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年幼之人
九州,開局忽悠項羽做我哥 作者:瓜嘰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黃婉璚,黃法氍。”項開猛地抬起頭,他手中的筆也停了下來。
潘崇徹看著如此反應的項開,他連忙問道:“陛下認識這兩人?”
項開皺了皺眉,隨後搖了搖頭道:“不認識,隻是覺得這兩個名字很奇怪,總覺得有些非同尋常,這樣吧崇徹你去找南平道來的那些斥候,向他們求證一下,是不是真的叫這兩個名字。”
潘崇徹雖然不知道為什麽項開反應這麽大,但他點了點頭,隨後匆匆離開禦書房。
實際上潘崇徹不知道的是,如果這兩個名字無誤的話,那麽黃婉璚和黃法氍很有可能是曆史留名的名臣。
當然了,這兩人在曆史上名聲不顯,跟那些威名遠揚或者臭名昭著的名臣沒得比,但他們終究還是在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那就很不容易了。
黃婉璚是清初人物,雖然四十歲就去世,但她絕對稱得上才女,幼時就已經可以吟誦詩句。
同時她也是清朝著名的女詞人之一,因為出身和經曆的坎坷,所以她的詩詞都是以傷感婉約為主。
當然了,在史書上黃婉璚的記載也就這麽多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她除了做詞外,其餘再無什麽事跡,不過另一位黃法氍可就不一樣了。
黃法氍則是真的稱得上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提筆定乾坤。
在曆史上他是南陳人,說實話一開始項開知道在楚國不遠處就是南陳國時,他第一個想法就是要打探南陳朝堂上的所有王公大臣,看看有多少在曆史和演義小說裏聲名顯赫的人物。
不過讓項開感到心安的是,南陳國的朝堂上不但少了黃法氍、章昭達等在曆史上有名的人物,就連演義小說《隋唐演義》裏提到過的比如秦彝、羅藝、丁彥平、程友德等南陳人統統都沒有,不過項開也可以預料到,這些人要麽在隋國,要麽就是在唐國。
除去那些演義當中的人物不談,項開最忌憚的就是黃法氍此人,當項開知道南陳朝堂上沒有此人後,項開也不免有些慶幸,結果讓項開怎麽都沒想到的是,身為一個在曆史上地地道道的南陳人,居然變成了楚國一位太守的次子,現在居然才八歲。
不過很快項開便想通了,畢竟楚國和南陳國這麽近,說不定這黃雷之前就是南陳國人,所以這個意外驚喜就落到了項開頭上。
而為什麽項開聽到黃法氍的名字會大吃一驚,甚至讓潘崇徹馬上去找南平道的斥候再次核實,純粹是因為他在曆史上的功績罷了。
當然了,現在項開麾下精兵強將無數,比黃法氍能力更強,名聲更大的多的是
但黃法氍歸根結底也是一位名將,再加上項開是因為太久沒有得到上檔次的名臣,心裏焦急之下,所以才讓潘崇徹馬上去求證。
黃法氍此人乃是南北朝時期名將,此人年幼時就機智勇敢,並被人稱讚有膽識。
甚至還有記載說他可以一日步行三百裏,躍跳可達三丈遠,從這也可以看出黃法氍的武藝也不錯,畢竟尋常人哪來的這種本事。
侯景之亂開始時,黃法氍馬上召集鄉勇,來抵抗侯景的兵馬,這也是他入仕的開始。
隨後便是正式進入軍旅當中,當時駐紮在新淦的黃法氍在聽聞陳霸先正在和杜平虜對峙時,他立刻率領兵馬支援,隨後成功協助陳霸先斬殺敵將。
侯景在聽聞消息後,馬上派遣大將於慶卷土重來,因為兵力太少的緣故,黃法氍被擊敗,但隨後陳霸先派遣周文育來援,兩軍兵合一處,再次攻下笙屯,而是是一場大勝。
後來湘州刺史王琳受北齊指使,命令李孝欽、樊猛、餘孝頃攻周迪,並欲謀取黃法氍的高州,因為當時的黃法氍已經是高州刺史了。
