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安排好了。”徐寧低著頭,“皇後宮裏的人,馮領軍和臣一個負責殿前,一個負責殿外。華林園處,臣也增派了兵馬。此外,駐守在永陵、陽陵的陵衛,也都已征召入拱。長安清流門第,也不乏有人自請充以宿衛、文吏,隻待領軍將軍首肯。”
元澈聽聞點點頭。對於禁衛軍的安排,母家的馮諫乃是當然之選,然而這股力量最多隻能代表皇室本身。馮諫的出身與人望無法捆綁更多的利益,也無法調動更多時流的力量,甚至馮家也可以一躍成為世族本身。而世族們的力量是看似綿軟的、吸納式的,因此他需要一股更為決絕、狠辣、鋒利的力量,以此作為對抗。
元澈道:“領軍將軍執掌軍官晉升,至於掾屬,你自己看著辦就是。”
“是。”徐寧心裏長舒了一口氣。
“皇後宮裏這兩日可還如常?”元澈將金蟬子收了起來,問道。
“倒無甚不同。”徐寧稍稍抬起頭,窺著元澈的神色,又補充道,“左不過還煎著那幾副藥,病中也不曾出門。”
皇帝的目光中果然閃現出一絲憂慮,不過徐寧此時深知,這份憂慮或許是因所愛而生,更可能是因所慮而起。思想至此,徐寧不妨又大膽了一些:“臣一直想請陛下一道手諭。”
“你說吧。”元澈的目光又冷了下來。
徐寧道:“如今陸衝死於揚州,蘇將軍又是陛下的重臣,陸家難保不會懷疑,暗生怨懟。金墉城的五千精兵終究是個隱患,裏頭又有行台那麽多大臣。若洛陽中樞疑雲乍起,彼處必有伏雨呼應。王司空、柳尚書、汝南王俱在西京,司徒府亦在宮外,他日若有事,隻怕臣等不足以靜遏內外。屆時外臣攝朝,權臣當國,千秋大業豈非置於他人股掌?臣想請陛下一道詔令,以防國敗於椒房,雌代雄鳴,用以非常之時。”
元澈坐起身來,以身形、以威勢,向跪叩的臣子投射出一道巨大的陰影:“朕想知道徐令說的非常之時,究竟指的是何時?”
徐寧還未膽大到將謀殺皇後的具體想法宣之於口,皇帝的態度仍未分明,此時他隻能沉默地低著頭,任憑豆大的汗珠一點一點地落在手背上。
元澈卻輕輕一笑,道:“這樣,朕來換一個問法。若朕於前線陣亡,單單憑此,你要不要用這道詔書?”
徐寧道:“臣豈敢。”
“好,那再加一個條件。若朕於前線陣亡,遺詔立魏鈺庭、王嶠、吳淼、元漳、陸歸五人共同輔政,皇後若對輔政人選認同,你要不要用這道詔書?”
“臣不敢。”
“好,那就再把局麵往壞處推一推。若朕於前線陣亡,皇後同意遺詔,但金墉城諸將與行台眾臣要求入拱禁中,麵見皇嗣,你要不要用這道詔書?”
徐寧心思一動,道:“若這樣,那臣便要看金墉城諸將及眾臣是為吳還是為魏,是為皇嗣,還是為車騎將軍。”說到此處,徐寧忽然深跪叩拜,待抬起頭時,雙眼含淚漣漣,甚至略有微紅,“陛下!不管陛下是否信任臣躬,但陸衝死於揚州,陸歸竄逃江上,依臣看俱是天意。世家門閥尾大已久,如今禁中內外皆由陛下掌控,若能趁機一舉除弊,臣拚卻性命,也要為之。”
“臣知道此身罪孽深重,台輔之重,臣早已不作妄想。未來社稷國柄,唯企盼尚書令列以三公,主持大局,臣怎敢有一二私心。即便此舉使眾人以奸佞望臣,臣也不敢有半分怨言。此世寒門難以酬誌,不乏同袍以熱血灑於道,陛下夙願將成,豈可輕折於此。昔年張沐自刎於金城下,臣痛心疾首,張君為何自戕,至今不敢忘懷。”
元澈見到此景,不免想起當年金城之事,一時間竟訝異徐寧竟然能如此坦蕩地追憶此事,也訝異他竟然能將悲傷之情演得如此逼真。
他內心忽然漫生出深深的鄙夷與厭惡:“你既有效死之心,那朕不妨也成全了你,再寫一詔與魏鈺庭,事成之後,將你斬首城下,以平車騎將軍之怒,絕一大患,豈不將這出苦肉計做個十足十?”
徐寧接道:“若果然如此,豈止臣一人引頸就戮?臣必攜滿門共赴法場,以顱血成就帝王之功,一雪先帝之仇!”
