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腳下的東都百姓早便聽到了風聲,隻是此前見各家王公匆忙打點行裝時尚還心存僥幸、如今眼看太後和天子都乘重輿出了帝宮宮門才終於斬斷了最後一絲奢想,洛陽終究也同長安一般成為了一枚棄子,不知何時會在胡虜鐵蹄之下成為一座死城?
道旁百姓雲集,處處都能聽到幽咽慘淡的哭聲,南北二衙禁軍嚴陣以待,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宋明真及北衙禁軍統領婁蔚更緊緊護衛在禦駕之側,陰平王一家的馬車正跟在儀仗之後,永安縣主衛蘭素手輕輕挑開車簾,向外張望時一雙美麗的眼睛便倒映著這江河日下的洛陽城。
“父親前幾日不還說此次南渡不能成行?”她扭頭看向同乘一車的父親衛弼,語氣疑惑中又摻雜些許悵惘,“如今應天門已出,這……”
她父親笑而不語,觀神情倒是老神在在頗為篤定,衛蘭沒再追問,隻又向前看著天家所乘的玉輅,奢華厚重的幕簾牢牢遮擋著貴人們的身影,讓她不能一窺當今主政的那位宋太後的容貌。
聽說她生得很美,理政後更有章有法頗為賢明。
——不知是不是真的?
倘若有機緣……倒真該親自瞧上一眼。
南渡大計非同小可,一路舟車都需周密綢繆,工部禮部提前數月便安排了路線,自東都入洛水出城,至板渚經通濟渠向東南,一路至盱眙對岸入淮,此後再轉山陽瀆至揚州,過長江後乘車馬至金陵。
小天子年幼時雖也隨先帝經曆了一番自西都遷至東都的周折,但卻顯見不如這回來得艱辛,何況年代久遠記憶淡去,他已記得不甚清楚了;如今再次登上巨船見浪濤滾滾大風烈烈,心中的激蕩與傷懷便徹底攪在了一處,一時也說不清是悲是喜。
王穆一向體貼、唯恐幼主久立船頭染上風寒,相陪沒多久便勸他折回艙內;工部的差事辦得漂亮,重新修造的禦船高大氣派、行於江上更是四平八穩,船艙共分三層,太後便在最上一層休憩理政,此外同船的便是婁、宋二位將軍,晝夜輪替在天家左右寸步不離。
衛熹折回艙內前宋疏妍便在同二人議事,問及洛陽一派動向時婁蔚便恭謹答:“此行共計有官船千餘艘,已依太後之命將洛陽一派分而置之,陰平王與範相左右都有人盯著,必不會容他們借機作亂。”
宋疏妍點點頭,神情平靜之下卻又有隱憂——衛弼其人狂放執拗、範玉成則城府極深善思好謀,遷都畢竟傷及洛陽派根基,即便此前已受方獻亭震懾眼下也泰半不甘束手,此去一路還需半月有餘,難保哪一日便會突然發難惹人煩憂。
“太後不必太過憂慮……”
她二哥最知曉她所思,此刻便也溫聲寬慰。
“陰平王府兵已被潁川軍控製,逆王與突厥之兵也有君侯在後阻斷,眼下水陸兩路前後百裏皆有禁軍駐守盤查,絕不會再有來路不明之兵危及太後與陛下。”
這些她都明白,更知南渡途中一切布防都是那人出征前親自與兵部商議所定,自然天衣無縫萬無一失——她隻是習慣了將一切往最壞處想,眼下也不知怎麽總有種隱隱的不安……
她又細看了一遍兵部所呈文書,深思後也確再找不出什麽能威脅天子安危的兵馬,側首對自家兄長點點頭,又看向婁蔚道:“婁將軍此前所受之傷應還未痊愈,如今又在禦前行走著實不易,孤且代陛下謝過了。”
婁蔚十年前在驪山深林中便曾與宋疏妍有過一麵之緣,此後雖不知她與三哥那段淵源,卻也親眼見證了她遠嫁東都後曆經的一切——她實在是個很不容易的人,而南渡之後……恐怕還要更辛苦些。
“末將不敢,”他真誠地對她低下頭,或許不僅出於對天家的忠誠,更是念及數日前三哥親自下顧時的托付,“太後與陛下乃萬金之軀,末將必披肝瀝膽以命相護。”
第101章
江潮滾滾一路向東, 不出半月浩浩蕩蕩的官家船隊便過了山陽,別汴水後前方卻有飛書來報,稱揚州一帶流民聚集連日不去, 至今已有近萬之數。
揚州地處長江北岸、又乃官船必經山陽瀆之尾,想來流民大多也是自中原逃難而來, 至江岸後見無船可渡、方才日積月累盤桓留滯。
幼主聞訊後既驚又怒, 當場拍案問:“揚州刺史何在?其治下生如此亂象,便不知設法疏散安置麽!”
