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信乃是涼州世兄秀安所寄,其中先是對佛法得以弘揚大感欣慰,再者便是關心他這個師弟是否一切安好,免於饑寒。若是年輕時,玄能必然會覺得師兄不過是未脫俗塵,修行太淺,如今他已踏遍河南,又見過太多骨肉分離慘絕人寰之事,對小節小情,反倒能夠體悟包容。然而在書信最後,卻單獨書寫了兩個字——“方便”。
玄能望著這兩個字,不禁陷入沉思。
次日,玄能依舊為眾人講經。雖然因囚禁劉光晉極其母子一事,眾僧與其有所衝突,但玄能並不在意,仍為眾人授以法理奧義。不過曇靜與曇攸並不在特赦之列,兩人已被他懲罰每日禁閉兩個時辰以自省,其餘從犯也多有懲戒。
正當玄能講到關要處,忽聽外麵一陣嘈雜,又聽到有人喊“走水”的聲音。待一小沙彌入內,稟告道:“方才無音前往曇攸師傅處送齋飯,曇攸師傅本在打坐,卻忽然躥跳而起,有火焰忽從五指而生,焚燒半身,好在門口有人挑水而過,這才有驚無險。隻是曇攸師傅半個身子都已燒傷,暫且不能動了。”
玄能懂一些醫術,當即便與眾僧前往曇攸閉關之處察看。然而眾人剛一入門,卻聽隔壁曇靜叫喊的聲音。
僧眾不敢有絲毫遲疑,當即衝進去察看,卻見曇靜麵色青紫,口中含混,隨後僵直倒地,手卻指著東南方向。眾人望去,隻見東南牆邊一處白石佛像蓮華忽現血色。
玄能目視著一切,眉頭深鎖。
此事被傳得沸沸揚揚,當日傍晚便至禦前。周恢的說法遠不及那些僧眾繪聲繪色,但也簡明地將來龍去脈複述了一遍。
“那兩人現下如何了?”元澈皺著眉頭問。
“兩位法師曇攸師傅傷的重些,曇靜法師據說是打坐走火入魔中了邪,玄能法師趕到後,也就好了。”周恢道。
“東南……”元澈喃喃念著,忽而想到那個春日在陸昭殿內看到的散落一地的竹簡,以及讖圖,心中不免一陣煩亂。
此時,又有內侍來報:“皇後宮裏剛剛去了人,說是近日噩夢纏身,想請寺院裏的師傅們辦一場法會。”
周恢見元澈疑惑了,便替皇帝說道:“這可真奇了怪。皇後宮裏既打死了僧人,怎麽如今還肯去請他們來辦一場法會?那些人怕不肯應吧。”
那內侍道:“這也奇了。玄能法師先應下了,底下人也沒有不應的。玄能法師也想請詢陛下,此次法會在哪裏辦?”
元澈深思片刻,道:“既是為皇後祈福,便在洛陽宮的合光殿舉行法會吧。此外,再把金墉城行台群臣也叫上。皇後好歹算是他們的前任主官,如今退下了,又抱微恙,這些人也該盡一盡心意。”
說完又對周恢道:“法會時殿內外禁衛,就交予徐寧安排吧。”
第405章 皇權
荊州戰事一觸即發, 然而雍州以及西北各部軍卻不能隨叫隨到。糧草籌運、馬匹準備、包括糅弓、利矛、攻城器械的維護運送,一人三馬的日夜兼程,一日千金的靡費之用, 從隴上到通關官道不過一州之隔,卻要耗時一月, 耗賦半載。
元澈作為新帝, 有著和父親一樣相稱的勤政,這是一個君王想要把持住權力的基本底線。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元澈稱帝尚不到一年, 日日早起,辰時以前必已在議事殿出現。而此前身為尚書台的實際屬長, 陸昭則要起的更早。多少朝局國事,都是在帝後晨間的一言一語中談妥了。而在寒門清流的奏疏中, 陸昭的種種舉措,無異於是魏國最大的奸佞。
今日, 元澈依舊起的絕早,與無數個清晨一樣, 皇袍玉帶, 孤獨地從寢殿走出,卻見周恢已等在門口,中庭裏那頂轎輦早早地傾在那裏, 連孔雀羽扇都攏起了翠藍色的光澤,不敢張揚。
周恢道:“皇後那裏準備了餐食,想請陛下過去用膳, 陛下可要前往?”
