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昭此時也明白元澈打著什麽主意。先前她趁蒼鬆縣縣令投降,在攻打武威一事上絆住了元澈,讓元澈不得不點頭來支持她與元丕聯合南下的事。如今元澈雖然無法立刻回身下隴,參與奪回京畿,卻少不得要在西郊祭祀上做文章。既然陸家已經決意要與六鎮聯合,糧草都調來了,怎麽可能說不玩就不玩。而元丕提前向六鎮宣讀此旨,事情再也沒有了回旋餘地,若是陸家悍然拒絕,則無異於讓六鎮跌了麵子,與太子和六鎮翻臉。
現如今,陸家從僅僅代表了皇後戚族,在加了太子妃這個頭銜之後,無疑也加重了太子參與的比例。來日陸家回宮京畿若是首功,其中自然也少不得他元澈一份。原本是世家與宗室方鎮兩廂合謀,現在居然平添了幾分皇室運作的色彩,可以說元澈沒有下半分力,卻要奪走三分之一的功勞。
陸昭先笑著推謝了:“今上尚在長安,冊封之事於禮不妥。況且我家人也在叛逆之手,崔諒本有意嫁女,若此詔昭告天下,逆賊必以為太子與陸家皆不可聯合,屆時若下狠手,我今日為此豈非大不孝。”
“侍中這便多慮了。”符明安趕忙勸解著,“太子殿下書信至北海公,特地交代了不要聲張。北海公宣詔也僅限於六鎮諸將與副將十二人,也告誡這些人為國計,不要再公論此事。卑職這次來,也特地趕了謝家郎君和閑雜人等不在的時候,托車騎將軍親自安排,才進院裏來見侍中。”
說罷也不待陸昭再推辭,便將東西交給了陸昭的身邊人,而後道:“北海公府的車明日一早便來接侍中,章服的服製隻怕還要再改,侍中先去試試衣服大小合不合適,北海公那裏也等人複命呢。”
元春初五,祭祀便於牛川西郊盛大展開。其禮製頗為繁瑣,未等日出,由六鎮文官組成的百官便先靜候於郊祀地十裏之外,由北海公元丕宣讀太子元澈的詔令與皇後諭令。依禮製,陸昭乘四望車,北海公乘象輅,由車騎將軍陸歸禦駕前,六鎮鎮將與祝悅執酒侯於祭壇之南。
三牲俱上,北鎮鎮將拔刀殺之於祭壇,鮮血自上而下綿延四周。壯士振臂高呼,勇者拔劍歌詠,弱者如牛羊,不過哀嚎一聲寂寂倒地,自古人性的祭壇,莫不以鮮血為底色。
待眾人各歸其位,北海公元丕奉太子詔正欲向前祭拜,卻聽遠處有呼叫之聲,旋即皺眉低聲問左右道:“是誰在叫喊?”
左右侍衛壓低聲音道:“是大尚書之子謝頤。說既已請淄川王替陛下書,何故不用?還問北海公是否要行篡逆之舉。”
元丕聞言隻冷笑一聲:“打發了他去百官隊列裏,也不必告訴他太子詔的事情。他若再鬧,便打發了他去休息的氈房裏等著。”
謝頤在外圈等了許久,見元丕隨從回來,忙趕上前去,追問道:“你們北海公怎麽說?”
侍衛也不多言,指了指百官跪侯的石門處:“北海公讓你去那裏。”
謝頤忽然怒道:“豎子爾敢!我乃行台遣使,安撫北鎮,更奉淄川王書過問西郊適宜,理應與車騎將軍等同,護衛駕前,怎能與武夫老卒共列於泥草之中!”
話剛說完,便見那是為一腳踢在他腰骨上,謝頤跪於地,滿身髒汙,仍是破口大罵。那侍衛卻啐了他一口,憤恨道:“武夫老卒守衛北境,爾等才得安寢,不思回報,反倒辱罵,憑你也配為人?今日我等看在北海公的麵子上,不打你這豬狗東西,若識相,趕緊給老子滾。”
另一人更是皮笑肉不笑道:“謝郎君衣服髒了,實在不宜出席祭祀,先回氈房吧。”說完便抬了抬下巴示意隨從把謝頤架走。
謝頤整個身體忽地離開地麵,此時遠處的禮樂聲已然響起,謝頤的呼喊聲也漸漸被淹沒:“帶我去見陸侍中。”
第221章 脫困
當六鎮上尚沉浸於西郊祭祀的嘉禮與東朝聖輝的照拂時, 一場悄無聲息的南遷政令也在北海公府緊鑼密鼓地布畫著。最終以北海公領撫冥、柔玄、懷荒東三鎮,祝悅領武川,陸歸領沃野、懷朔西二鎮南下避冬, 就食北地郡與馮翊郡,撫夷督護部盡以支援為主。
北海公元丕在擬定章程時可謂事無巨細, 鎮將暫由各鎮鎮主帶領, 但鎮民卻被分批分次地剝離開。大部分婦孺與牛羊等先行跟隨大軍南下。隨後則是壯丁、老人攜馬匹遷徙。
政令甫下,謝頤已急開了鍋,陸昭仍在北海公府, 而陸歸已然北上前往接手二鎮事宜,帶的卻是王諶。驛館不見人, 謝頤又不好去扣北海公府的門,遂在驛館幹等了幾日, 終忍不住,再攜了拜帖投到北海公府門下, 這次卻隻說要見陸侍中。
北海公府到底放了人進來,陸昭如今暫居此處, 配有四個侍女另並四個阿嬤, 隻是謝頤方開口請人帶路,才發現這些人皆隻說鮮卑語。最後含混了半個時辰,這些婢女才了然一笑, 似是弄明了來意,領他往後院走。
陸昭所居院落寬闊精致,此時正坐在廊下一個藤子椅上, 一身朱色桑蠶深衣, 外披了蒼色的飛鼠裘衣,頭上插戴著小十支釵環, 細頸鸞鳳引吭高歌,髻上綴著指甲蓋大小的十二顆珍珠攢的華盛。廊下風吹雪過,朱紘半卷,仿佛在北地的寒冷中奮力泅渡,最終被扼於雪頂蒼身的冰川之下。
鮮卑侍女走上前仍用鮮卑語咕噥了一陣,陸昭聽不懂也不做聲,麵上亦是極盡忍耐的平和。謝頤曾也見過這等陣仗,妹妹出嫁前他在淄川王府裏便見過這樣的服製,自然知道這已超過女侍中規格許多。思前想後理出了頭緒,那聲稱呼到頭來卻隻做猜想,不敢宣之於口,最終隻叫了一聲陸侍中。
陸昭隻先引他入內,也不待他開口,便問道:“上回西郊祭祀,怎麽沒看見你?”