來報官員頗為惶恐,受詰後低垂著頭答:“啟稟陛下,揚州刺史已與司馬參軍一同親至津渡留守數日, 隻是州內船舶實在有限, 這……”
衛熹聽言一噎, 一時罵也不是不罵也不是,不得已扭頭看向同坐艙內的母後, 卻見她眉頭微鎖眼神清冷, 感覺有點……說不出的微妙。
他卻不知,揚州第一名門便是金陵宋氏的姻親萬氏,如今的揚州刺史更是當今太後的親姐夫萬昇——他之際遇在江南可是赫赫有名, 過去迎娶宋氏長房嫡女風光無限,孰料兒女雙全後卻又跟自己的三姨妹搞在了一起, 雖則也有傳言稱一切都是女方有心設計, 可這同收姐妹入房的名聲到底也是難聽,此後若非嶽家得勢一力撐腰恐怕一生仕途都要斷送,如今年近不惑終於官至上州刺史,也算是有造化了。
而宋疏妍此刻皺眉卻非因再聞故人名姓, 隻是直覺感到了些許局勢的不尋常——雖則眼下時局動蕩、流民積壓也不全在預料之外,可長江一線何其綿長, 怎麽偏偏禦駕必經的揚州擁塞至此?
莫非……
她眯了眯眼,開口時語氣更涼,說:“傳令和、潤二州刺史,調度船舶助萬卿一同安置流民,三日內務必穩住局麵,不可滯礙禦駕官船。”
簡短的命令十分清晰,下首官員立刻叩首稱是,退下後宋疏妍又召自家二哥入內,詢問近日衛弼範玉成是否有所異動;宋明真搖頭說不曾,又皺眉問:“太後是擔憂此次揚州之事與洛陽一派相幹?”
宋疏妍不置可否,眼底憂慮卻經久不散,宋明真則寬慰道:“即便果真是他們所謀也於大局無礙,禁軍兵力充足、臨近幾州亦有官軍可堪調遣,絕無人可趁機渾水摸魚。”
這話說得有力,可在宋疏妍聽來還是欠妥——百姓並非賊寇,官軍又怎可對手無寸鐵之人動武?南渡之後朝廷尤其需要收攏民心,在此關口一切更應慎之又慎。
“且先盯緊揚州吧。”
她輕輕一歎,眉心已有兩道淺淺的褶皺。
“但願洛陽一派……不要再行糊塗之事了。”
然而在令人失望一事上,洛陽派是從不令人失望的。
兩日後揚州來報,稱北地流民越聚越多,短短幾日驟增至三萬之數,即便臨近數州皆已全力協助安置仍無法穩定沿江一線,甚至數個津渡都已被百姓圍得水泄不通。
三日後禦駕便將親至揚州,如此局勢又怎能令人安心?可它卻又偏偏是山陽瀆與長江相連之地,若要避開就隻能提前在楚州一帶改行陸路,可此次南渡有官船千餘、人員數萬、貨物輜重不計其數,沿途並無足量車馬,下船後又當如何遷移?何況朝廷為避百姓強行改道的消息一旦傳出必將貽笑於天下,屆時天家顏麵掃地、日後又當如何統禦萬民?
“依老臣之見,此信還當傳於君侯……”
工部尚書宋泊聞訊後匆匆覲見,更一並拉上了位列五輔的太傅陳蒙。
“前方動蕩非同小可,恐為洛陽一派指使煽動,若君侯親至則可化亂為治,也可保太後與陛下無虞。”
庶族出身的陳太傅一向不參與黨爭、唯一在意的隻有當今天子的安危,今次也算難得肯與宋泊並行,拱手對宋疏妍道:“臣附議,請太後召君侯歸。”
這是此十年來大周朝野共同的毛病:無論出了什麽事頭一個想到的便是去求告君侯,管它是兵禍暴丨亂還是洪水天災、抑或隻是哪道哪州哪年征不上兵收不上稅,但凡有幾分棘手都要去請君侯拿主意。
——他們當他是什麽?
三頭六臂無所不能的佛祖菩薩麽?
宋疏妍麵上無波無瀾,心中卻莫名感到一陣憋悶,一默後答:“方侯已領兵至幽州助謝氏共抗東突厥,眼下焉可再抽身而棄三軍於不顧?況揚州之困本也非強兵可解,還是不必多此一舉了。”
此番回絕之意已十分鮮明、宋泊卻不甘心仍欲再辯,隻是他忘了眼前之人已不再是七年前孤弱無依隻能聽憑他和兄長擺布的女嬌娥,而是袞冕加身垂簾聽政的一朝太後,此刻剛一張嘴就被冷冷瞥了一眼,又聽她道:“我朝文武百官俊采星馳、個個食朝廷俸祿受百姓供養,若除方侯外便無人可替陛下分憂,便也不必虛占其位沐猴而冠了。”
這話說得真是十足辛辣,令宋泊臉熱之餘又感到一陣深深的惱恨——他知道的,他這位小侄女怨憎自己的母族,對自己這個伯父乃至於親生父親都是不假辭色,如今估摸著還對那位君侯不能忘情,這才一而再再而三地想法子護他。
——她護他做什麽?