元澈一時來不及細想, 隻跟隨自己第一個反應,吩咐道:“那快過去吧。”
陸昭本就夜裏胎動得厲害, 又為了早上這頓飯,一夜未睡。
那天,陸衝是她讓霧汐和幾名親信一路護送出宮的。他們二人的密室之語傳至帝王耳邊,最終會讓其做出何種反應,誰都無法預料。金墉城內有陸家的護衛是不假,但自潼關以西的六萬軍隊亦可隨時攻破城門。憂懼的陰影在深宮徘徊不散,信任如同一劑藥,在壺裏咕嘟地煎著,滿屋盡是苦澀。如果這壺藥注定要沸騰,那麽她寧願自己是那個被頂掉的壺蓋。
算好了時間,輿駕即至,陸昭便強打起精神,準備起身,此時元澈已然在內殿出現了。內侍們在外頭的桌子上布置著早膳,元澈倒是攬過她一坐,問起近日的起居飲食,夜裏睡的如何。見外麵準備停當,方親自攙了她的手,道:“走吧,一起。”
所有的侍從都打發了出去,連霧汐也不侍奉,一張大方食案放在榻上,元澈先扶著陸昭坐了,自己才在她對麵坐下。
元澈其實已經用過早膳,此次不過是陪用,但寢殿廚房仍然按侍奉帝王的規製,做了八葷八素的冷熱菜肴,另並粥兩道、點心兩樣。其中有一道燒虱目魚皮白梨卷,兩樣食材俱當季,梨肉清爽酸甜,魚皮又有駐顏祛痕之效,可見廚師善作孕婦餐食。
兩人麵前各一雙箸、一碟、一碗,酒杯換做茶杯,雖然兩雙箸頭未針鋒相對,卻也隔著山珍海肴僵持著。這頓飯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兩人都有些謹慎,誰都知道這場對話就像麵前的這道魚皮白梨卷,火候稍生,皮就全膠漿住,火候稍過,皮就破了相。
沒有服侍的人,陸昭便自己站起來,執壺倒茶。元澈忙要製止,陸昭卻道:“陛下且坐。”說罷,給他斟了滿滿一杯茶,接下來卻給自己隻斟了半杯。
茶是七寶茶,七寶甘香,浮花泛綠。看著陸昭煞有其事的模樣,元澈不禁失笑道:“酒滿敬客,茶滿逐客,皇後這滿杯滿盞的茶卻讓我怎得喝?”
陸昭道:“這七寶茶裏有茶葉、菊花、桂圓、紅棗、桃仁、玫瑰和龍眼,自各地貢入宮中,茶是茶農摘,花有花丁采,甘物農作,自也離不開一雙百姓手。陛下身為國君,受天下供奉,這茶當喝滿杯。子童生二十餘載,封後未及一春秋,能有此半盞,已是忝竊逾分。”
後麵自然無需再說,元澈伸過手,握了握陸昭的手,道:“茶有苦甘,人有兩難。你出身吳郡世家,家族供養又何止一盞茶。有些事你也不好做,朕也不會難為你。”
陸昭等著元澈的話,此時端起了自己這半盞茶,道:“既坐此位,冠冕在身,憂責亦在身,再沒有為難不為難的事。這裏有兩件東西,一件三吳世家們托承陸遺送到我這裏的奏疏,另一件是洛陽詔獄的一名獄卒寫的呈堂證供。陛下看完了,這半盞茶我也就能喝了。”
元澈神色凝重,隻手從一旁的托盤裏取過一封奏疏,認認真真看了一遍,又取來那份獄卒的供詞過目。待全部看完,元澈不禁望著自己眼前這一盞茶出神。
陸昭道:“從三吳來的奏疏裏說,蘇瀛陳兵鄉裏,大肆抓捕鄉眾。獄卒的證供裏也說明,那天宮裏來了人,從詔獄裏提走了兩名死囚。而兩名僧人又曾在臣妾與兄長私談時,擅近禦前,杖刑而死。先前江恒不乏與我共事,最常說孤證不舉。可是孤證不論罪就無事了嗎?他們每一句話拿出來,雖不能在明堂之上奪人性命,甚至雖身死亦可作言。一旦使人猜測,所釀的禍亂,又豈是一個徐寧、一個陸衝可以抵的?”
“蘇瀛會想,三吳世族上書,陛下會如何看他,荊江要如何疑他。兄長會想,那兩名僧人既死,徐寧將何以汙他,陛下將何以疑他。陛下則會想,陸家是否要謀反,江東是否要生亂,中樞是否要有一場政變。”
“眼下,南邊就要打仗,總不能讓方鎮和方鎮之間先打起來,中樞與地方之間先有隔閡,屆時楚國趁虛而入,將荊江揚全占了吧?”
元澈不曾想到徐寧在洛陽攪風弄雨,竟還牽扯上了揚州。假設蘇瀛在揚州行事失當,引發□□,那麽洛陽這些意象也就可以有所指。
讖語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在於預言是否準確,也不是在於預言內容可以扭轉輿論,而是當預言一旦有跡象可以印證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傾向於選擇這種印證,它讓相信的成本變得極低。假使揚州有一點點兵戈相向的跡象,一旦讖語傳播的足夠廣,那麽陸家就算沒想反,也不得不反了。
