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乃祖宗之基業,元氏之山河。血脈相繼,授事至親,陛下若能以大業托於嫡親,述遵先旨,臣等必謹遵詔命。”
“此番動亂,陛下龍體未愈,難視朝政,然而誅殺叛逆,之所以成事,乃因濮陽王盛年富力,胸懷大器,是以人心所向,天命所望。如今奸惡既除,濮陽王已入朝用事,既有仁德之名,更具治事之功,攜滿朝忠骨拱護陛下,陛下不可再奪此情,使濮陽王囚居禁苑,行動舉止受他人分處,來日棠棣凋零,實乃宗家之大禍!”
殿內寂寂,鴉雀無聲,誰都沒想到薑彌竟然如此激進。這一番話不啻於逼迫皇帝立濮陽王為皇太弟,否定陸昭權力的法統,甚至可以引申為逼迫皇帝遜位。
陸昭望向禦座上麵色陰沉的元澈,又看著殿內涇渭分明的雙方護軍,隨後解下腰間的百辟長刀,拔出半截刀刃。尚未幹透的血跡滲著刀刃凜冽的寒光,映入陸昭眼眸,順著刀鋒,直接指望濮陽王。
“自九月至今,雲羅霜鋒頻現於宮牆之內,鼓角旌旗屢出於闕門之上,朝臣禁錮,宮人囚鎖。吾雖為女子,自恃帝家王氣,不敢空勞玉輦,思存親憂,藥手拭淚,身負甲胄,將命無違,唯恐榱棟崩頹,大局難存!”
陸昭邊說邊踱步,目光卻死死鎖住濮陽王,“瓜葛之纏,親親蔓蔓,露滋日耀,恩情積年,豈能因時節變幻,幾日羸病,而廢尊奉,裂王權?吾乃東吳遺族,衍齊舊姓,此身所長,皆在恩親,此情所係,俱在君王。若使人望侵逼正統,明器迫隘神器,伏節身死,便在此日!”
刀劍拔出,濮陽王等人俱向後一退,而守衛於大殿內的吳淼也拾級而上,隨後禁軍係數斜戟而立,陣型一束。
元澈則眼皮一抖,也沒想到自己的瓜葛之辭又被利用了一次,還被用得如此虛情假意。不過陸昭的意思也很明白,我與君王有恩情,想一句話就逼皇帝退位,斷無可能。你濮陽王與皇帝雖然也有手足之情,但你在逼皇帝退位,這就是你我之間的差距。更何況,我冒著生命危險收拾出來的局麵,想被你們摘了桃子,也要問我背後利益集團答不答應。
陸昭的反應可謂悍然,連薑彌的人也頗為驚詫,一時間倒不知如何應對。
倒是濮陽王,忽然跪倒在地,哭訴道:“兄長病重,臣弟恨不能拱護左右,侍奉湯藥。幸得皇後持重,保全大局,以掩臣弟疏忽之罪,不當之失。皇後之功,臣弟不敢比羨,唯願同效此節,伏屍禦階,亦不會汙名青史,使此情永為暗聲!”
“大王你……大丈夫怎能將自家權柄輕授別姓?”薑彌急火攻心,以致不能言語。他明白元湛的選擇,向皇後俯首稱臣,其實就是建立皇族統一戰線,把肉爛在自家鍋裏。“大王,皇後之心,豈止於一功!大王今日既退,我等俱係牢獄,大王又何以脫身?必將永擔此罪啊!”
“嗬……”元湛目光微動,忽而展頤,其暗淡蒼白的容顏似乎因一絲誠心而光彩頓盛,“今日既退,我自永擔此罪。如若不退,這禍亂天下之罪我更擔無可擔。至於權柄輕授麽……權在我家,天下誰家?權柄雖授別姓,也比被朝臣世族奪權架空要好。我既身為王族,身上終對這世道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隻望大舅放下屠刀,切勿再執迷不悟……”
“頹誌蠢物,不足興邦,誠能禍國!”薑彌的目光由不解轉為暗淡,繼而變得格外陰狠。話音未落,薑彌便一把將元湛拖回己方宿衛中,隨後將手一招道,“諸社稷功士,皇後欺壓皇嗣,囂張至此,懇請我大魏忠貞之臣,誅其於階下,以明正祚!”
緊接著,薑彌周圍的宿衛也亮明刀槍,而盧霑之子盧誕從人群中持劍走出,悲愴道:“我父身死,皆為賊婦所賜,今日血濺三尺,誓與妖後不共戴天!”
