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節
宋慈洗冤筆記(出書版) 作者:巫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宋慈朝那婢女手中的托盤看了一眼,見碗碟中是一些豆糕、糍粑之類的點心,有不少殘渣,都是吃剩的。他將瓷碗放回托盤,手上黏糊糊的,低頭看了一眼,原來是粘上了瓷碗中殘剩的蓮子羹。他抬頭看著那婢女,道:“提刑司前來查案,請問你家小姐何在?”
那婢女聽見“提刑司”三字,不禁將托盤抓緊了些,轉頭看了一眼閣樓,對宋慈道:“小姐一宿沒合眼,剛剛才睡下,你莫……莫去打擾。”
宋慈抬眼看著眼前這座閣樓,心道:“原來這裏就是西樓。”他見西樓的一側栽種了不少竹子,算是一小片竹林,不禁想起何太驥後背上的那些筍殼毛刺。他徑直向那片竹林走了過去。竹林裏落了不少枯黃的竹葉和筍殼,看起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打掃過了。他觀察那些竹葉和筍殼,尤其是筍殼,尋找其中有沒有破損開裂的,倘若有,就說明曾被人踩過或壓過。
那婢女立在西樓前,端著托盤,蹙著柳眉,莫名其妙地望著宋慈,不知宋慈到底在幹什麽。
宋慈圍繞那片竹林轉了兩圈,重新回到西樓門前。
那婢女見宋慈又走了回來,道:“我說了小姐在休息,你莫要來打擾。”
宋慈向那婢女點點頭,忽然高聲道:“楊小姐,在下提刑司幹辦,前來查案,有事相詢!”
那婢女吃了一驚,道:“你這人怎麽……怎麽這樣?小……小點聲!”
西樓裏忽然傳出一個女子的聲音:“茁兒的事,我早已說清,大人請回吧。”
“在下前來,不單問楊茁失蹤一事,還另有所詢。”
那女子回應道:“大人所詢何事?”
“巫易案。”
西樓裏沒了聲音,寂靜了片刻,忽然吱呀一響,門開了,一個一身素綠裙襖的女子出現在門內。
婢女忙叫了聲:“小姐。”
門內那女子便是楊菱。她黑紗遮麵,隻露出眉眼,僅是這露出的眉眼之間,也是自有英氣。她打量了宋慈一眼,道:“大人看著眼生。”昨夜楊茁失蹤後,提刑司的人都趕去紀家橋尋找楊茁,她與那些人都見過麵,卻沒見過宋慈。
“在下宋慈,本是太學學子,蒙聖上厚恩,辟為提刑幹辦,奉旨查辦嶽祠一案。”宋慈取出腰牌,示與楊菱。
楊菱看了一眼腰牌,向那婢女道:“婉兒,你先下去吧。”
婉兒應了聲“是”,氣惱地瞪了宋慈一眼,這才端著托盤退下了。
“大人想問什麽?”楊菱依舊站在門口,似乎不打算請宋慈入樓稍坐。
宋慈也不在意,就立在門外,道:“關於巫易自盡一案,小姐但凡知道的,都請實言相告。”
“大人來找我,想是知道我與巫公子的關係了?”
“略有所聞。”
“可惜大人找錯了人,我雖與巫公子有過來往,但對他的死所知不多,隻知他被同齋告發作弊,被逐出太學,因而自盡。”
“你也認為巫易是自盡?”
“人人都這麽說,提刑司也是這麽結的案,難道不是嗎?”
宋慈不答,問道:“巫易死前幾日,其言行舉止可有異常?”
“那時我已與他斷了聯係,他言行舉止如何,我並不知道。”
“你幾時與他斷了聯係?”
楊菱回想了一下,道:“他自盡之前,約莫半月。”
“為何要斷聯係?”
“家裏人不許我與他來往。”
“巫易有一首《賀新郎》,據我所知,是為你而題。在他上吊之處,發現了這首詞,題在一方手帕上。此事你可知道?”
“我聽說了。”
“那方手帕是你的,還是他的?”
“他以前贈過我手帕,但那首《賀新郎》我沒見過,想是與我斷了來往後他才題的吧,手帕自然也是他的。”
“巫易若是因同齋告發一事而自盡,為何要將這方題詞手帕埋在上吊之處?”
“我說了,那時我與他已斷了來往,他為何這麽做,我當真不知。”
“那何太驥呢?”宋慈道,“這四年來,你一直對他置之不理,為何最近卻突然改變態度,答應見他?”
