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疏妍應了一聲,眉目之間卻是淡淡,宮人們拿不準她的喜怒,也不敢再多話;膳後卻聽太後說要去禦園中看看,不需步輦相送也不需誰人作陪,朝華夕秀對視一眼、都知今夜不當觸太後的黴頭,將人送進梅林後便在外守著不再打擾了。
——那裏的花的確開了。
江南氣候溫吞,梅花也開得比中原早些,過去在東都、玉妃園中的花總要等到年關前後才開,有時甚至更晚、要耐心等到正月末;可惜金陵不常下雪、早開的這段日子也是荒廢,瓊英與雪風本該出雙入對,若沒有皎潔的雪色為伴,再瀲灩的花色也難免會顯出幾分孤單。
她坐在熟悉的水榭裏,臨水一側寒氣總是更重,四下看去梅花開得也不多、隻有寂寥的幾枝,也難為她宮裏的人辦事靈巧、還能折了送到她眼前來;她的心也像寂寥的枝頭一樣空,其實並不如何感到悲傷、隻是略微有些虛無,大約是又感到疲憊了吧。
她知道的,與宋家的爭端遠未了結,七日後等待她的還不知會是一個怎樣的結果——宋明卓如何其實根本無關緊要,她無意殺他也無意借罷官羞辱於他,隻不過是做個姿態給父親和叔伯們看,教他們明白此番她絕不會再網開一麵手下留情。
道理都是清楚的,她對自己眼下所做之事也並無懷疑,人要成事便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顧後,她已經走到這裏了、便要盡力將國家代代累積的殘局收拾好;拿自己的母族開刀是她唯一的選擇,亦可以對天起誓絕不曾感情用事以權謀私,何況說到底宋家那些人原本便不值得她恨,一群終日囿於方寸的短見之人,又憑什麽左右她如此之久呢?
隻是……
她歎一口氣,迷茫的情緒在眼底暈開,那一刻也說不清自己心中究竟因何感到憋悶,難道她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樣豁達、終究還是在意這些所謂的相連血脈骨肉親情?
她打了個哆嗦、忽而感到一陣冷,裹緊鬥篷回眸漫無目的地四處去看,察覺到半載之前那人在木柱之上留下的缺口已被修補好了——一點引子便足夠她想起他,想起那一夜的酒香和醉意,想起苦澀的離愁和纏綿的淚水,想起滾燙的懷抱和失控的吻,想起……他本身。
思念在刹那間漫溢,原來隻要禁錮稍有鬆動她對他的渴慕便會泛濫到難以收拾,也不知他今夜在哪裏,此時此刻又在做些什麽;她閉上眼睛搖頭輕笑,埋怨自己的軟弱癡心,黑暗卻在此刻讓她與他靠得更近,有一刻她甚至感到他就在自己身邊,隻要一伸手便能觸碰到他的衣角。
寒風拂過水麵微漾,一陣隱約的腳步聲從身後傳來,她展目回頭看去,隻見幾個宮娥垂首走進了水榭;她微微皺眉,有些不悅,問:“不是讓你們不必跟了麽?”
話出了口才察覺幾人都是生麵孔、並非出自扶清殿,見她麵色微沉也不畏懼瑟縮,隻在行過禮後規規矩矩對她說:“望山樓中新屏已置,還請太後移步一觀。”
……望山樓?
宋疏妍一愣,隨即又有一個妄誕的念頭從腦中一閃而過——那人說過會來看她的,所謂“新屏已置”、難道……
她心一動,不知怎麽就戒備全無地隨她們起了身,冬夜的寒風是那麽冰冷,可此刻她的手卻已悄悄發起了熱;梅林水榭漸漸被拋在身後,前朝古樓的簷角則取而代之映入眼簾,原來那個“望”字也不是永遠確切,遙不可及的春山終究在她日複一日的追尋下慢慢向她靠近了。
宮娥為她推開陳舊的木門,“吱嘎”的聲響像是引人入夢的一串銀鈴,她如受到蠱惑般一步步向前走去,在並不多麽華美的內室看到並不多麽明亮的燭火,她久久思念的那個人就在那裏等她,見到她時眉眼含笑、喚她:“……疏妍。”
第144章
她很難說清自己那一刻的感受, 好似厚厚的浮塵忽而被人拂去,一顆心幾乎是立刻變得輕盈又明淨;木門在身後悄無聲息地閉攏,她已快步上前撲進愛人懷裏, 對方身上的暖意緊緊將她圍繞,隻要在他身邊她便不會感到流離失所無枝可依。
“你怎麽來了?”
