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欽擺擺手,本意也不過是與自己的內弟逗趣,幾句閑談的工夫心情已比方才好了許多,轉頭看看殿外晴明的天色,一時也起了出去閑遊的心思,便同方獻亭說:“知你事多,可也難免要能者多勞——今日恰無雨雪,你我邊走邊談吧。”
那日倒的確是個好天,難得還出了太陽,隻是長安的寒冬終歸難挨,衛欽的身子又一貫不好,外出前王穆一通忙亂,又是貂裘又是手爐的為殿下張羅,也是頗為不易。
衛欽倒也習慣了這樣的日子,隻是看著將門出身格外英武的方獻亭也難免心生豔羨,暗想若他也能同他一般該有多好;幸而禦園之中新梅已開,正是十分鮮妍的好顏色,他靜靜看了一路,心境也漸漸安穩下來。
“還是削藩之事,”他說起了正題,語氣頗為沉重,“今日吳懷民的折子到了,舊事重提要朝廷為他增撥糧草,說是今冬西域諸國又有作亂之兆,鍾曷已歸長安,便在朝會上大加附和,父皇恐怕已經有了動搖的意思。”
削藩。
眼下方鍾兩黨爭執不休、看似樁樁件件都撕咬得厲害,其實矛盾的根本隻在兩件事上:一在大位,二在藩鎮。
方黨係東宮一黨,曆來力主削藩,決計不允各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威脅朝廷;鍾黨則是二殿下衛錚一黨,黨首鍾曷身為兩鎮節度使自然不甘被朝廷削弱勢力、甚至多半還抱著要在最後關頭興兵強行廢嫡立庶的妄念,多年來屢次以各式手段阻止朝廷削藩,乃方黨心腹大患。
衛欽提及的那個吳懷民是北庭節度使,都護府便設在隴右道,曆來與鍾氏同氣連枝,上這道折子背後必有鍾曷授意;如今陛下老邁,又一向寵愛鍾貴妃,保不齊前腳剛在朝會上聽了節度使大人的讒言佞語、後腳就在床圍之中被貴妃吹了枕頭風,那情勢就要變得更加棘手了。
第18章
方獻亭亦深知朝中局勢,此刻聽衛欽提及今日朝會也是臉色微沉,道:“西北幾鎮皆有亂象,前兵部職方司員外郎薛韜積年未更換隴右輿圖,臣恐……”
晉國公世子武藝超群,兵略更屬當世翹楚,這未說完的半句話裏隱藏的深意幾乎令人膽寒:職方司掌天下鎮戍、烽燧,按製各地輿圖理當三年一更換、以便朝廷掌握各方地貌及城池變化,鍾黨連年拖延隴右道輿圖呈遞……意欲何為?
“你是說……”
衛欽的眉頭越皺越緊。
“……鍾氏將據隴右而自立?”
“未必是自立,”方獻亭沉聲道,“但隴右若成鐵桶,於朝廷終是大患。”
然也。
隴右地域廣大,又與西域諸國毗鄰,乃鎮守國土的第一道防線,隴右若失,則整個長江以北都注定再無寧日,屆時無論鍾曷擁兵自立、還是攜二殿下退守割據,於天下都是一大害。
“此事必須報與父皇……”
衛欽已有些發了急,一邊沉思一邊來回重複著這幾個字,方獻亭暗歎一聲,又勸:“隴右之事眼下並無鐵證,陛下對鍾氏又素來極為寵信,恐怕不會輕易對他們生疑。”
頓一頓,又略顯猶疑地補充:“何況近來棣州之事……”
他沒把話說破,含蓄的隱憂卻都清清楚楚入了衛欽的心:棣州因水患生亂,偏那棣州刺史蘇瑾又是他東宮親自保舉的人,父皇已經因此責難於他,台院那幫鍾黨言官更借機對他大肆抨擊,說太子德行有虧賢能不足,如此情形之下若他再說二弟母族有謀反之嫌,父皇當作何想?
一番思慮於心中盤桓,日益凶險的朝局令人心生塵垢,最終隻好化作一聲長歎;衛欽的眼睛微微黯淡,轉頭又看向方獻亭,問:“那西北之事當如何處置?難道就放任他們恣意妄為?”
“天下廣大,非獨西北一隅,”方獻亭答,聲音肅冷,“十方節度使大多自專,彼此亦可互相轄製,殿下還應看得再遠些。”
互為轄製?
的確,除西北四鎮外,還有朔方、劍南、平盧、範陽、河東、嶺南六鎮,河北道亦有一位兩鎮節度使名叫謝辭,倘若他能將他收服,豈不恰可成鍾氏之掣肘?
