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節
宋慈洗冤筆記(出書版) 作者:巫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時,獄吏已替辛鐵柱洗淨血汙,包好傷口,來向宋慈回稟:“宋提刑,都弄好了。”
宋慈道了謝,讓獄吏下去休息。
獄吏掏出鑰匙,想給宋慈開門,宋慈卻道:“不必了,我今晚就待在這裏,煩你天亮時再來開門。”
獄吏很是費解,心想宋慈已是提刑幹辦,又是除夕夜,大可不必再回牢獄裏待著。他搖搖頭,自個去了。
劉克莊正打算繼續與宋慈商量開棺驗骨一事,忽聽斜對麵牢獄中響起辛鐵柱的聲音:“宋提刑,我是被冤枉的。”
劉克莊回頭,見辛鐵柱頭上裹著布巾,那布巾裹得歪歪扭扭,一看便是獄吏敷衍了事,再加上辛鐵柱渾身被縛,整個人橫在獄中,模樣極為滑稽。他本就不待見辛鐵柱,再加上他記得韓侂胄在嶽祠說過,嶽祠一案須在上元節前查明,宋慈奉旨查辦此案,時間自然緊迫,於是板起臉道:“宋大人有大案子要查,沒工夫聽你這個武學糙漢訴苦。你有冤情,找審你的官員去,別來煩我家宋大人。”
辛鐵柱怒道:“那幫當官的全是酒囊飯袋,我所說句句屬實,他們就是不聽!”
“宋大人,你看看,這武學糙漢又來了,一進大獄就大吼大叫,吵得不可開交。稼軒公是何等人物,你說他是稼軒公的兒子,”劉克莊連連搖頭,“說什麽我也不信。”
宋慈拍了拍劉克莊的肩膀,道:“別再叫我宋大人了。”他從劉克莊的身邊走過,來到牢門邊,看著斜對麵牢獄中的辛鐵柱,道:“你何冤之有?”
辛鐵柱道:“他們說我在紀家橋擄走了孩童,可我根本沒有幹過。”
宋慈知道自己奉旨專辦嶽祠一案,本無權插手其他案件,但他如今從真德秀那裏得知,巫易和何太驥與楊岐山的女兒楊菱有莫大關聯,而辛鐵柱所涉及的擄人案,被擄之人正是楊岐山的獨子楊茁,也就是楊菱的親弟弟,那他自然要過問一下了。他道:“你細細說來,到底是怎麽回事?”劉克莊還要插嘴,宋慈手一抬,示意劉克莊別作聲。
辛鐵柱便將今晚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講了出來。
原來今夜除夕,辛鐵柱在武學憋悶太久,獨自一人外出走動。武學與太學相鄰,隻有一牆之隔,出門也是前洋街,雖然街上燈市熱鬧,辛鐵柱卻無心賞玩。他入武學已有三年,對《武學七書》學得不甚了了,可弓馬武藝練得極為純熟。他從小敬愛父親辛棄疾,早年父親馳騁沙場,建功立業,令他心向往之,這才不習經義詩賦,轉而投身武學。如今朝廷大有北伐之意,他推掉了武學本已為他安排好的地方官職,一心隻想參軍戍邊,沙場殺敵。他原以為父親畢生以恢複中原為誌,定會支持他,哪知父親知曉他的想法後,竟捎來家書,不準他加入行伍,還命捎信的仆人傳話,說他若不改變想法,今年就不要回家了,幾時回心轉意,幾時再回去。辛鐵柱大感失落,從小到大,父親對他嗬護太過,不願他有半點吃苦犯險,便連投身武學也是他苦苦求來,一想到這些,他就連日為此苦悶。如今父親被朝廷重新起用,出知鎮江府,離臨安不遠,但辛鐵柱不願改變初衷,果真就選擇留齋,沒有回家過年。今晚他與同齋們在齋舍裏喝酒,算是共慶除夕,同齋學子論及北伐,全都眉飛色舞,喝酒如飲水,個個醉得不省人事,他酒量最好,雖有醉意,卻沒倒下。他心中煩悶,無處排遣,於是外出走動,心中所念,全是如何勸得父親改變想法。可他心思愚魯,思來想去,總不知如何是好。
辛鐵柱在前洋街上走了沒多遠,便到了紀家橋頭。他心煩意亂之際,忽見身前一位紅衣公子經過時,腰間落下了一塊白色玉佩。紀家橋一帶人聲嘈雜,那紅衣公子沒發覺玉佩掉落,徑自走了。辛鐵柱想撿起玉佩還給那紅衣公子,正準備彎腰伸手時,身旁忽然探出一隻腳來,踏在了玉佩上。
伸腳之人是個瘦子,生得獐頭鼠目,他用極快的速度撿起玉佩,塞進懷裏,裝出一副沒事發生的樣子,朝著與那紅衣公子相反的方向走了。
見那瘦子想將玉佩據為己有,辛鐵柱當即跟了上去,想叫那瘦子物歸原主。
那瘦子走了沒幾步,經過一耍藝攤時,一頭紮進圍觀看客當中。他假裝觀看耍藝,實則悄悄貼在一位看客身後,將手伸向那看客腰間,試圖偷取錢袋。
辛鐵柱原以為那瘦子隻是霸占失物不還,沒想到竟是個竊賊,見其出手偷竊時毫不猶豫,顯然是個慣偷。他想也不想,大步上前,一把拿住那竊賊的手腕。那竊賊吃了一驚,回頭瞪著辛鐵柱,叫辛鐵柱放手。辛鐵柱說破那竊賊的偷盜之舉,那竊賊卻矢口否認,說辛鐵柱平白無故汙蔑他,還叫囂著讓周圍人評理。那看客摸了摸腰間,錢袋並未丟失,怕無端惹來是非,便沒敢站出來替辛鐵柱說話,周圍人不明究竟,也都置身事外看熱鬧。辛鐵柱沒想到那竊賊惡人先告狀,倒打一耙。他不善言辭,說不過那竊賊,懶得多費唇舌,就要抓那竊賊去見官。那竊賊掙紮反抗,惹惱了辛鐵柱,辛鐵柱正無處發泄苦悶,三拳兩腳,將那竊賊揍得鼻青臉腫,又一腳踢翻在地。那竊賊沒想到辛鐵柱竟敢當街打人,見辛鐵柱孔武有力,心想好漢不吃眼前虧,爬起身來就跑。辛鐵柱豈肯饒他,在後緊追。
那竊賊奔上紀家橋,橋上行人紛紛避讓,可迎麵而來的一頂轎子卻避讓不了。那竊賊與轎夫相撞,雙雙失了重心,摔倒在地。轎夫一倒下,轎子立刻傾斜砸地,晃了幾晃,還好穩了下來,沒有翻倒。轎中響起了孩童的哭聲,一女聲道:“傷著了嗎?”孩童哭說沒有。女聲道:“既沒傷著,男兒漢,哭什麽哭?”倒有責備之意。孩童的哭聲很快止住了。“出了什麽事?”伴隨這聲問話,轎簾掀起一角,一個麵戴黑紗的女子走下轎來。
此時辛鐵柱已趁那竊賊摔倒之機追上,一把揪住那竊賊的胳膊,喝道:“走,見官去!”那竊賊的胳膊幾乎要被折斷,連連叫痛,另一隻手忽然從腰間抽出一把匕首,刺向辛鐵柱。辛鐵柱躲開這一刺,飛起一腳,又將那竊賊踹翻在地。
那竊賊吃痛,知道有武器也不是辛鐵柱的對手。他摔倒之處,就在轎門旁邊,見那女子在身邊下轎,情急之下翻身而起,抓住那女子,衝辛鐵柱叫道:“站住!別過來……你再過來……我就……就……”拿匕首指住那女子的脖子,手不停地發抖,匕首也跟著亂顫。
辛鐵柱不敢輕舉妄動,嘴裏喝道:“放下匕首,休傷無辜!”
