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小屁孩兒,又鬧什麽情緒?
和祁旭這種錦繡叢中長大的天之驕子不同,祁宥從小爹不疼娘不愛的,再加之崔錦之猜測他前世也沒撈到什麽好下場,性子也是陰晴不定的。
雖說平時願意跟她裝一裝,她也看出了祁宥的表裏不一,但他內裏到底怎樣想的,錦之還是不得而知。
就像這會兒,就說了個她明日要開始打工了,他就繃緊了臉色走了。
崔錦之搖搖頭,這就是養一個問題少年的不容易啊。
罷了,她丟下花澆,拍了拍手往書房去,盤算著給這幾個半大的孩子準備課程。
可惜事情並沒有這麽順遂,崔錦之複職的第一天,京城就出了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
第十四章 風雨欲來
卯時時分,明明早早開了春,宮中上下的景致仍是一片荒蕪。
而朝堂之上,更是一片肅殺之意。
自昨日午時接到消息開始,崔錦之就知道,今日朝會必定是一片血雨腥風——禦史台彈劾薛貴妃兄長薛懷忠縱容兒子敗法亂紀,欺壓百姓。
起因是薛懷忠庶子薛為瞧上了酒樓的賣唱女,這賣唱女雖是在外拋頭露麵,經營謀生,性子卻是高傲貞烈。見她誓死不從,薛為好色荒淫慣了,幹脆就強搶民女,擄入府中。
據說她從府中被丟出來時,全身上下已沒有一塊好肉了,隻留了一口氣,當晚就吊死在了家中。
薛為是世家望族之後,爺爺是當朝內閣首輔,姑姑是皇帝最寵愛的貴妃,縱然是庶子,平日裏薛懷忠也十分疼愛他,囂張跋扈慣了,不過就死了個女子,拿些錢財打發了她的家人便是。
——他當時是這樣想的。
但這女子早已嫁做人婦,丈夫是一個進京趕考的讀書人,知道此事,如何肯罷休,可惜蜉蝣撼樹,哪裏抵得過高門望族呢?
官府迫於薛家勢力,強行將此事按壓下去,還勸那賣唱女的丈夫——“不過是個風塵女子,若你以後高中,還愁身邊沒有燕肥環瘦圍繞嗎?”
那人聽完,一言不發地回了家,卻在第二日午時,在官府門口舉火自焚,死前還癲狂地大笑著。
“吾妻被人淩虐致死,我身為夫君卻報仇無門,官府暴虐,聖上無德!”
“今日以我身死,換吏治清明,蒼生同悲!”
崔錦之收到此事消息時,站在窗邊久久不能回神,祁宥握住她的手臂,溫熱的體溫傳了過來,化開些許她心底的酸澀。
“皇後一黨設計薛家,也許本想借賣唱女一事彈劾薛為淩逼弱小,驕奢淫逸,再徹查薛氏是否索賄貪贓。”
崔錦之看著桌上搖曳的燭光,心底忽然湧起疲乏。
“可惜他們錯漏了那位讀書人的心誌,不願接受他們施舍的好處,哪怕以死,也要撼動這早被蛀蟲啃噬地體無完膚的朝野。”
兩條活生生的人命,就這樣輕鬆地成為權力爭鬥下血淋淋的犧牲品。
甚至連死後,也要被人在朝堂上翻來覆去的辯論。
她突然深刻地體會到了,百姓孤苦之怨如何會引起這世界的秩序混亂,管理局又為何要派遣她進入維護的原因。
一陣大風吹來,燭火搖曳地更甚,甚至飛濺出點點燈花,崔錦之耳畔散落的青絲也隨之向後輕揚,她看向窗外黑沉的夜幕,像一張無形的大網,沉甸甸地向下壓去,讓人頃刻間喘不過氣。
祁宥看著她就這樣站在燭火和窗外黑夜的交界處,光影婆娑,讓人覺得十分不真實。
她說——
殿下,您看到了嗎,風雨欲來啊。
這是臣身為您的老師,教導您關於權謀之術的——
第一課。
-------------------------------------
身著明黃色朝服的天子坐於堂前,麵色沉得能滴出水來,視線一一掃過下首兩列站立的朝廷官員們,冷笑了一聲:“首輔大人,可有話要對朕說啊?”
薛首輔幹癟的臉上一片平靜,聽到令和帝點他,雙手執笏出列,恭敬道:“老臣知道此事後,立刻將這個不成器的孫兒給扣押下來交給廷尉府,此子若真欺淩弱小,老臣拚上此身,也要給百姓一個交代!”