他當然明白,這個帝王不得不用他的理由,也自然明白帝王心底的那根暗刺。先帝之死,究竟為何,其實時局中的許多人都明白。政治的事情,既是再天衣無縫,隻要是浸淫權力已久的人,都能嗅出味道。甚至無需嗅出味道,更無需有證據,隻要有那麽一點點疑心就夠了。至於將這種暗室之謀的揣測宣揚於外,徐寧與皇帝都不能做,也不能想,一旦如此,那就是與關隴、兗州世族徹底撕破臉,不死不休。
元澈此時早已麵色慘白,一雙手雖反剪於背後,卻仍止不住發顫。他為徐寧這番無恥而惡心,為那些即將在政變中喪生的無辜者而寒心,同時也為自己不得不用這樣的人來完成權力的製衡、來抵消背叛的恐懼、來成全自己身體裏那深淵的一隅黑暗而感到無比鄙夷。
沉默良久,元澈終於道:“朕知道了,徐卿退下吧,這份詔書朕會交給你。”說罷,閉目不言,徹底將此時此事、往時往事,隔絕於黑暗之下。
待徐寧退出殿外,元澈才微微睜眼喚了周恢上前:“王陵廷爭,陳平從默。徐寧貫隼狐狨之屬,必不會待金墉起事才殺皇後。南庭崩殂,危在旦夕,朕雖盡全力也難保萬無一失。宮廷之內,若皇後果真不幸落入徐寧之手,請你想方設法……不要讓她太過痛苦。”
陸昭的病到底拖延了幾日,原本已經見好,然而昨日夜晚,那種幽微而低回的熱便充斥在體內,乃至於夢中。汗水沿著中衣的領緣滲入脊背,而讓陸昭想起故國溫柔的雨季。明豔的繁花會令人以為有陽光灑落,其實那不過是錯覺,就如同樹葉下蟄伏的陰影,以及不知不覺抵在喉間的刀刃。想著想著,她的後頸忽然開始發燙,睡夢中,她回過身,滿目所見,盡是火焰。
陸昭失聲驚呼,卻見火焰盡頭是一名全.裸的產婦。產婦的身上有火焰斑駁晃動,在烈火的驅策下,她弓
著身體,奮力娩出了一個嬰孩。
“去端一盆熱水來。”
“不要留了,都成這個樣子了,留著還有什麽用……”
婦人的聲音仿佛引爆了被灼燒幹涸的身體,陸昭猛然驚醒。
已是近深秋,窗外的秋雨打在枯葉上,發出暴戾的脆響。陸昭抹了抹一額的細汗,先看了看隆起的被子,心落了下去,又驚覺有誰在窺伺著她。
陸昭的手不由得向枕下探去,一人獨睡時,她常把一支磨利了的金簪放在枕下,對外隻說是母親的一件愛物。鋒利且有過度保護欲,無論是情感還是物品,雖不是鎮壓夢魘的最佳選擇,但絕對是增加宮闈之禍中存活機會的一件利器。它們雙雙提醒著她,曾經受到的背叛,反覆難測的人心,求而不得的情愛,以及深淵裏最為絕望的孤獨。
繼而,兩雙黑色的眼睛隔簾對望,仿佛一切安靜至極,唯一能聽到的隻有彼此野獸一般的鼻息。
金簪不見了。
陸昭有些不知所措,卻還是故作鎮定地將手從枕下慢慢抽回,抬眼卻見簪子正在元澈手中慢慢把玩。
“把它給我。”不含任何敬語的話滿含對帝王的挑釁,也滿含一個孩童做戲時的頑劣,連伸過去搶奪的手,都有著一模一樣的氣勢。
元澈卻拿著東西往後一閃:“反應這般快,不像是久病之人啊。”
簾帳半遮半透,兩人各自的神色如同浮動在雲霧之中。元澈的目光如手指一般遊移著,拂過陸昭的眼角,雖不真切,卻讓陸昭整個人又燒了起來。
“到底是個冷物,又這般鋒利,傷到人可怎麽辦?”元澈彈了彈簪尾,目光又滑到陸昭的指尖,顯然是對第一夜的事怨念頗深。
陸昭慢條斯理地坐起身,隔著簾帳,一手悄無聲息地探向金簪,一手扳過元澈的臉,一點一點讓它湊近過來。泛著病態潮紅的唇微微張著,薄紗溫柔的一麵摩挲著她,如同刀尖舐蜜。而細密處鋒利的絲線,同樣啃噬著她,已有割舌之痛。
陸昭的手握住金簪的翅尾,意欲一絲絲將它抽離出來。她知道,每抽離一分,便有新鮮的血肉被劃破。血滴在淆亂的呼吸裏,將疼痛濕濕地渥著。
“疼吧?”清越的聲音第一次透滿焦灼感,那雙浮著淚水的眼眸仿佛一下子湧起了一陣陰暗的滿足感。
她的聲音就這樣銜住了他。疼嗎?在那片溫熱而濕滑的紅色凝津裏,疼痛似乎也無法承載了,順著近乎失聲的悶哼流溢出來。她隻需要兩個字,就可以把他鉤軟了。
元澈半推半就地伏在她的手臂間,雙目微睜,看著那張由收斂線條組成的五官,既禁欲又放縱。她的唇角適度地翹著,不知是呢喃還是嘲諷,使得他更想掀起這片紗帳,撬開它加以確認。然而,她鼻翼的陰影也如夜幕一般降下來了,浮動在離他不足毫厘的地方。
熏香與靡靡喘息融合在一起,在陸昭一寸一分的拿捏中,暮色被扯成慵懶的形狀,連同光影之下那一絲明白無誤的風情,都在向對方宣告,隻要她想要,這裏就會有一個驕奢淫逸的黃昏。然而她卻捕捉到了那雙眼睛,一派坦蕩的溫柔,還有那一副認命的表情,仿佛一頭在山洪來臨前駐足馴鹿,早就窺見了溺斃於水的命運。同時,因為這樣的坦蕩與放縱,它們變得無比瑰麗。
