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節
(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間搶小說 作者:迴夢逐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因為西方的思想對他們來說太過離經叛道,一旦在國內傳開,好不容易被壓製下去的漢人肯定會反抗他們,因為清朝的統治者規定天下人都是他們的奴才。
可是誰生來就想當奴才呢?
前有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有朱元璋“驅除韃虜,恢複中華”。清朝統治者怎麽能不怕呢?畢竟天下漢人何其多,而滿人在其中不過滄海一粟。
所以他們要打壓漢人的脊梁骨,磨滅漢人的精神氣,遏製漢人開化,控製漢人的思想。
清朝統治中國二百多年,鴉片戰爭時火器水平遠不及明朝,甚至連清初都比不上。
中國千年火器的發展,不如西方百年的追趕,鴉片戰爭之後,清朝開始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據不完全統計,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上百條(百度的不準再改)。
在清王朝統治下,一直位列世界第一大國的中國被拖入腐朽的深淵,最終萬劫不複,曆經百年國恥。
半個世紀以來我們奮起直追,直至今天我們仍在民族複興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可能是這條路追得太艱辛,所以誕生了不少類似“穿清不造反,菊花套電鑽”的話。
穿明雖然沒那麽激烈,但是不發展怎麽對得起當年背的不平等條約?
背了那麽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以及近現代的苦難史,怎麽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
與其讓自己落後挨打,不如讓別人落後挨打。】
永樂時期
朱棣聽前麵的內容已經很氣了,聽到清朝火器水平不如明朝,直接氣笑了,“清朝的火器連大明都不如,大明是怎麽亡國的?”
是哪個廢物在位?
而且漢人比滿人多那麽多,到底是怎麽亡國的?
快氣炸的朱棣一拳捶在茶幾上,“滿人到底是從哪裏冒出來的?查!給朕查!我倒要看看他們的祖先是何許人也。”
永樂時期的朱棣還能撒氣,洪武時期的朱棣可就慘了。
洪武時期
朱元璋火冒三丈:“朱棣!”
他可算是知道為什麽後世人說他誤華夏六百年了,呸!他分明是背了清朝的鍋。清朝不發展憑什麽也賴他,是他讓清朝不發展的嗎?
朱元璋:;%¥*;
朱棣也很生氣,但這和他關係不大啊,總不能不知道多少代的子孫不爭氣也怪在他頭上吧?
“父皇,您消消氣,這事也不是不能解決。”
朱樉一聽這個來勁了,“老四你打算怎麽解決?你當皇帝是不錯,但你兒子不行啊,才當了十個月皇帝就駕崩,龍椅都沒坐熱呢。還有你孫子,居然把你辛辛苦苦打回來的疆土棄了。
對了,還有那個叫門天子朱祁鎮,亡了大明江山的皇帝也是你的後代,你這些後代不行啊。”
他一邊說還一邊搖頭,表情十分欠揍,“不如你以後當了皇帝就別讓朱高熾做太子了,在咋們兄弟的兒子裏選個好的,還能再續你創造的輝煌。”
朱棣都無語了,他隻不過是想說可以立下祖訓,規訓子孫後代,老二可真敢想。
“二哥,父皇在氣頭上,你就別搗亂了。”
朱樉:“這怎麽能是搗亂呢,我這是在為父皇排憂解難,”他說完,還轉頭問朱元璋,“您說對吧,父皇?”
朱元璋一看他那個蠢樣就來氣,“都給我閉嘴,你聽聽你說的什麽話,不會說話就別說。”
還不選兒子選侄子,選兒子造反都一堆,選侄子你是嫌朱家子孫太興旺了是吧?
蠢貨!
不過被朱樉這麽一氣,朱元璋心如刀割的感覺緩解了不少,大明是他一手建立的,感情豈止是一個深厚能形容的。
在他心裏,大明江山可比兒子重要多了,兒子可以有很多個,大明隻有一個。
聽到大明亡國他的心都在滴血,一直在等天幕說亡國原因,想辦法補救呢,同時滿清也在他心中掛了號。
可惜天幕就是不說。
朱元璋隻好自己猜測,他猜了無數種可能都是滿清太強大,明朝無力抵抗。
然而現實狠狠甩了他一記耳光,滿清的火器不如大明!
靠火器打了那麽多勝仗的朱元璋怎麽可能不知道火器的重要性,他不予餘力發展火器就是因為這個。
火器比清強,人比清多,到底怎麽亡國的?
難道後代子孫又改了他的政策?
想到這裏,朱元璋怒氣衝衝地瞪向朱棣,該改的不改,不該改的瞎改。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劉徹冷笑:“就這也配稱遠邁漢唐,我大漢羞與為伍。”
說完,好像想起什麽,“不對啊,大漢的脊梁骨不是朕打出來的嗎?”