話雖如此,可是元澈仍不得不保持這份疑心。徐寧著人假扮僧侶闖皇後殿是真,陸昭與陸衝密談也是真。蘇瀛畏懼荊江實力欲與中樞聯合是真,陸歸佯裝受襲準備出掌荊州聯合世家也是真。哪怕隻有萬分之一的概率,他作為一國之君,也不能視若無睹。
何況陸家真的從未說過也從未想過類似於廢立、禪代、割據之類的事嗎?那些隱藏在長安深夜的喁語,他都曾聽到。潛伏在燭影下的真相與懷疑,他亦有琢磨。他曾在權力的官道上看到龐然大物留下來的躍遷的腳印,也曾在欲望的床幃間觸碰到那顆躁動不安的野心。地方的衝突,中樞的失衡,父輩的恩怨,已經足以讓這顆野心的主人體麵地拿起刀。
“朕不能棄東南於不顧,亦不能以荊江為萬全。”
問題終於至最虛處,如同魚皮上那層菱形的網格,剝落鱗片的同時,仍需呈現幹淨規整的脈絡,不可傷及脆弱的膚理。元澈回答時用那雙深邃而清爽的眸子直視著陸昭。他寧願讓她感受到皇權鐐銬下最直接的冰冷,也不想徹底披露整個事件的本質不過是權欲對彼此信任拷打的事實。
皇權,吸血天下的權力何其自私,因此它終日被覬覦,永遠被窺伺。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將對這一權力垂涎不已。因此,它天生壓迫一切,排除異己,小心謹慎,且敵視一切力量。秩序是它唯一能夠建立的地方,而非信任,那太過脆弱。
連他都在此間黑暗中驚恐顫抖,假如自己打開了這扇無所信任的門,那麽陸昭則會毫不猶豫地奪門而出,而他將立刻失掉黑暗中的唯一儔侶。
陸昭望著元澈的眸子,如同清冷的刀刃合轍般嵌入了彼此的傷口。那些回憶頗合時宜地湧入腦海——重華殿的業火,她對他的恐懼,他對她的背叛,一如今日一樣,兩相印照。難以交付的信任,不堪交付的真心,在刀光中彼此舔舐,彼此侵蝕,若能對此中痛苦視而不見,倒不失為一種可以消磨終生的樂趣。
陸昭的手輕輕觸碰著元澈的手,仿佛觸碰著許多年前的自己:“你害怕的,我也曾害怕。你害怕的,我也在害怕。”
這句話語與陸昭的手指幾乎同時被深深地卷入元澈的手心,繼而被他順勢粗暴地反扣住。元澈使勁地握住陸昭的整個手掌,幾乎要將其捏碎了。
此時,天空的雲影剛好露出了日光,在這片轉瞬即逝的光明下,陸昭開口道:“如果陛下與我都在害怕,不妨暫且將它擱置他處。整件事情裏,總有我們可以先去做的。譬如,先把宗教從接下來的鬥爭中剔除開。我想,陛下對此也有考量吧。”
“是。”
陸昭點頭,道:“自古隻有因一人之死,而引天下之亂。尚未聞有以一人之死,而止天下兵戈。陛下與我暫且一試吧。”
皎日秋光之下,美人脖頸如傾水以滌。待旈冕低垂,交頸喁語,天光便搖碎在石磚上,乍離乍合,努力拚湊著最初的模樣。
第406章 遷都
八月末, 天公作美,原本自淮水以南霖雨不止,自大軍過潼關後, 竟日日豔陽高照。元澈詔令眾將議事,準備開辟荊襄戰場與武昌戰場。然而下午元澈將出城閱兵時, 卻見徐寧等人跪在宮外, 稽顙痛哭。
元澈內心冷笑,但仍下馬親自扶徐寧起身:“卿這是為何?”
徐寧見元澈戎裝執鞭,神色肅穆, 也感受到不日皇帝便要南下,因哭訴道:“陛下此時果真南征, 隻怕行台就要大亂了!還望陛下緩行。”
元澈放下馬鞭,笑著看向徐寧:“朕記得親征之事, 先前也是由你和魏鈺庭一力主張。如今廟算已定,大軍將去, 卿反倒勸阻,實在令朕不解。”
徐寧道:“大軍既去, 洛陽空虛, 鎮東將軍至今未還洛,今者之舉,實令臣有憂慮。”
“大軍既發, 日靡千金,動而無成,豈非傷我士氣。”元澈旋即上馬, 再不看徐寧一眼, 道,“斧鉞有常, 卿勿複言。”說完縱馬便走。
此時,徐寧又道:“此事絕非臣等孤慮,長安汝南王、淄川王等,俱有上諫啊。”
大軍南征,長安同樣空虛,雖然秦州此次也有征調,但北鎮與益州尚有實力,一旦有變,長安也非萬全之地。
元澈略微沉吟,隨後道:“爾等所慮,朕亦知曉。然而南伐千載之機,也不得延誤。中樞決以萬機,也需禁軍固守安防,既如此,不若暫都於洛,遷尚書諸部、中書及三公府於此。行台總調司、豫、荊、江、揚之事,餘者俱付中樞。眾卿以為如何?”
