嘶吼聲、戰鼓聲在莽莽荒原上響起。左翼、右翼,緊急集結的方鎮突騎如紫電一般衝殺而出。
在城下苦戰的吳玥與其兵眾,在震天的喊殺聲中看到了“魏”字旗如浩海一般的援軍,也看到了一馬當先、數位猛將簇擁左右的帝王。與此同時,訓練有素的楚軍也在同一時刻,調轉了白刃的方向。
元澈身跨黑馬,手執長槊,單手輕挑,擋在前方的無數利刃猶如花枝一般被掀起。緊接著,馬槊上的銀簇如流星一般刺向前方,突騎強大的貫穿力,輕而易舉穿透了對方的盾陣,刀兵交響,最前方的陣型已被踐踏蹄下,踩入塵埃。
元澈抬手重揮長槊,任浩蕩江風拂動兜鍪上紅色的長纓,拂動他身體裏屬於鮮卑的血液、屬於漢人的血液。血液穿過心髒,劃過喉間,引發噗呲噗呲的耳鳴,仿佛在興奮地宣告他逃脫了詛咒的樊籠。
而孕育他的皇權在觀看他對至高的絕棄,輔佐他的臣工在觀看他對功業的絕棄,憎惡他的世家在觀看他對權力的絕棄,養育他的土地與人民則在觀看他對自身肢體乃至生命的絕棄。於此同時,他自己,則看到那幾百年從未變動的青史書頁,記錄一個君王為臣子陷陣或可悲、或可笑的故事。
或許,無論生死,他都將潰敗。這則故事也會隨著後來執筆者的種種政治目的,闡釋出不同的新意,告誡所有未來即將執掌這片山河的明君們。
或許,青史之中,他會被這樣記載。某帝諱澈,神皇帝長子也。而後羅列他在為幾年的兵災人禍,政令喻教。後因陷陣而死,或雲鎮將之誅。最後或許還會有“使臣曰”這樣的注評:褒姒共叔帶並興,襄後與南夷俱運。
他不知道洛陽的褒姒是否還在堅守她的城池。褒姒是否真為褒姒,叔帶是否真為叔帶,也不是他們能夠定論的了。
但他與她都知道,那些百姓、士卒以及未來的某一些人看到的並不是這些,記住的也不是這些。戰報可以說謊,但戰線不會;記事可以說謊,但人事不會;仕人可以說謊,但世人不會。當執筆者肆意打量曆史的□□並為她換上心儀外衣的同時,並不知道總有一些人可以窺見那一片片永遠耀眼的靈魂。
沒有君王,國仍可為國。沒有門閥,國仍可為國。然而沒有他們,國不過是國土,至於靈魂早已不複存在了。
豔陽下,長槍與長槊並進,白馬與黑馬駢馳。
一支馬槊刺過。
“陛下小心!”
陸昭生產可謂順遂,但一連幾日宮縮疼痛,也不得不臥床休息。深秋瀑雨,她與嬰孩攏在床榻一角,幾隻麻雀在簷下撲棱來撲棱去,次方天地似乎隻有安睡是才是寂靜的。
在這方夢裏,月華如晝,月華如霰,時而如錦雲捧珠,五色鮮
熒,時而磊落相匝,如刺繡無異。隔著那道深深宮牆,是夕日一雙人影,交頸喁語。
“孫策傷麵,悲憤而亡,我不願為此,令卿卿守寡。”
那人影越來越真,暴雨似化為金戈鐵馬在夢中馳嘯而過。觸犯利益的英雄,被亡魂深深憎惡的英雄,身披鮮血與箭簇默默走來,慢慢伸出手,在微微顫抖中,他用指掩住了她的嘴唇。
聲音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旋繞在夢境裏,如同深宮中的更漏與敲梆,同步同調地交疊、覆蓋,在某一時刻,共同發出最終的振鳴。陸昭猛然驚醒,隻覺得整個房間都是他的聲音,雖然他並不在此處。
天地間是如此寂靜,陸昭垂下頭,先聽了聽身旁女兒均勻的呼吸聲,才繼而聽到窗外的雨聲,又噪又碎,此起彼伏,這是真正的現實。可夢卻由人編織,瑰麗的人生弧線,掙紮與妥協,迷茫與叩問,反抗與鎮壓,解脫與不得解脫,由來已久,早有定論。
閣內幾名近侍早已疲憊入睡,陸昭披衣起身,手執燈燭,默默推開窗。暴雨的轟鳴掀入閣中,在一片晦暗中,那點昏黃的燭光仿佛是天地間唯一的顏色。同樣,穿過濃濃的黑暗,陸昭看還到回廊盡頭斂袍而立的周恢。
遠在洛陽的王嶠同樣看到了星變。但在掌握著讖緯學以及各種經論的世家眼中,那條黯淡的光帶無疑是更具有利用價值的輿論之劍。熒惑入南鬥,出鬥上,行疾,天子憂。又因皇後早產誕女,濮陽王入洛或許是那片淡紅色星雲下可以演繹的最美好的故事。
而這個美好的故事,也在今日雨夜迎來了它的最高.潮。
江州軍報,皇帝陛下於湓口與儲君交戰,身負箭傷。現以吳玥假節鉞,加驃騎將軍,督荊、江、揚、豫、兗、司六州軍事。
軍報由江州刺史府與征東將軍府共同發出,並附加有皇帝印璽的詔令,隻因驃騎將軍印未授,而先以征東將軍府署名。軍報通過閶闔門,吳淼處也有確認,因此命人將詔令直接送往禁中西省,並傳話督促王嶠安排濮陽王入洛事宜。
