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早膳
陸昭和元澈睡醒比平日要晚足足一個時辰, 小侍見元澈等人昨夜歸來晚,因此今天也沒有叫門,等到了時辰, 才端了東西站在門口。
元澈先換好衣服,開了門從小內侍手中接過一應洗漱之物, 並不讓人進來。帷帳內, 陸昭對著滿榻狼藉發愁。
“你先去洗漱,我來想辦法。”元澈將紗帳係好,轉頭看向那片斑斑點點的床褥, 頓時對自己的莽撞有些後悔,旋即表示, “先吃飯吧。”
陸昭梳發頗快,她本不愛繁瑣的發式, 鬢髻極簡明快,且多用蔽髻。元澈就著陸昭用過的半盆水洗了臉後, 陸昭已經插戴完畢,坐到了小桌前。隨餐食一起送進來的還有一張字條, 陸昭打開來看, 隔著屏風,將消息告訴了元澈:“王澤戰死。”
對於這個結果,出身世家的陸昭並不感到意外。從某種層麵來講, 她甚至深刻理解著王澤。男
兒從軍,征戰沙場而效死,女子出嫁, 換取政治聯合而生殉。戰敗者亡命而不辱其家, 失勢者離斷而不禍其族。換做是自己,想必也會從容赴死, 更何況是剛毅性烈的王澤。
屏風後,元澈的動作頓了頓,隨後道:“王子卿隻怕今日便到,三輔來報說他已奉皇帝詔,使持節,很麻煩。消息先壓一壓吧。”
征南將軍戰死在了西北邊,以王叡的頭腦,知道這個消息的那一刻隻怕便能窺得整個事件的全貌。陸昭必須將這個消息盡可能地壓住拖延,從而將兩方之間拉扯出一個足夠的時間差,便可以做出相應的布置。
不過王叡真的是今日才要到麽?陸昭將紙條用火折子點了,看著一點點化作灰白的火光,細細思索著。
昨日那群山匪來的實在太快,且目的並非去就被鄧鈞圍困的王澤,而是直接殺到城門口。盜賊自西南來,王澤也在城南,怎得這些人就沒有發現。這些山匪一連串的反應隻說明了這一點,他們並非是來救王澤的。
既然這些山匪的最終訴求與基本利益點已經改變,那麽可以斷定這些人在此之前已被王氏的另一個人接手,並嚐試在行動中做出破局之舉。
如此一來,昨日便該到場的王叡嫌疑最大。
不得不說讓這些人衝擊城門守備是一招秒棋,既將這些山匪從王澤這層關係上摘除了下來,更讓這些日後可能任職行台臣僚的人,甚至太子都難保性命無虞。能如此理智並且冷漠地將家人當做棋子一般使用布置的人,陸昭第一個能想到的就是王叡了。
有了這樣一個論斷,陸昭對於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也有了些許預判。
“王子卿既歸,隻怕要拿住王澤的死,渲染一番。”陸昭用勺子漫不經心地攪著碗裏的粥,“王澤死在西北金城郡境內,可以說是遭遇涼王主力立戰而死,那就是殉國,若如此,行台方麵隻怕要拿出一個超規格的大封。”
元澈此時已換好衣服從屏風後走了出來,坐在陸昭對麵,臉上原本觀之可親的神色也作不見:“這麽一個大封,一場戰爭打下來,朝廷能夠給的,也僅夠兩三人而已。”
陸昭頷首明白,如今戰事頻繁,立功者甚多,不算她兄長那一份,單是其餘中低層將領的封賞,對於權門執政的朝廷來說,無論在財政還是事權上,都是難以負荷的重擔。先前嚐試在安定試行軍功授田製度,能不拖遝地在一年之內完全實施,完完全全仰賴於賀家對於鄉土實資保護的需要,以及皇帝為首的中樞不想再做太多的利益割讓。
雖然這件事情上陸家所獲實資少了一大塊,但是有助於羌胡兵以及部分南人將領安心紮根於安定,並且對於安定人口增長,也有著一定的引流作用。隻要用心經營,一兩年後若有哪一方想打安定的主意,那必將遭受這些人的集體反噬。
譬如眼下,王澤的死一旦涉及到大封,那麽爵位、封邑、米祿等,便是一樁大事。但如果哪一方想把王澤的封地弄到安定郡,則會受到強烈的不滿與打壓。
“這個世道,做成一件事不容易。”陸昭慨歎著,在粥裏夾了一箸小醬瓜,“光是米祿,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照著今年大仗小仗接連不斷的情形,米糧必定短缺,就算是拖到年末發放,朝廷一時也未必拿得出來。”
陸昭粗算過,隴右以及關中各地都在打仗,郡國兵與部曲總共加起來,單單隴西一郡便有大小軍功千餘。如果朝廷拿不出封賞的錢物,對於郡國兵來說,最差的結果也是不願為國而戰,而對於部曲來說,可能還會造反。對於這些人的安撫,朝廷如果沒有米糧就隻能動用一個方法,那就是分割地方的執政權與財政權給予那些出兵的人家。
元澈正替陸昭揭籠屜裏的包子,顯然是沒做過這樣的活計,顛弄了半天好不容易夾了上來,卻在放入碟子的時候失了準頭,掉在桌子上。元澈悻悻地將失敗品放到自己的碗中,就著方才的話頭繼續道:“家兵部曲大盛,正源由於此啊。朝廷一步步退讓,地方一點點蠶食,弊政惡果也就一代一代地循環下去。”
雖然此時陸昭與元澈所處地位相異,但陸昭對於元澈也有超乎常人的理解。幸而安定被兄長折騰了一通,如今是白茫茫大地真幹淨,清算下來,在籍土地便有不少。但如果換到三輔地區,光是理清土地這一項,就足夠引發一場叛亂。