提起話頭,謝頤心裏那股氣也就外露出來,所幸左右侍女都隻說鮮卑語,遂大膽道:“侍中
是未瞧見北海公欺人。我奉淄川王手書,執大尚書任帖,祭祀駕前理應有我,卻淪落與胡虜同席,武夫共列,實在是奇恥大辱。”
陸昭隻好言好語地勸著:“北海公年高耆宿,便是淄川王在北海公前,也不過是半大的小孩子罷了。譬如大尚書臨麵訓教於我,自當恭聽,便是奚落幾句,打兩回手板,也算不得委屈。不過祭祀隨駕一事,倒怨不得北海公,太子殿下有詔,你我誰也沒料著。”
謝頤見陸昭已挑明了太子從中幹預,便也對陸昭如今的身份篤定了幾分,隻冷笑道:“某也未料到陸侍中高升。”
聽聞此語,陸昭原本半垂的鳳目倏而挑了開:“謝君此言恕我難受,安撫六鎮的事原是過了行台的明路,也是由行台再報給太子的,中間即便有斡旋,哪裏有陸家參與的餘地。那些鎮民既不就食於秦州,又不就食於撫夷督護部,卻要靠這兩地的米糧來養,我也要問問行台是什麽道理。如今我兄長北上去了,隻留我一個人在這裏,好容易來了一個世家子登門,卻因一封封誥詔書詰問我,倒像是我的不是。你們一麵麵算是都想到了,就是沒替我設身處地想一想。”
謝頤本想一傾怒意,沒料到卻被陸昭一通委屈搶白。隻是仔細思量,陸昭所言的確不無道理,行台正是怕人口牛羊進了陸家的口袋,才特地避開了秦州與撫夷督護部。莫說是這一節,先前自己的父親在得知陸昭圖謀北境的時候,也是打算借此一舉鏟除北海公等人的勢力,而惡跡則是陸家來擔。
此次北鎮南遷,行台自然要給出方略,但尚書印仍在太子手中,批或不批自然是行台方麵與太子進行博弈。既然政令上按照了偏向於王、謝等世家的意願來走,那麽名望上自然也要有所讓渡。
而陸家這一邊,太子也必要做出響應的對策,讓其以兩代外戚的身份分享西郊祭祀所帶來的名望同時,陸昭亦留居在北海公府當做人質,製衡陸家。
現在想想,陸昭一個人居住在北海公府,身邊被八個隻會說鮮卑語的侍婢圍繞,也實在說不上是稱心如意。
謝頤此時也知難在陸昭這裏討到什麽說法,遂道:“既然北海公已用太子詔令,那麽煩請侍中將淄川王手書歸還與我吧。”
陸昭抬頭卻是一怔:“怎麽?北海公沒有把那封手書交與謝君?”
聽陸昭如此問,謝頤也慌了,卻見陸昭先屏退了旁人,而後向他招招手,示意他靠近些說話。陸昭道:“淄川王手書是和你的名帖一起遞上去的,現在北海公用太子詔命行祭祀之禮,罷用淄川王手書,卻不歸還給謝君,個中緣由,最終後果,謝君不得不深思,不得不提防啊。”
謝頤此時隻覺渾身冰涼,冷汗頻出,他怎能不知道後果。京畿陷落,崔諒囚禁皇帝與宗室,淄川王能見到皇帝本人那才怪了,這一封代書,往小了說是權宜之計,往大了說,那就是矯詔。當時他讓這封手書和自己的名刺一同遞上去,是深知自家不得六鎮以及北海公的青眼,不得不用淄川王的名頭來加重自己的威勢。如今這份淄川王手書被北海公死死地抓著,來日發難,淄川王本人倒是沒什麽,但是這封手書到底是通過自己的名刺上遞的,必然會牽連到謝家。
“還請陸侍中教我。”謝頤幾乎要哭出來。
陸昭冷的搓了搓手,又歎了口氣道:“如今之計,還是要依靠行台。這封手書既然被北海公扣下了,想必也再難要回來。但這東西最終要作何論,還是要看回攻京畿的功勞大小。行台先前的旨意究竟怎樣,我是不清楚,想來你父親在金城運作,必少不了你的。現下南遷的事雖然已經分得差不多了,但還剩下六鎮的壯力男丁未遷。你一麵與北海公理論,一麵讓行台再擬一份細則出來,若能掌握這些人編隊成軍,來日反攻京畿,謝君也不會淪為驥尾。”
謝頤饒是聽著,心裏仍有些打鼓,行台政令不過是說得好聽,落在實地上,北海公卻未按照指令辦,連帶著把自己需要掌管的人馬直接撥到了陸歸手下。“政令其實已有,北海公卻讓侍中兄長承了我的事,如今我雖有心接手,但也怕兩家生出齟齬來。如今再請行台令,還望侍中也能從中斡旋。”
陸昭卻笑道:“我說呢,怎麽行台既讓兄長領了人,卻又不讓兄長回秦州或是去撫夷督護部。原來是北海公拿了你的職,讓我兄長去幹那費力不討好的事,再讓你我兩家見疏。”這話已經說得謝頤臉上青白一陣,卻聽陸昭爽快道,“政令既出,自然法從。我稍後書信一封,讓兄長將人馬歸還與你就是了。隻是那些不過是婦孺,謝君若要立下大功,還需後繼發力。”
謝頤既得允諾,連連稱是,心中也想著屆時如何再向行台討詔,於是匆匆向陸昭告了辭。待謝頤離開後,陸昭方長舒一口氣,笑著對四周神色複雜的侍從們問了一句:“今天中午吃什麽?”
攜了陸昭的手書,去找陸歸。見陸歸果然將已整理出來的戶簿交給了自己,並率兵南歸,這才長舒一口氣。在安頓好所有事宜後,見民心穩定,這才重新上書行台,懇請行台出詔壯丁等安排事宜,並彈劾北海王元丕枉顧朝廷政令,徇私廢公。
“嗬,胡虜同席,武夫共列?”營寨內,元丕數十年如一日地仍將雙腿浸泡在高桶的熱水中,聽著侍從為他回報公府內的境況,聽罷後冷笑一聲:“謝家犬兒竟敢如此羞辱老夫與北鎮將士,還上書彈劾。”
那仆從道:“這幫世家聯合起來,沆瀣一氣,當初北海公就不該放他進府。”
元丕卻擺了擺手,當初他將謝頤的職位調給了陸歸,放謝頤去找陸昭對峙,就是為了讓陸、謝兩家生些齟齬。如今被陸昭反打一槍,倒也不覺得委屈,反而語氣間有些讚許道:“小貉子倒是有兩下子,小央子一個又一個地架著,那謝家犬兒性子不剛烈,被操縱那是早晚的事。陸歸那邊怎麽樣?”