王嶠接過軍報,幹笑幾聲:“若隻是箭傷,便不必授吳玥如此權柄。隻怕陛下傷勢甚重,更有可能是為保前線軍心,秘不發喪啊。”
王儉卻頗為疑惑:“若是秘不發喪,何不見皇帝大寶傳入京中?陛下當知陸氏產女,無子嗣可繼位,總不能使印璽落入鎮將之手?再不濟,馮讓將軍一向為陛下親重,此事總要回京露麵,稍作安排。”
王嶠聞言頷首:“你所言也是在理,隻是陛下之死恐非南蠻所為。”見到王儉忽然露出驚疑之色,王嶠趕忙解釋道,“太保此番雖駐守閶闔門,但論兵力,不如馮諫,論先後,不如我等首倡者,若想在時局中獲得超顯之位,應會在未來某日親自奉璽與新君。”王嶠說完,也知太過糾結此事無益,再向王儉囑咐道,“事發倉促,也難完滿,稍後你隨我共赴閶闔門,拱護濮陽王,萬萬不可出錯。”
濮陽王入洛頗為順利,洛陽令誠然在陸氏手裏,但上有中書製詔與司空加印,內有禁軍靜遏內外掌控大義,陸遺也不好強阻,隻得放行。然而陸遺也並非沒有應對策略,在濮陽王入都之後,陸遺便主集兵力於都南,確保力量可以覆蓋太倉、明台與銅駝街。
雖然已暫定濮陽王將由閶闔門入宮,然而皇宮內部也並非絕對安全。王赫據守北麵承明門,但因宣光殿仍禁錮行台重臣,導致金墉城軍隊意欲衝破承明門,奪回行台一眾臣僚。此時,徐寧已經收納兒子徐鳳先前從北門帶的兵眾,洶洶而來。
眼見自己身後已經氣勢萎靡的七百宿衛另並親直、班劍,王嶠也不由得麵色凝重:“還請右衛將軍先守宣光殿與千秋門,控製魏鈺庭等重臣,待濮陽王入省,政令即可暢通。此重任,非右衛將軍不能擔當。”
“司空意欲何往?”徐寧凝視著王嶠。
王嶠早已召集宿衛,斜望徐寧一眼,隨後道:“眼下態勢,當盡快前往浮圖所,將玄能等人逮捕,整理罪狀,再速請濮陽王門下薑彌出任廷尉,以正視聽,確認異兆之說。再往皇後居所,引禁軍集中用事。”
徐寧微微眯起眼睛。
王嶠身旁的王儉見徐寧麵色不豫,冷不防地提醒著:“此事,右衛將軍不好插手。且此次涉及宗法禮教之大事,過問抉擇也屬司空分內。”
徐寧隻是冷笑一聲,轉身走出殿外,隨後對幾名禁軍武將招手道:“宮禁之內有司空坐鎮,自然無憂。濮陽王入閶闔門,太保、領軍資望甚隆,恐逼拶威壓,速隨我前往閶闔門,迎接濮陽王!”
禁軍大部分將領自然與徐寧一道行出。王嶠眼見這一幕,臉色也變得極為難看。濮陽王入禁中,自然率先景從定事者分功最大,最為看重。且徐寧所言沒錯,吳淼身為太保兼司徒,吳家手中更可能握著皇帝玉璽,馮諫身為領軍多年,如果濮陽王想快速在宮內建立自己的製衡力量,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合作對象就是徐寧。而徐寧無非是由馮諫借以製約吳、王兩家,亦或是被吳家引用分抗王氏地位,都很從容。
不過你有孟光妻,我有梁鴻案,王儉本身擁有台臣背景,有掌管七兵部,對日後京畿附近及各州的軍方人事疏理也極有幫助,又是兗州世族的代表。因此權衡一番利弊後,王嶠向王儉使了個眼色,王儉便快速追了出去。
徐寧快步疾行,右手緊緊握在佩劍的劍柄上。他所擁有的渠道得知,皇帝重傷不治,馮讓等秘不發喪,前線戰事早已盡托吳玥。還說什麽詔捕浮圖所僧眾,整理罪狀,分明就是意欲在事後除掉自己。
而王嶠之所以讓自己等在宣光殿,無非是因尚書令印不在魏鈺庭手中,待濮陽王入宮之後,宣光殿不過是一個發布詔令的場所。隻要王嶠控製濮陽王,並收繳皇後印,那麽聯合吳家就能夠掌握更具權威的製敕權,駐守在宣光殿的自己,不過是陪襯而已。屆時再攛掇僧眾,自己這個中書令兼右衛將軍便可被輕易摘除。
徐寧滿麵陰騭,望向不遠處的浮圖所。
殿廊下,王嶠望著自己帶來的這些兵眾,反倒有些擔憂。
有了徐鳳的前事之鑒,王嶠明白由於有吳淼、陸昭兩人的存在,宿衛中的情況要比自己想象的複雜得多。這些人通過吳淼、陸歸、陸昭等當年任中護軍與殿中尚書晉升,可以說能夠直接受命於吳淼與陸昭兩人。徐寧既已先帶人前往閶闔門,自己的剩餘力量也就有限。即便濮陽王能夠入宮,王嶠也沒有足夠的信心有絕對力量掌控濮陽王。
且控製皇後,必然要與馮諫部交鋒,未來三股禁軍勢力必將有一場交戰,接下來的局麵會糜爛成什麽樣子,他也不敢斷言。
正當王嶠猶豫時,忽有人喊報道:“稟報司空,浮圖所走水,現禁衛人手緊缺,可否先請司空調撥部分禁衛前往救火?”
