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節
(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間搶小說 作者:迴夢逐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哦對了,讓開封府的人告訴秦香蓮,今後本公主和陳世美再無瓜葛,她願意還做陳世美的妻子就做,反正本公主是不願意要這麽個渣男了。
心裏卻道:劇中,包拯給了秦香蓮三百兩讓她帶孩子回鄉,她沒同意;後來,最後一次審判時太後給了秦香蓮五百兩,她也沒要。
這一千兩她恐怕也不會要吧?這個傻女人,幹嘛跟錢過不去呢,男人哪有錢重要。
趙淩舒不知道來的人正是展昭,展昭聽到侍女的傳話都懵了。
他是見過公主盛氣淩人、咄咄逼人的樣子,展昭:公主轉性了?
展昭拿著侍女給的一千兩銀票回了開封府。
包拯和公孫策聽到展昭的轉述,露出二臉懵逼的表情。
他們預想了好幾種可能,唯獨沒有想過這種可能。
最終包拯道:不管怎麽說,公主不再插手此事是好事,而且公主能想通,也是一樁好事。
本府在公主成婚之前就告誡過她,陳世美眉長眉短有兒女,肩高肩低必有妻,可公主不信,若是公主肯信本府當日之言,又何來今日之事。
公孫先生醫術高明,不如稍後同本府一同去看看公主。
公孫策頷首應下。】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瞪大眼睛,這也可以?
居然能從眉毛和肩膀就能看出一個人到底有沒有妻兒,他也試試好了。
唔,就義貞吧,不僅有妻,還有兒有女。
片刻後,李世民狐疑道:“義貞,朕怎麽看你的眉毛都是粗的,也沒有一長一短啊,還有你這肩膀也沒有一高一低。”
程知節:“……”無語了真的。
李世民又道:“你們看朕可有看出來眉眼不同?”
貞觀群臣:“……”
雖然無語,但上司的馬屁還是要拍的,“陛下龍睛鳳頸,貴人之相。”
“這不是袁天罡的話嗎?”李世民挑眉,“袁天罡修道這麽多年,還不如書裏的包拯有本事。”
這相麵術,絕了!
【傍晚,包拯果然帶著公孫策、展昭登門了。
趙淩舒得知幾人來後,讓侍女將他們帶到房中,隔著屏風說話。
包拯說讓公孫策給她診脈,趙淩舒以為他們不信,心裏不由嘖了一聲,原身的人品居然差到這種程度嗎?連包拯這麽剛正的人都不信她。
公孫策給趙淩舒診過脈後露出震驚的表情,居然是真的!公主還真落胎了!
公孫策收回手,說:公主身子並無大礙,好好調理定能恢複如初。
趙淩舒隔著屏風道:包大人這回可是信了?
包拯:微臣隻是依法行事,敢問公主當真和□□一事無關?
趙淩舒:本公主確實不知此事。
包拯又道:若是秦香蓮撤訴,公主又當如何?
趙淩舒震驚得坐直了身子,臥槽?她居然還要撤訴?陳世美想殺她耶,這都能忍?
趙淩舒不解,並大為震驚:事到如今已經不是她想不想撤案的問題了吧?陳世美所犯的罪可是欺君之罪,後又買凶殺妻殺子,包大人居然會饒過他?
包拯這下確認了,趙淩舒比秦香蓮更想讓陳世美死,於是他道:微臣當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違法之人,請公主放心,微臣定會秉公處置。
公主好好休息,微臣先行告退了。
包拯回到開封府後,和秦香蓮說了趙淩舒的態度。
秦香蓮震驚無比,同時心中無比複雜,公主竟然這麽灑脫的說放就放,那為何之前又要苦苦相逼?
秦香蓮妥協過一次,可就是那次的妥協讓她受盡屈辱,最終選擇帶著孩子回鄉。可沒想到,陳世美居然狠心到派了殺手來殺她們母子。
她被逼無奈,隻能再次狀告陳世美。
他不會再悔改了。
秦香蓮跪在公堂上,一五一十敘說自己的冤屈。
陳世美被壓上來後仍舊死鴨子嘴硬:我乃當朝駙馬,包拯,你無權審我!公主,公主不會不管我的!你要敢動我一根手指頭,公主不會放過你的!