她將他的到來當作從天而降的贈禮、語氣在驚喜之餘卻又顯出幾分無力, 他大約也知曉她今日的遭際、當時並沒接她的話, 兩人靜靜在深宮無人的一隅彼此擁抱,年久失修的木窗不時漏進上冬霜降的寒風。
“聽聞今日晚膳你用得很少,”他輕輕撫摸著她的長發,聲音低沉又溫柔, “正好, 再陪我用些。”
她一怔, 從他懷裏仰起頭來看他,問:“你怎知……”
他笑而不語, 隻牽著她的手向內間走去, 她這才發現此地已被提前收拾過,一張不大的桌案上擺著熱氣騰騰的菜肴,有她平素喜食的杏仁餳粥, 也有冬日最滋補養人的羊肉羹;她落座時忍不住笑了,看著他說:“方侯好大的本事, 竟敢在孤的寢宮安插眼線, 真是反了。”
這話是在逗趣,他察覺出她的情緒正在轉好,當時就順著她說下去,一邊親自布菜一邊告罪:“臣僭越, 還請太後恕罪。”
“恕罪?”
她卻演上了癮,又不依不饒地沉下臉。
“如此大罪豈是說恕便能恕的——還不給孤跪下!”
他歎口氣, 為她舀粥的手並不停頓,隻道:“明日還得給你跪,今日的便不能先欠著麽?”
一句尋常哄人的話、不知何故卻將她逗得樂不可支——她的笑聲恰似鶯雀嚦嚦,一雙美麗的眼睛彎成漂亮的小月牙,邊笑邊湊近他伸出兩隻手,聲音略輕地對他撒嬌:“那你抱著我……便不讓你跪了。”
他聞言莞爾,看向她的神情又更柔和,終於擱下粥碗伸手將她抱到腿上——她好像很喜歡這樣被他抱著,上次在鳳陽殿時他便有所察覺,此刻她軟軟靠在他肩頭、一雙纖細的手臂又緊緊摟著他的脖頸,好像一心要將自己深深嵌在他懷裏。
“今天受委屈了?”
他穩穩圈著她,在她耳邊輕輕問詢。
她很乖的,聽到他問便要回答,先是悶悶地搖頭,接著又說:“沒有受委屈……我是太後了,不會再被他們欺負。”
這話說得有些孩子氣、又像是在給自己勉勵定心,他知道她此刻口中的“他們”是專指宋家人的,在過去二十餘年的漫長歲月裏、或許她從未有一刻真正逃離少時在家中遭受的不公陰翳。
“你沒有做錯……”
他又感到心疼了,為她長久的隱忍和沉默。
“於理你是秉公論處,於情你也已給足了他寬赦……你從不欠他們什麽。”
她應了一聲,身子又在他懷裏動一動、將臉埋進他的頸窩,緊密的擁抱像是能給她安全感,她可以把自己心底最深處的曲折一一說與他聽。
“我知道的……”
她像在歎氣,語氣又有種微妙的徊徨。
“隻是今日有那麽一瞬……我對他動了殺念。”
這後半句似難以啟齒,她微微瑟縮了一下,好像自己也感到害怕。
“他提起過去,又威脅要將你我的事傳揚出去……許宗堯他們都在,也許那時我是有些慌了。”
“我其實已經放下了,不恨他也並不將他當作親人……但我們身上終歸流著相似的血,我確不該在那時動殺他的念頭。”
“他說我因私欲恨他,說我的心從來都不幹淨……或許他說得沒錯,我的確……”
她不再說下去了。
——為什麽不再說了呢?