洛陽剛剛下過一場暴雨,此時建築物潮濕,不會因秋季幹燥而走水,此番必是他人縱火。而縱火之人王嶠也能猜到,必是徐寧。
王嶠心思微動,立刻隨那喊報侍衛行出,召集部眾道:“走!走!速往浮圖所。”
王嶠也很明白,眼下局麵徐寧、吳家都能成事,若自己再不增加一二籌碼,自己的司空之位或許都難保住。於是,一行人趕忙前往浮圖所救火。
浮圖所大火,直侵宣光殿之東,時值北風起,火勢益急。
一切都晚了。
浮圖四周彌漫著桐油的味道,大火已至浮圖頂,轟隆一聲,塔腰的一根立柱折毀了。
由石柱與水磨金磚造就的講殿尚未被大火侵沒,玄能此時起身,道:“你們隨我來罷。”
曇靜與曇攸原本還在於玄能對峙,聞得此言先是互望一眼,又與其餘僧眾相視,旋即跟隨玄能身後。
玄能領眾僧走到佛像前停下,望著佛像袈裟的一角,閉目念了一聲“罪過”,而後右手伸向須彌座上。澀平、罨澀、壺門、仰蓮、束腰、合蓮、罨牙、牙腳,在藻井天窗漏下的光塵中,有金風之輪,有情業之力,有階道寶牆,有欄楯羅網。正對著南麵的石刻上,有真實的人影魚行其間,緇衣袈裟的剪影被無限拉長,擬就天神的形狀,而那無非是遊弋於閻浮提眾生相的另一種扭曲。
閻浮提即人間。
玄能望向那片洲陸,耳畔有人竊竊私語,其中疑惑者有之,攻訐者有之,曾害人性命者亦有之。曲折的贍部樹下有閻浮河,河裏的流沙中有閻浮檀金,它們所滋養的靈魂充滿了怯弱與愚昧,尤擅忘恩負義與製造惡業。要救他們嗎?
獄火炎海再一次衝撞殿體,一些燒焦斷裂的梁木木屑順著佛身滾落下來。
在一片驚懼的人群中,玄能仰頭望向藻井下的金身。光塵的背後,是滔天大火所呈現的暗紅色,有血肉與焦土的惡腥,在這片惡腥中,佛像上的金漆漸現赤黃,又呈紫氣,那本是閻浮檀金的顏色。
如此耀眼。
停滯的手默默按下了那棵贍部樹,有鉸鏈的聲音,隨後一條密道入口在佛台後打開。
玄能對身後人道:“皇後對此事早有預見,命我作此機關。入口就在佛像後,你們速速出逃吧……”
曇攸
聽聞此言,眸中閃過一絲驚喜,隨後衝向密道入口,一眾僧人也紛紛擁向密道。慌亂之中,即便是修行之人也無平日的井然有序,隨著殿頂結構一層一層的坍塌,眾人的推擠也變得更加瘋狂。人群之中,隻有曇靜回過頭,望向玄能:“為何要救我們?師傅當知道,一旦我們逃出,就定會為脫己罪而誣告他人。皇後或將為此所陷。”
玄能看著曇靜半晌,一時有些驚愕,隨後又了然一笑,垂目道:“憫此南洲眾生,果報雜雜,壽命不定,猶如幻化。此三昧,不及諸洲遠矣。然閻浮提人仍有三事勝餘三洲。”
“其人於諸教法,勇猛讀誦,記聞廣博,心不忘失;其人於諸清淨梵行,則能精勤修習,期證道果;其土乃是中華文物之國,一切聖賢,皆出其中,其人易化,所以佛之降生,必在斯土。”
玄能走向曇靜身前,將一串佛珠交到對方手中:“有此三事勝,怎不堪救?”
轟隆。
“師傅!”
最後一根主梁坍塌,一端落在釋迦摩尼像的肩上,一端落在凡人的身軀上,而凡人的身軀又因脆弱與卑微,承受著原本更多的重量。
血水流淌在石磚上,而梁木下的玄能隻是死死咬緊牙關,以身軀為密道入口撐出一片空間。
被玄能推倒麵色慘白的曇靜跪下身來,聲音顫抖:“師……師傅不該為我擋此劫難。”
趴在地上的玄能微微抬起頭,笑了笑道:“吾踵佛跡而行,是為方便法門。既為方便,必藏禍殃。今日形骸俱毀,乃應失舍取之道,吾坦然領受既可。與物無關,與人無關,你也不必自責。”他望著曇靜,用力握了握對方的手,從喉嚨裏擠出最後一絲聲音,“快去投奔皇後。”
力有竭盡,生有竭盡。光焰點燃塵埃在空中綻裂開來,飛旋消散,壯美過煙花,寶相如金輪。玄能閉上眼,隻聽風中隱約有佛鈴輕轉,梵唄頌聲。
“稟報司空,火勢太大。”一名宿衛走到王嶠身前,“我等已盡力撲滅外圍,隻是裏麵的人怕是難活了。”
王嶠望著火光彌漫的浮圖塔,歎一口氣:“相謀者俱行於前,若我等再無所獲,恐為他人腳下墊石。走!速去皇後殿!”
