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如今,這些鄉人受利益驅動一窩蜂地趕過來,無疑把鄉怨和物議拔到了最高點。一旦他坐下來和陸家談點什麽,亦或是僅僅擺出一副想坐下對話的姿態,隻怕落在這些人眼裏,反倒成了後繼乏力,軟弱無能。他現在最希望的便是陸昭自己找上門來,他也好關緊大門好好談。
於是在送走這些賓客後,王業叫來王濟,囑咐道:“屍體既然已由付家人送回,倒也不必讓他們緊往漢中趕。索性我要在略陽呆上幾天,讓他們在略陽武興督護府門口設一個路祭棚吧。”
說完,王業回到了自己的營帳中。如今他是否能成功進入略陽,還要看太子的意思,剩餘的部分變要看他的孫子王叡能在隴右和三輔打開什麽樣的局麵了。
吳玥自崇信縣出來,帶著那兜子不少的黃金,眼見著王子卿勒令將崇信城封了個幹淨,扭扭頭,帶了隨後的幾個弟兄快馬下隴。崇信縣令之後的晉升之路他一眼便能夠望到頭,太近了,官撐死了也就能坐到現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見過王子卿,外表光鮮的世家公子,手段狠戾得那叫不是個東西。
果然走了不到半裏,城內便有幾人慌忙逃出來,像是舊縣令的親戚。“死了,剛開門就殺了。”說者仍心有餘悸,“可惜了大舅,當縣令還沒個兩年。”
聽者邈邈:“這有什麽,隻怪他投錯了胎,要麽姓王,要麽姓陸,這年頭你就算姓個吳,那都差點意思。”
吳玥牽著馬悶在一邊,見周圍的兄弟幾個大有不滿地看著那些人等,兀自冷笑了一聲,悄悄對眾人道:“這麽好的機會,不一起升個官發財?”
幾人聞聲了然,於是帶了幾分不懷好意的笑容,漸漸向剛剛逃出來的一行人圍了過去。
第173章 雖死
“崇信縣令死了?”陸昭收到情報, 眉頭緊鎖,心情可謂惡劣到了極點。崇信縣令雖然在隴右沒有什麽呼聲,但是這個中立小官的最終結局卻潛含著巨大的價值。
王子卿既然敢頂著太子假節鉞, 去行使使持節的特權,怎麽可能還會容忍一個朝三暮四的小小縣令執掌崇信縣這樣一個樞紐。崇信縣令畏懼使持節的權威, 她可以理解, 但是那個時候最穩妥的做法應該是穩住守城士兵的軍心,快馬加鞭請示身在行台的太子。
陸昭相信太子得到這個請示後,必會以假節鉞之名下令崇信縣令關門固守, 甚至可以說,太子一直在等這個崇信縣令的請示。因為在不知道崇信縣令是否已經被陸家收買的時候, 太子是不可能用假節鉞的權威來保住他的。這個請示則意味著崇信縣在最關鍵的時刻,向太子表明了忠誠的態度。即便他崇信縣令來不及請示太子, 請示近在華亭的太子嫡係鄧鈞總是可以的吧。
陸昭不在乎崇信縣令最後是跟她還是跟太子,隻要不投了王叡, 怎樣都好。畢竟王叡占領崇信縣,她的兄長則會和行台徹底失聯, 但若是太子占領, 安定的日常公文和君臣通信至少不會被截流。她給了崇信縣令錢和資源,這些不是讓他當崇信縣豪首的,是讓他穩住那些兵的。結果呢, 連撐都沒撐一會,直接開門了。
如今王叡殺了崇信縣令,則無異於向所有人表示中書令的轄權已經無效, 極損中書威嚴。如果對於此事她不能及時拿出一個強硬的態度, 這種情緒與感官必將蔓延開來。
“崇信縣令的屍體如今在哪裏?”崇信縣令必是在城破後為王子卿所殺,而以這位權巨的手腕, 屍體應該是已經處理了。雖然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但陸昭還是想問問看。
傳信的人道:“屍體沒帶出城,倒是吳副都尉從城裏逃出來的時候,看見一同逃難出城的縣令親屬,便相邀同行,想問問中書有沒有什麽打算?” 現下一個死了的崇信縣令反倒比一個活著的崇信縣令有用,也讓陸昭有著說不出的怪異之感。
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陸昭聞言眼前一亮:“王氏不是在武興督護府對麵設了路祭棚麽?我們也給崇信縣令設一個,就在他們旁邊。讓吳副都尉把那個縣令家父老鄉親們都帶過來哭,哭得好的,我還有賞。另外,再選出一個縣令的血親,有膽氣的最好,讓兄長派幾個王家不認識的部曲護著,迅速下隴前往淳化。旁的不必做,你先……”
陸昭將事情悉數交代完畢,隨後從書案中找到了那封王業請入略陽的那些上表,並還找到了王業建議將安定、新平兩郡成立秦州,並請王謐秦州刺史一職的請奏。
陸昭將請奏裝好,交予親信:“速將此信交與兄長,如今崇信縣被王子卿控製到何種程度,你我誰都不知道。你拿出此信也不必再繞遠路,直接穿過崇信縣往安定去即可。”