他一字一句鏗鏘有力,頓了頓又接著說了下去:“可其中尚有隱情,請陛下明察啊!”
廷尉府侍郎籍弘盛也緊接著出列,他低頭拱手:“這女子名為任娘,本是涿郡人士,隨夫入京,她那丈夫是進京趕考,本就是窮苦出身,一路靠這任娘賣唱換得盤纏。可入了京,住店需要錢,讀書需要錢,花銷多了,光靠賣唱根本無法營生,於是這夫婦二人便起了別的念頭。”
“她先是設計與薛家公子相識,勾起薛為的興趣,再進入府中成了他的侍妾,而後又暴露出自己已是有夫之婦,若薛為不答應給她一筆錢財,就將此事宣揚出去。”
“薛為自然不肯,將人趕出府去就算了。任娘的丈夫周坊見要不到錢,幹脆就將此事做大,殺了他的妻子,借此威脅薛家。”
須發皆白的薛首輔撩起官袍,端正地跪了下去,痛心疾首道:“薛為驕奢淫逸,不堪大用,是薛家太過縱容,可若說謀害人命,欺壓百姓,是絕無可能的啊!”
薛貴妃的兄長——車騎將軍薛懷忠也隨即上前一步,胡須歪斜,哽咽著拜了下去:“若臣的兒子真做了如此惡劣之事,臣絕不姑息,可事實並非如此,請陛下明察啊!”
崔錦之站在為首第一排,麵容冷淡地瞧著他們眾人巧舌如簧,顛倒黑白,並沒有急著插嘴。
禦史大夫葉榆先是向令和帝作揖,再看向薛家父子,冷聲道:“任娘的夫君可是在廷尉府前以死明誌,這份心性,怎會是你們口中的那種人!”
薛懷忠冷哼一聲:“他和任娘的死脫不了幹係,怕官府緝拿,畏罪自殺罷了。這人還在廷尉府前妖言惑眾,若他不死,廷尉府也絕不會放過他!”
妖言惑眾。
那人說的是——官府暴虐,聖上無德。
令和帝也想起了這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說的話,臉色更是陰沉了幾分。
崔錦之心道不好。
令和帝此人,說的好聽是仁厚,說的不好聽,便是優柔寡斷。或許身為閑散王爺,這種品行是恰到好處,可身為手握生殺大權的君王,卻並不是什麽好事,不能駕馭群臣,甚至會引發奸介之禍。
可他又極端剛愎自用,喜歡臣工為他戴高帽,稱頌功德。或許身上擔的責任,會讓他偶爾心清目明,願意讓崔錦之放手改革,也會對薛蕭一黨抱有警惕。
但大多時候他更注重的是青史如何評價他。
薛家人欺壓民眾,貪財好貨,他並非不知道,可此時此刻,令和帝更在意世人的評價。
若順著薛家給的台階下了,倒也不失為保全他“明德天子”名聲的法子。
崔錦之輕微側身向後,不著痕跡地看了一眼葉榆,他也不動聲色地點了點頭,又複道:“薛將軍剛才說,若自家人做出這些事,絕不姑息?”
他從懷中掏出數本奏折,恭敬地舉過頭頂,隨著他這一舉動,數位禦史大臣也跟著跪了下來,隻見葉榆高聲道:“臣與諸禦史同僚聯名彈劾薛氏一族,圈占土地,強壓百姓,其世家弟子,舞弊貪汙,私下受賄!”
李公公快步下階,接過了葉榆手上的奏折,又恭敬地遞給了令和帝。
他沒有瞧遞上來的奏折,冷著語調說:“念。”
葉榆恭恭敬敬地磕了個頭,大聲唱到薛氏一黨的罪證,足足念了兩刻鍾才羅列完畢。
太和殿兩側的鎏金銅獸莊嚴肅穆,香亭中紫煙繚繞,眾人垂袖而立,靜默不語,可他們心裏都知道,一場關於朝廷體係的上下徹查,於此刻開始了。
千層巨浪,就此掀起。
第十五章 密談
自葉榆彈劾完畢後,朝會上頃刻間落針可聞,明明隻安靜了幾息,卻好似度過了十幾年一樣漫長,忐忑、不安、彷徨的情緒縈繞在眾人心間,大臣們皆眼觀鼻鼻觀心,連大氣也不敢出了。
要說表麵上最是平靜的二人,卻是崔錦之和身在輿論中心的首輔薛成益。
皇帝坐在上首,麵色陰翳暗沉,沉默了良久,終於冷聲開口:“首輔大人,對於禦史台彈劾薛氏族人的奏章,可有異議啊?”