附近遊街賞燈之人紛紛被吸引過來,圍在紀家橋兩頭,有數百人之多,見那竊賊手拿匕首,竟無一人敢出頭。
那竊賊挾持著女子,一步步後退,叫圍觀之人讓開,想瞅準機會奪路而逃。
忽然那竊賊一聲痛叫,原來那女子被挾持著後退時,猛地抬腳向後一跺,正跺在那竊賊的腳尖上。那竊賊痛叫分神之際,那女子不僅沒趁機逃開,反而反手就是一耳光,扇得那竊賊有些發蒙。趁此時機,辛鐵柱撲上去奪下匕首,將那竊賊雙手反擰,壓在地上。
圍觀眾人籲了口氣,紛紛鼓掌叫好。
辛鐵柱對那女子道:“姑娘沒事吧?”
那女子先是轎子砸地,又遭人挾持,再出手反抗,雖然黑紗遮麵看不到神色,但從頭到尾目光如常,竟沒半點受驚。她沒理會辛鐵柱,轉身扶起那摔倒的轎夫。
那轎夫受寵若驚,道:“小人不礙事。小姐快請回轎,這就走,這就走。”說著招呼另一個轎夫,要繼續抬轎子。那轎夫嘴上雖這麽說,臉上卻有痛色,挪動腳步也很吃力,顯然膝蓋磕得不輕。那女子道:“你坐下歇會兒。”接著吩咐另一個轎夫,回去找人來抬轎子,然後道:“茁兒,下來吧。”這句話是衝轎子裏說的,顯然是在叫先前哭過的那個孩童。
然而轎中並沒有傳出應答之聲。
“又不聽話了。”那女子走到轎前,掀起簾布,霎時間一呆。
先前接連遭遇各種變故,那女子的目光一直波瀾不驚,此時卻徹底呆住了,隻因轎廂中空空蕩蕩,並不見人,隻有一些散落的糕點。
“茁兒?茁兒!”那女子以為茁兒偷偷下了轎,急忙向四周張望呼喚,卻不見茁兒身影,也不聞茁兒答應。轎夫吃驚不已,忍著膝蓋疼痛,一邊尋找,一邊叫道:“小公子!小公子!”那女子詢問周圍人群,有沒有看見孩童下轎,有沒有看見孩童去了哪裏,然而當時眾人的注意力都在那竊賊身上,根本沒人留意轎子,不清楚是否有孩童下過轎。
辛鐵柱將那竊賊綁在橋柱子上,幫那女子尋找失蹤的孩童,圍觀眾人也紛紛幫忙尋找,然而找遍了附近一帶,始終不見那孩童的身影。
那女子便是楊岐山的女兒楊菱,失蹤的孩童則是楊岐山的獨子楊茁。
消息很快傳至楊家,楊岐山大驚失色,帶上所有家丁、婢子趕來紀家橋尋人,又派人通知府衙和提刑司,派出大批差役幫忙尋找。然而集眾人之力,找來找去,不僅紀家橋附近,連更遠的街巷都找過了,始終找不到人。楊茁隻是一個三歲孩童,就算一時貪玩,偷偷溜下轎子躲藏起來,也不可能藏在太過隱秘的地方,更不可能藏這麽久也不現身,哪怕不小心走丟了,也不可能走得太遠,可是遍尋不得,便有人猜測是不是被歹人擄走了。眾人又四處查問有沒有看見攜帶孩童的人,仍是一無所獲。楊岐山心急如焚,急了就開始胡思亂想,竟懷疑起了辛鐵柱,說辛鐵柱是故意攔截轎子,夥同賊人擄走了楊茁。不巧的是,辛鐵柱抓住的那個竊賊,原本被拴在橋柱子上,可辛鐵柱幫著尋找楊茁,無暇顧及,不知那竊賊何時竟弄斷了繩子,早已逃之夭夭。辛鐵柱找不到那竊賊,又想找那個被偷錢袋的看客,以證明自己是真的抓賊,不是在串通賊人演戲,可是那看客也早已不知去向。
這麽一來,辛鐵柱當真是有口難辯。差役要抓辛鐵柱回衙門問話,一旦去了衙門,一頓牢獄之災自然難免。辛鐵柱本就愁苦煩悶,此番好心抓賊卻被人冤枉,心中更是有氣,又知道一旦入獄,便會丟盡父親的臉,再加上酒勁在身,說什麽也不肯去衙門。差役們惡語相向,動手抓人,辛鐵柱盛怒之下出手反抗,打傷了幾個差役。眾差役見他反抗,更加認定他就是凶犯,追著他不放,這才有了後來他逃進太學最終被捕的事。
辛鐵柱講述完,宋慈還未說話,一旁的劉克莊道:“這麽大點事就要尋死覓活,你也未免太小題大做了吧。”
辛鐵柱瞪眼瞧著劉克莊。
劉克莊不以為意,正要再說幾句風涼話,宋慈卻道:“你少說幾句。”又問辛鐵柱:“你被抓後,是誰審問的你?”