雖然崇信縣被王叡控製在手,但想要抵達安定也不是沒有其他的路,向北繞到蕭關附近便是一法。但對麵畢竟是有穎拔絕倫之號的王子卿,陸昭也不敢保證在這些要道王子卿沒有任何布置。如果真被人攔下,那麽刻意繞遠這件事反倒讓人懷疑送去的書信是不是陰平侯本人的意思。
當所有的事情布置完畢後,陸昭不由得注意到了一個人。這個吳副都尉的完美運作,她已經不止看見過一次了。他似乎在有意無意地向自己索求著青睞,他是聰明人,也是要回報的人。
陰平侯既要到訪,陸昭也不打算在略陽久留。在後院打點一番後,她決定帶上彭耽書、龐滿兒與崔映之三人前往華亭。現在火已經燒到這種程度,益州世家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此時的陰平侯必急於找到一個讓陸家與益州世家內部和談的方式。如果撒火的對象遲遲沒有出現,那麽結局隻會有兩種情況。一是這把火自己內耗,最終熄滅。二是這把火燒到最近的人身上。
而元澈,她又怎麽忍心燒到他呢,陸昭笑了笑,深深的眼眸仿佛將世間的一切沉入了晦暗。
時至中午,太子允準王業的車駕進入略陽,隻是隨行部曲隻允許帶兩百人入內。蘆席作成的玲瓏窗格,舍宇牌坊端然立在了武興督護府的對麵。盡管略陽縣本身已為王澤提供了停靈場所,但王業等人拒不使用,也頗見強硬。
陪同王業前往的乃是孫子王友,王濟則作為坐鎮益州的人暫代征南將軍王澤生前之務。這樣一個姿態多少擺明了談判的條件,如若在行台不能夠拿到一個險要位置的話,王濟則必然要出身益州刺史督軍事,從而隱形地將益州徹底化國為家。
王業行至武興督護府門前,見大門緊閉,迎他的乃是太子與南涼州刺史彭通等人。而身為中書令的陸昭,則影子都看不著。而太子等官方給出的說法是,陸昭已前去華亭,再度過問略陽民變一事。
於情,王業心裏有怨,作為行台的執掌人之意,征南將軍戰死在治下邊境,禮問一聲總是應當的。於理,王業也知道這個小貉子打的什麽主意。如此一毛不拔,擺出一副無可商談的架勢來,不僅讓自己無處著手發力,他身後的那些益州世族更是為之痛恨。此時這些人已經開始在自己左右,慫恿王家與陸家奮力一爭,而自己也被逼著推到戰場的最前方。
王業先向元澈行了禮,寒暄幾句,隨後入祭棚祭奠。此時他隻希望嫡長孫王叡能夠敏銳地察覺事情的動向,趕緊在陸昭前往華亭縣前截住她趕緊談判。現下他家攜益州世家巨威逼至行台,一旦華亭縣民變之事做了定論,那麽他家就太過被動了。這隻小貉子的手腕,他已經隱隱感受到了,看似平靜如水,手底下翻出來的刀子卻凶利非常。
哭過、祭過,王澤之死也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定論。王業沒有再死因上做更深的追究,陸昭與太子借刀殺人是沒錯,但是王家本身也要對王澤的死負有一定的責任。
王澤首級如今還在涼王手中,那麽禮遇規格則以戰死做定論。隻是最後的封賞到底如何,肯定還是要中樞來與地方協商。
走出路祭棚,王業忽聞不遠處有陣陣哭聲,定睛一看,卻是在王氏的路祭棚不遠處,一群鄉人暫時架起了一隻小棚,正在哭泣祭拜。王氏幾名門生嫌其晦氣,又與王氏祭棚擠在一處,更兼厭惡,於是勒令幾人走開,當即動手要拆。倒是王業悲戚道:“家中既有逝者,世人悲愴與同,怎有驅趕的道理,快快令人住手。”
那邊廂,正準備拆走祭棚的幾名子弟頓時停手。祭拜那幾人連忙跪於王業身前,道:“使君寬宏,得允我家人安眠此地。隻是不知使君執掌何處,我等也好牢記下,以報使君大恩。”
然而還未等王業開口,那些僚屬便立刻道:“我家家主乃是漢中陰平侯,一向寬仁待民。”
一語未竟,原本感激涕零的幾人旋即沉下臉來,連王業也覺得有些不對勁。那幾人也不多言,轉身便走,回來時手中已有數支削尖的竹丈。王氏一眾部曲護衛與元澈的護衛見之不禁迅速當在眾多貴人身前。
然而這幾人終是不發一語,將數支竹杖狠狠戳在地上,入土數寸,用白麻纏繞,作以屏障,而後拂袖離開。崇信縣令家人所設的祭棚原就簡陋,且規模小的可憐,如這數支青竹杖儼然向陰平侯等一眾人發出一種驅逐的態度。即便家世與實力皆弱小,甚至拚命都不足以抗衡,但也要勢與仇人涇渭分明,世不相見!
不久後,街坊巷裏的傳言蔓延到了陰平侯與太子的耳中——王業嫡長孫王叡殺崇信縣令。
元澈聞言輕輕皺了皺眉,而後向陰平侯溫和道:“倒不必先下斷論,不若等子卿歸台,先問明緣由。”又向魏鈺庭道,“魏卿,先讓廷尉評請崇信縣令的家人過府,看看這其中是否有什麽誤會。”
魏鈺庭此時上前道:“回稟殿下,廷尉評兩人如今不在略陽府中,已隨陸中書前往華亭,審理略陽民變一案。”魏鈺庭說完又向王業抱歉一笑道,“最近署中案件實在過多,件件棘手啊,還請陰平侯海涵。”