陸昭就這樣癡癡地望著這一雙眼睛,仿佛懷著無限憧憬諦聽著古塔上金鈴的清鳴,那是她盡力過且永遠無法涉足之地。
接近,卻始終沒有觸碰。那層薄紗如同橫在兩人之間無數條親人性命一樣,權欲與□□之下,早已潛伏著血汙的本質,在每一次的觸碰與交構,都在衝擊著禁忌。而她隨著血色的漩渦,愈陷愈深。
金簪被拔了出來,以極其侵略且褻玩的方式。
“那麽明日我就出發了。”元澈隔著紗,吻了吻,隨後避開了陸昭的目光,起身走出殿外。
霧汐進來收拾,見陸昭血淋淋的衣袖便要替她換洗。
“這是他的血。”陸昭卻一動不動,雙眼失神地望著血跡,“不必浣去了。”
霧汐先是訝異,而後低了低頭,退下了。
此嵇侍中之血,勿去。
那不過是暗藏在史書一卷內愚者的癡言。愚者是否真的愚昧,早已無從考證。但當世人從字裏行間中窺得這一痕血跡的時候,對於一個人所懷抱的心意,也該了然了吧。
第411章 嵇子
大軍出征前夕, 中樞聯合台城終於敲定了賜予北海公元丕的哀榮,封齊國公,加太尉、侍中職, 賜東園秘器,以諸侯王禮入葬。這也同樣意味著王嶠、柳匡如與元漳等人已沒有借口逗留在長安, 必須即刻返回洛陽。
尤其是汝南王元漳, 身兼太常、宗正等諸多禮儀大卿,皇後即將產子,於情於理都耽擱不得。
護送這三人前往洛陽的重任少不得要落到雍州刺史盧霑的頭上, 出發之前,他還特地帶了兒子盧誕一路跟隨。生而華蓋的命運誰都羨慕, 盧霑也希望兒子能多見見寬廣氣象,也算是他一輩子能為後代鋪設的唯一台階。
平心而論, 在門閥執政的時代,他能從一介卑微主簿做到一州刺史, 已令旁人高山仰止。門閥時代,不乏能任中書、尚書者, 張華、卞粹、符俊等都曾執掌機要, 但能在世族盤根錯雜的大州成為鎮將的,不過西晉張華、東晉陶侃而已。
能不能坐穩這個位子,盧霑也有諸多考量。曆史上張、陶二人出身貧寒, 前者成為貴婿方有出頭之日,後者則是聯合當地豪族,姬妾眾多。因此, 在就任之後, 他也納了兩房妾,俱是關隴豪紳的女兒, 兩家也的確給予了他很多助力。
此次盧霑親自乘船將人送至風陵渡附近,隨後河東郡守劉光晉便會接手。兒子盧誕跟隨尾船出行,一路有兩名家仆陪同。
先前撫夷督護部徐鳳和元孚帶著寒門子弟們捅了大簍子,盧誕雖因年小未涉事,但回家後也被父親嚴厲訓斥了一頓,並且嚴禁他再外出。如今來到渭水碼頭,見兩岸楓紅烈烈,到底是少年心性,往日的誠惶誠恐再也不見。登船而望,頗有魏晉風流雨沾綸巾、臨波江上之感。
夜幕深重,渭水沿岸舳艫連旌燈火通明。盧誕正準備回到船艙內,忽然聽聞不遠處有人高聲語:“不料竟與盧郎江畔相遇,風重夜寒,我船上尚有佳釀美饌,盧郎何不過船一敘?”
盧誕定睛一看,果然不遠處有兩三艘船結隊而行,船上仆從眾多,喊話的正是徐寧之子徐鳳。徐鳳已有十七歲,正是入士年齡,身著一領絲織素袍,腰間搢笏板並垂以三尺紳帶,冠有一梁。遠遠望去,頗有既要顯清貴、又要顯官威的不倫不類。
盧誕深知父親叮囑,但如今徐寧已執掌中書,他也不好直言違逆,思索片刻,稚聲道:“子儀兄乘船東行,也是要隨司空前往洛陽赴任吧。先在此道賀了。隻是我隨同家人出行,並非官身,貴胄在列,我也不好恣意遊玩,以免有所衝撞。子儀兄盛情,我心領了。”
徐鳳聽罷卻皺了皺眉,道:“並非官身?盧郎你……你未收到家父征辟任書?右衛將軍府東曹學事一職,乃是家父特意謀求。”
盧誕聽完已是萬分詫異,然而他自幼嚴教以束,父親隱瞞此事說到底也是家事,因而神色黯了黯:“我年幼無才,右衛將軍府之責,實在不堪擔當,父親也是為了顧我周全。”
“哈,你父是為顧你周全?”徐鳳不由得向盧誕露出一絲憐憫的目光,“你我雖為同儕,但亦同為人子。今日我也就說一句家裏的話,還請盧君不要怪我無禮。你母親本就出身寒微,如今你父親新納兩妾,哪一家背後的底氣輸與你母親?若要使你母親在家宅平安,日後享福,你唯有奮進一途。東曹學事一職雖然不高,但你如今才十三,沉浸幾年,待來日議職何愁不得清品。”
“你父親之所以阻你任事,不過是怕得罪那兩妾罷了。東晉門閥執政,尚不重嫡庶,來日有幼子後來居上,未必不可托付家業,盧君你的前程對你父親而言,又何足重?屆時你與你母親有能立足之地,便是上天不薄了。”
盧誕聽罷,麵色更是灰敗,道:“那我也不能違抗父命……”
徐鳳知道盧誕已有所動搖,便讓船靠近了些,對他低聲道:“你先赴洛陽就任,右衛將軍府到底也是大府,屆時我與父親再出麵說項,你父親也沒有不允的道理。”說罷便拉他登船,隨後又甩了幾吊錢,對跟隨盧誕的兩名家仆道,“我與良友相遇,不乏肺腑之言相傾,船就泊在不遠處。”