薛成益溝壑縱橫的臉上卻仍是平靜,“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令和帝卻被他冷靜的神色氣得拔高了音量:“好!好一個欲加之罪!”
他伸手將李公公手上的奏章重重地拂到地麵,青筋暴跳:“這上麵悉數記載了他們的罪證,你這話,倒是朕的禦史台汙蔑你的族人了?!”
薛懷忠咻地抬起了頭,剛要辯解什麽,卻被薛成益用嚴厲的目光壓製了下去。
他仍然回答地極盡從容:“既如此,臣隻能暫且卸去身上職務,聽候廷尉府判審了。”
言罷,他重重地磕了頭,又直起背脊,目光盯著令和帝腳下,一字一句道:“臣問心無愧,多年來對陛下忠心耿耿,對大燕鞠躬盡瘁,如今受奸人蒙害誣陷。”
“但臣相信,陛下乃百年難遇的明德天子,定能還臣一個清白。”
令和帝陰惻惻的目光來回審視著薛成益,居高臨下地看了好一會兒,終於開了口——
“內閣首輔薛成益及其薛氏一族暫卸官職,責令閉門候審,未查明前,不得出府。”
又望向諸大臣:“此案交由廷尉府和大理寺共同審理,務必給朕查個水落石出!”
總算等了退朝,諸位官員都頭重腳輕地向外散去,有的人是麵色青白心中惶惶,料想此事必定牽扯自身,而有些人卻是心中暢快,腳步輕鬆。
禦史大夫葉榆正是意氣風發地落了幾步,和崔錦之一道落在了最後幾步,先是對她抬手微微作揖,隨後語調輕快:“今日彈劾薛氏一族的罪證,還要多謝丞相了。”
崔錦之微微一笑,輕緩道:“葉老言重,錦之不過提醒禦史台一二。”
“若非丞相看出陛下早有除薛之意,禦史台今日又如何敢彈劾呢?”
除薛之意?咱們這位天子怕是還不敢動這個念頭,隻是薛家勢大,世家弟子又多在朝中任職,皇帝漸漸心生警惕罷了。
“崔大人,葉大人,還請留步!”
崔錦之唇邊略微勾起一個弧度,她走這麽慢,可不是為何和葉榆敘話,而是為了等皇帝的傳召。
李公公快步追了上來,還微微喘著氣:“兩、兩位大人留步!皇上口諭,請二位大人前往政事堂議事!”
二人皆隨著李公公往政事堂的方向去,沉默間已到了堂前,李公公弓腰側身,為崔錦之二人推開了門,“二位大人,請吧。”
崔錦之同葉榆一道踏入時,就瞧見令和帝已坐在書案前,麵色凝重地看著方才朝會上遞來的折子,下首檀木椅已坐了一個人,定睛一看,正是大理寺卿傅和同,見了他們二人,微微點頭。
丞相二人先是上前一步,跪下行禮,“參見陛下。”
令和帝頭也沒抬,擺了擺手道:“賜座。”
崔錦之低頭斂目,道了聲謝後,坐上了禦賜的木椅上。
終於看完了數本奏折,令和帝抬起頭看向下首的三人,輕聲開口問道:“諸位愛卿,對此事有什麽看法?”
傅和同紋絲不動,仿佛沒聽見令和帝的話一般,崔錦之更是攏袖而坐,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
葉榆心底暗罵這兩人,拱手正色道:“今日遞上來的奏折,皆由禦史台查證收集,絕非聞風而報。”
令和帝的臉上看不出喜怒,他沉吟了好一會,才哼笑了一聲:“首輔今日在朝會上如此言辭懇切,倒真像有人冤了他似的。”
崔錦之冷眼看了好一會,突然出聲:“這些罪證記錄的薛氏族人,遍布京城,四處分散,有的甚至遠在郡縣。”
“若大理寺查證起來,落到首輔大人的頭上,最多也隻是個管教不力,失察之罪罷了。”
剩下二人紛紛屏住了呼吸,令和帝的臉色也隨著崔錦之的話漸漸沉了下去,他扣著桌案,良久,忽地笑了一聲:“這麽說,朕還動不得他了?”
