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唐先是告訴我們,墨門中的頂尖手藝有很多,其中最高深的一項叫“內文刻法”,顧名思義,就是將圖案花形文刻在人體或者物體的內部,而表麵卻絲毫不能察覺。這需要使用特殊的文針和刻針,配合極端細膩的手法,以達到“文刻其內,千變萬化,外廓不損,渾如平常”的境界為最佳。也就是說,內部可以文刻出各種複雜的圖案,但又不會造成人體或者物體表麵的損傷。
說著,小唐按亮自己的手電,調成最小光源,又從挎包裏掐出那根細到極致的白色小針,說:“我這門手藝是最弱的,不過也還湊合,給你們瞧瞧吧。”
聽她說出之前那番話,我雖然大感神奇,但想到當日在桑佳慧家中,小唐曾給我講述過瓷盤為刻形品,我已然隱約猜出,指甲下麵的兩個小字肯定是內文刻法的手藝,此時看她有意演示,就主動伸出雙手,讓她在我身體上進行演示。
小唐搖了搖頭,輕輕推回我的手,說:“墨門自古立下規矩,非我門人,勿施其身,還是換物件吧。”她四下踅摸一圈,估計沒找到合適的東西,就抓過強光手電,豎直立在地麵,用左手牢牢地握住底部。一道光柱徑直貫通上下,在塔層頂端形成一個明亮的圓形光斑。
小唐慢慢抬起右手,將小針頂在手電的玻璃罩上,輕輕向右拖動,發出一陣吱吱的響聲。光芒從指縫間散亂地溢出,筆直的光柱打在臉上,小唐使勁眯起眼睛,眉毛微微顫抖,容貌看著有些怪異。
刺針行到玻璃罩邊角一處位置時,小唐手勢一頓,手背立刻弓起,變換成一個捏姿,開始上下豎直地擊打玻璃,好像雞啄米一般,每次起伏不過幾毫米,令銀針幾乎成了一條閃爍的短短銀線。
哢哢的聲音響個不停,頻率忽快忽慢,竟然有些類似無線電發報。我非常納悶,不知道小唐這是在幹什麽。
敲了足有近百下,小唐又換了另一個位置,再次快速擊打。如此往複,一共敲擊了等距的六個位置。而後她換了口氣,右手迅速在其中兩點之間一滑,就聽玻璃發出吱的一聲。她手下不停,繼續劃撥,又滑了四下。當滑到第六下時,玻璃突然發出一陣碎裂的輕微聲響。
小唐歎了口氣,立即收手,頗有些沮喪地說:“功力不夠。”她慢慢將身體靠回塔壁,將銀針放入挎包,又將手電遞給我們。
我立刻接過,和老穆同時探頭去看,就見玻璃表麵赫然出現了一個規整的六邊形,六個頂點都是圓圓的小白點,六條邊則是細長的白線。手電光打在塔壁上,在圓形光斑表麵,出現一個清晰的六邊形輪廓。
這不還是刻形嘛!我心裏犯疑,伸手去摸,玻璃表麵平滑如常,根本摸不到任何雕琢的坑痕,不過其中一條邊卻出現了細微的裂痕。
我倒轉手電,不顧光線刺眼,低頭眯眼使勁去看,這才發現,原來這個六邊形居然真的刻進了玻璃內部,好像玉石裏麵帶有天然花紋。那條裂痕,估計就是小唐氣力不夠之後留下的敗筆了。
我和老穆迷惑不已,這種內文刻法實在太神奇了,根本無法以常規去理解,也真對得起鬼斧神工那四個字。
當時我就猜測,肯定是小唐利用快速擊打,震碎了玻璃內部結構。老穆則聯想到古代衙役打板子,令皮肉骨頭受損,卻保持褲子的完整,屬於手頭使的陰力。
小唐淡淡微笑著,任我們胡猜,也不去解釋,等我們停止議論,才又繼續講起自己的身世。她的語調不急不緩,娓娓道來,如同敘述故事。而且這一講,就是一個多小時,中間根本就不容我們插話詢問。
聽過之後,我和老穆張口結舌,半天說不出話,隻是傻呆呆地盯著小唐的臉,她也麵無表情地看著我們。我腦海中翻江倒海一般,混亂到了極點,總覺得自己是在做夢,根本就無法相信這是自己親耳所聞。
小唐離奇的身世實在讓我覺得匪夷所思,甚至在恍惚中,對某些公認的曆史產生了強烈質疑,更對這座古塔沒來由地生出一種強烈敬畏。
關於那晚小唐的講述,我該如何去寫呢,還是老老實實地平鋪直敘,由那個唐伯虎說起吧……
唐寅,字伯虎,出生在蘇州府一個商人家庭,自幼天資聰敏,出口成章,七步成詩,屬於遠近聞名的神童。他十六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二十九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又高中第一名解元,故後世人稱唐解元。
正當唐伯虎躊躇滿誌,在第二年赴京參加會試時,卻遇到一個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江陰巨富之子徐經。
徐經跟唐寅是同科舉人,彼此年歲相仿,趕考途中與唐寅偶遇,由於仰慕唐寅的才華,就曲意逢迎,表示願意資助唐寅在趕考途中所花的所有費用,兩人因此結成莫逆之交。
唐寅和徐經抵達京城後,曾多次拜訪當年京城會試主考官程敏政,唐寅還請他為自己的一本詩集作序,彼此關係因此被慢慢拉近。
那年試題出得十分冷僻,很多應試者絞盡腦汁都答不上來。但其中有兩張試卷,不僅題文相當切合,而且詞匯得體,程敏政高興地脫口而出,“這兩張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經的。”
這句話被在場人聽見並傳了出來,被平時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那些人紛紛啟奏皇上,都說程敏政受賄泄題,如果不嚴加追查,恐怕會有失天下讀書人之心。
當時的明孝宗信以為真,龍顏震怒,立即頒下聖旨,不準程敏政閱卷。凡是由程敏政閱過的卷子,再由大學士李東陽複閱,並把程敏政、唐寅和徐經押入大理寺,派專人審訊。
徐經入獄後不堪嚴刑拷打,招認自己用一塊金子買通了程敏政的親隨,竊取試題並泄露給唐寅。不過後來刑部、吏部會審,徐經又推翻原供,辯稱自己屈打成招,程敏政和唐寅更是大呼冤枉。接下來,皇帝下旨“平反”,三人均各有發落。程敏政出獄後,被迫辭官還鄉,始終憤懣不平,不久就含恨而去。徐唐二人則被取消仕籍,發配到縣衙任小吏。
至於那次考試真相如何,是否存在漏題的可能,各種史料都有記載,但眾說紛紜,難分真偽,也就成了曆史上一樁出名的無頭公案。
