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節
宋慈洗冤筆記(出書版) 作者:巫童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第十章 嶽祠案結案
翌日清晨,韓府大門開啟,韓侂胄從中出來,坐上了轎子。夏震和一大批甲士早已候在門外,護著轎子前往太學嶽祠。
抵達太學時,嶽祠門前的空地上,還有一牆之隔的射圃,早已聚滿了人。一夜之間,宋慈查清嶽祠案並將在嶽祠揭開真相的消息不脛而走,太學裏的眾學官、學子、齋仆們紛紛前來圍觀,元欽帶著一大批差役早早趕到,楊岐山和楊菱也來了。楊岐山的臉上已沒了連日來的焦慮神色,隻因失蹤多日的楊茁在昨晚找到了,聽說是楊茁自己在家中地窖躲了起來,就為了好玩,想看看家裏人著急忙慌找他的樣子。除了這些人,還有不少溜進來看熱鬧的市井百姓。四下裏雀喧鳩聚,眾口囂囂。
一片哄鬧之中,宋慈靜立在嶽祠門前,劉克莊站在他的身邊。
韓侂胄帶著甲士出現,原本哄鬧的人群頓時安靜了下來。湯顯政忙帶著眾學官上前相迎,元欽也過去見了禮。韓侂胄隻是冷淡地點了點頭,由甲士開道,徑直來到宋慈麵前。
宋慈行禮道:“見過太師。”
“宋慈,”韓侂胄道,“短短數日,你當真已查明真相?”
宋慈點了點頭。
“嶽祠一案關係重大,你奉旨辦案,切莫有負聖恩。”韓侂胄手一揮,身旁夏震上前,將一本厚厚的冊子交到宋慈手中。
那是吏部的眉州官簿。
宋慈接過官簿,立即翻開,一頁頁地查閱起來。
宋慈查閱得很快,一口氣翻到了官簿的最後幾頁,忽然眼睛一亮,翻頁的手停了下來。劉克莊見狀湊過來,見翻開的一頁上寫有不少人名,每個人名之下都記錄著此人的籍貫出身和所任官職。其中在“陸士奇”和“李青蓮”兩個人名之間,赫然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元欽。
劉克莊不禁抬起頭來,看了一眼不遠處的元欽,旋即又低頭去看官簿,隻見元欽的名字之下,錄有其籍貫是眉州,所任官職是司理參軍。“原來元提刑是眉州……”劉克莊小聲說著話,“人”字還未出口,宋慈忽然合上官簿,挨近他耳邊低語了幾句。
劉克莊的眉頭漸漸皺起,道:“這是什麽意思?”
“你隻管照做就行。”
劉克莊知道宋慈不肯明說,自有不肯明說的理由,也不多問,點頭應道:“好。”
宋慈低聲叮囑:“切記,是連咳兩聲。”
劉克莊拍著胸口道:“放心吧,我記著了,不會弄錯的。”
宋慈又朝元欽帶來的一大批差役看去,招呼其中的許義過來,道:“許大哥,我讓你帶的東西呢?”
許義忙從懷中取出一張折好的紙,展開來交給宋慈。那是查驗巫易骸骨時所錄的檢屍格目,昨晚在瓊樓時,宋慈特地囑咐許義今早帶來。
宋慈接過檢屍格目,又湊近許義耳邊,低聲吩咐了幾句。
許義一愣,道:“現在嗎?”這話出口時,他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朝月洞門的方向望了一眼,那裏站著包括孫老頭和跛腳李在內的數十個齋仆。
宋慈低聲道:“即刻去。”
許義應了聲“是”,轉身快步去了。
韓侂胄見宋慈一直與劉克莊和許義低聲說話,道:“宋慈,人越聚越多了,你幾時開始?”
“太師莫問,到時便知。”
韓侂胄不再說什麽,臉色沉靜,看不出任何表情。
如此等了片刻,圍觀人群漸漸有些不耐煩了,小聲交頭接耳起來。突然,附近有叫喊聲響起:“著……著火了!”喊叫之人一邊發聲,一邊指著嶽祠。
眾人扭頭望去,隻見嶽祠大門緊鎖,門縫中有煙霧漏出,透過窗戶紙,隱隱能看見火光,顯然嶽祠裏麵已著了火。
嶽祠的門被鐵鎖鎖住,那是宋慈鎖上的。眼見嶽祠起火,周圍人一陣驚慌,宋慈卻不慌不忙地走到嶽祠門前,取出鑰匙開鎖,推開了門。門內煙霧彌漫,就在煙霧深處,有一團火焰正在燃燒。這時圍觀人群中奔出幾個太學生,都是習是齋的學子,人手一隻裝滿水的木桶,進入嶽祠,幾桶水下去,將火焰澆滅,露出了一個火盆,以及火盆中一堆濕漉漉的木柴。
從起火到滅火,圍觀人群一片哄亂,想到不久前發生的命案,不少人心中的第一個念頭,都是嶽祠裏是不是又死人了。等到滅火的幾個學子從容退出後,卻見嶽祠裏空空蕩蕩,並無其他人影。可正因為不見其他人影,不少人心中都在疑惑,嶽祠的門明明鎖住了,窗戶也都關著,沒見到任何人進出,怎麽會突然起火呢?
