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節
(曆史同人)千古一帝都在直播間搶小說 作者:迴夢逐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131章 一百三十一 包拯才是最受寵的
“要是當官的都能像包大人一樣鐵麵無私, 公正廉明該有多好?”
聽著百姓們對好官的期待,一個瘸腿男人不屑道:“別想了,這樣的好官能有幾個?要是當官都能這樣, 這包青天也不會這麽出名了。”
就是因為少所以名氣才大。
當官的能有幾個是不貪的呢?
宋仁宗時期
沉默,沉默,沉默是今日的朝堂。
眾人眼神不由自主往包拯身上瞟, 嘶, 這書是誰寫的,都快把包拯寫成神了,太師可是當朝正一品,從四品也敢跟太師這麽說話,這是以下犯上啊!
而且龍虎狗三口鍘刀,上至皇親,下至黎民百姓都可先斬後奏,有一說一, 恐怕官家都沒有這個權力。
官家的聖旨必須要經過中書門下和樞密院, 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在接到皇帝的聖旨後也要參照前後敕令, 審度可否, 再經過付錄門下省審讀,才能頒發。
包拯這個先斬後奏,還掩門拒聖旨,對聖旨不管不顧非要處死犯人的行為, 就離譜。
官家要真對一個臣子寵信至此,先皇的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
還有!開封府尹位置特殊, 根本不可能讓臣子擔任,開封府尹基本等於太子位,怎麽可能會讓臣子擔任。
包拯那是權知開封府!!最多相當於開封知府, 隻能管管經濟創收什麽的,其他的兵馬調動,想都不要想。
寫這本書的到底有沒有了解過宋朝的官員製度啊!?就瞎寫。
他們隨便寫寫都能比這強好吧。
想到這裏,眾人心中一動,他們幹嘛不自己寫呢,連包拯都能化身文曲星,名留青史不說,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要是他們自己寫自己,讓子孫一代一代傳下去,將來未必不能達到包拯的高度。
**
包拯本人被看得有些不自在,不過心裏卻有些暗爽。
要不是不合時宜,他都想喊一聲“好一個有公無私,有法無情。”
這很符合他當官的初衷,為民請命,造福一方。
可惜人力有窮,很多事情,都不是他一個人就能做到的。
包拯是爽了,但龐籍心裏堵得慌,道理他都懂,但書中的反派能改個名,別叫龐吉了嗎?
趙禎已經不想說話了。
尚方寶劍,如朕親臨;禦賜鍘刀,如朕親臨;禦賜印信,如先皇親臨。
嗬嗬。
有這麽多可以代替皇權的東西還要他這個官家做什麽?
簡直離譜。
大秦
秦始皇難得讚賞道:“彩!”
好一個有公無私,有法無情,這樣的人才簡直就是為大秦量身定做。
怎麽就跑到尚儒的宋朝去了呢?應該來他的大秦才是。
秦始皇無比可惜地搖了搖頭,目光轉向自己的大臣們,“眾卿可看到了‘法’的魅力?”
提到‘法’,出身法家的李斯瞬間支棱起來了,一改往日的兢兢戰戰,躬身道:“陛下遠見,以法治國可清吏治,可正朝綱……”
朝臣們聽著李斯洋洋灑灑誇了一通法家思想的好處,以及狂吹秦始皇彩虹屁,眾人:“……”馬屁精。
但秦始皇顯然很受用,他看著李斯滿意地點了點頭,還是李斯好用,“天幕這次說的故事很不錯,趁著這股東風,把新編的律頒發下去,務必要講解清楚每一條秦律存在的好處。”
沒錯!就是好處!過去黔首們隻看到秦律嚴苛,卻看不到秦律存在的必要性。
新秦律刪了不少內容,廢除了不少刑罰,比原來的秦律寬容,加上天幕背書,一定能被黔首接受。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狠狠羨慕包拯的待遇,三口鍘刀啊!上至皇親,下至平民百姓都能鍘,這是多麽大的權力。
原以為衛霍已經很受陛下的寵信了,沒想到一山還有一山高。
和三口鍘刀相比,衛霍的恩寵算什麽。
如果他們也有三口鍘刀,他們也能做一個不畏權貴,為民請命的好官。
沒有三口鍘刀,尚方寶劍也行啊。
漢朝也有尚方寶劍,不過並沒有什麽先斬後奏的權力,隻是尚方令、尚方丞為陛下製作的禦前刀劍罷了。
由於鋒銳無比,利可斬馬,也稱為“斬馬劍”。
和後世如陛下親臨、可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差遠了。
這宋朝的臣子怎麽過得這麽舒服呢?
