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說,別人更不會提,羊腸小道上就隻有一個男人的聲音回蕩——用的西平方言,一點不怕人聽清。
在大隊,這仿佛是另一個世界的語言,聽見的男女老少都會大咧咧地打量知青們。
溝通上的壁壘,讓幾個月來雙方一直沒能有太多交流,不得不對話也是比手畫腳。
許淑寧常常是急得額頭都沁出汗來,隻有看到隔壁老奶奶能真心實意笑出來。
因為老太太上年紀聽力不好,慢慢的不大愛說話,衝誰都是點頭笑。
她現在做不了農活,每天都搬把椅子在院門口曬太陽,看著亂跑的小孫子軍軍。
才三歲的小孩子,精力旺盛,老人家自然看不住,因此軍軍的腰間被父母綁著繩,另一端係在大樹上,限製著活動範圍。
許淑寧頭回看見簡直嚇一跳,因為她在職工家屬院長大,父母忙的話剛滿月的孩子都送去托兒所。
雖說被照應得比較粗糙,也不會是這種方式。
可在大隊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就把孩子綁在床上,連門都不用出。
小朋友哭啞了就睡,旁觀者都覺得可憐。
尤其是梁孟津,他對幼者有一種溫和,下鄉以來大朋友沒幾個,小朋友倒認識許多。
像西瓜皮這幫娃娃,隔三差五還來找他一塊玩。
像今天是農閑日,吃過午飯西瓜皮就在院子外探頭探腦。
許淑寧正坐在屋簷下洗碗,對上他的目光道:“來找孟津嗎?”
西瓜皮不停點頭,手扒拉著院門,隻露出半邊臉和半邊身子。
一看,就知道有沒穿上衣。
許淑寧忍不住說:“當心又被蟲子咬。”
西瓜皮渾不在意道:“會穿壞的。”
布票稀罕,錢也就那麽點,精打細算的大人們連給衣服打補丁都舍不得,因此一到夏天滿大隊的孩子們都光膀子。
這要隻在家裏家外跑還沒關係,西瓜皮他們是天天上山的,胸前背後都不知道有多少被雜草樹枝劃傷的疤。
許淑寧看著都替他們覺得痛,可也無能為力,隻能喊道:“梁孟津,找你呢!”
梁孟津在縫衣服,捏著繡花針出來說:“等我會。”
看他的樣子就知道,手工活做得不好。
許淑寧道:“放桌子上,待會我幫你弄。”
大家同住一個屋簷下,沒有那麽生分,梁孟津也不跟她太客套,說:“謝謝,那我出去了。”
許淑寧嗯一聲,看他的背影忽然生出錯覺來,好像是自己小時候跟夥伴們走街串巷,背後是她大姐的目光。
真是越想越一模一樣,她隻覺得想笑,嘴角上揚把水潑向水溝,擦幹手準備縫衣服。
縫到一半,郭永年從外麵頂著一頭灰進來道:“好巧,我衣服也破了。”
誰身上不全打補丁,許淑寧反正順手,說:“那你脫下來,我一起縫了。”
郭永年實誠道:“就剩這一件了。”
另一件早上剛洗。
許淑寧咬斷線說:“沒事,那就穿著縫。”
隻是先提醒道:“有可能紮到你。”
郭永年皮糙肉厚,渾不在意,雙手老老實實的放在大腿上,平視前方說:“隨便紮。”
許淑寧又不是什麽劊子手,好笑道:“你也是肉做的。”
郭永年倒希望自己是鋼鐵,這樣更能扛得住,不過他血肉之軀而已,歎口氣說:“真可惜。”
又喃喃道:“奇怪。”
哪裏奇怪,許淑寧小心翼翼地穿針引線說:“怎麽了?”
郭永年眉頭緊鎖道:“陽明就在我後麵,怎麽還沒回來。”
兩個人是一起去自留地的,雖然知道不會出什麽意外,還是不由自主思索起來。
許淑寧也沒看見齊晴雨,說:“估計兄妹倆在一塊。”
這個猜測沒錯,齊家兄妹這會正貼著知青宿舍的院牆站著。
齊晴雨一雙眼亮晶晶地看哥哥,做賊似的說:“我說什麽來著!”
齊陽明剛剛被她拽一下,人剛站穩,無奈道:“你一天天的話那麽多,我不知道是哪一句。”
齊晴雨沒好氣捶哥哥道:“你沒覺得他倆有點意思嗎?”