“至於朝內,兵部亦當有所調度,”方獻亭又道,鷙鳥般的眼顯出些許銳利,“職方司員外郎一職理應善做安排,臣有意保舉尚書左丞宋澹次子宋明真入司頂替。”
“宋氏?”衛欽挑挑眉,似頗感意外,“他家不是清流文官麽?”
“宋二公子有意應開春後的武舉,多半能中,”方獻亭答,“宋氏一向中立,選他入兵部應最不易引來非議。”
衛欽點點頭,暗想這正是一石二鳥之舉,既在兵部內埋下一顆棋、限製鍾氏自專,又同金陵宋氏走得更近了一步——文官清流官聲最盛,且在士林間影響極大,江南一係的官員皆以宋氏為首,與他們親近終歸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他抬手拍拍方獻亭的肩膀,神情感慨,道:“幸而還有你在……令孤尚有回旋之地。”
方氏的確是東宮最有力的臂助,如今的晉國公方賀便是耿介高潔之人,當年助睿宗統兵十萬討伐突厥大獲全勝,族中子弟傷亡無數亦不易其節,眼下更堅守正統力主削藩、阻遏陛下廢嫡立庶,實無愧於潁川方氏清正高貴的門楣。
隻是……
“若你今日得閑,不如還是去看看你姐姐……”
衛欽的神情有些晦澀。
“……她近日心緒不佳,已多日不曾出過宜春宮了。”
——這或許就是衛欽對方氏唯一的心結。
方獻亭的姐姐方冉君乃是晉國公獨女,比方獻亭年長兩歲,五年前嫁入東宮為太子妃,正合天家與方氏之願;皇後娘娘為促成這樁婚事十分賣力,婚後也一直將方冉君當作親生女兒一般疼愛,隻是多年來她始終未能懷上身孕,與太子殿下亦是貌合神離。
宮中常有非議,說這位太子妃乃是介懷殿下跟一介掖庭奴婢生的庶長子——那大約是三四年前的事了,某日宮中大宴太子罕見醉酒,意外同個身旁伺候的奴婢春宵一度,哪料對方祖墳冒了青煙、竟是一舉懷上了身孕,十月之後更平安產下一個小皇孫。
太子十分為難,畢竟與那董姓奴婢無一絲情誼、一夜荒唐也實屬意外,可孩子畢竟是實打實的天家血脈,陛下與皇後都不允其流落在外,遂將幼子養在東宮,而將董氏隨意打發去了東都城郊的白鷺台行宮。
這等醜事本就易引人口舌,何況那太子妃的肚子又那般不爭氣、與殿下成婚五載都沒個動靜,皇後要她親自撫養那庶出的小皇孫衛熹她也不願,終日同天家別著一口氣。
方獻亭也深知姐姐與殿下之間微妙的關係,此時神情一凝更顯出幾分冷清——他眼尾的痣實在生得極好,和煦時是枝上陽春,淡漠時卻是霜上落雪,此刻誰都知道方世子已有些不快,多的話便不能講了。
“臣近來軍務繁忙,申時便要離宮。”他答。
衛欽聽出他不願,自然也不便再勉強,沉默之後又是一聲長歎,擺擺手道:“也罷,那便冬狩之時再見吧……到時你姐姐也終歸要去的。”
申時方獻亭自建福門離宮時,宋疏妍還一動不動地跪在葳蕤堂上。
打從辰時被萬氏當眾訓斥算起她已在堂上跪了整整四個時辰,其間家中仆役來來往往,人人都瞧見她這個自錢塘來的“嫡出”小姐因不守規矩而被主母罰了跪,審視奚落的目光從四麵八方射來,道道都像鋒利的冷箭。