男女情愛譬如朝露,婚約既毀更不相幹,如今他隻是她的臣、是大周的臣,是臣子便該替天家肝腦塗地鞠躬盡瘁,在大事上用他一用又有何不可?——她可倒好,先前在朝堂上就為護方氏聲譽而阻止他殺陰平王,如今更連召人南下都不肯了!
這……豈不荒謬!
宋泊憤憤不平,當著眾人的麵卻不好發作,何況他那與侄女一般狂悖的侄兒宋明真也立在一旁,可不許他對他妹妹出言不遜;宋泊暗歎一口氣,終於與陳蒙一並躬身退去了,宋疏妍的神情則在凝重之外又添幾許堅定,或許那時已然決意要第一次在那人手眼之外替他分去千鈞中的一毫一厘。
又三日後船至揚州,形勢卻比奏報所陳更為嚴峻。
沿江一線已聚五萬之眾,水麵之上大船小舟不計其數挨挨擠擠、根本不容朝廷規模龐大的船隊通行,江岸兩側更是人頭攢動,一見九旒龍旗便下拜山呼,更使場麵混亂到難以收拾。
無奈隻好停船靠岸,宮中禁軍皆帶刀登岸牢牢控製津渡,太後和幼主則暫留船上未曾露麵;少頃王穆又來回話、稱揚州刺史攜幾州官員前來覲見,衛熹看了看他母後的臉色,經得首肯後方才道:“宣。”
王穆躬身應是,不多時便親自引著一眾地方官員入了船艙,為首那個一身緋袍相貌堂堂的男子赫然正是太後故人,隻是若幹年過去當初名滿江南的萬家公子也有了些許老態、不像年輕時那般飄逸出塵芝蘭玉樹了。
“臣揚州刺史萬昇,叩見太後——叩見陛下——”
他十分恭謹地對宋疏妍和衛熹行禮,身後同僚亦隨之下拜,叩首後卻久久未聞那一聲“平身”,隻聽太後淡淡問:“如今揚州內外形勢如何?”
這……
跪在萬昇身後的幾位司馬參軍心中一顫,卻才明白自己此前的如意算盤是落了空:他們自也知曉此次疏散流民不力泰半要受懲處,本打算借萬刺史與宋太後同屬一家的交情避一避禍,卻未料對方鐵麵無私根本不賜這個人情,遂一個個將身子伏得更低,可不敢抬頭觸怒天顏。
“回太後……”
萬昇也與自己的小姨妹多年未見了,實則即便在過去他也僅與她有幾麵之緣——他知道她過去在宋家並不得寵、又同自己嶽母一房十分不睦,如今隻恐對方會因私遷怒自己,答起話來自是格外謹慎小心。
“開歲之後北地流民大批遷徙,揚州地處南北交界之地、近一月皆水陸擁塞難承其負;今城內人滿為患,為防流寇作祟已關閉城門並於城外十裏處搭建棚戶收容流民,更向臨州借調船隻數百以助百姓渡江,無奈南來者數目甚巨,且……”
他頓住不言、語氣像是十分為難,太後的聲音似也更涼了些,隻問:“且如何?”
區區三字威嚴無限,原來久居權力之巔確可令人脫胎換骨,萬昇隻覺背後一寒、語塞時又聽護衛在太後左右的北衙禁軍統領婁蔚將軍喝問:“萬大人,太後在問你——且如何?”
他遂更驚惶,一咬牙又叩首道:“且……且如今更有大批百姓盤踞江岸不肯登船,聲稱欲求見天顏,懇請朝廷還於舊都,永不……永不南渡……”
話音落後艙內一片死寂,別說跟在萬昇身後那一眾前來覲見的地方小官、便是隨禦駕一並出行的若幹大員都已心中惴惴——眾人皆知尋常布衣言行自有一定之矩,如今卻有此等大逆不道之說,分明是……
一片僵滯中太後卻輕輕一笑,女子細柔的聲音在此刻聽來尤其令人心緒複雜,片刻後又緩緩起了身,開口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倒也難為他們用心至此。”
這話自有幾分諷意,其中“他們”所指是誰在場眾人也都心知肚明;幼主眼中隻有他的母後,在她起身後便立刻跟著站了起來,太後伸手輕柔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隨後又徐徐轉身向船艙外走去。
“既如此便都隨孤出去瞧瞧吧。”
她冷冷說著,聲息平穩又暗藏鋒芒,向外去時繁瑣的裙裾如同花團錦簇,足下由此更似步步生蓮。
“這偌大一個戲台搭來頗費力氣,總不好叫人白忙一場。”
第102章
那正是一個極壯麗的黃昏。
大江滾滾晝夜不息, 紅雲似燃一望無際,衛蘭隨同父兄下船時隻見堤岸兩側人山人海,遠觀正似巨樹之下成群結隊的螻蟻、觸目皆是又微不足道。