陸昭望著眼前的少年,語氣倒是平和:“爾父當年任詹府一小吏,卻以我等血親複仇誅殺虞衡為失之公道。如今身後孤子,卻以血親複仇為念,實令人唏噓感慨。”
隨後陸昭輕蔑一笑,將鑲金嵌寶的刀鞘隨手擲於一旁,單手執刃,不徐不疾地向前行進。寒鋒追隨著她的衣裾與行止,如排輕風碧浪,摒棄了周遭的宿衛與朝臣。
持劍決鬥的華姿與冶容,曾被兩年前的亂臣賊子演繹過。而此時,不同於眾人曾見識過的狠戾逼淩與光彩豔爛,微垂的鳳目與襟袍,更像是天光沉落在寂寂春庭中的無量慈悲。
“若為執念,一決生死。若為父節,屏退一旁!”
少年是衝動與懵懂的,然而魏鈺庭明白,這是陸昭在極力保全盧誕的性命乃至於其父子的名節,因此趕忙將盧誕拉至身後。
盧誕退到一旁後,薑彌身後的部分禁衛軍也有所猶豫。正當這時,門外又有宿衛通報:“禁苑外有禁軍兩千,自稱已斬逆賊王儉頭顱,拱護公主入苑,拜見帝後。”
薑彌見盧誕退後,已知大勢不再,麵如死灰,但聽到宿衛通報後,卻忽然昂首大小起來,進而戟指陳留王氏諸子弟道:“謀逆之名,何其深重,王尚書豈敢輕作險謀?陸氏用計,隻為將爾等拖入彀中。事已至此,爾等難道還要猶豫,以須眉朝士之身,而屈服區區女子勢焰之下?”
起初,那些王門子弟還有些搖擺,但漸漸的,一部分人也明白了陸昭的所有行為。把公主拋棄在外,落入王儉之手,不是天家冷漠,而是讓那些搖擺不定的宿衛有一個大義的出口。
至於這些宿衛什麽時候會搖擺不定?那自然是君王降詔要召見濮陽王並授予薑彌部分禁軍事權的時候。罪惡終須有人承擔,因為人心不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盤算計,都害怕天塌下來砸死的是自己。陸昭掌控皇帝這麽久還引而不發,層層退讓,就是要讓他們為了自己心中的大局而互相攀扯,互相指摘,最後變成人人皆盼皇後主持大局。
現在,拱衛公主的兩千禁軍既有為王儉定罪的必要,也有為王儉定罪的權力。那麽他們這些王門子弟也不再有與這些禁軍同樣的立場,支持濮陽王發動一場真正的兵變,是他們沒有選擇的選擇。當他們還因昔日與陸家的情誼自以為有轉圜餘地時,今日沿著留血的刀鋒回望,那雙眼睛也必然是他們最熟悉的。
說話間,薑彌早已拔劍在手,直接撲向最近一名皇帝宿衛,一劍刺穿其咽喉,隨後環顧左右,猙獰大笑:“為國驅使,誅此易鼎之賊!爾等滿門兒郎,若非簪纓封侯,必為西市懸首!殺!”
鮮血已落,再無立場可選,此時每個局中人心中的凶戾與絕望都被激發出來,一如叫囂的野獸。
大殿中的金柝聲好似一場禮樂的鍾磬交鳴,有人高呼,有人悲鳴,有人掙紮其間。扭曲的動作,扭曲的嘴臉,不是不痛苦的,它之所以無法停止,不過是因權欲而沸騰的血液。
虛弱的帝王並不能久坐,他隻是平靜地目視著一切原委與一切結果,他無力阻止親人的痛苦,一如他無力阻止這場沉默的奪權之戰。
“走到這一步,這真的是你要的結果?”他望著陸昭,“完成這場殺戮,即便你有大義加身,也逃脫不掉青簪史筆的討伐。”
政治中總結的智慧堪稱瑰寶,而智慧的累積也如過勁的繩索,捆住了正義。當被困住的正義拿起刀鋒時,必然也會砍傷自己。曆史在迭代,黑暗的智慧向著瘋狂旋轉深陷,它與□□的壽命一樣,是人們無法逃避的終點。
為了拯救而選擇一部分人的犧牲,是鬥爭,是清洗,是政治包藏的禍心,卻同樣也是新生奮力的延續。
飛濺的血液打濕了陸昭的額發,濕漉漉地搭上眉梢。血水順著麵頰徐徐流淌,匯聚到下唇,在凹陷處停留許久,才緩緩滴下。
“我們用盡畢生獲得權力,不過是為把權力關進樊籠。”她說,“文景之所以盛世,是因有功臣貴勳的製約。今日血汙,亦是青史加諸於我的製約。”