幾名家仆雖有主人叮囑,但盧府畢竟積蓄有限,甚少有如此大方的打賞,此外對方又是中書貴子,他們也不願意在這種小事上為難,遂依言放行。
楚國最先嗅出魏國內部即將分裂的味道,未至重陽,便已派重兵搶先占領湓口。而揚州不乏有人揚言“陸別駕枉死,魏國苛待遺族”。這使得陸家與朝中的關係更為緊張。所幸陸歸迅速接任,率軍駐紮南陽,據守沔水、漢水,又調尚在江州的荊州本土豪族陳霆之弟陳震,出任州刺史府別駕與州軍府長史一職。
九月初八,楚國再度從襄陽、江陵出兵北上,同時蜀國亦有聯軍東進。益州刺史彭通為緩解荊州之急,準備嚐試攻打綿竹關。
在處理完陸衝的喪事後,陸歸情緒也稍稍平穩,開始思考當下的局麵。家人接連喪亡,這口氣他也實在難以忍耐,但並不意味著他可以肆意報複。
然而這不是一個人或是一個家族的快意恩仇。
如今大戰在即,國君親自南征,這就無異於要徹底消滅楚國,不然朝中必會輿論嘩然。這是禦駕親征的雙刃劍,贏了是曠世奇功,輸了則是整個國家從政治維護成本至國家尊嚴的全麵崩潰。這種情況,荊州本土以及各府將領官員都已蓄力待發。如果他想要分出精力投入到中樞的博弈中,從而消滅蘇瀛,那麽荊州以下將領與豪族必定群情憤然,對於陸家多有不滿。
即便以最自私的立場來作考量,放棄荊州的功業,對於陸家和皇後也是百害而無一利。因此這一次,中樞方麵真的隻能靠自家妹妹一力支撐了。對於荊州刺史府和車騎將軍府,他也定下大基調,那就是唯南征功業以望,絕不輕起黨爭,涉入權鬥。
至於皇帝方麵,他覺得已然沒有任何解釋的必要。皇帝竟然已經選擇在妹妹生產前就禦駕親征,說明目前的局麵已經糟糕至極,各方麵都難以互相信任,因此必須有一國之君以壓倒性的軍事實力鎮場。沒有信任可言的情況下,行動更勝於表態。
最後陸歸要思考的便是蘇瀛的問題了。
吳玥也給他來過一封信,除了告訴他不要讓魏鈺庭之子回都之外,還轉達了皇後不願追究蘇瀛之意。他在回信中自然也沒有反對此事。
妹妹在宮中處境本就堪憂,急需禁軍方麵給予支持。作為司、豫、兗乃至於北境與雍州的話事人,一旦表露出一丁點處理蘇瀛的意思,那麽其背後的力量,尤其是行台,必然會想盡一切辦法阻礙南征,從而獲得巨大的政治利益。不過陳留王氏則難免失去一個翻身的機會,王謙更可能因此一輩子捂死在楚國。王氏相關聯的是吳氏,無疑在禁軍中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妹妹當著吳玥的麵表態,也是極有政治分寸感。
可對於陸家來說,如果就這樣放過蘇瀛、僅拿虞氏開刀,也無法麵對吳鄉人情,終究鄉倫難存。因此想辦法在戰後將蘇瀛清算出局,就要靠荊州方麵來完成,皇帝本人是不會放棄讓蘇瀛執掌揚州的,在蘇瀛涉及陸氏族人死亡後,更加不會放棄。
既要贏得戰爭,也要在戰爭之後拿到清算蘇瀛的話語權,就隻有一個選擇了。
陸歸道:“荊襄東線軍盡量多換上豫、兗出身的將士,尤其是曾在吳國待過的那些宿將。荊南水紋地理畢竟不同於中原,潮濕多蚊蟲,用這些老兵上戰場,也不容易有水土不服之患。”
“是!”幾名將領應下。
待眾人離開後不久,門外戍衛便入內告知陸歸,魏鈺庭之子魏蘭時想要辭行離開荊府。
“那魏家郎君也不曾向屬長辭行,辭呈、官印都命卑職上交將軍,剛剛人已經出發北上了。”
雖然魏蘭時無論才能還是職位,都是可有可無的角色,但他能夠發揮出的力量卻不在地方,而在中樞。魏鈺庭多精明的人,如果要讓兒子積累事功,為什麽不選擇寒門蘇瀛執掌的揚州,來陸氏王門遍地的荊州有什麽好處?說白了還是看出徐寧的氣焰日漸囂張,想要借世族之力保護自己。
魏蘭時在荊州,首先就是一個人質,這個人質既可以保證陸家的安全,也能在必要時候給魏鈺庭一個不與徐寧合作的借口。所以魏蘭時必須扣在荊州!
陸歸當即道:“去備快馬,我親自去追。再去查與魏蘭時通信之人,查明後立刻收捕。”
畢竟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文人,陸歸攜一小隊精騎,快馬加鞭,又沿途封鎖各個要道,終於在一家驛站門口堵到了魏蘭時。
陸歸下馬,語氣雖然親和,但整個人都帶著幾分威壓:“魏郎急於辭官北歸,可是家中有什麽急事?”
魏蘭時臉色瞬時一白,道:“家父命我歸洛任事,乃是在右衛將軍府下擔任長史。荊州辟任,卑職深感念王刺史,隻是陛下南征,洛陽空虛,右衛將軍府之任於大義更不容辭。因此,卑職隻好解官荊州了。”
陸歸從未見過這麽不會說話的人,也從不相信魏鈺庭會讓魏蘭時回去,因而對此隻一笑了之,反倒相勸道:“荊州大戰在即,州府和軍府也都急需人才。廓清南境萬世之功,魏令就不想你留下來?”