聽到這裏,我不禁緩緩點頭,記得前些日子曾看過一本非常火暴的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裏麵好像也是這樣描述的。不過能聽唐伯虎後人親口講出,隻覺得更加真實,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且說唐寅出獄後,被貶往浙江某個縣城任小吏,他覺得會考舞弊讓自己臉上無光,恥不就任。回家後妻子反目離他而去,他消極頹廢,令人修了一座“桃花塢”,整日縱酒澆愁,娛樂笙歌。
大概在明弘治十三年,患難兄弟徐經登門拜訪,看唐寅精神萎靡,鬱鬱寡歡,就以散心為名,極力邀請他一同遊曆。
三載之後,唐寅突然獨自返回蘇州老家,但不知何故,竟從此絕意功名,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並終有大成。
關於唐寅的這個思想轉變,正史記載隻說是他通過會考舞弊一案,看透了仕途險惡,可其實卻另有隱衷,這就需要從另一個耳熟能詳的曆史名人說起了。
林奴兒,又名林金蘭,號秋香,是金陵城的一代名妓,不但姿色美豔絕倫,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所以當時“點”她的人很多,差不多等同於今天的召妓。
所謂唐伯虎點秋香,實為後世之誤傳。曆史上雖有秋香這個人物,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葉,但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20歲。就算兩人曾見過麵,唐伯虎能不能看上這個老美人,也實在難說。不過與唐伯虎同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曾得到一幅繪有秋香容貌的彩色扇麵,他讚美之餘,詩興大發,寫下一首七言絕句:“晃玉搖金小扇圖,五雲樓閣女仙居。行間看過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書。”
某日,祝枝山攜扇麵來到桃花塢,邀唐寅一同觀賞。文人相見,自然少不了飲酒作樂,唐寅酒醉之後,直直地盯著扇麵多時,突然深深歎了口氣,隻說:“秋香之姿,世所罕見,餘隻恨晚生二十載,否則必一親其芳澤。”
說完這句話,他又端詳半晌,連連搖頭,慨歎道:“風姿固佳,卻為顏麵一痣所累。”指的是秋香麵頰左側顴骨上的一顆小黑痣,影響了美人的整體效果。
祝枝山也深有同感,剛要附和幾句,卻見唐寅從懷中取出一根寸許長的銀針,以拇、食兩指捏住針尾,先是慢慢舉在眼前,口中默念幾句,隨後輕輕點觸在扇麵中秋香的麵頰處,手腕不停地上下震顫,一番快速而細密的啄剝後,那顆黑痣竟然奇跡般消失,而扇麵紙質不損,墨色不退。
見此情景,祝枝山大為吃驚,急忙拿起扇麵,翻來覆去看了半天,不停地詢問唐寅何時學會了這門手藝,竟然連老朋友也隱瞞不說。唐寅抿了口酒,微笑著搖頭,始終不發一言,神情卻有些鬱鬱寡歡。
此事自祝枝山口中流出後,經多人口耳相傳,又經後世小說家筆墨演繹,才變成今日唐伯虎點秋香等等軼事。可是當年的真實情況,卻流逸在曆史深處,從此無人得知。
且說明正德九年,唐寅被明宗室寧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當做隨堂幕僚。不久,他就發現寧王私養近衛、招募匪盜,有犯上作亂的圖謀,為了擺脫寧王的控製,於是假裝瘋癲,脫身回歸故裏。後來寧王果然起兵反叛,但很快被王守仁平定,唐寅僥幸逃脫了殺身之禍。此事過後,唐寅突然改信佛教,自號“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因為終日風流浪蕩,導致身體虛虧嚴重,不能經常作畫,加上又不會持家,唐寅晚景淒涼,時常入不敷出,隻能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等人借錢度日。其間有著名書法家王寵常來接濟,又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兒桃笙為兒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樂的一件事。
在桃笙出嫁的前一晚,在眾人的周濟下,唐家高朋滿座,擺了十幾桌酒席,一直鬧到了深夜子時。待前來祝賀的親朋都已散去,唐寅背負著雙手,慢慢走進女兒閨房。他轉身關閉房門,從懷中掏出一個扁扁的黃錦小包袱,輕輕放在茶幾上。
黃錦褪色嚴重,已經有些泛白,顯得極其陳舊,散發出淡淡的黴味,外麵還綁了一條紅繩。
桃笙見父親神情莊重,而這本書冊從沒見過,名字又很古怪,心中感到十分好奇。
唐寅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低頭沉思許久。突然,他緊緊地抓住女兒的手,聲音顫抖著,斷斷續續地說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大秘密。
原來,自科考舞弊案後,唐寅曾跟徐經一同在外遊曆三年。那是明弘治十四年六月,兩人一路遊玩來到杭州,因久慕六和塔之盛名,就決定登塔觀賞一番。
六和塔坐落在錢塘江北岸的月輪峰上,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共有八麵十三層,取佛教“六和敬”之義,用來鎮壓錢塘江每年都要泛濫的江潮。宣和三年(1121年)曾毀於兵火,又於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
唐寅與徐經說說笑笑,輕搖手中折扇,沿塔梯緩緩而上,直到最高的第十三層。他們手扶欄杆,極目遠眺。此處天高風疾,壯闊的錢塘江一覽無餘,江水浩浩湯湯,奔湧呼嘯著向東流去。
唐寅看在眼中,心有所傷,忍不住仰天歎道:“想我唐寅天縱之資,竟落到今日這般下場……”話到這裏,悲傷難抑,卻無論如何也說不下去了。
看老友這般哀痛,徐經回想起當日種種經曆,也不由得黯然神傷,拍著唐寅的肩膀,剛要勸慰幾句,身後突然傳來一個蒼老的男子聲音,“敢問這位居士,莫不是蘇州唐解元?”