元澈隻覺心中震撼,忽然想去抓她的手,但身體又輕又涼,連神識都要被這種震撼剝離。他忽然意識到,他一生都希望解開她身上的枷鎖,而她則要走向囚籠,並且終生披此枷鎖。
“對不起,元澈,這是我的選擇。”
那些配得上自己野心的人,在理想達成時,獲得的都不是快樂。而元澈知道,陸昭這一生,即使是快樂,也不會太快樂了。
此身為國,便無以為家,意深者從來言簡,權重者必然情薄。
一場屠殺自殿中蔓延,直至中庭。枯萎的荷花沐浴在朝陽與鮮血中,綻放著最後的冶豔。
第426章 碧草
待元澈身體恢複大半, 偶爾可以下床走動時,已是第四年的春天了。
雖然兵變的結果毫無懸念,但政變的結果一直拖了數月才一錘定音。
陳留王氏諸子雖未在兵變中盡死, 但也在之後的司法論罪中以謀反論處。而洛陽城外有陳留王氏部曲,皆已被劉光晉等出兵壓製。天網雖疏, 法不容漏, 此次論罪,主持者乃是彭耽書。原本可能因王氏勢力龐大而糾纏遷延數年的審判,早在兩年之前, 在其手下迅速了結。
倒是遠在揚州的王佑,看似一生木訥, 卻在最後關頭押送蘇瀛入京,揭露其人與徐寧等人的罪狀, 得以輕罪論處。至於王襄一脈,王謙以失職之罪禁錮終身, 而王謐則在父親王襄病逝之前趕到,披素服喪, 躲過了一場浩劫。亦有人說, 王襄之死乃是自
度而裁。
濮陽王亦未死於兵亂,但也由於涉事其中而廢為庶人。一切塵埃落定後,褪去章服的元湛緩緩走在冰灰色的甬道上, 時有風來,衣袖飄擺。那身衣影與落花一樣,無奈飛揚, 無所依傍。他們輾轉西東, 為風雷雨雪之勢所用,有些會落入肮髒禦溝, 但仍有幸運的,落在裀席之上,得以從容凋零。
陽光很好,好到他不敢相信他這一生都在被陰雲籠罩。
上巳前後,洛陽下了好幾場雨,青草已然盛綠,朝雲靉靆,朝露未晞,一隻雀兒倉皇起飛,卻在空中撲騰片刻,一頭栽入草叢。此時,從外麵一路返回的女孩與那隻雀兒一樣,一頭撞進了父親的懷中。她吃力地攀上父親的膝頭,見殿內還跪著幾名僧人另並朝臣,這才收斂稍許,整理好衣裙,靜坐一旁。
“龍門古陽洞石像勘造如何了?”元澈閉目而坐,一邊發問。近兩年來,陸昭以聖後身份視朝,他愈發殷勤禮佛。
曇靜自四年前宮變,便自陳罪孽,請求流放至龍門,率領一眾罪僧開鑿石窟,畢生服此苦役,為二聖祈福。
“回陛下,新造石窟用平棋藻井,六格蓮華,盤繞八飛天。主佛像兩尊,兩像一窟,東像已大體完成,姿容雄偉剛毅,不怒而威。西像已具雛形,形容俊美,慈目微垂,亦是法相絕倫。側柱有香音神,八力士……”
曇靜的聲音隨著帝王的目光漸漸遠去,在半夢半醒的幻覺中攪起淡淡漣漪,層層擴散,緩緩消弭。
在一旁侍奉的魏鈺庭等人正遲疑著是否喚禦醫入內,卻見元澈將將起身,向他招手道:“魏卿,此像將成,封禪一事你便與聖後商議吧。”
“陛下?陛下果真無事?”魏鈺庭心中一酸,隨後低聲道,“封禪泰山一事,今日一早聖後不就與陛下商議過,因太過靡費,暫時不辦嗎?”
元澈聽到這話,動作僵住片刻,隨後微笑道:“是了,是朕思入神迷……”
元澈歎息一聲,便撫了撫膝邊公主的頭,輕聲道:“吳老國公病重,你母親正要帶你出宮探望,你怎麽還在內苑亂跑?速速去你母親那裏,為父也能得片刻清閑。”
聽到父親驅趕,女孩也有幾分失落,清清冷冷道:“涇渭合流,終有一色顯。人處世間,自有一處歸。國公彌留,不因我等而不舍。孩兒來去,亦不由他人以使驅。”
說完後,女孩把頭一揚,擰身出殿。
元澈怔怔望著那扇殿門好一會,這才將視線收回,尷尬一笑道:“家有頑童,實在是讓眾卿見笑……”
魏鈺庭等人也連忙慰言一二。
“台省的事,已無需朕來牽掛,不過日後眾卿的路,朕還有些許掛懷。”元澈繼而望向以魏鈺庭為首的寒門們,眼角也有幾分濕痕,“假如……假如朕退居稱誥,聖後稱皇,爾等當作何為啊?”