元澈聽聞卻忽然陰了臉,道:“略陽之事,中書不是早有定論,此乃小人鼓動,與征南將軍無關,還有什麽可棘手的?速去讓廷尉評了結此事,回到台中,處理崇信縣令家事。孤要為征南將軍議封。”
時至如今,王業也聽出來了,要麽承認王澤之過,放棄大封,救出鄉人,平攤責罰。要麽放棄這些鄉人與世家,求得一個榮封,為後麵入台作為鋪墊。要麵子,或是要裏子,他現下必須要做出選擇。
他不必回頭也知道那些世家被太子的一番話術給激起來了,此時隻怕正懷疑王氏是否早與陸家達成了什麽勾連呢。
場麵正僵持著,這時馮讓走向前來,俯在元澈耳邊低語了幾句。王業站的頗近,也聽到了隻言片語。
王叡已於華亭縣外與陸昭碰上了麵。
第174章 試探
夏風已沒, 炎熱的光陰匆匆而過,初秋的風終在這個塵埃滿麵之地,掃去了隴山褶皺中歲月的塵灰, 徒留一道淺薄的金輝。
時下名士結交,往往不拘於場合。華亭縣外, 巨大的銀杏璨若明月, 於其下張一紗帷,設兩三短榻,一張幾案, 已足矣。爾虞我詐的政治一般被隔絕在紗帷之外,清議則化作清談與清酒, 以細長的青釉酒注承載,靜靜安臥於施以淡粉的甜白釉蓮花溫酒器中。溫酒落肚, 浩渺的玄理與不安的靈魂便都落了地,最後則以溫柔的筆觸訴一句“公子敬愛客”以做結尾。
陸昭帶了酒器, 王叡自帶了一壇紫金醇,兩人各自下馬, 就這樣一拍即合地開了宴。王澤死於金城, 所有的暗鬥已然化為明爭,各方的利益訴求也都悉數浮上水麵。席間王叡對酒而歌,妖異的外表下卻有一把周正的好聲線, 他一開口,仿佛四野倏然安靜,連空氣也都變得凝重。銀杏樹葉自上而下墜落, 在光下細細閃碎, 照得周遭如有金粉鋪天的明滅。
他在以自己的方式為王澤致哀。
或從某種角度來看,他在意自己的方式為利益訴求作以鋪墊。
政事難以開宗明義, 但是王澤的死亡還是在席間被當做開場談論起來。
王叡止歌而入座,眸中仍存淚水,慨然道:“可惜,終是我對叔父有負,倘若能早日趕來,有所接應,恐不至此。”
陸昭一向懷疑放任王澤向北追擊乃是王叡一手運作。彼時王澤所導的局麵已是糜爛,與其日後被一連串的瓜蔓追責,讓漢中王氏徹底失去參與行台的可能,倒不如戰死沙場。謀求一個榮封之後,王家子弟趁機嵌入行台中樞,所得之利比王澤或者要多的多。
家族內鬥並不常見,譬如陸家,新出門戶,剛剛在安定站穩腳跟,此時正是迫切於在各個關鍵崗位上安插自家人的時候。人都嫌不夠,怎麽可能有功夫去拿人命來換利益。唯有到了漢中王氏這樣的人家,家中人才過剩,每一支都堪稱優秀,利益已經到了不夠分的時候,如此才會裁減冗餘。譬如給家族帶來負麵效益的子弟就會被果斷除掉,以換取場麵上更多的籌碼。
如果以魏國朝局來看,伐蜀征南乃是國之大計,而介於地緣政治原因,征南將軍不會落到除王家以外的外人手中。以一個家族百年發展的布局上講,征南將軍掌握著王家最高的利益點。王澤既死,如此一來,征南將軍一銜則會暫時落在王叡祖父陰平侯王業的頭上。
王濟出任行台中書仍是短暫的,待行台歸都,洛陽方麵也無王子卿深度參與的必要,進而王子卿回領長安的中書之位,王濟回領益州的征南將軍,如此方是正理。
陸昭對此看破卻不點破,隨之開口安慰道:“兵亂驟起,人智有缺,征南將軍血拋疆場,也算死於家國,其誌無憾。”對於王澤之死的定性,陸昭還是把控在為國捐軀之內,政治原因當然隻是一方麵。她雖然對王澤了解不深,但以前線親信的描述來看,王澤所行絕對稱得上是於國無虧。“如今天下忠義俱起,共討諸逆,想必征南將軍泉下有聞,也算可以抒懷了。”
陸昭頓了頓,“隻是略陽民聲已呈沸湯,薪柴雖已不再,鼎仍未冷,若輕易觸之,猶有燎手之患。”
王澤之死對於時局之所以如此重要,除卻世家本身的原因之外,便是各方皆可以借此機會向行台發聲。屍體的背後除了有漢中王氏伸出的雙手外,還給其他人留下了巨大的可以運作的空間。
王叡聞言了然,王澤之死的定性已經不需要過於追究,但是略陽民變的定案如今仍是未決。他也十分清楚,當時撬動清查略陽民變的案子,最終要歸於王澤與劉莊持械私鬥一案所作出的串聯供述。
於是道:“牽涉人命,死者親人自是激憤難平。此事,子卿心情自與民同,想來劉明府當時亦是如此。對了,我有幾位門生,如今仍在華亭被拘,中書打算如何處理?”
陸昭知道王子卿接下來必要以法理人情闡述發軔,索性也不回避,直言道:“以為害鄉裏而論罪,自是從法而戮。”
王叡聽罷果然一笑:“中書若作此論,吾倒有一問,請求中書解答。”
“子卿請講。”
“報仇雪恨,乃儒家義理人情。罪而伏法,乃法家刑名製度。劉莊以殺伐私了恩怨,不問則不公。門生煽動民變卻僅論鄉罪,偏執亦是不公。如此情法混雜,偏頗有失……”王叡目光幽微,望著一臉誠然坦蕩的陸昭,“但想請教,此事中書打算做何以論?”