前朝實行土斷,引發王敦發兵建康,吳興沈充舉兵響應,最終結果便是元帝幽禁,迫於壓力,憂憤而亡。隨後潁川庾氏以外戚擢幸,執政中書,打壓方鎮,隨後大司馬桓溫崛起,其間二十餘年進行地方土斷之策,聚集國力。
勝利在即,然而最終在謝安執政的時代,為了重新將這些世家捆綁在東晉的破船上,將前人正果一夕而廢,時人稱其為定民之製,而土斷為時之弊政。由此可見土斷的阻力有多大,亦可見所謂的時人都是些什麽人。
隨後,天師道為亂,孫恩裹挾江南血流千裏,致使王謝門庭凋零,晉祚將終,可謂悲矣。再加上謝安與胡兒眉來眼去,未拒絕胡兒所給的大銓選一職,也是頗令陸昭有所不齒。這一段讀史經曆配合著當年陸昭父親在揚州試行的籍田清查,讓陸昭對謝安整個人的評價與觀感,往下掉了一大截。
不過如今她雖然能理解元澈的許多做法,但對於自家來說,時勢早已易位,她現在需要效仿的則是謝安的那一套打法,這麽一想,也是頗為諷刺。
“先想辦法在王澤之死上做做文章吧。”陸昭接過元澈夾過來一個皮光餡大的包子,“輕敵僥幸,不聽軍令而深陷敵營,先拋出來這個說法,試探一下各方的反應。對了,聽說涼王就殺了王澤,其餘人,這張字條裏倒是沒怎麽提。我先前留了一部分人在那邊,如果有他們的人逃回來,暫且圈禁看管。”
這也是陸昭小心翼翼留得一個後手,與元澈讓鄧鈞掌握那些煽動民眾鬧事的王氏子弟一樣,掌握著王澤的這部分人,日後事態如何發展,看王子卿的態度沒錯,但也要取決於自己的處理方式。
元澈皺了皺眉,其他人不知生死讓整個事件變得更加的不確定。對於王叡來講,這件事可大可小,就看要往哪個方向去鬧。這進而讓他聯想到鄧鈞如今的境況,在王叡處理王澤之死這件事之後,也必會找到鄧鈞。
如果王叡僅僅是隻找到自己,那麽萬事好說。但若王叡大概率是要以此事發軔,直接對上鄧鈞,抓住鄧鈞的應對不當,借題發揮。以鄧鈞的能力似乎也難以招架。
“既如此,王家這兩件事,先由你這個中書一並監管著吧。”元澈胡亂吃了幾口,放下了筷子,“鄧鈞還要守著華亭,每日往返行台也是麻煩,若隻涉及這件事,他暫在你手下聽用。”
陸昭停了筷子:“殿下這麽偏心的麽?”這個時候把鄧鈞塞在自己手裏頭,分明是讓她把鄧鈞需要得罪人的地方一同擔待了。
元澈笑了笑,用帕子擦了擦嘴:“你循著略陽城滿世界打聽去,誰不知道本宮最偏心陸中書。”說罷他起了身,也不給陸昭回絕的機會,斜著身對著鏡子理了理官服,“我吃好了,去前麵去了,你今日要不要待在屋子裏歇一歇?”
昨兒個倆人都累。
她死死地扣著自己,麵對自己的癡纏與索求,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姿態,滿眼寫著施舍,唇角掛著輕慢。他便緊緊地抬著她,後仰的雪頸以及膝骨的抵痛,反倒把他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拋向了雲端,而後頹廢地跌落。
“不需要啊。”陸昭吃的也快,除了醬瓜,素菜基本沒動,葷腥全都見底,“也沒怎麽折騰,睡得也還不錯。”
輕描淡寫地話落在元澈的耳中,卻像對自己能力的抱怨。難道第一次,不都會第二天疼得走不動道。那個……陳都尉成親回來的時候,偷偷跟馮讓說的。
“既然沒怎麽折騰……”元澈忽然一把將陸昭橫抱起來,然而轉念一想今日確有公幹,便輕輕把她放在床沿邊,指了指斑斑被褥,“這一堆東西你想想辦法?”
陸昭頗為無奈地翻了元澈一眼,走到桌前取了盛放醬瓜的碟子往被褥上一淋,原本旖旎的情景,一下子變了味,醬油味。
“還有公幹,殿下叫他們來收拾吧。”陸昭早已換好了公服,推門而出,“先走了。”
第167章 發力
七月高陽焚瓦, 陸昭行至中書署衙,不大寬敞的院落內已然站滿了人。
陸昭先命人開了房門,請眾人入內議事。待大家各自落座後, 陸昭又命人奉了一輪茶,彭通等或各呈文移, 或先稟公事, 陸昭也都一一決斷。
略陽民亂方定,王澤戰死之事眾人雖未知曉,但昨日太子與張牧初追擊山匪之事大家是有目共睹。此番眾人前來, 請罪是自然,除此之外也是要探探太子對於略陽民亂之事的態度。是否論罪, 論罪何人,波及至何種程度, 這些隻有中書令這種任秘書之職的實權派才能夠第一時間了解的。
陸昭對此並不排斥,對於此類事件, 身為行台之首的元澈不可能親自在第一時間做出表態,而是要保持一個引而不發的狀態。一旦元澈親自出麵定論定性, 必會波及涼州全境, 許多事情也都再沒有回旋的餘地。因此這種大事發生之後,與各方交涉的任務,必然會落在自己這個行台二把手的位置上。
仗要開打, 三五日之內,行台的人選也要初步定下來,亂事甫定, 此時正是權力的過渡期, 亦是各方最敏感的時候,因此她的每一個表態, 隱隱然就代表著最高層的意思。
此時詹事魏鈺庭,南涼州刺史彭通、張瓚以及劉莊等人都已到場,其中還不乏那些王澤幕僚。那些幕僚見陸昭已至,也顧不得權位尊卑,先來後到,急切地問起王澤的境況來。
陸昭眉頭微皺:“繳殺山匪,自然是完事既歸,怎麽,王使君沒有回漢中?”