她心頭升起一陣虛浮的憐憫、不久後又聞得山呼之聲, 轉頭才見是禦船那頭傳來動靜,一抹明黃自赫赫甲光中浮顯, 乃是幼帝親現於萬民之前;他身側還有一個女子, 香培玉琢冶容多姿,雍榮爾雅麗質天成,與天子並立宛若日月同天江河行地,有種說不出的清矜高貴之感。
那便是……當朝太後宋疏妍。
她看得有些出神, 而後又見群臣萬民已紛紛下拜叩首, 父兄亦一同神情輕蔑地跪了下去, 她便也隻好跟著屈膝而拜;天家至尊之人自舷梯緩緩而下,直到登上江岸中貴人王穆才氣沉丹田宣了一聲“起”, 平身的卻隻有在朝的各位王公, 百姓們依舊一動不動跪在原地。
“孤嚐蒙先帝教誨,知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今萬民於政有疑而來相問, 孤自當解民之惑慰民之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平和輕緩的女聲在江岸之上徐徐蕩開, 尊貴之外又有種罕見的親近之感, 下首所跪百姓麵麵相覷神情徊徨,一時卻是無聲無息。
少頃、忽有一小兒於母懷中啼哭,觀之約莫還未足歲,破爛的繈褓包裹著瘦小的身體、或因久未吃過奶水而連哭聲都是有氣無力;他的雙親同樣麵黃肌瘦衣衫襤褸, 此刻見幼子哭鬧引眾人側目更慌得六神無主,夫妻二人一邊著急地哄慰孩子一邊拚命向貴人磕頭謝罪。
而此啼哭之聲卻令奔波已久的百姓心有戚戚, 一時各自心底都有一番酸楚,有那膽大的又對太後與幼主叩首,高聲道:“小民不知社稷大事,隻知人活一世要吃飯穿衣落葉歸根,如今朝廷南遷、將偌大一個中原都舍給了賊人,我等小民又當如何過活?若留於江北,他日必被胡人屠城奴役,若遷往江南,又必囊空如洗無田宅可依,如此最後皆難逃一死……這日子、這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啊!”
愴然一哭戳人心肺,字字句句都是帶血帶淚,亂世原本艱難、留給尋常布衣的路隻會更險更窄,但凡他們還能看到一點希望便不會在此遮道哀求,世上黎民之隱忍細思時是會令人心痛落淚的。
幼主亦有所感,此刻更是生平第一次如此切近地直麵自己治下的百姓,原來世上並非隻有洛陽一座皇城,在那若幹雕欄玉砌飛閣流丹之外更有無數蓬門蓽戶甕牖繩樞;宋疏妍卻早在七年前便親眼見過這些淒涼慘淡,所謂江南江北說穿了不過隻是一條虛無的線,此端彼端皆無淨土,人間本是煉獄熔爐。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所謂社稷大事本在令人人飽食暖衣逸居有教,今天下動蕩百姓流離、婦孺老弱難有所養,自皆孤之過也。”
她像歎息一樣開了口,看向眾人的目光蕭索又隱含悲傷。
“然朝廷南遷卻非委棄中原,東都乃我國之腹心、西都更為龍興之地,孤與陛下豈會等閑拋之不顧?即便今日亦有兩鎮節度使謝辭在北血戰東突厥、更有潁川侯親自領兵赴幽州襄助,朝廷主戰之心未有片刻之動搖,亦不會將寸土拱手讓與他人。”
“為政為軍譬如射藝,的必先立然後挾弓注矢以從之——東都在北,雖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卻有群狼環伺屏障盡喪之患,若一朝有失危及聖駕、更恐賊寇猖獗辱我國體,屆時天下之亂當愈發難以收拾。”
她一字一句說得清清楚楚,並未將眼前跪了滿地的百姓當作無知庶民草草打發,而仿佛當他們是一同治理天下的仕宦公卿、鄭重其事與之促膝長談。
“南渡乃我國之大計,自先帝在時便有周密綢繆,遷都之後背倚長江天險、北伐布防便可有的放矢;十年久戰天下疲敝,待數年休養生息後便可倉廩充盈兵甲複足,屆時揮師北上驅除胡虜、克複中原還於舊都,亦可告慰先帝和我三軍英烈在天之靈。”
“至於時下……江南各州已重新建製以備安置北地之民,朝廷亦將輕徭薄賦廣增撫恤為民固本——孤可許天下人一諾,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凡有心歸附者皆有所養,我大周亦必有遠圖廟算再造盛世之日!”