“有府衙的、提刑司的,好些個官員。”
“有沒有元提刑?”
“是有一個姓元的,別人都叫他元大人。”
“元大人提點浙西路刑獄,一向秉公執法,你隻要是清白的,他必不會冤枉你,待案子審清後,自會放你出去。”
“那我要在這裏麵待多久?”
“可長可短,若是找回了失蹤的孩童,便會很快。”
“那孩童一直找不到,難道要一直關著我?”
“你便是一直被關在這裏,也是你自作自受。”劉克莊忽然插嘴道,“你公然拒捕,打傷官差,就算沒有擄走那小孩,也該被關起來治罪。”
宋慈扭頭看了劉克莊一眼,劉克莊撇了撇嘴。
“辛公子,你且安心在這裏待著。”宋慈道,“我會問一下元大人,看看楊茁找到沒有,若是沒找到,我會想辦法幫忙尋找,盡早還你清白。”
辛鐵柱感激不已,道:“多謝宋提刑!”
劉克莊將宋慈拉到一邊,低聲道:“太學和武學素來不睦,兩邊學子互不來往,甚至相互敵視,你該不會真要幫這武學糙漢的忙吧?”
“我本就要去楊家找楊菱小姐問一些事,正好一並查問楊茁失蹤一事。”
“你去找楊菱小姐問什麽?”劉克莊有些好奇,“難不成她也與嶽祠一案有關?”
宋慈點了點頭。
“你找誰查問都可以,但開棺驗骨一事,一定會得罪元提刑,我勸你還是好好想想。”
“你衝撞韓太師時,連韓太師都不怕,如今怎麽怕起了元提刑?”
“你別說韓侂胄,一說我就來氣。他害慘了我爹,我對他本就有宿怨,反正我也不想做官,無須從他那裏謀求什麽,得罪他也不怕。可你不同,你不是一直想做官,尤其是提刑官嗎?還有十五年前錦繡客舍那樁舊案,你不是一直想追查嗎?這時候你怎麽能得罪元提刑呢?”
宋慈一聽“錦繡客舍”這四個字,神色頓時為之一變,種種往事,一下子從記憶深處翻湧而起。十五年前,他父親宋鞏來臨安參加殿試,為了讓年幼的兒子多增長一些見識,帶上了妻子和年僅五歲的他,住進了太學東邊的錦繡客舍。大宋的舉子隻要通過省試便是進士,入京參加殿試,隻列名次,皆不黜落,原本宋鞏科舉入仕已成定局,哪知妻子卻在錦繡客舍暴死,宋鞏被疑有殺妻之嫌,蒙冤入獄,大好前程就此斷送。出獄之後,宋鞏放棄追查妻子之死,帶著宋慈返回建陽鄉下。後又放棄了科舉,轉而尋仵作行人學驗屍驗骨之法,從縣衙小吏做起,直至出任一州推官。宋慈以為父親學習那些常人眼中不入流的、與死人打交道的晦氣小技,是為了有朝一日能查明母親之死,哪知十五年來,父親對母親之死絕口不提,宋慈每次問起當年錦繡客舍的事,父親都是厲聲喝止。宋慈不知道父親有什麽難言之隱,隻知道不能讓母親死得不明不白,既然父親不願意追查母親之死,那隻有他自己來。他暗自學習驗屍斷獄之術,偷偷翻閱父親收藏的刑獄典籍,留意父親和其他仵作行人如何驗屍,向一些地位低下的仵作虛心請教,一聽說有命案發生便往凶案現場跑,一聽說衙門審案子便立刻趕去旁觀。他要來臨安太學求學時,父親一開始是反對的,他知道父親是不希望他有機會接觸錦繡客舍那樁舊案,但他執意要來太學,隻說是為了求學,父親最終不得已才同意了。在母親之死一事上,他對父親極不理解,但這些年父親在推官任上秉公斷獄,執法嚴明,一切所求,隻為公道二字,他看在眼裏,對父親是深為敬重的。他的確很想做官,尤其是提刑官,想著將來能為百姓做主,想著有朝一日能查清母親之死。可父親十來年的言傳身教,使得剛正不阿的理念從小就根植在他心中,倘若委曲求全才能達成所願,那這願望不達成也罷。他正色道:“家父有言:‘直冤,大事也!’我奉旨查案,便當為死者直冤,無論得罪誰,我都要查下去。”頓了一下,壓低聲音道:“我不但要查,還要查得大張旗鼓,查得滿城皆知。倘若巫易真是死於他殺,當年殺害他的凶手若還在臨安,聽聞開棺驗骨,說不定會去現場圍觀。”
“你想打草驚蛇?”
“不錯。”
“可你把婁子捅這麽大,若無萬全把握,最後驗得巫易確是自盡,元提刑那裏,隻怕難以交代。”
宋慈搖搖頭:“若我所料不差,巫易之死絕非自盡。當年巫易若是自盡,上吊即可,何須縱火?他在腳下挖了暖坑,那是為了營造一方熱土,祈盼來世盡快投生,一個對來世還抱有期許的人,豈會願意今生死得麵目全非?真博士說巫易對名利看得很淡,一個淡泊名利之人,怎麽可能因為被逐出太學不能為官就自盡?更何況他為人孝順,雙親還在世,他又生在商賈之家,隻不過被逐出太學不得為官,又不是斷絕了所有生路,難道非尋死不可嗎?”