魏蘭時道:“前日有舊友前來,說是父親孤身在洛陽,也有些獨力難支,身為人子,理當恪盡孝道,此節相必車騎將軍更能體諒……”
元澈聽聞點點頭。對於禁衛軍的安排,母家的馮諫乃是當然之選,然而這股力量最多隻能代表皇室本身。馮諫的出身與人望無法捆綁更多的利益,也無法調動更多時流的力量,甚至馮家也可以一躍成為世族本身。而世族們的力量是看似綿軟的、吸納式的,因此他需要一股更為決絕、狠辣、鋒利的力量,以此作為對抗。
元澈道:“領軍將軍執掌軍官晉升,至於掾屬,你自己看著辦就是。”
“是。”徐寧心裏長舒了一口氣。
“皇後宮裏這兩日可還如常?”元澈將金蟬子收了起來,問道。
“倒無甚不同。”徐寧稍稍抬起頭,窺著元澈的神色,又補充道,“左不過還煎著那幾副藥,病中也不曾出門。”
皇帝的目光中果然閃現出一絲憂慮,不過徐寧此時深知,這份憂慮或許是因所愛而生,更可能是因所慮而起。思想至此,徐寧不妨又大膽了一些:“臣一直想請陛下一道手諭。”
“你說吧。”元澈的目光又冷了下來。
徐寧道:“如今陸衝死於揚州,蘇將軍又是陛下的重臣,陸家難保不會懷疑,暗生怨懟。金墉城的五千精兵終究是個隱患,裏頭又有行台那麽多大臣。若洛陽中樞疑雲乍起,彼處必有伏雨呼應。王司空、柳尚書、汝南王俱在西京,司徒府亦在宮外,他日若有事,隻怕臣等不足以靜遏內外。屆時外臣攝朝,權臣當國,千秋大業豈非置於他人股掌?臣想請陛下一道詔令,以防國敗於椒房,雌代雄鳴,用以非常之時。”
元澈坐起身來,以身形、以威勢,向跪叩的臣子投射出一道巨大的陰影:“朕想知道徐令說的非常之時,究竟指的是何時?”
徐寧還未膽大到將謀殺皇後的具體想法宣之於口,皇帝的態度仍未分明,此時他隻能沉默地低著頭,任憑豆大的汗珠一點一點地落在手背上。
元澈卻輕輕一笑,道:“這樣,朕來換一個問法。若朕於前線陣亡,單單憑此,你要不要用這道詔書?”
徐寧道:“臣豈敢。”
“好,那再加一個條件。若朕於前線陣亡,遺詔立魏鈺庭、王嶠、吳淼、元漳、陸歸五人共同輔政,皇後若對輔政人選認同,你要不要用這道詔書?”
“臣不敢。”
“好,那就再把局麵往壞處推一推。若朕於前線陣亡,皇後同意遺詔,但金墉城諸將與行台眾臣要求入拱禁中,麵見皇嗣,你要不要用這道詔書?”
徐寧心思一動,道:“若這樣,那臣便要看金墉城諸將及眾臣是為吳還是為魏,是為皇嗣,還是為車騎將軍。”說到此處,徐寧忽然深跪叩拜,待抬起頭時,雙眼含淚漣漣,甚至略有微紅,“陛下!不管陛下是否信任臣躬,但陸衝死於揚州,陸歸竄逃江上,依臣看俱是天意。世家門閥尾大已久,如今禁中內外皆由陛下掌控,若能趁機一舉除弊,臣拚卻性命,也要為之。”
“臣知道此身罪孽深重,台輔之重,臣早已不作妄想。未來社稷國柄,唯企盼尚書令列以三公,主持大局,臣怎敢有一二私心。即便此舉使眾人以奸佞望臣,臣也不敢有半分怨言。此世寒門難以酬誌,不乏同袍以熱血灑於道,陛下夙願將成,豈可輕折於此。昔年張沐自刎於金城下,臣痛心疾首,張君為何自戕,至今不敢忘懷。”
元澈見到此景,不免想起當年金城之事,一時間竟訝異徐寧竟然能如此坦蕩地追憶此事,也訝異他竟然能將悲傷之情演得如此逼真。
他內心忽然漫生出深深的鄙夷與厭惡:“你既有效死之心,那朕不妨也成全了你,再寫一詔與魏鈺庭,事成之後,將你斬首城下,以平車騎將軍之怒,絕一大患,豈不將這出苦肉計做個十足十?”
徐寧接道:“若果然如此,豈止臣一人引頸就戮?臣必攜滿門共赴法場,以顱血成就帝王之功,一雪先帝之仇!”