和祁旭這種錦繡叢中長大的天之驕子不同,祁宥從小爹不疼娘不愛的,再加之崔錦之猜測他前世也沒撈到什麽好下場,性子也是陰晴不定的。
雖說平時願意跟她裝一裝,她也看出了祁宥的表裏不一,但他內裏到底怎樣想的,錦之還是不得而知。
就像這會兒,就說了個她明日要開始打工了,他就繃緊了臉色走了。
崔錦之搖搖頭,這就是養一個問題少年的不容易啊。
罷了,她丟下花澆,拍了拍手往書房去,盤算著給這幾個半大的孩子準備課程。
可惜事情並沒有這麽順遂,崔錦之複職的第一天,京城就出了一件震動朝野的大事。
第十四章 風雨欲來
卯時時分,明明早早開了春,宮中上下的景致仍是一片荒蕪。
而朝堂之上,更是一片肅殺之意。
自昨日午時接到消息開始,崔錦之就知道,今日朝會必定是一片血雨腥風——禦史台彈劾薛貴妃兄長薛懷忠縱容兒子敗法亂紀,欺壓百姓。
起因是薛懷忠庶子薛為瞧上了酒樓的賣唱女,這賣唱女雖是在外拋頭露麵,經營謀生,性子卻是高傲貞烈。見她誓死不從,薛為好色荒淫慣了,幹脆就強搶民女,擄入府中。
據說她從府中被丟出來時,全身上下已沒有一塊好肉了,隻留了一口氣,當晚就吊死在了家中。
薛為是世家望族之後,爺爺是當朝內閣首輔,姑姑是皇帝最寵愛的貴妃,縱然是庶子,平日裏薛懷忠也十分疼愛他,囂張跋扈慣了,不過就死了個女子,拿些錢財打發了她的家人便是。
——他當時是這樣想的。
但這女子早已嫁做人婦,丈夫是一個進京趕考的讀書人,知道此事,如何肯罷休,可惜蜉蝣撼樹,哪裏抵得過高門望族呢?
官府迫於薛家勢力,強行將此事按壓下去,還勸那賣唱女的丈夫——“不過是個風塵女子,若你以後高中,還愁身邊沒有燕肥環瘦圍繞嗎?”
那人聽完,一言不發地回了家,卻在第二日午時,在官府門口舉火自焚,死前還癲狂地大笑著。
“吾妻被人淩虐致死,我身為夫君卻報仇無門,官府暴虐,聖上無德!”
“今日以我身死,換吏治清明,蒼生同悲!”
崔錦之收到此事消息時,站在窗邊久久不能回神,祁宥握住她的手臂,溫熱的體溫傳了過來,化開些許她心底的酸澀。
“皇後一黨設計薛家,也許本想借賣唱女一事彈劾薛為淩逼弱小,驕奢淫逸,再徹查薛氏是否索賄貪贓。”
崔錦之看著桌上搖曳的燭光,心底忽然湧起疲乏。
“可惜他們錯漏了那位讀書人的心誌,不願接受他們施舍的好處,哪怕以死,也要撼動這早被蛀蟲啃噬地體無完膚的朝野。”
兩條活生生的人命,就這樣輕鬆地成為權力爭鬥下血淋淋的犧牲品。
甚至連死後,也要被人在朝堂上翻來覆去的辯論。
她突然深刻地體會到了,百姓孤苦之怨如何會引起這世界的秩序混亂,管理局又為何要派遣她進入維護的原因。
一陣大風吹來,燭火搖曳地更甚,甚至飛濺出點點燈花,崔錦之耳畔散落的青絲也隨之向後輕揚,她看向窗外黑沉的夜幕,像一張無形的大網,沉甸甸地向下壓去,讓人頃刻間喘不過氣。
祁宥看著她就這樣站在燭火和窗外黑夜的交界處,光影婆娑,讓人覺得十分不真實。
她說——
殿下,您看到了嗎,風雨欲來啊。
這是臣身為您的老師,教導您關於權謀之術的——
第一課。
-------------------------------------
身著明黃色朝服的天子坐於堂前,麵色沉得能滴出水來,視線一一掃過下首兩列站立的朝廷官員們,冷笑了一聲:“首輔大人,可有話要對朕說啊?”
薛首輔幹癟的臉上一片平靜,聽到令和帝點他,雙手執笏出列,恭敬道:“老臣知道此事後,立刻將這個不成器的孫兒給扣押下來交給廷尉府,此子若真欺淩弱小,老臣拚上此身,也要給百姓一個交代!”