什麽意思?齊陽明平常比妹妹精明,這種事上沒能繞過彎來,下意識說:“別亂講。”
作風問題是大事,女孩子最好沾都別沾。
齊晴雨也不敢跟別人講,隻跟哥哥分享說:“真的,郭哥對淑寧特別照顧。”
齊陽明理所當然道:“永年對誰都這樣。”
他反正沒看出來特別在哪裏。
齊晴雨隻覺得跟哥哥說話真是索然無味,撇撇嘴說:“對我就沒有。”
都是女孩子,她看得出差別來。
要隻憑這個,更沒有根據了。
齊陽明平鋪直敘道:“因為你歸我管。”
郭永年就是愛助人為樂,也得有派得上用場的地方。
他那點力氣權衡之下,肯定用在另一個更需要幫助的女同誌身上。
從邏輯上是這麽回事,但齊晴雨仍舊堅信自己的看法,隻是覺得跟哥哥實在對牛彈琴,撇撇嘴說:“我不跟你講。”
齊陽明也不大愛聽這些,隻是提醒道:“隻有你跟別的男生,門必須開著知道嗎?”
齊晴雨進進出出都跟著哥哥,跟別人也說不大上話,隻敷衍地點點頭,率先進院子。
裏頭郭永年的衣服早就縫好,對著一堆竹篾發呆。
他是最努力融入大隊生活的,隻是時間就那麽多,難免有很多顧不上的地方。
像編竹筐,他是跟人學了,要做的時候卻忘記第一步,隻能茫然盯著瞧。
都看看出火來了,齊陽明調侃道:“能看出個筐來嗎?”
真有這種喜事就好了,郭永年摸著那天被竹篾劃出來的傷口道:“讓我再想一想。”
齊陽明蹲下來幫他研究,倆男人愣是連半個諸葛亮都湊不到。
齊晴雨看他們抓耳撓腮的樣子,忍不住說:“再去問問唄。”
齊刷刷的,郭永年和齊陽明都說:“我會。”
會還在這裏看半天,齊晴雨懶得戳穿他們的逞強,嘲笑一聲進屋去。
許淑寧在房間裏寫信,抬頭衝她笑笑算打招呼。
兩個女生平常沒什麽話說,關係還是不冷不熱的。
齊晴雨也不跟她掏心掏肺的,拿上自己心愛的畫冊去院子裏看。
沒人,許淑寧的心情才好宣泄。
她隻要一給家裏寫信就想哭,要不是秉著報喜不報憂,能把一張紙都哭濕。
她有時候覺得孟薑女不外如是,自嘲笑笑說:“真沒出息。”
可她本就是普通人而已,自然沒法做出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情,能把日子過好就不錯。
這恐怕也是全家對她的最大期望,每回寫信來都讓她照顧好自己,千萬別跟舍友有矛盾,錢不夠隻管張嘴,包裹裏頭必然是從全家的供應裏擠出來的東西。
吃穿花用,給得多讓人覺得關心也多。
雖然這種想法不太好,仿佛隻在意錢,但許淑寧看著大包小包,就知道千裏之外還有人在牽掛自己,心裏會好受許多。
第17章 家
思鄉,對知青們而言是繞不過去的彎,尤其是每逢佳節。
七二年的端午節在六月,據說解放前是本地人趕大集的日子,不過這兩年很多風俗不盛行,家家隻保留著包粽子的習慣。
知青宿舍自然要入鄉隨俗。
粽葉是他們早就準備好的,還有東拚西湊出來的三斤糯米、半斤花生和一個紅燒豬頭罐頭。
乍一看就很豐富,尤其是打開罐頭之後上麵漂浮著凝結的油花。
今天掌勺的許淑寧下意識咽口水,小心翼翼把湯汁和肉分離。
本來就不多的肉被切成小塊,擺在餐桌上。
旁邊泡一整晚的糯米的糯米膨脹開來,脫殼後的花生仁色澤誘人,還在滴水的粽葉濕噠噠的的,這就是包粽子的全部材料。
勉勉強強,也算湊出一桌子的菜色來,叫人很是滿意。
就是看著眼前的三個人,許淑寧有點不放心道:“你們確定會包?”
齊晴雨心想真是小瞧人,說:“我哥不在我就會。”
她其實也很能幹的,隻是事情多數被哥哥包辦才沒有表現的機會。
因此許淑寧瞧不太出來,心想要不是齊陽明和郭永年上山砍柴和碰運氣去了,會往深一點的地方走,稍晚才回來,她還是更希望別人來做。
不過狐疑的目光可以稍微放過齊晴雨,挪向另外兩個男生。
陳傳文大大咧咧承認道:“隻包過一個。”
甚至還帶著祖上有光的口氣在,許淑寧都不想給他,快速掠過道:“你呢?”