崔媽媽和墜兒在她身邊陪著,個個都比她先掉眼淚,崔媽媽甚至是一邊抹淚一邊怨罵,說萬氏是個黑心肝的、竟敢如此苛待先夫人留下的嫡女,罵著罵著又變了味、漸漸轉成淒苦的哀訴,感歎她家小姐身世坎坷親情單薄,在外祖家要看舅舅舅母的臉色,回了長安又要受那繼母姐姐的苛待。
宋疏妍從始至終未發一言,即便後來瘦弱的身子跪得搖搖欲墜也沒掉一滴眼淚,淡漠的眼睛透著涼也透著靜,像在想些什麽又像什麽都沒想;萬氏還偏讓人將那張繪屏搬到了葳蕤堂上,離她跪的地方不過幾步遠,像是在告訴她這東西無論離得多近最終也不是她的,她看得到卻摸不到,合該從此看清自己在這個家裏的位置。
酉時前後日頭西沉,福安堂那位興許是估摸著主君要回來了,便打發王媽媽到葳蕤堂上讓宋疏妍起來;她已搖搖欲墜,兩腿纖細的腿早跪得沒了知覺,王媽媽隻笑著看她,嘴裏說出的話又冷又硬:“主母宅心仁厚、自不舍得傷了四小姐的身子,便請您且回平蕪館去,這幾日也莫要四處走動了。”
這是禁足的意思,自不會有人聽不出,崔媽媽氣得眼睛冒火,恨不得撲上去撕了王媽媽那張可恨的嘴,無奈對方人多勢眾、儼然是一言不合便要讓她家小姐吹虧的模樣,最終隻好在錯身時狠狠送出一聲外強中幹的“呸”。
宋澹也的確在酉時三刻回了府,後宅的仆役嘴巴嚴、自不會冒著開罪主母的風險去主君跟前嚼舌頭;萬氏雖說有恃無恐,但思來想去還是想求一個穩妥,心說與其讓那喬氏生的小丫頭片子瞅準機會跟她父親混告狀,還不如自己搶個先機早把話說了,於是便主動打發人將主君請到了屋裏,把今日的事縫縫補補說了一遍。
“其實我也曉得,疏妍那孩子本性是好的……”
萬氏假作無奈地歎了一口氣,眼睛一直盯著宋澹的反應。
“……隻是她自幼不曾養在你我身邊,錢塘那又是個商門,自給不了她多好的教養……”
宋澹不說話,年輕時英俊的麵容現在瞧著依然儒雅隨和,隻是沉默時會讓人感到幾分威嚴,萬氏小心翼翼地繼續斟酌著說:“我今日罰她的確重了些,可說到底也是為了她好——她尚未及笄便私收外男的東西、還偏偏是那人人盯著的晉國公世子,若是傳揚出去可怎麽得了?我宋家的嫡女豈能這般受人非議?”
這句“嫡女”一出宋澹微緊的眉頭便緩緩舒開了,萬氏心中冷哼,心道他果然還是忘不了那個喬氏,即便對自己這個親生女兒並沒有多少憐愛之意,也會顧念著亡妻的情分給她幾分嫡女的臉麵。
“方世子麽,人品貴重,出身又極好,自然是人人都喜歡的……”萬氏心裏難受,索性將話說得更明白了些,“可疏淺與他青梅竹馬又一向將他放在心上,難道如今妹妹來了反還要教做姐姐的退避三舍不成?”
“說的這是什麽話!”宋澹一聽這話臉便沉了,當即申叱,“這是作踐自家女兒!”
萬氏也不怕,瞧著反而更加委屈,撒潑道:“橫豎你是做父親的,總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因著憐惜那個一年未見的就讓自幼長在身邊的受委屈……”
說著竟似要哭。
宋澹不勝其擾,又歎了一口氣,一邊叫丫頭給夫人倒茶一邊道:“我哪裏會委屈疏淺?她自然是我最疼愛的……”
誰說不是?