……那是令很多人畢生難忘的一幕。
“垂簾聽政”四字說來輕飄,實則要使之成真卻不知要耗費多少血汗心神——一個養在深閨的嬌娥如何能在七年間一步一步走到這裏?便是那些自幼習文名聲在外的士大夫也未必有如她一般的見地與眼界,此刻殘陽如血染紅她身後一望無際的江麵,她像同時站在火裏又立在水間。
衛熹仰頭看著自己的母後、眼底翻騰的感情懵懂又熾烈,群臣萬民亦一並心生敬畏,或許從一個女子口出說出的“克複中原還於舊都”、“遠圖廟算再造盛世”總會更加令人心潮澎湃。
一旁遠觀的陰平王父子此刻眼中卻紛紛劃過一抹暗光,尤其衛弼麵露怨憎眉頭緊鎖、看神情可真是千般不忿萬分不甘;他冷冷一揮手、左右之人便很快會意退下,一片混亂中無人會察覺此間動靜,不多時人群中又忽而站起一個男子,大聲道:“太後莫非真當我等是三歲小兒不成——”
道旁百姓雲集,處處都能聽到幽咽慘淡的哭聲,南北二衙禁軍嚴陣以待,親勳翊衛羽林中郎將宋明真及北衙禁軍統領婁蔚更緊緊護衛在禦駕之側,陰平王一家的馬車正跟在儀仗之後,永安縣主衛蘭素手輕輕挑開車簾,向外張望時一雙美麗的眼睛便倒映著這江河日下的洛陽城。
“父親前幾日不還說此次南渡不能成行?”她扭頭看向同乘一車的父親衛弼,語氣疑惑中又摻雜些許悵惘,“如今應天門已出,這……”
她父親笑而不語,觀神情倒是老神在在頗為篤定,衛蘭沒再追問,隻又向前看著天家所乘的玉輅,奢華厚重的幕簾牢牢遮擋著貴人們的身影,讓她不能一窺當今主政的那位宋太後的容貌。
聽說她生得很美,理政後更有章有法頗為賢明。
——不知是不是真的?
倘若有機緣……倒真該親自瞧上一眼。
南渡大計非同小可,一路舟車都需周密綢繆,工部禮部提前數月便安排了路線,自東都入洛水出城,至板渚經通濟渠向東南,一路至盱眙對岸入淮,此後再轉山陽瀆至揚州,過長江後乘車馬至金陵。
小天子年幼時雖也隨先帝經曆了一番自西都遷至東都的周折,但卻顯見不如這回來得艱辛,何況年代久遠記憶淡去,他已記得不甚清楚了;如今再次登上巨船見浪濤滾滾大風烈烈,心中的激蕩與傷懷便徹底攪在了一處,一時也說不清是悲是喜。
王穆一向體貼、唯恐幼主久立船頭染上風寒,相陪沒多久便勸他折回艙內;工部的差事辦得漂亮,重新修造的禦船高大氣派、行於江上更是四平八穩,船艙共分三層,太後便在最上一層休憩理政,此外同船的便是婁、宋二位將軍,晝夜輪替在天家左右寸步不離。
衛熹折回艙內前宋疏妍便在同二人議事,問及洛陽一派動向時婁蔚便恭謹答:“此行共計有官船千餘艘,已依太後之命將洛陽一派分而置之,陰平王與範相左右都有人盯著,必不會容他們借機作亂。”
宋疏妍點點頭,神情平靜之下卻又有隱憂——衛弼其人狂放執拗、範玉成則城府極深善思好謀,遷都畢竟傷及洛陽派根基,即便此前已受方獻亭震懾眼下也泰半不甘束手,此去一路還需半月有餘,難保哪一日便會突然發難惹人煩憂。
“太後不必太過憂慮……”
她二哥最知曉她所思,此刻便也溫聲寬慰。
“陰平王府兵已被潁川軍控製,逆王與突厥之兵也有君侯在後阻斷,眼下水陸兩路前後百裏皆有禁軍駐守盤查,絕不會再有來路不明之兵危及太後與陛下。”
這些她都明白,更知南渡途中一切布防都是那人出征前親自與兵部商議所定,自然天衣無縫萬無一失——她隻是習慣了將一切往最壞處想,眼下也不知怎麽總有種隱隱的不安……
她又細看了一遍兵部所呈文書,深思後也確再找不出什麽能威脅天子安危的兵馬,側首對自家兄長點點頭,又看向婁蔚道:“婁將軍此前所受之傷應還未痊愈,如今又在禦前行走著實不易,孤且代陛下謝過了。”
婁蔚十年前在驪山深林中便曾與宋疏妍有過一麵之緣,此後雖不知她與三哥那段淵源,卻也親眼見證了她遠嫁東都後曆經的一切——她實在是個很不容易的人,而南渡之後……恐怕還要更辛苦些。
“末將不敢,”他真誠地對她低下頭,或許不僅出於對天家的忠誠,更是念及數日前三哥親自下顧時的托付,“太後與陛下乃萬金之軀,末將必披肝瀝膽以命相護。”
第101章
江潮滾滾一路向東, 不出半月浩浩蕩蕩的官家船隊便過了山陽,別汴水後前方卻有飛書來報,稱揚州一帶流民聚集連日不去, 至今已有近萬之數。
揚州地處長江北岸、又乃官船必經山陽瀆之尾,想來流民大多也是自中原逃難而來, 至江岸後見無船可渡、方才日積月累盤桓留滯。
幼主聞訊後既驚又怒, 當場拍案問:“揚州刺史何在?其治下生如此亂象,便不知設法疏散安置麽!”