宋慈走到韓侂胄跟前,道:“太師方才問我等什麽,實不相瞞,我等的便是這場火。”
韓侂胄微微皺眉,不解宋慈之意。
宋慈環視圍觀人群,道:“各位但請安心,方才並非失火,也非有人縱火。這場火是我安排的。”
哄亂的人群頓時安靜下來,人人都望著宋慈,目光中透著疑惑。
“聚一堆柴火,鋪一層幹草,再點燃幾炷香,插於其上,待香慢慢燃近,引燃幹草,燒燃柴火,大火便能憑空燃起。嶽祠案中的凶手,便是運用此法,實現了隔空點火。”宋慈說道,“何司業遇害當晚,我發現嶽祠起火闖進去時,曾聞到一股香火氣味。最初我以為那是前半夜學子們祭拜嶽武穆時留下的氣味,後來在淨慈報恩寺後山,看到巫易墓前燃盡的香頭,我才想到凶手是靠燃香隔空點火,這才留下了那一絲香火氣味。今早各位來之前,我在嶽祠裏依此布置,堆上柴火幹草,點了幾炷長香,然後鎖上門,方才有剛剛那一場火。”
宋慈講到此處,停頓了一下,接著道:“臘月二十九一早,五更剛過,天未明時,太學司業何太驥被發現懸屍於嶽祠之中。事後驗明何司業死於他殺,又在何司業住處的窗縫中發現他本人的斷甲,證明何司業是在自己家中被人勒死後,再移屍至嶽祠,懸以鐵鏈,隔空點火,想偽造成自殺。可若真要偽造自殺,將何司業懸於其住處即可,何必大老遠移屍到嶽祠來,還特意用鐵鏈懸屍?其實早在四年前,嶽祠便發生過一樁命案,死者名叫巫易,是當時太學養正齋的上舍生,同樣是鐵鏈懸屍,同樣是現場失火。何司業一案,與四年前的巫易案極為相似,許多細節都能對上。由此可見,凶手將何司業移屍嶽祠,並不是為了假造自殺,而是為了模仿當年的巫易案。
“然而時隔四年,凶手何以要模仿這樁舊案?當年何司業、巫易,還有同齋的真博士、李乾,號為‘瓊樓四友’,彼此關係親密。可就是如此親密的關係,何司業卻為了這位楊菱小姐,與巫易大吵一架,還揭發巫易私試作弊,害巫易被逐出太學,終身不得為官,最終在嶽祠自盡。凶手不惜錯漏百出,也要按當年巫易的死狀來布置何司業的死,那是要把巫易之死原封不動地報還在何司業身上,若我猜測不錯,凶手這是在為巫易報仇。”言語間提及楊菱時,宋慈指了一下站在不遠處的楊菱,圍觀人群紛紛投去目光。楊菱黑紗遮麵,目光冷淡,不為所動。楊岐山看了一眼身邊的女兒,原本神色輕鬆的他,一想到女兒和巫易的事,臉色頓時變得極為難看。
韓侂胄道:“照你這麽說,凶手為巫易報仇,莫非他是巫易的親朋故舊?”
“不錯,凶手正是巫易的親朋故舊。”宋慈道,“巫易家在閩北蒲城,死後葬在淨慈報恩寺後山。蒲城與臨安相隔頗遙,四年來,極少有親朋故舊到他墳前祭拜,每逢他祭日,常常隻有真博士和楊菱小姐會去祭拜他。可是何司業遇害之後,我到淨慈報恩寺後山開棺驗骨時,卻發現巫易墳前多了三支燃盡的香頭,當時真博士和楊菱小姐尚未去祭拜過,可見祭拜之人另有他人。既然要祭拜巫易,想來該是巫易的親朋故舊,可奇怪的是,巫易的墓碑卻被搗毀丟棄,碑上所刻名字也被刮花,倘若是祭拜之人所為,似乎此人與巫易並非親朋故舊那麽簡單,更像是結有深仇大恨。”
“這是為何?”韓侂胄道。
“太師覺得奇怪?”
韓侂胄點了一下頭。
“不瞞太師,起初我也覺得奇怪,以為祭拜之人和搗毀墓碑之人不是同一人,直到後來我想明白了一點,才知道這是同一人所為,而且合情合理。”宋慈向不遠處的元欽看去,“元大人,當日我開棺查驗巫易骸骨時,你也在場。巫易的肋骨上驗出血蔭,證實巫易當年不是自盡,而是死於胸肋被刺,這你也是認可的。”
元欽點了點頭。
“當年查驗巫易的屍體時,元大人可發現他胸肋處有傷口?”
“當時屍體被大火燒焦,體表傷口無從查驗。”
“體表傷口雖無從查驗,但巫易死於胸肋被刺,現場該留有血跡才是。”
“當時嶽祠被燒成灰燼,現場哪還看得到血跡?”
“旁人看不到,那是不懂刑獄檢驗,可你身為提刑,隻要你想,就一定能看到。”宋慈道,“嶽祠的地麵是用地磚鋪砌而成,一旦沾染血跡,哪怕凶手事後清洗過,也隻能洗淨地磚表麵,地磚縫隙中卻難以清洗,定會有血液殘留。即便一場大火燒過,地磚縫隙中的血液也難以辨別,但還有血液浸入泥土,隻需掘開地磚,以酒醋蒸土,血跡自然顯現。”
元欽略微想了一下,道:“你說的不錯,當年是我一時疏忽,以致查驗有誤,錯斷了此案。”
“當真隻是一時疏忽嗎?”