“我答應見何公子,是因為我知道他一直在等我。我想告訴他,我與他之間沒有可能,讓他徹底死心。”
“你與他見過了嗎?”
“見過了。”
“什麽時候的事?”
“幾天前。”
“幾天是多少天?”
楊菱想了一下,道:“有六天了。”
宋慈看了一眼閣樓旁栽種的竹子,道:“你們是在哪裏見的麵?是在這西樓嗎?”
“我怎麽可能讓他進我家門?”楊菱道,“我是在瓊樓見的他。”
“你們在瓊樓見麵,可有人為證?”
“瓊樓的酒保應該知道。”
“那次見麵後,你還見過他嗎?”
“沒見過。”
“他有與人結仇嗎?”
“這我不知道,我對他不了解。”
“那巫易呢?巫易可有與人結仇?”
楊菱略作回想,道:“太學有一學子,名叫韓?,是韓侂胄的兒子,巫公子曾與他有過仇怨。”
“什麽仇怨?”
“我以前得罪過韓?,韓?私下報複我時,巫公子替我解了圍。韓?因此記恨在心,時常欺辱巫公子。”
“除了韓?,巫易還與誰結過仇?”
“我所知的便隻有韓?。”楊菱頓了一下,又道,“巫公子與何公子之間曾鬧過不快。”
“什麽不快?”
“聽說他二人在瓊樓發生過爭執。”
“為何爭執?”
“為了我。”楊菱沒有尋常閨閣小姐的那種羞赧,很自然便說出了這句話。
巫易與何太驥在瓊樓發生爭執一事,宋慈已聽真德秀說過。他又問:“你方才說巫易曾贈過你手帕,那上麵也有題詞嗎?”
“有的。”
“手帕還在嗎?”
“還在。”
“可否給我看看?”
楊菱猶豫了一下,道:“大人稍等。”轉身走回樓中,片刻之後,取來了一方手帕。
楊菱將手帕交給宋慈,動作非常小心,顯然對那手帕極為珍視。
宋慈接了過來,見手帕已然泛黃,其上題有一首《一剪梅》:
水想眉紋花想紅,煙亦蒙蒙,雨亦蒙蒙。胭脂淡抹最傾城,妝也花容,素也花容。
憑樓想月摘不得,思有幾重,怨有幾重?食不解味寢不寐,行也思儂,坐也思儂。
楊菱道:“這是初相識時,巫公子贈予我的,我一直留著。”
宋慈一字字看下來,觀其筆墨,果然如真德秀所言,飄逸灑脫,靈動非凡。宋慈之前翻看巫易案的案卷時,案卷上寫有那首《賀新郎》,但那是書吏抄錄案卷時謄寫上去的,至於原來題詞的那方手帕,作為證物,在結案後會在提刑司保存一段時間。然而提刑司就那麽大,每年處理的刑獄案件又多,各種證物堆積如山,不可能將所有證物一直留存,是以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銷毀一批舊案證物,隻保留案卷。時隔四年,那方手帕,以及巫易案的各種證物,均已銷毀,今早宋慈去找許義時,特意問過保管案卷的書吏,得知證物已銷毀一事。宋慈沒見過那方手帕,也就沒見過巫易的筆跡,隻聽真德秀一麵之詞,不可輕信。此時他親眼見到了巫易的筆墨,果然與何太驥案中的手帕題詞有著天壤之別,絕非出自同一人之手。
宋慈看著眼前這首《一剪梅》,心裏想的卻是那首《賀新郎》。巫易當年題寫《賀新郎》時,為何不題在紙上,而是題在手帕上?他有過贈送楊菱題詞手帕的舉動,也許是想將這首《賀新郎》贈予楊菱。他那時與楊菱斷了來往,見不到心愛之人,日日愁苦,這才寫出了這首詞,詞中“休此生”“生死輕”等句,已然透露出了死意,難道他是為情所困,這才自盡?宋慈原本篤定巫易不是自盡,但此時得知楊菱曾與巫易斷絕過來往,而且是在巫易死前不久,不禁生出了一絲猶疑。
宋慈將手帕還給了楊菱,道:“楊小姐,聽說你這些年少有出門,隻在逢年過節時去淨慈報恩寺祈福。巫易就葬在淨慈報恩寺後山,你去祈福時,會去祭拜他嗎?”