包拯一拍驚堂木:公堂之上豈容你放肆,公主已經簽下和離書,你已經不是駙馬了。
你欺君罔上、停妻再娶、□□、殺妻滅子數罪並罰,龍頭鍘伺候,開鍘!
陳世美驚訝得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公主怎麽會不管他呢?不可能的,他回頭望向公堂之外,但那裏空無一人。
直到被壓倒在龍頭鍘,陳世美嚇得都快尿了,這時候的他終於想起了他的發妻秦香。
他苦苦哀求秦香蓮,希望秦香蓮撤訴放過他,還說以後隻有她一個妻子,絕不會再有二心。
可惜秦香蓮不會再信他的話了,她淚流滿麵地轉過頭,不再看他。
隨著包拯的一聲“開鍘!”
陳世美人頭落地。】
各個時空的女人們紛紛拍手叫好,該!這種男人就該這麽辦,富貴之後就不認糟糠妻,還殺妻滅子,簡直喪盡天良,連畜生都不如。
有拍手稱快的,自然也有不讚同的,“秦香蓮兩個孩子還年幼,沒了父親該怎麽辦?陳世美雖然有錯,但他已經知道錯了,隻要秦香蓮撤案,他們還是一家人。
孩子也不用失去父親,秦香蓮日後也有了依靠,這樣不好嗎?為什麽非得殺了他呢?”
眾人聽到這話,不由冷笑道:“他上京趕考幾年管過孩子嗎?秦香蓮不僅要照顧公婆,還要養育子女,沒他不一樣活著?”
“這家裏有男人和沒有男人是不一樣的,如果秦香蓮在鄉下真過得好為什麽會上京找陳世美呢?”
兩方人吵著吵著差點打起來,看得一旁的男人目瞪口呆。
**
攀上高枝後拋棄糟糠妻子的男人聽到“開鍘”兩個字覺得自己脖子涼颼颼的,一方麵覺得後世小題大做,一點微不足道的事也要大說特說,實在令人討厭;
一方麵又忍不住害怕,害怕糟糠妻會同書中的秦香蓮一樣找來,也害怕自己會和書中陳世美一樣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
【這就是本書的開篇——鍘美案,看了是不是想叫一聲“好”?
其實陳世美的故事最先出自明代根據元曲整理的《包公案百家公案》裏第26回 《秦氏還魂配世美》,包公案中陳世美中狀元不認妻子兒女,派人殺死了妻子,要帶回兩個孩子,但他們不回。
後來這兩孩子學藝歸來,男孩子立功成了中軍都督,女孩子成了右軍先鋒夫人,還封他們的母親秦氏為鎮國老夫人,父陳世美為鎮國公。
兄妹去白虎山敕葬母親的時候,秦氏還魂要報當年被殺之仇,告到包拯台下,當時的包拯擔任開封知府。
包拯經過調查,捉拿當年殺人的趙伯純以及陳世美,兩人招供後被發配充軍。
陳世美並沒有死,不過這個結局其實更符合宋朝那個情況,畢竟宋朝不殺士大夫。
而且你們發現沒有,包公案中,陳世美沒有當上駙馬。
我們後來看到的版本其實是《續七俠五義》裏鍘美案的故事情節,裏麵加入了公主、太後等代表強權的因素,讓原本的故事情節更富有戲劇性,事實也證明經過藝術加工的鍘美案的更深入人心。
《續七俠五義》是《三俠五義》的續作,說是續作,但是這兩並不是同一個作者,我覺得《續七俠五義》更像是《三俠五義》同人。
而《三俠五義》又是取材《包公案》。
然後電視劇有衍生出了《鐵麵包公》《包公》《包青天傳奇》《少年包青天》《新包青天》《包公奇案》……
太多了,大家感興趣自己去看,按照知名度,我覺得包拯是當之無愧的大宋頂流。
不得不說,包拯很忙,他斷過的案都能繞地球兩圈了(狗頭)。
但實際上的包拯,並不是我們認知裏的黑臉、頭上有月牙印、有禦賜的龍口刀,可以先斬後奏,想鍘誰就鍘誰;他斷的案也沒有那麽多,他的字也不是青天,而是希仁。