此時王嶠也比平日多了幾分搏命的誌氣,也等不及援兵入宮,先率宿衛班劍快速前往皇後所居殿室。此時皇後宮苑附近已不乏馮諫麾下宿衛巡邏。見王嶠氣勢洶洶,便有宿衛上前意欲攔下:“王公留步!請王公暫停於左門,容末將先行稟報,再作導引!”
王嶠並未理會,隻是疾步向前,隨後揚一揚手中江州的軍報,高呼道:“軍情急報,事關國祚,我與太保臨危受命,難作詳告,亦不可久留。若爾等尚有勇義,速速隨我入拱皇後周圍,相從共事!”
皇帝生死,王嶠不敢多言,但也必須要把事情說的更為危急些。那些輕信者若能集結起來,也是一個頗為可觀的數目。
此言一出,宿衛嘩然,既難作詳告事關國祚,又能讓太保、司空同時臨危受命的大事也隻有幾件。很快便有人領隊行出,作出表態:“既為國事,某應司空倡義,隨司空共事!”
眼見加入的隊伍漸漸壯大,王嶠的步履更加堅定,一麵前行,一麵向道旁兩邊拱手道:“禁軍宿衛,世享皇恩,今日誓死,救國於危難,來日功書闕閣,封妻蔭子!”
“誓死效命!”
圍拱皇後殿乃是甲胄精良的禁軍精銳,此時已然列陣,奉命阻擊。
王嶠也不得不停下來。
此時侍女霧汐從殿內行出:“皇後有言,司空是舊交,請司空入內相談。”
王嶠衡量一二,也料定陸昭不會拿他怎麽樣,便整理好衣冠,解劍行入殿中。
殿內陸昭端坐,座屏的後方傳來嬰孩時而哼唧的聲音。片刻後,殿內靜默,王嶠走上前,行禮道:“臣尚未恭喜皇後順誕公主。”
陸昭的臉上卻不辯喜怒,隻淡淡道:“司空所為,似乎悖離前約啊。”
王嶠聽聞此言也隻能繼續厚著臉皮,道:“實在是事有不得已。”說完又將江州軍報遞給在一旁侍奉的劉炳,“請皇後先行禦覽,再做決定吧。”
“誠然我命。”陸昭將軍報讀了一遍,臉上卻是一副早已知曉的樣子,“不過,司空隻曉後事,未知前因啊。”
陸昭說完,劉炳同樣將一份詔書交給了王嶠,正是元澈曾在陣前宣讀的《為忠義疏》所改的詔書,而且還非副本抄本,乃是真正的詔書。
王嶠對此事雖然已有所耳聞,但細覽之後,仍有些懵然,隨後目光中露出一絲驚恐。這篇詔書雖說是揭露司馬家的得國不正,但裏麵同樣痛斥了諸多世族,其中以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為多。譬如鄧艾《徙戎疏》揭露並州戎事,與後期劉淵成勢,都賴以太原王氏的王渾王濟父子。沉殺兄侄的王舒,乃是琅琊王氏。號稱江左管夷吾,但舉扇隻知“元規塵汙人”而不聞江北胡塵,默認王敦行逆並殺周伯仁,也是琅琊王氏。最後叛晉歸宋,又在劉宋蕭齊諸多大位清洗中耀眼而出的,也是琅琊王氏出身的王弘、王僧亮等人。
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加起來罵的比司馬家都多。這種政治信號他王嶠要是還看不出來,也就別當這個司空了。
這份詔令如今流傳於數萬大軍之中,甚至應該已傳至荊江乃至豫州。此次,濮陽王勝,整個軍功體係的第一波憤怒,都會傾壓到他這個陳留王氏的頭上。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這兩個王氏怎麽看著那麽像你陳留王氏呢?屆時濮陽王與其他從龍有功之人也能恰好借這個勢頭,把陳留王氏平掉,降低輿論壓力的同時,也留出巨大的權力空白。
陸昭的意思,王嶠也很明白。這個危機你陳留王氏打算怎麽解決?不用怕,我是皇後,手中有皇後令印,同樣有一定的解釋權。以前王陸的關係不是很好嗎?維護住我的解釋權,便維護住你家族的命運。陸家仍有力量。
王嶠望向禦座,眼見陸昭的笑容也柔和些許,於是道:“皇後殿下,臣今夜多有失禮,還望皇後勿怪。皇帝陛下深陷危機,或失國本。臣請皇後出麵,主持大局!”