唐徐二人急忙回頭去看。就見一位老僧不知何時已站到了他們身後,白眉下垂過腮,銀須散滿胸前,麵容古奇清臒,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不過眉宇之間卻又凝結著一絲淡淡的憂愁。
見二人發怔,老僧手撫長須,緩步走上前來,朗聲說:“貧僧法號廣世,乃六合塔院住持,今日有幸得見名聞天下的才子唐解元,故此冒昧一問。”
彼此施禮後,廣世極力邀請二人到塔院禪房內小坐品茶。唐伯虎臉皮薄,心裏慚愧難當,原本推說不去,但拗不過好事的徐經,隻得隨同廣世走下。
三人下到第十二層,廣世忽然停住腳步,回身微微一笑,讓唐寅、徐經好好看看這壁上雕刻的須彌座。就見轉圈六麵牆壁彌座上,雕刻有花卉、飛禽、走獸、飛仙等各式圖案。
按照廣世指點,唐寅背負雙手,沿著塔壁慢慢走動,定睛觀賞那些雕刻。看著看著,他隱隱約約覺得有些不對,為何外部塔身八麵,而內部卻成了六麵?
廣世目光閃動,緩緩點頭,也不解釋,又帶著二人繼續下行。此後,在第10、8、6、4、2層都做了短暫停留,廣世則反複要求他們觀看壁上的雕刻。
這偶數六層,除了麵積因為塔身形狀而向上遞減縮小外,整體結構完全相同,均分成六麵,甚至壁上的雕刻也沒有任何區別,和那奇數七層的八麵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唐寅、徐經對此很是疑惑,又不明白廣世這麽做的目的是什麽。
下到塔院後,廣世將他們帶進自己的禪房,命知客僧奉上兩盞西湖龍井,然後就坐在對麵,手撫長須,眯起雙眼,不停地打量著二人。
徐經性子急,見廣世這副樣子,料定他肯定有事要說,就問道:“老禪師,您喚我們來此到底有何指教,還望明言。”
廣世掃了徐經一眼,淡淡地說:“唐居士已然看出這六數之所在,徐居士卻連一絲異處都未發現嗎?”
徐經一愣,伸手撓了撓頭,說:“佛教這東西誰搞得懂,恐怕西天老祖也不知道吧。”
聽他這般回答,廣世好生不滿,先是冷冷一笑,剛要出言指責,突然又是一怔,緩緩地捋著胡子,眼珠四下遊動,神色陰晴不定。良久,他才緩緩地點頭,口中喃喃自語:“機緣巧合,機緣巧合。”語氣很是古怪,而後又不停地歎氣。
唐寅和徐經大眼瞪小眼,誰也搞不懂這老和尚的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麽藥。
第19章 :說故事
就見廣世突然站起身,疾步走到禪房門口,關閉房門,插上門閂,回身來到桌前,鋪開一張偌大的宣紙,邊研墨邊說:“貧僧自幼修持,也曾四處遊曆,於機緣間習得一小術,如今尚算可觀,還請二位居士不吝指教。”
說著,廣世也不等他們回話,又從袖中抽出一根細細的銀針,插進硯台,蘸了些墨汁,在宣紙上不停地點刺起來。
徐唐二人湊近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就見針尖遊走不定,潔白細軟的宣紙上,漸漸出現了一座高塔的輪廓,線條雖然極為簡單,卻又氣勢非凡,仔細辨別一番,竟然是六和塔。
刺到最後,廣世手臂大開大合,袍袖飄揚飛舞,猶如風注一般。他連續在塔下橫向劃撥,手掌不停抖動,數十條細長扭曲的波浪線隨即出現,那是寫意的錢塘江潮,奔騰咆哮之勢躍然紙上,甚至隱隱有風雷之意。廣世手勢一頓,銀針不停地虛點紙麵,一層淡淡的霧氣慢慢透出,六和塔身處其中,更顯巍峨高聳。
廣世收回手臂,從懷中掏出一塊絲帕,慢慢擦著銀針上的墨跡,回頭看向目瞪口呆的唐寅和徐經,麵帶微笑,說:“二位居士,不知貧僧的這幅‘煙波江塔圖’,還入得了尊駕法眼否?”
講到這裏,唐伯虎忽然停住了,偏頭看向窗外深沉的夜色,雙眉漸漸皺起,不停地搖頭,似乎到了今天,仍在為當日所見而感到無比驚異。
桃笙早就聽得入了迷,急忙扯住父親的胳膊,用力左右搖晃,說:“爹爹,你快講,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麽。”
唐伯虎回過頭,摸著女兒頭發,歎了口氣,緩緩地說:“那日在六和塔院,得見廣世禪師以針作畫,為父與你徐經叔叔都是震撼莫名,這般手藝當真了得,幾似渾然天成,宣紙卻完好如初……”
說著,唐伯虎手撫那本《墨文堂集》,又給桃笙慢慢地講下去……
廣世將銀針收好,告訴唐寅和徐經,此乃刻形之術,與文身之術並列為墨門兩大絕藝。隨後,他又詳細給二人講述了墨門的由來和發展。
廣世自幼出家修持,於幼年行走江湖之時,遇見一位世外高人,跟隨恩師掌握了墨門絕藝。如今已至百歲高齡,早感時日無多,最近幾年來,曾四處遊曆探訪,隻為尋個可以繼承衣缽之人,卻始終難得其願。今天恰好見到他們,通過相貌觀察,便知是人中之翹楚,而且還分別悟到了墨術之極尊法門,便有意將此術傾囊相授。
說到這裏,廣世指著徐唐二人,哈哈一笑,說:“功名利祿,終是過眼雲煙,仕途險惡,如同泥淖陷坑,這些又有哪般好。你二人雖因科考受累,不得施展誌向,但若是習我墨門之術,他日發揚光大,未必便不能青史垂名。”
之前看廣世以針作畫,徐唐二人已是大感神奇,此時聽他說出這番話,更是心潮澎湃,神向往之,撲通一聲,齊齊跪倒在地,就要叩拜認師。
廣世抬手將他們攔住,低聲說:“且慢,還有一事要與你等言明,須得應了我,才可作數。”言罷,從床下抱出一隻古舊的紅木小匣,打開後,裏麵是兩本薄薄的藍色線裝書冊,裝幀完全一致,封皮都寫著“墨文堂集”四字。
廣世一手抓起一本,分別交予唐、徐二人,並再三告誡,“此乃墨門修藝之法,分為上下兩冊。代代相傳,修上冊者不可習下冊,修下冊者不可習上冊。你二人需時時謹記,切不可貪圖一觀,更不可執性修習,否則禍患無窮。”
徐經捧著書冊,不住點頭稱是,隨手翻了幾頁,紙張單薄,上麵密密麻麻,盡是蠅頭小字,又夾雜著很多奇異圖形,略加品讀,所載內容奇絕精深,無可言述。他頗感好奇,問道:“恩師,敢問您所學是哪一冊?”