他一字一句鏗鏘有力,頓了頓又接著說了下去:“可其中尚有隱情,請陛下明察啊!”
廷尉府侍郎籍弘盛也緊接著出列,他低頭拱手:“這女子名為任娘,本是涿郡人士,隨夫入京,她那丈夫是進京趕考,本就是窮苦出身,一路靠這任娘賣唱換得盤纏。可入了京,住店需要錢,讀書需要錢,花銷多了,光靠賣唱根本無法營生,於是這夫婦二人便起了別的念頭。”
“她先是設計與薛家公子相識,勾起薛為的興趣,再進入府中成了他的侍妾,而後又暴露出自己已是有夫之婦,若薛為不答應給她一筆錢財,就將此事宣揚出去。”
“薛為自然不肯,將人趕出府去就算了。任娘的丈夫周坊見要不到錢,幹脆就將此事做大,殺了他的妻子,借此威脅薛家。”
須發皆白的薛首輔撩起官袍,端正地跪了下去,痛心疾首道:“薛為驕奢淫逸,不堪大用,是薛家太過縱容,可若說謀害人命,欺壓百姓,是絕無可能的啊!”
薛貴妃的兄長——車騎將軍薛懷忠也隨即上前一步,胡須歪斜,哽咽著拜了下去:“若臣的兒子真做了如此惡劣之事,臣絕不姑息,可事實並非如此,請陛下明察啊!”
崔錦之站在為首第一排,麵容冷淡地瞧著他們眾人巧舌如簧,顛倒黑白,並沒有急著插嘴。
禦史大夫葉榆先是向令和帝作揖,再看向薛家父子,冷聲道:“任娘的夫君可是在廷尉府前以死明誌,這份心性,怎會是你們口中的那種人!”
薛懷忠冷哼一聲:“他和任娘的死脫不了幹係,怕官府緝拿,畏罪自殺罷了。這人還在廷尉府前妖言惑眾,若他不死,廷尉府也絕不會放過他!”
妖言惑眾。
那人說的是——官府暴虐,聖上無德。
令和帝也想起了這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說的話,臉色更是陰沉了幾分。
崔錦之心道不好。
令和帝此人,說的好聽是仁厚,說的不好聽,便是優柔寡斷。或許身為閑散王爺,這種品行是恰到好處,可身為手握生殺大權的君王,卻並不是什麽好事,不能駕馭群臣,甚至會引發奸介之禍。
可他又極端剛愎自用,喜歡臣工為他戴高帽,稱頌功德。或許身上擔的責任,會讓他偶爾心清目明,願意讓崔錦之放手改革,也會對薛蕭一黨抱有警惕。
但大多時候他更注重的是青史如何評價他。
薛家人欺壓民眾,貪財好貨,他並非不知道,可此時此刻,令和帝更在意世人的評價。
若順著薛家給的台階下了,倒也不失為保全他“明德天子”名聲的法子。
崔錦之輕微側身向後,不著痕跡地看了一眼葉榆,他也不動聲色地點了點頭,又複道:“薛將軍剛才說,若自家人做出這些事,絕不姑息?”
他從懷中掏出數本奏折,恭敬地舉過頭頂,隨著他這一舉動,數位禦史大臣也跟著跪了下來,隻見葉榆高聲道:“臣與諸禦史同僚聯名彈劾薛氏一族,圈占土地,強壓百姓,其世家弟子,舞弊貪汙,私下受賄!”
李公公快步下階,接過了葉榆手上的奏折,又恭敬地遞給了令和帝。
他沒有瞧遞上來的奏折,冷著語調說:“念。”
葉榆恭恭敬敬地磕了個頭,大聲唱到薛氏一黨的罪證,足足念了兩刻鍾才羅列完畢。
太和殿兩側的鎏金銅獸莊嚴肅穆,香亭中紫煙繚繞,眾人垂袖而立,靜默不語,可他們心裏都知道,一場關於朝廷體係的上下徹查,於此刻開始了。
千層巨浪,就此掀起。
第十五章 密談
自葉榆彈劾完畢後,朝會上頃刻間落針可聞,明明隻安靜了幾息,卻好似度過了十幾年一樣漫長,忐忑、不安、彷徨的情緒縈繞在眾人心間,大臣們皆眼觀鼻鼻觀心,連大氣也不敢出了。
要說表麵上最是平靜的二人,卻是崔錦之和身在輿論中心的首輔薛成益。
皇帝坐在上首,麵色陰翳暗沉,沉默了良久,終於冷聲開口:“首輔大人,對於禦史台彈劾薛氏族人的奏章,可有異議啊?”