來報官員頗為惶恐,受詰後低垂著頭答:“啟稟陛下,揚州刺史已與司馬參軍一同親至津渡留守數日, 隻是州內船舶實在有限, 這……”
衛熹聽言一噎, 一時罵也不是不罵也不是,不得已扭頭看向同坐艙內的母後, 卻見她眉頭微鎖眼神清冷, 感覺有點……說不出的微妙。
他卻不知,揚州第一名門便是金陵宋氏的姻親萬氏,如今的揚州刺史更是當今太後的親姐夫萬昇——他之際遇在江南可是赫赫有名, 過去迎娶宋氏長房嫡女風光無限,孰料兒女雙全後卻又跟自己的三姨妹搞在了一起, 雖則也有傳言稱一切都是女方有心設計, 可這同收姐妹入房的名聲到底也是難聽,此後若非嶽家得勢一力撐腰恐怕一生仕途都要斷送,如今年近不惑終於官至上州刺史,也算是有造化了。
而宋疏妍此刻皺眉卻非因再聞故人名姓, 隻是直覺感到了些許局勢的不尋常——雖則眼下時局動蕩、流民積壓也不全在預料之外,可長江一線何其綿長, 怎麽偏偏禦駕必經的揚州擁塞至此?
莫非……
她眯了眯眼,開口時語氣更涼,說:“傳令和、潤二州刺史,調度船舶助萬卿一同安置流民,三日內務必穩住局麵,不可滯礙禦駕官船。”
簡短的命令十分清晰,下首官員立刻叩首稱是,退下後宋疏妍又召自家二哥入內,詢問近日衛弼範玉成是否有所異動;宋明真搖頭說不曾,又皺眉問:“太後是擔憂此次揚州之事與洛陽一派相幹?”
宋疏妍不置可否,眼底憂慮卻經久不散,宋明真則寬慰道:“即便果真是他們所謀也於大局無礙,禁軍兵力充足、臨近幾州亦有官軍可堪調遣,絕無人可趁機渾水摸魚。”
這話說得有力,可在宋疏妍聽來還是欠妥——百姓並非賊寇,官軍又怎可對手無寸鐵之人動武?南渡之後朝廷尤其需要收攏民心,在此關口一切更應慎之又慎。
“且先盯緊揚州吧。”
她輕輕一歎,眉心已有兩道淺淺的褶皺。
“但願洛陽一派……不要再行糊塗之事了。”
然而在令人失望一事上,洛陽派是從不令人失望的。
兩日後揚州來報,稱北地流民越聚越多,短短幾日驟增至三萬之數,即便臨近數州皆已全力協助安置仍無法穩定沿江一線,甚至數個津渡都已被百姓圍得水泄不通。
三日後禦駕便將親至揚州,如此局勢又怎能令人安心?可它卻又偏偏是山陽瀆與長江相連之地,若要避開就隻能提前在楚州一帶改行陸路,可此次南渡有官船千餘、人員數萬、貨物輜重不計其數,沿途並無足量車馬,下船後又當如何遷移?何況朝廷為避百姓強行改道的消息一旦傳出必將貽笑於天下,屆時天家顏麵掃地、日後又當如何統禦萬民?
“依老臣之見,此信還當傳於君侯……”
工部尚書宋泊聞訊後匆匆覲見,更一並拉上了位列五輔的太傅陳蒙。
“前方動蕩非同小可,恐為洛陽一派指使煽動,若君侯親至則可化亂為治,也可保太後與陛下無虞。”
庶族出身的陳太傅一向不參與黨爭、唯一在意的隻有當今天子的安危,今次也算難得肯與宋泊並行,拱手對宋疏妍道:“臣附議,請太後召君侯歸。”
這是此十年來大周朝野共同的毛病:無論出了什麽事頭一個想到的便是去求告君侯,管它是兵禍暴丨亂還是洪水天災、抑或隻是哪道哪州哪年征不上兵收不上稅,但凡有幾分棘手都要去請君侯拿主意。
——他們當他是什麽?
三頭六臂無所不能的佛祖菩薩麽?
宋疏妍麵上無波無瀾,心中卻莫名感到一陣憋悶,一默後答:“方侯已領兵至幽州助謝氏共抗東突厥,眼下焉可再抽身而棄三軍於不顧?況揚州之困本也非強兵可解,還是不必多此一舉了。”
此番回絕之意已十分鮮明、宋泊卻不甘心仍欲再辯,隻是他忘了眼前之人已不再是七年前孤弱無依隻能聽憑他和兄長擺布的女嬌娥,而是袞冕加身垂簾聽政的一朝太後,此刻剛一張嘴就被冷冷瞥了一眼,又聽她道:“我朝文武百官俊采星馳、個個食朝廷俸祿受百姓供養,若除方侯外便無人可替陛下分憂,便也不必虛占其位沐猴而冠了。”
這話說得真是十足辛辣,令宋泊臉熱之餘又感到一陣深深的惱恨——他知道的,他這位小侄女怨憎自己的母族,對自己這個伯父乃至於親生父親都是不假辭色,如今估摸著還對那位君侯不能忘情,這才一而再再而三地想法子護他。
——她護他做什麽?
男女情愛譬如朝露,婚約既毀更不相幹,如今他隻是她的臣、是大周的臣,是臣子便該替天家肝腦塗地鞠躬盡瘁,在大事上用他一用又有何不可?——她可倒好,先前在朝堂上就為護方氏聲譽而阻止他殺陰平王,如今更連召人南下都不肯了!
這……豈不荒謬!
