城外的軍隊由西闕入宮。”元澈冷靜地按原計劃做出布置,“再去昭陽殿看看,送口信給保太後,賀禕已被俘,讓她老人家考量一二。”
元澈深知僅僅俘獲賀禕並不夠,關隴世家的重心雖然在此人身上,但核心利益卻是在大魏的官僚架構上。鐵打的王座,流水的皇帝,唯有這個官僚架構是永恒的。
如果保太後真的默許他殺了賀禕,他反倒沒有什麽辦法。隻要沒有把關隴世族清繳幹淨,宮變一過,還會出來一個新的賀丞相。此時昭陽殿內燈火通明,禁衛密圍,看似是一場勢均力敵的較量。但因在場的多數還是世家,眾目睽睽之下,各自動手時,他的父皇這邊反倒必須做出更多的考量。
在世家的麵前,以什麽樣的名義與昔日的乳母以及自己曾經依靠過得實力動手,不僅是當下求生的問題,更涉及到整個皇權今後在其他世家眼中的觀感。若要動手,必得等一個足夠好的理由。
而他的父皇告訴過他,或許這一次要拚掉一條性命。
以往宮中放燈雖然也辦禦宴,但是賞燈猜謎卻因年年戰亂、宮中裁人,或不辦,或簡辦。今年雖然亦有戰亂,但是魏國出師大捷,皇後初封,且難得諸藩王世子齊聚,保太後已有話要熱鬧,因此各司莫不費心準備。長公主傾華更是早早來到殿內,監督各處布置。
開宴之前,從望仙殿送來的宮燈早已安置好,在朝陽殿滿滿擺了兩排,西席為三公九卿之屬,東席皆天家親眷之列,各有賞玩之處。且席上令設了筆墨紙硯,由宮女捧著,酒至興處,或可題詩作賦,或可猜解燈謎,可謂兩全其美。
依舊例,第一輪敬酒,眾臣賀君王。然而今日魏帝與保太後周圍的宿衛是往年的兩倍,一時間氣氛倒有些尷尬起來。倒是魏帝先道:“保太後為朕乳母,生養之恩大於天,爾等當先敬保太後。”
保太後笑了笑,也不推辭,生生領了這一敬。眾卿平身後,保太後先開口道:“今日是雖非元宵,卻也是團月夜,在座的有皇親國戚,也有陛下的近臣。說是國宴,但家國一體,說是家宴也無妨的。這節日在民間熱鬧,因此今日在老身這也不講那些虛套路了,咱們隻吃酒賞燈,盡興便好。”
魏帝聽了亦附和道:“眾卿那邊,皇兒監察,家眷這邊,由傾華幫您提著。若有人煞了風景,便由皇兒與姐姐兩個督官拿下,全憑您老人家吩咐就是了。”
保太後點頭笑著道:“我看妥當。”
既是依元宵節舊例,肴饌美酒,鼙鼓清歌,倒在其次,賞花燈猜燈謎才是頂要緊的。劉炳正命人傳猜燈謎用的物件,忽聽外麵通傳,車騎將軍從西闕來了。
魏帝將一箸羊兒美椒肚布在保太後碟子中,道:“車騎將軍辛苦,暫不必解甲,且命他入內吧。”又道,“跟隨他的將士們也辛苦,你去安排,讓他們到偏殿用些酒水。”
保太後聽罷已經冷了臉色,按照皇宮禮儀,無命令便不能披甲入殿,連鞋履都要解掉,為的就是怕有歹人借此機會謀害皇帝,而有無甲胄則關乎這些宿衛是否能在短時間內將其製服。至於劍履上殿,那更是莫大的信任,基本等同於皇帝直接將自己的性命交與了此人。不過曆史浩浩渺渺,皇帝將此特權交與這個人,大多是出於恐懼,而非信任。
如今門禁並不是她能夠掌管的,即便是有宿衛圍拱在大殿內外,但還是要眼睜睜地看著這個身著甲胄的人,冠冕堂皇地走進昭陽殿。
陸歸如殿後行禮如故,照例坐在了陸家的人群中。