如果說這些鄉人的罪名是漢中王氏的軟肋,那麽劉莊的罪名則是陸昭的軟肋。況且劉莊身上並非僅有持械而鬥那樣簡單,在任期間圈地蔭戶,屯以糧草,雖放在世家中都不算什麽,但拿到場麵上來說,那就是汙點。
此時,所有的事情僅僅止於小節的探討,既是打探對麵的虛實,也是借此劃清一個相互可以接受的底線。況且小節上的窮追不舍多少也有些賭的成分,大局最終如何還是兩家實力的比拚以及各方共同平衡的結果,但如果對方言語有失能借機索取一些好處,也是不錯的。
王子卿不想放過這樣的機會,陸昭也是一樣。
陸昭思索片刻後,簡單回道:“劉莊所求之果,不敢有訟。王門所論之罪,亦不敢有全。吾不願以世家而迫國法。”
王叡聞言默然。
劉莊與漢中王氏相較,實如蚍蜉撼樹,若劉莊以劉豫之死付與有司而作公論,那麽最終的結果則是被行台以維.穩的名義壓下來。作為利益的交換,劉莊在天水郡所為不會被追究,而王澤殺死劉豫一事,也不會論以法。
同理,陸昭也沒有以煽動民變之由而將王氏門生論罪,一旦如此做,無疑將激起漢中與天水兩地的仇恨,各方角逐,最終台中可能還是會息事寧人。如果以鄉土之爭而論罪,諸多矛盾僅在益州內部消化,同時平息天水,在人民來看,這些人亦是罪有應得,反倒可以兩全。
這兩件事論以訴訟,付之公正,在如今這個世道,反倒是世家對法治的壓迫。
不過這兩件案子在陸昭眼中卻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一是若能借此與漢中王氏抗衡得成,則可以揚名立威,吸攏關隴世族的人心。
二來借由這件事,她也在嚐試用一些刑名手段介入,以此來維持住國法皇權那僅存的那一點公信力。先前略陽民變讓她刺目而痛心,如此也能為小民發聲一二。而從利益上考量,如今她家已不同以往,安定的落袋幾乎是可望,日後還要搭建起隴山的物運,加以鞏固陸家紮根關隴的勢頭。
對於已經上岸的陸家來說,不必再寄往於混亂中奪取利益,保住涼州與隴右地區的穩定對自家更有利。日後隴右物運的搭建肯定會涉及許多紛爭,屆時如果還是一個世家各自為政的亂鬥製度,陸家別說獲利,自己也會陷入一場巨大的內耗之中。
陸昭見王叡沉默思索,忽又添了一語:“天水若能得安,想來民怨也可平複,或許能為征南將軍謀一善地,也未可知。”
得到了陸昭這樣一個論調,王叡也看到了陸昭所劃的那一條線。王氏門生的論罪,她不打算退讓,至於王澤死後的封賞,會有,但封邑設在哪裏陸家有著自己的看法,至少不能設在安定境內。時局至此,劉莊勢弱,天水民意平複,太子的壓力得到解決。此時如果兩家合力,發聲行台,那一定能夠推動各方,在天水郡為王澤找一個封邑。這也是漢中王氏願意放棄那些鄉人可以得到的實利。
至於封邑的大小,王叡也大概能猜出若行此舉,封邑不會很大。畢竟犧牲了那些鄉民,進而在王澤與那些家生子作惡鄉裏一事上,那些人一定會死咬不放,作以報複。
當然,最終結果也是取決於漢中王氏的選擇。如果他家執意要為鄉人發聲追究到底,那麽陸家也有把王澤埋汰至死的手段。畢竟那些從天水逃回來的王家部曲還在鄧鈞手裏握著,想要運作點什麽罪名出來實在太過容易。選擇這種做法的最終結果,多半是陸家、劉家和彭家捆綁在一起和益州對打。由於陸昭仍掌握著崔家的崔映之,屆時長安則不能夠為漢中王氏發聲,而之後漢中王氏則必要仰太子鼻息,多少也有一些淪為皇權附庸的意思了。
“大父如今神傷。”王叡深吸一口氣,“或許可等回到略陽,將此言告知,或可慰聊一二。”這件事終究不是王叡自己可以拍板做主。
陸昭也是明了:“陰平侯為國戍邊,如此時局仍能深明大義,一心為國,晚輩歸去,亦當拜望。”
王叡聽罷,嘴角隱隱抽搐了一下,若真要拜望,此時為何她在此地,她分明是故意躲出來的。不過這樣拖著也好,王謐那裏想來不日將有消息,屆時他也不介意給陸昭抽一冷子。
此時各自的邊界也大致有定,接下來兩人自是要回到略陽各自與背後的利益之家商談,而後推行。
王叡最後望了一眼陸昭,而對方亦朝他輕俏一笑,鳳睫斜飛入鬢,明晃晃的清豔端得是鋒利。她與他一樣,是危險的,因而也是美麗的。
第175章 醋意
王澤的屍體雖然未歸漢中, 但自漢中、天水、陰平等各郡王門嫡支和旁支,已是內外舉哀。
王門宗人眾多,除卻陳留王氏這一大支已派人前來, 仍有不少門生故吏悉數趕往略陽,以期為王澤之死發聲。其中便有王澤的母親謝氏, 麵對已無首顱的屍體後, 當時便哭到暈厥,醒來時勒令仆從備好弓刀,直言要殺掉擾亂中書的貉子。
然而陰平侯王業仍是持已一個中立的態度, 對待門內子弟則不乏嚴厲,令所有人無令不得擅自闖入武興督護府。王業這兩日幾乎精神衰敗, 兩鬢斑白,雙目垂垂。雖是客居略陽, 但也不乏對前來支持的世族迎來往送。對於治喪一事,更是事必躬親。如此忙碌, 除了刻意逃避失去愛子的痛苦,也是要表達自己對王澤之死的重視, 並且突出王家本身是受害者的身份。
然而他又是為數不多得知內情的人, 王澤之死與其論罪於涼王,怪罪於太子與陸昭,倒不如說是自家操作變形導致的一場悲劇。更何況早年間, 家族中人逼迫王韶蘊,也是為王澤之死留下禍根。不然憑借自家底蘊與人望,放眼涼州, 又有哪個不長眼的敢動他的愛子一根汗毛。
陰平侯安靜地坐了下來, 開始對長久以來家族的種種策略進行思考。自先帝始興,再到嫁女於涼王, 自嫡孫王叡如長安侍奉新帝,再到涼王兵敗與其割裂,他的家族參與到了每一次的核心博弈,並在其中盡以全力,扭轉局勢。每一次曆史關頭的投資,他的家族都成功了。然而他也逐漸意識到,自己以及家族的每一個人開始患得患失。
當一個個機會來臨的時候,每個人都如同嗜血的野獸一般,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獵物的身上。眼光已經日趨狹窄,心態也早已不再平和,甚至於極度扭曲。那些經營算計的無數日夜,讓他的愛子們寢食難安,每一個動作因為恐懼,也都變形到偏離正軌。
陰平侯忽而了然,當他把每個人都投入到了權力的戰場中的時候,得到的並不是最好的回報。沒有給自己做任何留量的政治遊戲,注定要讓他沒有精力去冷靜思考。而那些留量才是權力場上的珍貴籌碼,是讓人永遠看清大局的定海神針。
於是在送走這些賓客後,王業叫來王濟,囑咐道:“屍體既然已由付家人送回,倒也不必讓他們緊往漢中趕。索性我要在略陽呆上幾天,讓他們在略陽武興督護府門口設一個路祭棚吧。”
說完,王業回到了自己的營帳中。如今他是否能成功進入略陽,還要看太子的意思,剩餘的部分變要看他的孫子王叡能在隴右和三輔打開什麽樣的局麵了。
吳玥自崇信縣出來,帶著那兜子不少的黃金,眼見著王子卿勒令將崇信城封了個幹淨,扭扭頭,帶了隨後的幾個弟兄快馬下隴。崇信縣令之後的晉升之路他一眼便能夠望到頭,太近了,官撐死了也就能坐到現在。他很小的時候就見過王子卿,外表光鮮的世家公子,手段狠戾得那叫不是個東西。
果然走了不到半裏,城內便有幾人慌忙逃出來,像是舊縣令的親戚。“死了,剛開門就殺了。”說者仍心有餘悸,“可惜了大舅,當縣令還沒個兩年。”
聽者邈邈:“這有什麽,隻怪他投錯了胎,要麽姓王,要麽姓陸,這年頭你就算姓個吳,那都差點意思。”
吳玥牽著馬悶在一邊,見周圍的兄弟幾個大有不滿地看著那些人等,兀自冷笑了一聲,悄悄對眾人道:“這麽好的機會,不一起升個官發財?”
