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軍事才能——這是人們爭論最多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本用不著爭論,在《辭海》、《大英百科全書》等權威辭書裏,提到三國時代的大“家”就隻有兩人:一是曹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或詩人),另一個就是諸葛亮——政治家、軍事家。
作為軍事理論家,諸葛亮的軍事著述之多,在三國時期無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傳運》、《軍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將苑》中“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這幾句話,已為曆代軍事指揮人員(包括其他行業有識領導)奉為座右銘;
其次,諸葛亮還是三國時代最出色的軍事發明家。他推演確定的八陣圖,使中國傳統軍事陣法達到了最高峰;他發明的木牛流馬,是當時軍隊後勤供給最先進的運輸工具;他“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是當時最具殺傷力的遠程武器,他的這些發明創造同樣是當時無人匹敵的;
司馬昭滅亡蜀漢後,曾令陳勰“學圍陣用兵倚伏之法”,並表示可用“武侯遺法教五營士”,將諸葛亮的軍事思想作為國家軍事製度推廣。
伐蜀的大將桓溫、陸法均直接將諸葛亮呼為“名將”。苻堅覺得出將入相的王猛就是諸葛亮轉世,於是幹脆諡王猛為“武侯”。
北魏文臣崔浩大人看不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但是大將刁雍則對諸葛亮很佩服,柔然犯塞,刁雍上書給北魏文帝,稱“立戰場,
十日一習;宜采諸葛八陣之法,為平地禦寇之方”,此武侯之法實行後果然“邊境獲其利”。此外東晉政府為了表示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推崇,特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誌。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並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誌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即使在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壘打消耗戰拚國力,諸葛亮也不會輸】。
孫子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
魏國國力很強,但有蜀國國力二十倍?明顯不能,差不多也就五六倍。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晉書: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製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
三國誌: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饑色。】
關於中軍記載有十萬,此外又加上二部二萬。諸葛亮北伐時期雍涼邊軍記載不詳,但大致在十萬。諸葛亮北伐上前的馬超韓遂等人和曹操打時舉兵十萬,北伐後的王經一戰被薑維殺了數萬,王經上麵還有一個陳泰,可見雍涼兵力在諸葛亮北伐前後均不少於十萬。五伐時魏國西線有二十多萬人,雍涼顯然支撐不了這麽多兵力消耗,而從洛陽方麵運糧,輾轉千餘裏,按孫子所說,需要百萬家才可以支持在西線魏軍的消耗,差不多相當於魏國總人口。才導致農夫廢業,民有饑色。與此類似的:
長平之戰: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漢武時期:承孝武奢侈餘弊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杜甫:【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從上麵可以看出戰爭消耗極大,邊境上的戰事足以影響到全國:關東饑,帝運長安粟五百萬斛於京師《晉書》。這正是楊阜說農夫廢業民有饑色,上一年由於諸葛亮屯田打消耗,所以魏國為了將糧食運往長安動用了大量民夫,以致農夫廢業,農夫廢業後又導致無人種糧,外加大量糧食運往長安,以致於出現民有饑色,也就是晉書提到的關東饑。而因為和諸葛亮打消耗戰導致長安有大量關東運來糧食,此時諸葛亮剛死幾個月,關東百姓饑餓,才將糧食再運回去。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目的就是要耗的魏國虛弱,再一口一口吃掉魏國,從關東饑、民有饑色看,諸葛亮耗下去自然可以贏了魏國。