仆從回話道:“車騎將軍倒也沒爭,與謝家子交接了人馬後就直接南下了,大概這兩天要回秦州。”
“沒張羅著把妹妹要回去?”
“那倒沒有。”仆從搖了搖頭。
元丕的腳有一搭沒一搭地踩著桶裏的水,最後長長呼出一口濁氣,道:“行台彈劾責問沒完沒了,該調用的物資總也不到,這樣下去什麽時候才能回攻長安!去傳我的令,這六鎮壯丁分一半給那謝家子,他樂意辛苦倒是省了老子的事。那小貉子手也辣的很,你轉告符明安,讓他先不要送走陸歸,先把太子妃送回去。前朝後宮不相統,老子既不是宗正又不是三公,不耗費那米糧養一個攪風弄雨的小貉子。”
第222章 天險
因連綿的戰亂、痛苦的囚禁與無盡的別離, 整個關中的新年都過得頗為慘淡。元月十五日後,元丕、祝悅與謝頤攜六鎮軍民開拔南下,一路緩行, 抵達北地郡後,再轉行向東, 控扼渭水。而陸歸則於前一日自隴山而下, 屯鎮淳化附近,紮營涇水之北。
謝頤攜淄川王手書至北海公府卻慘遭被拒的消息傳達至行台後,在謝雲老淚縱橫的央求下, 王濟也不得不攜尚書台進行最後一搏,為謝頤爭取到一個建軍將軍號加假節的資格。而在行台方麵與太子拉扯之後, 武威之戰又足足延後了近十日。
此時位於涇渭之北,元丕、祝悅與陸歸三部已陳軍完畢, 隻待渡水。
“謝建軍如今還未到。”大帳內,祝悅向元丕與陸歸等匯報軍情, “倒是函穀關以東渤海王處頻頻有異動。聽聞渤海王已命王子卿已攜王安部、崔道成部西進,名曰勤王, 扣問函穀。”
元丕聞言冷笑一聲:“王氏崔氏亂臣賊子, 挾持皇子扣關西進,還敢說自己勤王,難不成我等南下, 反倒是亂臣賊子不成。”
陸昭深知元丕耿介,內心也不乏對世家的憤恨,但無論是哪一方, 將勤王的本質揭開來看, 真相都是冰冷而殘酷。所有人的目的都是進入長安,在立於皇帝身側後, 高喊一句勤王大義,以此謀求事功,分享皇權。此事無分高門寒門,無分清流卑流,亦無分世家宗室。
不過回到現實,陸昭不得不對以元洸與王子卿為首的司州聯軍西進之事加以警覺。自洛陽西向長安需要先後經過函穀關與潼關兩條道關卡,如果函穀關與潼關皆被對方拿下,那麽無論北鎮與秦州聯軍能否攻克京畿,都會把側翼暴露在對方的鋒銳下。屆時司州聯軍由於有著崔道成的加入,大可與城中崔諒談條件,隨後切斷涇河,將秦州與北鎮聯軍穿殺在三輔地區。
必須要在兩關做文章。
因此陸昭出列道:“職下懇請北海公先率一部勁旅,請取潼關。”
元丕斜睨了一眼陸昭,先前陸昭攛掇謝頤,讓他近日備受行台煩擾。本以為打發了她回家織布繡花過過高門閨秀的生活,從此自己可以消停片刻。沒曾想陸昭雖已不任中書卻仍有持節之權,還能摻和到軍事上麵。他心中雖極其不悅,但也知道小貉子頗具膽色手腕,因此耐著性子保持客觀道:“如今集中攻打京畿尚未有勝算,請守潼關也未必獲允,徒費兵力,若無必要理由,絕不為此。”
陸昭道:“北海公勿憂,此次北海公隻需作合作之態,不必真正折費兵馬。潼關、函穀天險雖俱在司州,但所轄乃是兩郡。潼關隸屬弘農,而函穀隸屬河南,此地緣轄區不同。且為防天險僅在一人之手,因此無論是先帝時期還是丞相霸府時期,曆代二關人事派係必然不和。北海公隻需放心大膽地開出籌碼,如今司州聯軍在出價,我們也在出價,兩關必然隻會將價越抬越高,隻要僵持下去,以此便可爭取不少時間。即便司州聯軍許諾函穀以高位最終達成合作,也必然拿不出同樣的價碼來給潼關。屆時潼關守將也不會投靠司州,而是會與我們合作。”
元丕聽完目光奕奕,忍不住撫掌大笑道:“天險雖如此,卻難敵人心之險。隻是事後若是功成,不知潼關守將會向中樞索要何等高官。”
陸昭道:“若潼關守將安守本份,投靠北海公,尚可算無罪,若厚顏索功,陛下必然有所斥責。葭萌劍閣崢嶸崔嵬而鄧元起死,贛水江水礁暗浪高而孫吳滅。唯有天險如此,才讓人心之險惡無法脫罪,無可藏匿。”
元丕聞言也慨然道:“嗬,利益博弈,人心算計,曆來如此。那便依陸侍中之言,本公遣一勁旅,與潼關守將談判。至於那謝頤處的糧草事宜,便要靠車騎將軍與陸侍中了。”
謝頤至今仍未抵達,乃是因為其帶軍不多,若要在回攻京畿中有所作為,必須引六鎮壯丁作為補充。而六鎮壯丁化為真正能打仗的兵士又需一段時間,因此謝頤令婦孺牛馬隨六鎮壯丁一起遷徙,一路走走停停,沿途對強納於軍隊中的六鎮人訓誡督導,因此速度反倒不及元丕等人的一半。
謝頤乘坐於馬車之中,心中不乏憤懣。他自小生長於高庭廣廈之中,從未受過這等寒苦,一路行來形容憔悴,早已不複當年從容簡慠之態。此時聽到車外有人聲攢動,不由得怒喝道:“又是哪些雜碎惹事?”
一名隨從旋即跑到車邊,回話道:“將軍息怒,這些鎮民不聽號令,原本將軍令壯丁與婦孺分隊而行,但這些人根本不聽,更有新入軍的六鎮人攜家人逃匿。我等好容易抓人回來,這些人又借機生事,實在可惡。”
謝頤聞言道:“北鎮寒傖老卒,多為莽人,不服教化,我等既已成軍,宜當軍法從事。若再有逃逸者,直接就地斬首即可。”
半月後,謝頤一行終於抵至北岸與陸歸、元丕等人會師。同時,淳化縣內陸昭與陸放也得到消息,建軍將軍請求淳化支援糧草。陸昭等麵見了使者,略帶歉意道:“如今糧食吃緊,兩軍難以周全,撥五萬斛糧草救將軍急用,待秦州餘糧運到,會再為建安將軍運送一批。”
使者也已提前打聽到了北海公的近況,前一日也僅獲五萬斛糧,遂不再爭辯,領命回營。
待使者走後,陸昭遂吩咐一名親信道:“速發信至北海公,建軍將軍處或有嘩變,屆時還要等北海公出麵。”
陸放看著親信走出了門,方才笑問陸昭:“堂妹怎得如此篤定建軍將軍處會生大亂?”