“我去淨慈報恩寺祈福時,偶爾會順道去祭拜巫公子。今日歲始,若非茁兒出事,我本也打算去的。”
“既然如此,有一事,我須告知你。”宋慈道,“今日午後,我會在淨慈報恩寺後山,開棺查驗巫易的遺骨。”
楊菱一直波瀾不驚,眼神毫無變化,此時眼眸深處掠過一絲驚訝,道:“開棺驗骨?”
宋慈點了點頭:“我懷疑當年巫易並非自盡,如今時隔四載,證據全無,要想查驗究竟,唯有開棺驗骨,方有可能尋得線索。”
楊菱聽了這話,若有所思,默然無言。
宋慈又道:“還有一事,昨夜楊茁失蹤,有一武學生受牽連被抓。那武學生是無辜的。還請你早日放還楊茁,不要連累無辜。”
楊菱詫異道:“放還茁兒?大人這話何意?”
宋慈也不遮掩,直接道:“楊茁並沒有失蹤,是你將他藏起來了。”
楊菱道:“大人何出此言?”
便在這時,楊岐山出現在了不遠處的折廊。楊岐山在前,許義和門丁在後,三人快步向西樓趕來。
“你就是宋慈?”楊岐山趕到西樓,未及喘氣便道,“你當真有線索,能找到茁兒?”
許義知道宋慈沒見過楊岐山,忙道:“宋大人,這位就是楊老爺。”
宋慈看了楊岐山一眼,沒有立刻回答楊岐山的問話,而是對楊菱道:“你當真不肯把人放還?”
“子虛烏有之事,你叫我如何放還?”
“好。”宋慈轉頭看著楊岐山,“楊老爺,請隨我來。”
宋慈邁步便走。楊岐山剛剛趕到,哪知宋慈立馬又要離開。他不知宋慈要去幹什麽,追著宋慈打聽楊茁的下落,宋慈隻是不答。楊菱不明就裏,掩上西樓的門,也跟了去。
宋慈徑直穿過大半個楊宅,來到大門右側兩頂轎子停放之處,道:“楊老爺,這可是你家的轎子?”
楊岐山不知宋慈為何有此一問,應道:“是啊。”
“平時都是誰在乘坐?”
楊岐山如實說了,左邊那頂較大的轎子,是他本人出行所用,右邊那頂較小的轎子,是楊菱在乘坐。
“楊老爺,我確有線索,可找到小公子。”宋慈指著右邊那頂楊菱乘坐的轎子,“線索就在這頂轎子當中。”
楊岐山不解道:“轎子?”
那婢女聽見“提刑司”三字,不禁將托盤抓緊了些,轉頭看了一眼閣樓,對宋慈道:“小姐一宿沒合眼,剛剛才睡下,你莫……莫去打擾。”
宋慈抬眼看著眼前這座閣樓,心道:“原來這裏就是西樓。”他見西樓的一側栽種了不少竹子,算是一小片竹林,不禁想起何太驥後背上的那些筍殼毛刺。他徑直向那片竹林走了過去。竹林裏落了不少枯黃的竹葉和筍殼,看起來很長一段時間沒有打掃過了。他觀察那些竹葉和筍殼,尤其是筍殼,尋找其中有沒有破損開裂的,倘若有,就說明曾被人踩過或壓過。
那婢女立在西樓前,端著托盤,蹙著柳眉,莫名其妙地望著宋慈,不知宋慈到底在幹什麽。
宋慈圍繞那片竹林轉了兩圈,重新回到西樓門前。
那婢女見宋慈又走了回來,道:“我說了小姐在休息,你莫要來打擾。”
宋慈向那婢女點點頭,忽然高聲道:“楊小姐,在下提刑司幹辦,前來查案,有事相詢!”
那婢女吃了一驚,道:“你這人怎麽……怎麽這樣?小……小點聲!”
西樓裏忽然傳出一個女子的聲音:“茁兒的事,我早已說清,大人請回吧。”
“在下前來,不單問楊茁失蹤一事,還另有所詢。”
那女子回應道:“大人所詢何事?”