感覺更氣了。
“仲卿、去病。”
衛青/霍去病出列:“臣在。”
劉徹:“匈奴人會不會就是滿清的祖先?”
這麽重要的事地圖集上居然沒寫。
不過唐朝的突厥就在匈奴的地盤上,宋朝的遼國也是,雖然叫法不一樣,但在的位置都差不多,估計就是一脈承襲。
衛青:“……”相差了一千多年,漢朝都亡了又亡,還經曆了那麽多朝代,匈奴能傳承這麽久?
不太可能吧?
霍去病就很了解劉徹的心思,“陛下想加速滅匈奴?”
劉徹:“你們也看到了,非我族類,必有異心。異族不安分已久,不打怕他們,用不了多少年,又能卷土重來。”
漢人的王朝亡了能建新的,匈奴人自然也可以。
但他不想給匈奴人這個機會。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眉頭緊皺,“這明朝的火器這麽厲害,是怎麽亡國的?”
火器做出來後,他們都看過,雖然不能和在天幕上看到的比,但總比刀槍劍這種冷兵器好吧!
而且清朝是騎兵,火器不是專門克製騎兵的嗎?
就算清朝也有火器,可明朝火器比他們厲害,人也比他們多。
這還能亡?
李世民無奈歎氣:“唉,每個王朝末期都有一些不爭氣的子孫後代。”
【女主秉持這個原則,登陸美洲後對美洲的原住民使勁散發善意。
言語不通沒有關係,以物易物麵前,交流不重要,會點頭就行。在朱酒酒的友好款待下,美洲的原住民漸漸放下戒備心。
美洲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屬於黃種人。
據說他們的祖先是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關於美洲原住民的起源有不少說法,這隻是其中之一。】
第113章 一百一十三 殖民入侵
【近年來還有一種津津樂道的說法, 就是認為印第安人是中國殷商的後裔,據說當年武王伐紂時,殷商大將侯悠喜帶領十萬大軍征討東夷來不及回援。
殷商滅亡後, 這十萬人橫渡太平洋來到了美洲, 他們就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
因為考古學家在美洲的新墨西哥州、加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多個岩壁上發現了商朝甲骨文。文字纂刻時間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早了2800多年。
除了甲骨文外,陸續出土的印第安玉器和我國的玉器也有幾分相似。
不過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商朝人大規模東渡美洲,這種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商朝時,我國已經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國家, 有戰馬、戰車、青銅器等文明技術。但此時的印第安人還停留在原始社會, 還是以部落形式聚居生活。
而且一萬年前, 由於地球氣溫升高,冰川期結束,海平麵上升,白令海峽形成, 中斷了美洲和亞洲的陸地連續。
殷商在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之間, 時間根本對不上。以當時的造船技術,根本不可能走海路, 所以印第安人是殷商人後裔的說法站不住腳。
印第安人的起源至今是一個謎。】
洪武時期
殷商的年代距離大明太遙遠了, 眾人一下子沒反應過來。
還是朱棣反應快,他眼睛一亮道:“父皇,美洲的原住民既然是漢人後裔, 那美洲理所應當是漢人的土地啊!”
朱元璋眼睛轉了轉, 撫掌道:“沒錯!夏商周春秋戰國, 殷商的後裔確實是漢人後裔。”
至於後麵海峽論證什麽的,朱元璋直接忽略了。
這印第安人就是殷商後人!
大秦
八百年周天子,世人都不知道有商了,秦始皇聽了眉毛一挑, 殷商後裔早就臣服周了,怎麽可能會長途跋涉遷移到美洲。
而且那麽遠的距離說句天之涯海之角都不為過,就算真的逃難,有必要逃那麽遠?
周的時候才多大點地?連他的大秦都不如,更別說後麵那些朝代的疆域,逃到百越或者周邊島國還勉強能行,美洲,編故事能不能走點心?
不過要是因為印第安人是殷商後裔,美洲就能並入中原疆域,那也不是不行。
也沒多遠嘛,走上個十年八載的,也是能到的。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看過地理書的劉徹點了點頭,溫度上升,海平麵上漲什麽的,都是人力無法阻止的,陸地行不通,海路又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部署。
到底什麽時候才能出海啊!
通西域後,大漢引入了香料,比起之前用的香草、香囊什麽的,香料味道持久味道又多樣,一下子俘獲了上層貴族的心。
本來劉徹用得挺開心的,直到聽見鄭和下西洋搬回了一箱又一箱的香料。
瞬間讓劉徹覺得西域小國呈上來的貢品香料不香了。
可是誰生來就想當奴才呢?