陸昭將調糧簿冊收好,而後道:“先前北海公定策讓婦孺與牛馬先行南下,是因為婦孺即便積壓不滿也不會有太強的爆發力,先行安頓在各個縣城後,相當於將北鎮這些壯丁的家人與資材掌握在手中。後來的這些壯丁即便仍有怨言,也不敢暴動。但謝頤既要那些人口牛羊,又要吸納北鎮壯丁為軍,不得不讓兩撥人同行。一旦內部生亂,鄉黨聚集,群情憤慨,謝頤又無任何控製手段,必有亂事。如今我家也將糧盡,能否攏住這些人,各憑本事罷。”
能否將六鎮力量重新整合,並在有限的糧草下成功奪取京畿,人事與人才的調度誠然重要,但是背後也難以避免殺戮與血腥。與其在攻打長安中讓六鎮內不的疾病爆發,導致整個戰爭的潰敗,死掉更多的人,倒不如趁現在將惡瘤扼殺在初期。無論何時,無辜者的犧牲總是難免。對錯與善惡在這樣的世道中,總是難以一論。
亙古長夜黑如墨,睡夢之中,陸歸終被遠處的號角與嘈雜聲吵醒。他默默披好早已擺在床邊的戰甲,帶上護臂,掛好佩劍,行出帳外,對左右道:“下令全軍,準備渡河。”
這樣的不安分與圖謀不軌同樣出現在了長樂宮內,而最先有所察覺的並非崔諒的兵士,而是在逍遙園內居住的吳玥。先前他正熟睡,卻聽門外有士兵交接的聲音,言語中似是說渭水北岸的六鎮軍隊嘩變,元丕無措,而崔丞相下令集荊州軍精銳出戰,準備趁亂擊潰敵軍。
吳玥心中不乏擔憂,再也睡不著,索性讓守衛的士兵陪同他一起在園中散步。待行至一段偏僻小路時,卻見樹林深處有幾個人影。陪同的士兵自然也發現端倪,又怕吳玥私自逃走,旋即押著吳玥一同去查看。
吳玥隻覺得其中幾人身形甚為眼熟,還未來得及叫出口,隻聽幾聲鈍響,周圍的士兵應聲倒地。隨後陰影中走出的幾人讓吳玥大吃一驚:“路敏?你們竟在這!”
路敏等人也是頗為驚詫,見吳玥並非戎裝,而是一身常服,可見是居住在此地,然而還未來得及細想,便聽吳玥問道:“你們在這做什麽?”
路敏等人笑道:“說來話長。”隨後身形一閃,讓出一條道路來。隻見不遠處仍站著兩人,同樣手持鐵鍬,路敏旋即介紹道:“吳副尉,這位是公車司馬,這位是渤海王文學。”
在馮諫與陸衝各報了名姓後,吳玥旋即也與二人見禮,此時也對幾人的行事有了幾分猜測。馮諫如今任宿衛左領,仍掌管一小隊軍士守衛後妃的居所。而渤海王文學陸衝則因王嶠之故擔任黃門侍郎,偶爾替丞相府向永寧殿內的皇帝問安,倒是有一些走動之便。
“這些皆是馮司馬在崔諒攻入之前提前埋於逍遙園的兵器。”陸衝道,“我家大兄已集兵馬,北海公也即將迎戰崔逆主力,宮內還需要我等策應。吳郎君既是路兄之友,不知是否願意以命付險,參與此行?”
吳玥一笑,直接從陸衝手中取過鐵鍬,隻手耍了個花樣式,目光桀驁不羈:“文學何必以命付險,言生道死。我等風華正茂,俱是身懷大才,隻待來日誇功長安,小覷同儕。”
第223章 遺政
當整個行台慶賀武威大捷, 戰事平息的同時,武威杜太後病逝的消息並不為天下人知。
國母之死在一個小小的矮丘上,冷冬寒月, 鬢雪衣霜。兩匹棗紅色的馬拉著半舊不破的車,仆從見裏麵的人沒了呼吸,便將車解下, 帶上盤纏,刮掉車上的金漆,而後騎馬四散逃了。聽聞涼王原是想把母親送往張掖, 又有人言,杜太後臨死前隻想看看大漠和雪山, 她的兒子也實在不願違此意。與此同時,涼王經長達數十日的圍困後, 與尚追隨他的十名勇將最後衝陣,最終悉數死於陣下。
種種軍事奏報中, 關於大捷之事不乏具體的描述,甚至將武威太後之死都寫得極為鄭重悲哀, 然而對於涼王之死卻僅僅一筆帶過。數年前涼王失位已歸咎於先帝的英明與世家集體捕殺的失敗, 而今日在快意複仇的同時,也決不允許有涼王任何英勇戰績書於青史。沒有浴鋒蹈刃,沒有跳蕩破陣, 哪怕僅僅是臨死前的悲壯都不允任何後人看見。一同掩埋的自然還有太子推開武威行宮大門的一刹那,看到了數百名文官奉上涼州全境土地戶口與簿冊的情景。
麵對人口、土地與功勳皆有所獲的太子,行台每一封似帶微笑的讚表下, 則有更為複雜的情緒。隨後, 武威太後之死便被群臣迅速地捕捉到。在明知已然大敗的情況下,仍讓武威太後孤行, 這必然是對儲副仁慈的質疑,乃至對今上仁慈的質疑。同時,關於尊奉孝道的士大夫們也開始尋找一切曆史上可作為援引的事跡,來鋪陳刻畫一個敗寇是如何對國母如此涼薄,以至於寧可死戰也不願放下武器、打開城門、默默守護在母親身旁以等待屬於母子二人的問罪。
因此,涼王生前的大量罪證也在彈劾的腹稿與傍晚的密會中草擬完成,以期在太子回金城行台後有條不紊地發難。
涼王與世族的恩怨實在太深,在世族看來,數年前的血腥清洗與今朝的戰亂動蕩都需要有人擔責。世族們開始了憶當年,當年涼王在長安的時候,如何帶著一群羽林軍、虎賁衛跑到參與更化改製的文臣家裏殺人。然後一切便讓他們熟悉起來了,此時的史書必須站出來一個有見識的世家子說,魏國就要完蛋了。