她害怕了,心底忽而冒出一個可怖的想法——她過去不會這樣的,如遇不遂會暗自隱忍、隱忍不成方才同人爭辯,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要殺人——她好像變了,驟然降臨的權力扭曲了她的心,今日的她又同過去的萬氏一房有什麽分別?無非都是倚仗自己所擁有的那一點別人沒有的東西欺淩弱小,甚至更惡劣地……妄圖裁斷他人的生死。
想通的那一刻她遍體生寒、終於明白今日一直縈繞在自己心底的茫然和憋悶究竟來源於何,她好像在輸給自己的同時又輸給了很多人,不得不承認原來自己同那些最值得被鄙夷厭棄的人們根本全無分別。
後半程話都未曾出口,擁抱著她的他卻竟還是聽懂了,或許世上的確隻有良善之人才會不停自責自省,而那些真正犯錯的人卻總以為罪孽歸屬他者。
“‘不幹淨’……”
他重複著這幾個字,聲音有種格外的低沉,她抬起頭去看他的眼睛,隻見晦暗的燈影下他的淚痣泫然欲滴。
“三哥……”
她不知他在想什麽、喚他的時候有些無措,他低眉回望她,當時卻並未像她預料中一樣出言寬慰,隻是又再次親手將粥碗端到她麵前,說:“用一些吧,暖暖身子。”
右手將湯匙遞給她,他又碰了碰她的手:“太冷了。”
她其實早就不冷了、一到他身邊便隻感到溫暖熨帖,何況當時也吃不下,就搖頭說不吃;他又勸了許久,總算哄得人喝了半碗熱粥又吃了幾塊羊肉,原本蒼白的臉頰漸漸泛出粉紅,氣色瞧著比方才好上許多。
他像終於放了心、總算不再繼續逼她,片刻後又問:“要上去看看麽?”
她眨眨眼,目光隨他一同看向離他們不遠的旋梯木階——梁宮豪奢華美異常,這古樓高二十餘丈、修得足有七層之多,據聞也曾被喚作浮屠塔,是梁皇因崇信佛道而專造的無上功德,登臨絕頂可盡覽台城風光。
她其實並沒什麽興味,但既是他說的她便都想應承,此刻低低一應,隨他起了身;他走在前麵牽著她的手,兩人一起走在晦暗的光影裏,古舊的木階不時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厚重悠遠的曆史似乎也在這些微茫的聲息裏與他們擦身而過。
“高處不便點燈,當心足下。”
他小心叮囑她、好像也擔憂她會害怕——南渡之後宮中便縮減用度厲行節儉,如這座古樓般平素派不上用場的自不會下撥款項專命工部修繕,他們在入門處點一兩支蠟燭也就罷了,行至高處卻不便再燃燈惹眼,於是隻能一路摸黑向上,在此等深夜也著實有幾分瘮人。
可她其實不怕的,雖然始終看不清腳下的路、可卻一直能看到他在前方的背影,那麽安穩又那麽從容,好像可以獨自擔負起千鈞萬擔、絕不會令身後的她受到哪怕一點危險波及。
她於是也沒說話,隻一直沉默地跟著他走,他們一起步上迂回盤旋的木階,行到至高處時隻見一切豁然開朗:四麵十二扇木窗盡皆洞開,冬日的夜空一片明淨無雲無雨,朗潤的月色似流水傾瀉、世間萬物都被映照得清清楚楚,整座金陵城似乎都在他們足下,無窮遠的燈火人家似乎也都與他們息息相關。
她一瞬震撼,感受到的並非“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懷暢意,而是“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的開闊自由——她從他身後走出去了,迎著寒冷的夜風向雪一樣的月光走去,唯一的遮蔽隻有一麵單薄素淨的繪屏;看到它的一瞬她的心便開始不由自主地狂跳,熱切的激蕩令人無所適從,而當畫麵之上熟悉的春山和十年前她與他分別親手描摹的九九消寒圖再次映入眼簾時,她終於還是不可避免地熱淚盈眶。