比起一個一年到頭隻能見上幾麵的女兒,比起一個讓自己的生母遭遇生死大難的女兒……他自然要更疼愛別人。
萬氏心情稍霽,抹淚的手緩緩放下,想了想又試探著問:“那今歲冬狩便且先不帶疏妍去了吧?以免和方世子再碰到一起,惹得人家說閑話……”
宋澹焉能看不出萬氏真正的意思?無非是怕疏妍擋了她自己親女兒的路,他一個男子,說穿了對這些內宅之事並沒多麽在意——尤其對那個自江南而來的女兒,更沒有多麽在意。
於是他什麽都沒說。
……算是默認了。
第19章
接下來兩日宋澹都未在家中見到自己的小女兒。
她自幼安靜,隻在繈褓中哭得多些,或許是因為曉得母親為生自己而死,生來就背著一樁孽;長大後人更安靜,有人逗才會多說兩句話,五歲上被她外祖家接走時都不曾掉過什麽淚,拜別他這個生父時隻草草說了一句“父親保重”,其餘再沒有別的了。
宋澹想,也許他同這個女兒的確是緣分淺薄的。
他也並不很惦念這個孩子,實際她離家後他心頭還感到更鬆快了些;後來她一年隻回家一次,被喬家二老教養得落落大方,隻是同他這個做父親的更加疏遠,時常讓他覺得她是一個與宋家無關的人——可其實怎麽會無關?她是他的女兒,是他的亡妻辛苦懷胎十月、不惜豁出性命生下的女兒。
他應當照顧好她,應當像對疏淺她們一樣和藹地同她說話,應當不時問問她在錢塘過得如何,應當留心發覺她喜歡什麽式樣的衣裳首飾……但這的確有些為難,隻因每每見到這個孩子他都會難以自抑地憶起亡妻,心中始終留著一個不大不小的疙瘩。
……他曾與喬氏十分恩愛。
金陵宋氏乃是江南第一豪族,喬氏一介商門、本不堪與宋氏為配,隻是錢塘初見驚為天人,相識之後亦是情投意合,於是曆盡辛苦懇請父母允他娶喬氏為正妻,一番波折過後終是遂願。
婚後他二人琴瑟和鳴舉案齊眉,的確度過了一段十分美妙的日子,隻是妻子多年來卻未能懷上身孕,他是家中長房嫡子,族中長輩自然介懷,此後果然逼他納妾,否則便要以七出之罪將喬氏休棄。
他本不是那朝秦暮楚的薄幸之輩、自不願迎娶新人令發妻傷懷,隻是世家大族之內總有許多無奈,無論是她還是他都決計無力抵抗,於是婚後第五年終究還是讓萬氏和吳氏進了門,兩年後方有了長子宋明卓。
他想,這樣其實也很好,終歸他心中最愛的還是發妻,即便她沒有子嗣他也不會令萬氏吳氏越過她去,她永遠會是家中的主母;可其實有些事並非他能左右,何況萬氏本是貴妾,她家長輩自揚州直上長安,要求將為他們宋家誕下長孫的女兒扶正,否則便不依不饒。
幸而恰在此時多年不孕的妻子被診出有喜,他簡直喜不自勝、比當初萬氏有孕驚喜上百倍,此後大半年始終在妻子左右悉心照料,心中盼著她能為他生下嫡子,這樣往後她便不必再看族中長輩臉色、更不必將正妻之位讓與他人。
……誰知天總不遂人願。
她胎位不正難以生產,即便請來宮中禦醫也無力回天,取舍之時他一心隻想留住妻子、產房內的她卻聲嘶力竭執意要生下那個孩子,結果最終被扯進了鬼門關,自此與他陰陽永隔。
而她拚死生下的孩子……卻僅僅隻是一個女孩兒。
他知道的,無論男女都是自己的骨肉、他都應當妥善地將他們教養成人,可每每見到那個繈褓中的嬰兒都不免會想起自己的妻子——他已經有三個女兒了,而她卻用自己的命去換了這個孩子……真的值得麽?
他想不明白,待這個孩子自然也算不得好,時常十天半月都不去看一次,隻將她托給乳母下人照料;唯獨次子自幼與她投緣,後來就算是養在吳氏房裏,錢塘喬家聽聞此事自然不滿,二老遂親自北上長安提出要將孩子帶回江南撫養,彼時麵對他二人失望的注視他心中羞愧又悲痛,可其實背地裏又暗暗長舒一口氣,平生第一次他意識到自己的軟弱,而那個孩子平靜又淡漠的眼睛就是映照他罪孽的明鏡。
“父親便不能去看看四妹妹麽?她畢竟才十四歲,這回母親罰她罰得也實在太過了。”
疏妍受罰後次子這樣問他,看神情似乎也有些無奈。
“她也是父親的子女,自幼卻極少得到父親的照料……她一個半大孩子,總不會全不覺得委屈的。”
宋澹沉吟不語,當時並未有所動作,宋明真歎了一口氣,也沒再多說什麽;次子離開後他卻還是動了念,聽人說那天疏妍在堂上跪了整整四個時辰,她還年幼,也不知是不是傷著了。
他在傍晚時分屏退仆役獨自往平蕪館去,越是臨近步伐越是猶疑——他應當如何同她說話呢?那孩子的眼神總是那麽冷清,興許心裏也並不如何盼望見到他這個父親吧。
短短一條路走了好半晌,終歸還是遠遠瞧見了平蕪館的大門,院子裏四下無人,隻有屋裏偶爾飄來幾聲談笑,似是幺女正在屋裏同她身邊的丫頭說話。
“小姐這是又在畫梅?”
她的丫頭問。
她似應了一聲,語氣和平時看人的眼神一般淺,過一會兒又反問她的丫頭:“梅不好麽?”