“巫易案。”
西樓裏沒了聲音,寂靜了片刻,忽然吱呀一響,門開了,一個一身素綠裙襖的女子出現在門內。
婢女忙叫了聲:“小姐。”
門內那女子便是楊菱。她黑紗遮麵,隻露出眉眼,僅是這露出的眉眼之間,也是自有英氣。她打量了宋慈一眼,道:“大人看著眼生。”昨夜楊茁失蹤後,提刑司的人都趕去紀家橋尋找楊茁,她與那些人都見過麵,卻沒見過宋慈。
“在下宋慈,本是太學學子,蒙聖上厚恩,辟為提刑幹辦,奉旨查辦嶽祠一案。”宋慈取出腰牌,示與楊菱。
楊菱看了一眼腰牌,向那婢女道:“婉兒,你先下去吧。”
婉兒應了聲“是”,氣惱地瞪了宋慈一眼,這才端著托盤退下了。
“大人想問什麽?”楊菱依舊站在門口,似乎不打算請宋慈入樓稍坐。
宋慈也不在意,就立在門外,道:“關於巫易自盡一案,小姐但凡知道的,都請實言相告。”
“大人來找我,想是知道我與巫公子的關係了?”
“略有所聞。”
“可惜大人找錯了人,我雖與巫公子有過來往,但對他的死所知不多,隻知他被同齋告發作弊,被逐出太學,因而自盡。”
“你也認為巫易是自盡?”
“人人都這麽說,提刑司也是這麽結的案,難道不是嗎?”
宋慈不答,問道:“巫易死前幾日,其言行舉止可有異常?”
“那時我已與他斷了聯係,他言行舉止如何,我並不知道。”
“你幾時與他斷了聯係?”
楊菱回想了一下,道:“他自盡之前,約莫半月。”
“為何要斷聯係?”
“家裏人不許我與他來往。”
“巫易有一首《賀新郎》,據我所知,是為你而題。在他上吊之處,發現了這首詞,題在一方手帕上。此事你可知道?”
“我聽說了。”
“那方手帕是你的,還是他的?”
“他以前贈過我手帕,但那首《賀新郎》我沒見過,想是與我斷了來往後他才題的吧,手帕自然也是他的。”
“巫易若是因同齋告發一事而自盡,為何要將這方題詞手帕埋在上吊之處?”
“我說了,那時我與他已斷了來往,他為何這麽做,我當真不知。”
“那何太驥呢?”宋慈道,“這四年來,你一直對他置之不理,為何最近卻突然改變態度,答應見他?”
“我答應見何公子,是因為我知道他一直在等我。我想告訴他,我與他之間沒有可能,讓他徹底死心。”
“你與他見過了嗎?”
“見過了。”
“什麽時候的事?”
“幾天前。”
“幾天是多少天?”
楊菱想了一下,道:“有六天了。”
宋慈看了一眼閣樓旁栽種的竹子,道:“你們是在哪裏見的麵?是在這西樓嗎?”
“我怎麽可能讓他進我家門?”楊菱道,“我是在瓊樓見的他。”
“你們在瓊樓見麵,可有人為證?”
“瓊樓的酒保應該知道。”
“那次見麵後,你還見過他嗎?”
“沒見過。”
“他有與人結仇嗎?”
“這我不知道,我對他不了解。”
“那巫易呢?巫易可有與人結仇?”
楊菱略作回想,道:“太學有一學子,名叫韓?,是韓侂胄的兒子,巫公子曾與他有過仇怨。”
“什麽仇怨?”
“我以前得罪過韓?,韓?私下報複我時,巫公子替我解了圍。韓?因此記恨在心,時常欺辱巫公子。”
“除了韓?,巫易還與誰結過仇?”
“我所知的便隻有韓?。”楊菱頓了一下,又道,“巫公子與何公子之間曾鬧過不快。”
“什麽不快?”
“聽說他二人在瓊樓發生過爭執。”
“為何爭執?”
“為了我。”楊菱沒有尋常閨閣小姐的那種羞赧,很自然便說出了這句話。
巫易與何太驥在瓊樓發生爭執一事,宋慈已聽真德秀說過。他又問:“你方才說巫易曾贈過你手帕,那上麵也有題詞嗎?”
“有的。”
“手帕還在嗎?”
“還在。”
“可否給我看看?”