而黃法氍在知曉周迪被圍攻後,他當機立斷,馬上率兵與其餘兵馬會合救援周迪,而黃法氍不愧為當世悍將,他出戰便大勝,還生擒李孝頃等三將,鎮壓了叛亂。
不過很快,南陳另一位名將熊曇朗與王琳串通,殺害了南陳名將周文育,不過黃法氍馬上和周迪聯手抵抗,成功覆滅叛軍,黃法氍也憑借功勞被封為安南將軍。
等到第二年,一直和黃法氍聯合作戰的周迪起兵反陳,於是黃法氍與南陳另一位將軍吳明轍聯手,擊敗周迪,在這場戰事裏黃法氍立功甚多,借此更進一步,已經稱得上位極人臣。
在之後,南陳選擇討伐北齊時,黃法氍進攻曆陽,北齊方麵足足五萬援軍,但是黃法氍進退有度,幾乎全殲北齊守軍,並且得以進軍合肥。
不過很遺憾,三年後,黃法氍便因病去世。
回味著黃法氍在曆史上的戰績,可以說這位也是一生屢戰屢勝,這讓項開更加迫切想知道黃雷留下來的兩個孩子是不是就是這兩人。
很快,潘崇徹便匆匆趕了回來,項開剛把視線放在他身上時,潘崇徹連忙說道:“啟稟陛下,微臣已經向那些斥候反複征詢過了,黃雷戰死後,除了一個老母親和妻子外,隻剩下兩個孩子,就叫黃婉璚和黃法氍。”
聽聞這話,項開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這兩個名字如此冷門,應該不會有同名同姓之人,不過項開還有些不太確定,但也沒什麽大關係,反正項開已經決定,除了要追封黃雷外,還要把他們的遺孀接進京城,到時候用係統檢測一番,自然知道這兩人是不是曆史留名的名臣了。
“既然如此,那便追封黃雷為墨江縣候,食邑一百戶,至於諡號,還是罷了吧。”
在深思熟慮了很長時間後,最終項開還是放棄了賜諡的想法,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正所謂樹大招風,以黃雷的品級能夠在死後成為縣侯,這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
“陛下所言極是,微臣覺得這樣也很好。”潘崇徹在聽完項開的決定後,馬上送上了一個馬屁。
潘崇徹看著如此反應的項開,他連忙問道:“陛下認識這兩人?”
項開皺了皺眉,隨後搖了搖頭道:“不認識,隻是覺得這兩個名字很奇怪,總覺得有些非同尋常,這樣吧崇徹你去找南平道來的那些斥候,向他們求證一下,是不是真的叫這兩個名字。”
潘崇徹雖然不知道為什麽項開反應這麽大,但他點了點頭,隨後匆匆離開禦書房。
實際上潘崇徹不知道的是,如果這兩個名字無誤的話,那麽黃婉璚和黃法氍很有可能是曆史留名的名臣。
當然了,這兩人在曆史上名聲不顯,跟那些威名遠揚或者臭名昭著的名臣沒得比,但他們終究還是在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那就很不容易了。
黃婉璚是清初人物,雖然四十歲就去世,但她絕對稱得上才女,幼時就已經可以吟誦詩句。
同時她也是清朝著名的女詞人之一,因為出身和經曆的坎坷,所以她的詩詞都是以傷感婉約為主。
當然了,在史書上黃婉璚的記載也就這麽多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她除了做詞外,其餘再無什麽事跡,不過另一位黃法氍可就不一樣了。
黃法氍則是真的稱得上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提筆定乾坤。
在曆史上他是南陳人,說實話一開始項開知道在楚國不遠處就是南陳國時,他第一個想法就是要打探南陳朝堂上的所有王公大臣,看看有多少在曆史和演義小說裏聲名顯赫的人物。