“臣……臣等必力阻此事!”一眾臣僚跪倒在地。
“魏鈺庭,你現在是尚書台魁首,你覺得呢?”元澈的聲音增高了幾分。
並沒有長久的沉默,魏鈺庭恭謹道:“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所善,吾當順而從之。”
春風傳花信,深宮懼人言。
新一輪權力的洗禮,總還有宵小、有別有用心之人,矚目著尚未幹淨的血跡。帝王殿中的對話很快傳至陸昭的耳中。而後者隻是輕輕擺了擺手,似乎對這種為鞏固權力而生的殺戮並無興趣。
孫權稱帝,除了諸葛孔明以外,所有的大臣都主張對吳宣戰。不是因為他們多忠於蜀漢,也不是因為他們明曉昭烈皇帝的情義,更不是他們不通政治。而是他們怕擔責,隻有諸葛公才有資格承認孫權罷了。
素手翻閱青史,陸昭耐心的將幾個簡單的字指認給公主看。三國,那是漢末英雄的畫卷,有人懷抱理想決絕而死,有人擁抱初心跌撞前行,無事不可歌,無事不可歎。
次日,魏鈺庭入內覲見,一派從容坦然。朝中欲設政事堂,除此之外,關於科舉的聲音,關於女官的聲音也開始不絕於耳,然而聖後倒不急於張聲,一切都在有序進行。魏鈺庭對於這樣的執政節奏早已熟悉。那些輝煌的、美好的東西,一鼓作氣喧囂澎湃而來,便不是輝煌的、美好的。那些輝煌、美好的東西永遠都是循序漸進,有序流動。
或許,聖後的那個期望也是如此。想至此處,魏鈺庭試探的抬起頭,望向禦座。
沉靜的鳳目也於此時默契地望向他,隨後將一封製書推至他的麵前,乃是皇帝退居內苑,改製稱誥之事。當然,皇帝的改製稱誥,乃是未來聖後改製稱帝的鋪薦。
如今的中書令是顧承業,敕製加中書令印,實在無需他的意見。這一推,是對他本人想法的絕對尊重。
魏鈺庭也就從容道:“其實陛下尊為聖後,也可以一直攝政掌控權力的。若要稱帝,諸多事務,隻怕難得從容。千年的男尊女卑不能一朝一夕消解,延傳百代的帝位製度仍需集權來解構,這個過程,會有冤案,會有酷吏,會有生者歌悲,會有血流漂杵。盡管陛下之功業堪以加冕,但若以虛名落為實名,仍需整個時代為陛下付出,還望陛下相忍為國。”說完,魏鈺庭把詔書呈回。
陸昭卻並沒有接,隻道:“若未贈其太阿,勿將天下之末望寄諸其上。若未得於大音,勿將鴻蒙之槁梧寄予其間。千年的男尊女卑,出自諸公之口。百代帝位的製度,出自諸公之謀。若諸公以此成見為先,以此法統為先,而非以天下人福祉為先,則冤案不為錯案,酷吏實為良吏。相忍,相忍,兩相為忍,魏公與我,各自為勉吧。”
窗外的濃雲緩緩湧動著,天空忽明忽暗,然而深層裏似乎仍預示著晴天。一隻蟲兒從容地在草葉上蠕動,有些事,不收便不能放,不退則不能進。
至此之後,聖後輿駕便甚少停留皇帝居住的禁苑,在此敏感的時期,似乎這對帝後皆相安無事。然而,在即將入夏之際,久居苑中的皇帝忽然提出邀請,要與結發多年的妻子一同策馬郊外。
春庭落景,春山晚靜,簡淨的時服在月色下近乎通透的幽白。這一次,他仍扶她上馬,從容落鞍。馬蹄踏碎碧波般的長草,流螢飛於衣袖間,如同花瓣片片離枝。
兩人再一次同乘一騎,陸昭的背再一次自然而然地貼在元澈身前,同樣的體溫,同樣地鬢發,不同的是共執韁繩的雙手。馬兒疾馳而出,不再急躁,不再急促,其中仍有激烈的抵觸,亦有輕柔的試探。
最終,兩股不同的力量仍舊匯聚一處。
然而馬兒跑了很久,跑了很遠。
春生碧草之油油,可以懷宇宙之高遠,可以登高台而寫憂。
“此番動亂,陛下龍體未愈,難視朝政,然而誅殺叛逆,之所以成事,乃因濮陽王盛年富力,胸懷大器,是以人心所向,天命所望。如今奸惡既除,濮陽王已入朝用事,既有仁德之名,更具治事之功,攜滿朝忠骨拱護陛下,陛下不可再奪此情,使濮陽王囚居禁苑,行動舉止受他人分處,來日棠棣凋零,實乃宗家之大禍!”