“身為提刑,查驗疏忽,未能明斷案情,是我失職。此事我自會上奏朝廷,朝廷如何處置,我都接受。”
韓侂胄聽到這話,嘴角微微一抽。
宋慈拿出許義帶給他的檢屍格目,道:“元大人,這是我查驗巫易骸骨時所錄的檢屍格目。當日開棺驗骨時,除了血蔭,我還發現了另一處異樣。巫易的左右腿骨長短不一,略有出入,像是將兩個人的腿骨,各取一條,拚在了一起,你可知這是為何?”
元欽接過檢屍格目,隻見格目條理清晰,記錄翔實。他一眼便看到了宋慈所說的異樣之處,不禁皺眉道:“為何?”
“我一開始懷疑,有人曾動過巫易的骸骨,用他人腿骨加以替換。可我仔細查驗,兩條腿骨色澤完全一致,沒有任何差異,應該是同一時間下葬,不可能是後來替換的。”宋慈說到這裏,直視元欽,“元大人,當年你查驗巫易屍體時,可有發現他兩腿長短不一?”
“這個我沒有留意。”
“兩腿長短不一,腿腳必定有所不便。”宋慈說著轉向真德秀,“老師,你是瓊樓四友之一,當年與巫易交好,又同住一座齋舍。你仔細回想一下,當年巫易行走之時,腿腳可有不便?”
真德秀搖頭道:“巫易走路很正常,腿腳沒有毛病。”
“既是如此,那就隻剩下一種可能,巫易墳墓中的那具骸骨,”宋慈道,“其實根本就不是巫易。”
此言一出,聞者皆驚,四下裏議論紛起。
真德秀吃驚道:“不是巫易,那……那是誰?”
“瓊樓四友之中,除了你、巫易和何司業,應該還有一人,”宋慈緩緩說道,“此人名叫李乾。”
“李乾?”真德秀大吃一驚,“你說巫易墳墓裏埋的是……是李乾?這……這怎麽可能?李乾他也腿腳正常,沒有毛病啊。”
“老師應該還記得,你曾說李乾有一個怪癖,總喜歡墊一冊《東坡樂府》在靴子裏。”
“是啊,他那是身子太矮,為了看起來更高……”
“若是為了顯得更高,李乾就該往兩隻靴子裏各墊一冊書,這就需要用到兩冊書,可你說過,他隻墊了一冊《東坡樂府》,為何?因為他的兩條腿不一樣長,為了掩蓋腿腳不便的毛病,他往腿短一側的靴子裏墊上一冊書,使兩腿長短相當,走起路來與常人無異。”
真德秀仔細回想,當年李乾的確隻墊了一冊《東坡樂府》,而不是往兩隻靴子裏各墊一冊,不由得愣住了。
宋慈道:“巫易身子也矮,可他從不在乎,從不加以掩飾。李乾卻不然,為了使自己看起來不比他人矮,總是戴一頂很高的東坡巾,可見他生性自卑,這才會在靴子裏墊書,用以掩蓋自己長短腿的缺陷。”頓了一下,又道,“四年前巫易死的那晚,李乾曾與何司業發生爭執,一氣之下退學而走,再沒回太學,也沒回眉州老家,四年來音信全無,不知所終,為何?因為他早在那一晚就已經死了,因為這四年來,他一直躺在巫易的墳墓裏。”
韓侂胄道:“宋慈,倘若如你所說,巫易墓中埋的是別人,那巫易呢?”
“巫易沒有死。”宋慈向楊菱看去,“至少在四年前嶽祠那場大火中,他沒有死。”
楊菱抬眼與宋慈對視,目光如常,毫無變化。她身邊的楊岐山卻驚得瞪大了眼睛。圍觀人群交頭接耳,現場一陣騷動。
宋慈道:“楊小姐,巫易當年沒死,這你可知道?”
楊菱應道:“巫公子早已死了,宋大人,我不明白你何出此言。”
“你當年對巫易用情極深,也曾說過這四年來你在想方設法查他的死,還叫我一定要查明真相,不要讓他枉死。可見時隔四載,年深日久,你對他仍是難以忘懷。”
“不錯,我是一直忘不了他。”
“既是如此,我說巫易沒死,你應該高興才對,何以你卻無動於衷?”
“宋大人,你說這些話,到底是何用意?”
“自我奉旨查案以來,長時間為巫易案和何司業案所困擾,總覺得這兩案之間,好似一條完整的鐵鏈缺失了一環,以至於案情總是撲朔迷離,難以推究。我最終能想明白這一點,接上這缺失的一環,全靠楊小姐相助。”
楊菱微微挑眉:“靠我?”
“昨晚在提刑司外,劉克莊曾偶然提及一語。”宋慈說著朝劉克莊看了一眼,劉克莊不知何時已離開他身邊,站到了圍觀人群之中,與習是齋的同齋們站在一起,“他當時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話一下子將我點醒。當日楊小姐講述四年前與巫易的往事時,曾當著我的麵揭下過麵紗,你左臉上有一道疤痕,右臉卻化了容妝。你曾說自己是個討厭勻脂抹粉的人,隻在與巫易相好的那段日子,每次去見巫易時才會梳妝打扮。按你所言,四年來你對巫易情根深種,難以忘懷,又正值巫易祭日前後,正是悲戚感傷之時,為何卻要化妝呢?女為悅己者容。楊小姐,敢問你是另結新歡,還是你早就知道巫易沒死,平日裏的傷感和冷漠,都隻是裝出來的?”