那……
那是……
她不可置信地伸出手,未曾料想在十年輾轉後還能再次親眼看到這張際遇波折的舊圖——上一回見它是什麽時候?在潁川,在他的書房,她在桌案的角落找到她曾贈予他的木匣,看到她與他之間業已斷絕的因緣以一種近乎玄妙的方式在紙上延續,隻是後來她匆匆被長兄捉回金陵、也未來得及再將這張舊畫尋回帶走。
可他……
“我將它帶回來了……”
他已走到她身邊,從她身後輕輕將她擁進懷裏,溫暖的感覺再次將她包圍,那一刻她的確感到自己已然得到命運全部的眷顧。
“這些年……它一直在我身邊。”
他的言語永遠簡單,至多不過跟她說一個結果,可其間曲折的過程卻是絕口不提——他不會對她描述八年前孤身重回潁川時看到的是怎樣一番殘破零落的光景,不會告訴她他遲了整整半載去到母親墓前心中感到怎樣的痛苦和悔恨,不會對她說起當他終於在故紙堆中找尋到最後一點可以懷緬她的舊跡又曾生出怎樣複雜的悲喜——一切都不會說的,隻會說,“它一直在我身邊”。
她已哭得淚流滿麵渾身發抖,若非被他緊緊抱著必然已經軟弱無力地跪跌在地,絹布紙上著墨的痕跡已有模糊消退,可他們之間的悲歡愛恨卻分明又比十年前更加深刻沉鬱。
他將她打橫抱起來,繪屏之後便是床榻,他小心為她裹好厚實的錦被,自己卻緩緩解開衣襟露出赤丨裸的上身;皎潔的月色清白無暇,清清楚楚地映照著他石刻般強健俊美的身軀、和遍布於肉丨身之上的嶙峋可怖的傷疤,它們是他的功勳也是他的苦痛,密密麻麻記錄著他半生征戰所有的辛酸與劫禍。
“他說你的心‘不幹淨’,那麽我呢?”
他看著她的眼睛,目光有種難以言喻的掙紮沉痛。
“如果我告訴你當初我是如何從上梟穀回來的……你還會認為我是幹淨的麽?”
第145章
——那是她聽不懂的話, 也是他從未同人說起過的隱秘,在今夜此時之前,他甚至以為自己會一生死守並最終將它帶進墳墓。
……他的生還並不光榮。
前之原委天下皆知, 婁嘯違命兵發連穀、致牟那山以南門戶洞開百姓蒙難,神略軍被迫急補東南防線, 他則親自領兵至鹽池以北阻擋敵軍;上梟穀內天羅地網、衛錚鍾曷雙雙現身, 西突厥拓那汗王亦親自到了,十萬突厥鐵騎前後夾擊,終將一萬神略精銳逼入死地。
他永遠記得那一天:大漠黃沙遮天蔽日,嶙峋的荒山正似三軍之棺槨, 神略將士勇猛無雙、個個以一當十殺紅了眼, 他都數不清自己曾多少次揮刀斬下敵寇的頭顱, 鮮血模糊了他的視線,迎麵吹來的熱風都裹著濃重的腥氣。
左右無一人言退, 身陷絕境之時一身反骨卻更作祟, 必死之人從無恐懼、有的隻是為民殉國的慷慨血性,最終突厥見勢不妙以火油燒山,甚至不惜以數千突厥士兵作餌, 終以火海將神略殘部困於穀內,滾滾黑煙直衝雲霄, 此後一連數月皆未消散。
“王命南仲, 往城於方。
出車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於襄。
昔我往矣, 黍稷方華。
今我來思,雨雪載塗。
王事多難, 不遑啟居。
豈不懷歸?畏此簡書。”(1)
烈火之中耳聞悲歌,乃是同袍死前絕唱,既著戎裝死生便皆托付大事,他們的結局其實早都已是注定;相互支撐搏殺至最後一刻,他眼睜睜看著近旁熟悉的身影一個個倒下,力竭之際也終於以劍撐地單膝而跪,他知道眼前這座燃燒的山穀便是自己埋骨之地。
那一刻他感覺不到傷與痛,隻有竭盡全力後的釋然與依舊回天乏術的無奈,沉重的軀體像被壓著蒼山巨石、連一厘一寸都難以挪動,即將徹底陷入黑暗的前一刻他依稀看到重重黑影向自己撲來,一雙瘦骨嶙峋的手緊緊抓住了他,世界從此陷入一片虛無的混沌。
……再醒來便已是數月之後。