殿內寂寂,鴉雀無聲,誰都沒想到薑彌竟然如此激進。這一番話不啻於逼迫皇帝立濮陽王為皇太弟,否定陸昭權力的法統,甚至可以引申為逼迫皇帝遜位。
陸昭望向禦座上麵色陰沉的元澈,又看著殿內涇渭分明的雙方護軍,隨後解下腰間的百辟長刀,拔出半截刀刃。尚未幹透的血跡滲著刀刃凜冽的寒光,映入陸昭眼眸,順著刀鋒,直接指望濮陽王。
“自九月至今,雲羅霜鋒頻現於宮牆之內,鼓角旌旗屢出於闕門之上,朝臣禁錮,宮人囚鎖。吾雖為女子,自恃帝家王氣,不敢空勞玉輦,思存親憂,藥手拭淚,身負甲胄,將命無違,唯恐榱棟崩頹,大局難存!”
陸昭邊說邊踱步,目光卻死死鎖住濮陽王,“瓜葛之纏,親親蔓蔓,露滋日耀,恩情積年,豈能因時節變幻,幾日羸病,而廢尊奉,裂王權?吾乃東吳遺族,衍齊舊姓,此身所長,皆在恩親,此情所係,俱在君王。若使人望侵逼正統,明器迫隘神器,伏節身死,便在此日!”
刀劍拔出,濮陽王等人俱向後一退,而守衛於大殿內的吳淼也拾級而上,隨後禁軍係數斜戟而立,陣型一束。
元澈則眼皮一抖,也沒想到自己的瓜葛之辭又被利用了一次,還被用得如此虛情假意。不過陸昭的意思也很明白,我與君王有恩情,想一句話就逼皇帝退位,斷無可能。你濮陽王與皇帝雖然也有手足之情,但你在逼皇帝退位,這就是你我之間的差距。更何況,我冒著生命危險收拾出來的局麵,想被你們摘了桃子,也要問我背後利益集團答不答應。
陸昭的反應可謂悍然,連薑彌的人也頗為驚詫,一時間倒不知如何應對。
倒是濮陽王,忽然跪倒在地,哭訴道:“兄長病重,臣弟恨不能拱護左右,侍奉湯藥。幸得皇後持重,保全大局,以掩臣弟疏忽之罪,不當之失。皇後之功,臣弟不敢比羨,唯願同效此節,伏屍禦階,亦不會汙名青史,使此情永為暗聲!”
“大王你……大丈夫怎能將自家權柄輕授別姓?”薑彌急火攻心,以致不能言語。他明白元湛的選擇,向皇後俯首稱臣,其實就是建立皇族統一戰線,把肉爛在自家鍋裏。“大王,皇後之心,豈止於一功!大王今日既退,我等俱係牢獄,大王又何以脫身?必將永擔此罪啊!”
“嗬……”元湛目光微動,忽而展頤,其暗淡蒼白的容顏似乎因一絲誠心而光彩頓盛,“今日既退,我自永擔此罪。如若不退,這禍亂天下之罪我更擔無可擔。至於權柄輕授麽……權在我家,天下誰家?權柄雖授別姓,也比被朝臣世族奪權架空要好。我既身為王族,身上終對這世道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責任。隻望大舅放下屠刀,切勿再執迷不悟……”
“頹誌蠢物,不足興邦,誠能禍國!”薑彌的目光由不解轉為暗淡,繼而變得格外陰狠。話音未落,薑彌便一把將元湛拖回己方宿衛中,隨後將手一招道,“諸社稷功士,皇後欺壓皇嗣,囂張至此,懇請我大魏忠貞之臣,誅其於階下,以明正祚!”
緊接著,薑彌周圍的宿衛也亮明刀槍,而盧霑之子盧誕從人群中持劍走出,悲愴道:“我父身死,皆為賊婦所賜,今日血濺三尺,誓與妖後不共戴天!”