廣世搖頭不答,隻說:“日後你們修習,自然便會明白其中奧妙玄機之所在。”
兩人認為廣世在賣關子,也不以為意,同時應允下來,又行了跪拜之禮,各自將書冊揣入懷中。
廣世取出一根極細的小針,讓他們伸出左手拇指,蘸上紅彩,輕輕點刺。唐寅是一個六字,徐經是一個西字。擦抹之後,紅字鮮明,如同刻印,片刻,便逐漸消失褪去。
見兩人麵露疑惑,廣世撫須微笑,告訴他們,當今世上共存四大奇門,分別為鍵、絡、格、墨,是四種不同異能手段。六西二字代表著墨門至高境界,與鍵門天境、絡門聯意和格門通替,同為當世四大奇門的關鍵所在,從古至今,鮮有門人可以窺得天機。你二人暗合墨術之六西法門,算是有緣人,我剛才便是用內文刻法,將這兩個字刻入彼此體內,從此便是墨門嫡傳弟子,即日功成之後,是否能發現其中奧秘,就看個人的資質造化了。
說過這些,廣世又仔細叮囑兩人修習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後就盤腿坐於禪床上,不停地撫須點頭,麵露欣慰,口中反複低聲念著:“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說到最後,聲音漸趨低微,直至垂頭不語,竟然就此圓寂了。
待廣世的遺體焚化,唐寅、徐經黯然離開六和塔院。此時的唐伯虎已隱隱猜出,自己指甲內的這個六字,應該代表著六和塔的名稱含義。但是徐經卻滿心疑惑,怎麽也猜不出為何要給他雕刻上一個西字,難不成是指西湖的西。
隨後幾年,兩人遊遍名山大川,途中不斷鑽研各自手中的《墨文堂集》。或許因為天資差別,唐伯虎逐漸掌握了高深的文身刻形手藝,又觸類旁通,施展在繪畫中,終成冠絕千古的大畫家。但徐經卻始終無法深入一步,悵惘之餘,便說隻能傳給後代了。
由於同為墨門傳人,彼此又是莫逆之交,兩人在臨別時曾擊掌約定,待子女年長時要結為秦晉之好,且永世通婚。後代子嗣指甲內部,均要以內文刻法,寫入六西二字,一是為紀念這份交情,二是為叮囑子女,時刻不忘廣世禪師遺訓,務必要參悟透這兩冊《墨文堂集》中蘊含的奧秘。
唐寅回到蘇州老家後,整日閉門謝客,全心鑽研文身刻形之法,更是感到其中所記載的學問高深至極。可由於身無長技,因此搞得家道敗落,最後迫於生計,隻得靠賣畫為生。
明正德九年,江西寧王朱宸濠突然派人來到蘇州,到處征聘賢者名士。當時唐寅已經四十五歲,受生計所迫,又不甘於終生埋沒市井,便抱著美好的政治願意,乘船趕赴南昌,並得到了寧王的熱情款待。
一段時日後,唐寅慢慢發現,寧王平時豢養大量江湖人士,又不斷征集內衛軍,在鄉裏欺壓百姓,對上密謀造反,才知自己處境不妙,可又不敢提出辭呈。思來想去,他隻好裝瘋賣傻,赤身裸體,沿街亂跑,又胡亂罵人。朱宸濠對此極為不滿,覺得“孰謂唐生賢,真一狂生耳”,便放他回到蘇州。
五年後,也就是正德十四年,寧王果然起兵造反,但很快就被王守仁平定。唐寅雖然逃脫了殺身之禍,但也引起不少麻煩,被認作黨徒投進大牢。幸得掃平叛亂的王守仁從中斡旋,才得以脫身。此時,回想起廣世圓寂前曾說的那番話,唐寅羞愧不已,看來自己還是沒有領會恩師所言之深意,至此轉而信投佛教。他平日誦經參禪之餘,不斷地撫摸指甲上那個小小的六字,苦苦思索。時間久了,深有所感,從此便自號“六如居士”。
又過了幾年,唐寅眼見女兒桃笙年歲漸大,想到當年與徐經之約,便隻身趕往江陰,尋至徐家提親。不承想,徐經曾聞唐伯虎發瘋,後來又不知其下落,已讓兩個兒子另娶了別家女兒。
麵對此等尷尬局麵,唐伯虎淒然大笑三聲,仰天歎道:“墨門六西,生生世世,難以參悟透了。”說罷,他猛地轉過身,踉蹌著走遠,哭泣聲卻隨風傳來。
見故友落淚而去,徐經羞愧難當,幾次抬手欲要呼喚,但還是強行忍住,大錯已然鑄成,還能有什麽辦法呢。
那天深夜,唐伯虎將往事一一說給女兒桃笙,直聽得桃笙坐立不安,神魂飄蕩,怔怔地望著父親,一時不敢相信這些都是真的。
講到最後,唐伯虎老淚縱橫,欷歔不已。緩了很久,唐伯虎擦幹淚水,慢慢合上黃錦包裹,係好紅繩,拍著女兒的手背,說道:“這本書雖然成就了為父畫業之功,但時至今日,卻始終無法參透那六西二字的含義。現下你與徐經之子都另有歸處,恐怕以後也不會有人得知了。”
說著,小唐按亮自己的手電,調成最小光源,又從挎包裏掐出那根細到極致的白色小針,說:“我這門手藝是最弱的,不過也還湊合,給你們瞧瞧吧。”
聽她說出之前那番話,我雖然大感神奇,但想到當日在桑佳慧家中,小唐曾給我講述過瓷盤為刻形品,我已然隱約猜出,指甲下麵的兩個小字肯定是內文刻法的手藝,此時看她有意演示,就主動伸出雙手,讓她在我身體上進行演示。
小唐搖了搖頭,輕輕推回我的手,說:“墨門自古立下規矩,非我門人,勿施其身,還是換物件吧。”她四下踅摸一圈,估計沒找到合適的東西,就抓過強光手電,豎直立在地麵,用左手牢牢地握住底部。一道光柱徑直貫通上下,在塔層頂端形成一個明亮的圓形光斑。
小唐慢慢抬起右手,將小針頂在手電的玻璃罩上,輕輕向右拖動,發出一陣吱吱的響聲。光芒從指縫間散亂地溢出,筆直的光柱打在臉上,小唐使勁眯起眼睛,眉毛微微顫抖,容貌看著有些怪異。