諸葛亮在魏國屯田自給自足。晉書: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穀甚眾】。
諸葛亮充分做到孫子兵法上的【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而魏國堅壁清野的策略使自己也受損失,不堅壁清野很可能又會發生四伐諸葛亮上邽割麥的事情,況且又打不過蜀軍。因此明帝下詔:【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誌,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所謂的全勝之道:
漢晉春秋: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薑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儀結陳而去,入穀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晉書: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全勝之道以一場鬧劇收場…
【總結】:諸葛亮沒能滅掉魏國因為時間不夠上,北伐一共才六年半,就是曹操攻打官渡之敗後的袁氏兄弟都比這用時長。而且諸葛亮四伐退軍是因地理條件限製外加大雨才無法保證後勤造成的。【曹操率軍支援漢中時即使是曹魏如此國力也隻相持兩個月就退軍了,相持時間不及諸葛亮四伐一半,不及諸葛亮五伐三分之一】。諸葛亮做到這種程度已經不可能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了。
諸葛亮接手的時候蜀漢的國力幾乎被劉備等人敗光了,關羽北伐和劉備東征都不符合諸葛亮的戰略,諸葛亮也都也沒有參與,結果這哥倆和當初在北方征戰一樣,先後全軍覆沒,可見劉備的水平自己幹是無法成功的。隨後孟達叛蜀降魏,東三郡丟失,南中四郡也反叛,新生的蜀漢政權僅餘四川盆地,丟失了一半以上的土地和絕大多數精兵猛將,形勢岌岌可危,滅亡在即。諸葛亮力挽狂瀾,用兩年時間穩定了局勢並且積累了一定的力量,再次建立起一支戰鬥力超強的軍隊隨後【南征平定南中四郡,北取陰平武都,以逸待勞擊退曹真三路大軍還反爆了郭淮,鹵城以少勝多擊敗魏軍主力,木門退軍射殺魏國二號將領車騎將軍張郃】。打得魏國極度被動,如果不是死得太早,又怎知他一定不能成功?曹操擁有天下三分之二後十幾年內毫無進展,還讓一個對手從幾乎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如果這樣一對比,曹操豈不是失敗透頂?諸葛亮接手的時候個爛攤子,留下的卻是個穩如泰山的江山,文有蔣琬費禕董允等賢臣,保證了蜀漢20年的政治清平,直到他們死後後主提拔了黃皓等人,政治上才每況愈下,武有王平薑維等能以劣勢國力和魏國抗衡的優秀將領。蜀國的滅亡完全是劉禪不會治國造成的,而這和諸葛亮已經沒有關係了,因為不僅他死了,連他的接班人蔣琬費禕都死了。蜀漢是在諸葛亮死後30年滅亡的,並不比曹操死後曹魏維持時間和孫權死後東吳維持時間短。
《金史》的觀念裏麵,誰要是說出“諸葛亮不知兵”這句話,那就證明此人“好為大言”。
作為軍事理論家,諸葛亮的軍事著述之多,在三國時期無人出其右:《南征》、《北出》、《兵要》、《傳運》、《軍令》(上、中、下)等有案可稽,《將苑》中“夫為將之道,軍井未汲,將不言渴;軍食未熟,將不言饑;軍火未然,將不言寒;軍幕未施,將不言困。夏不操扇,雨不張蓋,與眾同也”這幾句話,已為曆代軍事指揮人員(包括其他行業有識領導)奉為座右銘;
其次,諸葛亮還是三國時代最出色的軍事發明家。他推演確定的八陣圖,使中國傳統軍事陣法達到了最高峰;他發明的木牛流馬,是當時軍隊後勤供給最先進的運輸工具;他“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是當時最具殺傷力的遠程武器,他的這些發明創造同樣是當時無人匹敵的;
司馬昭滅亡蜀漢後,曾令陳勰“學圍陣用兵倚伏之法”,並表示可用“武侯遺法教五營士”,將諸葛亮的軍事思想作為國家軍事製度推廣。
伐蜀的大將桓溫、陸法均直接將諸葛亮呼為“名將”。苻堅覺得出將入相的王猛就是諸葛亮轉世,於是幹脆諡王猛為“武侯”。
北魏文臣崔浩大人看不上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但是大將刁雍則對諸葛亮很佩服,柔然犯塞,刁雍上書給北魏文帝,稱“立戰場,
十日一習;宜采諸葛八陣之法,為平地禦寇之方”,此武侯之法實行後果然“邊境獲其利”。此外東晉政府為了表示對諸葛亮軍事才能的推崇,特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誌。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並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誌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即使在武功五丈原與司馬懿【對壘打消耗戰拚國力,諸葛亮也不會輸】。