幾人聞聲了然,於是帶了幾分不懷好意的笑容,漸漸向剛剛逃出來的一行人圍了過去。
第173章 雖死
“崇信縣令死了?”陸昭收到情報, 眉頭緊鎖,心情可謂惡劣到了極點。崇信縣令雖然在隴右沒有什麽呼聲,但是這個中立小官的最終結局卻潛含著巨大的價值。
王子卿既然敢頂著太子假節鉞, 去行使使持節的特權,怎麽可能還會容忍一個朝三暮四的小小縣令執掌崇信縣這樣一個樞紐。崇信縣令畏懼使持節的權威, 她可以理解, 但是那個時候最穩妥的做法應該是穩住守城士兵的軍心,快馬加鞭請示身在行台的太子。
陸昭相信太子得到這個請示後,必會以假節鉞之名下令崇信縣令關門固守, 甚至可以說,太子一直在等這個崇信縣令的請示。因為在不知道崇信縣令是否已經被陸家收買的時候, 太子是不可能用假節鉞的權威來保住他的。這個請示則意味著崇信縣在最關鍵的時刻,向太子表明了忠誠的態度。即便他崇信縣令來不及請示太子, 請示近在華亭的太子嫡係鄧鈞總是可以的吧。
陸昭不在乎崇信縣令最後是跟她還是跟太子,隻要不投了王叡, 怎樣都好。畢竟王叡占領崇信縣,她的兄長則會和行台徹底失聯, 但若是太子占領, 安定的日常公文和君臣通信至少不會被截流。她給了崇信縣令錢和資源,這些不是讓他當崇信縣豪首的,是讓他穩住那些兵的。結果呢, 連撐都沒撐一會,直接開門了。
如今王叡殺了崇信縣令,則無異於向所有人表示中書令的轄權已經無效, 極損中書威嚴。如果對於此事她不能及時拿出一個強硬的態度, 這種情緒與感官必將蔓延開來。
“崇信縣令的屍體如今在哪裏?”崇信縣令必是在城破後為王子卿所殺,而以這位權巨的手腕, 屍體應該是已經處理了。雖然已經不抱任何希望,但陸昭還是想問問看。
傳信的人道:“屍體沒帶出城,倒是吳副都尉從城裏逃出來的時候,看見一同逃難出城的縣令親屬,便相邀同行,想問問中書有沒有什麽打算?” 現下一個死了的崇信縣令反倒比一個活著的崇信縣令有用,也讓陸昭有著說不出的怪異之感。
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陸昭聞言眼前一亮:“王氏不是在武興督護府對麵設了路祭棚麽?我們也給崇信縣令設一個,就在他們旁邊。讓吳副都尉把那個縣令家父老鄉親們都帶過來哭,哭得好的,我還有賞。另外,再選出一個縣令的血親,有膽氣的最好,讓兄長派幾個王家不認識的部曲護著,迅速下隴前往淳化。旁的不必做,你先……”
陸昭將事情悉數交代完畢,隨後從書案中找到了那封王業請入略陽的那些上表,並還找到了王業建議將安定、新平兩郡成立秦州,並請王謐秦州刺史一職的請奏。
陸昭將請奏裝好,交予親信:“速將此信交與兄長,如今崇信縣被王子卿控製到何種程度,你我誰都不知道。你拿出此信也不必再繞遠路,直接穿過崇信縣往安定去即可。”
雖然崇信縣被王叡控製在手,但想要抵達安定也不是沒有其他的路,向北繞到蕭關附近便是一法。但對麵畢竟是有穎拔絕倫之號的王子卿,陸昭也不敢保證在這些要道王子卿沒有任何布置。如果真被人攔下,那麽刻意繞遠這件事反倒讓人懷疑送去的書信是不是陰平侯本人的意思。
當所有的事情布置完畢後,陸昭不由得注意到了一個人。這個吳副都尉的完美運作,她已經不止看見過一次了。他似乎在有意無意地向自己索求著青睞,他是聰明人,也是要回報的人。
陰平侯既要到訪,陸昭也不打算在略陽久留。在後院打點一番後,她決定帶上彭耽書、龐滿兒與崔映之三人前往華亭。現在火已經燒到這種程度,益州世家的情緒已經被調動起來了。此時的陰平侯必急於找到一個讓陸家與益州世家內部和談的方式。如果撒火的對象遲遲沒有出現,那麽結局隻會有兩種情況。一是這把火自己內耗,最終熄滅。二是這把火燒到最近的人身上。
而元澈,她又怎麽忍心燒到他呢,陸昭笑了笑,深深的眼眸仿佛將世間的一切沉入了晦暗。
時至中午,太子允準王業的車駕進入略陽,隻是隨行部曲隻允許帶兩百人入內。蘆席作成的玲瓏窗格,舍宇牌坊端然立在了武興督護府的對麵。盡管略陽縣本身已為王澤提供了停靈場所,但王業等人拒不使用,也頗見強硬。