他身在一處陌生的荒屋,身上的傷口不知已被何人治愈,有麵生的小童出入往來為他送藥、見他醒了又大驚失色匆匆而去;他沒有力氣將人攔住,很快又意識不清陷入昏睡,夢中卻漸漸感到一陣尖銳的疼痛,掙紮醒來時在黑暗中對上一雙既熟悉又陌生的眼睛。
——那裏的花的確開了。
江南氣候溫吞,梅花也開得比中原早些,過去在東都、玉妃園中的花總要等到年關前後才開,有時甚至更晚、要耐心等到正月末;可惜金陵不常下雪、早開的這段日子也是荒廢,瓊英與雪風本該出雙入對,若沒有皎潔的雪色為伴,再瀲灩的花色也難免會顯出幾分孤單。
她坐在熟悉的水榭裏,臨水一側寒氣總是更重,四下看去梅花開得也不多、隻有寂寥的幾枝,也難為她宮裏的人辦事靈巧、還能折了送到她眼前來;她的心也像寂寥的枝頭一樣空,其實並不如何感到悲傷、隻是略微有些虛無,大約是又感到疲憊了吧。
她知道的,與宋家的爭端遠未了結,七日後等待她的還不知會是一個怎樣的結果——宋明卓如何其實根本無關緊要,她無意殺他也無意借罷官羞辱於他,隻不過是做個姿態給父親和叔伯們看,教他們明白此番她絕不會再網開一麵手下留情。
道理都是清楚的,她對自己眼下所做之事也並無懷疑,人要成事便不能畏首畏尾瞻前顧後,她已經走到這裏了、便要盡力將國家代代累積的殘局收拾好;拿自己的母族開刀是她唯一的選擇,亦可以對天起誓絕不曾感情用事以權謀私,何況說到底宋家那些人原本便不值得她恨,一群終日囿於方寸的短見之人,又憑什麽左右她如此之久呢?
隻是……
她歎一口氣,迷茫的情緒在眼底暈開,那一刻也說不清自己心中究竟因何感到憋悶,難道她並沒有自己以為的那樣豁達、終究還是在意這些所謂的相連血脈骨肉親情?
她打了個哆嗦、忽而感到一陣冷,裹緊鬥篷回眸漫無目的地四處去看,察覺到半載之前那人在木柱之上留下的缺口已被修補好了——一點引子便足夠她想起他,想起那一夜的酒香和醉意,想起苦澀的離愁和纏綿的淚水,想起滾燙的懷抱和失控的吻,想起……他本身。
思念在刹那間漫溢,原來隻要禁錮稍有鬆動她對他的渴慕便會泛濫到難以收拾,也不知他今夜在哪裏,此時此刻又在做些什麽;她閉上眼睛搖頭輕笑,埋怨自己的軟弱癡心,黑暗卻在此刻讓她與他靠得更近,有一刻她甚至感到他就在自己身邊,隻要一伸手便能觸碰到他的衣角。
寒風拂過水麵微漾,一陣隱約的腳步聲從身後傳來,她展目回頭看去,隻見幾個宮娥垂首走進了水榭;她微微皺眉,有些不悅,問:“不是讓你們不必跟了麽?”
話出了口才察覺幾人都是生麵孔、並非出自扶清殿,見她麵色微沉也不畏懼瑟縮,隻在行過禮後規規矩矩對她說:“望山樓中新屏已置,還請太後移步一觀。”
……望山樓?
宋疏妍一愣,隨即又有一個妄誕的念頭從腦中一閃而過——那人說過會來看她的,所謂“新屏已置”、難道……
她心一動,不知怎麽就戒備全無地隨她們起了身,冬夜的寒風是那麽冰冷,可此刻她的手卻已悄悄發起了熱;梅林水榭漸漸被拋在身後,前朝古樓的簷角則取而代之映入眼簾,原來那個“望”字也不是永遠確切,遙不可及的春山終究在她日複一日的追尋下慢慢向她靠近了。
宮娥為她推開陳舊的木門,“吱嘎”的聲響像是引人入夢的一串銀鈴,她如受到蠱惑般一步步向前走去,在並不多麽華美的內室看到並不多麽明亮的燭火,她久久思念的那個人就在那裏等她,見到她時眉眼含笑、喚她:“……疏妍。”
第144章
她很難說清自己那一刻的感受, 好似厚厚的浮塵忽而被人拂去,一顆心幾乎是立刻變得輕盈又明淨;木門在身後悄無聲息地閉攏,她已快步上前撲進愛人懷裏, 對方身上的暖意緊緊將她圍繞,隻要在他身邊她便不會感到流離失所無枝可依。
“你怎麽來了?”