對了,宋朝還有不殺士大夫的規矩(宋朝之前的士大夫並不單指文官、讀書人,在漢朝所有官吏都是士大夫),可太幸福了!
洪武時期
朱元璋無語道:“要不是看過《宋史》,朕都要信了。”
史書裏記載的包拯可沒這麽大本事,而且宋仁宗一朝文臣眾多,先有寇準、丁謂等人,後有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等人,包拯在這些人中並不算很出名。
沒想到因為一些小說戲曲竟能顛覆至此。
朱權眼巴巴道:“父皇,這套書怪有趣的,不如買下來吧?”
朱元璋不悅地瞪了他一眼,“你腦子被驢踢了?這書全是胡謅的,就沒幾句是真的,買它作甚?錢燒得慌?”
他之前買的書消失了好幾本,要不是他命人火速追回錦衣衛指揮使,恐怕他的書都要保不住了。
時隔半年,他這會還在心疼呢,這瓜娃子居然還提議買這種沒用的閑書,找抽呢。
“怎麽會沒用呢,書裏有好多……”朱權話說到一半戛然而止,忘了《洗冤錄集》大明也有了。
這麽看,這書確實用處不大。
可是……好想看怎麽辦?
***
【隨著一聲“開鍘”,龐昱人頭落地,龐太師哀傷過度暈了過去。
包拯起身道謝:微臣多謝公主及時趕到。
趙淩舒:不必客氣。
陳州一案圓滿落幕,包拯從龐昱住處搜出被吞掉的賑災銀,可惜隻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了。
眼看陳州餓殍遍野,賣兒賣女,包拯心裏很不好受,可他為人清廉,把俸祿都搭進去也不過杯水車薪。
趙淩舒第一次見到這種慘狀,心裏堵得慌,這還是宋朝最鼎盛的時期呢,居然還有這麽多人餓死,若是往後,那不是要死更多人?
而且這些人本可以不死的,是貪官貪了他們的賑災銀子。
這一刻,趙淩舒深深感覺到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一個昏庸的皇帝,就算國家再富庶,有再多的忠臣良將也改變不了什麽。
對皇帝來說,平庸就是原罪。】
宋仁宗時期
趙禎臉色漲紅,氣得一掌拍在龍椅的扶手上,但扶手是金龍,沒拍出響聲反而把自己的手拍疼了。
可作為皇帝,他又不能喊疼,隻能憋著,一時間臉色變得更難看了。
一些掐媚的大臣見到趙禎鐵青的臉色,紛紛厲聲指責天幕胡言亂語,辱罵官家雲雲。
趙禎聞言,更委屈了,他自親政以來勤政愛民,對下人寬仁,提拔了不少能臣……
就算不如先祖,但也不至於是昏君吧?
怎能因為有貪官汙吏就罵他是昏君呢?曆朝曆代哪一朝沒有貪官汙吏?怎能因為貪官汙吏就斷定他平庸?