閶闔門下,徐寧仍在焦急地等著消息。幾名內侍、宿衛接二連三的傳過話後,徐寧的臉色也不免更加陰鬱。
王嶠前往浮圖所滅火,隨後曇靜等僧眾便被引入皇後居所避難,而王嶠更是直入皇後殿中與其密談,且氣氛頗佳。
“看來此番爭功不僅要勝,還要全勝。”徐寧喃喃自歎。
此時形勢可謂不妙。王嶠爭取到皇後,也就爭取到了皇後令印和陸家勢力,權力極大。哪怕他用禁軍能夠控製濮陽王,王嶠也可以與皇後發聲,將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詔命斥為亂命。陸昭的身份不僅僅是皇後,她仍是政治的參與者,也是牌桌上最有實力的莊家。隻不過因為這次沒有掌握到禁軍,被人忽視了。
在城下苦戰的吳玥與其兵眾,在震天的喊殺聲中看到了“魏”字旗如浩海一般的援軍,也看到了一馬當先、數位猛將簇擁左右的帝王。與此同時,訓練有素的楚軍也在同一時刻,調轉了白刃的方向。
元澈身跨黑馬,手執長槊,單手輕挑,擋在前方的無數利刃猶如花枝一般被掀起。緊接著,馬槊上的銀簇如流星一般刺向前方,突騎強大的貫穿力,輕而易舉穿透了對方的盾陣,刀兵交響,最前方的陣型已被踐踏蹄下,踩入塵埃。
元澈抬手重揮長槊,任浩蕩江風拂動兜鍪上紅色的長纓,拂動他身體裏屬於鮮卑的血液、屬於漢人的血液。血液穿過心髒,劃過喉間,引發噗呲噗呲的耳鳴,仿佛在興奮地宣告他逃脫了詛咒的樊籠。
而孕育他的皇權在觀看他對至高的絕棄,輔佐他的臣工在觀看他對功業的絕棄,憎惡他的世家在觀看他對權力的絕棄,養育他的土地與人民則在觀看他對自身肢體乃至生命的絕棄。於此同時,他自己,則看到那幾百年從未變動的青史書頁,記錄一個君王為臣子陷陣或可悲、或可笑的故事。
或許,無論生死,他都將潰敗。這則故事也會隨著後來執筆者的種種政治目的,闡釋出不同的新意,告誡所有未來即將執掌這片山河的明君們。
或許,青史之中,他會被這樣記載。某帝諱澈,神皇帝長子也。而後羅列他在為幾年的兵災人禍,政令喻教。後因陷陣而死,或雲鎮將之誅。最後或許還會有“使臣曰”這樣的注評:褒姒共叔帶並興,襄後與南夷俱運。
他不知道洛陽的褒姒是否還在堅守她的城池。褒姒是否真為褒姒,叔帶是否真為叔帶,也不是他們能夠定論的了。
但他與她都知道,那些百姓、士卒以及未來的某一些人看到的並不是這些,記住的也不是這些。戰報可以說謊,但戰線不會;記事可以說謊,但人事不會;仕人可以說謊,但世人不會。當執筆者肆意打量曆史的□□並為她換上心儀外衣的同時,並不知道總有一些人可以窺見那一片片永遠耀眼的靈魂。
沒有君王,國仍可為國。沒有門閥,國仍可為國。然而沒有他們,國不過是國土,至於靈魂早已不複存在了。
豔陽下,長槍與長槊並進,白馬與黑馬駢馳。
一支馬槊刺過。
“陛下小心!”
陸昭生產可謂順遂,但一連幾日宮縮疼痛,也不得不臥床休息。深秋瀑雨,她與嬰孩攏在床榻一角,幾隻麻雀在簷下撲棱來撲棱去,次方天地似乎隻有安睡是才是寂靜的。
在這方夢裏,月華如晝,月華如霰,時而如錦雲捧珠,五色鮮
熒,時而磊落相匝,如刺繡無異。隔著那道深深宮牆,是夕日一雙人影,交頸喁語。
“孫策傷麵,悲憤而亡,我不願為此,令卿卿守寡。”
那人影越來越真,暴雨似化為金戈鐵馬在夢中馳嘯而過。觸犯利益的英雄,被亡魂深深憎惡的英雄,身披鮮血與箭簇默默走來,慢慢伸出手,在微微顫抖中,他用指掩住了她的嘴唇。
聲音一次又一次地重複,旋繞在夢境裏,如同深宮中的更漏與敲梆,同步同調地交疊、覆蓋,在某一時刻,共同發出最終的振鳴。陸昭猛然驚醒,隻覺得整個房間都是他的聲音,雖然他並不在此處。
天地間是如此寂靜,陸昭垂下頭,先聽了聽身旁女兒均勻的呼吸聲,才繼而聽到窗外的雨聲,又噪又碎,此起彼伏,這是真正的現實。可夢卻由人編織,瑰麗的人生弧線,掙紮與妥協,迷茫與叩問,反抗與鎮壓,解脫與不得解脫,由來已久,早有定論。
閣內幾名近侍早已疲憊入睡,陸昭披衣起身,手執燈燭,默默推開窗。暴雨的轟鳴掀入閣中,在一片晦暗中,那點昏黃的燭光仿佛是天地間唯一的顏色。同樣,穿過濃濃的黑暗,陸昭看還到回廊盡頭斂袍而立的周恢。
遠在洛陽的王嶠同樣看到了星變。但在掌握著讖緯學以及各種經論的世家眼中,那條黯淡的光帶無疑是更具有利用價值的輿論之劍。熒惑入南鬥,出鬥上,行疾,天子憂。又因皇後早產誕女,濮陽王入洛或許是那片淡紅色星雲下可以演繹的最美好的故事。
而這個美好的故事,也在今日雨夜迎來了它的最高.潮。
江州軍報,皇帝陛下於湓口與儲君交戰,身負箭傷。現以吳玥假節鉞,加驃騎將軍,督荊、江、揚、豫、兗、司六州軍事。