曆史上的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麵無私、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因曾任天章閣待製、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製”、“包龍圖”[3]。
元戲曲流行後,後世更是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4]。】
宋仁宗時期
大臣們已經從最開始的幸災樂禍轉變成羨慕嫉妒了,憑什麽啊!論官職,他們比包拯高多了;論能力,他們也不比包拯差啊,為什麽在名聲方麵,可以差這麽多。
人家大宋頂流,他們連提名都不配。
好歹範仲淹、晏殊他們還被提過名,他們至今連個提名都沒有。
酸,真酸。
就連宋仁宗趙禎都忍不住側目,早在天幕第二次出現時,他就知道他的大臣很有名,可他沒想到會這麽有名。
包拯這豈止家喻戶曉,簡直就是無人不知啊。
趙禎瞥了一眼始終冷著臉的包拯,心裏更怵了。
他怵包拯,之前想廢後,包拯可是噴了他一臉口水的。天幕這麽誇包拯,以後的包拯豈不是更明目張膽了?
連後世人都將其奉為神明,更何況當朝百姓。
包拯到底做了什麽?居然出名至此。
歐陽修餘光瞥了包拯一眼,心裏有些不得勁,之前天幕提起他可沒有多少好話,怎麽到包拯這畫風就變了?
要罵一起罵啊!
**
民間百姓們得知這位包青天是他們大宋的官,一時間交談聲不斷。
一打聽,得知這位包青天就是當朝大官後,百姓們眼睛都亮了。
眾人紛紛打聽包拯家在哪裏。
這可是難得的為民請命的好官,他們以後要是有什麽冤屈可以去找包大人做主。
“包大人真是奎星轉世嗎?”
“後世那麽多人都認為他是,肯定是!”
……
心裏卻道:劇中,包拯給了秦香蓮三百兩讓她帶孩子回鄉,她沒同意;後來,最後一次審判時太後給了秦香蓮五百兩,她也沒要。
這一千兩她恐怕也不會要吧?這個傻女人,幹嘛跟錢過不去呢,男人哪有錢重要。
趙淩舒不知道來的人正是展昭,展昭聽到侍女的傳話都懵了。
他是見過公主盛氣淩人、咄咄逼人的樣子,展昭:公主轉性了?
展昭拿著侍女給的一千兩銀票回了開封府。
包拯和公孫策聽到展昭的轉述,露出二臉懵逼的表情。
他們預想了好幾種可能,唯獨沒有想過這種可能。
最終包拯道:不管怎麽說,公主不再插手此事是好事,而且公主能想通,也是一樁好事。
本府在公主成婚之前就告誡過她,陳世美眉長眉短有兒女,肩高肩低必有妻,可公主不信,若是公主肯信本府當日之言,又何來今日之事。
公孫先生醫術高明,不如稍後同本府一同去看看公主。
公孫策頷首應下。】
唐太宗時期
李世民瞪大眼睛,這也可以?
居然能從眉毛和肩膀就能看出一個人到底有沒有妻兒,他也試試好了。
唔,就義貞吧,不僅有妻,還有兒有女。
片刻後,李世民狐疑道:“義貞,朕怎麽看你的眉毛都是粗的,也沒有一長一短啊,還有你這肩膀也沒有一高一低。”
程知節:“……”無語了真的。
李世民又道:“你們看朕可有看出來眉眼不同?”
貞觀群臣:“……”
雖然無語,但上司的馬屁還是要拍的,“陛下龍睛鳳頸,貴人之相。”
“這不是袁天罡的話嗎?”李世民挑眉,“袁天罡修道這麽多年,還不如書裏的包拯有本事。”
這相麵術,絕了!