她將他的到來當作從天而降的贈禮、語氣在驚喜之餘卻又顯出幾分無力, 他大約也知曉她今日的遭際、當時並沒接她的話, 兩人靜靜在深宮無人的一隅彼此擁抱,年久失修的木窗不時漏進上冬霜降的寒風。
“聽聞今日晚膳你用得很少,”他輕輕撫摸著她的長發,聲音低沉又溫柔, “正好, 再陪我用些。”
她一怔, 從他懷裏仰起頭來看他,問:“你怎知……”
他笑而不語, 隻牽著她的手向內間走去, 她這才發現此地已被提前收拾過,一張不大的桌案上擺著熱氣騰騰的菜肴,有她平素喜食的杏仁餳粥, 也有冬日最滋補養人的羊肉羹;她落座時忍不住笑了,看著他說:“方侯好大的本事, 竟敢在孤的寢宮安插眼線, 真是反了。”
這話是在逗趣,他察覺出她的情緒正在轉好,當時就順著她說下去,一邊親自布菜一邊告罪:“臣僭越, 還請太後恕罪。”
“恕罪?”
她卻演上了癮,又不依不饒地沉下臉。
“如此大罪豈是說恕便能恕的——還不給孤跪下!”
他歎口氣, 為她舀粥的手並不停頓,隻道:“明日還得給你跪,今日的便不能先欠著麽?”
一句尋常哄人的話、不知何故卻將她逗得樂不可支——她的笑聲恰似鶯雀嚦嚦,一雙美麗的眼睛彎成漂亮的小月牙,邊笑邊湊近他伸出兩隻手,聲音略輕地對他撒嬌:“那你抱著我……便不讓你跪了。”
他聞言莞爾,看向她的神情又更柔和,終於擱下粥碗伸手將她抱到腿上——她好像很喜歡這樣被他抱著,上次在鳳陽殿時他便有所察覺,此刻她軟軟靠在他肩頭、一雙纖細的手臂又緊緊摟著他的脖頸,好像一心要將自己深深嵌在他懷裏。
“今天受委屈了?”
他穩穩圈著她,在她耳邊輕輕問詢。
她很乖的,聽到他問便要回答,先是悶悶地搖頭,接著又說:“沒有受委屈……我是太後了,不會再被他們欺負。”
這話說得有些孩子氣、又像是在給自己勉勵定心,他知道她此刻口中的“他們”是專指宋家人的,在過去二十餘年的漫長歲月裏、或許她從未有一刻真正逃離少時在家中遭受的不公陰翳。
“你沒有做錯……”
他又感到心疼了,為她長久的隱忍和沉默。
“於理你是秉公論處,於情你也已給足了他寬赦……你從不欠他們什麽。”
她應了一聲,身子又在他懷裏動一動、將臉埋進他的頸窩,緊密的擁抱像是能給她安全感,她可以把自己心底最深處的曲折一一說與他聽。
“我知道的……”
她像在歎氣,語氣又有種微妙的徊徨。
“隻是今日有那麽一瞬……我對他動了殺念。”
這後半句似難以啟齒,她微微瑟縮了一下,好像自己也感到害怕。
“他提起過去,又威脅要將你我的事傳揚出去……許宗堯他們都在,也許那時我是有些慌了。”
“我其實已經放下了,不恨他也並不將他當作親人……但我們身上終歸流著相似的血,我確不該在那時動殺他的念頭。”
“他說我因私欲恨他,說我的心從來都不幹淨……或許他說得沒錯,我的確……”
她不再說下去了。
——為什麽不再說了呢?