軍報由江州刺史府與征東將軍府共同發出,並附加有皇帝印璽的詔令,隻因驃騎將軍印未授,而先以征東將軍府署名。軍報通過閶闔門,吳淼處也有確認,因此命人將詔令直接送往禁中西省,並傳話督促王嶠安排濮陽王入洛事宜。
王嶠接過軍報,幹笑幾聲:“若隻是箭傷,便不必授吳玥如此權柄。隻怕陛下傷勢甚重,更有可能是為保前線軍心,秘不發喪啊。”
王儉卻頗為疑惑:“若是秘不發喪,何不見皇帝大寶傳入京中?陛下當知陸氏產女,無子嗣可繼位,總不能使印璽落入鎮將之手?再不濟,馮讓將軍一向為陛下親重,此事總要回京露麵,稍作安排。”
王嶠聞言頷首:“你所言也是在理,隻是陛下之死恐非南蠻所為。”見到王儉忽然露出驚疑之色,王嶠趕忙解釋道,“太保此番雖駐守閶闔門,但論兵力,不如馮諫,論先後,不如我等首倡者,若想在時局中獲得超顯之位,應會在未來某日親自奉璽與新君。”王嶠說完,也知太過糾結此事無益,再向王儉囑咐道,“事發倉促,也難完滿,稍後你隨我共赴閶闔門,拱護濮陽王,萬萬不可出錯。”
濮陽王入洛頗為順利,洛陽令誠然在陸氏手裏,但上有中書製詔與司空加印,內有禁軍靜遏內外掌控大義,陸遺也不好強阻,隻得放行。然而陸遺也並非沒有應對策略,在濮陽王入都之後,陸遺便主集兵力於都南,確保力量可以覆蓋太倉、明台與銅駝街。
雖然已暫定濮陽王將由閶闔門入宮,然而皇宮內部也並非絕對安全。王赫據守北麵承明門,但因宣光殿仍禁錮行台重臣,導致金墉城軍隊意欲衝破承明門,奪回行台一眾臣僚。此時,徐寧已經收納兒子徐鳳先前從北門帶的兵眾,洶洶而來。
眼見自己身後已經氣勢萎靡的七百宿衛另並親直、班劍,王嶠也不由得麵色凝重:“還請右衛將軍先守宣光殿與千秋門,控製魏鈺庭等重臣,待濮陽王入省,政令即可暢通。此重任,非右衛將軍不能擔當。”
“司空意欲何往?”徐寧凝視著王嶠。
王嶠早已召集宿衛,斜望徐寧一眼,隨後道:“眼下態勢,當盡快前往浮圖所,將玄能等人逮捕,整理罪狀,再速請濮陽王門下薑彌出任廷尉,以正視聽,確認異兆之說。再往皇後居所,引禁軍集中用事。”
徐寧微微眯起眼睛。
王嶠身旁的王儉見徐寧麵色不豫,冷不防地提醒著:“此事,右衛將軍不好插手。且此次涉及宗法禮教之大事,過問抉擇也屬司空分內。”
徐寧隻是冷笑一聲,轉身走出殿外,隨後對幾名禁軍武將招手道:“宮禁之內有司空坐鎮,自然無憂。濮陽王入閶闔門,太保、領軍資望甚隆,恐逼拶威壓,速隨我前往閶闔門,迎接濮陽王!”
禁軍大部分將領自然與徐寧一道行出。王嶠眼見這一幕,臉色也變得極為難看。濮陽王入禁中,自然率先景從定事者分功最大,最為看重。且徐寧所言沒錯,吳淼身為太保兼司徒,吳家手中更可能握著皇帝玉璽,馮諫身為領軍多年,如果濮陽王想快速在宮內建立自己的製衡力量,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合作對象就是徐寧。而徐寧無非是由馮諫借以製約吳、王兩家,亦或是被吳家引用分抗王氏地位,都很從容。
不過你有孟光妻,我有梁鴻案,王儉本身擁有台臣背景,有掌管七兵部,對日後京畿附近及各州的軍方人事疏理也極有幫助,又是兗州世族的代表。因此權衡一番利弊後,王嶠向王儉使了個眼色,王儉便快速追了出去。
徐寧快步疾行,右手緊緊握在佩劍的劍柄上。他所擁有的渠道得知,皇帝重傷不治,馮讓等秘不發喪,前線戰事早已盡托吳玥。還說什麽詔捕浮圖所僧眾,整理罪狀,分明就是意欲在事後除掉自己。
而王嶠之所以讓自己等在宣光殿,無非是因尚書令印不在魏鈺庭手中,待濮陽王入宮之後,宣光殿不過是一個發布詔令的場所。隻要王嶠控製濮陽王,並收繳皇後印,那麽聯合吳家就能夠掌握更具權威的製敕權,駐守在宣光殿的自己,不過是陪襯而已。屆時再攛掇僧眾,自己這個中書令兼右衛將軍便可被輕易摘除。
徐寧滿麵陰騭,望向不遠處的浮圖所。
殿廊下,王嶠望著自己帶來的這些兵眾,反倒有些擔憂。
有了徐鳳的前事之鑒,王嶠明白由於有吳淼、陸昭兩人的存在,宿衛中的情況要比自己想象的複雜得多。這些人通過吳淼、陸歸、陸昭等當年任中護軍與殿中尚書晉升,可以說能夠直接受命於吳淼與陸昭兩人。徐寧既已先帶人前往閶闔門,自己的剩餘力量也就有限。即便濮陽王能夠入宮,王嶠也沒有足夠的信心有絕對力量掌控濮陽王。
且控製皇後,必然要與馮諫部交鋒,未來三股禁軍勢力必將有一場交戰,接下來的局麵會糜爛成什麽樣子,他也不敢斷言。
正當王嶠猶豫時,忽有人喊報道:“稟報司空,浮圖所走水,現禁衛人手緊缺,可否先請司空調撥部分禁衛前往救火?”