陸昭望著眼前的少年,語氣倒是平和:“爾父當年任詹府一小吏,卻以我等血親複仇誅殺虞衡為失之公道。如今身後孤子,卻以血親複仇為念,實令人唏噓感慨。”
隨後陸昭輕蔑一笑,將鑲金嵌寶的刀鞘隨手擲於一旁,單手執刃,不徐不疾地向前行進。寒鋒追隨著她的衣裾與行止,如排輕風碧浪,摒棄了周遭的宿衛與朝臣。
持劍決鬥的華姿與冶容,曾被兩年前的亂臣賊子演繹過。而此時,不同於眾人曾見識過的狠戾逼淩與光彩豔爛,微垂的鳳目與襟袍,更像是天光沉落在寂寂春庭中的無量慈悲。
“若為執念,一決生死。若為父節,屏退一旁!”
少年是衝動與懵懂的,然而魏鈺庭明白,這是陸昭在極力保全盧誕的性命乃至於其父子的名節,因此趕忙將盧誕拉至身後。
盧誕退到一旁後,薑彌身後的部分禁衛軍也有所猶豫。正當這時,門外又有宿衛通報:“禁苑外有禁軍兩千,自稱已斬逆賊王儉頭顱,拱護公主入苑,拜見帝後。”
薑彌見盧誕退後,已知大勢不再,麵如死灰,但聽到宿衛通報後,卻忽然昂首大小起來,進而戟指陳留王氏諸子弟道:“謀逆之名,何其深重,王尚書豈敢輕作險謀?陸氏用計,隻為將爾等拖入彀中。事已至此,爾等難道還要猶豫,以須眉朝士之身,而屈服區區女子勢焰之下?”
起初,那些王門子弟還有些搖擺,但漸漸的,一部分人也明白了陸昭的所有行為。把公主拋棄在外,落入王儉之手,不是天家冷漠,而是讓那些搖擺不定的宿衛有一個大義的出口。
至於這些宿衛什麽時候會搖擺不定?那自然是君王降詔要召見濮陽王並授予薑彌部分禁軍事權的時候。罪惡終須有人承擔,因為人心不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盤算計,都害怕天塌下來砸死的是自己。陸昭掌控皇帝這麽久還引而不發,層層退讓,就是要讓他們為了自己心中的大局而互相攀扯,互相指摘,最後變成人人皆盼皇後主持大局。
現在,拱衛公主的兩千禁軍既有為王儉定罪的必要,也有為王儉定罪的權力。那麽他們這些王門子弟也不再有與這些禁軍同樣的立場,支持濮陽王發動一場真正的兵變,是他們沒有選擇的選擇。當他們還因昔日與陸家的情誼自以為有轉圜餘地時,今日沿著留血的刀鋒回望,那雙眼睛也必然是他們最熟悉的。
說話間,薑彌早已拔劍在手,直接撲向最近一名皇帝宿衛,一劍刺穿其咽喉,隨後環顧左右,猙獰大笑:“為國驅使,誅此易鼎之賊!爾等滿門兒郎,若非簪纓封侯,必為西市懸首!殺!”
鮮血已落,再無立場可選,此時每個局中人心中的凶戾與絕望都被激發出來,一如叫囂的野獸。
大殿中的金柝聲好似一場禮樂的鍾磬交鳴,有人高呼,有人悲鳴,有人掙紮其間。扭曲的動作,扭曲的嘴臉,不是不痛苦的,它之所以無法停止,不過是因權欲而沸騰的血液。
虛弱的帝王並不能久坐,他隻是平靜地目視著一切原委與一切結果,他無力阻止親人的痛苦,一如他無力阻止這場沉默的奪權之戰。
“走到這一步,這真的是你要的結果?”他望著陸昭,“完成這場殺戮,即便你有大義加身,也逃脫不掉青簪史筆的討伐。”
政治中總結的智慧堪稱瑰寶,而智慧的累積也如過勁的繩索,捆住了正義。當被困住的正義拿起刀鋒時,必然也會砍傷自己。曆史在迭代,黑暗的智慧向著瘋狂旋轉深陷,它與□□的壽命一樣,是人們無法逃避的終點。
為了拯救而選擇一部分人的犧牲,是鬥爭,是清洗,是政治包藏的禍心,卻同樣也是新生奮力的延續。
飛濺的血液打濕了陸昭的額發,濕漉漉地搭上眉梢。血水順著麵頰徐徐流淌,匯聚到下唇,在凹陷處停留許久,才緩緩滴下。
“我們用盡畢生獲得權力,不過是為把權力關進樊籠。”她說,“文景之所以盛世,是因有功臣貴勳的製約。今日血汙,亦是青史加諸於我的製約。”