不過讓項開感到心安的是,南陳國的朝堂上不但少了黃法氍、章昭達等在曆史上有名的人物,就連演義小說《隋唐演義》裏提到過的比如秦彝、羅藝、丁彥平、程友德等南陳人統統都沒有,不過項開也可以預料到,這些人要麽在隋國,要麽就是在唐國。
除去那些演義當中的人物不談,項開最忌憚的就是黃法氍此人,當項開知道南陳朝堂上沒有此人後,項開也不免有些慶幸,結果讓項開怎麽都沒想到的是,身為一個在曆史上地地道道的南陳人,居然變成了楚國一位太守的次子,現在居然才八歲。
不過很快項開便想通了,畢竟楚國和南陳國這麽近,說不定這黃雷之前就是南陳國人,所以這個意外驚喜就落到了項開頭上。
而為什麽項開聽到黃法氍的名字會大吃一驚,甚至讓潘崇徹馬上去找南平道的斥候再次核實,純粹是因為他在曆史上的功績罷了。
當然了,現在項開麾下精兵強將無數,比黃法氍能力更強,名聲更大的多的是
但黃法氍歸根結底也是一位名將,再加上項開是因為太久沒有得到上檔次的名臣,心裏焦急之下,所以才讓潘崇徹馬上去求證。
黃法氍此人乃是南北朝時期名將,此人年幼時就機智勇敢,並被人稱讚有膽識。
甚至還有記載說他可以一日步行三百裏,躍跳可達三丈遠,從這也可以看出黃法氍的武藝也不錯,畢竟尋常人哪來的這種本事。
侯景之亂開始時,黃法氍馬上召集鄉勇,來抵抗侯景的兵馬,這也是他入仕的開始。
隨後便是正式進入軍旅當中,當時駐紮在新淦的黃法氍在聽聞陳霸先正在和杜平虜對峙時,他立刻率領兵馬支援,隨後成功協助陳霸先斬殺敵將。
侯景在聽聞消息後,馬上派遣大將於慶卷土重來,因為兵力太少的緣故,黃法氍被擊敗,但隨後陳霸先派遣周文育來援,兩軍兵合一處,再次攻下笙屯,而是是一場大勝。
後來湘州刺史王琳受北齊指使,命令李孝欽、樊猛、餘孝頃攻周迪,並欲謀取黃法氍的高州,因為當時的黃法氍已經是高州刺史了。
而黃法氍在知曉周迪被圍攻後,他當機立斷,馬上率兵與其餘兵馬會合救援周迪,而黃法氍不愧為當世悍將,他出戰便大勝,還生擒李孝頃等三將,鎮壓了叛亂。
不過很快,南陳另一位名將熊曇朗與王琳串通,殺害了南陳名將周文育,不過黃法氍馬上和周迪聯手抵抗,成功覆滅叛軍,黃法氍也憑借功勞被封為安南將軍。
等到第二年,一直和黃法氍聯合作戰的周迪起兵反陳,於是黃法氍與南陳另一位將軍吳明轍聯手,擊敗周迪,在這場戰事裏黃法氍立功甚多,借此更進一步,已經稱得上位極人臣。
在之後,南陳選擇討伐北齊時,黃法氍進攻曆陽,北齊方麵足足五萬援軍,但是黃法氍進退有度,幾乎全殲北齊守軍,並且得以進軍合肥。
不過很遺憾,三年後,黃法氍便因病去世。
回味著黃法氍在曆史上的戰績,可以說這位也是一生屢戰屢勝,這讓項開更加迫切想知道黃雷留下來的兩個孩子是不是就是這兩人。
很快,潘崇徹便匆匆趕了回來,項開剛把視線放在他身上時,潘崇徹連忙說道:“啟稟陛下,微臣已經向那些斥候反複征詢過了,黃雷戰死後,除了一個老母親和妻子外,隻剩下兩個孩子,就叫黃婉璚和黃法氍。”
聽聞這話,項開懸著的心放下了一半,這兩個名字如此冷門,應該不會有同名同姓之人,不過項開還有些不太確定,但也沒什麽大關係,反正項開已經決定,除了要追封黃雷外,還要把他們的遺孀接進京城,到時候用係統檢測一番,自然知道這兩人是不是曆史留名的名臣了。
“既然如此,那便追封黃雷為墨江縣候,食邑一百戶,至於諡號,還是罷了吧。”
在深思熟慮了很長時間後,最終項開還是放棄了賜諡的想法,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正所謂樹大招風,以黃雷的品級能夠在死後成為縣侯,這已經是天大的恩賜了。
“陛下所言極是,微臣覺得這樣也很好。”潘崇徹在聽完項開的決定後,馬上送上了一個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