徐寧也深思起來。
其實他至今最為憂慮的,便是荊揚矛盾爆發後,他身在中樞是否有能力斡旋,並引導眾人對陸家做出反擊。他之所以能夠出現在這個位子上,是因為皇權正在與陸家對峙,此時正處於一個極為脆弱的平衡期。皇帝身為天下之主,要打破平衡,就要麵臨失掉淮南局麵的巨大風險。而陸家則要麵臨從名門貴戚到割據一方這一步所蘊含的風險。兩者各自顧忌,這才給了他乘勢而上的機會。
隨著陸歸掌握荊州,讖語被散布出去,皇權與陸家很難各退一步。此時他能聯合蘇瀛站出來,把身家性命俱付權力牌桌,就是借助這一點來以小搏大。但如果他能掌握更大的牌麵,說不定就能扳倒陸家。
皇帝今天這番話,無疑是在表露想要遷都的意思。如此一來,在皇帝南征期間,中樞、三公以及皇後本人所居住的洛陽宮,寒門會占據更大的主導權。且由於司州世家多奉職於行台,遷都洛陽對本地世族也有好處,行台方麵也不好阻撓。
有了足夠的底牌,下一步便好辦許多。若皇後生子,雖然扳倒陸家不利,但他可以說掌握了唯一的儲君,自然在中樞說風是風,說雨是雨。若皇後生女,那麽廢殺皇後就是他的底牌。天下世族那麽多,有女兒的又不止陸家一個。
徐寧聽罷喜極而泣:“若陛下遷都洛邑,實乃臣等之願,蒼生之幸也。”
元澈這才看了徐寧一眼,道:“不過遷都非尋常事,宗廟宮室,皆需營建,此中靡費萬錢,倒非一夕之功。依朕看,先帝嬪妃另並諸王暫不宜遠遷,先留都中,盧霑、陳霆等領長安及諸宮事宜。淄川王正當韶年,宜擔宗室之任,可東行就藩。”
元澈說完,徐寧的心虛了一陣。雖然這些宗室諸王對他來說並無大用,可一旦皇帝在前線出了事,皇後又無子,那麽必要立一位在藩宗王。宗王有自己的班底,如果驟然上位,自己的地位多少也會被影響。
如果事情真的到無法收拾的局麵,他也有心另擇新皇。可是皇帝血親一個就藩淄川,自己難以接觸。另一個留在長安,一旦上位,盧霑和陳霆的作用也會很大,注定分走他的光芒。汝南王倒是會隨百官入洛,但實在難稱大宗,況且汝南王本身就與陸家淵源頗深,怎會任自己擺布。
徐寧心裏叫苦,不過能爭取到這個局麵,他也難再多言,為避免引起懷疑,便道:“臣等無異議。隻是營建洛陽,需民部與尚書令協同勠力……”徐寧的目光期盼地看著帝王袍服的一角,隻覺上麵的金紋熠熠生光。
然而下一息元澈便道:“尚書令之任,朕自有所選。遷都之事,便先由徐卿草擬詔令,待朕閱兵歸來商議後即發就是。”
徐寧略有失神,然而聽到“草擬詔令”四字,又更振奮了些,當即叩首道:“臣必不負陛下所任!”
元澈點點頭,策馬與眾人離宮。
徐寧望著皇帝的背影,不自覺地擦了擦手心的汗。不知為何,他覺得今日皇帝對自己既倚重過甚,又有些疏離得可怕。在他眼中,皇帝一向穩重,也不輕易暴露情緒,可是近日他甚至覺得皇帝有些喜怒無常。或許是陸家真的觸犯逆鱗,故而如此吧。
皇帝自閱兵歸來後,也即刻定詔,加盧霑衛尉卿,陳霆為鎮軍將軍,固守長安。由撫夷督護部、河東郡出兵,負責護送百官入洛。此外,所有官眷,皆不必隨行。
徐寧伏在案前,奮筆疾書,心思卻不停地轉溜。皇帝這番動作,把百官的家眷留在了盧霑的手上,雖然都是寒門的人,但一來一往溝通也不方便。他也很難確定盧霑關鍵時刻會同意自己的做法。今日之事,尚不知是一步登天,亦或是一落深淵。
“行台尚書事……”元澈停頓了一下,“留行台尚書事與中樞領尚書事,就都交給魏鈺庭吧。”
徐寧的心此時在一點一點地向下墜,卻聽元澈道:“中書令由你來兼。如此,兩尚書台溝通起來也沒有什麽不方便的,尚書不掌中書,也是循例。”
尚書不掌中書是循例,但中書加禁軍軍權就是權臣了。東晉庾亮便是以此職在肅祖重病時把境內外,甚至誅殺司馬宗室。
“陛下!”徐寧裝作誠惶誠恐的模樣,停筆跪下,“執掌詔命,臣實在是……”
“能不能掌?不能朕找別人來掌!”元澈不耐煩道。
徐寧心中暗喜,連聲音也都發起顫來:“臣得此重任,比不負陛下所托。”
能得到中書令這種出掌詔令的職權,也相當於掌握了所有詔書的一半的合法性。這已完全超出了徐寧的期待。
此時,元澈反倒靜默了,剛才溢出的些許情緒仿佛忽然藏了起來,又道:“此外還有法會之事。皇後近日噩夢,也難安心待產。不過法會若隻為皇後一人講經,難免有人說朕寵信戚族。九九重陽節,沙門也有獅子會,不妨借此在宮中多辦幾場法會。你素與沙門走的近些……”
“臣不敢。”徐寧的頭更低了。
元澈卻沒理他:“重陽尊老敬老,三公以吳太保為尊,王司空亦是名門國士,對待二公要格外尊崇,決不可失禮。朕不日便要南征,後方諸事,就有勞你看顧了。”
最後“看顧”二字,元澈說的極重。徐寧抬頭緊望著皇帝,咽了口唾沫:“臣明白陛下的意思,必不會有錯漏。”
“好了,待魏鈺庭抵都,中書印就是你掌,拿捏好分寸。”元澈的話有些冷。
徐寧連忙叩首道:“詔令所出,俱在天子,臣不過是替陛下捧一個印罷了。”
“心裏明白就好。”元澈重新拾起一份奏疏,認真看了起來。
徐寧見元澈沒有旁的吩咐,再次叩首道:“那臣這就去發詔了。”
元澈揮了揮手,徐寧這才爬起來退出去。待至殿外,徐寧緩緩吐出一口濁氣,重新抬起頭,正了正衣冠,昂首闊步地向官署走去。