刺針行到玻璃罩邊角一處位置時,小唐手勢一頓,手背立刻弓起,變換成一個捏姿,開始上下豎直地擊打玻璃,好像雞啄米一般,每次起伏不過幾毫米,令銀針幾乎成了一條閃爍的短短銀線。
哢哢的聲音響個不停,頻率忽快忽慢,竟然有些類似無線電發報。我非常納悶,不知道小唐這是在幹什麽。
敲了足有近百下,小唐又換了另一個位置,再次快速擊打。如此往複,一共敲擊了等距的六個位置。而後她換了口氣,右手迅速在其中兩點之間一滑,就聽玻璃發出吱的一聲。她手下不停,繼續劃撥,又滑了四下。當滑到第六下時,玻璃突然發出一陣碎裂的輕微聲響。
小唐歎了口氣,立即收手,頗有些沮喪地說:“功力不夠。”她慢慢將身體靠回塔壁,將銀針放入挎包,又將手電遞給我們。
我立刻接過,和老穆同時探頭去看,就見玻璃表麵赫然出現了一個規整的六邊形,六個頂點都是圓圓的小白點,六條邊則是細長的白線。手電光打在塔壁上,在圓形光斑表麵,出現一個清晰的六邊形輪廓。
這不還是刻形嘛!我心裏犯疑,伸手去摸,玻璃表麵平滑如常,根本摸不到任何雕琢的坑痕,不過其中一條邊卻出現了細微的裂痕。
我倒轉手電,不顧光線刺眼,低頭眯眼使勁去看,這才發現,原來這個六邊形居然真的刻進了玻璃內部,好像玉石裏麵帶有天然花紋。那條裂痕,估計就是小唐氣力不夠之後留下的敗筆了。
我和老穆迷惑不已,這種內文刻法實在太神奇了,根本無法以常規去理解,也真對得起鬼斧神工那四個字。
當時我就猜測,肯定是小唐利用快速擊打,震碎了玻璃內部結構。老穆則聯想到古代衙役打板子,令皮肉骨頭受損,卻保持褲子的完整,屬於手頭使的陰力。
小唐淡淡微笑著,任我們胡猜,也不去解釋,等我們停止議論,才又繼續講起自己的身世。她的語調不急不緩,娓娓道來,如同敘述故事。而且這一講,就是一個多小時,中間根本就不容我們插話詢問。
聽過之後,我和老穆張口結舌,半天說不出話,隻是傻呆呆地盯著小唐的臉,她也麵無表情地看著我們。我腦海中翻江倒海一般,混亂到了極點,總覺得自己是在做夢,根本就無法相信這是自己親耳所聞。
小唐離奇的身世實在讓我覺得匪夷所思,甚至在恍惚中,對某些公認的曆史產生了強烈質疑,更對這座古塔沒來由地生出一種強烈敬畏。
關於那晚小唐的講述,我該如何去寫呢,還是老老實實地平鋪直敘,由那個唐伯虎說起吧……
唐寅,字伯虎,出生在蘇州府一個商人家庭,自幼天資聰敏,出口成章,七步成詩,屬於遠近聞名的神童。他十六歲秀才考試得第一名,轟動了整個蘇州城,二十九歲到南京參加鄉試,又高中第一名解元,故後世人稱唐解元。
正當唐伯虎躊躇滿誌,在第二年赴京參加會試時,卻遇到一個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人——江陰巨富之子徐經。
徐經跟唐寅是同科舉人,彼此年歲相仿,趕考途中與唐寅偶遇,由於仰慕唐寅的才華,就曲意逢迎,表示願意資助唐寅在趕考途中所花的所有費用,兩人因此結成莫逆之交。
唐寅和徐經抵達京城後,曾多次拜訪當年京城會試主考官程敏政,唐寅還請他為自己的一本詩集作序,彼此關係因此被慢慢拉近。
那年試題出得十分冷僻,很多應試者絞盡腦汁都答不上來。但其中有兩張試卷,不僅題文相當切合,而且詞匯得體,程敏政高興地脫口而出,“這兩張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經的。”
這句話被在場人聽見並傳了出來,被平時忌恨他的人抓到了把柄。那些人紛紛啟奏皇上,都說程敏政受賄泄題,如果不嚴加追查,恐怕會有失天下讀書人之心。
當時的明孝宗信以為真,龍顏震怒,立即頒下聖旨,不準程敏政閱卷。凡是由程敏政閱過的卷子,再由大學士李東陽複閱,並把程敏政、唐寅和徐經押入大理寺,派專人審訊。
徐經入獄後不堪嚴刑拷打,招認自己用一塊金子買通了程敏政的親隨,竊取試題並泄露給唐寅。不過後來刑部、吏部會審,徐經又推翻原供,辯稱自己屈打成招,程敏政和唐寅更是大呼冤枉。接下來,皇帝下旨“平反”,三人均各有發落。程敏政出獄後,被迫辭官還鄉,始終憤懣不平,不久就含恨而去。徐唐二人則被取消仕籍,發配到縣衙任小吏。
至於那次考試真相如何,是否存在漏題的可能,各種史料都有記載,但眾說紛紜,難分真偽,也就成了曆史上一樁出名的無頭公案。
聽到這裏,我不禁緩緩點頭,記得前些日子曾看過一本非常火暴的小說《明朝那些事兒》,裏麵好像也是這樣描述的。不過能聽唐伯虎後人親口講出,隻覺得更加真實,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且說唐寅出獄後,被貶往浙江某個縣城任小吏,他覺得會考舞弊讓自己臉上無光,恥不就任。回家後妻子反目離他而去,他消極頹廢,令人修了一座“桃花塢”,整日縱酒澆愁,娛樂笙歌。
大概在明弘治十三年,患難兄弟徐經登門拜訪,看唐寅精神萎靡,鬱鬱寡歡,就以散心為名,極力邀請他一同遊曆。
三載之後,唐寅突然獨自返回蘇州老家,但不知何故,竟從此絕意功名,決心以詩文書畫終其一生,並終有大成。