【傍晚,包拯果然帶著公孫策、展昭登門了。
趙淩舒得知幾人來後,讓侍女將他們帶到房中,隔著屏風說話。
包拯說讓公孫策給她診脈,趙淩舒以為他們不信,心裏不由嘖了一聲,原身的人品居然差到這種程度嗎?連包拯這麽剛正的人都不信她。
公孫策給趙淩舒診過脈後露出震驚的表情,居然是真的!公主還真落胎了!
公孫策收回手,說:公主身子並無大礙,好好調理定能恢複如初。
趙淩舒隔著屏風道:包大人這回可是信了?
包拯:微臣隻是依法行事,敢問公主當真和□□一事無關?
趙淩舒:本公主確實不知此事。
包拯又道:若是秦香蓮撤訴,公主又當如何?
趙淩舒震驚得坐直了身子,臥槽?她居然還要撤訴?陳世美想殺她耶,這都能忍?
趙淩舒不解,並大為震驚:事到如今已經不是她想不想撤案的問題了吧?陳世美所犯的罪可是欺君之罪,後又買凶殺妻殺子,包大人居然會饒過他?
包拯這下確認了,趙淩舒比秦香蓮更想讓陳世美死,於是他道:微臣當然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違法之人,請公主放心,微臣定會秉公處置。
公主好好休息,微臣先行告退了。
包拯回到開封府後,和秦香蓮說了趙淩舒的態度。
秦香蓮震驚無比,同時心中無比複雜,公主竟然這麽灑脫的說放就放,那為何之前又要苦苦相逼?
秦香蓮妥協過一次,可就是那次的妥協讓她受盡屈辱,最終選擇帶著孩子回鄉。可沒想到,陳世美居然狠心到派了殺手來殺她們母子。
她被逼無奈,隻能再次狀告陳世美。
他不會再悔改了。
秦香蓮跪在公堂上,一五一十敘說自己的冤屈。
陳世美被壓上來後仍舊死鴨子嘴硬:我乃當朝駙馬,包拯,你無權審我!公主,公主不會不管我的!你要敢動我一根手指頭,公主不會放過你的!
包拯一拍驚堂木:公堂之上豈容你放肆,公主已經簽下和離書,你已經不是駙馬了。
你欺君罔上、停妻再娶、□□、殺妻滅子數罪並罰,龍頭鍘伺候,開鍘!
陳世美驚訝得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公主怎麽會不管他呢?不可能的,他回頭望向公堂之外,但那裏空無一人。
直到被壓倒在龍頭鍘,陳世美嚇得都快尿了,這時候的他終於想起了他的發妻秦香。
他苦苦哀求秦香蓮,希望秦香蓮撤訴放過他,還說以後隻有她一個妻子,絕不會再有二心。
可惜秦香蓮不會再信他的話了,她淚流滿麵地轉過頭,不再看他。
隨著包拯的一聲“開鍘!”
陳世美人頭落地。】
各個時空的女人們紛紛拍手叫好,該!這種男人就該這麽辦,富貴之後就不認糟糠妻,還殺妻滅子,簡直喪盡天良,連畜生都不如。
有拍手稱快的,自然也有不讚同的,“秦香蓮兩個孩子還年幼,沒了父親該怎麽辦?陳世美雖然有錯,但他已經知道錯了,隻要秦香蓮撤案,他們還是一家人。
孩子也不用失去父親,秦香蓮日後也有了依靠,這樣不好嗎?為什麽非得殺了他呢?”
眾人聽到這話,不由冷笑道:“他上京趕考幾年管過孩子嗎?秦香蓮不僅要照顧公婆,還要養育子女,沒他不一樣活著?”
“這家裏有男人和沒有男人是不一樣的,如果秦香蓮在鄉下真過得好為什麽會上京找陳世美呢?”