歌舞既罷,魏帝已被眾臣敬了幾輪,麵上略有微酣之色。此時見長公主領著後宮十餘人來敬酒,連忙起身,佯裝要去猜燈謎。劉炳見狀,連忙說了幾句湊趣的話,又張羅宮人點燈奉物,很快將一眾人的興致帶了起來。
此時早有侍女捧著環佩、珠絡、宮香、禦扇等物立在後邊,幾名內監捧著苦茶、陳醋、韭菹等物隨在旁邊,這些都是劉炳按照保太後的意思定的賞罰之物。
眾人由魏帝起,從一排排寫滿燈謎的宮燈中挑一隻來猜,再是皇後、長公主、公主,最後是藩王與眾臣。
無論猜對猜錯,燈都可以帶回去,也算是眾人都有東西可得。燈謎尾處並不注明出謎人的名字,隻在宮燈上掛一以示身份的小物件。以上這些暫由公孫內司記下,而對應謎底也已謄抄在一張紅箋上,放在琳琅那裏,最後由保太後行賞使罰。猜中者另有彩頭可拿,猜錯的便要從吃苦茶,飲陳醋,嚼韭菹等裏選一樣,再誦一句嵌著謎底的詩句,才算了結。
這一環,有才的躍躍欲試,疏於此道的也隻好隨眾人戲笑幾句,打個馬虎眼蒙混過關了。
魏帝挑了離自己最近的一隻燈,謎底是打一地名。因酒勁上來了,魏帝也不大細看,隻見得上陽宮、桓譚幾個詞眼,便果斷道:“是洛陽。”
琳琅看了一眼宮燈下拴著一枚紫英戒指,隻笑不說話。
旁邊的長公主笑著道:“陛下猜對了。”說罷將旁邊侍女手裏的托盤拿了過來,上麵是一盒宮香,“我看了這麽多東西,就這樣最好,弟弟可別嫌棄。”
魏帝哈哈一樂,大手一揮道:“知道是姐姐想要,朕贏得都給你,你且拿著罷。”
眾人都知道那是劉炳和琳琅故意將長公主寫的擺在最前麵,那燈謎寫的幹淨利落,線索明顯,都是摸著魏帝的性子來的。見皇帝長公主姐弟親昵,也都隨著哈哈一樂,氣氛立刻就上來了。
魏帝一猜完便回到自己的禦座上休息去了,留下眾人圍著五顏六色的宮燈猜謎。皇後猜完之後也回去了,接下來便是元洸。陸昭隻見眾人的目光都在燈謎上,便對陸歸使了個眼色,舉了酒杯向魏帝那邊慢慢走過去了。
“站住。”長公主傾華不知從哪裏冒了出來,一把捉住了陸昭的手腕,然後回頭對保太後道,“阿母,孩兒這兒捉著兩個偷溜的。”
眾人笑作一團,保太後道:“你這猴兒,陸侍中才名冠絕京城,你還要怎樣考她?”
長公主假裝賭氣道:“阿母偏心她一個也就罷了。”
保太後搖了搖頭,笑著道:“那便隻讓潯陽侯挑一個猜罷。”
陸歸原本無心猜謎,但見保太後如此說了,也隻好上前湊趣,左顧右看也不知選哪個。其實這遊戲先猜的占優勢,等越往後,難猜的都留下了,自然有那些文臣們兜著。站在長公主身後的幾個女眷見陸歸遲遲不決,隻當他害羞怯場,輕輕笑開了。
陸昭向前稍進一步,幫忙圓場道:“兄長是覺得這些宮燈做的漂亮精巧,風趣別致,不知道挑哪個了。”
魏帝和藹一笑,對陸昭道:“你去幫你兄長挑一個。”
陸昭諾了一聲,仰頭看一遍,拿起挑竿,挑了一盞桃木做的六角宮燈。那盞宮燈用櫻紅色的燈紙糊的,金色的燈尾上沒有流蘇穗子,取而代之的是一串小巧的蜜色珠花,瓔珞打成飛鳥的形狀。燈上寫了兩句四言:烏頭半白,最苦參商。檳榔一去,已曆半夏。隻說是打一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