那幾名幕僚麵麵相覷,但祝悅旋即隱而不言,唯有薛芹與王諶還是想知道一個具體的結果。王諶拱手道:“世道大崩,戰亂連連,天水雖是王化大治之地,但金城涼逆虎視,征南將軍若在外流連太久,也頗令我等擔憂,回到漢中,陰平侯那裏我們也是無法交代。”
陸昭莞爾一笑。說天水是王化大治之地,無非是表態天水民變他家會支持彭通、劉莊等人無罪。而後麵的話,是對王澤的去向表達一種猜想,或陷入涼王之手,或是被自己這一方扣押囚禁,僅如蜻蜓點水一般。若聞者知曉王澤的去向,必然能領會其中的意思。最後則表達出自己這方必須要拿到一個可以給陰平侯一個交待的結果,並且隱隱透露出自己已經做好對王澤已死這一結果的對應準備。
王家辭令果然還是名不虛傳,不過短短幾句,向各方表達的意思該給到的都給到了。包容,猜疑,警惕,甚至威懾,都能有所表達,並且還不著痕跡。若是王諶直接說懷疑王澤被涼王殺了,或是被自己和元澈囚禁了,那她可是要好好借題發揮一番,把漢中郡的隴右世家都給撬回來。
陸昭聞言點頭了然,旋即叫來一名親信道:“想必鄧將軍和張將軍還沒有走遠,去問問看王將軍是什麽時候和他們分道而行的,在哪裏分道的。”後忽然想起什麽似的,“殿下那裏也有勞你稟明情況。”
隨後陸昭轉臉對王諶歉意微笑:“子信君莫怪,我實不知兵事。”說完又關切問道,“怎麽今日不見子靜兄?”
眾人對王謐與陸歸二人的金蘭之交多少知道一些,也知道王謐此時已經不在略陽,因此屏氣凝神不敢多說一句。簡單來說,根據陸昭對這兩個陳留王氏子弟所表達出的態度,至少可以窺度出中樞要對略陽民變事件的追責程度。
王諶神態則有些落寞,對答道:“家兄今早已啟程回車騎將軍府。”
陸昭聞言不由得慨歎:“蕭牆之外,兵戈似荊棘紛擾,門庭之內,是非如塵沙漫天。飛鳥尚且不過,隻怕你我一時難以再聞子靜之清言雅音。”
眾人還在咂摸,隻見王諶忽然躬身,神色淒愴道:“城外兵戈,不敢有預,門庭是非,自當決斷。涇渭之流,又怎能混淆。至使高賢不能共同坐而論道,乃吾之過也,請中書稍待,我自快馬出城,挽留子靜。”
此言既出,坐在一旁的彭通便是為之一震。陸昭和王諶這一番對話,哪裏是什麽挽留舊友的意思啊,分明是讓王諶趕緊站隊,跟著王謐留在車騎將軍府。對於陳留王氏和漢中王氏之間的關係,陸昭一言便定在門庭之內的是非,隻要王諶識相,自己把自己摘出來,她便會不予追究。
對於陳留王氏來講,雖然王謐在安定與陸歸仍是互惠合作的關係,但由於行台設立在略陽,離安定很近,陸昭又任中書,目前對於王謐這個北門執政外殼,並沒有十分迫切的需要。反而,由於崔諒還在長安,來日各方勤王,陳留王氏想要將這部分事功拿到手,最好還是從離長安最近的安定出兵。
如果王諶還執意任職王澤幕僚,亦或是陳留王氏想與漢中王氏捆綁施壓,那作為車騎將軍持節督護,把王謐從安定送走都不需要陸歸親自動手。真走到這一變化,那實在是得不償失。
借由自身的優勢,陸昭選擇這種打法,把陳留王氏與漢中王氏先剝離開,除了照顧到函穀關以東的情緒之外,剩下的意思就是要徹底論罪漢中王氏了。
彭通了解到這一層後,旋即向旁邊的劉莊使了個眼色。
劉莊旋即跪於陸昭座前,悲憤道:“吾弟死於王賊之手,昨日城中,護衛王澤的死士與數名宿衛、暗線鬧事,若非中書派雲岫娘子等人回護,幾乎要喪命於此。肯請中書下令,將我家弟之死與此事一並徹查。”
見劉莊求助於陸昭,站在一旁的另一個王澤幕僚薛芹忽然轉向魏鈺庭道:“昨日王使君被劉太守汙蔑殺劉豫一事,旋即遭到追殺,城中護衛惶恐,這才發生了一些衝突。若有妨礙詹事治安略陽者,願伏法受罰,若隻是護衛王使君,還請詹事寬恕,把人先放出來吧。王使君至今未歸,這些人護衛主君多年,也能為此出一份力。”
“汙蔑?”原本坐在一旁的魏鈺庭聽聞薛芹所說,臉色忽然沉了沉,旋即道,“妨礙略陽治安人等,俱是現行,人也是本詹事命人抓的。至於那些護衛,乃是劉明府部曲拿的人,因涉及太守本人家事,所以才檢舉移交到本詹事這裏的。既然你覺得這些人有冤……”魏鈺庭忽然轉向陸昭,“中書,詹府本是太子內臣,實不該過問訟獄之事,還請中書令人查明,也好還些人一個清白。”
薛芹此時整個人都僵在原地,先前王澤便是利用魏鈺庭等寒門與陸昭的對立,從而引發種種輿論,給予重擊。怎麽如今此時魏鈺庭反倒要放出事權,把整件事情交給陸中書?