宋泊憤憤不平,當著眾人的麵卻不好發作,何況他那與侄女一般狂悖的侄兒宋明真也立在一旁,可不許他對他妹妹出言不遜;宋泊暗歎一口氣,終於與陳蒙一並躬身退去了,宋疏妍的神情則在凝重之外又添幾許堅定,或許那時已然決意要第一次在那人手眼之外替他分去千鈞中的一毫一厘。
又三日後船至揚州,形勢卻比奏報所陳更為嚴峻。
沿江一線已聚五萬之眾,水麵之上大船小舟不計其數挨挨擠擠、根本不容朝廷規模龐大的船隊通行,江岸兩側更是人頭攢動,一見九旒龍旗便下拜山呼,更使場麵混亂到難以收拾。
無奈隻好停船靠岸,宮中禁軍皆帶刀登岸牢牢控製津渡,太後和幼主則暫留船上未曾露麵;少頃王穆又來回話、稱揚州刺史攜幾州官員前來覲見,衛熹看了看他母後的臉色,經得首肯後方才道:“宣。”
王穆躬身應是,不多時便親自引著一眾地方官員入了船艙,為首那個一身緋袍相貌堂堂的男子赫然正是太後故人,隻是若幹年過去當初名滿江南的萬家公子也有了些許老態、不像年輕時那般飄逸出塵芝蘭玉樹了。
“臣揚州刺史萬昇,叩見太後——叩見陛下——”
他十分恭謹地對宋疏妍和衛熹行禮,身後同僚亦隨之下拜,叩首後卻久久未聞那一聲“平身”,隻聽太後淡淡問:“如今揚州內外形勢如何?”
這……
跪在萬昇身後的幾位司馬參軍心中一顫,卻才明白自己此前的如意算盤是落了空:他們自也知曉此次疏散流民不力泰半要受懲處,本打算借萬刺史與宋太後同屬一家的交情避一避禍,卻未料對方鐵麵無私根本不賜這個人情,遂一個個將身子伏得更低,可不敢抬頭觸怒天顏。
“回太後……”
萬昇也與自己的小姨妹多年未見了,實則即便在過去他也僅與她有幾麵之緣——他知道她過去在宋家並不得寵、又同自己嶽母一房十分不睦,如今隻恐對方會因私遷怒自己,答起話來自是格外謹慎小心。
“開歲之後北地流民大批遷徙,揚州地處南北交界之地、近一月皆水陸擁塞難承其負;今城內人滿為患,為防流寇作祟已關閉城門並於城外十裏處搭建棚戶收容流民,更向臨州借調船隻數百以助百姓渡江,無奈南來者數目甚巨,且……”
他頓住不言、語氣像是十分為難,太後的聲音似也更涼了些,隻問:“且如何?”
區區三字威嚴無限,原來久居權力之巔確可令人脫胎換骨,萬昇隻覺背後一寒、語塞時又聽護衛在太後左右的北衙禁軍統領婁蔚將軍喝問:“萬大人,太後在問你——且如何?”
他遂更驚惶,一咬牙又叩首道:“且……且如今更有大批百姓盤踞江岸不肯登船,聲稱欲求見天顏,懇請朝廷還於舊都,永不……永不南渡……”
話音落後艙內一片死寂,別說跟在萬昇身後那一眾前來覲見的地方小官、便是隨禦駕一並出行的若幹大員都已心中惴惴——眾人皆知尋常布衣言行自有一定之矩,如今卻有此等大逆不道之說,分明是……
一片僵滯中太後卻輕輕一笑,女子細柔的聲音在此刻聽來尤其令人心緒複雜,片刻後又緩緩起了身,開口道:“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倒也難為他們用心至此。”
這話自有幾分諷意,其中“他們”所指是誰在場眾人也都心知肚明;幼主眼中隻有他的母後,在她起身後便立刻跟著站了起來,太後伸手輕柔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隨後又徐徐轉身向船艙外走去。
“既如此便都隨孤出去瞧瞧吧。”
她冷冷說著,聲息平穩又暗藏鋒芒,向外去時繁瑣的裙裾如同花團錦簇,足下由此更似步步生蓮。
“這偌大一個戲台搭來頗費力氣,總不好叫人白忙一場。”
第102章
那正是一個極壯麗的黃昏。
大江滾滾晝夜不息, 紅雲似燃一望無際,衛蘭隨同父兄下船時隻見堤岸兩側人山人海,遠觀正似巨樹之下成群結隊的螻蟻、觸目皆是又微不足道。
她心頭升起一陣虛浮的憐憫、不久後又聞得山呼之聲, 轉頭才見是禦船那頭傳來動靜,一抹明黃自赫赫甲光中浮顯, 乃是幼帝親現於萬民之前;他身側還有一個女子, 香培玉琢冶容多姿,雍榮爾雅麗質天成,與天子並立宛若日月同天江河行地,有種說不出的清矜高貴之感。
那便是……當朝太後宋疏妍。
她看得有些出神, 而後又見群臣萬民已紛紛下拜叩首, 父兄亦一同神情輕蔑地跪了下去, 她便也隻好跟著屈膝而拜;天家至尊之人自舷梯緩緩而下,直到登上江岸中貴人王穆才氣沉丹田宣了一聲“起”, 平身的卻隻有在朝的各位王公, 百姓們依舊一動不動跪在原地。