陪同王業前往的乃是孫子王友,王濟則作為坐鎮益州的人暫代征南將軍王澤生前之務。這樣一個姿態多少擺明了談判的條件,如若在行台不能夠拿到一個險要位置的話,王濟則必然要出身益州刺史督軍事,從而隱形地將益州徹底化國為家。
王業行至武興督護府門前,見大門緊閉,迎他的乃是太子與南涼州刺史彭通等人。而身為中書令的陸昭,則影子都看不著。而太子等官方給出的說法是,陸昭已前去華亭,再度過問略陽民變一事。
於情,王業心裏有怨,作為行台的執掌人之意,征南將軍戰死在治下邊境,禮問一聲總是應當的。於理,王業也知道這個小貉子打的什麽主意。如此一毛不拔,擺出一副無可商談的架勢來,不僅讓自己無處著手發力,他身後的那些益州世族更是為之痛恨。此時這些人已經開始在自己左右,慫恿王家與陸家奮力一爭,而自己也被逼著推到戰場的最前方。
王業先向元澈行了禮,寒暄幾句,隨後入祭棚祭奠。此時他隻希望嫡長孫王叡能夠敏銳地察覺事情的動向,趕緊在陸昭前往華亭縣前截住她趕緊談判。現下他家攜益州世家巨威逼至行台,一旦華亭縣民變之事做了定論,那麽他家就太過被動了。這隻小貉子的手腕,他已經隱隱感受到了,看似平靜如水,手底下翻出來的刀子卻凶利非常。
哭過、祭過,王澤之死也就有了一個初步的定論。王業沒有再死因上做更深的追究,陸昭與太子借刀殺人是沒錯,但是王家本身也要對王澤的死負有一定的責任。
王澤首級如今還在涼王手中,那麽禮遇規格則以戰死做定論。隻是最後的封賞到底如何,肯定還是要中樞來與地方協商。
走出路祭棚,王業忽聞不遠處有陣陣哭聲,定睛一看,卻是在王氏的路祭棚不遠處,一群鄉人暫時架起了一隻小棚,正在哭泣祭拜。王氏幾名門生嫌其晦氣,又與王氏祭棚擠在一處,更兼厭惡,於是勒令幾人走開,當即動手要拆。倒是王業悲戚道:“家中既有逝者,世人悲愴與同,怎有驅趕的道理,快快令人住手。”
那邊廂,正準備拆走祭棚的幾名子弟頓時停手。祭拜那幾人連忙跪於王業身前,道:“使君寬宏,得允我家人安眠此地。隻是不知使君執掌何處,我等也好牢記下,以報使君大恩。”
然而還未等王業開口,那些僚屬便立刻道:“我家家主乃是漢中陰平侯,一向寬仁待民。”
一語未竟,原本感激涕零的幾人旋即沉下臉來,連王業也覺得有些不對勁。那幾人也不多言,轉身便走,回來時手中已有數支削尖的竹丈。王氏一眾部曲護衛與元澈的護衛見之不禁迅速當在眾多貴人身前。
然而這幾人終是不發一語,將數支竹杖狠狠戳在地上,入土數寸,用白麻纏繞,作以屏障,而後拂袖離開。崇信縣令家人所設的祭棚原就簡陋,且規模小的可憐,如這數支青竹杖儼然向陰平侯等一眾人發出一種驅逐的態度。即便家世與實力皆弱小,甚至拚命都不足以抗衡,但也要勢與仇人涇渭分明,世不相見!
不久後,街坊巷裏的傳言蔓延到了陰平侯與太子的耳中——王業嫡長孫王叡殺崇信縣令。
元澈聞言輕輕皺了皺眉,而後向陰平侯溫和道:“倒不必先下斷論,不若等子卿歸台,先問明緣由。”又向魏鈺庭道,“魏卿,先讓廷尉評請崇信縣令的家人過府,看看這其中是否有什麽誤會。”
魏鈺庭此時上前道:“回稟殿下,廷尉評兩人如今不在略陽府中,已隨陸中書前往華亭,審理略陽民變一案。”魏鈺庭說完又向王業抱歉一笑道,“最近署中案件實在過多,件件棘手啊,還請陰平侯海涵。”
元澈聽聞卻忽然陰了臉,道:“略陽之事,中書不是早有定論,此乃小人鼓動,與征南將軍無關,還有什麽可棘手的?速去讓廷尉評了結此事,回到台中,處理崇信縣令家事。孤要為征南將軍議封。”
時至如今,王業也聽出來了,要麽承認王澤之過,放棄大封,救出鄉人,平攤責罰。要麽放棄這些鄉人與世家,求得一個榮封,為後麵入台作為鋪墊。要麵子,或是要裏子,他現下必須要做出選擇。
他不必回頭也知道那些世家被太子的一番話術給激起來了,此時隻怕正懷疑王氏是否早與陸家達成了什麽勾連呢。
場麵正僵持著,這時馮讓走向前來,俯在元澈耳邊低語了幾句。王業站的頗近,也聽到了隻言片語。
王叡已於華亭縣外與陸昭碰上了麵。