關於唐寅的這個思想轉變,正史記載隻說是他通過會考舞弊一案,看透了仕途險惡,可其實卻另有隱衷,這就需要從另一個耳熟能詳的曆史名人說起了。
林奴兒,又名林金蘭,號秋香,是金陵城的一代名妓,不但姿色美豔絕倫,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所以當時“點”她的人很多,差不多等同於今天的召妓。
所謂唐伯虎點秋香,實為後世之誤傳。曆史上雖有秋香這個人物,且和唐伯虎同是生活在明代中葉,但她至少要比唐伯虎大20歲。就算兩人曾見過麵,唐伯虎能不能看上這個老美人,也實在難說。不過與唐伯虎同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曾得到一幅繪有秋香容貌的彩色扇麵,他讚美之餘,詩興大發,寫下一首七言絕句:“晃玉搖金小扇圖,五雲樓閣女仙居。行間看過秋香字,知是成都薛校書。”
某日,祝枝山攜扇麵來到桃花塢,邀唐寅一同觀賞。文人相見,自然少不了飲酒作樂,唐寅酒醉之後,直直地盯著扇麵多時,突然深深歎了口氣,隻說:“秋香之姿,世所罕見,餘隻恨晚生二十載,否則必一親其芳澤。”
說完這句話,他又端詳半晌,連連搖頭,慨歎道:“風姿固佳,卻為顏麵一痣所累。”指的是秋香麵頰左側顴骨上的一顆小黑痣,影響了美人的整體效果。
祝枝山也深有同感,剛要附和幾句,卻見唐寅從懷中取出一根寸許長的銀針,以拇、食兩指捏住針尾,先是慢慢舉在眼前,口中默念幾句,隨後輕輕點觸在扇麵中秋香的麵頰處,手腕不停地上下震顫,一番快速而細密的啄剝後,那顆黑痣竟然奇跡般消失,而扇麵紙質不損,墨色不退。
見此情景,祝枝山大為吃驚,急忙拿起扇麵,翻來覆去看了半天,不停地詢問唐寅何時學會了這門手藝,竟然連老朋友也隱瞞不說。唐寅抿了口酒,微笑著搖頭,始終不發一言,神情卻有些鬱鬱寡歡。
此事自祝枝山口中流出後,經多人口耳相傳,又經後世小說家筆墨演繹,才變成今日唐伯虎點秋香等等軼事。可是當年的真實情況,卻流逸在曆史深處,從此無人得知。
且說明正德九年,唐寅被明宗室寧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當做隨堂幕僚。不久,他就發現寧王私養近衛、招募匪盜,有犯上作亂的圖謀,為了擺脫寧王的控製,於是假裝瘋癲,脫身回歸故裏。後來寧王果然起兵反叛,但很快被王守仁平定,唐寅僥幸逃脫了殺身之禍。此事過後,唐寅突然改信佛教,自號“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因為終日風流浪蕩,導致身體虛虧嚴重,不能經常作畫,加上又不會持家,唐寅晚景淒涼,時常入不敷出,隻能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等人借錢度日。其間有著名書法家王寵常來接濟,又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兒桃笙為兒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樂的一件事。
在桃笙出嫁的前一晚,在眾人的周濟下,唐家高朋滿座,擺了十幾桌酒席,一直鬧到了深夜子時。待前來祝賀的親朋都已散去,唐寅背負著雙手,慢慢走進女兒閨房。他轉身關閉房門,從懷中掏出一個扁扁的黃錦小包袱,輕輕放在茶幾上。
黃錦褪色嚴重,已經有些泛白,顯得極其陳舊,散發出淡淡的黴味,外麵還綁了一條紅繩。
桃笙見父親神情莊重,而這本書冊從沒見過,名字又很古怪,心中感到十分好奇。
唐寅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低頭沉思許久。突然,他緊緊地抓住女兒的手,聲音顫抖著,斷斷續續地說出了一個驚天動地的大秘密。
原來,自科考舞弊案後,唐寅曾跟徐經一同在外遊曆三年。那是明弘治十四年六月,兩人一路遊玩來到杭州,因久慕六和塔之盛名,就決定登塔觀賞一番。
六和塔坐落在錢塘江北岸的月輪峰上,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共有八麵十三層,取佛教“六和敬”之義,用來鎮壓錢塘江每年都要泛濫的江潮。宣和三年(1121年)曾毀於兵火,又於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
唐寅與徐經說說笑笑,輕搖手中折扇,沿塔梯緩緩而上,直到最高的第十三層。他們手扶欄杆,極目遠眺。此處天高風疾,壯闊的錢塘江一覽無餘,江水浩浩湯湯,奔湧呼嘯著向東流去。
唐寅看在眼中,心有所傷,忍不住仰天歎道:“想我唐寅天縱之資,竟落到今日這般下場……”話到這裏,悲傷難抑,卻無論如何也說不下去了。
看老友這般哀痛,徐經回想起當日種種經曆,也不由得黯然神傷,拍著唐寅的肩膀,剛要勸慰幾句,身後突然傳來一個蒼老的男子聲音,“敢問這位居士,莫不是蘇州唐解元?”