“孤嚐蒙先帝教誨,知庶人安政然後君子安位,今萬民於政有疑而來相問, 孤自當解民之惑慰民之憂,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平和輕緩的女聲在江岸之上徐徐蕩開, 尊貴之外又有種罕見的親近之感, 下首所跪百姓麵麵相覷神情徊徨,一時卻是無聲無息。
少頃、忽有一小兒於母懷中啼哭,觀之約莫還未足歲,破爛的繈褓包裹著瘦小的身體、或因久未吃過奶水而連哭聲都是有氣無力;他的雙親同樣麵黃肌瘦衣衫襤褸, 此刻見幼子哭鬧引眾人側目更慌得六神無主,夫妻二人一邊著急地哄慰孩子一邊拚命向貴人磕頭謝罪。
而此啼哭之聲卻令奔波已久的百姓心有戚戚, 一時各自心底都有一番酸楚,有那膽大的又對太後與幼主叩首,高聲道:“小民不知社稷大事,隻知人活一世要吃飯穿衣落葉歸根,如今朝廷南遷、將偌大一個中原都舍給了賊人,我等小民又當如何過活?若留於江北,他日必被胡人屠城奴役,若遷往江南,又必囊空如洗無田宅可依,如此最後皆難逃一死……這日子、這日子實在是過不下去了啊!”
愴然一哭戳人心肺,字字句句都是帶血帶淚,亂世原本艱難、留給尋常布衣的路隻會更險更窄,但凡他們還能看到一點希望便不會在此遮道哀求,世上黎民之隱忍細思時是會令人心痛落淚的。
幼主亦有所感,此刻更是生平第一次如此切近地直麵自己治下的百姓,原來世上並非隻有洛陽一座皇城,在那若幹雕欄玉砌飛閣流丹之外更有無數蓬門蓽戶甕牖繩樞;宋疏妍卻早在七年前便親眼見過這些淒涼慘淡,所謂江南江北說穿了不過隻是一條虛無的線,此端彼端皆無淨土,人間本是煉獄熔爐。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所謂社稷大事本在令人人飽食暖衣逸居有教,今天下動蕩百姓流離、婦孺老弱難有所養,自皆孤之過也。”
她像歎息一樣開了口,看向眾人的目光蕭索又隱含悲傷。
“然朝廷南遷卻非委棄中原,東都乃我國之腹心、西都更為龍興之地,孤與陛下豈會等閑拋之不顧?即便今日亦有兩鎮節度使謝辭在北血戰東突厥、更有潁川侯親自領兵赴幽州襄助,朝廷主戰之心未有片刻之動搖,亦不會將寸土拱手讓與他人。”
“為政為軍譬如射藝,的必先立然後挾弓注矢以從之——東都在北,雖河山拱戴形勝甲於天下,卻有群狼環伺屏障盡喪之患,若一朝有失危及聖駕、更恐賊寇猖獗辱我國體,屆時天下之亂當愈發難以收拾。”
她一字一句說得清清楚楚,並未將眼前跪了滿地的百姓當作無知庶民草草打發,而仿佛當他們是一同治理天下的仕宦公卿、鄭重其事與之促膝長談。
“南渡乃我國之大計,自先帝在時便有周密綢繆,遷都之後背倚長江天險、北伐布防便可有的放矢;十年久戰天下疲敝,待數年休養生息後便可倉廩充盈兵甲複足,屆時揮師北上驅除胡虜、克複中原還於舊都,亦可告慰先帝和我三軍英烈在天之靈。”
“至於時下……江南各州已重新建製以備安置北地之民,朝廷亦將輕徭薄賦廣增撫恤為民固本——孤可許天下人一諾,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凡有心歸附者皆有所養,我大周亦必有遠圖廟算再造盛世之日!”
……那是令很多人畢生難忘的一幕。
“垂簾聽政”四字說來輕飄,實則要使之成真卻不知要耗費多少血汗心神——一個養在深閨的嬌娥如何能在七年間一步一步走到這裏?便是那些自幼習文名聲在外的士大夫也未必有如她一般的見地與眼界,此刻殘陽如血染紅她身後一望無際的江麵,她像同時站在火裏又立在水間。
衛熹仰頭看著自己的母後、眼底翻騰的感情懵懂又熾烈,群臣萬民亦一並心生敬畏,或許從一個女子口出說出的“克複中原還於舊都”、“遠圖廟算再造盛世”總會更加令人心潮澎湃。
一旁遠觀的陰平王父子此刻眼中卻紛紛劃過一抹暗光,尤其衛弼麵露怨憎眉頭緊鎖、看神情可真是千般不忿萬分不甘;他冷冷一揮手、左右之人便很快會意退下,一片混亂中無人會察覺此間動靜,不多時人群中又忽而站起一個男子,大聲道:“太後莫非真當我等是三歲小兒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