趙禎咬牙切齒,剛想發怒,天幕又開口了,隻能暫時按下心中的不滿。
【趙淩舒提出以工代賑的方法幫助了一些青壯災民,至於那些老弱婦孺就隻能靠賑災了。
但災民數量龐大,手頭的銀子根本撐不了幾天。
趙淩舒想來想去,決定往賑災的糧食中摻沙子。
她這一舉動震驚了所有人。
眾人看到白花花的米麵中慘了沙子小石子,敢怒不敢言。
唯有閱曆深的包拯和公孫策驚訝了一瞬便猜到了她這樣做的目的。
公孫策拱手道:公主思慮周全,學生敬佩。
包拯也笑道:公主果然聰慧,如此這批糧食定能撐到朝廷再次撥銀。
摻了沙子、石頭的糧食,不是一無所有的災民根本不會多看一眼,更不用說來排隊領取了。
這樣就能杜絕那些貪小便宜冒充災民來領糧食的小人,保證真正吃不上的災民能領到賑災糧。
把糧食領回去過濾掉沙子、石子還是能吃的。
若是不過濾也吃不死人,災年吃土嚼根之人還少嗎?
陳州事了後,包拯啟程回京,趙淩舒也跟著回去了,她記得原著中包拯奉旨赴陳州調查龐昱放賑舞弊案時,途中遇到了一個女人,那個女人就是李宸妃。
大名鼎鼎的狸貓換太子案。
根據劇情的不可抗性,來的時候包拯快馬加鞭沒遇上李宸妃,回去肯定是要遇上的。
趙淩舒是真的討厭這個瞎編出來的狸貓換太子,偏偏這出戲被改了又改,已經成為了包青天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案子。
論包青天中比龐太師還要冤的人物是誰,一定非劉娥劉太後莫屬。
龐太師雖然叫龐吉,但至少同音不同字,還能說原型不一定是宰相龐籍,但劉太後就慘了,宋朝就這麽一個劉太後,仁宗也是她抱養的,想不聯想到她身上都難。】
宋仁宗時期
趙禎還在氣頭上,心裏憋著氣呢,聽到這話,眼皮猛地一跳,什麽意思?狸貓換太子和他有關?
“要是當官的都能像包大人一樣鐵麵無私, 公正廉明該有多好?”
聽著百姓們對好官的期待,一個瘸腿男人不屑道:“別想了,這樣的好官能有幾個?要是當官都能這樣, 這包青天也不會這麽出名了。”
就是因為少所以名氣才大。
當官的能有幾個是不貪的呢?
宋仁宗時期
沉默,沉默,沉默是今日的朝堂。
眾人眼神不由自主往包拯身上瞟, 嘶, 這書是誰寫的,都快把包拯寫成神了,太師可是當朝正一品,從四品也敢跟太師這麽說話,這是以下犯上啊!
而且龍虎狗三口鍘刀,上至皇親,下至黎民百姓都可先斬後奏,有一說一, 恐怕官家都沒有這個權力。
官家的聖旨必須要經過中書門下和樞密院, 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在接到皇帝的聖旨後也要參照前後敕令, 審度可否, 再經過付錄門下省審讀,才能頒發。
包拯這個先斬後奏,還掩門拒聖旨,對聖旨不管不顧非要處死犯人的行為, 就離譜。
官家要真對一個臣子寵信至此,先皇的棺材板都要按不住了。
還有!開封府尹位置特殊, 根本不可能讓臣子擔任,開封府尹基本等於太子位,怎麽可能會讓臣子擔任。
包拯那是權知開封府!!最多相當於開封知府, 隻能管管經濟創收什麽的,其他的兵馬調動,想都不要想。
寫這本書的到底有沒有了解過宋朝的官員製度啊!?就瞎寫。
他們隨便寫寫都能比這強好吧。
想到這裏,眾人心中一動,他們幹嘛不自己寫呢,連包拯都能化身文曲星,名留青史不說,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
要是他們自己寫自己,讓子孫一代一代傳下去,將來未必不能達到包拯的高度。
**
包拯本人被看得有些不自在,不過心裏卻有些暗爽。
要不是不合時宜,他都想喊一聲“好一個有公無私,有法無情。”
這很符合他當官的初衷,為民請命,造福一方。
可惜人力有窮,很多事情,都不是他一個人就能做到的。
包拯是爽了,但龐籍心裏堵得慌,道理他都懂,但書中的反派能改個名,別叫龐吉了嗎?