孫子曰: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忌杆一石,當吾二十石。】
魏國國力很強,但有蜀國國力二十倍?明顯不能,差不多也就五六倍。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騷動,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
晉書:每諸葛亮入寇關中,邊兵不能製敵,中軍奔赴,輒不及事機,宜預選步騎二萬,以為二部,為討賊之備。
三國誌:十萬之軍,東西奔赴,邊境無一日之娛;【農夫廢業,民有饑色。】
關於中軍記載有十萬,此外又加上二部二萬。諸葛亮北伐時期雍涼邊軍記載不詳,但大致在十萬。諸葛亮北伐上前的馬超韓遂等人和曹操打時舉兵十萬,北伐後的王經一戰被薑維殺了數萬,王經上麵還有一個陳泰,可見雍涼兵力在諸葛亮北伐前後均不少於十萬。五伐時魏國西線有二十多萬人,雍涼顯然支撐不了這麽多兵力消耗,而從洛陽方麵運糧,輾轉千餘裏,按孫子所說,需要百萬家才可以支持在西線魏軍的消耗,差不多相當於魏國總人口。才導致農夫廢業,民有饑色。與此類似的:
長平之戰: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漢武時期:承孝武奢侈餘弊師旅之後,【海內虛耗,戶口減半】。
杜甫:【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
從上麵可以看出戰爭消耗極大,邊境上的戰事足以影響到全國:關東饑,帝運長安粟五百萬斛於京師《晉書》。這正是楊阜說農夫廢業民有饑色,上一年由於諸葛亮屯田打消耗,所以魏國為了將糧食運往長安動用了大量民夫,以致農夫廢業,農夫廢業後又導致無人種糧,外加大量糧食運往長安,以致於出現民有饑色,也就是晉書提到的關東饑。而因為和諸葛亮打消耗戰導致長安有大量關東運來糧食,此時諸葛亮剛死幾個月,關東百姓饑餓,才將糧食再運回去。
諸葛亮第五次北伐目的就是要耗的魏國虛弱,再一口一口吃掉魏國,從關東饑、民有饑色看,諸葛亮耗下去自然可以贏了魏國。
諸葛亮在魏國屯田自給自足。晉書:經日,乃行其營壘,觀其遺事,獲其圖書、【糧穀甚眾】。
諸葛亮充分做到孫子兵法上的【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而魏國堅壁清野的策略使自己也受損失,不堅壁清野很可能又會發生四伐諸葛亮上邽割麥的事情,況且又打不過蜀軍。因此明帝下詔:【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誌,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所謂的全勝之道:
漢晉春秋: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薑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偪。於是儀結陳而去,入穀然後發喪。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晉書: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全勝之道以一場鬧劇收場…
【總結】:諸葛亮沒能滅掉魏國因為時間不夠上,北伐一共才六年半,就是曹操攻打官渡之敗後的袁氏兄弟都比這用時長。而且諸葛亮四伐退軍是因地理條件限製外加大雨才無法保證後勤造成的。【曹操率軍支援漢中時即使是曹魏如此國力也隻相持兩個月就退軍了,相持時間不及諸葛亮四伐一半,不及諸葛亮五伐三分之一】。諸葛亮做到這種程度已經不可能有人比他做得更好了。
諸葛亮接手的時候蜀漢的國力幾乎被劉備等人敗光了,關羽北伐和劉備東征都不符合諸葛亮的戰略,諸葛亮也都也沒有參與,結果這哥倆和當初在北方征戰一樣,先後全軍覆沒,可見劉備的水平自己幹是無法成功的。隨後孟達叛蜀降魏,東三郡丟失,南中四郡也反叛,新生的蜀漢政權僅餘四川盆地,丟失了一半以上的土地和絕大多數精兵猛將,形勢岌岌可危,滅亡在即。諸葛亮力挽狂瀾,用兩年時間穩定了局勢並且積累了一定的力量,再次建立起一支戰鬥力超強的軍隊隨後【南征平定南中四郡,北取陰平武都,以逸待勞擊退曹真三路大軍還反爆了郭淮,鹵城以少勝多擊敗魏軍主力,木門退軍射殺魏國二號將領車騎將軍張郃】。打得魏國極度被動,如果不是死得太早,又怎知他一定不能成功?曹操擁有天下三分之二後十幾年內毫無進展,還讓一個對手從幾乎一無所有到三分天下,如果這樣一對比,曹操豈不是失敗透頂?諸葛亮接手的時候個爛攤子,留下的卻是個穩如泰山的江山,文有蔣琬費禕董允等賢臣,保證了蜀漢20年的政治清平,直到他們死後後主提拔了黃皓等人,政治上才每況愈下,武有王平薑維等能以劣勢國力和魏國抗衡的優秀將領。蜀國的滅亡完全是劉禪不會治國造成的,而這和諸葛亮已經沒有關係了,因為不僅他死了,連他的接班人蔣琬費禕都死了。蜀漢是在諸葛亮死後30年滅亡的,並不比曹操死後曹魏維持時間和孫權死後東吳維持時間短。
《金史》的觀念裏麵,誰要是說出“諸葛亮不知兵”這句話,那就證明此人“好為大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