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穿成女主的妹妹後被流放了 作者:溫暖的河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伯韜似迫不得已道:“聖上仁厚,並未貶武安侯府眾人為奴,老將軍也並非戴罪之身,流放路途上便也不必扛那百斤重的鐵木枷鎖,……,隻是老將軍天生悍勇神力,如今亦是老當益壯,您若真有逃逸反抗的心思,我這十來名兄弟怕是還不夠您一手捏死的。”
劉伯韜接過手下遞過來的足足十五斤重的玄鐵鐐銬,親手鎖在了林曄亭的雙手上,完後還裝模作樣地歉疚道:“老將軍切勿怪罪,在下實乃不得已為之。”
林曄亭麵上帶笑,語氣也更顯真摯道:“哪裏,哪裏,指揮使大人指責所在,理應如此。”
劉伯韜又扯了扯嘴角,衝手下使了個眼色,三名差夫分別拿了另外三副鐐銬上前,將林歲午、林歲曉和林紹年三人,也態度強硬地都鎖上了雙手。
劉伯韜滿意地看了武安侯府眾人一眼後,打了個哈欠,正要回營帳裏補覺,卻見一名穿著朱紅色繡獅子紋官服的人挺著胸膛闊步踏了進來。
……
人還未至眼前,那尖刻聲音便傳到了眾人耳朵裏:“喲,看來本官來得正是時候,還趕得上送老友一程。”
來人乃太後親弟承恩公王勉之,亦是手握禁衛軍軍權的從一品樞密院左樞密使。
“見過樞密使大人。”劉伯韜姿態恭敬地拱手問安,卻垂眼遮住了眼底的不屑與鄙夷。
林曄亭對著衙役差夫都能客氣寒暄幾句,可唯獨對著此人,態度卻極為冷淡。
若是往日,王勉之定會被氣得跳腳,可今日卻破天荒地擺了一回大人大量的姿態:“林賢弟啊,得虧咱倆是相識了幾十年的老交情,你說就你這又臭又硬的脾氣,落到如今這下場,不是活該麽!”
林歲晚:“……!!”
謔喲,這老匹夫要當第一個落井下石的人!
在枉死城內混跡了百年的小餓死鬼,敏銳地察覺到了他的惡意!
王勉之雖勉強也算是武將,但其個頭體魄卻不算高壯。
其五官普通,拚湊雜糅後則更是普通!
其氣質猥瑣,昂首挺胸後竟更顯猥瑣!
王勉之瞧見林曄亭手上的鐐銬後,嗤笑道:“嘖嘖,劉副指揮使有所不知,林賢弟天生熊羆之力,悍勇如神人,區區十五斤重的玄鐵鐐銬,安能鎖住他。”
劉伯韜垂手立在一旁,半點也不願意接這話。
王勉之神色微變,從差夫手裏奪過鐐銬鑰匙,親自將林曄亭右手腕上的鐐銬解開。
劉伯韜有些意外。
難不成這無恥小人當真要大發善心庇護他所謂的老友一回。
可轉眼卻瞧見王勉之伸手將那小奶娃娃拽了過去,利索地將鐐銬調小了尺寸後,縮在了那小奶娃娃的左手小手腕上。
小奶娃娃還未反應過來,那十五斤重的鐐銬一下子就將她給壓趴在了地上。
玄鐵鎖鏈將武安侯府一老一幼鎖在了一起,多了這麽個年幼體弱的人肉包袱,林曄亭即便是有再強的戰力,估計也要憑白減去六分。
果然,論狡詐奸猾,王國舅當真是舉世無雙!