趙禎已經不想說話了。
尚方寶劍,如朕親臨;禦賜鍘刀,如朕親臨;禦賜印信,如先皇親臨。
嗬嗬。
有這麽多可以代替皇權的東西還要他這個官家做什麽?
簡直離譜。
大秦
秦始皇難得讚賞道:“彩!”
好一個有公無私,有法無情,這樣的人才簡直就是為大秦量身定做。
怎麽就跑到尚儒的宋朝去了呢?應該來他的大秦才是。
秦始皇無比可惜地搖了搖頭,目光轉向自己的大臣們,“眾卿可看到了‘法’的魅力?”
提到‘法’,出身法家的李斯瞬間支棱起來了,一改往日的兢兢戰戰,躬身道:“陛下遠見,以法治國可清吏治,可正朝綱……”
朝臣們聽著李斯洋洋灑灑誇了一通法家思想的好處,以及狂吹秦始皇彩虹屁,眾人:“……”馬屁精。
但秦始皇顯然很受用,他看著李斯滿意地點了點頭,還是李斯好用,“天幕這次說的故事很不錯,趁著這股東風,把新編的律頒發下去,務必要講解清楚每一條秦律存在的好處。”
沒錯!就是好處!過去黔首們隻看到秦律嚴苛,卻看不到秦律存在的必要性。
新秦律刪了不少內容,廢除了不少刑罰,比原來的秦律寬容,加上天幕背書,一定能被黔首接受。
公元前120年,漢武帝時期
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狠狠羨慕包拯的待遇,三口鍘刀啊!上至皇親,下至平民百姓都能鍘,這是多麽大的權力。
原以為衛霍已經很受陛下的寵信了,沒想到一山還有一山高。
和三口鍘刀相比,衛霍的恩寵算什麽。
如果他們也有三口鍘刀,他們也能做一個不畏權貴,為民請命的好官。
沒有三口鍘刀,尚方寶劍也行啊。
漢朝也有尚方寶劍,不過並沒有什麽先斬後奏的權力,隻是尚方令、尚方丞為陛下製作的禦前刀劍罷了。
由於鋒銳無比,利可斬馬,也稱為“斬馬劍”。
和後世如陛下親臨、可先斬後奏的“尚方寶劍”差遠了。
這宋朝的臣子怎麽過得這麽舒服呢?
對了,宋朝還有不殺士大夫的規矩(宋朝之前的士大夫並不單指文官、讀書人,在漢朝所有官吏都是士大夫),可太幸福了!
洪武時期
朱元璋無語道:“要不是看過《宋史》,朕都要信了。”
史書裏記載的包拯可沒這麽大本事,而且宋仁宗一朝文臣眾多,先有寇準、丁謂等人,後有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等人,包拯在這些人中並不算很出名。
沒想到因為一些小說戲曲竟能顛覆至此。
朱權眼巴巴道:“父皇,這套書怪有趣的,不如買下來吧?”
朱元璋不悅地瞪了他一眼,“你腦子被驢踢了?這書全是胡謅的,就沒幾句是真的,買它作甚?錢燒得慌?”
他之前買的書消失了好幾本,要不是他命人火速追回錦衣衛指揮使,恐怕他的書都要保不住了。
時隔半年,他這會還在心疼呢,這瓜娃子居然還提議買這種沒用的閑書,找抽呢。
“怎麽會沒用呢,書裏有好多……”朱權話說到一半戛然而止,忘了《洗冤錄集》大明也有了。
這麽看,這書確實用處不大。
可是……好想看怎麽辦?