百官赴洛,不帶家屬,自然行得快些,重陽節前便能趕到。除此之外,長安禁軍再調三千人入洛,以便在皇帝南征時支持皇宮禁衛。與此同時,讓徐寧頗感振奮的是鎮東將軍吳玥即將歸洛,旋即出鎮豫州,屆時便有五千兵員或充禁衛,或領三闕,他在洛陽便能更加從容。而能取得如此局麵,在他眼中,這自然是因其父吳淼入洛作為人質,其中也不乏皇帝對陸家動手的心思。
玄能望著這兩個字,不禁陷入沉思。
次日,玄能依舊為眾人講經。雖然因囚禁劉光晉極其母子一事,眾僧與其有所衝突,但玄能並不在意,仍為眾人授以法理奧義。不過曇靜與曇攸並不在特赦之列,兩人已被他懲罰每日禁閉兩個時辰以自省,其餘從犯也多有懲戒。
正當玄能講到關要處,忽聽外麵一陣嘈雜,又聽到有人喊“走水”的聲音。待一小沙彌入內,稟告道:“方才無音前往曇攸師傅處送齋飯,曇攸師傅本在打坐,卻忽然躥跳而起,有火焰忽從五指而生,焚燒半身,好在門口有人挑水而過,這才有驚無險。隻是曇攸師傅半個身子都已燒傷,暫且不能動了。”
玄能懂一些醫術,當即便與眾僧前往曇攸閉關之處察看。然而眾人剛一入門,卻聽隔壁曇靜叫喊的聲音。
僧眾不敢有絲毫遲疑,當即衝進去察看,卻見曇靜麵色青紫,口中含混,隨後僵直倒地,手卻指著東南方向。眾人望去,隻見東南牆邊一處白石佛像蓮華忽現血色。
玄能目視著一切,眉頭深鎖。
此事被傳得沸沸揚揚,當日傍晚便至禦前。周恢的說法遠不及那些僧眾繪聲繪色,但也簡明地將來龍去脈複述了一遍。
“那兩人現下如何了?”元澈皺著眉頭問。
“兩位法師曇攸師傅傷的重些,曇靜法師據說是打坐走火入魔中了邪,玄能法師趕到後,也就好了。”周恢道。
“東南……”元澈喃喃念著,忽而想到那個春日在陸昭殿內看到的散落一地的竹簡,以及讖圖,心中不免一陣煩亂。
此時,又有內侍來報:“皇後宮裏剛剛去了人,說是近日噩夢纏身,想請寺院裏的師傅們辦一場法會。”
周恢見元澈疑惑了,便替皇帝說道:“這可真奇了怪。皇後宮裏既打死了僧人,怎麽如今還肯去請他們來辦一場法會?那些人怕不肯應吧。”
那內侍道:“這也奇了。玄能法師先應下了,底下人也沒有不應的。玄能法師也想請詢陛下,此次法會在哪裏辦?”
元澈深思片刻,道:“既是為皇後祈福,便在洛陽宮的合光殿舉行法會吧。此外,再把金墉城行台群臣也叫上。皇後好歹算是他們的前任主官,如今退下了,又抱微恙,這些人也該盡一盡心意。”
說完又對周恢道:“法會時殿內外禁衛,就交予徐寧安排吧。”
第405章 皇權
荊州戰事一觸即發, 然而雍州以及西北各部軍卻不能隨叫隨到。糧草籌運、馬匹準備、包括糅弓、利矛、攻城器械的維護運送,一人三馬的日夜兼程,一日千金的靡費之用, 從隴上到通關官道不過一州之隔,卻要耗時一月, 耗賦半載。
元澈作為新帝, 有著和父親一樣相稱的勤政,這是一個君王想要把持住權力的基本底線。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元澈稱帝尚不到一年, 日日早起,辰時以前必已在議事殿出現。而此前身為尚書台的實際屬長, 陸昭則要起的更早。多少朝局國事,都是在帝後晨間的一言一語中談妥了。而在寒門清流的奏疏中, 陸昭的種種舉措,無異於是魏國最大的奸佞。
今日, 元澈依舊起的絕早,與無數個清晨一樣, 皇袍玉帶, 孤獨地從寢殿走出,卻見周恢已等在門口,中庭裏那頂轎輦早早地傾在那裏, 連孔雀羽扇都攏起了翠藍色的光澤,不敢張揚。
周恢道:“皇後那裏準備了餐食,想請陛下過去用膳, 陛下可要前往?”
元澈一時來不及細想, 隻跟隨自己第一個反應,吩咐道:“那快過去吧。”
陸昭本就夜裏胎動得厲害, 又為了早上這頓飯,一夜未睡。
那天,陸衝是她讓霧汐和幾名親信一路護送出宮的。他們二人的密室之語傳至帝王耳邊,最終會讓其做出何種反應,誰都無法預料。金墉城內有陸家的護衛是不假,但自潼關以西的六萬軍隊亦可隨時攻破城門。憂懼的陰影在深宮徘徊不散,信任如同一劑藥,在壺裏咕嘟地煎著,滿屋盡是苦澀。如果這壺藥注定要沸騰,那麽她寧願自己是那個被頂掉的壺蓋。
算好了時間,輿駕即至,陸昭便強打起精神,準備起身,此時元澈已然在內殿出現了。內侍們在外頭的桌子上布置著早膳,元澈倒是攬過她一坐,問起近日的起居飲食,夜裏睡的如何。見外麵準備停當,方親自攙了她的手,道:“走吧,一起。”
所有的侍從都打發了出去,連霧汐也不侍奉,一張大方食案放在榻上,元澈先扶著陸昭坐了,自己才在她對麵坐下。
元澈其實已經用過早膳,此次不過是陪用,但寢殿廚房仍然按侍奉帝王的規製,做了八葷八素的冷熱菜肴,另並粥兩道、點心兩樣。其中有一道燒虱目魚皮白梨卷,兩樣食材俱當季,梨肉清爽酸甜,魚皮又有駐顏祛痕之效,可見廚師善作孕婦餐食。
兩人麵前各一雙箸、一碟、一碗,酒杯換做茶杯,雖然兩雙箸頭未針鋒相對,卻也隔著山珍海肴僵持著。這頓飯在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外,兩人都有些謹慎,誰都知道這場對話就像麵前的這道魚皮白梨卷,火候稍生,皮就全膠漿住,火候稍過,皮就破了相。
沒有服侍的人,陸昭便自己站起來,執壺倒茶。元澈忙要製止,陸昭卻道:“陛下且坐。”說罷,給他斟了滿滿一杯茶,接下來卻給自己隻斟了半杯。
茶是七寶茶,七寶甘香,浮花泛綠。看著陸昭煞有其事的模樣,元澈不禁失笑道:“酒滿敬客,茶滿逐客,皇後這滿杯滿盞的茶卻讓我怎得喝?”