劉克莊想了想,道:“你這麽一說,確實有些道理。”又道:“好吧,你都不怕,我還怕什麽?既然你非這麽做不可,那這婁子,大不了我陪你一起捅!”
宋慈拍拍劉克莊的肩膀:“我正要你幫忙。”
“幫什麽忙?”
“明早出了大獄,你就在城裏散布消息,就說提刑官奉旨查案,重查四年前太學生巫易自盡一案,要在午未之交,於淨慈報恩寺後山開棺驗骨。明天是元日,新歲伊始,城裏本就有不少人會去淨慈報恩寺祈福,你盡可能地散布消息,去的人越多越好,再雇些勞力,備好器具,以供掘土開棺之用。”
“備什麽器具?”
“竹席、草席各一張,二升酒,五升醋,多買些木炭。對了,若是天晴,再買一把紅油傘,記住了嗎?”
劉克莊越聽越奇,道:“你要這麽多東西做什麽?”
“到時你就知道了。”
“明日就開棺,可你還沒問過巫易雙親呢?”劉克莊道,“萬一他雙親不答應怎麽辦?”
“巫易是閩北蒲城人,他父母也當在閩北蒲城,即便快馬往返,也需數日。聖上旨意,要我在上元節前查明嶽祠案,等不了這數日了。先開棺驗骨,其他的事,以後再說。”
劉克莊點了點頭。
“明早我走一趟楊家,去找楊菱小姐,把該問的都問一遍,然後你我在齋舍碰麵,一起去淨慈報恩寺後山。”宋慈又道,“對了,我這裏有一幅題詞,你明早拿去太學各處查問,看看有沒有人識得這上麵的字跡。”說著取出不久前從嶽祠獲得的那方題有《賀新郎》詞的手帕,交到劉克莊的手中。
劉克莊接過手帕,見上麵的題詞歪歪扭扭,不禁皺眉道:“這字好生難看。”隨即又拍了拍胸脯,“放心吧,這些事交給我就行。我把同齋們都叫上,散布消息也好,打聽字跡也好,一定辦得妥妥當當。”忽然間,他原本有些神采飛揚的臉色,一下子黯淡了下來。
“你怎麽了?”
“沒什麽,就是想到我們那些同齋,氣不打一處來。”
宋慈詢問究竟。
劉克莊歎了口氣,道:“自打知道你會驗屍,從小就與死屍打交道,這兩天太學裏就傳出各種風言風語,說我們習是齋是陰晦之地,隻要進過習是齋就會倒大黴,還有不少說你的話,更是難聽至極。這些人懂個屁,就隻知道胡說八道。外人飛短流長也就罷了,連我們習是齋的同齋,都跟著說三道四。我得找個空,好好訓他們一頓才行。”
宋慈卻淡淡一笑:“我當是什麽事。旁人說道,由他們說去。”
“我就是氣不過。”劉克莊道,“你宋慈哪點不比他們強,他們憑什麽說長道短?”
宋慈不願多提此事,拍拍劉克莊的肩膀,道:“早些歇息吧,明天還有的忙呢。”
第四章 紅傘驗屍
正月初一,天有薄霧。
一大早,宋慈和劉克莊雙雙走出了提刑司大獄。劉克莊按照約定去散布提刑官開棺驗骨的消息,去查問手帕上的題詞字跡,宋慈則在提刑司西側的役房裏找到了許義。許義聽宋慈說想請他一起去楊家查案,高興得當場蹦了起來。許義的年紀隻比宋慈稍大一些,剛入提刑司當差一個月,成天就盼著能親手查案緝凶,辦幾件大案,可平日裏都是被其他差役使喚,幹各種粗活雜活,昨晚能在太學跟著宋慈查案,他高興不已,今早宋慈又來請他一起外出查案,他當真喜出望外,片刻間便換好差服,收拾妥當,並按宋慈的吩咐備好了三份檢屍格目。
宋慈帶著許義出提刑司後,一路走街過巷,往裏仁坊而去。雖是清晨,但今日是元日,千門萬戶早就爆竹連連,沿街院落歡聲笑語不斷。宋慈一路行去,聽著這些隻在太平之世才會有的歡聲笑語,心中甚安。
楊家宅邸坐落於裏仁坊北麵,紅牆綠瓦,高門大院。楊岐山雖然無官無職,但仗著兄長是太尉,妹妹是皇後,在臨安城內有權有勢,便是一些在朝的高官,有時也不得不放低身段找他攀附關係。宋慈和許義來到楊宅時,沿途的歡聲笑語再無所聞,眼前高門緊閉,宅中一片死寂。楊茁昨晚失蹤,一夜沒找到人,今年這個元日,楊家上下自然無心慶祝。
許義上前叩門,宋慈則轉頭看向街邊。就在楊宅大門的右側,街邊停著一輛馬車,那馬車裝飾極為華貴,車夫和仆役也都衣著光鮮,一看便是來自顯貴之家。此時車夫正坐在車頭打盹,仆役也都在馬車周圍休息,由此可見,馬車主人並不在車中,想必是進入了眼前的楊家。
就在宋慈打量馬車之時,楊宅大門開了一條縫,一個門丁出現在門內。那門丁見許義一身差役打扮,張口就問:“找到小公子了?”
許義道:“還沒找到。”
“那你來做什麽?還不趕緊去找人!”門丁語氣冷漠。
“我們是來查案的。”許義介紹身邊的宋慈,“這位是提刑司的宋大人。”
門丁朝宋慈瞧了一眼。他雖是個下人,但平日裏常有大小官員登門拜訪,因此臨安城內的達官顯貴他大都認識,一見宋慈是個不認識的年輕人,穿著還如此普通,顯然不是什麽高官顯爵。“什麽宋大人?”他語氣中透著不屑。
“宋大人是浙西路提刑幹辦,專程前來查案。”
“既然是幹辦,那進門的規矩,應該懂吧。”門丁從門內伸出一隻手來,攤開在許義麵前——這是明目張膽地要好處。因為與皇後、太尉的關係,平時登門拜訪楊岐山的官員不在少數,那些有權有勢的大官,門丁自然客客氣氣不敢阻攔,至於那些小官小吏,門丁則會換一副臉色,不給些好處,便把人堵在門外,不給通傳。
許義皺眉道:“什麽進門的規矩?”