“好,自然好,”對方脆生生地答,“家中小姐們的名字都取自寫梅的詩,自然是最好的。”
是的。
疏影橫斜水清淺。眾芳搖落獨暄妍。
那日倒的確是個好天,難得還出了太陽,隻是長安的寒冬終歸難挨,衛欽的身子又一貫不好,外出前王穆一通忙亂,又是貂裘又是手爐的為殿下張羅,也是頗為不易。
衛欽倒也習慣了這樣的日子,隻是看著將門出身格外英武的方獻亭也難免心生豔羨,暗想若他也能同他一般該有多好;幸而禦園之中新梅已開,正是十分鮮妍的好顏色,他靜靜看了一路,心境也漸漸安穩下來。
“還是削藩之事,”他說起了正題,語氣頗為沉重,“今日吳懷民的折子到了,舊事重提要朝廷為他增撥糧草,說是今冬西域諸國又有作亂之兆,鍾曷已歸長安,便在朝會上大加附和,父皇恐怕已經有了動搖的意思。”
削藩。
眼下方鍾兩黨爭執不休、看似樁樁件件都撕咬得厲害,其實矛盾的根本隻在兩件事上:一在大位,二在藩鎮。
方黨係東宮一黨,曆來力主削藩,決計不允各方節度使擁兵自重威脅朝廷;鍾黨則是二殿下衛錚一黨,黨首鍾曷身為兩鎮節度使自然不甘被朝廷削弱勢力、甚至多半還抱著要在最後關頭興兵強行廢嫡立庶的妄念,多年來屢次以各式手段阻止朝廷削藩,乃方黨心腹大患。
衛欽提及的那個吳懷民是北庭節度使,都護府便設在隴右道,曆來與鍾氏同氣連枝,上這道折子背後必有鍾曷授意;如今陛下老邁,又一向寵愛鍾貴妃,保不齊前腳剛在朝會上聽了節度使大人的讒言佞語、後腳就在床圍之中被貴妃吹了枕頭風,那情勢就要變得更加棘手了。
第18章
方獻亭亦深知朝中局勢,此刻聽衛欽提及今日朝會也是臉色微沉,道:“西北幾鎮皆有亂象,前兵部職方司員外郎薛韜積年未更換隴右輿圖,臣恐……”
晉國公世子武藝超群,兵略更屬當世翹楚,這未說完的半句話裏隱藏的深意幾乎令人膽寒:職方司掌天下鎮戍、烽燧,按製各地輿圖理當三年一更換、以便朝廷掌握各方地貌及城池變化,鍾黨連年拖延隴右道輿圖呈遞……意欲何為?
“你是說……”
衛欽的眉頭越皺越緊。
“……鍾氏將據隴右而自立?”
“未必是自立,”方獻亭沉聲道,“但隴右若成鐵桶,於朝廷終是大患。”
然也。
隴右地域廣大,又與西域諸國毗鄰,乃鎮守國土的第一道防線,隴右若失,則整個長江以北都注定再無寧日,屆時無論鍾曷擁兵自立、還是攜二殿下退守割據,於天下都是一大害。
“此事必須報與父皇……”
衛欽已有些發了急,一邊沉思一邊來回重複著這幾個字,方獻亭暗歎一聲,又勸:“隴右之事眼下並無鐵證,陛下對鍾氏又素來極為寵信,恐怕不會輕易對他們生疑。”
頓一頓,又略顯猶疑地補充:“何況近來棣州之事……”
他沒把話說破,含蓄的隱憂卻都清清楚楚入了衛欽的心:棣州因水患生亂,偏那棣州刺史蘇瑾又是他東宮親自保舉的人,父皇已經因此責難於他,台院那幫鍾黨言官更借機對他大肆抨擊,說太子德行有虧賢能不足,如此情形之下若他再說二弟母族有謀反之嫌,父皇當作何想?
一番思慮於心中盤桓,日益凶險的朝局令人心生塵垢,最終隻好化作一聲長歎;衛欽的眼睛微微黯淡,轉頭又看向方獻亭,問:“那西北之事當如何處置?難道就放任他們恣意妄為?”
“天下廣大,非獨西北一隅,”方獻亭答,聲音肅冷,“十方節度使大多自專,彼此亦可互相轄製,殿下還應看得再遠些。”
互為轄製?
的確,除西北四鎮外,還有朔方、劍南、平盧、範陽、河東、嶺南六鎮,河北道亦有一位兩鎮節度使名叫謝辭,倘若他能將他收服,豈不恰可成鍾氏之掣肘?