楊菱道:“愛美之心人人皆有,難道沒有悅己之人,便不能化妝嗎?”
宋慈道:“不錯,女子化妝再正常不過,隻是這一點提醒了我,讓我想到了巫易還活著的可能。巫易生在商賈之家,家中雖不算大富大貴,卻也是衣食無憂,可當年他下葬之時,他父母所選用的棺材卻極為普通,別說雕刻圖紋,甚至連漆都沒刷,而且這四年來,他父母從沒來臨安祭拜過他,連真博士都知道每年去祭拜,他們卻從不來祭拜自己的兒子,為何?也許他們早就知道,墓中所埋之人,根本就不是巫易。楊小姐,每到逢年過節,你都會去淨慈報恩寺祈福,會到寺中靈壇祭拜。若我所料不差,巫易若沒死,他極可能就藏身於淨慈報恩寺中,而且與寺中那座靈壇大有關聯。
“初二那天,你約我到瓊樓相見,對我講述四年前的舊事,要我查明真相,還巫易一個公道。其實你此舉並非希望我查出真相,相反,你是為了阻撓我,不讓我查出真相。我開棺驗骨,驗得巫易不是自盡,而是死於他殺。你見我如此認真查案,怕我繼續追查下去,會查出巫易沒死,於是約我見麵,講述舊事,先提及楊老爺,又提及何太驥,真真假假,兼而有之,繞來繞去,無非是想讓我先入為主,認定巫易已經死了。隻要巫易是死的,無論我查到誰身上,你都不在乎。我說得對嗎,楊小姐?”
楊菱緩緩搖頭,道:“這四年來,我傷心絕望,心生佛念,我去淨慈報恩寺,隻為請香禮佛,別無他意。宋大人,巫公子早已不在人世,無論你怎麽說,他都不可能再活過來……”
宋慈神情不改,聲音如常:“你曾說過,四年前你與巫易相戀,被你爹阻攔,逼你出嫁他人,你寧死不從。你爹為了讓你死心,曾收買何司業,讓他毀掉巫易的名聲……”
“姓宋的,”楊岐山突然聽到自己被提及,立刻叫了起來,“你在胡說八道什麽?”
宋慈看了楊岐山一眼,絲毫沒有停下講述:“何司業原本不肯,但巫易太重情義,怕何司業得罪楊家,就讓何司業揭發他私試作弊。巫易因此身敗名裂,被逐出太學,即便如此,他仍不願舍你而去,你也不肯對巫易死心。你爹一怒之下,竟再次收買何司業,要他殺害巫易,偽造成自盡……”
“一派胡言!我根本不認識什麽何司業。”楊岐山手指宋慈,“姓宋的,我楊家哪裏得罪了你?你上次來我楊家,將茁兒的失蹤栽贓到菱兒身上,這次又來誣蔑於我?你好大膽……”
“宋慈奉旨查案,”韓侂胄忽然道,“誰也不得阻礙。”聲音平緩,不怒自威。
楊岐山強壓火氣,後麵的話沒再說出來。
宋慈繼續道:“何司業不肯答應,你爹見收買不了何司業,隻好轉而收買他人。在巫易身邊,親近之人除了何司業,便隻有真博士和李乾。你爹收買之人,正是這位李乾。當時李乾曾被一頂華貴轎子從太學接走,後來便突然有了錢,從不結酒賬的他,竟主動在瓊樓結了酒賬,可見他難忍誘惑,接受了你爹的收買。李乾故意與何司業爭執,假裝一怒之下退學,為自己鋪好退路,然後約巫易深夜在嶽祠相見。原本他想殺害巫易,也許是一時失手,反倒是他自己被巫易所殺。巫易為了掩蓋殺人,或許也是怕你爹知道他沒死,還會再雇人來殺他,於是以鐵鏈懸屍,將自己題詞的手帕埋入暖坑,讓人誤以為死的是巫易本人,然後放火燒毀嶽祠,既燒毀屍體不讓辨別容貌,又燒毀現場痕跡,再戴上李乾那頂高高的東坡巾,假扮成李乾,急匆匆地離開了太學。不巧他被深夜路過太學的韓?看見了,韓?見他戴著很高的東坡巾,誤認為他是李乾。他躲過一劫,就此隱姓埋名,藏身於淨慈報恩寺中。”頓了一下,見周圍人對楊岐山指指點點,議論紛紛,又道:“以上所言,並無實證,全都隻是我的推想。”
楊岐山越聽越氣,聽到最後說沒有實證隻是推想,怒道:“姓宋的,你身為提刑,沒有實證,也敢拿出來當眾言說?”