陸昭了然一笑,旋即擬招下令:“如今廷尉不在行台,煩請刺史、詹事各推一人共任廷尉評,與本中書一同查明此案。此事涉兩千石要員,京中皇帝陛下處,也當有所稟明。”
魏鈺庭此時看都不看薛芹一眼,誠然,他與陸昭的確有著權力上的競爭,但此時他與陸昭更想把略陽的局麵趕緊穩定下來。
什麽冤屈,什麽汙蔑,這世上哪裏沒有冤屈,哪裏沒有汙蔑,那些百姓、寒門所受到的冤屈和汙蔑,難道會比一個王門子弟門生還要少麽。隻是他自己清楚,涉及到漢中王氏這樣的高門,許多罪名是否能夠敲
定,不是自己能夠決斷的。
既然如此,他索□□出事權,並用自己的信譽為陸昭在此案決斷上的公信作保。這件案子在自己手裏,頂多就定性成一個鄉民械鬥,但如果落在陸昭的手裏,可以牽連到多少人,那便是無可預計了。
而他也明白,陸昭也需要自己遞過去這樣一個話柄。略陽民眾鬧事如果單獨立案追查,那麽劉莊本身就難以免責。劉莊不能自善,則彭通與陸昭必不會樂見。
這件事倒不如借由這起尋仇引發的械鬥來瓜蔓搜查,網羅罪名,王氏高門,最終必會蔓延到那些煽動鄉民鬧事的子弟頭上。隻要給這件事定下一個大基調,王叡不日來到行台,能夠發揮的空間也就大大地減少。
中書之位如果僅在陸昭身上,來日陸昭無論是嫁人還是太子班師回朝,中書的權柄最終會移交到自己的手裏。但如果讓王叡插足,其人本身就有中書令的任職履曆,一旦回都,這個職位便不再好卸下了。因此,經由這件事和陸昭一起抗衡即將到達略陽的王子卿,這對兩人來說都是雙贏。
政治上的發力無關對錯與大義,隻要權衡得當,拿出一個理由或者借口,就可以把後麵的牌一點一點地打出去。
陸昭其實著實佩服魏鈺庭在權變上的能力。如果說彭通的聰明是在自己有所提點之後,僅僅是做出一個合理的保護姿態。那魏鈺庭則是利用薛芹的一句小話,死死抓住契機,進而拉扯出一個對自己極為有利的戰場。既可以保全陸家與寒門這一方的力量,又避免觸及道隴右和漢中雙方最敏感的人物與事件身上。
此時魏鈺庭也是頗為感慨,在詹事府內,以往能夠和自己做出這樣默契配合的人幾乎沒有。現下兩人能夠在一瞬間達成共識,借由此事,引起各方對行台的關注,稀釋掉王叡在此間話語權,同時也能打探出各方對太子以及行台的態度,為最終的反撲長安做出準備。
高門與寒門的聯合,若能長遠如此,那該多好。
這是兩個人各自的相重與歎息。
第168章 待訟
大方向既已定下, 彭通等人各自心安,魏鈺庭也領人回到自己的署衙。呈上文移大多涉及庶政以及行台方麵提議的人選,而除張瓚以外, 彭通、劉莊等隴西世族以及王澤幕僚王諶在文移之後還奉上了長長的禮單。彭通另外還書信言明,已將女兒彭耽書與女史龐滿兒送回略陽, 如今住在略陽內一個小院落裏。
陸昭笑了笑, 將禮單單獨整理出來,並當著彭通等人的麵,放在了自己書案的抽屜內。彭通與劉莊等人這才長舒一口氣, 各自回去。
陸昭繼續處理公文。如今各方所呈中書人選頗多,除了詹府沒有舉薦布置之外, 隴右本土舉薦兩人,漢中方麵舉薦有四人, 王叡雖不在此列,但是王叡的父親王濟卻被推舉為中書監。可以看出王嶠在長安宮變時抱守不出、應對失當之後, 漢中王氏和陳留王氏內部也有了充分的溝通。
現下王濟的呼聲不可謂不高,他與王嶠同輩, 又是漢中王氏嫡長, 履曆文武皆備,出任中書監可稱當時之選。曆來中書監與中書令並重,且中書監清譽更盛, 一旦此議作成,那麽陸昭的事權將要被分去大半。
不過眼下也不是沒有運作的可能。
王濟原任益州刺史,後因慕容寧為益州刺史督軍事, 王濟便為自己運作了一個益州大銓選, 總理益州人事,瓜分了慕容寧的事權。又因王澤時任征南將軍, 持節,再加上涼王妃王韶蘊已自殺,王氏與涼王徹底剖清,在慕容寧到任之前,督軍事之便最終被撤了下來,徹徹底底成了單車。
隨後慕容寧耐不住壓力,潦草請辭,準備回長安。當時皇帝讓他繼續接替被打死的鄭崇,出任京兆尹。或許慕容寧這一生注定要勞碌在路上,又一次,還未到任,長安失陷了。
陸昭提筆,旋即草擬了一份拒慕容寧請辭益州刺史之職的詔令,並加其持節,分撥兩千兵力,隨後送到元澈辦公的房間。既然已經把益州和長安的道趟熟了,大概慕容寧也不在乎再多走一遍。
審理王澤仆從械鬥一案兩方推舉的廷尉評人選也都定了下來,彭通所推乃是祝雍長孫祝維安,而魏鈺庭所推乃是一位白衣門生江恒,舉薦原因是此人頗通法律刑名。陸昭望著彭通送來的祝維安厚厚的履曆和江恒的一張白紙,不由得慨歎世家和寒門的天壤之別。幾乎是同樣的年紀,祝維安已經在隴右各個地方的實職崗位上轉了一圈了。
對於祝維安的履曆,陸昭不過粗粗瀏覽,祝雍本身曾任護羌校尉,陸昭也僅僅關注祝維安任職期間的屬長以及推舉人的名字,隨後便對祝維安出任廷尉評有了一個直接的定性——這個人是用來把攪在漢中的隴右世家子弟撈出來的。