前有陳勝吳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後有朱元璋“驅除韃虜,恢複中華”。清朝統治者怎麽能不怕呢?畢竟天下漢人何其多,而滿人在其中不過滄海一粟。
所以他們要打壓漢人的脊梁骨,磨滅漢人的精神氣,遏製漢人開化,控製漢人的思想。
清朝統治中國二百多年,鴉片戰爭時火器水平遠不及明朝,甚至連清初都比不上。
中國千年火器的發展,不如西方百年的追趕,鴉片戰爭之後,清朝開始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據不完全統計,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有上百條(百度的不準再改)。
在清王朝統治下,一直位列世界第一大國的中國被拖入腐朽的深淵,最終萬劫不複,曆經百年國恥。
半個世紀以來我們奮起直追,直至今天我們仍在民族複興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可能是這條路追得太艱辛,所以誕生了不少類似“穿清不造反,菊花套電鑽”的話。
穿明雖然沒那麽激烈,但是不發展怎麽對得起當年背的不平等條約?
背了那麽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以及近現代的苦難史,怎麽能忘記‘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
與其讓自己落後挨打,不如讓別人落後挨打。】
永樂時期
朱棣聽前麵的內容已經很氣了,聽到清朝火器水平不如明朝,直接氣笑了,“清朝的火器連大明都不如,大明是怎麽亡國的?”
是哪個廢物在位?
而且漢人比滿人多那麽多,到底是怎麽亡國的?
快氣炸的朱棣一拳捶在茶幾上,“滿人到底是從哪裏冒出來的?查!給朕查!我倒要看看他們的祖先是何許人也。”
永樂時期的朱棣還能撒氣,洪武時期的朱棣可就慘了。
洪武時期
朱元璋火冒三丈:“朱棣!”
他可算是知道為什麽後世人說他誤華夏六百年了,呸!他分明是背了清朝的鍋。清朝不發展憑什麽也賴他,是他讓清朝不發展的嗎?
朱元璋:;%¥*;
朱棣也很生氣,但這和他關係不大啊,總不能不知道多少代的子孫不爭氣也怪在他頭上吧?
“父皇,您消消氣,這事也不是不能解決。”
朱樉一聽這個來勁了,“老四你打算怎麽解決?你當皇帝是不錯,但你兒子不行啊,才當了十個月皇帝就駕崩,龍椅都沒坐熱呢。還有你孫子,居然把你辛辛苦苦打回來的疆土棄了。
對了,還有那個叫門天子朱祁鎮,亡了大明江山的皇帝也是你的後代,你這些後代不行啊。”
他一邊說還一邊搖頭,表情十分欠揍,“不如你以後當了皇帝就別讓朱高熾做太子了,在咋們兄弟的兒子裏選個好的,還能再續你創造的輝煌。”
朱棣都無語了,他隻不過是想說可以立下祖訓,規訓子孫後代,老二可真敢想。
“二哥,父皇在氣頭上,你就別搗亂了。”
朱樉:“這怎麽能是搗亂呢,我這是在為父皇排憂解難,”他說完,還轉頭問朱元璋,“您說對吧,父皇?”
朱元璋一看他那個蠢樣就來氣,“都給我閉嘴,你聽聽你說的什麽話,不會說話就別說。”
還不選兒子選侄子,選兒子造反都一堆,選侄子你是嫌朱家子孫太興旺了是吧?
蠢貨!
不過被朱樉這麽一氣,朱元璋心如刀割的感覺緩解了不少,大明是他一手建立的,感情豈止是一個深厚能形容的。
在他心裏,大明江山可比兒子重要多了,兒子可以有很多個,大明隻有一個。
聽到大明亡國他的心都在滴血,一直在等天幕說亡國原因,想辦法補救呢,同時滿清也在他心中掛了號。
可惜天幕就是不說。
朱元璋隻好自己猜測,他猜了無數種可能都是滿清太強大,明朝無力抵抗。
然而現實狠狠甩了他一記耳光,滿清的火器不如大明!
靠火器打了那麽多勝仗的朱元璋怎麽可能不知道火器的重要性,他不予餘力發展火器就是因為這個。
火器比清強,人比清多,到底怎麽亡國的?
難道後代子孫又改了他的政策?
想到這裏,朱元璋怒氣衝衝地瞪向朱棣,該改的不改,不該改的瞎改。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劉徹冷笑:“就這也配稱遠邁漢唐,我大漢羞與為伍。”
說完,好像想起什麽,“不對啊,大漢的脊梁骨不是朕打出來的嗎?”
感覺更氣了。
“仲卿、去病。”
衛青/霍去病出列:“臣在。”
劉徹:“匈奴人會不會就是滿清的祖先?”