薛成益溝壑縱橫的臉上卻仍是平靜,“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令和帝卻被他冷靜的神色氣得拔高了音量:“好!好一個欲加之罪!”
他伸手將李公公手上的奏章重重地拂到地麵,青筋暴跳:“這上麵悉數記載了他們的罪證,你這話,倒是朕的禦史台汙蔑你的族人了?!”
薛懷忠咻地抬起了頭,剛要辯解什麽,卻被薛成益用嚴厲的目光壓製了下去。
他仍然回答地極盡從容:“既如此,臣隻能暫且卸去身上職務,聽候廷尉府判審了。”
言罷,他重重地磕了頭,又直起背脊,目光盯著令和帝腳下,一字一句道:“臣問心無愧,多年來對陛下忠心耿耿,對大燕鞠躬盡瘁,如今受奸人蒙害誣陷。”
“但臣相信,陛下乃百年難遇的明德天子,定能還臣一個清白。”
令和帝陰惻惻的目光來回審視著薛成益,居高臨下地看了好一會兒,終於開了口——
“內閣首輔薛成益及其薛氏一族暫卸官職,責令閉門候審,未查明前,不得出府。”
又望向諸大臣:“此案交由廷尉府和大理寺共同審理,務必給朕查個水落石出!”
總算等了退朝,諸位官員都頭重腳輕地向外散去,有的人是麵色青白心中惶惶,料想此事必定牽扯自身,而有些人卻是心中暢快,腳步輕鬆。
禦史大夫葉榆正是意氣風發地落了幾步,和崔錦之一道落在了最後幾步,先是對她抬手微微作揖,隨後語調輕快:“今日彈劾薛氏一族的罪證,還要多謝丞相了。”
崔錦之微微一笑,輕緩道:“葉老言重,錦之不過提醒禦史台一二。”
“若非丞相看出陛下早有除薛之意,禦史台今日又如何敢彈劾呢?”
除薛之意?咱們這位天子怕是還不敢動這個念頭,隻是薛家勢大,世家弟子又多在朝中任職,皇帝漸漸心生警惕罷了。
“崔大人,葉大人,還請留步!”
崔錦之唇邊略微勾起一個弧度,她走這麽慢,可不是為何和葉榆敘話,而是為了等皇帝的傳召。
李公公快步追了上來,還微微喘著氣:“兩、兩位大人留步!皇上口諭,請二位大人前往政事堂議事!”
二人皆隨著李公公往政事堂的方向去,沉默間已到了堂前,李公公弓腰側身,為崔錦之二人推開了門,“二位大人,請吧。”
崔錦之同葉榆一道踏入時,就瞧見令和帝已坐在書案前,麵色凝重地看著方才朝會上遞來的折子,下首檀木椅已坐了一個人,定睛一看,正是大理寺卿傅和同,見了他們二人,微微點頭。
丞相二人先是上前一步,跪下行禮,“參見陛下。”
令和帝頭也沒抬,擺了擺手道:“賜座。”
崔錦之低頭斂目,道了聲謝後,坐上了禦賜的木椅上。
終於看完了數本奏折,令和帝抬起頭看向下首的三人,輕聲開口問道:“諸位愛卿,對此事有什麽看法?”
傅和同紋絲不動,仿佛沒聽見令和帝的話一般,崔錦之更是攏袖而坐,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樣。
葉榆心底暗罵這兩人,拱手正色道:“今日遞上來的奏折,皆由禦史台查證收集,絕非聞風而報。”
令和帝的臉上看不出喜怒,他沉吟了好一會,才哼笑了一聲:“首輔今日在朝會上如此言辭懇切,倒真像有人冤了他似的。”
崔錦之冷眼看了好一會,突然出聲:“這些罪證記錄的薛氏族人,遍布京城,四處分散,有的甚至遠在郡縣。”
“若大理寺查證起來,落到首輔大人的頭上,最多也隻是個管教不力,失察之罪罷了。”
剩下二人紛紛屏住了呼吸,令和帝的臉色也隨著崔錦之的話漸漸沉了下去,他扣著桌案,良久,忽地笑了一聲:“這麽說,朕還動不得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