陸昭道:“這七寶茶裏有茶葉、菊花、桂圓、紅棗、桃仁、玫瑰和龍眼,自各地貢入宮中,茶是茶農摘,花有花丁采,甘物農作,自也離不開一雙百姓手。陛下身為國君,受天下供奉,這茶當喝滿杯。子童生二十餘載,封後未及一春秋,能有此半盞,已是忝竊逾分。”
後麵自然無需再說,元澈伸過手,握了握陸昭的手,道:“茶有苦甘,人有兩難。你出身吳郡世家,家族供養又何止一盞茶。有些事你也不好做,朕也不會難為你。”
陸昭等著元澈的話,此時端起了自己這半盞茶,道:“既坐此位,冠冕在身,憂責亦在身,再沒有為難不為難的事。這裏有兩件東西,一件三吳世家們托承陸遺送到我這裏的奏疏,另一件是洛陽詔獄的一名獄卒寫的呈堂證供。陛下看完了,這半盞茶我也就能喝了。”
元澈神色凝重,隻手從一旁的托盤裏取過一封奏疏,認認真真看了一遍,又取來那份獄卒的供詞過目。待全部看完,元澈不禁望著自己眼前這一盞茶出神。
陸昭道:“從三吳來的奏疏裏說,蘇瀛陳兵鄉裏,大肆抓捕鄉眾。獄卒的證供裏也說明,那天宮裏來了人,從詔獄裏提走了兩名死囚。而兩名僧人又曾在臣妾與兄長私談時,擅近禦前,杖刑而死。先前江恒不乏與我共事,最常說孤證不舉。可是孤證不論罪就無事了嗎?他們每一句話拿出來,雖不能在明堂之上奪人性命,甚至雖身死亦可作言。一旦使人猜測,所釀的禍亂,又豈是一個徐寧、一個陸衝可以抵的?”
“蘇瀛會想,三吳世族上書,陛下會如何看他,荊江要如何疑他。兄長會想,那兩名僧人既死,徐寧將何以汙他,陛下將何以疑他。陛下則會想,陸家是否要謀反,江東是否要生亂,中樞是否要有一場政變。”
“眼下,南邊就要打仗,總不能讓方鎮和方鎮之間先打起來,中樞與地方之間先有隔閡,屆時楚國趁虛而入,將荊江揚全占了吧?”
元澈不曾想到徐寧在洛陽攪風弄雨,竟還牽扯上了揚州。假設蘇瀛在揚州行事失當,引發□□,那麽洛陽這些意象也就可以有所指。
讖語最可怕的地方,不是在於預言是否準確,也不是在於預言內容可以扭轉輿論,而是當預言一旦有跡象可以印證的時候,所有人都會傾向於選擇這種印證,它讓相信的成本變得極低。假使揚州有一點點兵戈相向的跡象,一旦讖語傳播的足夠廣,那麽陸家就算沒想反,也不得不反了。
話雖如此,可是元澈仍不得不保持這份疑心。徐寧著人假扮僧侶闖皇後殿是真,陸昭與陸衝密談也是真。蘇瀛畏懼荊江實力欲與中樞聯合是真,陸歸佯裝受襲準備出掌荊州聯合世家也是真。哪怕隻有萬分之一的概率,他作為一國之君,也不能視若無睹。
何況陸家真的從未說過也從未想過類似於廢立、禪代、割據之類的事嗎?那些隱藏在長安深夜的喁語,他都曾聽到。潛伏在燭影下的真相與懷疑,他亦有琢磨。他曾在權力的官道上看到龐然大物留下來的躍遷的腳印,也曾在欲望的床幃間觸碰到那顆躁動不安的野心。地方的衝突,中樞的失衡,父輩的恩怨,已經足以讓這顆野心的主人體麵地拿起刀。
“朕不能棄東南於不顧,亦不能以荊江為萬全。”
問題終於至最虛處,如同魚皮上那層菱形的網格,剝落鱗片的同時,仍需呈現幹淨規整的脈絡,不可傷及脆弱的膚理。元澈回答時用那雙深邃而清爽的眸子直視著陸昭。他寧願讓她感受到皇權鐐銬下最直接的冰冷,也不想徹底披露整個事件的本質不過是權欲對彼此信任拷打的事實。
皇權,吸血天下的權力何其自私,因此它終日被覬覦,永遠被窺伺。所有有能力的人都將對這一權力垂涎不已。因此,它天生壓迫一切,排除異己,小心謹慎,且敵視一切力量。秩序是它唯一能夠建立的地方,而非信任,那太過脆弱。
連他都在此間黑暗中驚恐顫抖,假如自己打開了這扇無所信任的門,那麽陸昭則會毫不猶豫地奪門而出,而他將立刻失掉黑暗中的唯一儔侶。
陸昭望著元澈的眸子,如同清冷的刀刃合轍般嵌入了彼此的傷口。那些回憶頗合時宜地湧入腦海——重華殿的業火,她對他的恐懼,他對她的背叛,一如今日一樣,兩相印照。難以交付的信任,不堪交付的真心,在刀光中彼此舔舐,彼此侵蝕,若能對此中痛苦視而不見,倒不失為一種可以消磨終生的樂趣。
陸昭的手輕輕觸碰著元澈的手,仿佛觸碰著許多年前的自己:“你害怕的,我也曾害怕。你害怕的,我也在害怕。”
這句話語與陸昭的手指幾乎同時被深深地卷入元澈的手心,繼而被他順勢粗暴地反扣住。元澈使勁地握住陸昭的整個手掌,幾乎要將其捏碎了。