梁孟津很多事確實都不太擅長,包粽子則是強項,因為部隊家屬院年年開聯歡會,都是在籃球場上支大棚舉辦活動。
在大隊,這仿佛是另一個世界的語言,聽見的男女老少都會大咧咧地打量知青們。
溝通上的壁壘,讓幾個月來雙方一直沒能有太多交流,不得不對話也是比手畫腳。
許淑寧常常是急得額頭都沁出汗來,隻有看到隔壁老奶奶能真心實意笑出來。
因為老太太上年紀聽力不好,慢慢的不大愛說話,衝誰都是點頭笑。
她現在做不了農活,每天都搬把椅子在院門口曬太陽,看著亂跑的小孫子軍軍。
才三歲的小孩子,精力旺盛,老人家自然看不住,因此軍軍的腰間被父母綁著繩,另一端係在大樹上,限製著活動範圍。
許淑寧頭回看見簡直嚇一跳,因為她在職工家屬院長大,父母忙的話剛滿月的孩子都送去托兒所。
雖說被照應得比較粗糙,也不會是這種方式。
可在大隊比比皆是,更有甚者就把孩子綁在床上,連門都不用出。
小朋友哭啞了就睡,旁觀者都覺得可憐。
尤其是梁孟津,他對幼者有一種溫和,下鄉以來大朋友沒幾個,小朋友倒認識許多。
像西瓜皮這幫娃娃,隔三差五還來找他一塊玩。
像今天是農閑日,吃過午飯西瓜皮就在院子外探頭探腦。
許淑寧正坐在屋簷下洗碗,對上他的目光道:“來找孟津嗎?”
西瓜皮不停點頭,手扒拉著院門,隻露出半邊臉和半邊身子。
一看,就知道有沒穿上衣。
許淑寧忍不住說:“當心又被蟲子咬。”
西瓜皮渾不在意道:“會穿壞的。”
布票稀罕,錢也就那麽點,精打細算的大人們連給衣服打補丁都舍不得,因此一到夏天滿大隊的孩子們都光膀子。
這要隻在家裏家外跑還沒關係,西瓜皮他們是天天上山的,胸前背後都不知道有多少被雜草樹枝劃傷的疤。
許淑寧看著都替他們覺得痛,可也無能為力,隻能喊道:“梁孟津,找你呢!”
梁孟津在縫衣服,捏著繡花針出來說:“等我會。”
看他的樣子就知道,手工活做得不好。
許淑寧道:“放桌子上,待會我幫你弄。”
大家同住一個屋簷下,沒有那麽生分,梁孟津也不跟她太客套,說:“謝謝,那我出去了。”
許淑寧嗯一聲,看他的背影忽然生出錯覺來,好像是自己小時候跟夥伴們走街串巷,背後是她大姐的目光。
真是越想越一模一樣,她隻覺得想笑,嘴角上揚把水潑向水溝,擦幹手準備縫衣服。
縫到一半,郭永年從外麵頂著一頭灰進來道:“好巧,我衣服也破了。”
誰身上不全打補丁,許淑寧反正順手,說:“那你脫下來,我一起縫了。”
郭永年實誠道:“就剩這一件了。”
另一件早上剛洗。
許淑寧咬斷線說:“沒事,那就穿著縫。”
隻是先提醒道:“有可能紮到你。”
郭永年皮糙肉厚,渾不在意,雙手老老實實的放在大腿上,平視前方說:“隨便紮。”
許淑寧又不是什麽劊子手,好笑道:“你也是肉做的。”
郭永年倒希望自己是鋼鐵,這樣更能扛得住,不過他血肉之軀而已,歎口氣說:“真可惜。”
又喃喃道:“奇怪。”
哪裏奇怪,許淑寧小心翼翼地穿針引線說:“怎麽了?”
郭永年眉頭緊鎖道:“陽明就在我後麵,怎麽還沒回來。”
兩個人是一起去自留地的,雖然知道不會出什麽意外,還是不由自主思索起來。
許淑寧也沒看見齊晴雨,說:“估計兄妹倆在一塊。”
這個猜測沒錯,齊家兄妹這會正貼著知青宿舍的院牆站著。
齊晴雨一雙眼亮晶晶地看哥哥,做賊似的說:“我說什麽來著!”
齊陽明剛剛被她拽一下,人剛站穩,無奈道:“你一天天的話那麽多,我不知道是哪一句。”
齊晴雨沒好氣捶哥哥道:“你沒覺得他倆有點意思嗎?”