林曄亭彎腰將林歲晚抱了起來,麵色沉沉地看了王勉之一樣,隨後又恢複了平靜。
林歲午卻急紅了眼,握緊了拳頭就要衝上去,好在被眼疾手快的林歲曉一把拉住了。
王勉之目光涼涼地看了林歲午一樣,隻不屑又輕蔑地嗤笑了一聲。
他伸手拍了拍林曄亭的肩膀,得意又陰狠道:“林伯盛啊林伯盛,沒想到你也有今日呢……,都說你是破軍轉世,乃縱橫天下之將,我乃七煞投生,為攪亂社稷之賊……,嗬嗬,可惜,如今你這‘縱橫天下之將’已淪為了階下囚,我這‘攪亂社稷之賊’卻登高而上,權勢無雙!哈哈哈……”
“……”
真是好一派嫉能妒賢的反派炮灰言論!
林歲晚好奇又懵懂地盯著王勉之的額頭瞧,眨巴著清澈的杏眼,率直又天真道:“老爺爺,您額頭上那顆又黑又亮的大痣,烏紗帽都快遮不住了呢。”
“……”
“噗嗤!”
劉伯韜忍不住笑出聲來,很快又憋了回去,可肩膀依舊樂得直抖。
王國舅爺的大誌,可不是已經藏不住了麽!
王勉之神色冷凝。
林曄亭似偉岸山川一般,側身擋在林歲晚身前,居高臨下氣勢駭人道:“北疆路途遙遠,國舅爺若要與林某敘舊,怕是隻有改日了。”
王勉之下意識後退了兩步,回過神後,麵色陡然變得不善,隨即又似想到了什麽,開懷大笑道:“當年燕王殿下為馳援燕山衛中了北狄埋伏,被可足渾氏金剛大將砍了手臂,……,如今燕王殿下鎮守北疆,怕是也十分樂意早些與林賢弟敘舊呢。”
“……”
這話什麽意思,北疆於武安侯府眾人來說難不成還是個火坑?
王勉之冷笑著撣了撣自己朱紅官袍上沾著的草屑,幸災樂禍道:“聖上還等著老夫早朝呢,就不耽擱林賢弟上路了,告辭。”
“……”
聖上還等著你去早朝?!……可把你給狂的哦!
看來這又黑又亮的大痣,你是不打算再藏著了?
王勉之一大清早來禁衛軍大牢裏幸災樂禍一場後,又昂首挺胸大踏步地離開了。
林曄亭抱著孫女出了牢房,前後左右跟著四名押送的差夫。
在與劉伯韜擦身而過之時,劉伯韜麵色認真道:“欺世盜名之徒獨攬大權……,老將軍認為,這朝堂還能安穩幾日?”
林曄亭淡淡道:“老夫如今不過一介庶民,朝堂之事,又與老夫何幹?”
劉伯韜似是得到了滿意的回答,竟難得露出幾分真心笑意。
林歲晚摟著祖父的脖子,在祖父耳邊悄悄問道:“祖父,大姐姐逃婚從來都不是要緊之事,要緊的是將您挪出京城,是麽?”
林曄亭有些意外孫女能問出這樣的話,瞬間大感欣慰!
他又親昵地刮了刮林歲晚鼻頭,重複誇讚道:“祖父的乖囡囡喲,你可真是個小機靈鬼!”
林曄亭隻恨自己文采不行,隻能誇得這般樸實無華。
他的小孫女何止是機靈,這天資悟性,以及心性毅力,怕是兩個孫子加起來都不如她。
林曄亭作為一家之主,在家族陡然落難時,他非但不能倒下不說,還必須得挺著了腰板,為兒孫抗住了風雨迫害。
可兒子不爭氣,孫子又年幼,即便再是心性堅韌,他也有疲憊煩躁的時候。
若沒有同樣隨遇而安的孫女陪著,林曄亭絕對不會像如今這般泰然!
幸好……!
他還有這麽個小小盟友,能在自己疲憊煩躁的時候給與支撐和慰藉!