隨後,執筆者總結責任如下。先帝在儲位安排上有所失職,不欲遵祖法,致使國力虛耗。武威太後,聽信奸佞,對先帝易儲怨念非常,攛使涼王叛變。涼王與宗室,誌大才疏,擅殺朝臣,所有的政事都要幹預,實在是不識大體。自然,還有杜真、上官弘這種禍國佞臣,致使國家分裂,民生凋敝。
最後他們捧出了最值得謳歌的領導人,世族門閥固化的奠基人,更化改製的支持者——今上皇帝。
現如今,陸家從僅僅代表了皇後戚族,在加了太子妃這個頭銜之後,無疑也加重了太子參與的比例。來日陸家回宮京畿若是首功,其中自然也少不得他元澈一份。原本是世家與宗室方鎮兩廂合謀,現在居然平添了幾分皇室運作的色彩,可以說元澈沒有下半分力,卻要奪走三分之一的功勞。
陸昭先笑著推謝了:“今上尚在長安,冊封之事於禮不妥。況且我家人也在叛逆之手,崔諒本有意嫁女,若此詔昭告天下,逆賊必以為太子與陸家皆不可聯合,屆時若下狠手,我今日為此豈非大不孝。”
“侍中這便多慮了。”符明安趕忙勸解著,“太子殿下書信至北海公,特地交代了不要聲張。北海公宣詔也僅限於六鎮諸將與副將十二人,也告誡這些人為國計,不要再公論此事。卑職這次來,也特地趕了謝家郎君和閑雜人等不在的時候,托車騎將軍親自安排,才進院裏來見侍中。”
說罷也不待陸昭再推辭,便將東西交給了陸昭的身邊人,而後道:“北海公府的車明日一早便來接侍中,章服的服製隻怕還要再改,侍中先去試試衣服大小合不合適,北海公那裏也等人複命呢。”
元春初五,祭祀便於牛川西郊盛大展開。其禮製頗為繁瑣,未等日出,由六鎮文官組成的百官便先靜候於郊祀地十裏之外,由北海公元丕宣讀太子元澈的詔令與皇後諭令。依禮製,陸昭乘四望車,北海公乘象輅,由車騎將軍陸歸禦駕前,六鎮鎮將與祝悅執酒侯於祭壇之南。
三牲俱上,北鎮鎮將拔刀殺之於祭壇,鮮血自上而下綿延四周。壯士振臂高呼,勇者拔劍歌詠,弱者如牛羊,不過哀嚎一聲寂寂倒地,自古人性的祭壇,莫不以鮮血為底色。
待眾人各歸其位,北海公元丕奉太子詔正欲向前祭拜,卻聽遠處有呼叫之聲,旋即皺眉低聲問左右道:“是誰在叫喊?”
左右侍衛壓低聲音道:“是大尚書之子謝頤。說既已請淄川王替陛下書,何故不用?還問北海公是否要行篡逆之舉。”
元丕聞言隻冷笑一聲:“打發了他去百官隊列裏,也不必告訴他太子詔的事情。他若再鬧,便打發了他去休息的氈房裏等著。”
謝頤在外圈等了許久,見元丕隨從回來,忙趕上前去,追問道:“你們北海公怎麽說?”
侍衛也不多言,指了指百官跪侯的石門處:“北海公讓你去那裏。”
謝頤忽然怒道:“豎子爾敢!我乃行台遣使,安撫北鎮,更奉淄川王書過問西郊適宜,理應與車騎將軍等同,護衛駕前,怎能與武夫老卒共列於泥草之中!”
話剛說完,便見那是為一腳踢在他腰骨上,謝頤跪於地,滿身髒汙,仍是破口大罵。那侍衛卻啐了他一口,憤恨道:“武夫老卒守衛北境,爾等才得安寢,不思回報,反倒辱罵,憑你也配為人?今日我等看在北海公的麵子上,不打你這豬狗東西,若識相,趕緊給老子滾。”
另一人更是皮笑肉不笑道:“謝郎君衣服髒了,實在不宜出席祭祀,先回氈房吧。”說完便抬了抬下巴示意隨從把謝頤架走。
謝頤整個身體忽地離開地麵,此時遠處的禮樂聲已然響起,謝頤的呼喊聲也漸漸被淹沒:“帶我去見陸侍中。”
第221章 脫困
當六鎮上尚沉浸於西郊祭祀的嘉禮與東朝聖輝的照拂時, 一場悄無聲息的南遷政令也在北海公府緊鑼密鼓地布畫著。最終以北海公領撫冥、柔玄、懷荒東三鎮,祝悅領武川,陸歸領沃野、懷朔西二鎮南下避冬, 就食北地郡與馮翊郡,撫夷督護部盡以支援為主。
北海公元丕在擬定章程時可謂事無巨細, 鎮將暫由各鎮鎮主帶領, 但鎮民卻被分批分次地剝離開。大部分婦孺與牛羊等先行跟隨大軍南下。隨後則是壯丁、老人攜馬匹遷徙。
政令甫下,謝頤已急開了鍋,陸昭仍在北海公府, 而陸歸已然北上前往接手二鎮事宜,帶的卻是王諶。驛館不見人, 謝頤又不好去扣北海公府的門,遂在驛館幹等了幾日, 終忍不住,再攜了拜帖投到北海公府門下, 這次卻隻說要見陸侍中。
北海公府到底放了人進來,陸昭如今暫居此處, 配有四個侍女另並四個阿嬤, 隻是謝頤方開口請人帶路,才發現這些人皆隻說鮮卑語。最後含混了半個時辰,這些婢女才了然一笑, 似是弄明了來意,領他往後院走。
陸昭所居院落寬闊精致,此時正坐在廊下一個藤子椅上, 一身朱色桑蠶深衣, 外披了蒼色的飛鼠裘衣,頭上插戴著小十支釵環, 細頸鸞鳳引吭高歌,髻上綴著指甲蓋大小的十二顆珍珠攢的華盛。廊下風吹雪過,朱紘半卷,仿佛在北地的寒冷中奮力泅渡,最終被扼於雪頂蒼身的冰川之下。
鮮卑侍女走上前仍用鮮卑語咕噥了一陣,陸昭聽不懂也不做聲,麵上亦是極盡忍耐的平和。謝頤曾也見過這等陣仗,妹妹出嫁前他在淄川王府裏便見過這樣的服製,自然知道這已超過女侍中規格許多。思前想後理出了頭緒,那聲稱呼到頭來卻隻做猜想,不敢宣之於口,最終隻叫了一聲陸侍中。
陸昭隻先引他入內,也不待他開口,便問道:“上回西郊祭祀,怎麽沒看見你?”