宋慈道:“不錯,沒有實證,是不該當眾言說。”
可是不該說的都已經說了,圍觀眾人也都聽見了,此時再來說這些,還有什麽用?楊岐山吃了個啞巴虧,氣不打一處來,本想大罵幾句,但看了一眼韓侂胄,終究還是忍住了。
楊菱道:“宋大人,巫公子一向為人正直,他若真害了他人性命,斷不會遮掩罪行,逃避責罰。你方才所言,都隻是你的猜測。巫公子人已經死了,你何必再拿他說事?難道你奉旨查案,查不出真凶,就要冤枉一個說不了話的死人嗎?”她一改平時的語氣,漸漸顯得咄咄逼人。
宋慈對這番詰問毫不在意,從懷中取出一本經書,道:“淨慈報恩寺中,有一僧人,法號彌苦。”
翌日清晨,韓府大門開啟,韓侂胄從中出來,坐上了轎子。夏震和一大批甲士早已候在門外,護著轎子前往太學嶽祠。
抵達太學時,嶽祠門前的空地上,還有一牆之隔的射圃,早已聚滿了人。一夜之間,宋慈查清嶽祠案並將在嶽祠揭開真相的消息不脛而走,太學裏的眾學官、學子、齋仆們紛紛前來圍觀,元欽帶著一大批差役早早趕到,楊岐山和楊菱也來了。楊岐山的臉上已沒了連日來的焦慮神色,隻因失蹤多日的楊茁在昨晚找到了,聽說是楊茁自己在家中地窖躲了起來,就為了好玩,想看看家裏人著急忙慌找他的樣子。除了這些人,還有不少溜進來看熱鬧的市井百姓。四下裏雀喧鳩聚,眾口囂囂。
一片哄鬧之中,宋慈靜立在嶽祠門前,劉克莊站在他的身邊。
韓侂胄帶著甲士出現,原本哄鬧的人群頓時安靜了下來。湯顯政忙帶著眾學官上前相迎,元欽也過去見了禮。韓侂胄隻是冷淡地點了點頭,由甲士開道,徑直來到宋慈麵前。
宋慈行禮道:“見過太師。”
“宋慈,”韓侂胄道,“短短數日,你當真已查明真相?”
宋慈點了點頭。
“嶽祠一案關係重大,你奉旨辦案,切莫有負聖恩。”韓侂胄手一揮,身旁夏震上前,將一本厚厚的冊子交到宋慈手中。
那是吏部的眉州官簿。
宋慈接過官簿,立即翻開,一頁頁地查閱起來。
宋慈查閱得很快,一口氣翻到了官簿的最後幾頁,忽然眼睛一亮,翻頁的手停了下來。劉克莊見狀湊過來,見翻開的一頁上寫有不少人名,每個人名之下都記錄著此人的籍貫出身和所任官職。其中在“陸士奇”和“李青蓮”兩個人名之間,赫然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元欽。
劉克莊不禁抬起頭來,看了一眼不遠處的元欽,旋即又低頭去看官簿,隻見元欽的名字之下,錄有其籍貫是眉州,所任官職是司理參軍。“原來元提刑是眉州……”劉克莊小聲說著話,“人”字還未出口,宋慈忽然合上官簿,挨近他耳邊低語了幾句。
劉克莊的眉頭漸漸皺起,道:“這是什麽意思?”
“你隻管照做就行。”
劉克莊知道宋慈不肯明說,自有不肯明說的理由,也不多問,點頭應道:“好。”
宋慈低聲叮囑:“切記,是連咳兩聲。”
劉克莊拍著胸口道:“放心吧,我記著了,不會弄錯的。”
宋慈又朝元欽帶來的一大批差役看去,招呼其中的許義過來,道:“許大哥,我讓你帶的東西呢?”
許義忙從懷中取出一張折好的紙,展開來交給宋慈。那是查驗巫易骸骨時所錄的檢屍格目,昨晚在瓊樓時,宋慈特地囑咐許義今早帶來。
宋慈接過檢屍格目,又湊近許義耳邊,低聲吩咐了幾句。
許義一愣,道:“現在嗎?”這話出口時,他的眼睛不由自主地朝月洞門的方向望了一眼,那裏站著包括孫老頭和跛腳李在內的數十個齋仆。
宋慈低聲道:“即刻去。”
許義應了聲“是”,轉身快步去了。
韓侂胄見宋慈一直與劉克莊和許義低聲說話,道:“宋慈,人越聚越多了,你幾時開始?”
“太師莫問,到時便知。”
韓侂胄不再說什麽,臉色沉靜,看不出任何表情。
如此等了片刻,圍觀人群漸漸有些不耐煩了,小聲交頭接耳起來。突然,附近有叫喊聲響起:“著……著火了!”喊叫之人一邊發聲,一邊指著嶽祠。
眾人扭頭望去,隻見嶽祠大門緊鎖,門縫中有煙霧漏出,透過窗戶紙,隱隱能看見火光,顯然嶽祠裏麵已著了火。
嶽祠的門被鐵鎖鎖住,那是宋慈鎖上的。眼見嶽祠起火,周圍人一陣驚慌,宋慈卻不慌不忙地走到嶽祠門前,取出鑰匙開鎖,推開了門。門內煙霧彌漫,就在煙霧深處,有一團火焰正在燃燒。這時圍觀人群中奔出幾個太學生,都是習是齋的學子,人手一隻裝滿水的木桶,進入嶽祠,幾桶水下去,將火焰澆滅,露出了一個火盆,以及火盆中一堆濕漉漉的木柴。
從起火到滅火,圍觀人群一片哄亂,想到不久前發生的命案,不少人心中的第一個念頭,都是嶽祠裏是不是又死人了。等到滅火的幾個學子從容退出後,卻見嶽祠裏空空蕩蕩,並無其他人影。可正因為不見其他人影,不少人心中都在疑惑,嶽祠的門明明鎖住了,窗戶也都關著,沒見到任何人進出,怎麽會突然起火呢?