兩方人吵著吵著差點打起來,看得一旁的男人目瞪口呆。
**
攀上高枝後拋棄糟糠妻子的男人聽到“開鍘”兩個字覺得自己脖子涼颼颼的,一方麵覺得後世小題大做,一點微不足道的事也要大說特說,實在令人討厭;
一方麵又忍不住害怕,害怕糟糠妻會同書中的秦香蓮一樣找來,也害怕自己會和書中陳世美一樣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
【這就是本書的開篇——鍘美案,看了是不是想叫一聲“好”?
其實陳世美的故事最先出自明代根據元曲整理的《包公案百家公案》裏第26回 《秦氏還魂配世美》,包公案中陳世美中狀元不認妻子兒女,派人殺死了妻子,要帶回兩個孩子,但他們不回。
後來這兩孩子學藝歸來,男孩子立功成了中軍都督,女孩子成了右軍先鋒夫人,還封他們的母親秦氏為鎮國老夫人,父陳世美為鎮國公。
兄妹去白虎山敕葬母親的時候,秦氏還魂要報當年被殺之仇,告到包拯台下,當時的包拯擔任開封知府。
包拯經過調查,捉拿當年殺人的趙伯純以及陳世美,兩人招供後被發配充軍。
陳世美並沒有死,不過這個結局其實更符合宋朝那個情況,畢竟宋朝不殺士大夫。
而且你們發現沒有,包公案中,陳世美沒有當上駙馬。
我們後來看到的版本其實是《續七俠五義》裏鍘美案的故事情節,裏麵加入了公主、太後等代表強權的因素,讓原本的故事情節更富有戲劇性,事實也證明經過藝術加工的鍘美案的更深入人心。
《續七俠五義》是《三俠五義》的續作,說是續作,但是這兩並不是同一個作者,我覺得《續七俠五義》更像是《三俠五義》同人。
而《三俠五義》又是取材《包公案》。
然後電視劇有衍生出了《鐵麵包公》《包公》《包青天傳奇》《少年包青天》《新包青天》《包公奇案》……
太多了,大家感興趣自己去看,按照知名度,我覺得包拯是當之無愧的大宋頂流。
不得不說,包拯很忙,他斷過的案都能繞地球兩圈了(狗頭)。
但實際上的包拯,並不是我們認知裏的黑臉、頭上有月牙印、有禦賜的龍口刀,可以先斬後奏,想鍘誰就鍘誰;他斷的案也沒有那麽多,他的字也不是青天,而是希仁。
曆史上的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麵無私、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
因曾任天章閣待製、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製”、“包龍圖”[3]。
元戲曲流行後,後世更是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4]。】
宋仁宗時期
大臣們已經從最開始的幸災樂禍轉變成羨慕嫉妒了,憑什麽啊!論官職,他們比包拯高多了;論能力,他們也不比包拯差啊,為什麽在名聲方麵,可以差這麽多。
人家大宋頂流,他們連提名都不配。
好歹範仲淹、晏殊他們還被提過名,他們至今連個提名都沒有。
酸,真酸。
就連宋仁宗趙禎都忍不住側目,早在天幕第二次出現時,他就知道他的大臣很有名,可他沒想到會這麽有名。
包拯這豈止家喻戶曉,簡直就是無人不知啊。
趙禎瞥了一眼始終冷著臉的包拯,心裏更怵了。
他怵包拯,之前想廢後,包拯可是噴了他一臉口水的。天幕這麽誇包拯,以後的包拯豈不是更明目張膽了?
連後世人都將其奉為神明,更何況當朝百姓。
包拯到底做了什麽?居然出名至此。
歐陽修餘光瞥了包拯一眼,心裏有些不得勁,之前天幕提起他可沒有多少好話,怎麽到包拯這畫風就變了?
要罵一起罵啊!
**
民間百姓們得知這位包青天是他們大宋的官,一時間交談聲不斷。
一打聽,得知這位包青天就是當朝大官後,百姓們眼睛都亮了。
眾人紛紛打聽包拯家在哪裏。
這可是難得的為民請命的好官,他們以後要是有什麽冤屈可以去找包大人做主。
“包大人真是奎星轉世嗎?”
“後世那麽多人都認為他是,肯定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