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九傾緊緊的將這枚碎玉攥在手心之中,陰沉的朝著山下望去。
“殷琉璃,你真的以為藏了紅線,丟了玉佩,我就找不到你了嗎?”
-
我被林思慎帶著走了一路,到了附近的縣城後,他帶我上了一輛鄉村大巴。
在國道上悠悠蕩蕩的晃了三四個小時,終於在一個山腳下停了下來。
下車的時候,頭頂上的天已經黑了下來,我拿出手機一看,發現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
我在周圍看了一圈,發現這荒郊野嶺的,連戶人家都沒有,要不是他中途喊了司機停車,司機都不興把我們落在這兒。
“你到底要帶我去哪兒啊?”我有些心急的對他又問了一句。
林思慎腳下微微一頓,“翻過這兩座山就到了,一會兒看你發揮,等你頂不住快死了在喊我。”
???
林思慎這話一出,我後背發毛的厲害,莫名的有種自己被人賣了,還得替人數錢的感覺。
跟著林思慎翻過這兩座山,已經是一個多小時後的事兒了。
夜裏的山風極大,吹得我渾身上下涼颼颼的,我累的坐在樹下歇腳。
剛想擦擦額頭上的汗水,一道詭異的歌聲,卻在這時,緩緩傳進我的耳中……
“荷葉生時春恨生……”
“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
“悵望江頭江水聲……”
這首詩我小時候學過,是李商隱為悼念亡妻,所寫的《暮秋獨遊曲江》。
大半夜的,突然有個女聲,將這首詩唱了出來,不斷在山中回蕩,莫名的給了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詭異……
我一下子從地上站了起來,朝著山腳下望去,卻見山腳之下烏漆嘛黑的,連個人影都看不見。
那這歌聲……
又是從哪兒來的?
“走吧,別歇了,一會兒有戲看,還會有人請你吃席呢。”林思慎聽到這道歌聲後,意味深長的露出一抹詭笑。
“看戲還吃席???”
“林思慎,你可別把我帶到鬼村裏去了啊!”我驚恐的後退了兩步,卻被他直接拽下了山去。
直到下山之後,我才發現,山腳下竟然是一條湍流湧進的小溪。
順著溪水一路往上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極寬的江河,光是入水口,就用三條,可以說是一處三江交匯的地方。
一座掛滿了大紅色燈籠,一片怡靜的村子,出現在了對麵的江岸。
約莫七八艘掛著紅燈籠的小船,在江麵上擺渡。
這一幕,倒影在江麵上,美的就像一座落在世外的桃花源境,令人無限神往。
我和林思慎剛走到碼頭上,就被江麵上的小船發現。
一艘掛著兩頂紅燈籠,極具江南風情的那種,還帶了一個小蓬頂的烏篷船,悠悠蕩蕩的朝著我倆的方向駛來。
撐船來的船夫,是一個年過花甲的老爺爺,穿著一身灰藍色,棉麻製的長衣長褲,腳下踩著一雙黑麵白底的軟布鞋。
腦袋上帶著一頂有些發黃的鬥笠,身上套了一件蓑衣,麵相十分親切。
老爺爺小心的將船撐到岸邊,伸出手來對著我倆邀請道。
“兩位是路過此地的旅人嗎?”
“我們村中正在大擺宴席,何不挪步賞臉,一起過來沾點兒喜氣?”
我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微微側過餘光,看了林思慎一眼。
好家夥,還真讓他給說對了。
隻是這天黑路遠的,誰家吃席大半夜請客呀。
“好呀,老爺爺,你們村裏是有什麽喜事,為啥這個點還在擺席吃呀?”
我一邊踏上烏篷船,一邊對著老爺爺問道。
他笑的極為快樂,像是由心底裏散發出來的雀躍一樣,神神秘秘的說了一句。
“女娃娃,你們是從外地來的吧?”
“是啊。”我點頭。
“那就不知道咱們這兒的習俗倒也正常,咱們這兒啊,是新安江三江流域的交匯處。”
“前些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打到了這裏,擊敗了我們的漢王陳友諒後,雖然留了我們一命,卻也下了一道聖旨。”
“將我們這支持漢王的陳、李、林、袁、孫、錢、何、趙、葉的九姓人家,趕到了水上,不讓我們上岸生活,更不讓我們與岸上的人通婚。”
“久而久之,我們這兒呀,便形成了特定的習俗,專靠打魚載客為生,就連結婚都是在這船頭上拜堂的!”