此時,天空的雲影剛好露出了日光,在這片轉瞬即逝的光明下,陸昭開口道:“如果陛下與我都在害怕,不妨暫且將它擱置他處。整件事情裏,總有我們可以先去做的。譬如,先把宗教從接下來的鬥爭中剔除開。我想,陛下對此也有考量吧。”
“是。”
陸昭點頭,道:“自古隻有因一人之死,而引天下之亂。尚未聞有以一人之死,而止天下兵戈。陛下與我暫且一試吧。”
皎日秋光之下,美人脖頸如傾水以滌。待旈冕低垂,交頸喁語,天光便搖碎在石磚上,乍離乍合,努力拚湊著最初的模樣。
第406章 遷都
八月末, 天公作美,原本自淮水以南霖雨不止,自大軍過潼關後, 竟日日豔陽高照。元澈詔令眾將議事,準備開辟荊襄戰場與武昌戰場。然而下午元澈將出城閱兵時, 卻見徐寧等人跪在宮外, 稽顙痛哭。
元澈內心冷笑,但仍下馬親自扶徐寧起身:“卿這是為何?”
徐寧見元澈戎裝執鞭,神色肅穆, 也感受到不日皇帝便要南下,因哭訴道:“陛下此時果真南征, 隻怕行台就要大亂了!還望陛下緩行。”
元澈放下馬鞭,笑著看向徐寧:“朕記得親征之事, 先前也是由你和魏鈺庭一力主張。如今廟算已定,大軍將去, 卿反倒勸阻,實在令朕不解。”
徐寧道:“大軍既去, 洛陽空虛, 鎮東將軍至今未還洛,今者之舉,實令臣有憂慮。”
“大軍既發, 日靡千金,動而無成,豈非傷我士氣。”元澈旋即上馬, 再不看徐寧一眼, 道,“斧鉞有常, 卿勿複言。”說完縱馬便走。
此時,徐寧又道:“此事絕非臣等孤慮,長安汝南王、淄川王等,俱有上諫啊。”
大軍南征,長安同樣空虛,雖然秦州此次也有征調,但北鎮與益州尚有實力,一旦有變,長安也非萬全之地。
元澈略微沉吟,隨後道:“爾等所慮,朕亦知曉。然而南伐千載之機,也不得延誤。中樞決以萬機,也需禁軍固守安防,既如此,不若暫都於洛,遷尚書諸部、中書及三公府於此。行台總調司、豫、荊、江、揚之事,餘者俱付中樞。眾卿以為如何?”
徐寧也深思起來。
其實他至今最為憂慮的,便是荊揚矛盾爆發後,他身在中樞是否有能力斡旋,並引導眾人對陸家做出反擊。他之所以能夠出現在這個位子上,是因為皇權正在與陸家對峙,此時正處於一個極為脆弱的平衡期。皇帝身為天下之主,要打破平衡,就要麵臨失掉淮南局麵的巨大風險。而陸家則要麵臨從名門貴戚到割據一方這一步所蘊含的風險。兩者各自顧忌,這才給了他乘勢而上的機會。
隨著陸歸掌握荊州,讖語被散布出去,皇權與陸家很難各退一步。此時他能聯合蘇瀛站出來,把身家性命俱付權力牌桌,就是借助這一點來以小搏大。但如果他能掌握更大的牌麵,說不定就能扳倒陸家。
皇帝今天這番話,無疑是在表露想要遷都的意思。如此一來,在皇帝南征期間,中樞、三公以及皇後本人所居住的洛陽宮,寒門會占據更大的主導權。且由於司州世家多奉職於行台,遷都洛陽對本地世族也有好處,行台方麵也不好阻撓。
有了足夠的底牌,下一步便好辦許多。若皇後生子,雖然扳倒陸家不利,但他可以說掌握了唯一的儲君,自然在中樞說風是風,說雨是雨。若皇後生女,那麽廢殺皇後就是他的底牌。天下世族那麽多,有女兒的又不止陸家一個。
徐寧聽罷喜極而泣:“若陛下遷都洛邑,實乃臣等之願,蒼生之幸也。”
元澈這才看了徐寧一眼,道:“不過遷都非尋常事,宗廟宮室,皆需營建,此中靡費萬錢,倒非一夕之功。依朕看,先帝嬪妃另並諸王暫不宜遠遷,先留都中,盧霑、陳霆等領長安及諸宮事宜。淄川王正當韶年,宜擔宗室之任,可東行就藩。”
元澈說完,徐寧的心虛了一陣。雖然這些宗室諸王對他來說並無大用,可一旦皇帝在前線出了事,皇後又無子,那麽必要立一位在藩宗王。宗王有自己的班底,如果驟然上位,自己的地位多少也會被影響。
如果事情真的到無法收拾的局麵,他也有心另擇新皇。可是皇帝血親一個就藩淄川,自己難以接觸。另一個留在長安,一旦上位,盧霑和陳霆的作用也會很大,注定分走他的光芒。汝南王倒是會隨百官入洛,但實在難稱大宗,況且汝南王本身就與陸家淵源頗深,怎會任自己擺布。
徐寧心裏叫苦,不過能爭取到這個局麵,他也難再多言,為避免引起懷疑,便道:“臣等無異議。隻是營建洛陽,需民部與尚書令協同勠力……”徐寧的目光期盼地看著帝王袍服的一角,隻覺上麵的金紋熠熠生光。
然而下一息元澈便道:“尚書令之任,朕自有所選。遷都之事,便先由徐卿草擬詔令,待朕閱兵歸來商議後即發就是。”
徐寧略有失神,然而聽到“草擬詔令”四字,又更振奮了些,當即叩首道:“臣必不負陛下所任!”