元澈隻覺心中震撼,忽然想去抓她的手,但身體又輕又涼,連神識都要被這種震撼剝離。他忽然意識到,他一生都希望解開她身上的枷鎖,而她則要走向囚籠,並且終生披此枷鎖。
“對不起,元澈,這是我的選擇。”
那些配得上自己野心的人,在理想達成時,獲得的都不是快樂。而元澈知道,陸昭這一生,即使是快樂,也不會太快樂了。
此身為國,便無以為家,意深者從來言簡,權重者必然情薄。
一場屠殺自殿中蔓延,直至中庭。枯萎的荷花沐浴在朝陽與鮮血中,綻放著最後的冶豔。
第426章 碧草
待元澈身體恢複大半, 偶爾可以下床走動時,已是第四年的春天了。
雖然兵變的結果毫無懸念,但政變的結果一直拖了數月才一錘定音。
陳留王氏諸子雖未在兵變中盡死, 但也在之後的司法論罪中以謀反論處。而洛陽城外有陳留王氏部曲,皆已被劉光晉等出兵壓製。天網雖疏, 法不容漏, 此次論罪,主持者乃是彭耽書。原本可能因王氏勢力龐大而糾纏遷延數年的審判,早在兩年之前, 在其手下迅速了結。
倒是遠在揚州的王佑,看似一生木訥, 卻在最後關頭押送蘇瀛入京,揭露其人與徐寧等人的罪狀, 得以輕罪論處。至於王襄一脈,王謙以失職之罪禁錮終身, 而王謐則在父親王襄病逝之前趕到,披素服喪, 躲過了一場浩劫。亦有人說, 王襄之死乃是自
度而裁。
濮陽王亦未死於兵亂,但也由於涉事其中而廢為庶人。一切塵埃落定後,褪去章服的元湛緩緩走在冰灰色的甬道上, 時有風來,衣袖飄擺。那身衣影與落花一樣,無奈飛揚, 無所依傍。他們輾轉西東, 為風雷雨雪之勢所用,有些會落入肮髒禦溝, 但仍有幸運的,落在裀席之上,得以從容凋零。
陽光很好,好到他不敢相信他這一生都在被陰雲籠罩。
上巳前後,洛陽下了好幾場雨,青草已然盛綠,朝雲靉靆,朝露未晞,一隻雀兒倉皇起飛,卻在空中撲騰片刻,一頭栽入草叢。此時,從外麵一路返回的女孩與那隻雀兒一樣,一頭撞進了父親的懷中。她吃力地攀上父親的膝頭,見殿內還跪著幾名僧人另並朝臣,這才收斂稍許,整理好衣裙,靜坐一旁。
“龍門古陽洞石像勘造如何了?”元澈閉目而坐,一邊發問。近兩年來,陸昭以聖後身份視朝,他愈發殷勤禮佛。
曇靜自四年前宮變,便自陳罪孽,請求流放至龍門,率領一眾罪僧開鑿石窟,畢生服此苦役,為二聖祈福。
“回陛下,新造石窟用平棋藻井,六格蓮華,盤繞八飛天。主佛像兩尊,兩像一窟,東像已大體完成,姿容雄偉剛毅,不怒而威。西像已具雛形,形容俊美,慈目微垂,亦是法相絕倫。側柱有香音神,八力士……”
曇靜的聲音隨著帝王的目光漸漸遠去,在半夢半醒的幻覺中攪起淡淡漣漪,層層擴散,緩緩消弭。
在一旁侍奉的魏鈺庭等人正遲疑著是否喚禦醫入內,卻見元澈將將起身,向他招手道:“魏卿,此像將成,封禪一事你便與聖後商議吧。”
“陛下?陛下果真無事?”魏鈺庭心中一酸,隨後低聲道,“封禪泰山一事,今日一早聖後不就與陛下商議過,因太過靡費,暫時不辦嗎?”
元澈聽到這話,動作僵住片刻,隨後微笑道:“是了,是朕思入神迷……”
元澈歎息一聲,便撫了撫膝邊公主的頭,輕聲道:“吳老國公病重,你母親正要帶你出宮探望,你怎麽還在內苑亂跑?速速去你母親那裏,為父也能得片刻清閑。”
聽到父親驅趕,女孩也有幾分失落,清清冷冷道:“涇渭合流,終有一色顯。人處世間,自有一處歸。國公彌留,不因我等而不舍。孩兒來去,亦不由他人以使驅。”
說完後,女孩把頭一揚,擰身出殿。
元澈怔怔望著那扇殿門好一會,這才將視線收回,尷尬一笑道:“家有頑童,實在是讓眾卿見笑……”
魏鈺庭等人也連忙慰言一二。
“台省的事,已無需朕來牽掛,不過日後眾卿的路,朕還有些許掛懷。”元澈繼而望向以魏鈺庭為首的寒門們,眼角也有幾分濕痕,“假如……假如朕退居稱誥,聖後稱皇,爾等當作何為啊?”