楊菱猶豫了一下,道:“大人稍等。”轉身走回樓中,片刻之後,取來了一方手帕。
楊菱將手帕交給宋慈,動作非常小心,顯然對那手帕極為珍視。
宋慈接了過來,見手帕已然泛黃,其上題有一首《一剪梅》:
水想眉紋花想紅,煙亦蒙蒙,雨亦蒙蒙。胭脂淡抹最傾城,妝也花容,素也花容。
憑樓想月摘不得,思有幾重,怨有幾重?食不解味寢不寐,行也思儂,坐也思儂。
楊菱道:“這是初相識時,巫公子贈予我的,我一直留著。”
宋慈一字字看下來,觀其筆墨,果然如真德秀所言,飄逸灑脫,靈動非凡。宋慈之前翻看巫易案的案卷時,案卷上寫有那首《賀新郎》,但那是書吏抄錄案卷時謄寫上去的,至於原來題詞的那方手帕,作為證物,在結案後會在提刑司保存一段時間。然而提刑司就那麽大,每年處理的刑獄案件又多,各種證物堆積如山,不可能將所有證物一直留存,是以每隔一段時間,便會銷毀一批舊案證物,隻保留案卷。時隔四年,那方手帕,以及巫易案的各種證物,均已銷毀,今早宋慈去找許義時,特意問過保管案卷的書吏,得知證物已銷毀一事。宋慈沒見過那方手帕,也就沒見過巫易的筆跡,隻聽真德秀一麵之詞,不可輕信。此時他親眼見到了巫易的筆墨,果然與何太驥案中的手帕題詞有著天壤之別,絕非出自同一人之手。
宋慈看著眼前這首《一剪梅》,心裏想的卻是那首《賀新郎》。巫易當年題寫《賀新郎》時,為何不題在紙上,而是題在手帕上?他有過贈送楊菱題詞手帕的舉動,也許是想將這首《賀新郎》贈予楊菱。他那時與楊菱斷了來往,見不到心愛之人,日日愁苦,這才寫出了這首詞,詞中“休此生”“生死輕”等句,已然透露出了死意,難道他是為情所困,這才自盡?宋慈原本篤定巫易不是自盡,但此時得知楊菱曾與巫易斷絕過來往,而且是在巫易死前不久,不禁生出了一絲猶疑。
宋慈將手帕還給了楊菱,道:“楊小姐,聽說你這些年少有出門,隻在逢年過節時去淨慈報恩寺祈福。巫易就葬在淨慈報恩寺後山,你去祈福時,會去祭拜他嗎?”
“我去淨慈報恩寺祈福時,偶爾會順道去祭拜巫公子。今日歲始,若非茁兒出事,我本也打算去的。”
“既然如此,有一事,我須告知你。”宋慈道,“今日午後,我會在淨慈報恩寺後山,開棺查驗巫易的遺骨。”
楊菱一直波瀾不驚,眼神毫無變化,此時眼眸深處掠過一絲驚訝,道:“開棺驗骨?”
宋慈點了點頭:“我懷疑當年巫易並非自盡,如今時隔四載,證據全無,要想查驗究竟,唯有開棺驗骨,方有可能尋得線索。”
楊菱聽了這話,若有所思,默然無言。
宋慈又道:“還有一事,昨夜楊茁失蹤,有一武學生受牽連被抓。那武學生是無辜的。還請你早日放還楊茁,不要連累無辜。”
楊菱詫異道:“放還茁兒?大人這話何意?”
宋慈也不遮掩,直接道:“楊茁並沒有失蹤,是你將他藏起來了。”
楊菱道:“大人何出此言?”
便在這時,楊岐山出現在了不遠處的折廊。楊岐山在前,許義和門丁在後,三人快步向西樓趕來。
“你就是宋慈?”楊岐山趕到西樓,未及喘氣便道,“你當真有線索,能找到茁兒?”
許義知道宋慈沒見過楊岐山,忙道:“宋大人,這位就是楊老爺。”
宋慈看了楊岐山一眼,沒有立刻回答楊岐山的問話,而是對楊菱道:“你當真不肯把人放還?”
“子虛烏有之事,你叫我如何放還?”
“好。”宋慈轉頭看著楊岐山,“楊老爺,請隨我來。”
宋慈邁步便走。楊岐山剛剛趕到,哪知宋慈立馬又要離開。他不知宋慈要去幹什麽,追著宋慈打聽楊茁的下落,宋慈隻是不答。楊菱不明就裏,掩上西樓的門,也跟了去。
宋慈徑直穿過大半個楊宅,來到大門右側兩頂轎子停放之處,道:“楊老爺,這可是你家的轎子?”
楊岐山不知宋慈為何有此一問,應道:“是啊。”
“平時都是誰在乘坐?”
楊岐山如實說了,左邊那頂較大的轎子,是他本人出行所用,右邊那頂較小的轎子,是楊菱在乘坐。
“楊老爺,我確有線索,可找到小公子。”宋慈指著右邊那頂楊菱乘坐的轎子,“線索就在這頂轎子當中。”
楊岐山不解道:“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