洛陽剛剛下過一場暴雨,此時建築物潮濕,不會因秋季幹燥而走水,此番必是他人縱火。而縱火之人王嶠也能猜到,必是徐寧。
王嶠心思微動,立刻隨那喊報侍衛行出,召集部眾道:“走!走!速往浮圖所。”
王嶠也很明白,眼下局麵徐寧、吳家都能成事,若自己再不增加一二籌碼,自己的司空之位或許都難保住。於是,一行人趕忙前往浮圖所救火。
浮圖所大火,直侵宣光殿之東,時值北風起,火勢益急。
一切都晚了。
浮圖四周彌漫著桐油的味道,大火已至浮圖頂,轟隆一聲,塔腰的一根立柱折毀了。
由石柱與水磨金磚造就的講殿尚未被大火侵沒,玄能此時起身,道:“你們隨我來罷。”
曇靜與曇攸原本還在於玄能對峙,聞得此言先是互望一眼,又與其餘僧眾相視,旋即跟隨玄能身後。
玄能領眾僧走到佛像前停下,望著佛像袈裟的一角,閉目念了一聲“罪過”,而後右手伸向須彌座上。澀平、罨澀、壺門、仰蓮、束腰、合蓮、罨牙、牙腳,在藻井天窗漏下的光塵中,有金風之輪,有情業之力,有階道寶牆,有欄楯羅網。正對著南麵的石刻上,有真實的人影魚行其間,緇衣袈裟的剪影被無限拉長,擬就天神的形狀,而那無非是遊弋於閻浮提眾生相的另一種扭曲。
閻浮提即人間。
玄能望向那片洲陸,耳畔有人竊竊私語,其中疑惑者有之,攻訐者有之,曾害人性命者亦有之。曲折的贍部樹下有閻浮河,河裏的流沙中有閻浮檀金,它們所滋養的靈魂充滿了怯弱與愚昧,尤擅忘恩負義與製造惡業。要救他們嗎?
獄火炎海再一次衝撞殿體,一些燒焦斷裂的梁木木屑順著佛身滾落下來。
在一片驚懼的人群中,玄能仰頭望向藻井下的金身。光塵的背後,是滔天大火所呈現的暗紅色,有血肉與焦土的惡腥,在這片惡腥中,佛像上的金漆漸現赤黃,又呈紫氣,那本是閻浮檀金的顏色。
如此耀眼。
停滯的手默默按下了那棵贍部樹,有鉸鏈的聲音,隨後一條密道入口在佛台後打開。
玄能對身後人道:“皇後對此事早有預見,命我作此機關。入口就在佛像後,你們速速出逃吧……”
曇攸
聽聞此言,眸中閃過一絲驚喜,隨後衝向密道入口,一眾僧人也紛紛擁向密道。慌亂之中,即便是修行之人也無平日的井然有序,隨著殿頂結構一層一層的坍塌,眾人的推擠也變得更加瘋狂。人群之中,隻有曇靜回過頭,望向玄能:“為何要救我們?師傅當知道,一旦我們逃出,就定會為脫己罪而誣告他人。皇後或將為此所陷。”
玄能看著曇靜半晌,一時有些驚愕,隨後又了然一笑,垂目道:“憫此南洲眾生,果報雜雜,壽命不定,猶如幻化。此三昧,不及諸洲遠矣。然閻浮提人仍有三事勝餘三洲。”
“其人於諸教法,勇猛讀誦,記聞廣博,心不忘失;其人於諸清淨梵行,則能精勤修習,期證道果;其土乃是中華文物之國,一切聖賢,皆出其中,其人易化,所以佛之降生,必在斯土。”
玄能走向曇靜身前,將一串佛珠交到對方手中:“有此三事勝,怎不堪救?”
轟隆。
“師傅!”
最後一根主梁坍塌,一端落在釋迦摩尼像的肩上,一端落在凡人的身軀上,而凡人的身軀又因脆弱與卑微,承受著原本更多的重量。
血水流淌在石磚上,而梁木下的玄能隻是死死咬緊牙關,以身軀為密道入口撐出一片空間。
被玄能推倒麵色慘白的曇靜跪下身來,聲音顫抖:“師……師傅不該為我擋此劫難。”
趴在地上的玄能微微抬起頭,笑了笑道:“吾踵佛跡而行,是為方便法門。既為方便,必藏禍殃。今日形骸俱毀,乃應失舍取之道,吾坦然領受既可。與物無關,與人無關,你也不必自責。”他望著曇靜,用力握了握對方的手,從喉嚨裏擠出最後一絲聲音,“快去投奔皇後。”
力有竭盡,生有竭盡。光焰點燃塵埃在空中綻裂開來,飛旋消散,壯美過煙花,寶相如金輪。玄能閉上眼,隻聽風中隱約有佛鈴輕轉,梵唄頌聲。
“稟報司空,火勢太大。”一名宿衛走到王嶠身前,“我等已盡力撲滅外圍,隻是裏麵的人怕是難活了。”
王嶠望著火光彌漫的浮圖塔,歎一口氣:“相謀者俱行於前,若我等再無所獲,恐為他人腳下墊石。走!速去皇後殿!”