“至於朝內,兵部亦當有所調度,”方獻亭又道,鷙鳥般的眼顯出些許銳利,“職方司員外郎一職理應善做安排,臣有意保舉尚書左丞宋澹次子宋明真入司頂替。”
“宋氏?”衛欽挑挑眉,似頗感意外,“他家不是清流文官麽?”
“宋二公子有意應開春後的武舉,多半能中,”方獻亭答,“宋氏一向中立,選他入兵部應最不易引來非議。”
衛欽點點頭,暗想這正是一石二鳥之舉,既在兵部內埋下一顆棋、限製鍾氏自專,又同金陵宋氏走得更近了一步——文官清流官聲最盛,且在士林間影響極大,江南一係的官員皆以宋氏為首,與他們親近終歸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他抬手拍拍方獻亭的肩膀,神情感慨,道:“幸而還有你在……令孤尚有回旋之地。”
方氏的確是東宮最有力的臂助,如今的晉國公方賀便是耿介高潔之人,當年助睿宗統兵十萬討伐突厥大獲全勝,族中子弟傷亡無數亦不易其節,眼下更堅守正統力主削藩、阻遏陛下廢嫡立庶,實無愧於潁川方氏清正高貴的門楣。
隻是……
“若你今日得閑,不如還是去看看你姐姐……”
衛欽的神情有些晦澀。
“……她近日心緒不佳,已多日不曾出過宜春宮了。”
——這或許就是衛欽對方氏唯一的心結。
方獻亭的姐姐方冉君乃是晉國公獨女,比方獻亭年長兩歲,五年前嫁入東宮為太子妃,正合天家與方氏之願;皇後娘娘為促成這樁婚事十分賣力,婚後也一直將方冉君當作親生女兒一般疼愛,隻是多年來她始終未能懷上身孕,與太子殿下亦是貌合神離。
宮中常有非議,說這位太子妃乃是介懷殿下跟一介掖庭奴婢生的庶長子——那大約是三四年前的事了,某日宮中大宴太子罕見醉酒,意外同個身旁伺候的奴婢春宵一度,哪料對方祖墳冒了青煙、竟是一舉懷上了身孕,十月之後更平安產下一個小皇孫。
太子十分為難,畢竟與那董姓奴婢無一絲情誼、一夜荒唐也實屬意外,可孩子畢竟是實打實的天家血脈,陛下與皇後都不允其流落在外,遂將幼子養在東宮,而將董氏隨意打發去了東都城郊的白鷺台行宮。
這等醜事本就易引人口舌,何況那太子妃的肚子又那般不爭氣、與殿下成婚五載都沒個動靜,皇後要她親自撫養那庶出的小皇孫衛熹她也不願,終日同天家別著一口氣。
方獻亭也深知姐姐與殿下之間微妙的關係,此時神情一凝更顯出幾分冷清——他眼尾的痣實在生得極好,和煦時是枝上陽春,淡漠時卻是霜上落雪,此刻誰都知道方世子已有些不快,多的話便不能講了。
“臣近來軍務繁忙,申時便要離宮。”他答。
衛欽聽出他不願,自然也不便再勉強,沉默之後又是一聲長歎,擺擺手道:“也罷,那便冬狩之時再見吧……到時你姐姐也終歸要去的。”
申時方獻亭自建福門離宮時,宋疏妍還一動不動地跪在葳蕤堂上。
打從辰時被萬氏當眾訓斥算起她已在堂上跪了整整四個時辰,其間家中仆役來來往往,人人都瞧見她這個自錢塘來的“嫡出”小姐因不守規矩而被主母罰了跪,審視奚落的目光從四麵八方射來,道道都像鋒利的冷箭。
崔媽媽和墜兒在她身邊陪著,個個都比她先掉眼淚,崔媽媽甚至是一邊抹淚一邊怨罵,說萬氏是個黑心肝的、竟敢如此苛待先夫人留下的嫡女,罵著罵著又變了味、漸漸轉成淒苦的哀訴,感歎她家小姐身世坎坷親情單薄,在外祖家要看舅舅舅母的臉色,回了長安又要受那繼母姐姐的苛待。
宋疏妍從始至終未發一言,即便後來瘦弱的身子跪得搖搖欲墜也沒掉一滴眼淚,淡漠的眼睛透著涼也透著靜,像在想些什麽又像什麽都沒想;萬氏還偏讓人將那張繪屏搬到了葳蕤堂上,離她跪的地方不過幾步遠,像是在告訴她這東西無論離得多近最終也不是她的,她看得到卻摸不到,合該從此看清自己在這個家裏的位置。