她害怕了,心底忽而冒出一個可怖的想法——她過去不會這樣的,如遇不遂會暗自隱忍、隱忍不成方才同人爭辯,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要殺人——她好像變了,驟然降臨的權力扭曲了她的心,今日的她又同過去的萬氏一房有什麽分別?無非都是倚仗自己所擁有的那一點別人沒有的東西欺淩弱小,甚至更惡劣地……妄圖裁斷他人的生死。
想通的那一刻她遍體生寒、終於明白今日一直縈繞在自己心底的茫然和憋悶究竟來源於何,她好像在輸給自己的同時又輸給了很多人,不得不承認原來自己同那些最值得被鄙夷厭棄的人們根本全無分別。
後半程話都未曾出口,擁抱著她的他卻竟還是聽懂了,或許世上的確隻有良善之人才會不停自責自省,而那些真正犯錯的人卻總以為罪孽歸屬他者。
“‘不幹淨’……”
他重複著這幾個字,聲音有種格外的低沉,她抬起頭去看他的眼睛,隻見晦暗的燈影下他的淚痣泫然欲滴。
“三哥……”
她不知他在想什麽、喚他的時候有些無措,他低眉回望她,當時卻並未像她預料中一樣出言寬慰,隻是又再次親手將粥碗端到她麵前,說:“用一些吧,暖暖身子。”
右手將湯匙遞給她,他又碰了碰她的手:“太冷了。”
她其實早就不冷了、一到他身邊便隻感到溫暖熨帖,何況當時也吃不下,就搖頭說不吃;他又勸了許久,總算哄得人喝了半碗熱粥又吃了幾塊羊肉,原本蒼白的臉頰漸漸泛出粉紅,氣色瞧著比方才好上許多。
他像終於放了心、總算不再繼續逼她,片刻後又問:“要上去看看麽?”
她眨眨眼,目光隨他一同看向離他們不遠的旋梯木階——梁宮豪奢華美異常,這古樓高二十餘丈、修得足有七層之多,據聞也曾被喚作浮屠塔,是梁皇因崇信佛道而專造的無上功德,登臨絕頂可盡覽台城風光。
她其實並沒什麽興味,但既是他說的她便都想應承,此刻低低一應,隨他起了身;他走在前麵牽著她的手,兩人一起走在晦暗的光影裏,古舊的木階不時發出“吱嘎吱嘎”的聲響,厚重悠遠的曆史似乎也在這些微茫的聲息裏與他們擦身而過。
“高處不便點燈,當心足下。”
他小心叮囑她、好像也擔憂她會害怕——南渡之後宮中便縮減用度厲行節儉,如這座古樓般平素派不上用場的自不會下撥款項專命工部修繕,他們在入門處點一兩支蠟燭也就罷了,行至高處卻不便再燃燈惹眼,於是隻能一路摸黑向上,在此等深夜也著實有幾分瘮人。
可她其實不怕的,雖然始終看不清腳下的路、可卻一直能看到他在前方的背影,那麽安穩又那麽從容,好像可以獨自擔負起千鈞萬擔、絕不會令身後的她受到哪怕一點危險波及。
她於是也沒說話,隻一直沉默地跟著他走,他們一起步上迂回盤旋的木階,行到至高處時隻見一切豁然開朗:四麵十二扇木窗盡皆洞開,冬日的夜空一片明淨無雲無雨,朗潤的月色似流水傾瀉、世間萬物都被映照得清清楚楚,整座金陵城似乎都在他們足下,無窮遠的燈火人家似乎也都與他們息息相關。
她一瞬震撼,感受到的並非“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懷暢意,而是“縱一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的開闊自由——她從他身後走出去了,迎著寒冷的夜風向雪一樣的月光走去,唯一的遮蔽隻有一麵單薄素淨的繪屏;看到它的一瞬她的心便開始不由自主地狂跳,熱切的激蕩令人無所適從,而當畫麵之上熟悉的春山和十年前她與他分別親手描摹的九九消寒圖再次映入眼簾時,她終於還是不可避免地熱淚盈眶。
那……
那是……
她不可置信地伸出手,未曾料想在十年輾轉後還能再次親眼看到這張際遇波折的舊圖——上一回見它是什麽時候?在潁川,在他的書房,她在桌案的角落找到她曾贈予他的木匣,看到她與他之間業已斷絕的因緣以一種近乎玄妙的方式在紙上延續,隻是後來她匆匆被長兄捉回金陵、也未來得及再將這張舊畫尋回帶走。
可他……
“我將它帶回來了……”
他已走到她身邊,從她身後輕輕將她擁進懷裏,溫暖的感覺再次將她包圍,那一刻她的確感到自己已然得到命運全部的眷顧。
“這些年……它一直在我身邊。”
他的言語永遠簡單,至多不過跟她說一個結果,可其間曲折的過程卻是絕口不提——他不會對她描述八年前孤身重回潁川時看到的是怎樣一番殘破零落的光景,不會告訴她他遲了整整半載去到母親墓前心中感到怎樣的痛苦和悔恨,不會對她說起當他終於在故紙堆中找尋到最後一點可以懷緬她的舊跡又曾生出怎樣複雜的悲喜——一切都不會說的,隻會說,“它一直在我身邊”。
她已哭得淚流滿麵渾身發抖,若非被他緊緊抱著必然已經軟弱無力地跪跌在地,絹布紙上著墨的痕跡已有模糊消退,可他們之間的悲歡愛恨卻分明又比十年前更加深刻沉鬱。
他將她打橫抱起來,繪屏之後便是床榻,他小心為她裹好厚實的錦被,自己卻緩緩解開衣襟露出赤丨裸的上身;皎潔的月色清白無暇,清清楚楚地映照著他石刻般強健俊美的身軀、和遍布於肉丨身之上的嶙峋可怖的傷疤,它們是他的功勳也是他的苦痛,密密麻麻記錄著他半生征戰所有的辛酸與劫禍。
“他說你的心‘不幹淨’,那麽我呢?”