***
【隨著一聲“開鍘”,龐昱人頭落地,龐太師哀傷過度暈了過去。
包拯起身道謝:微臣多謝公主及時趕到。
趙淩舒:不必客氣。
陳州一案圓滿落幕,包拯從龐昱住處搜出被吞掉的賑災銀,可惜隻剩下不到三分之一了。
眼看陳州餓殍遍野,賣兒賣女,包拯心裏很不好受,可他為人清廉,把俸祿都搭進去也不過杯水車薪。
趙淩舒第一次見到這種慘狀,心裏堵得慌,這還是宋朝最鼎盛的時期呢,居然還有這麽多人餓死,若是往後,那不是要死更多人?
而且這些人本可以不死的,是貪官貪了他們的賑災銀子。
這一刻,趙淩舒深深感覺到了,皇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一個昏庸的皇帝,就算國家再富庶,有再多的忠臣良將也改變不了什麽。
對皇帝來說,平庸就是原罪。】
宋仁宗時期
趙禎臉色漲紅,氣得一掌拍在龍椅的扶手上,但扶手是金龍,沒拍出響聲反而把自己的手拍疼了。
可作為皇帝,他又不能喊疼,隻能憋著,一時間臉色變得更難看了。
一些掐媚的大臣見到趙禎鐵青的臉色,紛紛厲聲指責天幕胡言亂語,辱罵官家雲雲。
趙禎聞言,更委屈了,他自親政以來勤政愛民,對下人寬仁,提拔了不少能臣……
就算不如先祖,但也不至於是昏君吧?
怎能因為有貪官汙吏就罵他是昏君呢?曆朝曆代哪一朝沒有貪官汙吏?怎能因為貪官汙吏就斷定他平庸?
趙禎咬牙切齒,剛想發怒,天幕又開口了,隻能暫時按下心中的不滿。
【趙淩舒提出以工代賑的方法幫助了一些青壯災民,至於那些老弱婦孺就隻能靠賑災了。
但災民數量龐大,手頭的銀子根本撐不了幾天。
趙淩舒想來想去,決定往賑災的糧食中摻沙子。
她這一舉動震驚了所有人。
眾人看到白花花的米麵中慘了沙子小石子,敢怒不敢言。
唯有閱曆深的包拯和公孫策驚訝了一瞬便猜到了她這樣做的目的。
公孫策拱手道:公主思慮周全,學生敬佩。
包拯也笑道:公主果然聰慧,如此這批糧食定能撐到朝廷再次撥銀。
摻了沙子、石頭的糧食,不是一無所有的災民根本不會多看一眼,更不用說來排隊領取了。
這樣就能杜絕那些貪小便宜冒充災民來領糧食的小人,保證真正吃不上的災民能領到賑災糧。
把糧食領回去過濾掉沙子、石子還是能吃的。
若是不過濾也吃不死人,災年吃土嚼根之人還少嗎?
陳州事了後,包拯啟程回京,趙淩舒也跟著回去了,她記得原著中包拯奉旨赴陳州調查龐昱放賑舞弊案時,途中遇到了一個女人,那個女人就是李宸妃。
大名鼎鼎的狸貓換太子案。
根據劇情的不可抗性,來的時候包拯快馬加鞭沒遇上李宸妃,回去肯定是要遇上的。
趙淩舒是真的討厭這個瞎編出來的狸貓換太子,偏偏這出戲被改了又改,已經成為了包青天中不可或缺的一個案子。
論包青天中比龐太師還要冤的人物是誰,一定非劉娥劉太後莫屬。
龐太師雖然叫龐吉,但至少同音不同字,還能說原型不一定是宰相龐籍,但劉太後就慘了,宋朝就這麽一個劉太後,仁宗也是她抱養的,想不聯想到她身上都難。】
宋仁宗時期
趙禎還在氣頭上,心裏憋著氣呢,聽到這話,眼皮猛地一跳,什麽意思?狸貓換太子和他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