提起話頭,謝頤心裏那股氣也就外露出來,所幸左右侍女都隻說鮮卑語,遂大膽道:“侍中
是未瞧見北海公欺人。我奉淄川王手書,執大尚書任帖,祭祀駕前理應有我,卻淪落與胡虜同席,武夫共列,實在是奇恥大辱。”
陸昭隻好言好語地勸著:“北海公年高耆宿,便是淄川王在北海公前,也不過是半大的小孩子罷了。譬如大尚書臨麵訓教於我,自當恭聽,便是奚落幾句,打兩回手板,也算不得委屈。不過祭祀隨駕一事,倒怨不得北海公,太子殿下有詔,你我誰也沒料著。”
謝頤見陸昭已挑明了太子從中幹預,便也對陸昭如今的身份篤定了幾分,隻冷笑道:“某也未料到陸侍中高升。”
聽聞此語,陸昭原本半垂的鳳目倏而挑了開:“謝君此言恕我難受,安撫六鎮的事原是過了行台的明路,也是由行台再報給太子的,中間即便有斡旋,哪裏有陸家參與的餘地。那些鎮民既不就食於秦州,又不就食於撫夷督護部,卻要靠這兩地的米糧來養,我也要問問行台是什麽道理。如今我兄長北上去了,隻留我一個人在這裏,好容易來了一個世家子登門,卻因一封封誥詔書詰問我,倒像是我的不是。你們一麵麵算是都想到了,就是沒替我設身處地想一想。”
謝頤本想一傾怒意,沒料到卻被陸昭一通委屈搶白。隻是仔細思量,陸昭所言的確不無道理,行台正是怕人口牛羊進了陸家的口袋,才特地避開了秦州與撫夷督護部。莫說是這一節,先前自己的父親在得知陸昭圖謀北境的時候,也是打算借此一舉鏟除北海公等人的勢力,而惡跡則是陸家來擔。
此次北鎮南遷,行台自然要給出方略,但尚書印仍在太子手中,批或不批自然是行台方麵與太子進行博弈。既然政令上按照了偏向於王、謝等世家的意願來走,那麽名望上自然也要有所讓渡。
而陸家這一邊,太子也必要做出響應的對策,讓其以兩代外戚的身份分享西郊祭祀所帶來的名望同時,陸昭亦留居在北海公府當做人質,製衡陸家。
現在想想,陸昭一個人居住在北海公府,身邊被八個隻會說鮮卑語的侍婢圍繞,也實在說不上是稱心如意。
謝頤此時也知難在陸昭這裏討到什麽說法,遂道:“既然北海公已用太子詔令,那麽煩請侍中將淄川王手書歸還與我吧。”
陸昭抬頭卻是一怔:“怎麽?北海公沒有把那封手書交與謝君?”
聽陸昭如此問,謝頤也慌了,卻見陸昭先屏退了旁人,而後向他招招手,示意他靠近些說話。陸昭道:“淄川王手書是和你的名帖一起遞上去的,現在北海公用太子詔命行祭祀之禮,罷用淄川王手書,卻不歸還給謝君,個中緣由,最終後果,謝君不得不深思,不得不提防啊。”
謝頤此時隻覺渾身冰涼,冷汗頻出,他怎能不知道後果。京畿陷落,崔諒囚禁皇帝與宗室,淄川王能見到皇帝本人那才怪了,這一封代書,往小了說是權宜之計,往大了說,那就是矯詔。當時他讓這封手書和自己的名刺一同遞上去,是深知自家不得六鎮以及北海公的青眼,不得不用淄川王的名頭來加重自己的威勢。如今這份淄川王手書被北海公死死地抓著,來日發難,淄川王本人倒是沒什麽,但是這封手書到底是通過自己的名刺上遞的,必然會牽連到謝家。
“還請陸侍中教我。”謝頤幾乎要哭出來。
陸昭冷的搓了搓手,又歎了口氣道:“如今之計,還是要依靠行台。這封手書既然被北海公扣下了,想必也再難要回來。但這東西最終要作何論,還是要看回攻京畿的功勞大小。行台先前的旨意究竟怎樣,我是不清楚,想來你父親在金城運作,必少不了你的。現下南遷的事雖然已經分得差不多了,但還剩下六鎮的壯力男丁未遷。你一麵與北海公理論,一麵讓行台再擬一份細則出來,若能掌握這些人編隊成軍,來日反攻京畿,謝君也不會淪為驥尾。”
謝頤饒是聽著,心裏仍有些打鼓,行台政令不過是說得好聽,落在實地上,北海公卻未按照指令辦,連帶著把自己需要掌管的人馬直接撥到了陸歸手下。“政令其實已有,北海公卻讓侍中兄長承了我的事,如今我雖有心接手,但也怕兩家生出齟齬來。如今再請行台令,還望侍中也能從中斡旋。”
陸昭卻笑道:“我說呢,怎麽行台既讓兄長領了人,卻又不讓兄長回秦州或是去撫夷督護部。原來是北海公拿了你的職,讓我兄長去幹那費力不討好的事,再讓你我兩家見疏。”這話已經說得謝頤臉上青白一陣,卻聽陸昭爽快道,“政令既出,自然法從。我稍後書信一封,讓兄長將人馬歸還與你就是了。隻是那些不過是婦孺,謝君若要立下大功,還需後繼發力。”
謝頤既得允諾,連連稱是,心中也想著屆時如何再向行台討詔,於是匆匆向陸昭告了辭。待謝頤離開後,陸昭方長舒一口氣,笑著對四周神色複雜的侍從們問了一句:“今天中午吃什麽?”
攜了陸昭的手書,去找陸歸。見陸歸果然將已整理出來的戶簿交給了自己,並率兵南歸,這才長舒一口氣。在安頓好所有事宜後,見民心穩定,這才重新上書行台,懇請行台出詔壯丁等安排事宜,並彈劾北海王元丕枉顧朝廷政令,徇私廢公。
“嗬,胡虜同席,武夫共列?”營寨內,元丕數十年如一日地仍將雙腿浸泡在高桶的熱水中,聽著侍從為他回報公府內的境況,聽罷後冷笑一聲:“謝家犬兒竟敢如此羞辱老夫與北鎮將士,還上書彈劾。”
那仆從道:“這幫世家聯合起來,沆瀣一氣,當初北海公就不該放他進府。”
元丕卻擺了擺手,當初他將謝頤的職位調給了陸歸,放謝頤去找陸昭對峙,就是為了讓陸、謝兩家生些齟齬。如今被陸昭反打一槍,倒也不覺得委屈,反而語氣間有些讚許道:“小貉子倒是有兩下子,小央子一個又一個地架著,那謝家犬兒性子不剛烈,被操縱那是早晚的事。陸歸那邊怎麽樣?”
仆從回話道:“車騎將軍倒也沒爭,與謝家子交接了人馬後就直接南下了,大概這兩天要回秦州。”
“沒張羅著把妹妹要回去?”