第174章 試探
夏風已沒, 炎熱的光陰匆匆而過,初秋的風終在這個塵埃滿麵之地,掃去了隴山褶皺中歲月的塵灰, 徒留一道淺薄的金輝。
時下名士結交,往往不拘於場合。華亭縣外, 巨大的銀杏璨若明月, 於其下張一紗帷,設兩三短榻,一張幾案, 已足矣。爾虞我詐的政治一般被隔絕在紗帷之外,清議則化作清談與清酒, 以細長的青釉酒注承載,靜靜安臥於施以淡粉的甜白釉蓮花溫酒器中。溫酒落肚, 浩渺的玄理與不安的靈魂便都落了地,最後則以溫柔的筆觸訴一句“公子敬愛客”以做結尾。
陸昭帶了酒器, 王叡自帶了一壇紫金醇,兩人各自下馬, 就這樣一拍即合地開了宴。王澤死於金城, 所有的暗鬥已然化為明爭,各方的利益訴求也都悉數浮上水麵。席間王叡對酒而歌,妖異的外表下卻有一把周正的好聲線, 他一開口,仿佛四野倏然安靜,連空氣也都變得凝重。銀杏樹葉自上而下墜落, 在光下細細閃碎, 照得周遭如有金粉鋪天的明滅。
他在以自己的方式為王澤致哀。
或從某種角度來看,他在意自己的方式為利益訴求作以鋪墊。
政事難以開宗明義, 但是王澤的死亡還是在席間被當做開場談論起來。
王叡止歌而入座,眸中仍存淚水,慨然道:“可惜,終是我對叔父有負,倘若能早日趕來,有所接應,恐不至此。”
陸昭一向懷疑放任王澤向北追擊乃是王叡一手運作。彼時王澤所導的局麵已是糜爛,與其日後被一連串的瓜蔓追責,讓漢中王氏徹底失去參與行台的可能,倒不如戰死沙場。謀求一個榮封之後,王家子弟趁機嵌入行台中樞,所得之利比王澤或者要多的多。
家族內鬥並不常見,譬如陸家,新出門戶,剛剛在安定站穩腳跟,此時正是迫切於在各個關鍵崗位上安插自家人的時候。人都嫌不夠,怎麽可能有功夫去拿人命來換利益。唯有到了漢中王氏這樣的人家,家中人才過剩,每一支都堪稱優秀,利益已經到了不夠分的時候,如此才會裁減冗餘。譬如給家族帶來負麵效益的子弟就會被果斷除掉,以換取場麵上更多的籌碼。
如果以魏國朝局來看,伐蜀征南乃是國之大計,而介於地緣政治原因,征南將軍不會落到除王家以外的外人手中。以一個家族百年發展的布局上講,征南將軍掌握著王家最高的利益點。王澤既死,如此一來,征南將軍一銜則會暫時落在王叡祖父陰平侯王業的頭上。
王濟出任行台中書仍是短暫的,待行台歸都,洛陽方麵也無王子卿深度參與的必要,進而王子卿回領長安的中書之位,王濟回領益州的征南將軍,如此方是正理。
陸昭對此看破卻不點破,隨之開口安慰道:“兵亂驟起,人智有缺,征南將軍血拋疆場,也算死於家國,其誌無憾。”對於王澤之死的定性,陸昭還是把控在為國捐軀之內,政治原因當然隻是一方麵。她雖然對王澤了解不深,但以前線親信的描述來看,王澤所行絕對稱得上是於國無虧。“如今天下忠義俱起,共討諸逆,想必征南將軍泉下有聞,也算可以抒懷了。”
陸昭頓了頓,“隻是略陽民聲已呈沸湯,薪柴雖已不再,鼎仍未冷,若輕易觸之,猶有燎手之患。”
王澤之死對於時局之所以如此重要,除卻世家本身的原因之外,便是各方皆可以借此機會向行台發聲。屍體的背後除了有漢中王氏伸出的雙手外,還給其他人留下了巨大的可以運作的空間。
王叡聞言了然,王澤之死的定性已經不需要過於追究,但是略陽民變的定案如今仍是未決。他也十分清楚,當時撬動清查略陽民變的案子,最終要歸於王澤與劉莊持械私鬥一案所作出的串聯供述。
於是道:“牽涉人命,死者親人自是激憤難平。此事,子卿心情自與民同,想來劉明府當時亦是如此。對了,我有幾位門生,如今仍在華亭被拘,中書打算如何處理?”
陸昭知道王子卿接下來必要以法理人情闡述發軔,索性也不回避,直言道:“以為害鄉裏而論罪,自是從法而戮。”
王叡聽罷果然一笑:“中書若作此論,吾倒有一問,請求中書解答。”
“子卿請講。”
“報仇雪恨,乃儒家義理人情。罪而伏法,乃法家刑名製度。劉莊以殺伐私了恩怨,不問則不公。門生煽動民變卻僅論鄉罪,偏執亦是不公。如此情法混雜,偏頗有失……”王叡目光幽微,望著一臉誠然坦蕩的陸昭,“但想請教,此事中書打算做何以論?”