第10章
皇極殿朝會上,年輕的帝王無故缺席,國舅爺更是遲遲未至。
文武百官等到午時將至時,才有慈寧宮太監前來傳太後娘娘懿旨,命暫免朝會,百官各忙各事去。
而在慈寧宮內,太後娘娘安坐高位,瞧也未瞧底下站得腿麻的王勉之一眼。
四十來歲的王太後模樣端莊沉靜,麵上略顯滄桑,鬢間夾雜著些許銀絲,想來是過於勞心勞力的緣故。
她細白幹瘦的食指輕輕敲擊著紫檀木案幾,鳳目半斂,自顧自憂愁著當下群狼環伺的槽糕局勢。
*
大旻韓氏先祖乃寒門出身,於天下大亂時憑著真刀真槍打下了萬裏江山,更是將昔日肆虐中原九州的北狄七十六部險些殺絕了種。
韓姓皇室傳至六代,到了宣宗皇帝在位時期,嫡宗子嗣悉數夭折,竟是突然沒有了承繼之人。
為保大旻江山不絕,宣宗皇帝在駕崩之前,不得不從疏宗過繼嗣子。
而在權勢日漸強盛的京城諸多世家的推波助瀾之下,自幼在貧寒鄉下長大的仁宗皇帝,便被一群心懷不軌之人聯手推上了皇位。
仁宗皇帝,即是王太後的姑丈,也是王太後的公爹。
不過在王太後看來,她這位姑丈之秉性說好聽一些是仁義,說難聽一些卻不過隻是優柔寡斷罷了。
仁宗皇帝忌憚京城諸世家,於是便大力扶持妻族與其抗衡,冊封農戶鄉紳出身的嶽父,也就是王太後嫡親的祖父,為承恩公。
王太後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老實厚道,卻無甚心機謀算之人。
才不配位,必有災殃。
王太後的兩位至親長輩,捧著“承恩公”這個金貴又榮耀的牌匾,均是戰戰兢兢地活了一輩子。
倒是自家這位無才無德,卻又極為自信的兄長,竟是半點也沒有負重不堪的壓力,人前顯耀,人後逍遙,日子過得十分沒心沒肺!
說來也是可笑,仁宗皇帝忌憚京城諸世家,卻又極其喜歡美麗高貴的世家女,頻頻納其入宮為妃。
若不是自家姑母早些年陪仁宗皇帝在鄉下吃過不少的苦,怕是早就連皇後之位都無法保住了!
除了王太後姑母所生的長子韓驃外,仁宗皇帝還有另外八個長大成人的兒子,其生母皆乃世家貴女,其母族均是京城顯赫門第!
彼時朝堂之上人人站隊,隻有極少數剛正不阿之人卻也不過隻是中立而已。
太子韓驃除了有個不成氣候的承恩公府支持外,竟是無半個心腹!
不過,好在仁宗皇帝到底未曾忘記,當年自己入京之時,才隻有六歲的長子舍身為他擋過毒箭。
本就喜歡標榜自身重情重義的仁宗皇帝,倒是從來就沒有過更換過太子的念頭。
可惜,韓驃能靠著父親的“重情重義”坐穩太子之位,他那八個異母弟弟同樣也能靠著父親的“重情重義”占盡便宜。
仁宗皇帝憐惜愛護長子,對另外八個兒子卻同樣不差。
大旻祖訓,藩王宗親居京城,領食邑,不得幹涉封地軍政。
可仁宗皇帝在病逝之前卻硬生生破了祖訓。
一股腦地將自己另外八個似豺狼虎豹一般的兒子,全都分封出了京城。
其中燕王、梁王、代王等人甚至還握有軍權!
若是拋開利益和情誼,隻客觀公允地評價。
在王太後看來,其實燕王、梁王、代王……
他們其中任何一位,或許都比自己的表哥,也是自己夫君,更是後來的孝宗皇帝韓驃更適合執掌天下。
孝宗皇帝幼時被那隻毒箭傷了根基,原本就壽數有限,甚至子嗣艱難,再加上不管是論文論武,還是論謀略,其資質也都隻是平平……
昔日大名鼎鼎的白鹿才子、六首狀元、前左都禦使、中立派之首趙拙言,就曾在仁宗後期,因太子無才,而直言勸誡仁宗皇帝要以江山社稷為先,個人情誼次之!