“那倒沒有。”仆從搖了搖頭。
元丕的腳有一搭沒一搭地踩著桶裏的水,最後長長呼出一口濁氣,道:“行台彈劾責問沒完沒了,該調用的物資總也不到,這樣下去什麽時候才能回攻長安!去傳我的令,這六鎮壯丁分一半給那謝家子,他樂意辛苦倒是省了老子的事。那小貉子手也辣的很,你轉告符明安,讓他先不要送走陸歸,先把太子妃送回去。前朝後宮不相統,老子既不是宗正又不是三公,不耗費那米糧養一個攪風弄雨的小貉子。”
第222章 天險
因連綿的戰亂、痛苦的囚禁與無盡的別離, 整個關中的新年都過得頗為慘淡。元月十五日後,元丕、祝悅與謝頤攜六鎮軍民開拔南下,一路緩行, 抵達北地郡後,再轉行向東, 控扼渭水。而陸歸則於前一日自隴山而下, 屯鎮淳化附近,紮營涇水之北。
謝頤攜淄川王手書至北海公府卻慘遭被拒的消息傳達至行台後,在謝雲老淚縱橫的央求下, 王濟也不得不攜尚書台進行最後一搏,為謝頤爭取到一個建軍將軍號加假節的資格。而在行台方麵與太子拉扯之後, 武威之戰又足足延後了近十日。
此時位於涇渭之北,元丕、祝悅與陸歸三部已陳軍完畢, 隻待渡水。
“謝建軍如今還未到。”大帳內,祝悅向元丕與陸歸等匯報軍情, “倒是函穀關以東渤海王處頻頻有異動。聽聞渤海王已命王子卿已攜王安部、崔道成部西進,名曰勤王, 扣問函穀。”
元丕聞言冷笑一聲:“王氏崔氏亂臣賊子, 挾持皇子扣關西進,還敢說自己勤王,難不成我等南下, 反倒是亂臣賊子不成。”
陸昭深知元丕耿介,內心也不乏對世家的憤恨,但無論是哪一方, 將勤王的本質揭開來看, 真相都是冰冷而殘酷。所有人的目的都是進入長安,在立於皇帝身側後, 高喊一句勤王大義,以此謀求事功,分享皇權。此事無分高門寒門,無分清流卑流,亦無分世家宗室。
不過回到現實,陸昭不得不對以元洸與王子卿為首的司州聯軍西進之事加以警覺。自洛陽西向長安需要先後經過函穀關與潼關兩條道關卡,如果函穀關與潼關皆被對方拿下,那麽無論北鎮與秦州聯軍能否攻克京畿,都會把側翼暴露在對方的鋒銳下。屆時司州聯軍由於有著崔道成的加入,大可與城中崔諒談條件,隨後切斷涇河,將秦州與北鎮聯軍穿殺在三輔地區。
必須要在兩關做文章。
因此陸昭出列道:“職下懇請北海公先率一部勁旅,請取潼關。”
元丕斜睨了一眼陸昭,先前陸昭攛掇謝頤,讓他近日備受行台煩擾。本以為打發了她回家織布繡花過過高門閨秀的生活,從此自己可以消停片刻。沒曾想陸昭雖已不任中書卻仍有持節之權,還能摻和到軍事上麵。他心中雖極其不悅,但也知道小貉子頗具膽色手腕,因此耐著性子保持客觀道:“如今集中攻打京畿尚未有勝算,請守潼關也未必獲允,徒費兵力,若無必要理由,絕不為此。”
陸昭道:“北海公勿憂,此次北海公隻需作合作之態,不必真正折費兵馬。潼關、函穀天險雖俱在司州,但所轄乃是兩郡。潼關隸屬弘農,而函穀隸屬河南,此地緣轄區不同。且為防天險僅在一人之手,因此無論是先帝時期還是丞相霸府時期,曆代二關人事派係必然不和。北海公隻需放心大膽地開出籌碼,如今司州聯軍在出價,我們也在出價,兩關必然隻會將價越抬越高,隻要僵持下去,以此便可爭取不少時間。即便司州聯軍許諾函穀以高位最終達成合作,也必然拿不出同樣的價碼來給潼關。屆時潼關守將也不會投靠司州,而是會與我們合作。”
元丕聽完目光奕奕,忍不住撫掌大笑道:“天險雖如此,卻難敵人心之險。隻是事後若是功成,不知潼關守將會向中樞索要何等高官。”
陸昭道:“若潼關守將安守本份,投靠北海公,尚可算無罪,若厚顏索功,陛下必然有所斥責。葭萌劍閣崢嶸崔嵬而鄧元起死,贛水江水礁暗浪高而孫吳滅。唯有天險如此,才讓人心之險惡無法脫罪,無可藏匿。”
元丕聞言也慨然道:“嗬,利益博弈,人心算計,曆來如此。那便依陸侍中之言,本公遣一勁旅,與潼關守將談判。至於那謝頤處的糧草事宜,便要靠車騎將軍與陸侍中了。”
謝頤至今仍未抵達,乃是因為其帶軍不多,若要在回攻京畿中有所作為,必須引六鎮壯丁作為補充。而六鎮壯丁化為真正能打仗的兵士又需一段時間,因此謝頤令婦孺牛馬隨六鎮壯丁一起遷徙,一路走走停停,沿途對強納於軍隊中的六鎮人訓誡督導,因此速度反倒不及元丕等人的一半。
謝頤乘坐於馬車之中,心中不乏憤懣。他自小生長於高庭廣廈之中,從未受過這等寒苦,一路行來形容憔悴,早已不複當年從容簡慠之態。此時聽到車外有人聲攢動,不由得怒喝道:“又是哪些雜碎惹事?”
一名隨從旋即跑到車邊,回話道:“將軍息怒,這些鎮民不聽號令,原本將軍令壯丁與婦孺分隊而行,但這些人根本不聽,更有新入軍的六鎮人攜家人逃匿。我等好容易抓人回來,這些人又借機生事,實在可惡。”
謝頤聞言道:“北鎮寒傖老卒,多為莽人,不服教化,我等既已成軍,宜當軍法從事。若再有逃逸者,直接就地斬首即可。”
半月後,謝頤一行終於抵至北岸與陸歸、元丕等人會師。同時,淳化縣內陸昭與陸放也得到消息,建軍將軍請求淳化支援糧草。陸昭等麵見了使者,略帶歉意道:“如今糧食吃緊,兩軍難以周全,撥五萬斛糧草救將軍急用,待秦州餘糧運到,會再為建安將軍運送一批。”
使者也已提前打聽到了北海公的近況,前一日也僅獲五萬斛糧,遂不再爭辯,領命回營。
待使者走後,陸昭遂吩咐一名親信道:“速發信至北海公,建軍將軍處或有嘩變,屆時還要等北海公出麵。”
陸放看著親信走出了門,方才笑問陸昭:“堂妹怎得如此篤定建軍將軍處會生大亂?”