“臣……臣等必力阻此事!”一眾臣僚跪倒在地。
“魏鈺庭,你現在是尚書台魁首,你覺得呢?”元澈的聲音增高了幾分。
並沒有長久的沉默,魏鈺庭恭謹道:“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所善,吾當順而從之。”
春風傳花信,深宮懼人言。
新一輪權力的洗禮,總還有宵小、有別有用心之人,矚目著尚未幹淨的血跡。帝王殿中的對話很快傳至陸昭的耳中。而後者隻是輕輕擺了擺手,似乎對這種為鞏固權力而生的殺戮並無興趣。
孫權稱帝,除了諸葛孔明以外,所有的大臣都主張對吳宣戰。不是因為他們多忠於蜀漢,也不是因為他們明曉昭烈皇帝的情義,更不是他們不通政治。而是他們怕擔責,隻有諸葛公才有資格承認孫權罷了。
素手翻閱青史,陸昭耐心的將幾個簡單的字指認給公主看。三國,那是漢末英雄的畫卷,有人懷抱理想決絕而死,有人擁抱初心跌撞前行,無事不可歌,無事不可歎。
次日,魏鈺庭入內覲見,一派從容坦然。朝中欲設政事堂,除此之外,關於科舉的聲音,關於女官的聲音也開始不絕於耳,然而聖後倒不急於張聲,一切都在有序進行。魏鈺庭對於這樣的執政節奏早已熟悉。那些輝煌的、美好的東西,一鼓作氣喧囂澎湃而來,便不是輝煌的、美好的。那些輝煌、美好的東西永遠都是循序漸進,有序流動。
或許,聖後的那個期望也是如此。想至此處,魏鈺庭試探的抬起頭,望向禦座。
沉靜的鳳目也於此時默契地望向他,隨後將一封製書推至他的麵前,乃是皇帝退居內苑,改製稱誥之事。當然,皇帝的改製稱誥,乃是未來聖後改製稱帝的鋪薦。
如今的中書令是顧承業,敕製加中書令印,實在無需他的意見。這一推,是對他本人想法的絕對尊重。
魏鈺庭也就從容道:“其實陛下尊為聖後,也可以一直攝政掌控權力的。若要稱帝,諸多事務,隻怕難得從容。千年的男尊女卑不能一朝一夕消解,延傳百代的帝位製度仍需集權來解構,這個過程,會有冤案,會有酷吏,會有生者歌悲,會有血流漂杵。盡管陛下之功業堪以加冕,但若以虛名落為實名,仍需整個時代為陛下付出,還望陛下相忍為國。”說完,魏鈺庭把詔書呈回。
陸昭卻並沒有接,隻道:“若未贈其太阿,勿將天下之末望寄諸其上。若未得於大音,勿將鴻蒙之槁梧寄予其間。千年的男尊女卑,出自諸公之口。百代帝位的製度,出自諸公之謀。若諸公以此成見為先,以此法統為先,而非以天下人福祉為先,則冤案不為錯案,酷吏實為良吏。相忍,相忍,兩相為忍,魏公與我,各自為勉吧。”
窗外的濃雲緩緩湧動著,天空忽明忽暗,然而深層裏似乎仍預示著晴天。一隻蟲兒從容地在草葉上蠕動,有些事,不收便不能放,不退則不能進。
至此之後,聖後輿駕便甚少停留皇帝居住的禁苑,在此敏感的時期,似乎這對帝後皆相安無事。然而,在即將入夏之際,久居苑中的皇帝忽然提出邀請,要與結發多年的妻子一同策馬郊外。
春庭落景,春山晚靜,簡淨的時服在月色下近乎通透的幽白。這一次,他仍扶她上馬,從容落鞍。馬蹄踏碎碧波般的長草,流螢飛於衣袖間,如同花瓣片片離枝。
兩人再一次同乘一騎,陸昭的背再一次自然而然地貼在元澈身前,同樣的體溫,同樣地鬢發,不同的是共執韁繩的雙手。馬兒疾馳而出,不再急躁,不再急促,其中仍有激烈的抵觸,亦有輕柔的試探。
最終,兩股不同的力量仍舊匯聚一處。
然而馬兒跑了很久,跑了很遠。
春生碧草之油油,可以懷宇宙之高遠,可以登高台而寫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