劉伯韜接過手下遞過來的足足十五斤重的玄鐵鐐銬,親手鎖在了林曄亭的雙手上,完後還裝模作樣地歉疚道:“老將軍切勿怪罪,在下實乃不得已為之。”
林曄亭麵上帶笑,語氣也更顯真摯道:“哪裏,哪裏,指揮使大人指責所在,理應如此。”
劉伯韜又扯了扯嘴角,衝手下使了個眼色,三名差夫分別拿了另外三副鐐銬上前,將林歲午、林歲曉和林紹年三人,也態度強硬地都鎖上了雙手。
劉伯韜滿意地看了武安侯府眾人一眼後,打了個哈欠,正要回營帳裏補覺,卻見一名穿著朱紅色繡獅子紋官服的人挺著胸膛闊步踏了進來。
……
人還未至眼前,那尖刻聲音便傳到了眾人耳朵裏:“喲,看來本官來得正是時候,還趕得上送老友一程。”
來人乃太後親弟承恩公王勉之,亦是手握禁衛軍軍權的從一品樞密院左樞密使。
“見過樞密使大人。”劉伯韜姿態恭敬地拱手問安,卻垂眼遮住了眼底的不屑與鄙夷。
林曄亭對著衙役差夫都能客氣寒暄幾句,可唯獨對著此人,態度卻極為冷淡。
若是往日,王勉之定會被氣得跳腳,可今日卻破天荒地擺了一回大人大量的姿態:“林賢弟啊,得虧咱倆是相識了幾十年的老交情,你說就你這又臭又硬的脾氣,落到如今這下場,不是活該麽!”
林歲晚:“……!!”
謔喲,這老匹夫要當第一個落井下石的人!
在枉死城內混跡了百年的小餓死鬼,敏銳地察覺到了他的惡意!
王勉之雖勉強也算是武將,但其個頭體魄卻不算高壯。
其五官普通,拚湊雜糅後則更是普通!
其氣質猥瑣,昂首挺胸後竟更顯猥瑣!
王勉之瞧見林曄亭手上的鐐銬後,嗤笑道:“嘖嘖,劉副指揮使有所不知,林賢弟天生熊羆之力,悍勇如神人,區區十五斤重的玄鐵鐐銬,安能鎖住他。”
劉伯韜垂手立在一旁,半點也不願意接這話。
王勉之神色微變,從差夫手裏奪過鐐銬鑰匙,親自將林曄亭右手腕上的鐐銬解開。
劉伯韜有些意外。
難不成這無恥小人當真要大發善心庇護他所謂的老友一回。
可轉眼卻瞧見王勉之伸手將那小奶娃娃拽了過去,利索地將鐐銬調小了尺寸後,縮在了那小奶娃娃的左手小手腕上。
小奶娃娃還未反應過來,那十五斤重的鐐銬一下子就將她給壓趴在了地上。
玄鐵鎖鏈將武安侯府一老一幼鎖在了一起,多了這麽個年幼體弱的人肉包袱,林曄亭即便是有再強的戰力,估計也要憑白減去六分。
果然,論狡詐奸猾,王國舅當真是舉世無雙!
林曄亭彎腰將林歲晚抱了起來,麵色沉沉地看了王勉之一樣,隨後又恢複了平靜。
林歲午卻急紅了眼,握緊了拳頭就要衝上去,好在被眼疾手快的林歲曉一把拉住了。
王勉之目光涼涼地看了林歲午一樣,隻不屑又輕蔑地嗤笑了一聲。
他伸手拍了拍林曄亭的肩膀,得意又陰狠道:“林伯盛啊林伯盛,沒想到你也有今日呢……,都說你是破軍轉世,乃縱橫天下之將,我乃七煞投生,為攪亂社稷之賊……,嗬嗬,可惜,如今你這‘縱橫天下之將’已淪為了階下囚,我這‘攪亂社稷之賊’卻登高而上,權勢無雙!哈哈哈……”
“……”
真是好一派嫉能妒賢的反派炮灰言論!