酉時前後日頭西沉,福安堂那位興許是估摸著主君要回來了,便打發王媽媽到葳蕤堂上讓宋疏妍起來;她已搖搖欲墜,兩腿纖細的腿早跪得沒了知覺,王媽媽隻笑著看她,嘴裏說出的話又冷又硬:“主母宅心仁厚、自不舍得傷了四小姐的身子,便請您且回平蕪館去,這幾日也莫要四處走動了。”
這是禁足的意思,自不會有人聽不出,崔媽媽氣得眼睛冒火,恨不得撲上去撕了王媽媽那張可恨的嘴,無奈對方人多勢眾、儼然是一言不合便要讓她家小姐吹虧的模樣,最終隻好在錯身時狠狠送出一聲外強中幹的“呸”。
宋澹也的確在酉時三刻回了府,後宅的仆役嘴巴嚴、自不會冒著開罪主母的風險去主君跟前嚼舌頭;萬氏雖說有恃無恐,但思來想去還是想求一個穩妥,心說與其讓那喬氏生的小丫頭片子瞅準機會跟她父親混告狀,還不如自己搶個先機早把話說了,於是便主動打發人將主君請到了屋裏,把今日的事縫縫補補說了一遍。
“其實我也曉得,疏妍那孩子本性是好的……”
萬氏假作無奈地歎了一口氣,眼睛一直盯著宋澹的反應。
“……隻是她自幼不曾養在你我身邊,錢塘那又是個商門,自給不了她多好的教養……”
宋澹不說話,年輕時英俊的麵容現在瞧著依然儒雅隨和,隻是沉默時會讓人感到幾分威嚴,萬氏小心翼翼地繼續斟酌著說:“我今日罰她的確重了些,可說到底也是為了她好——她尚未及笄便私收外男的東西、還偏偏是那人人盯著的晉國公世子,若是傳揚出去可怎麽得了?我宋家的嫡女豈能這般受人非議?”
這句“嫡女”一出宋澹微緊的眉頭便緩緩舒開了,萬氏心中冷哼,心道他果然還是忘不了那個喬氏,即便對自己這個親生女兒並沒有多少憐愛之意,也會顧念著亡妻的情分給她幾分嫡女的臉麵。
“方世子麽,人品貴重,出身又極好,自然是人人都喜歡的……”萬氏心裏難受,索性將話說得更明白了些,“可疏淺與他青梅竹馬又一向將他放在心上,難道如今妹妹來了反還要教做姐姐的退避三舍不成?”
“說的這是什麽話!”宋澹一聽這話臉便沉了,當即申叱,“這是作踐自家女兒!”
萬氏也不怕,瞧著反而更加委屈,撒潑道:“橫豎你是做父親的,總要一碗水端平,不能因著憐惜那個一年未見的就讓自幼長在身邊的受委屈……”
說著竟似要哭。
宋澹不勝其擾,又歎了一口氣,一邊叫丫頭給夫人倒茶一邊道:“我哪裏會委屈疏淺?她自然是我最疼愛的……”
誰說不是?
比起一個一年到頭隻能見上幾麵的女兒,比起一個讓自己的生母遭遇生死大難的女兒……他自然要更疼愛別人。
萬氏心情稍霽,抹淚的手緩緩放下,想了想又試探著問:“那今歲冬狩便且先不帶疏妍去了吧?以免和方世子再碰到一起,惹得人家說閑話……”
宋澹焉能看不出萬氏真正的意思?無非是怕疏妍擋了她自己親女兒的路,他一個男子,說穿了對這些內宅之事並沒多麽在意——尤其對那個自江南而來的女兒,更沒有多麽在意。
於是他什麽都沒說。
……算是默認了。
第19章
接下來兩日宋澹都未在家中見到自己的小女兒。
她自幼安靜,隻在繈褓中哭得多些,或許是因為曉得母親為生自己而死,生來就背著一樁孽;長大後人更安靜,有人逗才會多說兩句話,五歲上被她外祖家接走時都不曾掉過什麽淚,拜別他這個生父時隻草草說了一句“父親保重”,其餘再沒有別的了。
宋澹想,也許他同這個女兒的確是緣分淺薄的。
他也並不很惦念這個孩子,實際她離家後他心頭還感到更鬆快了些;後來她一年隻回家一次,被喬家二老教養得落落大方,隻是同他這個做父親的更加疏遠,時常讓他覺得她是一個與宋家無關的人——可其實怎麽會無關?她是他的女兒,是他的亡妻辛苦懷胎十月、不惜豁出性命生下的女兒。