他當然明白,這個帝王不得不用他的理由,也自然明白帝王心底的那根暗刺。先帝之死,究竟為何,其實時局中的許多人都明白。政治的事情,既是再天衣無縫,隻要是浸淫權力已久的人,都能嗅出味道。甚至無需嗅出味道,更無需有證據,隻要有那麽一點點疑心就夠了。至於將這種暗室之謀的揣測宣揚於外,徐寧與皇帝都不能做,也不能想,一旦如此,那就是與關隴、兗州世族徹底撕破臉,不死不休。
元澈此時早已麵色慘白,一雙手雖反剪於背後,卻仍止不住發顫。他為徐寧這番無恥而惡心,為那些即將在政變中喪生的無辜者而寒心,同時也為自己不得不用這樣的人來完成權力的製衡、來抵消背叛的恐懼、來成全自己身體裏那深淵的一隅黑暗而感到無比鄙夷。
沉默良久,元澈終於道:“朕知道了,徐卿退下吧,這份詔書朕會交給你。”說罷,閉目不言,徹底將此時此事、往時往事,隔絕於黑暗之下。
待徐寧退出殿外,元澈才微微睜眼喚了周恢上前:“王陵廷爭,陳平從默。徐寧貫隼狐狨之屬,必不會待金墉起事才殺皇後。南庭崩殂,危在旦夕,朕雖盡全力也難保萬無一失。宮廷之內,若皇後果真不幸落入徐寧之手,請你想方設法……不要讓她太過痛苦。”
陸昭的病到底拖延了幾日,原本已經見好,然而昨日夜晚,那種幽微而低回的熱便充斥在體內,乃至於夢中。汗水沿著中衣的領緣滲入脊背,而讓陸昭想起故國溫柔的雨季。明豔的繁花會令人以為有陽光灑落,其實那不過是錯覺,就如同樹葉下蟄伏的陰影,以及不知不覺抵在喉間的刀刃。想著想著,她的後頸忽然開始發燙,睡夢中,她回過身,滿目所見,盡是火焰。
陸昭失聲驚呼,卻見火焰盡頭是一名全.裸的產婦。產婦的身上有火焰斑駁晃動,在烈火的驅策下,她弓
著身體,奮力娩出了一個嬰孩。
“去端一盆熱水來。”
“不要留了,都成這個樣子了,留著還有什麽用……”
婦人的聲音仿佛引爆了被灼燒幹涸的身體,陸昭猛然驚醒。
已是近深秋,窗外的秋雨打在枯葉上,發出暴戾的脆響。陸昭抹了抹一額的細汗,先看了看隆起的被子,心落了下去,又驚覺有誰在窺伺著她。
陸昭的手不由得向枕下探去,一人獨睡時,她常把一支磨利了的金簪放在枕下,對外隻說是母親的一件愛物。鋒利且有過度保護欲,無論是情感還是物品,雖不是鎮壓夢魘的最佳選擇,但絕對是增加宮闈之禍中存活機會的一件利器。它們雙雙提醒著她,曾經受到的背叛,反覆難測的人心,求而不得的情愛,以及深淵裏最為絕望的孤獨。
繼而,兩雙黑色的眼睛隔簾對望,仿佛一切安靜至極,唯一能聽到的隻有彼此野獸一般的鼻息。
金簪不見了。
陸昭有些不知所措,卻還是故作鎮定地將手從枕下慢慢抽回,抬眼卻見簪子正在元澈手中慢慢把玩。
“把它給我。”不含任何敬語的話滿含對帝王的挑釁,也滿含一個孩童做戲時的頑劣,連伸過去搶奪的手,都有著一模一樣的氣勢。
元澈卻拿著東西往後一閃:“反應這般快,不像是久病之人啊。”
簾帳半遮半透,兩人各自的神色如同浮動在雲霧之中。元澈的目光如手指一般遊移著,拂過陸昭的眼角,雖不真切,卻讓陸昭整個人又燒了起來。
“到底是個冷物,又這般鋒利,傷到人可怎麽辦?”元澈彈了彈簪尾,目光又滑到陸昭的指尖,顯然是對第一夜的事怨念頗深。
陸昭慢條斯理地坐起身,隔著簾帳,一手悄無聲息地探向金簪,一手扳過元澈的臉,一點一點讓它湊近過來。泛著病態潮紅的唇微微張著,薄紗溫柔的一麵摩挲著她,如同刀尖舐蜜。而細密處鋒利的絲線,同樣啃噬著她,已有割舌之痛。
陸昭的手握住金簪的翅尾,意欲一絲絲將它抽離出來。她知道,每抽離一分,便有新鮮的血肉被劃破。血滴在淆亂的呼吸裏,將疼痛濕濕地渥著。
“疼吧?”清越的聲音第一次透滿焦灼感,那雙浮著淚水的眼眸仿佛一下子湧起了一陣陰暗的滿足感。
她的聲音就這樣銜住了他。疼嗎?在那片溫熱而濕滑的紅色凝津裏,疼痛似乎也無法承載了,順著近乎失聲的悶哼流溢出來。她隻需要兩個字,就可以把他鉤軟了。
元澈半推半就地伏在她的手臂間,雙目微睜,看著那張由收斂線條組成的五官,既禁欲又放縱。她的唇角適度地翹著,不知是呢喃還是嘲諷,使得他更想掀起這片紗帳,撬開它加以確認。然而,她鼻翼的陰影也如夜幕一般降下來了,浮動在離他不足毫厘的地方。
熏香與靡靡喘息融合在一起,在陸昭一寸一分的拿捏中,暮色被扯成慵懶的形狀,連同光影之下那一絲明白無誤的風情,都在向對方宣告,隻要她想要,這裏就會有一個驕奢淫逸的黃昏。然而她卻捕捉到了那雙眼睛,一派坦蕩的溫柔,還有那一副認命的表情,仿佛一頭在山洪來臨前駐足馴鹿,早就窺見了溺斃於水的命運。同時,因為這樣的坦蕩與放縱,它們變得無比瑰麗。