林歲晚好奇又懵懂地盯著王勉之的額頭瞧,眨巴著清澈的杏眼,率直又天真道:“老爺爺,您額頭上那顆又黑又亮的大痣,烏紗帽都快遮不住了呢。”
“……”
“噗嗤!”
劉伯韜忍不住笑出聲來,很快又憋了回去,可肩膀依舊樂得直抖。
王國舅爺的大誌,可不是已經藏不住了麽!
王勉之神色冷凝。
林曄亭似偉岸山川一般,側身擋在林歲晚身前,居高臨下氣勢駭人道:“北疆路途遙遠,國舅爺若要與林某敘舊,怕是隻有改日了。”
王勉之下意識後退了兩步,回過神後,麵色陡然變得不善,隨即又似想到了什麽,開懷大笑道:“當年燕王殿下為馳援燕山衛中了北狄埋伏,被可足渾氏金剛大將砍了手臂,……,如今燕王殿下鎮守北疆,怕是也十分樂意早些與林賢弟敘舊呢。”
“……”
這話什麽意思,北疆於武安侯府眾人來說難不成還是個火坑?
王勉之冷笑著撣了撣自己朱紅官袍上沾著的草屑,幸災樂禍道:“聖上還等著老夫早朝呢,就不耽擱林賢弟上路了,告辭。”
“……”
聖上還等著你去早朝?!……可把你給狂的哦!
看來這又黑又亮的大痣,你是不打算再藏著了?
王勉之一大清早來禁衛軍大牢裏幸災樂禍一場後,又昂首挺胸大踏步地離開了。
林曄亭抱著孫女出了牢房,前後左右跟著四名押送的差夫。
在與劉伯韜擦身而過之時,劉伯韜麵色認真道:“欺世盜名之徒獨攬大權……,老將軍認為,這朝堂還能安穩幾日?”
林曄亭淡淡道:“老夫如今不過一介庶民,朝堂之事,又與老夫何幹?”
劉伯韜似是得到了滿意的回答,竟難得露出幾分真心笑意。
林歲晚摟著祖父的脖子,在祖父耳邊悄悄問道:“祖父,大姐姐逃婚從來都不是要緊之事,要緊的是將您挪出京城,是麽?”
林曄亭有些意外孫女能問出這樣的話,瞬間大感欣慰!
他又親昵地刮了刮林歲晚鼻頭,重複誇讚道:“祖父的乖囡囡喲,你可真是個小機靈鬼!”
林曄亭隻恨自己文采不行,隻能誇得這般樸實無華。
他的小孫女何止是機靈,這天資悟性,以及心性毅力,怕是兩個孫子加起來都不如她。
林曄亭作為一家之主,在家族陡然落難時,他非但不能倒下不說,還必須得挺著了腰板,為兒孫抗住了風雨迫害。
可兒子不爭氣,孫子又年幼,即便再是心性堅韌,他也有疲憊煩躁的時候。
若沒有同樣隨遇而安的孫女陪著,林曄亭絕對不會像如今這般泰然!
幸好……!
他還有這麽個小小盟友,能在自己疲憊煩躁的時候給與支撐和慰藉!