唐徐二人急忙回頭去看。就見一位老僧不知何時已站到了他們身後,白眉下垂過腮,銀須散滿胸前,麵容古奇清臒,一副仙風道骨的模樣,不過眉宇之間卻又凝結著一絲淡淡的憂愁。
見二人發怔,老僧手撫長須,緩步走上前來,朗聲說:“貧僧法號廣世,乃六合塔院住持,今日有幸得見名聞天下的才子唐解元,故此冒昧一問。”
彼此施禮後,廣世極力邀請二人到塔院禪房內小坐品茶。唐伯虎臉皮薄,心裏慚愧難當,原本推說不去,但拗不過好事的徐經,隻得隨同廣世走下。
三人下到第十二層,廣世忽然停住腳步,回身微微一笑,讓唐寅、徐經好好看看這壁上雕刻的須彌座。就見轉圈六麵牆壁彌座上,雕刻有花卉、飛禽、走獸、飛仙等各式圖案。
按照廣世指點,唐寅背負雙手,沿著塔壁慢慢走動,定睛觀賞那些雕刻。看著看著,他隱隱約約覺得有些不對,為何外部塔身八麵,而內部卻成了六麵?
廣世目光閃動,緩緩點頭,也不解釋,又帶著二人繼續下行。此後,在第10、8、6、4、2層都做了短暫停留,廣世則反複要求他們觀看壁上的雕刻。
這偶數六層,除了麵積因為塔身形狀而向上遞減縮小外,整體結構完全相同,均分成六麵,甚至壁上的雕刻也沒有任何區別,和那奇數七層的八麵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唐寅、徐經對此很是疑惑,又不明白廣世這麽做的目的是什麽。
下到塔院後,廣世將他們帶進自己的禪房,命知客僧奉上兩盞西湖龍井,然後就坐在對麵,手撫長須,眯起雙眼,不停地打量著二人。
徐經性子急,見廣世這副樣子,料定他肯定有事要說,就問道:“老禪師,您喚我們來此到底有何指教,還望明言。”
廣世掃了徐經一眼,淡淡地說:“唐居士已然看出這六數之所在,徐居士卻連一絲異處都未發現嗎?”
徐經一愣,伸手撓了撓頭,說:“佛教這東西誰搞得懂,恐怕西天老祖也不知道吧。”
聽他這般回答,廣世好生不滿,先是冷冷一笑,剛要出言指責,突然又是一怔,緩緩地捋著胡子,眼珠四下遊動,神色陰晴不定。良久,他才緩緩地點頭,口中喃喃自語:“機緣巧合,機緣巧合。”語氣很是古怪,而後又不停地歎氣。
唐寅和徐經大眼瞪小眼,誰也搞不懂這老和尚的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麽藥。
第19章 :說故事
就見廣世突然站起身,疾步走到禪房門口,關閉房門,插上門閂,回身來到桌前,鋪開一張偌大的宣紙,邊研墨邊說:“貧僧自幼修持,也曾四處遊曆,於機緣間習得一小術,如今尚算可觀,還請二位居士不吝指教。”
說著,廣世也不等他們回話,又從袖中抽出一根細細的銀針,插進硯台,蘸了些墨汁,在宣紙上不停地點刺起來。
徐唐二人湊近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就見針尖遊走不定,潔白細軟的宣紙上,漸漸出現了一座高塔的輪廓,線條雖然極為簡單,卻又氣勢非凡,仔細辨別一番,竟然是六和塔。
刺到最後,廣世手臂大開大合,袍袖飄揚飛舞,猶如風注一般。他連續在塔下橫向劃撥,手掌不停抖動,數十條細長扭曲的波浪線隨即出現,那是寫意的錢塘江潮,奔騰咆哮之勢躍然紙上,甚至隱隱有風雷之意。廣世手勢一頓,銀針不停地虛點紙麵,一層淡淡的霧氣慢慢透出,六和塔身處其中,更顯巍峨高聳。
廣世收回手臂,從懷中掏出一塊絲帕,慢慢擦著銀針上的墨跡,回頭看向目瞪口呆的唐寅和徐經,麵帶微笑,說:“二位居士,不知貧僧的這幅‘煙波江塔圖’,還入得了尊駕法眼否?”
講到這裏,唐伯虎忽然停住了,偏頭看向窗外深沉的夜色,雙眉漸漸皺起,不停地搖頭,似乎到了今天,仍在為當日所見而感到無比驚異。
桃笙早就聽得入了迷,急忙扯住父親的胳膊,用力左右搖晃,說:“爹爹,你快講,接下來又發生了什麽。”
唐伯虎回過頭,摸著女兒頭發,歎了口氣,緩緩地說:“那日在六和塔院,得見廣世禪師以針作畫,為父與你徐經叔叔都是震撼莫名,這般手藝當真了得,幾似渾然天成,宣紙卻完好如初……”
說著,唐伯虎手撫那本《墨文堂集》,又給桃笙慢慢地講下去……
廣世將銀針收好,告訴唐寅和徐經,此乃刻形之術,與文身之術並列為墨門兩大絕藝。隨後,他又詳細給二人講述了墨門的由來和發展。
廣世自幼出家修持,於幼年行走江湖之時,遇見一位世外高人,跟隨恩師掌握了墨門絕藝。如今已至百歲高齡,早感時日無多,最近幾年來,曾四處遊曆探訪,隻為尋個可以繼承衣缽之人,卻始終難得其願。今天恰好見到他們,通過相貌觀察,便知是人中之翹楚,而且還分別悟到了墨術之極尊法門,便有意將此術傾囊相授。
說到這裏,廣世指著徐唐二人,哈哈一笑,說:“功名利祿,終是過眼雲煙,仕途險惡,如同泥淖陷坑,這些又有哪般好。你二人雖因科考受累,不得施展誌向,但若是習我墨門之術,他日發揚光大,未必便不能青史垂名。”
之前看廣世以針作畫,徐唐二人已是大感神奇,此時聽他說出這番話,更是心潮澎湃,神向往之,撲通一聲,齊齊跪倒在地,就要叩拜認師。
廣世抬手將他們攔住,低聲說:“且慢,還有一事要與你等言明,須得應了我,才可作數。”言罷,從床下抱出一隻古舊的紅木小匣,打開後,裏麵是兩本薄薄的藍色線裝書冊,裝幀完全一致,封皮都寫著“墨文堂集”四字。
廣世一手抓起一本,分別交予唐、徐二人,並再三告誡,“此乃墨門修藝之法,分為上下兩冊。代代相傳,修上冊者不可習下冊,修下冊者不可習上冊。你二人需時時謹記,切不可貪圖一觀,更不可執性修習,否則禍患無窮。”
徐經捧著書冊,不住點頭稱是,隨手翻了幾頁,紙張單薄,上麵密密麻麻,盡是蠅頭小字,又夾雜著很多奇異圖形,略加品讀,所載內容奇絕精深,無可言述。他頗感好奇,問道:“恩師,敢問您所學是哪一冊?”