宋慈道了謝,讓獄吏下去休息。
獄吏掏出鑰匙,想給宋慈開門,宋慈卻道:“不必了,我今晚就待在這裏,煩你天亮時再來開門。”
獄吏很是費解,心想宋慈已是提刑幹辦,又是除夕夜,大可不必再回牢獄裏待著。他搖搖頭,自個去了。
劉克莊正打算繼續與宋慈商量開棺驗骨一事,忽聽斜對麵牢獄中響起辛鐵柱的聲音:“宋提刑,我是被冤枉的。”
劉克莊回頭,見辛鐵柱頭上裹著布巾,那布巾裹得歪歪扭扭,一看便是獄吏敷衍了事,再加上辛鐵柱渾身被縛,整個人橫在獄中,模樣極為滑稽。他本就不待見辛鐵柱,再加上他記得韓侂胄在嶽祠說過,嶽祠一案須在上元節前查明,宋慈奉旨查辦此案,時間自然緊迫,於是板起臉道:“宋大人有大案子要查,沒工夫聽你這個武學糙漢訴苦。你有冤情,找審你的官員去,別來煩我家宋大人。”
辛鐵柱怒道:“那幫當官的全是酒囊飯袋,我所說句句屬實,他們就是不聽!”
“宋大人,你看看,這武學糙漢又來了,一進大獄就大吼大叫,吵得不可開交。稼軒公是何等人物,你說他是稼軒公的兒子,”劉克莊連連搖頭,“說什麽我也不信。”
宋慈拍了拍劉克莊的肩膀,道:“別再叫我宋大人了。”他從劉克莊的身邊走過,來到牢門邊,看著斜對麵牢獄中的辛鐵柱,道:“你何冤之有?”
辛鐵柱道:“他們說我在紀家橋擄走了孩童,可我根本沒有幹過。”
宋慈知道自己奉旨專辦嶽祠一案,本無權插手其他案件,但他如今從真德秀那裏得知,巫易和何太驥與楊岐山的女兒楊菱有莫大關聯,而辛鐵柱所涉及的擄人案,被擄之人正是楊岐山的獨子楊茁,也就是楊菱的親弟弟,那他自然要過問一下了。他道:“你細細說來,到底是怎麽回事?”劉克莊還要插嘴,宋慈手一抬,示意劉克莊別作聲。
辛鐵柱便將今晚發生的事,一五一十地講了出來。
原來今夜除夕,辛鐵柱在武學憋悶太久,獨自一人外出走動。武學與太學相鄰,隻有一牆之隔,出門也是前洋街,雖然街上燈市熱鬧,辛鐵柱卻無心賞玩。他入武學已有三年,對《武學七書》學得不甚了了,可弓馬武藝練得極為純熟。他從小敬愛父親辛棄疾,早年父親馳騁沙場,建功立業,令他心向往之,這才不習經義詩賦,轉而投身武學。如今朝廷大有北伐之意,他推掉了武學本已為他安排好的地方官職,一心隻想參軍戍邊,沙場殺敵。他原以為父親畢生以恢複中原為誌,定會支持他,哪知父親知曉他的想法後,竟捎來家書,不準他加入行伍,還命捎信的仆人傳話,說他若不改變想法,今年就不要回家了,幾時回心轉意,幾時再回去。辛鐵柱大感失落,從小到大,父親對他嗬護太過,不願他有半點吃苦犯險,便連投身武學也是他苦苦求來,一想到這些,他就連日為此苦悶。如今父親被朝廷重新起用,出知鎮江府,離臨安不遠,但辛鐵柱不願改變初衷,果真就選擇留齋,沒有回家過年。今晚他與同齋們在齋舍裏喝酒,算是共慶除夕,同齋學子論及北伐,全都眉飛色舞,喝酒如飲水,個個醉得不省人事,他酒量最好,雖有醉意,卻沒倒下。他心中煩悶,無處排遣,於是外出走動,心中所念,全是如何勸得父親改變想法。可他心思愚魯,思來想去,總不知如何是好。
辛鐵柱在前洋街上走了沒多遠,便到了紀家橋頭。他心煩意亂之際,忽見身前一位紅衣公子經過時,腰間落下了一塊白色玉佩。紀家橋一帶人聲嘈雜,那紅衣公子沒發覺玉佩掉落,徑自走了。辛鐵柱想撿起玉佩還給那紅衣公子,正準備彎腰伸手時,身旁忽然探出一隻腳來,踏在了玉佩上。
伸腳之人是個瘦子,生得獐頭鼠目,他用極快的速度撿起玉佩,塞進懷裏,裝出一副沒事發生的樣子,朝著與那紅衣公子相反的方向走了。
見那瘦子想將玉佩據為己有,辛鐵柱當即跟了上去,想叫那瘦子物歸原主。
那瘦子走了沒幾步,經過一耍藝攤時,一頭紮進圍觀看客當中。他假裝觀看耍藝,實則悄悄貼在一位看客身後,將手伸向那看客腰間,試圖偷取錢袋。
辛鐵柱原以為那瘦子隻是霸占失物不還,沒想到竟是個竊賊,見其出手偷竊時毫不猶豫,顯然是個慣偷。他想也不想,大步上前,一把拿住那竊賊的手腕。那竊賊吃了一驚,回頭瞪著辛鐵柱,叫辛鐵柱放手。辛鐵柱說破那竊賊的偷盜之舉,那竊賊卻矢口否認,說辛鐵柱平白無故汙蔑他,還叫囂著讓周圍人評理。那看客摸了摸腰間,錢袋並未丟失,怕無端惹來是非,便沒敢站出來替辛鐵柱說話,周圍人不明究竟,也都置身事外看熱鬧。辛鐵柱沒想到那竊賊惡人先告狀,倒打一耙。他不善言辭,說不過那竊賊,懶得多費唇舌,就要抓那竊賊去見官。那竊賊掙紮反抗,惹惱了辛鐵柱,辛鐵柱正無處發泄苦悶,三拳兩腳,將那竊賊揍得鼻青臉腫,又一腳踢翻在地。那竊賊沒想到辛鐵柱竟敢當街打人,見辛鐵柱孔武有力,心想好漢不吃眼前虧,爬起身來就跑。辛鐵柱豈肯饒他,在後緊追。
那竊賊奔上紀家橋,橋上行人紛紛避讓,可迎麵而來的一頂轎子卻避讓不了。那竊賊與轎夫相撞,雙雙失了重心,摔倒在地。轎夫一倒下,轎子立刻傾斜砸地,晃了幾晃,還好穩了下來,沒有翻倒。轎中響起了孩童的哭聲,一女聲道:“傷著了嗎?”孩童哭說沒有。女聲道:“既沒傷著,男兒漢,哭什麽哭?”倒有責備之意。孩童的哭聲很快止住了。“出了什麽事?”伴隨這聲問話,轎簾掀起一角,一個麵戴黑紗的女子走下轎來。
此時辛鐵柱已趁那竊賊摔倒之機追上,一把揪住那竊賊的胳膊,喝道:“走,見官去!”那竊賊的胳膊幾乎要被折斷,連連叫痛,另一隻手忽然從腰間抽出一把匕首,刺向辛鐵柱。辛鐵柱躲開這一刺,飛起一腳,又將那竊賊踹翻在地。
那竊賊吃痛,知道有武器也不是辛鐵柱的對手。他摔倒之處,就在轎門旁邊,見那女子在身邊下轎,情急之下翻身而起,抓住那女子,衝辛鐵柱叫道:“站住!別過來……你再過來……我就……就……”拿匕首指住那女子的脖子,手不停地發抖,匕首也跟著亂顫。
辛鐵柱不敢輕舉妄動,嘴裏喝道:“放下匕首,休傷無辜!”