這麽重要的事地圖集上居然沒寫。
不過唐朝的突厥就在匈奴的地盤上,宋朝的遼國也是,雖然叫法不一樣,但在的位置都差不多,估計就是一脈承襲。
衛青:“……”相差了一千多年,漢朝都亡了又亡,還經曆了那麽多朝代,匈奴能傳承這麽久?
不太可能吧?
霍去病就很了解劉徹的心思,“陛下想加速滅匈奴?”
劉徹:“你們也看到了,非我族類,必有異心。異族不安分已久,不打怕他們,用不了多少年,又能卷土重來。”
漢人的王朝亡了能建新的,匈奴人自然也可以。
但他不想給匈奴人這個機會。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眉頭緊皺,“這明朝的火器這麽厲害,是怎麽亡國的?”
火器做出來後,他們都看過,雖然不能和在天幕上看到的比,但總比刀槍劍這種冷兵器好吧!
而且清朝是騎兵,火器不是專門克製騎兵的嗎?
就算清朝也有火器,可明朝火器比他們厲害,人也比他們多。
這還能亡?
李世民無奈歎氣:“唉,每個王朝末期都有一些不爭氣的子孫後代。”
【女主秉持這個原則,登陸美洲後對美洲的原住民使勁散發善意。
言語不通沒有關係,以物易物麵前,交流不重要,會點頭就行。在朱酒酒的友好款待下,美洲的原住民漸漸放下戒備心。
美洲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屬於黃種人。
據說他們的祖先是2萬年前從亞洲渡過白令海峽到達美洲,或者是通過冰封的海峽陸橋過去的,關於美洲原住民的起源有不少說法,這隻是其中之一。】
第113章 一百一十三 殖民入侵
【近年來還有一種津津樂道的說法, 就是認為印第安人是中國殷商的後裔,據說當年武王伐紂時,殷商大將侯悠喜帶領十萬大軍征討東夷來不及回援。
殷商滅亡後, 這十萬人橫渡太平洋來到了美洲, 他們就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
因為考古學家在美洲的新墨西哥州、加州和亞利桑那州的多個岩壁上發現了商朝甲骨文。文字纂刻時間比哥倫布發現美洲早了2800多年。
除了甲骨文外,陸續出土的印第安玉器和我國的玉器也有幾分相似。
不過目前並沒有證據證明商朝人大規模東渡美洲,這種說法其實是站不住腳的。
商朝時,我國已經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國家, 有戰馬、戰車、青銅器等文明技術。但此時的印第安人還停留在原始社會, 還是以部落形式聚居生活。
而且一萬年前, 由於地球氣溫升高,冰川期結束,海平麵上升,白令海峽形成, 中斷了美洲和亞洲的陸地連續。
殷商在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046年之間, 時間根本對不上。以當時的造船技術,根本不可能走海路, 所以印第安人是殷商人後裔的說法站不住腳。
印第安人的起源至今是一個謎。】
洪武時期
殷商的年代距離大明太遙遠了, 眾人一下子沒反應過來。
還是朱棣反應快,他眼睛一亮道:“父皇,美洲的原住民既然是漢人後裔, 那美洲理所應當是漢人的土地啊!”
朱元璋眼睛轉了轉, 撫掌道:“沒錯!夏商周春秋戰國, 殷商的後裔確實是漢人後裔。”
至於後麵海峽論證什麽的,朱元璋直接忽略了。
這印第安人就是殷商後人!
大秦
八百年周天子,世人都不知道有商了,秦始皇聽了眉毛一挑, 殷商後裔早就臣服周了,怎麽可能會長途跋涉遷移到美洲。
而且那麽遠的距離說句天之涯海之角都不為過,就算真的逃難,有必要逃那麽遠?
周的時候才多大點地?連他的大秦都不如,更別說後麵那些朝代的疆域,逃到百越或者周邊島國還勉強能行,美洲,編故事能不能走點心?
不過要是因為印第安人是殷商後裔,美洲就能並入中原疆域,那也不是不行。
也沒多遠嘛,走上個十年八載的,也是能到的。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看過地理書的劉徹點了點頭,溫度上升,海平麵上漲什麽的,都是人力無法阻止的,陸地行不通,海路又需要很長一段時間部署。
到底什麽時候才能出海啊!
通西域後,大漢引入了香料,比起之前用的香草、香囊什麽的,香料味道持久味道又多樣,一下子俘獲了上層貴族的心。
本來劉徹用得挺開心的,直到聽見鄭和下西洋搬回了一箱又一箱的香料。
瞬間讓劉徹覺得西域小國呈上來的貢品香料不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