廣世搖頭不答,隻說:“日後你們修習,自然便會明白其中奧妙玄機之所在。”
兩人認為廣世在賣關子,也不以為意,同時應允下來,又行了跪拜之禮,各自將書冊揣入懷中。
廣世取出一根極細的小針,讓他們伸出左手拇指,蘸上紅彩,輕輕點刺。唐寅是一個六字,徐經是一個西字。擦抹之後,紅字鮮明,如同刻印,片刻,便逐漸消失褪去。
見兩人麵露疑惑,廣世撫須微笑,告訴他們,當今世上共存四大奇門,分別為鍵、絡、格、墨,是四種不同異能手段。六西二字代表著墨門至高境界,與鍵門天境、絡門聯意和格門通替,同為當世四大奇門的關鍵所在,從古至今,鮮有門人可以窺得天機。你二人暗合墨術之六西法門,算是有緣人,我剛才便是用內文刻法,將這兩個字刻入彼此體內,從此便是墨門嫡傳弟子,即日功成之後,是否能發現其中奧秘,就看個人的資質造化了。
說過這些,廣世又仔細叮囑兩人修習時需要注意的地方,然後就盤腿坐於禪床上,不停地撫須點頭,麵露欣慰,口中反複低聲念著:“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麵不知心。”說到最後,聲音漸趨低微,直至垂頭不語,竟然就此圓寂了。
待廣世的遺體焚化,唐寅、徐經黯然離開六和塔院。此時的唐伯虎已隱隱猜出,自己指甲內的這個六字,應該代表著六和塔的名稱含義。但是徐經卻滿心疑惑,怎麽也猜不出為何要給他雕刻上一個西字,難不成是指西湖的西。
隨後幾年,兩人遊遍名山大川,途中不斷鑽研各自手中的《墨文堂集》。或許因為天資差別,唐伯虎逐漸掌握了高深的文身刻形手藝,又觸類旁通,施展在繪畫中,終成冠絕千古的大畫家。但徐經卻始終無法深入一步,悵惘之餘,便說隻能傳給後代了。
由於同為墨門傳人,彼此又是莫逆之交,兩人在臨別時曾擊掌約定,待子女年長時要結為秦晉之好,且永世通婚。後代子嗣指甲內部,均要以內文刻法,寫入六西二字,一是為紀念這份交情,二是為叮囑子女,時刻不忘廣世禪師遺訓,務必要參悟透這兩冊《墨文堂集》中蘊含的奧秘。
唐寅回到蘇州老家後,整日閉門謝客,全心鑽研文身刻形之法,更是感到其中所記載的學問高深至極。可由於身無長技,因此搞得家道敗落,最後迫於生計,隻得靠賣畫為生。
明正德九年,江西寧王朱宸濠突然派人來到蘇州,到處征聘賢者名士。當時唐寅已經四十五歲,受生計所迫,又不甘於終生埋沒市井,便抱著美好的政治願意,乘船趕赴南昌,並得到了寧王的熱情款待。
一段時日後,唐寅慢慢發現,寧王平時豢養大量江湖人士,又不斷征集內衛軍,在鄉裏欺壓百姓,對上密謀造反,才知自己處境不妙,可又不敢提出辭呈。思來想去,他隻好裝瘋賣傻,赤身裸體,沿街亂跑,又胡亂罵人。朱宸濠對此極為不滿,覺得“孰謂唐生賢,真一狂生耳”,便放他回到蘇州。
五年後,也就是正德十四年,寧王果然起兵造反,但很快就被王守仁平定。唐寅雖然逃脫了殺身之禍,但也引起不少麻煩,被認作黨徒投進大牢。幸得掃平叛亂的王守仁從中斡旋,才得以脫身。此時,回想起廣世圓寂前曾說的那番話,唐寅羞愧不已,看來自己還是沒有領會恩師所言之深意,至此轉而信投佛教。他平日誦經參禪之餘,不斷地撫摸指甲上那個小小的六字,苦苦思索。時間久了,深有所感,從此便自號“六如居士”。
又過了幾年,唐寅眼見女兒桃笙年歲漸大,想到當年與徐經之約,便隻身趕往江陰,尋至徐家提親。不承想,徐經曾聞唐伯虎發瘋,後來又不知其下落,已讓兩個兒子另娶了別家女兒。
麵對此等尷尬局麵,唐伯虎淒然大笑三聲,仰天歎道:“墨門六西,生生世世,難以參悟透了。”說罷,他猛地轉過身,踉蹌著走遠,哭泣聲卻隨風傳來。
見故友落淚而去,徐經羞愧難當,幾次抬手欲要呼喚,但還是強行忍住,大錯已然鑄成,還能有什麽辦法呢。
那天深夜,唐伯虎將往事一一說給女兒桃笙,直聽得桃笙坐立不安,神魂飄蕩,怔怔地望著父親,一時不敢相信這些都是真的。
講到最後,唐伯虎老淚縱橫,欷歔不已。緩了很久,唐伯虎擦幹淚水,慢慢合上黃錦包裹,係好紅繩,拍著女兒的手背,說道:“這本書雖然成就了為父畫業之功,但時至今日,卻始終無法參透那六西二字的含義。現下你與徐經之子都另有歸處,恐怕以後也不會有人得知了。”