如果說這些鄉人的罪名是漢中王氏的軟肋,那麽劉莊的罪名則是陸昭的軟肋。況且劉莊身上並非僅有持械而鬥那樣簡單,在任期間圈地蔭戶,屯以糧草,雖放在世家中都不算什麽,但拿到場麵上來說,那就是汙點。
此時,所有的事情僅僅止於小節的探討,既是打探對麵的虛實,也是借此劃清一個相互可以接受的底線。況且小節上的窮追不舍多少也有些賭的成分,大局最終如何還是兩家實力的比拚以及各方共同平衡的結果,但如果對方言語有失能借機索取一些好處,也是不錯的。
王子卿不想放過這樣的機會,陸昭也是一樣。
陸昭思索片刻後,簡單回道:“劉莊所求之果,不敢有訟。王門所論之罪,亦不敢有全。吾不願以世家而迫國法。”
王叡聞言默然。
劉莊與漢中王氏相較,實如蚍蜉撼樹,若劉莊以劉豫之死付與有司而作公論,那麽最終的結果則是被行台以維.穩的名義壓下來。作為利益的交換,劉莊在天水郡所為不會被追究,而王澤殺死劉豫一事,也不會論以法。
同理,陸昭也沒有以煽動民變之由而將王氏門生論罪,一旦如此做,無疑將激起漢中與天水兩地的仇恨,各方角逐,最終台中可能還是會息事寧人。如果以鄉土之爭而論罪,諸多矛盾僅在益州內部消化,同時平息天水,在人民來看,這些人亦是罪有應得,反倒可以兩全。
這兩件事論以訴訟,付之公正,在如今這個世道,反倒是世家對法治的壓迫。
不過這兩件案子在陸昭眼中卻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一是若能借此與漢中王氏抗衡得成,則可以揚名立威,吸攏關隴世族的人心。
二來借由這件事,她也在嚐試用一些刑名手段介入,以此來維持住國法皇權那僅存的那一點公信力。先前略陽民變讓她刺目而痛心,如此也能為小民發聲一二。而從利益上考量,如今她家已不同以往,安定的落袋幾乎是可望,日後還要搭建起隴山的物運,加以鞏固陸家紮根關隴的勢頭。
對於已經上岸的陸家來說,不必再寄往於混亂中奪取利益,保住涼州與隴右地區的穩定對自家更有利。日後隴右物運的搭建肯定會涉及許多紛爭,屆時如果還是一個世家各自為政的亂鬥製度,陸家別說獲利,自己也會陷入一場巨大的內耗之中。
陸昭見王叡沉默思索,忽又添了一語:“天水若能得安,想來民怨也可平複,或許能為征南將軍謀一善地,也未可知。”
得到了陸昭這樣一個論調,王叡也看到了陸昭所劃的那一條線。王氏門生的論罪,她不打算退讓,至於王澤死後的封賞,會有,但封邑設在哪裏陸家有著自己的看法,至少不能設在安定境內。時局至此,劉莊勢弱,天水民意平複,太子的壓力得到解決。此時如果兩家合力,發聲行台,那一定能夠推動各方,在天水郡為王澤找一個封邑。這也是漢中王氏願意放棄那些鄉人可以得到的實利。
至於封邑的大小,王叡也大概能猜出若行此舉,封邑不會很大。畢竟犧牲了那些鄉民,進而在王澤與那些家生子作惡鄉裏一事上,那些人一定會死咬不放,作以報複。
當然,最終結果也是取決於漢中王氏的選擇。如果他家執意要為鄉人發聲追究到底,那麽陸家也有把王澤埋汰至死的手段。畢竟那些從天水逃回來的王家部曲還在鄧鈞手裏握著,想要運作點什麽罪名出來實在太過容易。選擇這種做法的最終結果,多半是陸家、劉家和彭家捆綁在一起和益州對打。由於陸昭仍掌握著崔家的崔映之,屆時長安則不能夠為漢中王氏發聲,而之後漢中王氏則必要仰太子鼻息,多少也有一些淪為皇權附庸的意思了。
“大父如今神傷。”王叡深吸一口氣,“或許可等回到略陽,將此言告知,或可慰聊一二。”這件事終究不是王叡自己可以拍板做主。
陸昭也是明了:“陰平侯為國戍邊,如此時局仍能深明大義,一心為國,晚輩歸去,亦當拜望。”
王叡聽罷,嘴角隱隱抽搐了一下,若真要拜望,此時為何她在此地,她分明是故意躲出來的。不過這樣拖著也好,王謐那裏想來不日將有消息,屆時他也不介意給陸昭抽一冷子。
此時各自的邊界也大致有定,接下來兩人自是要回到略陽各自與背後的利益之家商談,而後推行。
王叡最後望了一眼陸昭,而對方亦朝他輕俏一笑,鳳睫斜飛入鬢,明晃晃的清豔端得是鋒利。她與他一樣,是危險的,因而也是美麗的。
第175章 醋意
王澤的屍體雖然未歸漢中, 但自漢中、天水、陰平等各郡王門嫡支和旁支,已是內外舉哀。
王門宗人眾多,除卻陳留王氏這一大支已派人前來, 仍有不少門生故吏悉數趕往略陽,以期為王澤之死發聲。其中便有王澤的母親謝氏, 麵對已無首顱的屍體後, 當時便哭到暈厥,醒來時勒令仆從備好弓刀,直言要殺掉擾亂中書的貉子。
然而陰平侯王業仍是持已一個中立的態度, 對待門內子弟則不乏嚴厲,令所有人無令不得擅自闖入武興督護府。王業這兩日幾乎精神衰敗, 兩鬢斑白,雙目垂垂。雖是客居略陽, 但也不乏對前來支持的世族迎來往送。對於治喪一事,更是事必躬親。如此忙碌, 除了刻意逃避失去愛子的痛苦,也是要表達自己對王澤之死的重視, 並且突出王家本身是受害者的身份。
然而他又是為數不多得知內情的人, 王澤之死與其論罪於涼王,怪罪於太子與陸昭,倒不如說是自家操作變形導致的一場悲劇。更何況早年間, 家族中人逼迫王韶蘊,也是為王澤之死留下禍根。不然憑借自家底蘊與人望,放眼涼州, 又有哪個不長眼的敢動他的愛子一根汗毛。
陰平侯安靜地坐了下來, 開始對長久以來家族的種種策略進行思考。自先帝始興,再到嫁女於涼王, 自嫡孫王叡如長安侍奉新帝,再到涼王兵敗與其割裂,他的家族參與到了每一次的核心博弈,並在其中盡以全力,扭轉局勢。每一次曆史關頭的投資,他的家族都成功了。然而他也逐漸意識到,自己以及家族的每一個人開始患得患失。
當一個個機會來臨的時候,每個人都如同嗜血的野獸一般,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獵物的身上。眼光已經日趨狹窄,心態也早已不再平和,甚至於極度扭曲。那些經營算計的無數日夜,讓他的愛子們寢食難安,每一個動作因為恐懼,也都變形到偏離正軌。
陰平侯忽而了然,當他把每個人都投入到了權力的戰場中的時候,得到的並不是最好的回報。沒有給自己做任何留量的政治遊戲,注定要讓他沒有精力去冷靜思考。而那些留量才是權力場上的珍貴籌碼,是讓人永遠看清大局的定海神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