陸昭就這樣癡癡地望著這一雙眼睛,仿佛懷著無限憧憬諦聽著古塔上金鈴的清鳴,那是她盡力過且永遠無法涉足之地。
接近,卻始終沒有觸碰。那層薄紗如同橫在兩人之間無數條親人性命一樣,權欲與□□之下,早已潛伏著血汙的本質,在每一次的觸碰與交構,都在衝擊著禁忌。而她隨著血色的漩渦,愈陷愈深。
金簪被拔了出來,以極其侵略且褻玩的方式。
“那麽明日我就出發了。”元澈隔著紗,吻了吻,隨後避開了陸昭的目光,起身走出殿外。
霧汐進來收拾,見陸昭血淋淋的衣袖便要替她換洗。
“這是他的血。”陸昭卻一動不動,雙眼失神地望著血跡,“不必浣去了。”
霧汐先是訝異,而後低了低頭,退下了。
此嵇侍中之血,勿去。
那不過是暗藏在史書一卷內愚者的癡言。愚者是否真的愚昧,早已無從考證。但當世人從字裏行間中窺得這一痕血跡的時候,對於一個人所懷抱的心意,也該了然了吧。
第411章 嵇子
大軍出征前夕, 中樞聯合台城終於敲定了賜予北海公元丕的哀榮,封齊國公,加太尉、侍中職, 賜東園秘器,以諸侯王禮入葬。這也同樣意味著王嶠、柳匡如與元漳等人已沒有借口逗留在長安, 必須即刻返回洛陽。
尤其是汝南王元漳, 身兼太常、宗正等諸多禮儀大卿,皇後即將產子,於情於理都耽擱不得。
護送這三人前往洛陽的重任少不得要落到雍州刺史盧霑的頭上, 出發之前,他還特地帶了兒子盧誕一路跟隨。生而華蓋的命運誰都羨慕, 盧霑也希望兒子能多見見寬廣氣象,也算是他一輩子能為後代鋪設的唯一台階。
平心而論, 在門閥執政的時代,他能從一介卑微主簿做到一州刺史, 已令旁人高山仰止。門閥時代,不乏能任中書、尚書者, 張華、卞粹、符俊等都曾執掌機要, 但能在世族盤根錯雜的大州成為鎮將的,不過西晉張華、東晉陶侃而已。
能不能坐穩這個位子,盧霑也有諸多考量。曆史上張、陶二人出身貧寒, 前者成為貴婿方有出頭之日,後者則是聯合當地豪族,姬妾眾多。因此, 在就任之後, 他也納了兩房妾,俱是關隴豪紳的女兒, 兩家也的確給予了他很多助力。
此次盧霑親自乘船將人送至風陵渡附近,隨後河東郡守劉光晉便會接手。兒子盧誕跟隨尾船出行,一路有兩名家仆陪同。
先前撫夷督護部徐鳳和元孚帶著寒門子弟們捅了大簍子,盧誕雖因年小未涉事,但回家後也被父親嚴厲訓斥了一頓,並且嚴禁他再外出。如今來到渭水碼頭,見兩岸楓紅烈烈,到底是少年心性,往日的誠惶誠恐再也不見。登船而望,頗有魏晉風流雨沾綸巾、臨波江上之感。
夜幕深重,渭水沿岸舳艫連旌燈火通明。盧誕正準備回到船艙內,忽然聽聞不遠處有人高聲語:“不料竟與盧郎江畔相遇,風重夜寒,我船上尚有佳釀美饌,盧郎何不過船一敘?”
盧誕定睛一看,果然不遠處有兩三艘船結隊而行,船上仆從眾多,喊話的正是徐寧之子徐鳳。徐鳳已有十七歲,正是入士年齡,身著一領絲織素袍,腰間搢笏板並垂以三尺紳帶,冠有一梁。遠遠望去,頗有既要顯清貴、又要顯官威的不倫不類。
盧誕深知父親叮囑,但如今徐寧已執掌中書,他也不好直言違逆,思索片刻,稚聲道:“子儀兄乘船東行,也是要隨司空前往洛陽赴任吧。先在此道賀了。隻是我隨同家人出行,並非官身,貴胄在列,我也不好恣意遊玩,以免有所衝撞。子儀兄盛情,我心領了。”
徐鳳聽罷卻皺了皺眉,道:“並非官身?盧郎你……你未收到家父征辟任書?右衛將軍府東曹學事一職,乃是家父特意謀求。”
盧誕聽完已是萬分詫異,然而他自幼嚴教以束,父親隱瞞此事說到底也是家事,因而神色黯了黯:“我年幼無才,右衛將軍府之責,實在不堪擔當,父親也是為了顧我周全。”
“哈,你父是為顧你周全?”徐鳳不由得向盧誕露出一絲憐憫的目光,“你我雖為同儕,但亦同為人子。今日我也就說一句家裏的話,還請盧君不要怪我無禮。你母親本就出身寒微,如今你父親新納兩妾,哪一家背後的底氣輸與你母親?若要使你母親在家宅平安,日後享福,你唯有奮進一途。東曹學事一職雖然不高,但你如今才十三,沉浸幾年,待來日議職何愁不得清品。”
“你父親之所以阻你任事,不過是怕得罪那兩妾罷了。東晉門閥執政,尚不重嫡庶,來日有幼子後來居上,未必不可托付家業,盧君你的前程對你父親而言,又何足重?屆時你與你母親有能立足之地,便是上天不薄了。”
盧誕聽罷,麵色更是灰敗,道:“那我也不能違抗父命……”
徐鳳知道盧誕已有所動搖,便讓船靠近了些,對他低聲道:“你先赴洛陽就任,右衛將軍府到底也是大府,屆時我與父親再出麵說項,你父親也沒有不允的道理。”說罷便拉他登船,隨後又甩了幾吊錢,對跟隨盧誕的兩名家仆道,“我與良友相遇,不乏肺腑之言相傾,船就泊在不遠處。”
幾名家仆雖有主人叮囑,但盧府畢竟積蓄有限,甚少有如此大方的打賞,此外對方又是中書貴子,他們也不願意在這種小事上為難,遂依言放行。