什麽意思?齊陽明平常比妹妹精明,這種事上沒能繞過彎來,下意識說:“別亂講。”
作風問題是大事,女孩子最好沾都別沾。
齊晴雨也不敢跟別人講,隻跟哥哥分享說:“真的,郭哥對淑寧特別照顧。”
齊陽明理所當然道:“永年對誰都這樣。”
他反正沒看出來特別在哪裏。
齊晴雨隻覺得跟哥哥說話真是索然無味,撇撇嘴說:“對我就沒有。”
都是女孩子,她看得出差別來。
要隻憑這個,更沒有根據了。
齊陽明平鋪直敘道:“因為你歸我管。”
郭永年就是愛助人為樂,也得有派得上用場的地方。
他那點力氣權衡之下,肯定用在另一個更需要幫助的女同誌身上。
從邏輯上是這麽回事,但齊晴雨仍舊堅信自己的看法,隻是覺得跟哥哥實在對牛彈琴,撇撇嘴說:“我不跟你講。”
齊陽明也不大愛聽這些,隻是提醒道:“隻有你跟別的男生,門必須開著知道嗎?”
齊晴雨進進出出都跟著哥哥,跟別人也說不大上話,隻敷衍地點點頭,率先進院子。
裏頭郭永年的衣服早就縫好,對著一堆竹篾發呆。
他是最努力融入大隊生活的,隻是時間就那麽多,難免有很多顧不上的地方。
像編竹筐,他是跟人學了,要做的時候卻忘記第一步,隻能茫然盯著瞧。
都看看出火來了,齊陽明調侃道:“能看出個筐來嗎?”
真有這種喜事就好了,郭永年摸著那天被竹篾劃出來的傷口道:“讓我再想一想。”
齊陽明蹲下來幫他研究,倆男人愣是連半個諸葛亮都湊不到。
齊晴雨看他們抓耳撓腮的樣子,忍不住說:“再去問問唄。”
齊刷刷的,郭永年和齊陽明都說:“我會。”
會還在這裏看半天,齊晴雨懶得戳穿他們的逞強,嘲笑一聲進屋去。
許淑寧在房間裏寫信,抬頭衝她笑笑算打招呼。
兩個女生平常沒什麽話說,關係還是不冷不熱的。
齊晴雨也不跟她掏心掏肺的,拿上自己心愛的畫冊去院子裏看。
沒人,許淑寧的心情才好宣泄。
她隻要一給家裏寫信就想哭,要不是秉著報喜不報憂,能把一張紙都哭濕。
她有時候覺得孟薑女不外如是,自嘲笑笑說:“真沒出息。”
可她本就是普通人而已,自然沒法做出什麽驚天動地的大事情,能把日子過好就不錯。
這恐怕也是全家對她的最大期望,每回寫信來都讓她照顧好自己,千萬別跟舍友有矛盾,錢不夠隻管張嘴,包裹裏頭必然是從全家的供應裏擠出來的東西。
吃穿花用,給得多讓人覺得關心也多。
雖然這種想法不太好,仿佛隻在意錢,但許淑寧看著大包小包,就知道千裏之外還有人在牽掛自己,心裏會好受許多。
第17章 家
思鄉,對知青們而言是繞不過去的彎,尤其是每逢佳節。
七二年的端午節在六月,據說解放前是本地人趕大集的日子,不過這兩年很多風俗不盛行,家家隻保留著包粽子的習慣。
知青宿舍自然要入鄉隨俗。
粽葉是他們早就準備好的,還有東拚西湊出來的三斤糯米、半斤花生和一個紅燒豬頭罐頭。
乍一看就很豐富,尤其是打開罐頭之後上麵漂浮著凝結的油花。
今天掌勺的許淑寧下意識咽口水,小心翼翼把湯汁和肉分離。
本來就不多的肉被切成小塊,擺在餐桌上。
旁邊泡一整晚的糯米的糯米膨脹開來,脫殼後的花生仁色澤誘人,還在滴水的粽葉濕噠噠的的,這就是包粽子的全部材料。
勉勉強強,也算湊出一桌子的菜色來,叫人很是滿意。
就是看著眼前的三個人,許淑寧有點不放心道:“你們確定會包?”
齊晴雨心想真是小瞧人,說:“我哥不在我就會。”
她其實也很能幹的,隻是事情多數被哥哥包辦才沒有表現的機會。
因此許淑寧瞧不太出來,心想要不是齊陽明和郭永年上山砍柴和碰運氣去了,會往深一點的地方走,稍晚才回來,她還是更希望別人來做。
不過狐疑的目光可以稍微放過齊晴雨,挪向另外兩個男生。
陳傳文大大咧咧承認道:“隻包過一個。”
甚至還帶著祖上有光的口氣在,許淑寧都不想給他,快速掠過道:“你呢?”
梁孟津很多事確實都不太擅長,包粽子則是強項,因為部隊家屬院年年開聯歡會,都是在籃球場上支大棚舉辦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