宋慈走到韓侂胄跟前,道:“太師方才問我等什麽,實不相瞞,我等的便是這場火。”
韓侂胄微微皺眉,不解宋慈之意。
宋慈環視圍觀人群,道:“各位但請安心,方才並非失火,也非有人縱火。這場火是我安排的。”
哄亂的人群頓時安靜下來,人人都望著宋慈,目光中透著疑惑。
“聚一堆柴火,鋪一層幹草,再點燃幾炷香,插於其上,待香慢慢燃近,引燃幹草,燒燃柴火,大火便能憑空燃起。嶽祠案中的凶手,便是運用此法,實現了隔空點火。”宋慈說道,“何司業遇害當晚,我發現嶽祠起火闖進去時,曾聞到一股香火氣味。最初我以為那是前半夜學子們祭拜嶽武穆時留下的氣味,後來在淨慈報恩寺後山,看到巫易墓前燃盡的香頭,我才想到凶手是靠燃香隔空點火,這才留下了那一絲香火氣味。今早各位來之前,我在嶽祠裏依此布置,堆上柴火幹草,點了幾炷長香,然後鎖上門,方才有剛剛那一場火。”
宋慈講到此處,停頓了一下,接著道:“臘月二十九一早,五更剛過,天未明時,太學司業何太驥被發現懸屍於嶽祠之中。事後驗明何司業死於他殺,又在何司業住處的窗縫中發現他本人的斷甲,證明何司業是在自己家中被人勒死後,再移屍至嶽祠,懸以鐵鏈,隔空點火,想偽造成自殺。可若真要偽造自殺,將何司業懸於其住處即可,何必大老遠移屍到嶽祠來,還特意用鐵鏈懸屍?其實早在四年前,嶽祠便發生過一樁命案,死者名叫巫易,是當時太學養正齋的上舍生,同樣是鐵鏈懸屍,同樣是現場失火。何司業一案,與四年前的巫易案極為相似,許多細節都能對上。由此可見,凶手將何司業移屍嶽祠,並不是為了假造自殺,而是為了模仿當年的巫易案。
“然而時隔四年,凶手何以要模仿這樁舊案?當年何司業、巫易,還有同齋的真博士、李乾,號為‘瓊樓四友’,彼此關係親密。可就是如此親密的關係,何司業卻為了這位楊菱小姐,與巫易大吵一架,還揭發巫易私試作弊,害巫易被逐出太學,終身不得為官,最終在嶽祠自盡。凶手不惜錯漏百出,也要按當年巫易的死狀來布置何司業的死,那是要把巫易之死原封不動地報還在何司業身上,若我猜測不錯,凶手這是在為巫易報仇。”言語間提及楊菱時,宋慈指了一下站在不遠處的楊菱,圍觀人群紛紛投去目光。楊菱黑紗遮麵,目光冷淡,不為所動。楊岐山看了一眼身邊的女兒,原本神色輕鬆的他,一想到女兒和巫易的事,臉色頓時變得極為難看。
韓侂胄道:“照你這麽說,凶手為巫易報仇,莫非他是巫易的親朋故舊?”
“不錯,凶手正是巫易的親朋故舊。”宋慈道,“巫易家在閩北蒲城,死後葬在淨慈報恩寺後山。蒲城與臨安相隔頗遙,四年來,極少有親朋故舊到他墳前祭拜,每逢他祭日,常常隻有真博士和楊菱小姐會去祭拜他。可是何司業遇害之後,我到淨慈報恩寺後山開棺驗骨時,卻發現巫易墳前多了三支燃盡的香頭,當時真博士和楊菱小姐尚未去祭拜過,可見祭拜之人另有他人。既然要祭拜巫易,想來該是巫易的親朋故舊,可奇怪的是,巫易的墓碑卻被搗毀丟棄,碑上所刻名字也被刮花,倘若是祭拜之人所為,似乎此人與巫易並非親朋故舊那麽簡單,更像是結有深仇大恨。”
“這是為何?”韓侂胄道。
“太師覺得奇怪?”
韓侂胄點了一下頭。
“不瞞太師,起初我也覺得奇怪,以為祭拜之人和搗毀墓碑之人不是同一人,直到後來我想明白了一點,才知道這是同一人所為,而且合情合理。”宋慈向不遠處的元欽看去,“元大人,當日我開棺查驗巫易骸骨時,你也在場。巫易的肋骨上驗出血蔭,證實巫易當年不是自盡,而是死於胸肋被刺,這你也是認可的。”
元欽點了點頭。
“當年查驗巫易的屍體時,元大人可發現他胸肋處有傷口?”
“當時屍體被大火燒焦,體表傷口無從查驗。”
“體表傷口雖無從查驗,但巫易死於胸肋被刺,現場該留有血跡才是。”
“當時嶽祠被燒成灰燼,現場哪還看得到血跡?”
“旁人看不到,那是不懂刑獄檢驗,可你身為提刑,隻要你想,就一定能看到。”宋慈道,“嶽祠的地麵是用地磚鋪砌而成,一旦沾染血跡,哪怕凶手事後清洗過,也隻能洗淨地磚表麵,地磚縫隙中卻難以清洗,定會有血液殘留。即便一場大火燒過,地磚縫隙中的血液也難以辨別,但還有血液浸入泥土,隻需掘開地磚,以酒醋蒸土,血跡自然顯現。”
元欽略微想了一下,道:“你說的不錯,當年是我一時疏忽,以致查驗有誤,錯斷了此案。”
“當真隻是一時疏忽嗎?”