而對於江恒,陸昭當然相信此人有刑名大才,不過她覺得魏鈺庭推舉此人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白身。事成則顯名,事敗也不會牽連到詹府的頭上。既然雙方都沒有擺出一個實權派來參與此案,陸昭倒是樂見,她準備再安排一個自己人。
陸昭和元澈睡醒比平日要晚足足一個時辰, 小侍見元澈等人昨夜歸來晚,因此今天也沒有叫門,等到了時辰, 才端了東西站在門口。
元澈先換好衣服,開了門從小內侍手中接過一應洗漱之物, 並不讓人進來。帷帳內, 陸昭對著滿榻狼藉發愁。
“你先去洗漱,我來想辦法。”元澈將紗帳係好,轉頭看向那片斑斑點點的床褥, 頓時對自己的莽撞有些後悔,旋即表示, “先吃飯吧。”
陸昭梳發頗快,她本不愛繁瑣的發式, 鬢髻極簡明快,且多用蔽髻。元澈就著陸昭用過的半盆水洗了臉後, 陸昭已經插戴完畢,坐到了小桌前。隨餐食一起送進來的還有一張字條, 陸昭打開來看, 隔著屏風,將消息告訴了元澈:“王澤戰死。”
對於這個結果,出身世家的陸昭並不感到意外。從某種層麵來講, 她甚至深刻理解著王澤。男
兒從軍,征戰沙場而效死,女子出嫁, 換取政治聯合而生殉。戰敗者亡命而不辱其家, 失勢者離斷而不禍其族。換做是自己,想必也會從容赴死, 更何況是剛毅性烈的王澤。
屏風後,元澈的動作頓了頓,隨後道:“王子卿隻怕今日便到,三輔來報說他已奉皇帝詔,使持節,很麻煩。消息先壓一壓吧。”
征南將軍戰死在了西北邊,以王叡的頭腦,知道這個消息的那一刻隻怕便能窺得整個事件的全貌。陸昭必須將這個消息盡可能地壓住拖延,從而將兩方之間拉扯出一個足夠的時間差,便可以做出相應的布置。
不過王叡真的是今日才要到麽?陸昭將紙條用火折子點了,看著一點點化作灰白的火光,細細思索著。
昨日那群山匪來的實在太快,且目的並非去就被鄧鈞圍困的王澤,而是直接殺到城門口。盜賊自西南來,王澤也在城南,怎得這些人就沒有發現。這些山匪一連串的反應隻說明了這一點,他們並非是來救王澤的。
既然這些山匪的最終訴求與基本利益點已經改變,那麽可以斷定這些人在此之前已被王氏的另一個人接手,並嚐試在行動中做出破局之舉。
如此一來,昨日便該到場的王叡嫌疑最大。
不得不說讓這些人衝擊城門守備是一招秒棋,既將這些山匪從王澤這層關係上摘除了下來,更讓這些日後可能任職行台臣僚的人,甚至太子都難保性命無虞。能如此理智並且冷漠地將家人當做棋子一般使用布置的人,陸昭第一個能想到的就是王叡了。
有了這樣一個論斷,陸昭對於接下來可能發生的事也有了些許預判。
“王子卿既歸,隻怕要拿住王澤的死,渲染一番。”陸昭用勺子漫不經心地攪著碗裏的粥,“王澤死在西北金城郡境內,可以說是遭遇涼王主力立戰而死,那就是殉國,若如此,行台方麵隻怕要拿出一個超規格的大封。”
元澈此時已換好衣服從屏風後走了出來,坐在陸昭對麵,臉上原本觀之可親的神色也作不見:“這麽一個大封,一場戰爭打下來,朝廷能夠給的,也僅夠兩三人而已。”
陸昭頷首明白,如今戰事頻繁,立功者甚多,不算她兄長那一份,單是其餘中低層將領的封賞,對於權門執政的朝廷來說,無論在財政還是事權上,都是難以負荷的重擔。先前嚐試在安定試行軍功授田製度,能不拖遝地在一年之內完全實施,完完全全仰賴於賀家對於鄉土實資保護的需要,以及皇帝為首的中樞不想再做太多的利益割讓。
雖然這件事情上陸家所獲實資少了一大塊,但是有助於羌胡兵以及部分南人將領安心紮根於安定,並且對於安定人口增長,也有著一定的引流作用。隻要用心經營,一兩年後若有哪一方想打安定的主意,那必將遭受這些人的集體反噬。
譬如眼下,王澤的死一旦涉及到大封,那麽爵位、封邑、米祿等,便是一樁大事。但如果哪一方想把王澤的封地弄到安定郡,則會受到強烈的不滿與打壓。
“這個世道,做成一件事不容易。”陸昭慨歎著,在粥裏夾了一箸小醬瓜,“光是米祿,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照著今年大仗小仗接連不斷的情形,米糧必定短缺,就算是拖到年末發放,朝廷一時也未必拿得出來。”
陸昭粗算過,隴右以及關中各地都在打仗,郡國兵與部曲總共加起來,單單隴西一郡便有大小軍功千餘。如果朝廷拿不出封賞的錢物,對於郡國兵來說,最差的結果也是不願為國而戰,而對於部曲來說,可能還會造反。對於這些人的安撫,朝廷如果沒有米糧就隻能動用一個方法,那就是分割地方的執政權與財政權給予那些出兵的人家。
元澈正替陸昭揭籠屜裏的包子,顯然是沒做過這樣的活計,顛弄了半天好不容易夾了上來,卻在放入碟子的時候失了準頭,掉在桌子上。元澈悻悻地將失敗品放到自己的碗中,就著方才的話頭繼續道:“家兵部曲大盛,正源由於此啊。朝廷一步步退讓,地方一點點蠶食,弊政惡果也就一代一代地循環下去。”
雖然此時陸昭與元澈所處地位相異,但陸昭對於元澈也有超乎常人的理解。幸而安定被兄長折騰了一通,如今是白茫茫大地真幹淨,清算下來,在籍土地便有不少。但如果換到三輔地區,光是理清土地這一項,就足夠引發一場叛亂。