被趕到水上,永世不得上岸,本是一件特別感傷的事情,在老爺爺身上透露出的,卻是極為樂觀的態度。
隻是……
朱、朱元璋???
我定睛的又看了一眼老爺爺的穿著,發現他那鬥笠之下,竟是一頭盤在後腦勺上長長的頭發。
再一看其他船上的人,穿著的衣服,像極了明朝時期,老百姓們的穿著打扮。
要知道,現在已經是社會主義,人民當家做主了呀!
難道這些人,從明朝活到了現在???
還是這些人都是鬼呀!!!
我驚恐的看著他們,卻發現他們露出來的皮膚一片慘白,身上卻又沒有絲毫鬼氣。
再一看,江麵上飄著白霧和縷縷青煙,這……這是陰氣!
仿佛隻要上船,到了江上,便與外麵的世界,隔絕成了兩個世界!
我莫名的有些怕了,卻見老爺爺提起他們的習俗,就像是打開了話匣子一樣,對我說個不停。
“雖然我們這兒的人,已經有很多年沒有上岸,也沒有和岸上的人家通婚了。”
“但就在一年多以前吧,一個從外地過來的書生,到岸上的學堂上教書,正好和我們九姓人家裏的姑娘看對了眼兒。”
“大夥合計著,那道聖旨已經過去這麽多年了,外地來的書生,雖然也是岸上人家,可畢竟不是本地人。”
“我們呐,和三都漁村的人一合計,幹脆就冒個險,讓他倆成婚得了,於是每船每戶都出了些錢,打算大晚上的,就讓他倆生米煮成熟飯!”
老爺爺剛一說完,小船已經駛到了對岸。
停在岸邊的時候,我發現岸上除了水上人家,和三都漁村裏的村民之外。
還有十來個,穿著清民時期,乃至現代衣服的人,神色空洞的站在岸邊圍觀。
在它們的身後,是一個用石頭做的大門樓,上麵寫著三都漁村四個大字。
門樓下麵,零零散散的擺了二三十桌,鋪著紅布的酒席,上麵擺滿了美食美酒,坐了些許等待開席的客人。
門樓和酒席後麵,是一個依山傍水,張燈結彩,掛滿了紅綢的村落。
我和林思慎剛一上岸,也不知是誰,忽然大喊了一聲:“新娘子來啦!——”
“殷琉璃,你真的以為藏了紅線,丟了玉佩,我就找不到你了嗎?”
-
我被林思慎帶著走了一路,到了附近的縣城後,他帶我上了一輛鄉村大巴。
在國道上悠悠蕩蕩的晃了三四個小時,終於在一個山腳下停了下來。
下車的時候,頭頂上的天已經黑了下來,我拿出手機一看,發現已經是晚上八點多鍾了。
我在周圍看了一圈,發現這荒郊野嶺的,連戶人家都沒有,要不是他中途喊了司機停車,司機都不興把我們落在這兒。
“你到底要帶我去哪兒啊?”我有些心急的對他又問了一句。
林思慎腳下微微一頓,“翻過這兩座山就到了,一會兒看你發揮,等你頂不住快死了在喊我。”
???
林思慎這話一出,我後背發毛的厲害,莫名的有種自己被人賣了,還得替人數錢的感覺。
跟著林思慎翻過這兩座山,已經是一個多小時後的事兒了。
夜裏的山風極大,吹得我渾身上下涼颼颼的,我累的坐在樹下歇腳。
剛想擦擦額頭上的汗水,一道詭異的歌聲,卻在這時,緩緩傳進我的耳中……
“荷葉生時春恨生……”
“荷葉枯時秋恨成……”
“深知身在情長在……”
“悵望江頭江水聲……”
這首詩我小時候學過,是李商隱為悼念亡妻,所寫的《暮秋獨遊曲江》。
大半夜的,突然有個女聲,將這首詩唱了出來,不斷在山中回蕩,莫名的給了人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詭異……
我一下子從地上站了起來,朝著山腳下望去,卻見山腳之下烏漆嘛黑的,連個人影都看不見。
那這歌聲……
又是從哪兒來的?
“走吧,別歇了,一會兒有戲看,還會有人請你吃席呢。”林思慎聽到這道歌聲後,意味深長的露出一抹詭笑。
“看戲還吃席???”