他看著她的眼睛,目光有種難以言喻的掙紮沉痛。
“如果我告訴你當初我是如何從上梟穀回來的……你還會認為我是幹淨的麽?”
第145章
——那是她聽不懂的話, 也是他從未同人說起過的隱秘,在今夜此時之前,他甚至以為自己會一生死守並最終將它帶進墳墓。
……他的生還並不光榮。
前之原委天下皆知, 婁嘯違命兵發連穀、致牟那山以南門戶洞開百姓蒙難,神略軍被迫急補東南防線, 他則親自領兵至鹽池以北阻擋敵軍;上梟穀內天羅地網、衛錚鍾曷雙雙現身, 西突厥拓那汗王亦親自到了,十萬突厥鐵騎前後夾擊,終將一萬神略精銳逼入死地。
他永遠記得那一天:大漠黃沙遮天蔽日,嶙峋的荒山正似三軍之棺槨, 神略將士勇猛無雙、個個以一當十殺紅了眼, 他都數不清自己曾多少次揮刀斬下敵寇的頭顱, 鮮血模糊了他的視線,迎麵吹來的熱風都裹著濃重的腥氣。
左右無一人言退, 身陷絕境之時一身反骨卻更作祟, 必死之人從無恐懼、有的隻是為民殉國的慷慨血性,最終突厥見勢不妙以火油燒山,甚至不惜以數千突厥士兵作餌, 終以火海將神略殘部困於穀內,滾滾黑煙直衝雲霄, 此後一連數月皆未消散。
“王命南仲, 往城於方。
出車彭彭,旂旐央央。
天子命我,城彼朔方。
赫赫南仲,玁狁於襄。
昔我往矣, 黍稷方華。
今我來思,雨雪載塗。
王事多難, 不遑啟居。
豈不懷歸?畏此簡書。”(1)
烈火之中耳聞悲歌,乃是同袍死前絕唱,既著戎裝死生便皆托付大事,他們的結局其實早都已是注定;相互支撐搏殺至最後一刻,他眼睜睜看著近旁熟悉的身影一個個倒下,力竭之際也終於以劍撐地單膝而跪,他知道眼前這座燃燒的山穀便是自己埋骨之地。
那一刻他感覺不到傷與痛,隻有竭盡全力後的釋然與依舊回天乏術的無奈,沉重的軀體像被壓著蒼山巨石、連一厘一寸都難以挪動,即將徹底陷入黑暗的前一刻他依稀看到重重黑影向自己撲來,一雙瘦骨嶙峋的手緊緊抓住了他,世界從此陷入一片虛無的混沌。
……再醒來便已是數月之後。
他身在一處陌生的荒屋,身上的傷口不知已被何人治愈,有麵生的小童出入往來為他送藥、見他醒了又大驚失色匆匆而去;他沒有力氣將人攔住,很快又意識不清陷入昏睡,夢中卻漸漸感到一陣尖銳的疼痛,掙紮醒來時在黑暗中對上一雙既熟悉又陌生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