“身為提刑,查驗疏忽,未能明斷案情,是我失職。此事我自會上奏朝廷,朝廷如何處置,我都接受。”
韓侂胄聽到這話,嘴角微微一抽。
宋慈拿出許義帶給他的檢屍格目,道:“元大人,這是我查驗巫易骸骨時所錄的檢屍格目。當日開棺驗骨時,除了血蔭,我還發現了另一處異樣。巫易的左右腿骨長短不一,略有出入,像是將兩個人的腿骨,各取一條,拚在了一起,你可知這是為何?”
元欽接過檢屍格目,隻見格目條理清晰,記錄翔實。他一眼便看到了宋慈所說的異樣之處,不禁皺眉道:“為何?”
“我一開始懷疑,有人曾動過巫易的骸骨,用他人腿骨加以替換。可我仔細查驗,兩條腿骨色澤完全一致,沒有任何差異,應該是同一時間下葬,不可能是後來替換的。”宋慈說到這裏,直視元欽,“元大人,當年你查驗巫易屍體時,可有發現他兩腿長短不一?”
“這個我沒有留意。”
“兩腿長短不一,腿腳必定有所不便。”宋慈說著轉向真德秀,“老師,你是瓊樓四友之一,當年與巫易交好,又同住一座齋舍。你仔細回想一下,當年巫易行走之時,腿腳可有不便?”
真德秀搖頭道:“巫易走路很正常,腿腳沒有毛病。”
“既是如此,那就隻剩下一種可能,巫易墳墓中的那具骸骨,”宋慈道,“其實根本就不是巫易。”
此言一出,聞者皆驚,四下裏議論紛起。
真德秀吃驚道:“不是巫易,那……那是誰?”
“瓊樓四友之中,除了你、巫易和何司業,應該還有一人,”宋慈緩緩說道,“此人名叫李乾。”
“李乾?”真德秀大吃一驚,“你說巫易墳墓裏埋的是……是李乾?這……這怎麽可能?李乾他也腿腳正常,沒有毛病啊。”
“老師應該還記得,你曾說李乾有一個怪癖,總喜歡墊一冊《東坡樂府》在靴子裏。”
“是啊,他那是身子太矮,為了看起來更高……”
“若是為了顯得更高,李乾就該往兩隻靴子裏各墊一冊書,這就需要用到兩冊書,可你說過,他隻墊了一冊《東坡樂府》,為何?因為他的兩條腿不一樣長,為了掩蓋腿腳不便的毛病,他往腿短一側的靴子裏墊上一冊書,使兩腿長短相當,走起路來與常人無異。”
真德秀仔細回想,當年李乾的確隻墊了一冊《東坡樂府》,而不是往兩隻靴子裏各墊一冊,不由得愣住了。
宋慈道:“巫易身子也矮,可他從不在乎,從不加以掩飾。李乾卻不然,為了使自己看起來不比他人矮,總是戴一頂很高的東坡巾,可見他生性自卑,這才會在靴子裏墊書,用以掩蓋自己長短腿的缺陷。”頓了一下,又道,“四年前巫易死的那晚,李乾曾與何司業發生爭執,一氣之下退學而走,再沒回太學,也沒回眉州老家,四年來音信全無,不知所終,為何?因為他早在那一晚就已經死了,因為這四年來,他一直躺在巫易的墳墓裏。”
韓侂胄道:“宋慈,倘若如你所說,巫易墓中埋的是別人,那巫易呢?”
“巫易沒有死。”宋慈向楊菱看去,“至少在四年前嶽祠那場大火中,他沒有死。”
楊菱抬眼與宋慈對視,目光如常,毫無變化。她身邊的楊岐山卻驚得瞪大了眼睛。圍觀人群交頭接耳,現場一陣騷動。
宋慈道:“楊小姐,巫易當年沒死,這你可知道?”
楊菱應道:“巫公子早已死了,宋大人,我不明白你何出此言。”
“你當年對巫易用情極深,也曾說過這四年來你在想方設法查他的死,還叫我一定要查明真相,不要讓他枉死。可見時隔四載,年深日久,你對他仍是難以忘懷。”
“不錯,我是一直忘不了他。”
“既是如此,我說巫易沒死,你應該高興才對,何以你卻無動於衷?”
“宋大人,你說這些話,到底是何用意?”
“自我奉旨查案以來,長時間為巫易案和何司業案所困擾,總覺得這兩案之間,好似一條完整的鐵鏈缺失了一環,以至於案情總是撲朔迷離,難以推究。我最終能想明白這一點,接上這缺失的一環,全靠楊小姐相助。”
楊菱微微挑眉:“靠我?”
“昨晚在提刑司外,劉克莊曾偶然提及一語。”宋慈說著朝劉克莊看了一眼,劉克莊不知何時已離開他身邊,站到了圍觀人群之中,與習是齋的同齋們站在一起,“他當時說,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這話一下子將我點醒。當日楊小姐講述四年前與巫易的往事時,曾當著我的麵揭下過麵紗,你左臉上有一道疤痕,右臉卻化了容妝。你曾說自己是個討厭勻脂抹粉的人,隻在與巫易相好的那段日子,每次去見巫易時才會梳妝打扮。按你所言,四年來你對巫易情根深種,難以忘懷,又正值巫易祭日前後,正是悲戚感傷之時,為何卻要化妝呢?女為悅己者容。楊小姐,敢問你是另結新歡,還是你早就知道巫易沒死,平日裏的傷感和冷漠,都隻是裝出來的?”