“林思慎,你可別把我帶到鬼村裏去了啊!”我驚恐的後退了兩步,卻被他直接拽下了山去。
直到下山之後,我才發現,山腳下竟然是一條湍流湧進的小溪。
順著溪水一路往上走,映入眼簾的,是一片極寬的江河,光是入水口,就用三條,可以說是一處三江交匯的地方。
一座掛滿了大紅色燈籠,一片怡靜的村子,出現在了對麵的江岸。
約莫七八艘掛著紅燈籠的小船,在江麵上擺渡。
這一幕,倒影在江麵上,美的就像一座落在世外的桃花源境,令人無限神往。
我和林思慎剛走到碼頭上,就被江麵上的小船發現。
一艘掛著兩頂紅燈籠,極具江南風情的那種,還帶了一個小蓬頂的烏篷船,悠悠蕩蕩的朝著我倆的方向駛來。
撐船來的船夫,是一個年過花甲的老爺爺,穿著一身灰藍色,棉麻製的長衣長褲,腳下踩著一雙黑麵白底的軟布鞋。
腦袋上帶著一頂有些發黃的鬥笠,身上套了一件蓑衣,麵相十分親切。
老爺爺小心的將船撐到岸邊,伸出手來對著我倆邀請道。
“兩位是路過此地的旅人嗎?”
“我們村中正在大擺宴席,何不挪步賞臉,一起過來沾點兒喜氣?”
我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微微側過餘光,看了林思慎一眼。
好家夥,還真讓他給說對了。
隻是這天黑路遠的,誰家吃席大半夜請客呀。
“好呀,老爺爺,你們村裏是有什麽喜事,為啥這個點還在擺席吃呀?”
我一邊踏上烏篷船,一邊對著老爺爺問道。
他笑的極為快樂,像是由心底裏散發出來的雀躍一樣,神神秘秘的說了一句。
“女娃娃,你們是從外地來的吧?”
“是啊。”我點頭。
“那就不知道咱們這兒的習俗倒也正常,咱們這兒啊,是新安江三江流域的交匯處。”
“前些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打到了這裏,擊敗了我們的漢王陳友諒後,雖然留了我們一命,卻也下了一道聖旨。”
“將我們這支持漢王的陳、李、林、袁、孫、錢、何、趙、葉的九姓人家,趕到了水上,不讓我們上岸生活,更不讓我們與岸上的人通婚。”
“久而久之,我們這兒呀,便形成了特定的習俗,專靠打魚載客為生,就連結婚都是在這船頭上拜堂的!”
被趕到水上,永世不得上岸,本是一件特別感傷的事情,在老爺爺身上透露出的,卻是極為樂觀的態度。
隻是……
朱、朱元璋???
我定睛的又看了一眼老爺爺的穿著,發現他那鬥笠之下,竟是一頭盤在後腦勺上長長的頭發。
再一看其他船上的人,穿著的衣服,像極了明朝時期,老百姓們的穿著打扮。
要知道,現在已經是社會主義,人民當家做主了呀!
難道這些人,從明朝活到了現在???
還是這些人都是鬼呀!!!
我驚恐的看著他們,卻發現他們露出來的皮膚一片慘白,身上卻又沒有絲毫鬼氣。
再一看,江麵上飄著白霧和縷縷青煙,這……這是陰氣!
仿佛隻要上船,到了江上,便與外麵的世界,隔絕成了兩個世界!
我莫名的有些怕了,卻見老爺爺提起他們的習俗,就像是打開了話匣子一樣,對我說個不停。
“雖然我們這兒的人,已經有很多年沒有上岸,也沒有和岸上的人家通婚了。”
“但就在一年多以前吧,一個從外地過來的書生,到岸上的學堂上教書,正好和我們九姓人家裏的姑娘看對了眼兒。”
“大夥合計著,那道聖旨已經過去這麽多年了,外地來的書生,雖然也是岸上人家,可畢竟不是本地人。”
“我們呐,和三都漁村的人一合計,幹脆就冒個險,讓他倆成婚得了,於是每船每戶都出了些錢,打算大晚上的,就讓他倆生米煮成熟飯!”
老爺爺剛一說完,小船已經駛到了對岸。
停在岸邊的時候,我發現岸上除了水上人家,和三都漁村裏的村民之外。
還有十來個,穿著清民時期,乃至現代衣服的人,神色空洞的站在岸邊圍觀。
在它們的身後,是一個用石頭做的大門樓,上麵寫著三都漁村四個大字。
門樓下麵,零零散散的擺了二三十桌,鋪著紅布的酒席,上麵擺滿了美食美酒,坐了些許等待開席的客人。
門樓和酒席後麵,是一個依山傍水,張燈結彩,掛滿了紅綢的村落。
我和林思慎剛一上岸,也不知是誰,忽然大喊了一聲:“新娘子來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