他應當照顧好她,應當像對疏淺她們一樣和藹地同她說話,應當不時問問她在錢塘過得如何,應當留心發覺她喜歡什麽式樣的衣裳首飾……但這的確有些為難,隻因每每見到這個孩子他都會難以自抑地憶起亡妻,心中始終留著一個不大不小的疙瘩。
……他曾與喬氏十分恩愛。
金陵宋氏乃是江南第一豪族,喬氏一介商門、本不堪與宋氏為配,隻是錢塘初見驚為天人,相識之後亦是情投意合,於是曆盡辛苦懇請父母允他娶喬氏為正妻,一番波折過後終是遂願。
婚後他二人琴瑟和鳴舉案齊眉,的確度過了一段十分美妙的日子,隻是妻子多年來卻未能懷上身孕,他是家中長房嫡子,族中長輩自然介懷,此後果然逼他納妾,否則便要以七出之罪將喬氏休棄。
他本不是那朝秦暮楚的薄幸之輩、自不願迎娶新人令發妻傷懷,隻是世家大族之內總有許多無奈,無論是她還是他都決計無力抵抗,於是婚後第五年終究還是讓萬氏和吳氏進了門,兩年後方有了長子宋明卓。
他想,這樣其實也很好,終歸他心中最愛的還是發妻,即便她沒有子嗣他也不會令萬氏吳氏越過她去,她永遠會是家中的主母;可其實有些事並非他能左右,何況萬氏本是貴妾,她家長輩自揚州直上長安,要求將為他們宋家誕下長孫的女兒扶正,否則便不依不饒。
幸而恰在此時多年不孕的妻子被診出有喜,他簡直喜不自勝、比當初萬氏有孕驚喜上百倍,此後大半年始終在妻子左右悉心照料,心中盼著她能為他生下嫡子,這樣往後她便不必再看族中長輩臉色、更不必將正妻之位讓與他人。
……誰知天總不遂人願。
她胎位不正難以生產,即便請來宮中禦醫也無力回天,取舍之時他一心隻想留住妻子、產房內的她卻聲嘶力竭執意要生下那個孩子,結果最終被扯進了鬼門關,自此與他陰陽永隔。
而她拚死生下的孩子……卻僅僅隻是一個女孩兒。
他知道的,無論男女都是自己的骨肉、他都應當妥善地將他們教養成人,可每每見到那個繈褓中的嬰兒都不免會想起自己的妻子——他已經有三個女兒了,而她卻用自己的命去換了這個孩子……真的值得麽?
他想不明白,待這個孩子自然也算不得好,時常十天半月都不去看一次,隻將她托給乳母下人照料;唯獨次子自幼與她投緣,後來就算是養在吳氏房裏,錢塘喬家聽聞此事自然不滿,二老遂親自北上長安提出要將孩子帶回江南撫養,彼時麵對他二人失望的注視他心中羞愧又悲痛,可其實背地裏又暗暗長舒一口氣,平生第一次他意識到自己的軟弱,而那個孩子平靜又淡漠的眼睛就是映照他罪孽的明鏡。
“父親便不能去看看四妹妹麽?她畢竟才十四歲,這回母親罰她罰得也實在太過了。”
疏妍受罰後次子這樣問他,看神情似乎也有些無奈。
“她也是父親的子女,自幼卻極少得到父親的照料……她一個半大孩子,總不會全不覺得委屈的。”
宋澹沉吟不語,當時並未有所動作,宋明真歎了一口氣,也沒再多說什麽;次子離開後他卻還是動了念,聽人說那天疏妍在堂上跪了整整四個時辰,她還年幼,也不知是不是傷著了。
他在傍晚時分屏退仆役獨自往平蕪館去,越是臨近步伐越是猶疑——他應當如何同她說話呢?那孩子的眼神總是那麽冷清,興許心裏也並不如何盼望見到他這個父親吧。
短短一條路走了好半晌,終歸還是遠遠瞧見了平蕪館的大門,院子裏四下無人,隻有屋裏偶爾飄來幾聲談笑,似是幺女正在屋裏同她身邊的丫頭說話。
“小姐這是又在畫梅?”
她的丫頭問。
她似應了一聲,語氣和平時看人的眼神一般淺,過一會兒又反問她的丫頭:“梅不好麽?”
“好,自然好,”對方脆生生地答,“家中小姐們的名字都取自寫梅的詩,自然是最好的。”
是的。
疏影橫斜水清淺。眾芳搖落獨暄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