前朝實行土斷,引發王敦發兵建康,吳興沈充舉兵響應,最終結果便是元帝幽禁,迫於壓力,憂憤而亡。隨後潁川庾氏以外戚擢幸,執政中書,打壓方鎮,隨後大司馬桓溫崛起,其間二十餘年進行地方土斷之策,聚集國力。
勝利在即,然而最終在謝安執政的時代,為了重新將這些世家捆綁在東晉的破船上,將前人正果一夕而廢,時人稱其為定民之製,而土斷為時之弊政。由此可見土斷的阻力有多大,亦可見所謂的時人都是些什麽人。
隨後,天師道為亂,孫恩裹挾江南血流千裏,致使王謝門庭凋零,晉祚將終,可謂悲矣。再加上謝安與胡兒眉來眼去,未拒絕胡兒所給的大銓選一職,也是頗令陸昭有所不齒。這一段讀史經曆配合著當年陸昭父親在揚州試行的籍田清查,讓陸昭對謝安整個人的評價與觀感,往下掉了一大截。
不過如今她雖然能理解元澈的許多做法,但對於自家來說,時勢早已易位,她現在需要效仿的則是謝安的那一套打法,這麽一想,也是頗為諷刺。
“先想辦法在王澤之死上做做文章吧。”陸昭接過元澈夾過來一個皮光餡大的包子,“輕敵僥幸,不聽軍令而深陷敵營,先拋出來這個說法,試探一下各方的反應。對了,聽說涼王就殺了王澤,其餘人,這張字條裏倒是沒怎麽提。我先前留了一部分人在那邊,如果有他們的人逃回來,暫且圈禁看管。”
這也是陸昭小心翼翼留得一個後手,與元澈讓鄧鈞掌握那些煽動民眾鬧事的王氏子弟一樣,掌握著王澤的這部分人,日後事態如何發展,看王子卿的態度沒錯,但也要取決於自己的處理方式。
元澈皺了皺眉,其他人不知生死讓整個事件變得更加的不確定。對於王叡來講,這件事可大可小,就看要往哪個方向去鬧。這進而讓他聯想到鄧鈞如今的境況,在王叡處理王澤之死這件事之後,也必會找到鄧鈞。
如果王叡僅僅是隻找到自己,那麽萬事好說。但若王叡大概率是要以此事發軔,直接對上鄧鈞,抓住鄧鈞的應對不當,借題發揮。以鄧鈞的能力似乎也難以招架。
“既如此,王家這兩件事,先由你這個中書一並監管著吧。”元澈胡亂吃了幾口,放下了筷子,“鄧鈞還要守著華亭,每日往返行台也是麻煩,若隻涉及這件事,他暫在你手下聽用。”
陸昭停了筷子:“殿下這麽偏心的麽?”這個時候把鄧鈞塞在自己手裏頭,分明是讓她把鄧鈞需要得罪人的地方一同擔待了。
元澈笑了笑,用帕子擦了擦嘴:“你循著略陽城滿世界打聽去,誰不知道本宮最偏心陸中書。”說罷他起了身,也不給陸昭回絕的機會,斜著身對著鏡子理了理官服,“我吃好了,去前麵去了,你今日要不要待在屋子裏歇一歇?”
昨兒個倆人都累。
她死死地扣著自己,麵對自己的癡纏與索求,擺出一副不屑一顧的姿態,滿眼寫著施舍,唇角掛著輕慢。他便緊緊地抬著她,後仰的雪頸以及膝骨的抵痛,反倒把他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拋向了雲端,而後頹廢地跌落。
“不需要啊。”陸昭吃的也快,除了醬瓜,素菜基本沒動,葷腥全都見底,“也沒怎麽折騰,睡得也還不錯。”
輕描淡寫地話落在元澈的耳中,卻像對自己能力的抱怨。難道第一次,不都會第二天疼得走不動道。那個……陳都尉成親回來的時候,偷偷跟馮讓說的。
“既然沒怎麽折騰……”元澈忽然一把將陸昭橫抱起來,然而轉念一想今日確有公幹,便輕輕把她放在床沿邊,指了指斑斑被褥,“這一堆東西你想想辦法?”
陸昭頗為無奈地翻了元澈一眼,走到桌前取了盛放醬瓜的碟子往被褥上一淋,原本旖旎的情景,一下子變了味,醬油味。
“還有公幹,殿下叫他們來收拾吧。”陸昭早已換好了公服,推門而出,“先走了。”
第167章 發力
七月高陽焚瓦, 陸昭行至中書署衙,不大寬敞的院落內已然站滿了人。
陸昭先命人開了房門,請眾人入內議事。待大家各自落座後, 陸昭又命人奉了一輪茶,彭通等或各呈文移, 或先稟公事, 陸昭也都一一決斷。
略陽民亂方定,王澤戰死之事眾人雖未知曉,但昨日太子與張牧初追擊山匪之事大家是有目共睹。此番眾人前來, 請罪是自然,除此之外也是要探探太子對於略陽民亂之事的態度。是否論罪, 論罪何人,波及至何種程度, 這些隻有中書令這種任秘書之職的實權派才能夠第一時間了解的。
陸昭對此並不排斥,對於此類事件, 身為行台之首的元澈不可能親自在第一時間做出表態,而是要保持一個引而不發的狀態。一旦元澈親自出麵定論定性, 必會波及涼州全境, 許多事情也都再沒有回旋的餘地。因此這種大事發生之後,與各方交涉的任務,必然會落在自己這個行台二把手的位置上。
仗要開打, 三五日之內,行台的人選也要初步定下來,亂事甫定, 此時正是權力的過渡期, 亦是各方最敏感的時候,因此她的每一個表態, 隱隱然就代表著最高層的意思。
此時詹事魏鈺庭,南涼州刺史彭通、張瓚以及劉莊等人都已到場,其中還不乏那些王澤幕僚。那些幕僚見陸昭已至,也顧不得權位尊卑,先來後到,急切地問起王澤的境況來。
陸昭眉頭微皺:“繳殺山匪,自然是完事既歸,怎麽,王使君沒有回漢中?”