附近遊街賞燈之人紛紛被吸引過來,圍在紀家橋兩頭,有數百人之多,見那竊賊手拿匕首,竟無一人敢出頭。
那竊賊挾持著女子,一步步後退,叫圍觀之人讓開,想瞅準機會奪路而逃。
忽然那竊賊一聲痛叫,原來那女子被挾持著後退時,猛地抬腳向後一跺,正跺在那竊賊的腳尖上。那竊賊痛叫分神之際,那女子不僅沒趁機逃開,反而反手就是一耳光,扇得那竊賊有些發蒙。趁此時機,辛鐵柱撲上去奪下匕首,將那竊賊雙手反擰,壓在地上。
圍觀眾人籲了口氣,紛紛鼓掌叫好。
辛鐵柱對那女子道:“姑娘沒事吧?”
那女子先是轎子砸地,又遭人挾持,再出手反抗,雖然黑紗遮麵看不到神色,但從頭到尾目光如常,竟沒半點受驚。她沒理會辛鐵柱,轉身扶起那摔倒的轎夫。
那轎夫受寵若驚,道:“小人不礙事。小姐快請回轎,這就走,這就走。”說著招呼另一個轎夫,要繼續抬轎子。那轎夫嘴上雖這麽說,臉上卻有痛色,挪動腳步也很吃力,顯然膝蓋磕得不輕。那女子道:“你坐下歇會兒。”接著吩咐另一個轎夫,回去找人來抬轎子,然後道:“茁兒,下來吧。”這句話是衝轎子裏說的,顯然是在叫先前哭過的那個孩童。
然而轎中並沒有傳出應答之聲。
“又不聽話了。”那女子走到轎前,掀起簾布,霎時間一呆。
先前接連遭遇各種變故,那女子的目光一直波瀾不驚,此時卻徹底呆住了,隻因轎廂中空空蕩蕩,並不見人,隻有一些散落的糕點。
“茁兒?茁兒!”那女子以為茁兒偷偷下了轎,急忙向四周張望呼喚,卻不見茁兒身影,也不聞茁兒答應。轎夫吃驚不已,忍著膝蓋疼痛,一邊尋找,一邊叫道:“小公子!小公子!”那女子詢問周圍人群,有沒有看見孩童下轎,有沒有看見孩童去了哪裏,然而當時眾人的注意力都在那竊賊身上,根本沒人留意轎子,不清楚是否有孩童下過轎。
辛鐵柱將那竊賊綁在橋柱子上,幫那女子尋找失蹤的孩童,圍觀眾人也紛紛幫忙尋找,然而找遍了附近一帶,始終不見那孩童的身影。
那女子便是楊岐山的女兒楊菱,失蹤的孩童則是楊岐山的獨子楊茁。
消息很快傳至楊家,楊岐山大驚失色,帶上所有家丁、婢子趕來紀家橋尋人,又派人通知府衙和提刑司,派出大批差役幫忙尋找。然而集眾人之力,找來找去,不僅紀家橋附近,連更遠的街巷都找過了,始終找不到人。楊茁隻是一個三歲孩童,就算一時貪玩,偷偷溜下轎子躲藏起來,也不可能藏在太過隱秘的地方,更不可能藏這麽久也不現身,哪怕不小心走丟了,也不可能走得太遠,可是遍尋不得,便有人猜測是不是被歹人擄走了。眾人又四處查問有沒有看見攜帶孩童的人,仍是一無所獲。楊岐山心急如焚,急了就開始胡思亂想,竟懷疑起了辛鐵柱,說辛鐵柱是故意攔截轎子,夥同賊人擄走了楊茁。不巧的是,辛鐵柱抓住的那個竊賊,原本被拴在橋柱子上,可辛鐵柱幫著尋找楊茁,無暇顧及,不知那竊賊何時竟弄斷了繩子,早已逃之夭夭。辛鐵柱找不到那竊賊,又想找那個被偷錢袋的看客,以證明自己是真的抓賊,不是在串通賊人演戲,可是那看客也早已不知去向。
這麽一來,辛鐵柱當真是有口難辯。差役要抓辛鐵柱回衙門問話,一旦去了衙門,一頓牢獄之災自然難免。辛鐵柱本就愁苦煩悶,此番好心抓賊卻被人冤枉,心中更是有氣,又知道一旦入獄,便會丟盡父親的臉,再加上酒勁在身,說什麽也不肯去衙門。差役們惡語相向,動手抓人,辛鐵柱盛怒之下出手反抗,打傷了幾個差役。眾差役見他反抗,更加認定他就是凶犯,追著他不放,這才有了後來他逃進太學最終被捕的事。
辛鐵柱講述完,宋慈還未說話,一旁的劉克莊道:“這麽大點事就要尋死覓活,你也未免太小題大做了吧。”
辛鐵柱瞪眼瞧著劉克莊。
劉克莊不以為意,正要再說幾句風涼話,宋慈卻道:“你少說幾句。”又問辛鐵柱:“你被抓後,是誰審問的你?”