第10章
皇極殿朝會上,年輕的帝王無故缺席,國舅爺更是遲遲未至。
文武百官等到午時將至時,才有慈寧宮太監前來傳太後娘娘懿旨,命暫免朝會,百官各忙各事去。
而在慈寧宮內,太後娘娘安坐高位,瞧也未瞧底下站得腿麻的王勉之一眼。
四十來歲的王太後模樣端莊沉靜,麵上略顯滄桑,鬢間夾雜著些許銀絲,想來是過於勞心勞力的緣故。
她細白幹瘦的食指輕輕敲擊著紫檀木案幾,鳳目半斂,自顧自憂愁著當下群狼環伺的槽糕局勢。
*
大旻韓氏先祖乃寒門出身,於天下大亂時憑著真刀真槍打下了萬裏江山,更是將昔日肆虐中原九州的北狄七十六部險些殺絕了種。
韓姓皇室傳至六代,到了宣宗皇帝在位時期,嫡宗子嗣悉數夭折,竟是突然沒有了承繼之人。
為保大旻江山不絕,宣宗皇帝在駕崩之前,不得不從疏宗過繼嗣子。
而在權勢日漸強盛的京城諸多世家的推波助瀾之下,自幼在貧寒鄉下長大的仁宗皇帝,便被一群心懷不軌之人聯手推上了皇位。
仁宗皇帝,即是王太後的姑丈,也是王太後的公爹。
不過在王太後看來,她這位姑丈之秉性說好聽一些是仁義,說難聽一些卻不過隻是優柔寡斷罷了。
仁宗皇帝忌憚京城諸世家,於是便大力扶持妻族與其抗衡,冊封農戶鄉紳出身的嶽父,也就是王太後嫡親的祖父,為承恩公。
王太後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老實厚道,卻無甚心機謀算之人。
才不配位,必有災殃。
王太後的兩位至親長輩,捧著“承恩公”這個金貴又榮耀的牌匾,均是戰戰兢兢地活了一輩子。
倒是自家這位無才無德,卻又極為自信的兄長,竟是半點也沒有負重不堪的壓力,人前顯耀,人後逍遙,日子過得十分沒心沒肺!
說來也是可笑,仁宗皇帝忌憚京城諸世家,卻又極其喜歡美麗高貴的世家女,頻頻納其入宮為妃。
若不是自家姑母早些年陪仁宗皇帝在鄉下吃過不少的苦,怕是早就連皇後之位都無法保住了!
除了王太後姑母所生的長子韓驃外,仁宗皇帝還有另外八個長大成人的兒子,其生母皆乃世家貴女,其母族均是京城顯赫門第!
彼時朝堂之上人人站隊,隻有極少數剛正不阿之人卻也不過隻是中立而已。
太子韓驃除了有個不成氣候的承恩公府支持外,竟是無半個心腹!
不過,好在仁宗皇帝到底未曾忘記,當年自己入京之時,才隻有六歲的長子舍身為他擋過毒箭。
本就喜歡標榜自身重情重義的仁宗皇帝,倒是從來就沒有過更換過太子的念頭。
可惜,韓驃能靠著父親的“重情重義”坐穩太子之位,他那八個異母弟弟同樣也能靠著父親的“重情重義”占盡便宜。
仁宗皇帝憐惜愛護長子,對另外八個兒子卻同樣不差。
大旻祖訓,藩王宗親居京城,領食邑,不得幹涉封地軍政。
可仁宗皇帝在病逝之前卻硬生生破了祖訓。
一股腦地將自己另外八個似豺狼虎豹一般的兒子,全都分封出了京城。
其中燕王、梁王、代王等人甚至還握有軍權!
若是拋開利益和情誼,隻客觀公允地評價。
在王太後看來,其實燕王、梁王、代王……
他們其中任何一位,或許都比自己的表哥,也是自己夫君,更是後來的孝宗皇帝韓驃更適合執掌天下。
孝宗皇帝幼時被那隻毒箭傷了根基,原本就壽數有限,甚至子嗣艱難,再加上不管是論文論武,還是論謀略,其資質也都隻是平平……
昔日大名鼎鼎的白鹿才子、六首狀元、前左都禦使、中立派之首趙拙言,就曾在仁宗後期,因太子無才,而直言勸誡仁宗皇帝要以江山社稷為先,個人情誼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