那幾名幕僚麵麵相覷,但祝悅旋即隱而不言,唯有薛芹與王諶還是想知道一個具體的結果。王諶拱手道:“世道大崩,戰亂連連,天水雖是王化大治之地,但金城涼逆虎視,征南將軍若在外流連太久,也頗令我等擔憂,回到漢中,陰平侯那裏我們也是無法交代。”
陸昭莞爾一笑。說天水是王化大治之地,無非是表態天水民變他家會支持彭通、劉莊等人無罪。而後麵的話,是對王澤的去向表達一種猜想,或陷入涼王之手,或是被自己這一方扣押囚禁,僅如蜻蜓點水一般。若聞者知曉王澤的去向,必然能領會其中的意思。最後則表達出自己這方必須要拿到一個可以給陰平侯一個交待的結果,並且隱隱透露出自己已經做好對王澤已死這一結果的對應準備。
王家辭令果然還是名不虛傳,不過短短幾句,向各方表達的意思該給到的都給到了。包容,猜疑,警惕,甚至威懾,都能有所表達,並且還不著痕跡。若是王諶直接說懷疑王澤被涼王殺了,或是被自己和元澈囚禁了,那她可是要好好借題發揮一番,把漢中郡的隴右世家都給撬回來。
陸昭聞言點頭了然,旋即叫來一名親信道:“想必鄧將軍和張將軍還沒有走遠,去問問看王將軍是什麽時候和他們分道而行的,在哪裏分道的。”後忽然想起什麽似的,“殿下那裏也有勞你稟明情況。”
隨後陸昭轉臉對王諶歉意微笑:“子信君莫怪,我實不知兵事。”說完又關切問道,“怎麽今日不見子靜兄?”
眾人對王謐與陸歸二人的金蘭之交多少知道一些,也知道王謐此時已經不在略陽,因此屏氣凝神不敢多說一句。簡單來說,根據陸昭對這兩個陳留王氏子弟所表達出的態度,至少可以窺度出中樞要對略陽民變事件的追責程度。
王諶神態則有些落寞,對答道:“家兄今早已啟程回車騎將軍府。”
陸昭聞言不由得慨歎:“蕭牆之外,兵戈似荊棘紛擾,門庭之內,是非如塵沙漫天。飛鳥尚且不過,隻怕你我一時難以再聞子靜之清言雅音。”
眾人還在咂摸,隻見王諶忽然躬身,神色淒愴道:“城外兵戈,不敢有預,門庭是非,自當決斷。涇渭之流,又怎能混淆。至使高賢不能共同坐而論道,乃吾之過也,請中書稍待,我自快馬出城,挽留子靜。”
此言既出,坐在一旁的彭通便是為之一震。陸昭和王諶這一番對話,哪裏是什麽挽留舊友的意思啊,分明是讓王諶趕緊站隊,跟著王謐留在車騎將軍府。對於陳留王氏和漢中王氏之間的關係,陸昭一言便定在門庭之內的是非,隻要王諶識相,自己把自己摘出來,她便會不予追究。
對於陳留王氏來講,雖然王謐在安定與陸歸仍是互惠合作的關係,但由於行台設立在略陽,離安定很近,陸昭又任中書,目前對於王謐這個北門執政外殼,並沒有十分迫切的需要。反而,由於崔諒還在長安,來日各方勤王,陳留王氏想要將這部分事功拿到手,最好還是從離長安最近的安定出兵。
如果王諶還執意任職王澤幕僚,亦或是陳留王氏想與漢中王氏捆綁施壓,那作為車騎將軍持節督護,把王謐從安定送走都不需要陸歸親自動手。真走到這一變化,那實在是得不償失。
借由自身的優勢,陸昭選擇這種打法,把陳留王氏與漢中王氏先剝離開,除了照顧到函穀關以東的情緒之外,剩下的意思就是要徹底論罪漢中王氏了。
彭通了解到這一層後,旋即向旁邊的劉莊使了個眼色。
劉莊旋即跪於陸昭座前,悲憤道:“吾弟死於王賊之手,昨日城中,護衛王澤的死士與數名宿衛、暗線鬧事,若非中書派雲岫娘子等人回護,幾乎要喪命於此。肯請中書下令,將我家弟之死與此事一並徹查。”
見劉莊求助於陸昭,站在一旁的另一個王澤幕僚薛芹忽然轉向魏鈺庭道:“昨日王使君被劉太守汙蔑殺劉豫一事,旋即遭到追殺,城中護衛惶恐,這才發生了一些衝突。若有妨礙詹事治安略陽者,願伏法受罰,若隻是護衛王使君,還請詹事寬恕,把人先放出來吧。王使君至今未歸,這些人護衛主君多年,也能為此出一份力。”
“汙蔑?”原本坐在一旁的魏鈺庭聽聞薛芹所說,臉色忽然沉了沉,旋即道,“妨礙略陽治安人等,俱是現行,人也是本詹事命人抓的。至於那些護衛,乃是劉明府部曲拿的人,因涉及太守本人家事,所以才檢舉移交到本詹事這裏的。既然你覺得這些人有冤……”魏鈺庭忽然轉向陸昭,“中書,詹府本是太子內臣,實不該過問訟獄之事,還請中書令人查明,也好還些人一個清白。”
薛芹此時整個人都僵在原地,先前王澤便是利用魏鈺庭等寒門與陸昭的對立,從而引發種種輿論,給予重擊。怎麽如今此時魏鈺庭反倒要放出事權,把整件事情交給陸中書?