“有府衙的、提刑司的,好些個官員。”
“有沒有元提刑?”
“是有一個姓元的,別人都叫他元大人。”
“元大人提點浙西路刑獄,一向秉公執法,你隻要是清白的,他必不會冤枉你,待案子審清後,自會放你出去。”
“那我要在這裏麵待多久?”
“可長可短,若是找回了失蹤的孩童,便會很快。”
“那孩童一直找不到,難道要一直關著我?”
“你便是一直被關在這裏,也是你自作自受。”劉克莊忽然插嘴道,“你公然拒捕,打傷官差,就算沒有擄走那小孩,也該被關起來治罪。”
宋慈扭頭看了劉克莊一眼,劉克莊撇了撇嘴。
“辛公子,你且安心在這裏待著。”宋慈道,“我會問一下元大人,看看楊茁找到沒有,若是沒找到,我會想辦法幫忙尋找,盡早還你清白。”
辛鐵柱感激不已,道:“多謝宋提刑!”
劉克莊將宋慈拉到一邊,低聲道:“太學和武學素來不睦,兩邊學子互不來往,甚至相互敵視,你該不會真要幫這武學糙漢的忙吧?”
“我本就要去楊家找楊菱小姐問一些事,正好一並查問楊茁失蹤一事。”
“你去找楊菱小姐問什麽?”劉克莊有些好奇,“難不成她也與嶽祠一案有關?”
宋慈點了點頭。
“你找誰查問都可以,但開棺驗骨一事,一定會得罪元提刑,我勸你還是好好想想。”
“你衝撞韓太師時,連韓太師都不怕,如今怎麽怕起了元提刑?”
“你別說韓侂胄,一說我就來氣。他害慘了我爹,我對他本就有宿怨,反正我也不想做官,無須從他那裏謀求什麽,得罪他也不怕。可你不同,你不是一直想做官,尤其是提刑官嗎?還有十五年前錦繡客舍那樁舊案,你不是一直想追查嗎?這時候你怎麽能得罪元提刑呢?”
宋慈一聽“錦繡客舍”這四個字,神色頓時為之一變,種種往事,一下子從記憶深處翻湧而起。十五年前,他父親宋鞏來臨安參加殿試,為了讓年幼的兒子多增長一些見識,帶上了妻子和年僅五歲的他,住進了太學東邊的錦繡客舍。大宋的舉子隻要通過省試便是進士,入京參加殿試,隻列名次,皆不黜落,原本宋鞏科舉入仕已成定局,哪知妻子卻在錦繡客舍暴死,宋鞏被疑有殺妻之嫌,蒙冤入獄,大好前程就此斷送。出獄之後,宋鞏放棄追查妻子之死,帶著宋慈返回建陽鄉下。後又放棄了科舉,轉而尋仵作行人學驗屍驗骨之法,從縣衙小吏做起,直至出任一州推官。宋慈以為父親學習那些常人眼中不入流的、與死人打交道的晦氣小技,是為了有朝一日能查明母親之死,哪知十五年來,父親對母親之死絕口不提,宋慈每次問起當年錦繡客舍的事,父親都是厲聲喝止。宋慈不知道父親有什麽難言之隱,隻知道不能讓母親死得不明不白,既然父親不願意追查母親之死,那隻有他自己來。他暗自學習驗屍斷獄之術,偷偷翻閱父親收藏的刑獄典籍,留意父親和其他仵作行人如何驗屍,向一些地位低下的仵作虛心請教,一聽說有命案發生便往凶案現場跑,一聽說衙門審案子便立刻趕去旁觀。他要來臨安太學求學時,父親一開始是反對的,他知道父親是不希望他有機會接觸錦繡客舍那樁舊案,但他執意要來太學,隻說是為了求學,父親最終不得已才同意了。在母親之死一事上,他對父親極不理解,但這些年父親在推官任上秉公斷獄,執法嚴明,一切所求,隻為公道二字,他看在眼裏,對父親是深為敬重的。他的確很想做官,尤其是提刑官,想著將來能為百姓做主,想著有朝一日能查清母親之死。可父親十來年的言傳身教,使得剛正不阿的理念從小就根植在他心中,倘若委曲求全才能達成所願,那這願望不達成也罷。他正色道:“家父有言:‘直冤,大事也!’我奉旨查案,便當為死者直冤,無論得罪誰,我都要查下去。”頓了一下,壓低聲音道:“我不但要查,還要查得大張旗鼓,查得滿城皆知。倘若巫易真是死於他殺,當年殺害他的凶手若還在臨安,聽聞開棺驗骨,說不定會去現場圍觀。”
“你想打草驚蛇?”
“不錯。”
“可你把婁子捅這麽大,若無萬全把握,最後驗得巫易確是自盡,元提刑那裏,隻怕難以交代。”
宋慈搖搖頭:“若我所料不差,巫易之死絕非自盡。當年巫易若是自盡,上吊即可,何須縱火?他在腳下挖了暖坑,那是為了營造一方熱土,祈盼來世盡快投生,一個對來世還抱有期許的人,豈會願意今生死得麵目全非?真博士說巫易對名利看得很淡,一個淡泊名利之人,怎麽可能因為被逐出太學不能為官就自盡?更何況他為人孝順,雙親還在世,他又生在商賈之家,隻不過被逐出太學不得為官,又不是斷絕了所有生路,難道非尋死不可嗎?”
劉克莊想了想,道:“你這麽一說,確實有些道理。”又道:“好吧,你都不怕,我還怕什麽?既然你非這麽做不可,那這婁子,大不了我陪你一起捅!”