元澈點點頭,策馬與眾人離宮。
徐寧望著皇帝的背影,不自覺地擦了擦手心的汗。不知為何,他覺得今日皇帝對自己既倚重過甚,又有些疏離得可怕。在他眼中,皇帝一向穩重,也不輕易暴露情緒,可是近日他甚至覺得皇帝有些喜怒無常。或許是陸家真的觸犯逆鱗,故而如此吧。
皇帝自閱兵歸來後,也即刻定詔,加盧霑衛尉卿,陳霆為鎮軍將軍,固守長安。由撫夷督護部、河東郡出兵,負責護送百官入洛。此外,所有官眷,皆不必隨行。
徐寧伏在案前,奮筆疾書,心思卻不停地轉溜。皇帝這番動作,把百官的家眷留在了盧霑的手上,雖然都是寒門的人,但一來一往溝通也不方便。他也很難確定盧霑關鍵時刻會同意自己的做法。今日之事,尚不知是一步登天,亦或是一落深淵。
“行台尚書事……”元澈停頓了一下,“留行台尚書事與中樞領尚書事,就都交給魏鈺庭吧。”
徐寧的心此時在一點一點地向下墜,卻聽元澈道:“中書令由你來兼。如此,兩尚書台溝通起來也沒有什麽不方便的,尚書不掌中書,也是循例。”
尚書不掌中書是循例,但中書加禁軍軍權就是權臣了。東晉庾亮便是以此職在肅祖重病時把境內外,甚至誅殺司馬宗室。
“陛下!”徐寧裝作誠惶誠恐的模樣,停筆跪下,“執掌詔命,臣實在是……”
“能不能掌?不能朕找別人來掌!”元澈不耐煩道。
徐寧心中暗喜,連聲音也都發起顫來:“臣得此重任,比不負陛下所托。”
能得到中書令這種出掌詔令的職權,也相當於掌握了所有詔書的一半的合法性。這已完全超出了徐寧的期待。
此時,元澈反倒靜默了,剛才溢出的些許情緒仿佛忽然藏了起來,又道:“此外還有法會之事。皇後近日噩夢,也難安心待產。不過法會若隻為皇後一人講經,難免有人說朕寵信戚族。九九重陽節,沙門也有獅子會,不妨借此在宮中多辦幾場法會。你素與沙門走的近些……”
“臣不敢。”徐寧的頭更低了。
元澈卻沒理他:“重陽尊老敬老,三公以吳太保為尊,王司空亦是名門國士,對待二公要格外尊崇,決不可失禮。朕不日便要南征,後方諸事,就有勞你看顧了。”
最後“看顧”二字,元澈說的極重。徐寧抬頭緊望著皇帝,咽了口唾沫:“臣明白陛下的意思,必不會有錯漏。”
“好了,待魏鈺庭抵都,中書印就是你掌,拿捏好分寸。”元澈的話有些冷。
徐寧連忙叩首道:“詔令所出,俱在天子,臣不過是替陛下捧一個印罷了。”
“心裏明白就好。”元澈重新拾起一份奏疏,認真看了起來。
徐寧見元澈沒有旁的吩咐,再次叩首道:“那臣這就去發詔了。”
元澈揮了揮手,徐寧這才爬起來退出去。待至殿外,徐寧緩緩吐出一口濁氣,重新抬起頭,正了正衣冠,昂首闊步地向官署走去。
百官赴洛,不帶家屬,自然行得快些,重陽節前便能趕到。除此之外,長安禁軍再調三千人入洛,以便在皇帝南征時支持皇宮禁衛。與此同時,讓徐寧頗感振奮的是鎮東將軍吳玥即將歸洛,旋即出鎮豫州,屆時便有五千兵員或充禁衛,或領三闕,他在洛陽便能更加從容。而能取得如此局麵,在他眼中,這自然是因其父吳淼入洛作為人質,其中也不乏皇帝對陸家動手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