楊菱道:“愛美之心人人皆有,難道沒有悅己之人,便不能化妝嗎?”
宋慈道:“不錯,女子化妝再正常不過,隻是這一點提醒了我,讓我想到了巫易還活著的可能。巫易生在商賈之家,家中雖不算大富大貴,卻也是衣食無憂,可當年他下葬之時,他父母所選用的棺材卻極為普通,別說雕刻圖紋,甚至連漆都沒刷,而且這四年來,他父母從沒來臨安祭拜過他,連真博士都知道每年去祭拜,他們卻從不來祭拜自己的兒子,為何?也許他們早就知道,墓中所埋之人,根本就不是巫易。楊小姐,每到逢年過節,你都會去淨慈報恩寺祈福,會到寺中靈壇祭拜。若我所料不差,巫易若沒死,他極可能就藏身於淨慈報恩寺中,而且與寺中那座靈壇大有關聯。
“初二那天,你約我到瓊樓相見,對我講述四年前的舊事,要我查明真相,還巫易一個公道。其實你此舉並非希望我查出真相,相反,你是為了阻撓我,不讓我查出真相。我開棺驗骨,驗得巫易不是自盡,而是死於他殺。你見我如此認真查案,怕我繼續追查下去,會查出巫易沒死,於是約我見麵,講述舊事,先提及楊老爺,又提及何太驥,真真假假,兼而有之,繞來繞去,無非是想讓我先入為主,認定巫易已經死了。隻要巫易是死的,無論我查到誰身上,你都不在乎。我說得對嗎,楊小姐?”
楊菱緩緩搖頭,道:“這四年來,我傷心絕望,心生佛念,我去淨慈報恩寺,隻為請香禮佛,別無他意。宋大人,巫公子早已不在人世,無論你怎麽說,他都不可能再活過來……”
宋慈神情不改,聲音如常:“你曾說過,四年前你與巫易相戀,被你爹阻攔,逼你出嫁他人,你寧死不從。你爹為了讓你死心,曾收買何司業,讓他毀掉巫易的名聲……”
“姓宋的,”楊岐山突然聽到自己被提及,立刻叫了起來,“你在胡說八道什麽?”
宋慈看了楊岐山一眼,絲毫沒有停下講述:“何司業原本不肯,但巫易太重情義,怕何司業得罪楊家,就讓何司業揭發他私試作弊。巫易因此身敗名裂,被逐出太學,即便如此,他仍不願舍你而去,你也不肯對巫易死心。你爹一怒之下,竟再次收買何司業,要他殺害巫易,偽造成自盡……”
“一派胡言!我根本不認識什麽何司業。”楊岐山手指宋慈,“姓宋的,我楊家哪裏得罪了你?你上次來我楊家,將茁兒的失蹤栽贓到菱兒身上,這次又來誣蔑於我?你好大膽……”
“宋慈奉旨查案,”韓侂胄忽然道,“誰也不得阻礙。”聲音平緩,不怒自威。
楊岐山強壓火氣,後麵的話沒再說出來。
宋慈繼續道:“何司業不肯答應,你爹見收買不了何司業,隻好轉而收買他人。在巫易身邊,親近之人除了何司業,便隻有真博士和李乾。你爹收買之人,正是這位李乾。當時李乾曾被一頂華貴轎子從太學接走,後來便突然有了錢,從不結酒賬的他,竟主動在瓊樓結了酒賬,可見他難忍誘惑,接受了你爹的收買。李乾故意與何司業爭執,假裝一怒之下退學,為自己鋪好退路,然後約巫易深夜在嶽祠相見。原本他想殺害巫易,也許是一時失手,反倒是他自己被巫易所殺。巫易為了掩蓋殺人,或許也是怕你爹知道他沒死,還會再雇人來殺他,於是以鐵鏈懸屍,將自己題詞的手帕埋入暖坑,讓人誤以為死的是巫易本人,然後放火燒毀嶽祠,既燒毀屍體不讓辨別容貌,又燒毀現場痕跡,再戴上李乾那頂高高的東坡巾,假扮成李乾,急匆匆地離開了太學。不巧他被深夜路過太學的韓?看見了,韓?見他戴著很高的東坡巾,誤認為他是李乾。他躲過一劫,就此隱姓埋名,藏身於淨慈報恩寺中。”頓了一下,見周圍人對楊岐山指指點點,議論紛紛,又道:“以上所言,並無實證,全都隻是我的推想。”
楊岐山越聽越氣,聽到最後說沒有實證隻是推想,怒道:“姓宋的,你身為提刑,沒有實證,也敢拿出來當眾言說?”
宋慈道:“不錯,沒有實證,是不該當眾言說。”
可是不該說的都已經說了,圍觀眾人也都聽見了,此時再來說這些,還有什麽用?楊岐山吃了個啞巴虧,氣不打一處來,本想大罵幾句,但看了一眼韓侂胄,終究還是忍住了。
楊菱道:“宋大人,巫公子一向為人正直,他若真害了他人性命,斷不會遮掩罪行,逃避責罰。你方才所言,都隻是你的猜測。巫公子人已經死了,你何必再拿他說事?難道你奉旨查案,查不出真凶,就要冤枉一個說不了話的死人嗎?”她一改平時的語氣,漸漸顯得咄咄逼人。
宋慈對這番詰問毫不在意,從懷中取出一本經書,道:“淨慈報恩寺中,有一僧人,法號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