宋慈拍拍劉克莊的肩膀:“我正要你幫忙。”
“幫什麽忙?”
“明早出了大獄,你就在城裏散布消息,就說提刑官奉旨查案,重查四年前太學生巫易自盡一案,要在午未之交,於淨慈報恩寺後山開棺驗骨。明天是元日,新歲伊始,城裏本就有不少人會去淨慈報恩寺祈福,你盡可能地散布消息,去的人越多越好,再雇些勞力,備好器具,以供掘土開棺之用。”
“備什麽器具?”
“竹席、草席各一張,二升酒,五升醋,多買些木炭。對了,若是天晴,再買一把紅油傘,記住了嗎?”
劉克莊越聽越奇,道:“你要這麽多東西做什麽?”
“到時你就知道了。”
“明日就開棺,可你還沒問過巫易雙親呢?”劉克莊道,“萬一他雙親不答應怎麽辦?”
“巫易是閩北蒲城人,他父母也當在閩北蒲城,即便快馬往返,也需數日。聖上旨意,要我在上元節前查明嶽祠案,等不了這數日了。先開棺驗骨,其他的事,以後再說。”
劉克莊點了點頭。
“明早我走一趟楊家,去找楊菱小姐,把該問的都問一遍,然後你我在齋舍碰麵,一起去淨慈報恩寺後山。”宋慈又道,“對了,我這裏有一幅題詞,你明早拿去太學各處查問,看看有沒有人識得這上麵的字跡。”說著取出不久前從嶽祠獲得的那方題有《賀新郎》詞的手帕,交到劉克莊的手中。
劉克莊接過手帕,見上麵的題詞歪歪扭扭,不禁皺眉道:“這字好生難看。”隨即又拍了拍胸脯,“放心吧,這些事交給我就行。我把同齋們都叫上,散布消息也好,打聽字跡也好,一定辦得妥妥當當。”忽然間,他原本有些神采飛揚的臉色,一下子黯淡了下來。
“你怎麽了?”
“沒什麽,就是想到我們那些同齋,氣不打一處來。”
宋慈詢問究竟。
劉克莊歎了口氣,道:“自打知道你會驗屍,從小就與死屍打交道,這兩天太學裏就傳出各種風言風語,說我們習是齋是陰晦之地,隻要進過習是齋就會倒大黴,還有不少說你的話,更是難聽至極。這些人懂個屁,就隻知道胡說八道。外人飛短流長也就罷了,連我們習是齋的同齋,都跟著說三道四。我得找個空,好好訓他們一頓才行。”
宋慈卻淡淡一笑:“我當是什麽事。旁人說道,由他們說去。”
“我就是氣不過。”劉克莊道,“你宋慈哪點不比他們強,他們憑什麽說長道短?”
宋慈不願多提此事,拍拍劉克莊的肩膀,道:“早些歇息吧,明天還有的忙呢。”
第四章 紅傘驗屍
正月初一,天有薄霧。
一大早,宋慈和劉克莊雙雙走出了提刑司大獄。劉克莊按照約定去散布提刑官開棺驗骨的消息,去查問手帕上的題詞字跡,宋慈則在提刑司西側的役房裏找到了許義。許義聽宋慈說想請他一起去楊家查案,高興得當場蹦了起來。許義的年紀隻比宋慈稍大一些,剛入提刑司當差一個月,成天就盼著能親手查案緝凶,辦幾件大案,可平日裏都是被其他差役使喚,幹各種粗活雜活,昨晚能在太學跟著宋慈查案,他高興不已,今早宋慈又來請他一起外出查案,他當真喜出望外,片刻間便換好差服,收拾妥當,並按宋慈的吩咐備好了三份檢屍格目。
宋慈帶著許義出提刑司後,一路走街過巷,往裏仁坊而去。雖是清晨,但今日是元日,千門萬戶早就爆竹連連,沿街院落歡聲笑語不斷。宋慈一路行去,聽著這些隻在太平之世才會有的歡聲笑語,心中甚安。
楊家宅邸坐落於裏仁坊北麵,紅牆綠瓦,高門大院。楊岐山雖然無官無職,但仗著兄長是太尉,妹妹是皇後,在臨安城內有權有勢,便是一些在朝的高官,有時也不得不放低身段找他攀附關係。宋慈和許義來到楊宅時,沿途的歡聲笑語再無所聞,眼前高門緊閉,宅中一片死寂。楊茁昨晚失蹤,一夜沒找到人,今年這個元日,楊家上下自然無心慶祝。
許義上前叩門,宋慈則轉頭看向街邊。就在楊宅大門的右側,街邊停著一輛馬車,那馬車裝飾極為華貴,車夫和仆役也都衣著光鮮,一看便是來自顯貴之家。此時車夫正坐在車頭打盹,仆役也都在馬車周圍休息,由此可見,馬車主人並不在車中,想必是進入了眼前的楊家。
就在宋慈打量馬車之時,楊宅大門開了一條縫,一個門丁出現在門內。那門丁見許義一身差役打扮,張口就問:“找到小公子了?”
許義道:“還沒找到。”
“那你來做什麽?還不趕緊去找人!”門丁語氣冷漠。
“我們是來查案的。”許義介紹身邊的宋慈,“這位是提刑司的宋大人。”
門丁朝宋慈瞧了一眼。他雖是個下人,但平日裏常有大小官員登門拜訪,因此臨安城內的達官顯貴他大都認識,一見宋慈是個不認識的年輕人,穿著還如此普通,顯然不是什麽高官顯爵。“什麽宋大人?”他語氣中透著不屑。
“宋大人是浙西路提刑幹辦,專程前來查案。”
“既然是幹辦,那進門的規矩,應該懂吧。”門丁從門內伸出一隻手來,攤開在許義麵前——這是明目張膽地要好處。因為與皇後、太尉的關係,平時登門拜訪楊岐山的官員不在少數,那些有權有勢的大官,門丁自然客客氣氣不敢阻攔,至於那些小官小吏,門丁則會換一副臉色,不給些好處,便把人堵在門外,不給通傳。
許義皺眉道:“什麽進門的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