此時王嶠也比平日多了幾分搏命的誌氣,也等不及援兵入宮,先率宿衛班劍快速前往皇後所居殿室。此時皇後宮苑附近已不乏馮諫麾下宿衛巡邏。見王嶠氣勢洶洶,便有宿衛上前意欲攔下:“王公留步!請王公暫停於左門,容末將先行稟報,再作導引!”
王嶠並未理會,隻是疾步向前,隨後揚一揚手中江州的軍報,高呼道:“軍情急報,事關國祚,我與太保臨危受命,難作詳告,亦不可久留。若爾等尚有勇義,速速隨我入拱皇後周圍,相從共事!”
皇帝生死,王嶠不敢多言,但也必須要把事情說的更為危急些。那些輕信者若能集結起來,也是一個頗為可觀的數目。
此言一出,宿衛嘩然,既難作詳告事關國祚,又能讓太保、司空同時臨危受命的大事也隻有幾件。很快便有人領隊行出,作出表態:“既為國事,某應司空倡義,隨司空共事!”
眼見加入的隊伍漸漸壯大,王嶠的步履更加堅定,一麵前行,一麵向道旁兩邊拱手道:“禁軍宿衛,世享皇恩,今日誓死,救國於危難,來日功書闕閣,封妻蔭子!”
“誓死效命!”
圍拱皇後殿乃是甲胄精良的禁軍精銳,此時已然列陣,奉命阻擊。
王嶠也不得不停下來。
此時侍女霧汐從殿內行出:“皇後有言,司空是舊交,請司空入內相談。”
王嶠衡量一二,也料定陸昭不會拿他怎麽樣,便整理好衣冠,解劍行入殿中。
殿內陸昭端坐,座屏的後方傳來嬰孩時而哼唧的聲音。片刻後,殿內靜默,王嶠走上前,行禮道:“臣尚未恭喜皇後順誕公主。”
陸昭的臉上卻不辯喜怒,隻淡淡道:“司空所為,似乎悖離前約啊。”
王嶠聽聞此言也隻能繼續厚著臉皮,道:“實在是事有不得已。”說完又將江州軍報遞給在一旁侍奉的劉炳,“請皇後先行禦覽,再做決定吧。”
“誠然我命。”陸昭將軍報讀了一遍,臉上卻是一副早已知曉的樣子,“不過,司空隻曉後事,未知前因啊。”
陸昭說完,劉炳同樣將一份詔書交給了王嶠,正是元澈曾在陣前宣讀的《為忠義疏》所改的詔書,而且還非副本抄本,乃是真正的詔書。
王嶠對此事雖然已有所耳聞,但細覽之後,仍有些懵然,隨後目光中露出一絲驚恐。這篇詔書雖說是揭露司馬家的得國不正,但裏麵同樣痛斥了諸多世族,其中以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為多。譬如鄧艾《徙戎疏》揭露並州戎事,與後期劉淵成勢,都賴以太原王氏的王渾王濟父子。沉殺兄侄的王舒,乃是琅琊王氏。號稱江左管夷吾,但舉扇隻知“元規塵汙人”而不聞江北胡塵,默認王敦行逆並殺周伯仁,也是琅琊王氏。最後叛晉歸宋,又在劉宋蕭齊諸多大位清洗中耀眼而出的,也是琅琊王氏出身的王弘、王僧亮等人。
太原王氏、琅琊王氏,加起來罵的比司馬家都多。這種政治信號他王嶠要是還看不出來,也就別當這個司空了。
這份詔令如今流傳於數萬大軍之中,甚至應該已傳至荊江乃至豫州。此次,濮陽王勝,整個軍功體係的第一波憤怒,都會傾壓到他這個陳留王氏的頭上。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這兩個王氏怎麽看著那麽像你陳留王氏呢?屆時濮陽王與其他從龍有功之人也能恰好借這個勢頭,把陳留王氏平掉,降低輿論壓力的同時,也留出巨大的權力空白。
陸昭的意思,王嶠也很明白。這個危機你陳留王氏打算怎麽解決?不用怕,我是皇後,手中有皇後令印,同樣有一定的解釋權。以前王陸的關係不是很好嗎?維護住我的解釋權,便維護住你家族的命運。陸家仍有力量。
王嶠望向禦座,眼見陸昭的笑容也柔和些許,於是道:“皇後殿下,臣今夜多有失禮,還望皇後勿怪。皇帝陛下深陷危機,或失國本。臣請皇後出麵,主持大局!”
閶闔門下,徐寧仍在焦急地等著消息。幾名內侍、宿衛接二連三的傳過話後,徐寧的臉色也不免更加陰鬱。
王嶠前往浮圖所滅火,隨後曇靜等僧眾便被引入皇後居所避難,而王嶠更是直入皇後殿中與其密談,且氣氛頗佳。
“看來此番爭功不僅要勝,還要全勝。”徐寧喃喃自歎。
此時形勢可謂不妙。王嶠爭取到皇後,也就爭取到了皇後令印和陸家勢力,權力極大。哪怕他用禁軍能夠控製濮陽王,王嶠也可以與皇後發聲,將不符合自身利益的詔命斥為亂命。陸昭的身份不僅僅是皇後,她仍是政治的參與者,也是牌桌上最有實力的莊家。隻不過因為這次沒有掌握到禁軍,被人忽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