楚國最先嗅出魏國內部即將分裂的味道,未至重陽,便已派重兵搶先占領湓口。而揚州不乏有人揚言“陸別駕枉死,魏國苛待遺族”。這使得陸家與朝中的關係更為緊張。所幸陸歸迅速接任,率軍駐紮南陽,據守沔水、漢水,又調尚在江州的荊州本土豪族陳霆之弟陳震,出任州刺史府別駕與州軍府長史一職。
九月初八,楚國再度從襄陽、江陵出兵北上,同時蜀國亦有聯軍東進。益州刺史彭通為緩解荊州之急,準備嚐試攻打綿竹關。
在處理完陸衝的喪事後,陸歸情緒也稍稍平穩,開始思考當下的局麵。家人接連喪亡,這口氣他也實在難以忍耐,但並不意味著他可以肆意報複。
然而這不是一個人或是一個家族的快意恩仇。
如今大戰在即,國君親自南征,這就無異於要徹底消滅楚國,不然朝中必會輿論嘩然。這是禦駕親征的雙刃劍,贏了是曠世奇功,輸了則是整個國家從政治維護成本至國家尊嚴的全麵崩潰。這種情況,荊州本土以及各府將領官員都已蓄力待發。如果他想要分出精力投入到中樞的博弈中,從而消滅蘇瀛,那麽荊州以下將領與豪族必定群情憤然,對於陸家多有不滿。
即便以最自私的立場來作考量,放棄荊州的功業,對於陸家和皇後也是百害而無一利。因此這一次,中樞方麵真的隻能靠自家妹妹一力支撐了。對於荊州刺史府和車騎將軍府,他也定下大基調,那就是唯南征功業以望,絕不輕起黨爭,涉入權鬥。
至於皇帝方麵,他覺得已然沒有任何解釋的必要。皇帝竟然已經選擇在妹妹生產前就禦駕親征,說明目前的局麵已經糟糕至極,各方麵都難以互相信任,因此必須有一國之君以壓倒性的軍事實力鎮場。沒有信任可言的情況下,行動更勝於表態。
最後陸歸要思考的便是蘇瀛的問題了。
吳玥也給他來過一封信,除了告訴他不要讓魏鈺庭之子回都之外,還轉達了皇後不願追究蘇瀛之意。他在回信中自然也沒有反對此事。
妹妹在宮中處境本就堪憂,急需禁軍方麵給予支持。作為司、豫、兗乃至於北境與雍州的話事人,一旦表露出一丁點處理蘇瀛的意思,那麽其背後的力量,尤其是行台,必然會想盡一切辦法阻礙南征,從而獲得巨大的政治利益。不過陳留王氏則難免失去一個翻身的機會,王謙更可能因此一輩子捂死在楚國。王氏相關聯的是吳氏,無疑在禁軍中扮演著十分關鍵的角色。妹妹當著吳玥的麵表態,也是極有政治分寸感。
可對於陸家來說,如果就這樣放過蘇瀛、僅拿虞氏開刀,也無法麵對吳鄉人情,終究鄉倫難存。因此想辦法在戰後將蘇瀛清算出局,就要靠荊州方麵來完成,皇帝本人是不會放棄讓蘇瀛執掌揚州的,在蘇瀛涉及陸氏族人死亡後,更加不會放棄。
既要贏得戰爭,也要在戰爭之後拿到清算蘇瀛的話語權,就隻有一個選擇了。
陸歸道:“荊襄東線軍盡量多換上豫、兗出身的將士,尤其是曾在吳國待過的那些宿將。荊南水紋地理畢竟不同於中原,潮濕多蚊蟲,用這些老兵上戰場,也不容易有水土不服之患。”
“是!”幾名將領應下。
待眾人離開後不久,門外戍衛便入內告知陸歸,魏鈺庭之子魏蘭時想要辭行離開荊府。
“那魏家郎君也不曾向屬長辭行,辭呈、官印都命卑職上交將軍,剛剛人已經出發北上了。”
雖然魏蘭時無論才能還是職位,都是可有可無的角色,但他能夠發揮出的力量卻不在地方,而在中樞。魏鈺庭多精明的人,如果要讓兒子積累事功,為什麽不選擇寒門蘇瀛執掌的揚州,來陸氏王門遍地的荊州有什麽好處?說白了還是看出徐寧的氣焰日漸囂張,想要借世族之力保護自己。
魏蘭時在荊州,首先就是一個人質,這個人質既可以保證陸家的安全,也能在必要時候給魏鈺庭一個不與徐寧合作的借口。所以魏蘭時必須扣在荊州!
陸歸當即道:“去備快馬,我親自去追。再去查與魏蘭時通信之人,查明後立刻收捕。”
畢竟是沒有上過戰場的文人,陸歸攜一小隊精騎,快馬加鞭,又沿途封鎖各個要道,終於在一家驛站門口堵到了魏蘭時。
陸歸下馬,語氣雖然親和,但整個人都帶著幾分威壓:“魏郎急於辭官北歸,可是家中有什麽急事?”
魏蘭時臉色瞬時一白,道:“家父命我歸洛任事,乃是在右衛將軍府下擔任長史。荊州辟任,卑職深感念王刺史,隻是陛下南征,洛陽空虛,右衛將軍府之任於大義更不容辭。因此,卑職隻好解官荊州了。”
陸歸從未見過這麽不會說話的人,也從不相信魏鈺庭會讓魏蘭時回去,因而對此隻一笑了之,反倒相勸道:“荊州大戰在即,州府和軍府也都急需人才。廓清南境萬世之功,魏令就不想你留下來?”
魏蘭時道:“前日有舊友前來,說是父親孤身在洛陽,也有些獨力難支,身為人子,理當恪盡孝道,此節相必車騎將軍更能體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