陸昭將調糧簿冊收好,而後道:“先前北海公定策讓婦孺與牛馬先行南下,是因為婦孺即便積壓不滿也不會有太強的爆發力,先行安頓在各個縣城後,相當於將北鎮這些壯丁的家人與資材掌握在手中。後來的這些壯丁即便仍有怨言,也不敢暴動。但謝頤既要那些人口牛羊,又要吸納北鎮壯丁為軍,不得不讓兩撥人同行。一旦內部生亂,鄉黨聚集,群情憤慨,謝頤又無任何控製手段,必有亂事。如今我家也將糧盡,能否攏住這些人,各憑本事罷。”
能否將六鎮力量重新整合,並在有限的糧草下成功奪取京畿,人事與人才的調度誠然重要,但是背後也難以避免殺戮與血腥。與其在攻打長安中讓六鎮內不的疾病爆發,導致整個戰爭的潰敗,死掉更多的人,倒不如趁現在將惡瘤扼殺在初期。無論何時,無辜者的犧牲總是難免。對錯與善惡在這樣的世道中,總是難以一論。
亙古長夜黑如墨,睡夢之中,陸歸終被遠處的號角與嘈雜聲吵醒。他默默披好早已擺在床邊的戰甲,帶上護臂,掛好佩劍,行出帳外,對左右道:“下令全軍,準備渡河。”
這樣的不安分與圖謀不軌同樣出現在了長樂宮內,而最先有所察覺的並非崔諒的兵士,而是在逍遙園內居住的吳玥。先前他正熟睡,卻聽門外有士兵交接的聲音,言語中似是說渭水北岸的六鎮軍隊嘩變,元丕無措,而崔丞相下令集荊州軍精銳出戰,準備趁亂擊潰敵軍。
吳玥心中不乏擔憂,再也睡不著,索性讓守衛的士兵陪同他一起在園中散步。待行至一段偏僻小路時,卻見樹林深處有幾個人影。陪同的士兵自然也發現端倪,又怕吳玥私自逃走,旋即押著吳玥一同去查看。
吳玥隻覺得其中幾人身形甚為眼熟,還未來得及叫出口,隻聽幾聲鈍響,周圍的士兵應聲倒地。隨後陰影中走出的幾人讓吳玥大吃一驚:“路敏?你們竟在這!”
路敏等人也是頗為驚詫,見吳玥並非戎裝,而是一身常服,可見是居住在此地,然而還未來得及細想,便聽吳玥問道:“你們在這做什麽?”
路敏等人笑道:“說來話長。”隨後身形一閃,讓出一條道路來。隻見不遠處仍站著兩人,同樣手持鐵鍬,路敏旋即介紹道:“吳副尉,這位是公車司馬,這位是渤海王文學。”
在馮諫與陸衝各報了名姓後,吳玥旋即也與二人見禮,此時也對幾人的行事有了幾分猜測。馮諫如今任宿衛左領,仍掌管一小隊軍士守衛後妃的居所。而渤海王文學陸衝則因王嶠之故擔任黃門侍郎,偶爾替丞相府向永寧殿內的皇帝問安,倒是有一些走動之便。
“這些皆是馮司馬在崔諒攻入之前提前埋於逍遙園的兵器。”陸衝道,“我家大兄已集兵馬,北海公也即將迎戰崔逆主力,宮內還需要我等策應。吳郎君既是路兄之友,不知是否願意以命付險,參與此行?”
吳玥一笑,直接從陸衝手中取過鐵鍬,隻手耍了個花樣式,目光桀驁不羈:“文學何必以命付險,言生道死。我等風華正茂,俱是身懷大才,隻待來日誇功長安,小覷同儕。”
第223章 遺政
當整個行台慶賀武威大捷, 戰事平息的同時,武威杜太後病逝的消息並不為天下人知。
國母之死在一個小小的矮丘上,冷冬寒月, 鬢雪衣霜。兩匹棗紅色的馬拉著半舊不破的車,仆從見裏麵的人沒了呼吸,便將車解下, 帶上盤纏,刮掉車上的金漆,而後騎馬四散逃了。聽聞涼王原是想把母親送往張掖, 又有人言,杜太後臨死前隻想看看大漠和雪山, 她的兒子也實在不願違此意。與此同時,涼王經長達數十日的圍困後, 與尚追隨他的十名勇將最後衝陣,最終悉數死於陣下。
種種軍事奏報中, 關於大捷之事不乏具體的描述,甚至將武威太後之死都寫得極為鄭重悲哀, 然而對於涼王之死卻僅僅一筆帶過。數年前涼王失位已歸咎於先帝的英明與世家集體捕殺的失敗, 而今日在快意複仇的同時,也決不允許有涼王任何英勇戰績書於青史。沒有浴鋒蹈刃,沒有跳蕩破陣, 哪怕僅僅是臨死前的悲壯都不允任何後人看見。一同掩埋的自然還有太子推開武威行宮大門的一刹那,看到了數百名文官奉上涼州全境土地戶口與簿冊的情景。
麵對人口、土地與功勳皆有所獲的太子,行台每一封似帶微笑的讚表下, 則有更為複雜的情緒。隨後, 武威太後之死便被群臣迅速地捕捉到。在明知已然大敗的情況下,仍讓武威太後孤行, 這必然是對儲副仁慈的質疑,乃至對今上仁慈的質疑。同時,關於尊奉孝道的士大夫們也開始尋找一切曆史上可作為援引的事跡,來鋪陳刻畫一個敗寇是如何對國母如此涼薄,以至於寧可死戰也不願放下武器、打開城門、默默守護在母親身旁以等待屬於母子二人的問罪。
因此,涼王生前的大量罪證也在彈劾的腹稿與傍晚的密會中草擬完成,以期在太子回金城行台後有條不紊地發難。
涼王與世族的恩怨實在太深,在世族看來,數年前的血腥清洗與今朝的戰亂動蕩都需要有人擔責。世族們開始了憶當年,當年涼王在長安的時候,如何帶著一群羽林軍、虎賁衛跑到參與更化改製的文臣家裏殺人。然後一切便讓他們熟悉起來了,此時的史書必須站出來一個有見識的世家子說,魏國就要完蛋了。
隨後,執筆者總結責任如下。先帝在儲位安排上有所失職,不欲遵祖法,致使國力虛耗。武威太後,聽信奸佞,對先帝易儲怨念非常,攛使涼王叛變。涼王與宗室,誌大才疏,擅殺朝臣,所有的政事都要幹預,實在是不識大體。自然,還有杜真、上官弘這種禍國佞臣,致使國家分裂,民生凋敝。
最後他們捧出了最值得謳歌的領導人,世族門閥固化的奠基人,更化改製的支持者——今上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