陸昭了然一笑,旋即擬招下令:“如今廷尉不在行台,煩請刺史、詹事各推一人共任廷尉評,與本中書一同查明此案。此事涉兩千石要員,京中皇帝陛下處,也當有所稟明。”
魏鈺庭此時看都不看薛芹一眼,誠然,他與陸昭的確有著權力上的競爭,但此時他與陸昭更想把略陽的局麵趕緊穩定下來。
什麽冤屈,什麽汙蔑,這世上哪裏沒有冤屈,哪裏沒有汙蔑,那些百姓、寒門所受到的冤屈和汙蔑,難道會比一個王門子弟門生還要少麽。隻是他自己清楚,涉及到漢中王氏這樣的高門,許多罪名是否能夠敲
定,不是自己能夠決斷的。
既然如此,他索□□出事權,並用自己的信譽為陸昭在此案決斷上的公信作保。這件案子在自己手裏,頂多就定性成一個鄉民械鬥,但如果落在陸昭的手裏,可以牽連到多少人,那便是無可預計了。
而他也明白,陸昭也需要自己遞過去這樣一個話柄。略陽民眾鬧事如果單獨立案追查,那麽劉莊本身就難以免責。劉莊不能自善,則彭通與陸昭必不會樂見。
這件事倒不如借由這起尋仇引發的械鬥來瓜蔓搜查,網羅罪名,王氏高門,最終必會蔓延到那些煽動鄉民鬧事的子弟頭上。隻要給這件事定下一個大基調,王叡不日來到行台,能夠發揮的空間也就大大地減少。
中書之位如果僅在陸昭身上,來日陸昭無論是嫁人還是太子班師回朝,中書的權柄最終會移交到自己的手裏。但如果讓王叡插足,其人本身就有中書令的任職履曆,一旦回都,這個職位便不再好卸下了。因此,經由這件事和陸昭一起抗衡即將到達略陽的王子卿,這對兩人來說都是雙贏。
政治上的發力無關對錯與大義,隻要權衡得當,拿出一個理由或者借口,就可以把後麵的牌一點一點地打出去。
陸昭其實著實佩服魏鈺庭在權變上的能力。如果說彭通的聰明是在自己有所提點之後,僅僅是做出一個合理的保護姿態。那魏鈺庭則是利用薛芹的一句小話,死死抓住契機,進而拉扯出一個對自己極為有利的戰場。既可以保全陸家與寒門這一方的力量,又避免觸及道隴右和漢中雙方最敏感的人物與事件身上。
此時魏鈺庭也是頗為感慨,在詹事府內,以往能夠和自己做出這樣默契配合的人幾乎沒有。現下兩人能夠在一瞬間達成共識,借由此事,引起各方對行台的關注,稀釋掉王叡在此間話語權,同時也能打探出各方對太子以及行台的態度,為最終的反撲長安做出準備。
高門與寒門的聯合,若能長遠如此,那該多好。
這是兩個人各自的相重與歎息。
第168章 待訟
大方向既已定下, 彭通等人各自心安,魏鈺庭也領人回到自己的署衙。呈上文移大多涉及庶政以及行台方麵提議的人選,而除張瓚以外, 彭通、劉莊等隴西世族以及王澤幕僚王諶在文移之後還奉上了長長的禮單。彭通另外還書信言明,已將女兒彭耽書與女史龐滿兒送回略陽, 如今住在略陽內一個小院落裏。
陸昭笑了笑, 將禮單單獨整理出來,並當著彭通等人的麵,放在了自己書案的抽屜內。彭通與劉莊等人這才長舒一口氣, 各自回去。
陸昭繼續處理公文。如今各方所呈中書人選頗多,除了詹府沒有舉薦布置之外, 隴右本土舉薦兩人,漢中方麵舉薦有四人, 王叡雖不在此列,但是王叡的父親王濟卻被推舉為中書監。可以看出王嶠在長安宮變時抱守不出、應對失當之後, 漢中王氏和陳留王氏內部也有了充分的溝通。
現下王濟的呼聲不可謂不高,他與王嶠同輩, 又是漢中王氏嫡長, 履曆文武皆備,出任中書監可稱當時之選。曆來中書監與中書令並重,且中書監清譽更盛, 一旦此議作成,那麽陸昭的事權將要被分去大半。
不過眼下也不是沒有運作的可能。
王濟原任益州刺史,後因慕容寧為益州刺史督軍事, 王濟便為自己運作了一個益州大銓選, 總理益州人事,瓜分了慕容寧的事權。又因王澤時任征南將軍, 持節,再加上涼王妃王韶蘊已自殺,王氏與涼王徹底剖清,在慕容寧到任之前,督軍事之便最終被撤了下來,徹徹底底成了單車。
隨後慕容寧耐不住壓力,潦草請辭,準備回長安。當時皇帝讓他繼續接替被打死的鄭崇,出任京兆尹。或許慕容寧這一生注定要勞碌在路上,又一次,還未到任,長安失陷了。
陸昭提筆,旋即草擬了一份拒慕容寧請辭益州刺史之職的詔令,並加其持節,分撥兩千兵力,隨後送到元澈辦公的房間。既然已經把益州和長安的道趟熟了,大概慕容寧也不在乎再多走一遍。
審理王澤仆從械鬥一案兩方推舉的廷尉評人選也都定了下來,彭通所推乃是祝雍長孫祝維安,而魏鈺庭所推乃是一位白衣門生江恒,舉薦原因是此人頗通法律刑名。陸昭望著彭通送來的祝維安厚厚的履曆和江恒的一張白紙,不由得慨歎世家和寒門的天壤之別。幾乎是同樣的年紀,祝維安已經在隴右各個地方的實職崗位上轉了一圈了。
對於祝維安的履曆,陸昭不過粗粗瀏覽,祝雍本身曾任護羌校尉,陸昭也僅僅關注祝維安任職期間的屬長以及推舉人的名字,隨後便對祝維安出任廷尉評有了一個直接的定性——這個人是用來把攪在漢中的隴右世家子弟撈出來的。
而對於江恒,陸昭當然相信此人有刑名大才,不過她覺得魏鈺庭推舉此人的最大原因,還是因為白身。事成則顯名,事敗也不會牽連到詹府的頭上。既然雙方都沒有擺出一個實權派來參與此案,陸昭倒是樂見,她準備再安排一個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